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past用什么时态: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50:25

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第二章

§2.1 文化冲突

广义上说,文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凝结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大致包括了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几个层面。在每一种文化中,其构成最核心、最稳定、把文化塑造成一种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最外层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是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一面。可以说精神文化构成了文化的灵魂。

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在某种社会里,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辞典》认为,文化是“指人类较大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对这些生活方式的精神表述,尤其是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冲突,是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就是文化体(民族)之间争压空间占有权的斗争。这里所说的空间,当然是指文化空间,而不是几何学的虚空。

文化冲突有它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间接性、隐含性、内在性等。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文化冲突的特点也基本如此。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文化冲突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变量。

一方面,异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因素。冷战制衡机制的散落更为文化参与国际政治提供了历史契机。冷战后的前南斯拉夫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以及其它以民族冲突、种族仇杀和宗教纷争为表现形式的“冷战综合后遗症”的频频发作,均给冷战后的国际冲突涂上浓重的文化色彩。

另一方面,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强化了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国际冲突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对国际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及目标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认同的文化界说,从而使利益和权利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使冲突在现实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

民族文化系统的深层意识就是该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它支配着人们的一般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而采取的社会文化行为。在对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反应时,这种文化认同意识会使该民族的群体和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向心归属情绪,对外防范、对内认同,文化系统的排他性和内整性由此而生。因此,文化认同意识很易于成为民族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观念基础。如果不能正视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极端的民族主义,从而为激烈的文化冲突埋下伏笔。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就是不同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文化冲突就是这些不同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间的不协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使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值,就必须使不同文化形成“同心”,即将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用宇宙的主宰“神”将它们统一起来,核心是神赋予人类的使命,人类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在“同心”的基础上,各民族、各国的文化应当也必须是多姿多彩的,因为这样有利于人类智能的进化,文化多样性使人类智能的扩展、升级具有无限可能性,如同样解决一个问题,受到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即多种思维方式,或者称解决问题的程序。

文化的多元与趋同是并行发展的,文化的多元是指各种文化个性的五彩缤纷,文化趋同是指各种文化共性的趋同,如人类一些共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冲突,文明冲突说到底是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为什么南美文化与非洲文化没有冲突?为什么在相同文化的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冲突不断?这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他们认为的所谓的“价值物”。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造成人类社会冲突不断的根源——价值和利益。

 

§2.2 价值观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或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化,促进社会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体系,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信仰、理想、信念,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价值规范既是社会生活意义与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资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约束条件。

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与规范都产生于人的交往关系之中,而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作为可能因遵守某些规则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即行为具有规范性,规范性成为了价值预期实现的一个条件。社会行动规范性的意义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形式来范导个人行为的。

价值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或是一种导向群体共同价值的规则体系。恰如价值学理论的代表人物W·M·乌尔班所说:“建立一种规范也是建立一种真理或一种知识形式。”这种知识形式不仅向社会提供合法性的来源,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话语方式,它不仅使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能够自发地组成或被自觉地整合成为有序的社会,而且它还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社会控制日益成为一种自我认知的基本条件。

秩序,是一种被发现的具有价值功能与意义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和社会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人类的这种倾向乃常常地植根于整个自然结构之中,而人类生活则恰恰是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人类生活中的禁忌、习俗、道德观念、法律思想以及价值合理性的信念等等,无非是为了维护和发展某种生活秩序的正当性,而无序或失序之所以不能成为人类正常生活中的价值目标,就在于通过利害机制而形成的公共理性及共选择,所遵循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原则是以主客两分为前提的,或者说是建立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假设中的。所以,价值规范就是一种为了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并由习惯性力量和利害关系共同造成的集体意识和规则体系,它以特定的价值预设为逻辑起点和行动前提,传导出对社会成员的,以共同利益为取向的行为期待与约束,是一种具有鲜明自为性特征和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方式。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相伴随,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价值理念。这种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关于自身如何更好地生存所普遍形成的信念,它们正在成为人类公认的价值原则和活动准则。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生产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使贫富差距更为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高雅文化被冷落,低俗文化充斥着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增多。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个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人,相对于人类的国家,相对于宇宙的人类,因而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既是个人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国家中心主义的(相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宇宙而言)。

