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歌 英文:我眼中的中美教育之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21:32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之别 在美国读过几年书,也看到一些留学生介绍自己在美国留学的文章,很多人认为中美教育的差别在于中国是专才教育,而美国是通才教育,因为这个原因,美国的大学设置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在我看来,这个差别只是一个很表面的不同,并不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思考方式。如果让我说一下中美教育的不同,我首先想说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教育的差别。

   
可能一开始,我不能把问题说得太严肃了,举一个例子来聊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吧。中国的老师们,在课堂上面经常会问:“你们听懂了么?”而同样是问学生们理解了没有,美国的老师会问“DidI made myself clear?”(我有没有吧问题讲清除),这两个问法,责任关系就完全颠倒了——先看看中国人的问法,“你们听懂了么?”,也就是说学生们如果没有明白教师的授课,那么责任在于这些听课的学生;而美国教师的问法是“我有没有把问题讲清除?”言下之意,如果学生们听不懂,那责任在他这个做老师的身上。

   
中国人历来强调学生应当尊重师长,当然也得尊重其他人;而美国人认为学生只有首先得到师长的尊重之后,才会学会如何尊重师长,当然也包括尊重其他的人。我这么说绝对负责人,依据就在教育系的必修课“普通心理学”的教科书上。

   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讲求的尊重,是“由下至上,由表及里”的,人们要求学生们在态度上面要对师长毕恭毕敬,心里要对师长服服帖帖;而美国人讲求的尊重,是“人人平等,且由里及表”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提问和回答时也都不用站起身来。在此,我又想到了一件事,这件事在美国人眼力很平常,但它曾经令我很受感触,所以印象也格外深刻。
   有一个学期,我修了“现当代社会学”,任课的教授是世界的著名学者Steven Seidman,他的著作在中国国内也有不少读者。某一堂课,在讲“女权运动”这个部分之前,教授先问大家,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普遍要求是什么?有个男生脱口而出:“是漂亮。”
   教授浅笑道:“那是一部分人的要求。”
   “只有同性恋才不要求女人漂亮!”那个男生有点没完没。
   “你这是对同性恋的歧视。”教授说。因为这两句讨论有点开无轨电车,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在意,教授也很快言归正传了。
   可是到了第二节课开始的时候,教授一本正经地说,在步入正题之前,他要向上节课跟他讨论问题的同学公开道歉,刚才他说那位同学歧视同性恋,那是自己的误解。课间休息时那位同学找到了教授,他们有了更多的交谈,这让他了解到,那位同学的意思并非是取笑同性恋……教授又说,学生们对讲课和教科书(教科书也是教授自己的著作)有任何看法和疑问都可以找他,他很高兴跟大家探讨这些问题。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教授会为那么一句无足轻重的话郑重其事地道歉真有点不可思议。教授这样的行为,又怎么会不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呢?

   我的观点:中国的学校里等级森严,其实这也是社会的缩影。在小学里面,就有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和普通群众之分;到了中学,一个班四十几个人,有班长,各种委员(班干部)和群众之分,好像中国人从小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升学时还给于加分或者包送的优先待遇;在大学里,有了这类头衔,可能好处更多。评三好,优秀干部的标准也是各有各的规则,有些学校是教师说了算,而有些学校是同学不记名投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评选时难免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意志,更别说其他隐情了。
   而在美国的学校里,情况要简单得多,学生没有干部和群众之分,学校有学生会,学生会干部的职责是代表学生的利益就学校的政策学和学费的涨价问题跟校董会对话。学校每年也要评选优秀学生,但依据只有成绩这一项。评奖学金,升学都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百分点,成绩是硬指标,也最靠得住。

   或许很多人要说,我们中国人讲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智”和“体”都可以用硬指标来评判,可是“德”的评判人为因素很多,有点太复杂了。
   我在念书时遇到过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同学,她二十岁,已经有一个两三岁的女儿了,她倒也不避讳,说是高中时就生了孩子,现在自己挣钱抚养小孩,还要念书,感觉压力很大。在美国人的眼里,她是个好学生,还是个好母亲,对女儿和自己的前途都很负责。
   照我看,要是在中国,她有过道德败坏的不良记录,不但上不了大学,而且一辈子都会叫人瞧不起。按照中国人的处理方式,她会被高中开除学籍,然后流落到社会上。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那么她这一生也不可能学到一技之长了,这样的人还可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么?最后,她只能沉沦为社会的残渣,永无翻身之日。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中国人的惩罚是不是太重了,她已经在为曾经的过失付出沉重的代价了,而她的过错并没有殃及到旁人,那么旁人又为什么要剥夺她学习的权利呢?

   我的感觉:美国人对他人的私生活非常宽容,但在学术道德方面的要求则比中国人严格得多。遵守学术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在头一节课上都必须声明的。一般我们中国人觉得考试不作弊就算是遵守学术道德了,其实学术道德所涉及的方面还远远不止这一点。
   不幸的是,我就不止一次地亲眼目睹了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栽跟头。有一回,有个熟识的同学哭丧着脸跟我说,他让要好的同学在作业中抄袭了一段自己的程序,他原以为程序很长,教授只会把学生们发上去的程序运行一遍,没想到教授做事情很认真,竟然把两个人一模一样的这段程序逮了出来。两个人都为此得了不及格,下个学期必须重修该课程。“唉,我又没什么错……”那位同学叹息道。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把作业给人抄,也是犯了大错。
   又有一回,有个女同学跟我忿忿不平,教授指出她写的报告上面,有多处语句是从网上的论文中照抄照搬的,她这篇报告得了不及格,还被警告: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一定会把她交给学校的有关部门来处置。

   这位女同学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说道:“我这文章就是给教授交个差,拿个分数,又不可能公开发表,也能算剽窃么?小题大作!”
   在美国人看来,学生写学期报告或小论文,用到他人的理论或者看法,都要写明参考文献和出处,注明哪一句话是从何处引用而来的。这是十分严格的规定,不能有半点含糊。美国人就是这样把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贯彻到了细微之处。
   这些年,我不断地看到国内名校的教授闹出剽窃的丑闻,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在学术道德方面的规矩没做好做早,不少人对学术道德缺乏切实和具体的认识。
    中国留学生都聪明好学,吃苦耐劳,在美国学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的科技是世界最发达的,我们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教育方面的不少优点。这些优点,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更加人性化,更加自尊的的作用,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说,希望它能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