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炒苦瓜怎么做:为什么有的官员越活越年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5:18
  为什么有的官员越活越年轻?作者:田大校来源日期:2011-10-26          如果有人告诉你,哥哥姐姐的年龄比弟弟妹妹小,你会信吗?你一定不信。但你一定要信。日前,媒体上有几则关于官员年龄造假、疑假、打假的新闻,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一是,网帖曝光山西临汾市原纪委书记沈庆华涉嫌年龄造假:“13岁参军,15岁入党,‘档案年龄’比真实年龄小了5岁。”,沈已被免职。二是,有媒体以《河北29岁县长三年四次升迁简历被当地列为机密》为题,揭露29岁的闫宁走马上任河北省馆陶县代县长一事,并称这位1981年出生的年轻人,将和同样在29岁出任县级市湖北省宜城市市长的周森锋并列,一起进入“史上最年轻县长”序列。三是人们根据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政府副县长黄华的简历,推算出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副县长的干部3岁半就上学。网民认为“3岁半上学简直是天才官员,根本不可能”。但陕西省延安市有关部门对此事作了回应:当事人黄华的简历经得起调查,干部任用符合规定。最著名的当属原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常委王亚丽,此人已因涉嫌造假骗官而获刑。有人称此人“一身是假,除了性别之外”。特别是“年龄造假”的泛滥令人吃惊,在百度上搜索“官员年龄造假”竟然有260多万条。为了帮助网民朋友了解情况,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收集整理了各地媒体的主要评论,与各位读者和网友思考辨析。

  一、官员越活越年轻,说明社会诚信越来越缺失。南方报业网发表评论称,造假之多,显然是造假者成本太低,即使被查,处理也较轻。拿沈庆华来说,只是免去他的职务,他已到了退休年龄,本应就该免去职务,免职又算什么处分?年龄造假严重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章第五十三条(六)款不得有“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行为之规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条(三)款不得“涂改、伪造档案”之规定。所以官员年龄造假,不但要免职,而且应开除公职,让其付出高昂的违纪违法成本。再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领导干部的档案都在组织部门,如果官员想造假,组织部门不让造假,也就假不了。年龄“缩水”能在组织部门那儿屡屡过关,其背后的官场生态值得深思。由此说来,在处理年龄造假的问题上,还应对组织部门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评论写道,曾有人开玩笑说,在今日中国,需要保密的不是女人的年龄,而是官员的年龄,这真是一语中的。当今中国有两类人热衷于“越活越年轻”,一是明星,二是官员。明星年龄造假是为了装嫩,而官员年龄造假则是为了做官、升官。评论认为,明星也好,官员也好,都是引领社会导向的公众人物,他们造假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恶劣。官员学历造假说得轻一点,是官员的品质问题,说得重一些,那就是造假官员在欺骗人民,败坏社会风气。假年龄和假文凭一样,都损害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亵渎的是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在社会上起到的却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对于官员造假,就更要严厉惩戒,不但不能提拔,而应清除出公务员队伍。否则,政坛便难有清正气象。央视网发表文章说,近代思想家严复有一句名言,“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如果官员造假,他们能有基本的官德吗?还能用好手中的权力吗?还能敬畏民意吗?如果面对质疑,仍然置若罔闻,不把年龄造假当回事,就必然“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在工作岗位上弄虚作假,比如炮制注水GDP,搞一些华而不实的虚假政绩,什至贻害一方,危害公共利益。文章认为,有学者说得很精辟,“中国亟待建设的,首先是道德的政治,废除或改良违法基本道德准则的恶制及各种恶法恶规,让政治道德化即民主化法治化;其次是政治的道德,即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督促它们遵守某些普适性的政治及生活规范。如是,公民道德问题迎刃而解,草上之风必偃。”道德的政治,政治的道德,诚哉斯言!而日前新华社《了望》杂志刊文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诚信出了问题。“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一言以蔽之,如果官场上多是王亚丽、沈庆华之流,别说官员的诚信、道德有问题,我们的社会风气也难以好转。其实,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国—新加坡和谐社会与领导力建设论坛”上发言时曾指出:“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信的支柱。政府公信力强,就能引领和支撑社会公信,保障和促进"人和";政府失去公信力,就会产生治理危机,导致社会无序混乱、国家祸患丛生。中国历史上失信亡国、立信强国的例子并不鲜见。”(见201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段话耐人寻味,官员的道德、诚信与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息息相关,与社会公信也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祛除官场败类。不放过任何一个造假官员,不断拯救日渐沉沦的官德,官场上乾净一些,社会就风清日朗一些。