因而人类整体和自然界的权益就无法得以保障。这样,一味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体,就可能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成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而且,实利的获得从根本上说就是财富的占有,而财富最终来源于并非其资源取之不尽的自然界,并且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无限的。这样,对实利的自由追求(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自由追求必然变成贪得无厌的无限追求),加上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必然导致为占有更多财富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乃至战争,从而必然导致人类整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人类个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而且已经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主要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来看。

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刺激对实利的欲望和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是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变得日益贪得无厌,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在今日世界的人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快车道的车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流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理条件方面和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平等,因而即使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方面平等,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当代,这种不平等不仅突出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更深层地表现为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的对立,而这是当代公正理念所难以解决的,因为当代的公正理念是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的。

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国家化,国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非常特殊的利益实体。国家以维护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为由,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庞大的军队,以他国为假想敌人。为了维护、扩展本国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诉诸武力。其结果,国际社会强弱悬殊,弱肉强食,战乱不已。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不断向自然开战,把地球看作是用之不竭的宝库,野蛮地掠夺地球。在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的同时,地球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人类虽然已经普遍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无法抵御人类日益张大的“胃口”。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人类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今天人类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根据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点和缺陷,人类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这些价值理念,而是应该对这些理念作适当的限制和调整,并另外补充一些必要的新理念。这也许就是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的未来走向。

 

§2.3 终极价值和次级价值

神创造一切,神是人世间一切价值的源泉,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之所在。现在人类社会设定的“价值”只属于“次级价值”,或者称“普通价值”。次级价值又可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在人类目前的价值体系占有重要位置,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之必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而人类价值体系中的“物质价值”却存在很多虚幻成分、泡沫成分,维持有机体存在并繁演的能量、营养(氧气、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脂肪)在社会中的实际价值是很低的,很易获得,但同样的营养与能量在社会中却赋予它极大的“物质价值”差异,如在不同饭店中摄入相同的营养、能量,其支付的货币的差异在1—10000倍之间。人类所谓的价值连城的古董,本质上只是一些矿石或金属、纤维,更本质地讲是几十种相同的原子,钻石与石头同质,黄金与铁、铅同质,价格上却差异极大。

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些事物兼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如艺术品既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精神价值,又有艺术品材质的物质价值,此类事物的价值判断需要视实情具体分析,如人的自我实现价值,其中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但其中也有“物质价值”的成分。

历史上有多少豪门巨贾,而今安在?他们拥有的富可敌国的所谓“财富”,而今安在?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价值、利益而相互残杀,民不聊生,留下来的只有埋藏在人们心中和书籍中的仇恨和千疮百孔的地球家园。

人类正在为争夺这些虚无的价值和利益,而肆意破坏地球环境,得到的只是分子的不同聚合(各种产品),物体(商品、原子)的互变位置(所谓“得到”),失去的是却是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的生存基础,完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的地球母亲。

笔者认为地球人类设定的“次级价值”必须与地球人类的终极价值相协调,以后者为指导,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完成神赋予我们的使命,使宇宙行星群文明化,成为“宇宙人类”。而且这些“次级价值”本来就是人为设定的,是可调的,且人的欲望也是可调的。

笔者承认物质刺激对目前的普通民众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它也是推进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笔者在此的“重精神,轻物质”之言,主要针对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而发的,希望有矫枉过正之效。

