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个小僵尸动画:《炮打穷忙:给穷忙族的第一张大字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8:25

书名:《炮打穷忙:给穷忙族的第一张大字报》 作者:王春永

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在每一间现代化办公室里,都有很多这样的驴子。不过他们穿西装打领带,而且使用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穷忙族”――working poor。 

★ 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会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如果你只想增加10%的收入,那么只要把工作效率提高10%就可以了,或者把工作时间增加10%也行,但是它永远无法使你脱离“穷忙一族”;

★ 如果你想把收入翻一番,就需要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在本书中寻找“究竟法门”。不过,你在书中发现的,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观念,不是见缝插针的技巧,甚至也不是赚更多钱的理论,而将是一枚炮弹。翻开第一页,炮弹的引信也就被点燃。它从生命终点的黑洞出发,穿透方法与战略的迷雾,冲过目标与效率的峦障,穿越信息海洋的波涛,最终回到今天,把你目前“穷忙”的工作模式炸个粉碎,开辟一种新的生命境界。

再也不要这么过!

  我希望认真地生活,去面对生命的根本,看自己是否能学会生命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是在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从未曾真正生活过。
  ——亨利戴维梭罗
  
   越穷越忙:一种失控的生活状态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在忍受这么一种生活:工作令人讨厌,却是生活的核心,所挣的钱用来享受紧张而昂贵的闲暇以寻求解脱。这些闲暇是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是生活的目标,却不得不以从事倒霉的工作为代价。
  
  ——阿兰沃茨

你就是西绪弗斯:“穷忙族”的命运隐喻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是科林斯城的国王。他因为向河神阿索波斯透露了其女儿埃癸娜被宙斯拐走的秘密,惹怒了宙斯。
  
  小心眼的宙斯让战神阿瑞斯协助死神塔那托斯抓住了西绪弗斯,用严厉的方式报复他——他必须将一块巨石推到山上,但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快要把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又滚落下来,他不得不再次重新往上推。
  
  就这样周而复始,永无休止。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才能得到解脱。
  
  后来,人们就把那种费力而没有任何结果的工作,称为“西绪弗斯的工作”。著名作家加缪在其《西绪弗斯神话》中认为,西绪弗斯的命运是人类生活的隐喻。
  
  放在今天的情境中,身为“穷忙族”的你就是典型的不折不扣的西绪弗斯。
  
  如果说“穷忙族”和西绪弗斯有一点不同的话,那就是西绪弗斯受到宿命的安排而无可奈何,而“穷忙族”却存在着摆脱这种命运的机会。
  
  在生活中,“穷忙族”大都是一些工作勤奋努力的朋友。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他们:

  起得比鸡早,
  睡得比狗晚,
  吃得比猪差,
  干得比驴多。
很多“穷忙族”都忙得迷失了自我:他们知道工作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工作和生活却总是在持续不断的冲突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照顾两方面的需要,但是却没有办法在两方面都获得成功和快乐。
  
  其实,“穷忙族”自己的心里也常常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做了这么多事情又怎么样?到底哪些事真的有用?他们觉得生活真没意思。每天有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做,但是能做完的就那么几件,于是压力来了。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想起还有十件事情没有做,这些事让他们内疚。
  
  “穷忙”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世界卫生组织称,“忙”会带来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偏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焦裕禄”因穷忙族的存在而有了全新的解释——“焦虑、抑郁、忙碌”。
    
    在“穷忙族”当中,也有一些所谓的成功者。所有人都说他相当成功,他努力工作,放弃了许许多多东西,终于爬到事业的高峰,但却没有享受幸福的感觉。
  
  所有这些到底是因为什么?或者把上面的几个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失控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人生最大的悲剧:难以摆脱的“爬楼”宿命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以隐谜害人的怪物斯芬克斯,它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如果路人无法解出这个谜,就会被它吃掉。
  
  后来,俄狄浦斯经过这里,同样被要求解答这个谜语。俄狄浦斯回答说:“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
  
  斯芬克斯无言以对,最后坠崖而死。它其实就是今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像,似乎仍然在向每个来到它面前的人追问:你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吗?
  