  二、官员越活越年轻,应是贪恋职位权力带来的种种油水。  红网发表评论认为,近年来,为适应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新要求,一些官员在年龄、履历、档案上恣意造假,“今年50,明年48”,越活越年轻,已不再是什么“新闻”。过往的报道中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三岁就上了小学、12岁即参加工作的“神童干部”有之,十五岁便成家立业的“早婚早育干部”也有之,甚至还闹出了父亲比儿子只大几岁的笑话…… 评论联系沈庆华“年龄门”案例说,在花样翻新的年龄造假“装嫩”风中,纪委理应是一方最圣洁的“净土”,纪委书记理应是正义、廉洁、无私、严明、诚信的化身,是最忌讳弄虚作假,最严守组织纪律之人。然今次,临汾纪委书记沈庆华带头造假让自己“年轻5岁”的丑闻,却令纪委的形象和公信力蒙羞。什么查办襄汾溃坝事故、蒲县原煤炭局局长郝俊鹏贪腐案的“有功之臣”,什么声名鹊起、“全票连任”,都是浮云。窃以为,纪委书记也加入“装嫩”的行列,与其他官员造假改龄一样,其意不在“嫩”,也不是他觉悟高真正想多“为人民服务”几年,而是痴迷权力,贪恋权力带来的种种油水。为了获得连任或提拔,为了多握几年印把子,不惜铤而走险,在年龄问题上围着干部提拔任用的“硬杠杠”,挖空心思做手脚,想方设法让自己“嫩”起来,以免遭“一刀切”。还有评论认为,造假官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都有“贵人”相助,甚至是权力共谋的结果。因此,对其背后的“贵人”不能放过。犹记得王亚丽造假事件被曝光揭露后,中组部曾发文称,王亚丽造假骗官案件的发生,突出暴露了一些地方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松弛的问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举一反三,认真清查干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整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坚决堵塞投机者钻营的漏洞。也有评论认为,年龄造假是时代的产物,在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为了参军、招工、转干和参加高考,一次以至多次修改年龄,以求改变命运和生活,也算事出有因。

  三、官员越活越年轻,或亟须改进和弥补干部选拔制度机制。羊城晚报刊登署名评论说,在我们的干部队伍管理中,年龄是我们干部任用中的“生死线”。一些地方规定,45岁是科级升迁“处男”“处女”的“天线”;超过48岁,连科级单位的“一把手”都做不成了;处级转正,50岁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至于退休,年龄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下划线”。上下和进退,决定着人们的待遇差别和生存环境,这使得许多人暗怨父母把自己生得太早,恨不得把自己退回母胎多待几年。评论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三四十岁就当上国家级领导人大有人在,七八十岁还在当国家级领导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要考察的是精力能力,要设限的是任期。至于年龄,可能影响得票数,却不会是一道“生死线”。因此,与自己寿辰过不去的,也是一个中国特色。人民网发表文章说,年轻化,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方针的重要内容,推进干部年轻化,可以有效扭转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论资排辈、缺乏活力的积弊,是确保党的事业充满生机、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而时下一些地方和领导在“干部年轻化”上搞教条主义,实行“一刀切”,爱钻“牛角尖”。选人用人时,机械地划定年龄“杠杠”,把年龄做为提拔干部的一个硬标准,使得年轻化在执行中变了味走了样,使得年龄成为干部升迁途中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年轻成了干部进步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本钱,不仅挫伤了一些干部的进取心,更是给干部队伍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年龄成了干部升迁的拦路虎,年轻化变成了年龄上的一刀切。为了打开自己的上升空间,避免过快地失去手中权力,一些干部就会挖空心思在档案上做文章,铤而走险在年龄上动手脚。相关部门和领导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干部年轻化”的过激偏执问题。如果不破除选拔和任命党政干部年龄上“一刀切”式的“铁律”,不约束权力的信马由缰,不民主选拔德才绩突出的干部,不让那些有口皆碑、政绩卓然的领导干部多干上几年,而是“是上是下,年龄说了算”,那“领导越活越年轻”的新闻就不会是最后的“绝唱”。南海网的评论认为,如今,一谈起腐败现象特别是用人上的腐败,真是人人义愤填膺,个个口诛笔伐,尤其是潜伏在官场里的资深官员讲起反腐更是慷慨激昂,靠他们查办官员造假,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把他们的劣迹严严实实地包起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腐败怎么反?比如怎么去解决“年龄造假”以及假学历、假文凭等问题?官员造假会失去诚信和公信力,这点道理只要不弱智应该都清楚。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句名言,“我欲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文章以为,指责简历造假者,不如倡导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官员的选聘任用晋升制度,为普通人让开一条改变现状之合法顺畅的晋升之路,打破特权阶层及一言堂对国家管理资源的垄断。让每个公民对国家管理及官员的选任,实实在在地有一票之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官员的选聘任用晋升制度之时,正是官员造假“折寿”的夭折之日。

  注:汇编参考文章

  《官员越活越年轻,社会诚信越来越缺失》,南方报业网,作者为洪巧俊;

  《官员造假,破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央视网,作者为王石川;

  《纪委书记“装嫩”是贪恋权力带来的种种油水》,红网,作者为高福生;

  《官员屡屡“装嫩”当引起“干部年轻化”的反思》,人民网,作者为武西奇;

  《指责官员造假,不如改革官员选聘制度》,南海网,作者为曹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