巴西狂欢节英文介绍:针灸的探索【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1:46

针灸的探索【九】

18.备录制一套有关针灸治疗技术的专题片

    
    1972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突然团部上空的大喇叭广播的一条新华社新闻让我立刻停住脚步。它播的是: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现在的仁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几根小小的银针打开了心脏禁区,应用针刺麻醉于4月19日为一例三联症(一种严重的心脏病)成功地实施了高难度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弹指一挥间,34年过去了。
    
    2005年6月的一个夜晚,复旦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的曹小定教授给我打电话,英国著名的BBC电视台,专程来华,准备录制一套有关针灸治疗技术的专题片,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针刺麻醉的内容。曹教授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是我国最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尽管她已七十多岁了,仍然对这份事业情有独钟。电话中,曹教授希望我能提供目前上海还在开展针刺麻醉的医院的名单。我立刻告诉她:据我了解,这些年来尽管时断时续,但坚持在做的还有5家医院。这5家医院,不仅都是三级大医院,而且做的也都是高难度手术。它们是华山医院的针刺复合麻醉下颅脑手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肾移植手术、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新喉再造术、仁济医院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及肺科医院的肿瘤手术等。曹教授听后既高兴又感叹,她高兴的是,在针刺麻醉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大起大落之后,它的发祥地上海总算还一直保留着薪传火种。而令人感叹的是,这一项完全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成果,我们自己冷落一旁而洋人倒专程前来取经。后来,经过曹教授的建议及有关人员、部门的反复协调,并征得上海历史上开办最早的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和BBC摄制组的同意,最后决定全程录制一例针药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个手术的麻醉实施者就是仁济医院浦东新院的麻醉科。
    
    2005年6月30日,这是患者陈良莲终生难以忘怀的一天。在这一天,陈良莲缺损的心脏在仁济医院的手术室里得到了完满的修复。这个来自安徽农村21岁的姑娘,在娘胎里就得了一种叫做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在心房之间添了个不该有的洞,导致本来互不相关的两个心房内的血液互相乱窜,造成心脏内的血清浊相杂,动静脉血混流。这种病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用手术修补好这个洞,使2个心房重新隔绝。这是一种难度十分高的手术,它不像做其他内脏如肺、胃、肝、胆等手术——这些器官活动度较小,该切除该缝合都任医生摆布。而要对一直活蹦乱跳的心脏动刀则没这么容易。第一步,你要先得让它稍作休息——目前一般采用的是让血液在体外循环的方法,使昼夜不停的心脏暂时停止跳动;然后再将心脏打开,用人工组织片缝补漏洞。这个手术的名称有一长串,叫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间膈缺损修补术”。
    
    手术前几天,医生告诉陈良莲这次准备采取我们国家发明的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法进行麻醉。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王祥瑞教授的心理压力却比陈良莲要重得多。这次手术拍摄,英国方面,是由负责文化交流的戴金蕾女士亲自出马联系协调的。应该说,用针麻,确切地说用针药复合麻醉完成这台手术,对王祥瑞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他作为麻醉学博士,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仁济的,但是针麻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过他前面两代人的努力实践、不断改进,已经趋于成熟。他本人虽学的是西医,但他和他的前任孙大金教授等多位专家,始终没有停止对针麻的临床探索,并完成了多项有关针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针麻手术不仅仅是麻醉医生的事,而是涉及外科医生和护理等综合因素的“团队努力”;而仁济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团队可以说是从1972年起,数十年如一日,一代传一代,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优秀团队,他们一直配合得十分默契。

19.应该有大展鹏程的一天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当王祥瑞接到BBC要在他们医院拍摄的电话后,开始颇有些犹豫,在请示了院领导并和主刀的心胸外科周嘉主任医师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后,爽快地接受了BBC的现场拍摄要求。早上8时整,陈良莲平静地躺在了无影灯下的手术台上,BBC的摄像头紧紧地对准着她。手术前的麻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王祥瑞在患者的手上的内关等3个穴位扎进了一根根闪着银辉的不锈钢毫针,接通电针仪,穴区出现了有节律的跳动,同时,又注入少量与针刺具有协同作用的麻醉药物。紧接着,手术开始了。周嘉主任医师的手术刀切开了长长的一道口子,胸腔深处,那颗有规律跳动的心脏出现了,鲜红的血液进入体外循环系统,电脑屏幕上所显示的一切数据和图像都十分正常。修补心脏手术开始了……整个过程中,陈良莲微闭着眼睛,脸色十分平静。
    
    令戴金蕾女士和她的摄制组人员大为吃惊的是,当手术进行到一大半时,王祥瑞用手指碰了碰陈良莲的额头,旁边一位护士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你醒一醒”。此时,陈良莲竟然立即睁大眼睛,嘴角露出了温和的微笑。在一般的全麻情况下,病人都处于昏睡之中,何况,病人的心脏已停止跳动,两肺已停止呼吸。但这正是针刺麻醉的神妙之处,不论是何种高难度大手术,在麻醉过程中,病人始终头脑清醒。上述的这一切,甚至包括陈良莲偶尔皱了一下眉头,都被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两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医生和护士在把患者推回病房的同时,也送走了满脸惊异而又一头雾水的外国客人。
    
    手术的第二天,BBC摄制组又来到陈良莲所住的病区。使他们惊奇的是,陈良莲术后恢复得非常之快,她只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1天(通常同类手术要住2到3天),就回到了普通病房。到第三天时,除了从敞开口的颈部看到胸前那长长的刀疤外,她已经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她坐在病床上,通过翻译,实实在在地回答了BBC客人的问题。戴金蕾女士最关心的是针刺麻醉到底痛不痛?陈良莲说:“我跟医生说过,要是痛我就不针麻。刚扎针时挺酸胀的,等扎完针上了药之后,整个手术中除了人有点迷迷糊糊外,只听到叫我‘一呼一吸’的声音(这是针麻过程中的呼吸管理),一点也不觉得痛,也没有多大的难受。”
    
    7天之后,陈良莲要出院了。摄制组跟着她和一直陪伴她住院的妹妹,走过大厅,来到办理出院的窗口。此时,摄像镜头特别对准了她交钱的手——这是要通过这个镜头告诉西方和世界的观众,因为应用了针刺复合麻醉,使得原来要付32000元人民币的手术费一下减为13000元,整整省了19000元。对于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病人来说,这很可能是她们全家1年甚至是2年的全部收入。
    
    在今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我又遇到了王祥瑞主任。他告诉我,不久前,他收到了BBC电视台的这张光盘,他已经先睹为快了。王主任说,BBC对整个手术过程的报道是客观的、公正的,它向世人表明,中国的针麻手术并没有消失。“这一点很重要。”王主任强调说。据从伦敦反馈回来的消息,BBC电视台播出后,有400万英国人观看了这档节目,作为一部专业片,这个收视率是相当高的。他们医院不断接到来自英国的电话,多数是心脏病人,他们都希望用这种神奇的麻醉方法来完成手术。
    
    针刺麻醉是20世纪针灸医学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果,是我国最具原创性的针灸学上的一项突破,也是促进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西传欧美走向世界的关键技术。1958年8月,上海医务工作者在学习针刺镇痛技术后,首次将针刺术后镇痛改为术前、术中镇痛,用于扁桃体切除等手术取得成功,针刺麻醉由此开始。在之后的20多年间,我国开展了100多种针麻手术,积累了200多万例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针刺麻醉应该有大展鹏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