当今社会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已成为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工业社会步入生态社会,由于地球资源有限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在人类广泛移民银河系之前,即步入“银河社会”之前,人类必须合理利用地球有限资源,珍惜我们惟一的生存家园。“生态社会”是指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行模式。环保将成为人类重要价值观,环保、生态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占20—35%。人类既然可以赋予“钻石”以高贵价值,那么也可以给“环保”赋予崇高价值,况且后者与人类的性命攸关。

生态社会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发展高科技,能在相等的资源中形成更高产出,如各种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是人类环境发展事业的有力工具。知识的普及将极大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保护地球将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终极武器,利用它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部分问题。科学就是人类对“宇宙程序”的认知。

随着人类智能的进化,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形成一种以“精神价值”为主,“物质价值”为辅的人类价值体系。

不知道自身在宇宙中真正价值的人类,时常处于迷茫、困惑之中。他们的生存就象小孩子过家家,两者都有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物,在成人世界中,黄金和钻石、古董被设定为很有价值,其实它们只是一些与铁片、石头同类的物质,后者在小孩子游戏中被设定为价值物。成人和小孩游戏的唯一区别在于量和度的不同,前者的游戏规则繁琐且执行有力。而且成人的游戏是危险的,如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因人类的纵欲终将使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建设的“价值大厦”终将象小孩搭建的沙城一样土崩瓦解。人类只有认识到宇宙之神赋予人类的使命,并努力去完成,才能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才能使人类获得永恒。

 

§2.4 “得到”该如何定义?

“得到”该如何定义?我们得到的,真的得到了吗?那要从人体的真正需要讲起。人体真正需要的是氧气、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脂肪、性、阳光。在社会中获得上述营养、能量的成本很低,只需0.5美元/天,一顿5000美元的豪门盛餐与一份0.6美元的二萦三素的经济餐(中国物价),对于人体而言,其健康的摄入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人体而言,它们是同质的,我们(人体)也只能得到这些,摄入过多营养还会发胖、得病。

那么,我们“得到”的五彩缤纷的物品又是什么?我们真的得到了吗?不,我们得不到,它们无法进入我们体内,我们所谓的“得到”只是物品(如珠宝、古董或者称原子、分子)转换了一个位置如移到你家,我们从得到的事物中获得的快感,只是大脑从人体感觉器(如皮肤、眼睛、耳)接收的电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得到的只是物体反射的光子和神经末梢转换的电信号。一切物品都将在时间的宏流中化为尘土。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生命的原动力之一——“性”。“性生活”只是人体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联合生化反应过程。我们得到的只是从上述感觉器传输的电信号,也就是说,我们在性生活中得到的只是电子,产生“快感”的因素——性激素、苯乙胺、苯丙胺、脑啡呔、内啡呔等大分子都是体内自行合成的。这些“快感分子”都是内源性的,即人体可源源不断自行生成。

目前,我们视之为“毒品”的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海洛因与上述“快感分子”结构相似,受体相近,不过它们都是外源性的,极易产生依赖性。因此,只需改变思想(调整人脑程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有效调控人体内精妙的生化制剂工厂,源源不断地生成内源性“快感分子”,从而根除“毒品”之患。

非必要欲望被人为制造,如各种商业性广告宣传,将各种信息通过声、光、电输入人的感觉器,再输入大脑,经反复强化后,使人产生各种购买欲和消费欲。

欲望是可控可调的,在人的众多欲望中,除了基本生理需求(营养、能量、性)外,其它欲望(如获得汽车、房子、珠宝、权力、荣耀)都是可控可调的,欲望只是人体的电化学反应,只需调整人脑程序。

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所得到的快感,实际上也是同质的,都只是一种机体的电化学反应,更准确地说,物质快感是大脑接收感受器传输的电化学信号后,经复杂处理后生成的快感,精神快感则可在大脑内自行组织、合成,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形成快感。总体上讲,精神享受是以内源性为主,物质享受是以外源性为主,在机体获得基本的生理需求后,精神享受显得更持久,且不依赖外物;而物质享受必须借助于外物的刺激,而且欲值会越来越高,很易产生“魔念”。

