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 pole in alaska:完善我校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的构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7:49

完善我校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的构想

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   余安敏、戢军勇

在我校,自99年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至今,一个能够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新型学校设计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三个层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在制度管理上由于注重了“以人为本”和学校“以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养校、品牌塑校、质量强校”的思想,开始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文化,学校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于是,在我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号角的当今,我校抓住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的契机,大力推进本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一个“完善我校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的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与探究的阶段。

一.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的分析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归根到底是建立学校文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来说,其实质正是“教育概念重建、学校制度再造、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和现代学校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制度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当制度作用不到的地方,文化就能发挥作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指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是特定思想观念的具体化。然而,分析教育制度,却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用对象特殊,教育制度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人”。教育是人自身生产的过程,意味着人精神的深刻变革。在教育过程中,精神只有以精神来点化,智慧只有以智慧来启迪,物质性资源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作用方式特殊,其作用往往是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制度主要作用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人”,反映绩效的周期较长,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在人精神状态的变化,很难被计量。

    第三,作用结果特殊。如果说经济制度在于引导人们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投入最小,产出最大。那么,教育制度不仅仅要引导人们合理消费物质性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导教育过程中人与人更好地相互作用,将年轻一代带进更完整和更完美的精神世界中,使他们在一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中成长。如果像理解经济制度一样理解教育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见“物”不见“人”。

教育制度的特殊性内在地规定了制度的基本指向和根本目的,即主要应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物”的角度理解教育制度。教育是人性的事业,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于是,我校将学校典章制度建立在与酿造一个无形而有声的文化相互融的轨道上,规定出我校的办学要求是“人人合格,学有特长,优有特色,创特色学校,塑特长学生,展教师风采”;我校的办学方针是“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养校、品牌塑校、质量强校”。

二.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的构想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情义文化”,酿造锻造健康、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当今时代,“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考虑、处理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社会发展必然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因此,我校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则,并把它作为我们发现、界定、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校在典章中规定:学校核心理念是“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发展目标是“身心健康,学力合格,富有个性,充满人文”的主动和谐发展的新人。

从人本性的角度看,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首先保证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权,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生命安全,防止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受到损害。学生的身体受到侵害,会给学校教育制造障碍;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甚至丧失,更会使学校和各种教育制度淡然失色。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应把尊重生命和确保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对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纳入其中,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如情感、兴趣、意志、欲望、价值选择等。第三,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施要充分反映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等方面。第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要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人类学家指出,人尤其是儿童具有“明天性”。虽然今天学校教育还要以传授过去积累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主,但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于是,我校典章中制定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校外学生活动安全责任预警方案”, “教师职业道德”、 “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等,提出了锻造健康办“健康学校”,创健康体育特色的响亮口号。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奉献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更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已死”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于是,学校在制定典章时关注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典章中规定: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励学、以品养慧”即“敦厚善良、品行端正、励志勤勉、学贤思齐,在求品立德中增长智慧”;学校行政工作方法是“指导、服务、协调、评价”; 学校发展目标是“成为学习的学园,成长的家园,成功的乐园的‘三园式’学校、拥有现代标准的‘健康学校’和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新人需求的现代学校”;师资培养方法是“走以‘新基础教育’为理念,以‘二期课改’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整合思想为统领,以提高师德、业务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要点燃教师教的热情,典章中对课堂教学作了“教师要以‘生命活力论’为目标,关注生命成长,引导个体发展。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构建焕发生命活力,富有人文气息,蕴涵多维互动的新型课堂”的规定。要点燃学生学的热情,典章中在学校德育目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自主教育,旨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五自”(自信、自主、自治、自律、自强),“五一”(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体验一种感受、学会一种本领、培养一种品质),“五有”(有班级之窗、有班级网页、有个性展示栏、有生物角、有图书角),“四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都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起来。要酿造“情义文化”的沃土,学校提出共同发展的口号,制定了“闵行二中带教活动协议书”、“评选优秀学生(双十佳)条例”、“学生奖励条例”以及“关于教育、教学、奖励办法规定”、“奖金分配操作细则”、“关于待退休教工共享费发放方案”、“校内职级结构工资制方案”、“教师奖金发放条例(试行)”、“20日奖金分配修改条例”等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方案。

(二)构建平民教育的学生文化、促成校社共建的大教育繁荣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内容指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生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学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方面的建设,如学生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学习观念、思维方式、日常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礼仪、待人接物、衣着、饮食、消费等;文化多样性与学生应有主导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方面的建设,如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引导,对社会倡导的主导价值观认识的提升,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西方价值观的融合,对新的价值观的生长;社会转型时期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学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方面,以及学生主导价值观的评价方面等。

