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o是什么格式:从“捐遗”到“死无葬身之地”说开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0:26

从“捐遗”到“死无葬身之地”说开去

前不久,来自主流媒体的两则消息,很耐人寻味。一则是说,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文圃山陵园的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开馆。在结束参观后,副市长潘世建在现场填写了一份登记表,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另一则是说,六旬老人孙永海身后留下两枚眼角膜、两颗肾脏和一个肝脏都找到了新宿主。这件事感召了大批宁波市民,70多名志愿者填写了遗体捐赠书。

作为地方的厅级高官,率先垂范做出这样的举动,确实值得称道。作为普通百姓,打破传统观念,使一颗心脏的停止,却带来了5个生命的重生,更堪称高风亮节。中国能否掀起“捐遗”潮,的确在挑战人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传统观念,将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当下两大问题,在困扰着中国社会。一个是遗体来源不足,不能满足医学人体解剖研究的需要,制约着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同时让那些需要供体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专家称,从2006年以来,供体来源不断下降,全国有150多万人正等待着器官移植,而每年真正能配对成功的只有1万人左右。另一个是,死人与活人争地,各地的公墓建设林林总总,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尽管大多是利用荒山野岭,但必定也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国土面积,只要占一点,就会少一点,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面对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78亿,按照现阶段平均寿命72岁计算,未来的十几年年,这些人将陆续走到人生的尽头,每人至少需要1平方米土地的墓地,就需占用1.78亿平方米土地,而且逐年还要形成几何形的增长。不知道专业部门有没有规划过,仅就现在的13.7亿人口从人出生到死亡,即使有报告称到2050年我国人均寿命可达到85岁,所需墓地到底能够达到多少?尽管有些墓地可重复使用,恐怕算下来也要令人毛骨悚然。所以,火葬相对土葬节省了土地、木材资源,可还是不彻底,所留下的骨灰,依然占地可观。

由此联想起五十多年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一份倡议书上亲笔签上自己名字,倡导身后实行火葬的事情。从那一刻开始,掀起了中国的殡葬事业的一次革命,冲破了几千年的土葬习俗,也不亚于一场传统观念上的革命。使人们从开始的不接受到接受,并形成了国家殡葬改革的一项制度。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榜样的作用。

如今,我国的殡葬事业呼唤着第二次革命,那就是从“捐遗”到“死无葬身之地”,呼吁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人体器官捐献,既让饱受病痛折磨、企盼等待器官移植病人能获得重生的机会,又可以使逝者的生命得到延伸。在广州,一位母亲身后捐出5个器官,救活了7个病人。老人的子女受母亲的感召,也愿身后将器官捐出。假如,这种风尚在社会蔚然成风,那将是中国之幸也!当然,群众的觉悟需要高层领导的带动。如果我们现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效仿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那样,能够带头做到身后捐赠器官、遗体,不留骨灰实行水葬——撒向祖国的江河湖海。可以断定,会给中国的殡葬改革带来新的一缕春风。必定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