  不必去埃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这个人生寓言,以更精妙的譬喻让100个人读了以后有99个人发出叹息。
  
  一位青年搬到一幢80层楼的顶层住。这一天,他打点行装出门去爬山,兴尽而返。回到小区,却发现自己住的那栋楼停电了!他坐在大堂里等了不一会儿,还没有来电。
  
  他摇了摇头:看来没什么选择,虽然背着一大包的行李,但只能爬楼梯回家了。
  
  于是,他背着大包行李开始往上爬。到了第20层楼的时候,他开始累了,背上的包变得重如千钧,于是他决定把包放在这层楼,独自先爬上去,等来了电以后再坐电梯下来拿。
  
  他继续往上爬,因为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十分轻松地往上爬着。可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他又累了。但是想到现在只爬了一半,前面还有40楼要爬,心情开始变得沮丧起来,一边懊恼自己没注意停电公告,一边抱怨电力公司效率太差。就这样懊恼地抱怨着,一路到了60楼。
  
  这时,他累得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心里也平静了,于是就默默地继续走。就这样,80楼的家门口终于到了,可是他翻遍了全身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找到钥匙:钥匙留在20楼的包里了!
  
  这样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因为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爬楼的过程,活脱脱就是人的一生的缩影——
  
  20岁之前,他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许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包袱在走,自己也不够成熟有能力,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包袱,开始全力追求各种梦想与目标,就这样过了20年。
  
  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早已过去,不免有许多的遗憾,于是开始惋惜,并不断地抱怨公司、抱怨社会,所谓人到四十两不堪,生不如意死不甘,就是此时心态的写照。
  
  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还没完成。
  
    
  遗憾的是,多数人在20岁时都太兴奋,或者太懵懂无知,根本不想一想80岁的情景,更不懂得根据那时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一生,只是在一时的愉快和遗憾中不停地“穷忙”着,而忘记了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不算悲剧,因为那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但是爬楼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因为我们本来可以避免它。
  
  放眼全球看穷忙:判断“穷忙族”的12项指标

 

穷忙”这个族群在美国称为“Working poor”,首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指的是辛勤工作,仍然无法摆脱低水准生活的人。他们徘徊在贫困线上,却因为有工作而无法从社会福利制度中受益,因此也就没办法摆脱贫穷。
  
  《工作的穷人:在美国所看不到的》一书的作者大卫史普勒认为,美国至少有500万这样“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的“穷忙族”。
   
  在80年代的日本,80%的日本劳动者都有工作保证,多数人认为自己称得上中产阶级。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近二十年来,由于日本公司大幅削减成本和劳工市场放宽管制,使得统称为“穷忙族”的新兴阶级总人数达到1000万,全年靠两万美元以下的微薄收入糊口。
  
  在中国,情况又怎么样呢?
  
  在台湾,中央大学人资研究所教授李诚针对1980到2005年期间25到64岁的男、女性劳动者,每周工时和时薪的变化做的研究报告指出,男性时薪所得前10%的“富人组”,近25年来每周工时减少了8小时,时薪则增加到接近820元。
  
  另一方面,男性时薪所得最后10%的“穷人组”,25年来每周工时不减反增,时薪换算下来才80元。女性的“富人组”和“穷人组”也呈同样趋势,显现台湾渐走向“穷者越忙、富者越闲”的社会。
  
  李诚教授认为,富者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穷者却还留在劳动时代,薪资水平无法和付出的劳力成正比。
  
  在大陆,2008年11月初,天际网用两周的时间,对4000位职场人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5.7%的被调查者给自己贴上了“穷忙族”的标签。其中,15.6%的人认为自己是“超级穷忙族”,每天忙得要死,却没有任何收获;40.1%的人说“自己就正在忙,穷忙族说的就是我”。
  