笔者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劝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不要被物欲所迷惑,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平静、祥和。

 

§2.5 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笔者研究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重要书籍,发现总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笔者去追寻两者的源头,最终发现自然科学的源头是由量子构成的“宇宙”,人文社会科学的源头是“存在”,发现两者的源头实质上是同一的,那就是“宇宙之神”,具有精神、物质两态的宇宙。

人文社会科学是在人类探寻“存在的意义”之中产生的,是人类的终极关切,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这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之所在。

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科学作为对宇宙的认识,本来就应该是内在统一的,它之所以被划分为各门学科,是人类认识上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愈来愈相互渗透,包括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在内的交叉科学的不断涌现。

现在世界各国对科学的理解大体上两种:一是英美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应是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它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具有尽可能的严密的逻辑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运用数学模型,至少也要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2)能够直接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二是德国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就是指一切体系化的知识。人们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管它是否体现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规律性,都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勉强可以算科学,而人文方面则不能看成是科学。因此,英美等国把所有的学科分成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人文学只能是学问,是一门学科,不能称之为科学。但按照德国的理解,则人文科学也应当属于科学。德国人把所有科学只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显然,这里的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所谓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

人文科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最早的学问就是人文科学。古人把人类的各种学问都统一称之为“智能之学”,或曰“哲学”,其实就是人文之学。

从人类科学史来看,人文科学早于社会科学,并曾经包容过社会科学,这种状况至少延续了几百年。

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具体时间来看,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经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都是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独立出来,到19世纪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的理论结构。社会科学的出现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人文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如果说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类的精神文化的话,那么社会科学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它们对经济、政治、法律、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或整体的考察,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机制、变迁、动因等等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更有效率地管理社会。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解释的方法,而社会科学则较多的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

但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大大超过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虽然能够作某种程度的区分,但本质上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社会归根到底是由人构成的,任何社会现象终究是通过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来表现的,离开了人,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也不可能有什么社会现象。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它既不是简单的生物体,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物理实体,人不仅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理想和价值的个体,而且在他身上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承载着人类全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由这样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以及由这样的人所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我们实际上是无法分清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社会”的。正如著名学者让·皮亚杰所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辩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因此,尽管把人文社会科学区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理论上是必需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相当困难。因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在具体问题上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很多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界限在具体学科到底于人文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历来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著名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社会科学”条目中列举了8个学科,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指社会及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指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指社会及经济地理学)、教育学(指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的研究领域)、历史学(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学科)。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中则列举了11个学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并认为前5种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后6种属于人文科学。这说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确实有某种难以割裂的内在联系。例如,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再如法律学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也长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从研究对象看法学同样属于社会科学,但从方法看它更接近人文科学。再如哲学是否属于人文科学,心理学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是自然科学等等,都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正因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如此难以区分,所以人们更经常地是把两者合在一起,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来自自然科学。由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确定性,使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能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数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于经济学,统计学被运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系统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的方法也被大量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被认为是一门科学具有更为完备形态的重要标志。因为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社会,它们都有量的规定性。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料,它们反映了社会现象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只有掌握了这些资料并运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才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以大量数量资料为依据,才能真正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而使这门科学获得更加完备的科学形态,使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够更加精确。20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大量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与潮流。人文社会科学在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分析资料工作方面,之所以能够摆脱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转而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得力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运用。计算机使人们从大量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大量应用数学方法创造了条件。

数学模型在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人们希望通过对社会有关实际问题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一些社会现象在资料上的关系,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对这种数学解作出理论上的解释与评价。数学模型方法应用最多的是经济学,例如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最优化模型、经济预测模型等等。这种数学模型方法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中也有相当的应用。甚至在人文科学中,这种数学模型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应用。例如,在史学中,由于史料记载的缺漏、不连贯和真伪混杂难辨,给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史学工作者引入灰色系统方法,利用分布在历史不同时点上的白色资料,建立起时间连续的动态模型。