    我校地处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瑞丽小区。学校周围商铺多,居民构成复杂。学生大多来自流动小贩和下岗职工家庭。这就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都比较差,要把他们培养成人,需要花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精力。典章中提出“创办高质量的平民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求真、务实、合作、创新”即“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教育理想、教人成真、学做真人,功底扎实、工作务实,学习踏实、为人诚实,胸怀宽广、诚信待人,顾全大局、合作共进,艰苦创业、勇于开拓、视野开阔、锐意创新”的校风;通过“严、实、精、活”即“严格、严谨、严密、严肃,扎实、务实,精于业务、有能力,精心工作、有实效,教得活”的教风去带动“勤、实、悟、活”即“勤思、勤学、勤问、勤做,踏实、诚实,悟于得法、有悟性,学得活”的学风;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及实施细则”等形成平民教育的学生文化。学校除了在教育和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同这些学生相匹配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服务社区的措施如:定期开放塑胶运动场、阅览室、电脑房、乒乓房的规定、学生团队走进社区,开展爱绿护绿、扶贫帮困、捐书赠书等“社区共建制度“;学校还与附近的强生公司、三菱电梯公司、闵行自来水公司和江川街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若干规定”。如此这般,将学校牢牢地扎根于社区之中,为更好地“创办高质量的平民学校”,促成校社共建的大教育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构建专项活动的课程文化,强化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学校课程文化的基本内容,即蕴涵于文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实验等课程中的仁爱与情感、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与价值等为标志的现代课程内容文化的挖掘和优化;不同类型的学科课程文化的特点分析,如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强调的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数学学科强调的理性思考、审美体验、实践创造等;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即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学校文化建设新课型以及开放式教学等。

几年来,我校在“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和“学生科协章程”的制定下,形成了以教师专项为引领的诸多类科技、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小组,制定了生化教师的“信息交合下的环保实践活动纲要”;理化教师的“OM实践活动纲要”、“创新发明与设计活动纲要”;数学教师的“TI图形计算器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纲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机器人校本活动纲要”、“IT实践活动纲要”;语英文科教师的“学习技能、科学普及活动纲要”、“心理社团章程”等,强化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已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将其收录典章中,在制度上为教师本人课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典章中“项目资金申请制度”为教师本人课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四)构建学科整合下的学校网络文化,强化教学手段的创新

  学校网络文化,是人们在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中进行学习、交往、沟通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它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产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体系变革,建立自主式、开放式、生活式、创造式等学习方式。具体建设内容涉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教与学的审美性、生活性、理解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提升;网络文化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等。

我校的信息科技教育创造了品牌,打造了特色,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在于:有一个由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引领下的创新型集体。参与了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完成了三套信息技术教材、一套计算机应用操作普及丛书,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撰单位。学校接入了宽带网,开通了校园网,构建了学校交流管理系统平台,引进了教育教学资源库:Bb学习管理平台等等。学校在各教研组积极组织了《基于网络资源下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课题的研究,开设了IT互动课程等。目前,信息技术引领着师生在教学、管理、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在典章中我们制定了“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登记管理条例”、“闵行二中校园网IP地址分配管理制度”、 “计算机房管理制度”、 “网页制作与更新管理办法”、 “学生信息技术员职责及培训管理制度”、“中学生网络公约”等,为学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保驾护航。各学科教师如今在“家常课”上均使用多媒体,在学科教研中建立了学科教学模式,如“闵二学科一本通教学模式”、 “网络Bb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语篇语境一体化教学模式”、 “坐标思维教学模式”等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五)构建“点评式”管理文化,强化教学质量指导、监督、评估的创新

 学校工作的最终是提高教学质量,育人要通过教学来体现,育人的理念是保证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典章中,我校的工作思路是:“严管理、勇开拓、抓质量、创特色、求发展”;办学的基本方法是:“夯实基础工作、落实基本规范、提高基本素质”;就此,我校成立了教学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教学管理委员会章程”,形成了“一个体系、四种方式”的点评式管理文化形态。一个体系是:“教学管理委员会     年级组(或教研组)    班主任     任课教师”,四种方式是:“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目标管理”。

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的质量管理倾斜。

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坚持质量的目标性: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认证机构的审核系统活动,评审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保证目标达成度,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正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对此,我校通过抓项目到抓人,所有师生员工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人,人人有管到人的机制作保障,如典章中,我们制定了“教学理念机制”、“教学活动机制”、“教学研究机制”,各级“岗位责任书”,“班级管理制度”等,通过责任到人,以达“全面管理、全员管理”的目的。我们认为,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东西,于是,对质量的“全程管理、目标管理”的要求有“教学计划书”、“教学质量报告”、“目标达成报告”等,典章中还制定了“教导处教学管理方案”、 “科研室规章制度”“教研组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 等,提出了“反思、研究、探索、重建、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我们认为,体系中,年级组(或教研组)抓教学旨在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善师生的关系。而学校抓教学则不仅是从宏观层面上推进二期课改进程、请进专家作报告、培育教师里的“领头羊”,如典章中“关于设立紫藤金奖的意见”、 “关于设立校金银奖的意见”、“关于开展评选骨干教师和实行骨干教师津贴的意见”等,更重要在于营造“点评式”管理文化,强化教学质量在指导、监督、评估方面的不断创新。

总之,我校典章管理的文化形态已出现了现代学校制度的雏形,这些制度当中包含有一些现代学校制度的要素,但从总体上看,还需从人本性、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等六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