    
  对于“穷忙族”的主要“征候”,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积蓄少,无力置产”;其次为一天工作超过9小时,但看不到任何前途或者总想干番事业,但老是忙不完手里的事;白天晚上工作,但到月底总要勒紧裤腰带也成为第三选择。
  
  驴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团团转,只因那根绳索将它牢牢拴住。滚滚红尘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正在把“穷忙”变成一个巨大的缰绳,把越来越多的人拴在树上,让他们难以自拔,让他们“受的牛马累,吃的猪狗食”。
  
  特别是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阴影下,许多企业为了因应低迷的经济情势,纷纷缩减成本,甚至进行裁员。许多人尽管工作时间拉长,薪资锐减,但能保有饭碗已属难能可贵。然而,这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工作时间愈长,所获薪水愈少,甚至到影响生计的地步……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已经沦为了“穷忙的驴子”。下面几个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地帮助你测试一下自己——

  
1.一天工作超过9小时,但是看不到前途;
  
  2.一年内未曾加薪;
  
  3.三年内未曾升职;
  
  4.薪水很低,月月都要勒紧裤腰带;
  
  5.积蓄少,无力置产;
  
  6.越忙越穷,越穷越抠;
  
  7.退休养老没保障;
  
  8.老是计划干一番事业,但总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
  
  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工作;
  
  10.收入虽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
  
  11.忙得团团转,一停下来就有罪恶感;
  
  12.注意力不集中,还以为自己生了病。


  以上12项,如果你有3项或者3项以上,恭喜你,你已然成为“穷忙族”的正式一员!

寻找真正的原因:生存压力的焦虑?

产生“穷忙族”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一下无非有以下几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令个人生存压力增加,盲从、攀比心理滋生、欲望膨胀和个人期待值过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体制性的落后,使精英“寡头化”和底层人“固化”,形成“M型社会”;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困难等。
  
  有调查显示,“穷忙族”自己认为,忙碌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60.9%);其后原因依次是:“穷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48.9%);起点太低机会太少(39.5%);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受挫(26%);盲从、随大流(24.5%);耐心不够(18.8%)。
  
  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解释是这样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拼命工作,甚至自愿加班。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来自焦虑——对于失业的焦虑,对于生存压力的焦虑。”
  
  据日本专家统计,过去10年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中国增加了4成。中关村的“加班族”在北京闻名遐迩,以致中关村附近写字楼“左岸工社”的广告就是一只黑虫子,推崇理念是工作即娱乐的16小时工作论。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这个物价上涨、股票暴跌、压力指数飙升、情感缺失、能源紧缺的时代,一切的“穷忙”,最后都会被归结为时间与钱的矛盾。
  
  “穷忙族”之所以喜欢看电视剧《奋斗》,因为他们需要靠修成正果的童话来强打精神。那么,除了电视剧,有没有更实际的摆脱“穷忙”之道呢?
  
  有学者认为,有钱者因为有闲,有多余的时间吸收新知识,更懂得多元化投资,因此可以累积财富,闲暇时还能考证照,念EMBA,加强专业能力,升迁更加快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反过来,“穷忙族”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要同时兼好几份工作,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到最后变成恶性循环,忙个不停,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越弱。
  
  这种研究必然会导致一个预料之中的结论,实际上也是很多“穷忙族”的选择,那就是“积极充电”。
  
  台湾《商业周刊》曾经给出了一系列教人如何摆脱穷忙的方案,从闲暇时考证照,念EMBA,到学习投资应有尽有。但恐怕这也是往“穷忙族”伤口上撒盐的主意,一方面,为了糊口而终日奔忙的穷忙族,能否抽出时间进入上述步骤是个疑问,另一方面,充电必然使劳碌的他们百上加斤。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后,很可能发现只是白忙了一阵。
  
  这种靠充电来摆脱穷忙的逻辑,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是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的陷阱。
  
  要想摆脱“穷忙”,并没有什么简洁易行的无上妙法,而需要从理念上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更新,重新来认识一下时间、财富、工作直至自己的人生。