即使是在文学研究中,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渗透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文艺研究中,人们引进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作家的语言风格等等。当然,对于文艺研究来说,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只有掌握了逻辑分析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理论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社会作为人类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所谓结构,是指事物的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与组织方式;所谓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作用和能力。功能和结构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与结构又有互相制约的,一方面,事物的固有结构影响着、规定着这一事物功能的性质与水平,限制着它的范围和大小,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的改变也必然引起功能的改变,结构的有序化也促进了功能的有序化。例如,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管理结构和劳动组织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效率,这种结构越是有序、合理和协调,生产状况也就越是井然有序,功能也发挥得最好;反之,若结构是无序的,生产也一定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功能也制约、影响结构的变化。如企业技术更新能力的减弱,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企业失败、破产。

学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综合与科学一体化。从学科本身来看,学科际沟通与范式转换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综合和科学一体化发展。

学科分化,是指某门学科发展成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分支学科,它既是人类科学认识运动由粗略到细致、由浅入深的体现,又是新分支学科产生的重要形式。学科分化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层局部对象研究的分化”,即对原学科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一个层次的研究,建立若干分支学科,分别研究深层的不同研究对象;二是“同层侧面研究的分化”,即在同一层次的领域内,各个方面内容分别开来作为不同的独立研究对象,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形成若干新的分支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出现学科分化,主要是由于人文社会世界的层次和运动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每一层次和每一运动形式都各有其独特的性质,这种特殊性为学科分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学科综合,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独立的学科,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形成一门具有新的规范的新兴学科。学科综合是从若干方面的局部性认识发展成为某一特定的新的、整体性的认识,是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特性、不同功能、不同关系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研究。因此,它不是各专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的机械的累积和叠加,而是多种学科知识结合的结果,是新的科学规范的创生。现代学科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包括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在内的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它具有多种形式: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远缘学科之间的交叉;在同一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数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等。学科交叉的方法主要包括移植法、杂交法、提升法、横断法、综合法;移植法是把某一门学科的范畴、原理、方法移植到另一门学科,如将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移植到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杂交法是由两门学科的研究领域互相融合而产生独立于母学科的学科,如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杂交形成经济伦理学;提升法是用高一层次的学科理论研究某一学科而产生的新学科,如用哲学研究科学,产生科学哲学;横断法是通过概括不同领域中一类现象的规律,而产生横跨几个领域的横断学科,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综合法是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领域而产生的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

学科分化与综合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在现代,各具体科学愈益呈现出汇流之势,不仅存在着从自然科学奔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潮流,而且也存在着人文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这两股潮流已经汇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强大潮流。这不仅表现在上文所述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原理、方法的相互渗透,而且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涌现出一系列综合学科,已出现的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生态科学、空间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等都是体现了这种综合的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它们以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世界中一定的客体为对象,利用多种学科的范畴、理论和方法,从各种不同侧面研究某些复杂的课题或某类现象。如环境科学就是以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质量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由于环境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客体,因此,研究环境不仅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医学的知识以及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同时,还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人口学、教育学等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此外,这种汇流还表现为:技术、生产与管理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的结合点,系统科学成为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是具有必然性的:一方面,客观世界运动形式的可微分性,使人们有可能按照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另一方面,客观世界本身的普遍联系和物质统一性构成了科学知识整体统一的牢固基础。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虽有差异,但毕竟又具有共同的基础和规律。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这种统一性的认识程度将不断加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也将更为密切。我们认为,科学汇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科沟通和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科学的统一性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愈益显著的汇流趋势,为人们加强学科际沟通、促进范式转换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而且必须加以重视的合理思路。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化、一体化,并不是说两者可以直接等同和差别消失,更不是说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向某一门具体科学看齐、靠拢乃至归并,而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体系统性的增强、互通融合性的递进和协调有序性的提高,在其实质上是一种丰富差异性的协同和复杂多样性的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决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研究能力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其发生发展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基础和本体论前提,就在于现实的多样性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一为自然,一为人类社会,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知识体系,不过是对自然与社会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在古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统一的,那是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的直接同一,那时的哲学包含了所有的科学知识,科学家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亚里士多德既研究哲学以及政治、历史、伦理、逻辑等人文社会科学,也研究物理、天文、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到了15世纪下半叶,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逐渐发达起来。于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逐渐分离,成了两大门类。到了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又出现了相互结合的趋势。而在今天,不仅存在着从自然科学奔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潮流,同时也存在着从人文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这两股潮流已经汇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强大潮流了。正所谓“万法归宗”,“万法”(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既源于“宗”,必将归于“宗”,这个“宗”就是具有精神与物质两态的宇宙。“宗教”就是对宇宙之神的探索和信仰。