生命的“份儿钱”:生命是我们自己挣的

著名作家蒋子龙曾经说过,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
  
  效率专家德A利亚德博士在其《成功的工作安排》一书中指出:“为了发现把乐器的声音送到更远处的方法,我们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为了使汽车能够提高效率更快地行驶,我们下功夫研制了特别的装置;为了增大光的效率,我们发明了反射镜。但是,在提高我们自身的效率上,人们却几乎没动过脑筋。”
  
  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况比这位专家所说的还要严重,很多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一件可能只穿几次的衣服的面料和款式,可是对于影响我们命运的人生管理问题,却懒得去潜下心来了解。
  
  时间与宇宙同在,可谓无限,但我们一生可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却太少了,一个人能够有效运用的时间就更少。
  
  所谓有效运用的时间,就是能够让我们发展最快、增长能力最佳的时间。正是由于这种有效时间的稀缺性,才造成多数人在生活中疲于奔命,丧失了健康和快乐的心境,在事业上也没有好的发展,甚至导致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无数活生生的案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正如德国作家尚保罗说过的: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却会将它细细阅读。为什么呢?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只能读一次。
  
  本书中所提供的,就是可以让你由穷而富,由忙而闲的人生艺术。
  
  《哈姆雷特》中说:“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们从人们的心里驱逐出去。”无论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这些使人成功的方法,不断地反复练习,照着去做,直到成为一种习惯,他就可以过一种更加成功的生活。
  
    
  有效的人生管理需要时间来磨炼,直到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习惯为止。但是也正如成为武林高手需从蹲马步等基本功练起,想要摆脱“穷忙”,也必须从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和训练开始。

人生也须倒计时:把人生按照一个整体来考虑

美国诗人艾略特的一句话说:“我们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把人生按照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清楚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自己每一天每做一件事都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自己每迈出的一步始终都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
  
  有人说,我的目标只是完成本月的业务指标,并不想做出关于整整一生的宏伟计划。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座大厦,各段时间则像大厦中的一间间房子。我们在开动机械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有了设计图,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
  
  如果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如果根本缺乏对整体的规划,大厦的框架就不可能搭好,房间的位置也无法确定。有时也许灵感突发,创造出一些近乎完美的细节甚至局部,但是这些完美放在整体中却并不协调,我们更不会因此得到一座完美的大厦。
  
  原因很简单:只有在人生的大厦主体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单个房间的完美设计和门窗地板的安装才有意义。
  
  因此,如果你自认是一个“穷忙族”,正被太多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在忙碌,最终却发现所获甚少,如果你不愿意得到一个终将破灭的泡影人生,那么就要管理自己的生活。

 

让你吃惊的记录:摆脱“穷忙”第一步

如果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
  
  实际上用于工作的时间仅仅是人生的1/5还不到。不仅我们在宏观上不了解自己,就是具体到每一天,我们也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哪里去了。原因在于80%的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感觉,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这是一种错觉。
  
  有些脑功能衰退的患者在向医生陈述病情时,往往自称家中宽敞,每天可行走一万步以上,然而让他们带上记步器进行记录后发现,实际每天只走了几百步。
  
  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中有一句台词: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对于“穷忙族”来说,有时确如这句台词中所说:当我们用以自恃的忙碌使自己疲惫不堪的时候,有时甚至反不如没有忙碌对人生更有益。
  
  有时,我们自己感觉工作了若干小时,实际上,也许大部分时间在打岔、走神、团团乱转,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我们以为自己一直在开会,其实不过是在聊天,我们以为自己一直是在写报告,其实是在不断地讲电话,我们以为自己在做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把时间用在很多成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最需要的地方。
    
  因此,摆脱“穷忙”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记录来准确了解自己的时间,认清时间真正消耗在什么上面。
  
  准备合适的工具,如笔、手表、空白时间表(最好以一刻钟或半小时为单位),详细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坚持一周。如果全天记录有困难,可以分段记录,比如今天记录整个上午的情况,明天记录下午和晚上的情况,后天记录上午和中午的情况,然后再把它们集中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记录以下几点:活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地点、自我感觉效率、是否按计划完成(或者:是否是计划安排的事情)、中途中断的次数、原因和长短。每当我们看表的时候,顺便把当时正在做的事情记下来,当我们进行一项工作(如写作业、写报告、读书)时,记录自己中途中断了多少次、每次中断占用多少时间。

  
项目:这段时间所做工作的说明。
  地点:进行工作的地点。
  效率:对完成效率的自我评价,可以用ABC或123为标记,如果效率有较大波动,则标出来,如A-B(由高效率变为中等效率),或1-3-2(由高效率变为低效率再变为中等效率)。
  计划:用百分数表示计划的完成比例,100%表示完成这段时间应做的事情,50%表示只做完了一半,N/A表示这件事是计划以外的事情。
  中断:注明中途中断的次数、原因、持续时间。


  包括上述项目的每日活动记录至少应该进行1周,每15分钟填写一次。这一点作为有效时间分析的基础是必要的。并且至少每半年应该重复1次,以免旧态复萌,重新恢复到低劣的工作方式之中去。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以上所提供的不过是几项泛化的项目,每个人都可以扩展思路,找出更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字,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份记录会让多数“穷忙族”大吃一惊,不过更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生命磁卡的读数: 人生的有效时间中国民间有一首《莲花落》,歌词这样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睡觉中度过,这样算来仅有二十五年……”。
  
  这种算法把短暂的人生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的有效时间,只有区区25年!
  
  美国科学家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
  
  这句话适用于很多东西,但是用在时间上却最恰当。我们每个人都是“日进斗金”的富翁,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花心思来经营和利用它们了呢?很多人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获得的这些财富,而一味地企求别处的财富,最终变成忙碌的穷人。
  
  他们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一生,还有什么比这代价更高的吗?
  
  要取得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才能。但是任何知识和才能,必须通过有条不紊地系统工作才能发挥作用,而时间就是知识和才能转化为最终成就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成功,必须把才能和时间管理结合起来。
  
  也许,只有从观念上对生命倒计时,我们才能把才能与时间结合,通过对整体人生的全盘构想来进行自我管理,才能促进工作、充分休息和充实人生,这才能有效地摆脱“穷忙”。
  
  我们只有把对生命尽头黑洞的惶恐、对无法控制一切的恐慌,化为这样一种念头:今天是我们在世上的倒数第……天,生命正随着这一天的过去而递减,必须趁着还有机会的时候,努力地过好它。只有傻瓜才会觉得无所谓。
  
  只有向自己发出“只有……”的提醒,不再维持“来日方长”的错觉,一切懒惰、懈怠、拖延和得过且过的思想,就会变得不可原谅。
  
  让我们用莎士比亚的一个名句来告诫自己: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为何得不到提升:提高时间使用的效率

但是同样一天工作8个小时,可是第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却是第二个人的两倍,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于时间利用的效率。
  
  效率是时间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输出,你就提高了效率。类似的,对于较少的输入,你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你同样也提高了效率。因为我们在工作中的输入资源如资金、人员、设备等都是稀缺的,而这所有的稀缺都可以表现为时间的稀缺,因此提高时间的运用效率,也就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这个角度为来说,效率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可以称为相对时间的利用。它强调利用各种方法开发单位时间中的利用率,主张工作学习的时间尽量不延长,着眼于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益。比如按质用时、交叉轮、时间隔离和集中使用等等方法。
  
  提高效率,比单纯地珍惜时间又前进了一大步,成为工业时代人们的选择趋势。它使人能够突破时间这个限制因素,而适应发展的社会需要。
  
  珍惜时间和提高效率都可以使时间增值,使我们获得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例如你完成某件工作,每次需要10小时的时间,花5小时学会一种新方法以后,每次完成相同的工作只需要7小时时间,那么,学习新方法的那5个小时使你的时间得到了增值。
  