人文社会科学的源头是“存在”,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在探寻“存在的意义”,对于科学家、神学家、哲学家而言,他们探索的是宇宙的本原是什么及其意义,而普通民众则时刻在追寻“人生存的意义”,两者探求的层次差异很大,即“人的存在”永远服从于“宇宙的存在”、“神的存在”,只有宇宙之神才能赋予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如果人类没有终极意义,那我们的存在,我们追求的一切价值物,都将失去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种可以实证的知识体系、科学体系、文化体系,而且是一种非物化的思想体系、理想体系、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

宇宙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是未来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主体。

如果抛开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也是一种自然。现代自然科学早已证实,自然界中的蚁群、狮群、猴群都有它们自己的社会结构、长幼尊卑,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为什么研究人类社会属于社会科学,而研究蚁类、猴类社会却属于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当然两者研究领域、内容及适用范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紧不可分,因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人脑指挥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又反作用于人脑,两者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社会科学出现之前,人文科学兼有研究“社会程序”之责。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与自然科学紧密融合,采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终得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真理。如地球生态环境是运行宇宙程序的结果,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与之相协调,不然必将使地球环境恶化,直至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失去生存家园。又如,一群人主观地希望乘坐的一辆大客车能驶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实际上汽车油量只够行驶600公里。这群人在讨论决策的过程使用了“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而汽油燃烧能及其在发动机中的能量转化率却是固定的“宇宙程序”,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这群人的“人脑程序”、“社会程序”没有顺应“宇宙程序”,他们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这群人可以引申为全人类。

众说纷纭就是迷惑的表现。由于方法的不同,自然科学领域的争论就很少,并且最终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中的哲学一直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很多问题已争论了几千年,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迷茫性可见一斑。因此必须借用自然科学成果及其方法将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精确定位,然后将它们尽量简化,各个学科最终可以简化成1-10个词,并以这些“单词”为模块,综合人类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将这些模块按主次重轻、远近长短在多维时空中进行组合,就能得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唯一真理体系,这就象大分子结构一样,用周边的原子(相当于学科模块)力场给当中那个原子精确定位。人类社会的秩序就象分子秩序一样,也能精确定位,只要排除偏见和某些人的私欲,以公正、客观态度研究它们。

笔者在本文中也秉承“简化、精确”原则,使要义尽量简明、精辟。笔者的“简化”之举正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弊。

笔者所称的“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使两者在宏观上、整体上实现统一,找到了它们共同的源头及它们在终极目标上的统一,并指出了两者相互融合、一体化的趋势,但它们彼此的个性是永远存在的。

 

§2.6 宇宙唯一真理体系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和合理性,笔者认为真理必然是合理的,合理是真理的基本条件,只有那些经历了历史(时间、空间)考验的、长盛不衰的理念,才能升级为“真理”,如“和平”、“秩序”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许多理念或理论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存在合理性,但大多会被历史老人所“证伪”。事实胜于雄辩,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证这一关,才能确定其为“真理”。

那么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呢?有没有一种跨时代的合理性标准呢?也许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合理性就是人的信念和所为与文化的一致性、兼容性、自给性、无矛盾性等。难道奴隶制社会的专制压迫制度在当时是合理的呢?不!因为这种所谓的合理性违背宇宙永恒的真理——和谐。奴隶制社会没有社会的和谐,人的和谐,因此任何社会合理性理论必须用已知的真理检验,真理是检验社会合理性理论的最终标准。由于人类时常被私欲、偏见所迷惑,因此在社会上必须建立科学、真理的绝对权威,通过民主、科学的立法,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行进在真理的大道上。

自然科学的真理就是自然规律,宇宙秩序,宇宙程序,是客观真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就是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健康持续发展的秩序。“氢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水是氢氧化合物”,“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等属于自然科学真理片断,“善、爱、和平、和谐、秩序、团结互助、民主、自由、法治、公正、公平、正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片断,社会程序、人脑程序的编码。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文社会科学真理体系”,那就是“和谐”,和谐意味着“秩序、平衡”,“秩序、平衡”意味着“法治、道德、善、爱、和平、团结互助、和睦、民主、自由、公平、公正、正义、有节有度、人间天堂”,这些社会真理片断还有很多,可在经久不衰的褒义词中寻找,它们代表“好的、善的”。它们的对立面就是:“无序、混乱、专制、压迫、道德沦丧、物欲横行、邪恶、魔鬼、相互残杀、侵略战争、人间炼狱”。

人类社会的“和谐”态是顺应和谐的宇宙秩序的结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真理体系”也会不断发展,但这种整体的“和谐”态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代表着善的、正义的、向神的阵营,它的对立面就是“邪恶、魔鬼”的阵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也就是神的力量最终战胜魔鬼的力量。

“民主、自由、法治”是宇宙的真理。在宇宙中,每一种原子、分子生而平等,彼此之间非常自由地进行繁杂的相互作用,即每一种原子、分子都拥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可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相模拟),而这些原子、分子在相互作用中又遵循一定规律(宇宙程序),这些规则可与“法治”相模拟。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当然包括地球人类),因此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上“民主、自由、法治”的真理大道。

宇宙的真理只有一种,一套连贯的真理体系,而过去所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都只拥有部分真理,真理的片断,都有正确的成份,但都是不完备的,各种学派各执一份“片断真理”,各执一辞,并将这断“真理”放大,或走向极端化,排斥其它“真理片断”,这也是造成人类社会纷争不断的原因,只有将这些“真理片断”视为“模块”,按主次轻重、远近长短、分多层次在多维时空中进行重新组合,才能找到宇宙唯一的真理体系。这种真理体系分“自然科学真理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真理体系”两大主干,在两大主干又延伸出众多小分枝,所有这些都构成一套连贯的宇宙真理体系。(参见图83)

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真理体系与自然科学真理体系必然是统一的,但这只是宏观、整体上的统一,即两种真理体系总体上都显现“和谐、秩序、平衡”状态,而在细微结构

上却有很大不同,甚至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自然科学真理片断与“民主”这种人文社会科学真理片断。

“和谐有序、和平发展、团结互助、共同繁荣”是人类良性进化、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请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自然科学项目有何区别? 什么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哪个更好一些?? 人文社会科学 含义是什么? 自然科学的含义又是什么?谁知道..谢谢了.! 什么是自然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耗散结构可以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何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谁知道搞科学工作的叔叔阿姨的Email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都要啊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之间交叉的学科都有什么?[求助] 谁能说一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要从遗传学的角度去说哦 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重要的例子 什么是社会科学?什么是自然科学?区别是什么? 如何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问题 如何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问题 请告诉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定义 地理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自然科学? 地理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董老 敬爱的 我们 学习 勉励 刻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知识 科学知识 和 将这些词语连成句子,怎么读最顺 自然科学的概念与社会科学概念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