  另一种形式是使每单位的时间能提供更多回报。例如当每小时只能赚10元钱的时候,每个月要赚1000元的话,每天必须工作5小时。每小时能赚100元时,每天只需工作半小时就能维持每月1000元的收入,从而获得更多自由时间。
  
  事实上,无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行业和职业,也无论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所有快乐的成功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知道时间管理就是人生管理。在成千上万成功者的传记当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条理不分明,做事无效率的主人公。
  
  无论是珍惜时间还是提高效率,都是把日常生活中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段,如一天、一周、一个月或者几年来作为管理对象,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在单位时间里的效率,创造更多的效益。从一个时期来看,因珍惜时间和提高效率所带来的时间增值,能使我们有更多自由时间,享受更加丰富的生活。也正因如此,有人甚至提出了“效率第一”的口号。

要方法更要战略:忙碌之前,先认清方向

方法和战略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概念。时间管理最早在西方形成一个学科,并且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要了解方法与战略的不同之处,避免陷入“穷忙”,我们有必要对这三个阶段有所了解。
  
  第一阶段的时间管理学,着重于时间的绝对节省,主要工具是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避免顾此失彼。第二个阶段则强调日程表,开始注意到规划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流行的是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排定顺序,都有其可取的地方,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节省时间还是提高效率,都只是提供如何正确地做事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做正确的事。
  
  节省、效率和顺序,都不过是一种就时间来认时间的方法,不仅容易使人流于工具主义,而且往往会造成很多负面效果。这些方法最本质的缺陷在于,以时间为对象来谈时间管理,只注重了效率,而对最后的效果没有顾及。
  
  市场上很多谈时间管理的书都只是讲解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如果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榨干,这样的方法显得实用而且容易学会。
  
  但我们要问的是: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摆脱“穷忙”的状态吗?

 要想从“穷忙”状态中摆脱出来,让自己成为高效工作、快乐生活的“富闲者”,就必须把目标和人生、事业的价值观符合起来,才不致徒劳地白费力气。
  
  如何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安排顺序?
  
  这是方法问题。
  
  为什么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安排顺序?
  
  这是战略问题。
  
  我们需要微观的方法,更需要宏观的战略。如果只重方法而不注意战略,就仿佛是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一样,穷忙一阵,也许能够侥幸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然而,没有战略的指导,就缺乏一种长期的规划,因而绝对不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也不能把自己的每一次成功,化作成长的阶梯和积累。
  
  方法可以让我们以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做一件事,也会带给我们一定的成就感,自然有其价值。但是,只注重方法,就可能不符合战略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
  
  战略就好像春天来到,农民规划在哪片土地上种植什么作物一样。如果春天时没有好好规划,播种不符合天时地利的自然规律,也许可以通过微薄的收获,甚至采摘野果来度过夏天。
  
  但是秋天呢,我们会有什么收成?冬天呢,我们靠什么来度过?秋天和冬天是没有机会再播种的,因为这是造物的规律。
  
  山东德清县有个马主簿,因为足智多谋,素来很受县令的倚重。有一次,他在三更半夜之时,急急忙忙地去敲县令家的房门。由于敲门很急促,县令还以为不是火警就是盗警,赶紧惊惊惶惶地出来。
  
  马主簿心急如焚地说:“我刚才想过:咱们这里四月间又要养蚕,又要耕田,百姓特别忙碌。咱们何不出个告示,命令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您看行吗?”
  
  县令问他:“十月间,哪里还有桑叶?”
  
  主簿无言以对,想了一会儿,才说:“夜深了,请睡吧。”
  
  战略应该成为一项重大工程的蓝图,因此宁可事先费上一番功夫,也好过推倒重来。对于县令这样的政策制定者如此,对于现代的职场“穷忙族”同样如此。生活和工作中的战略就是对一个阶段的规划,对生活的意义更广泛,也更为深刻。方法可以带来成功,但如果我们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呢?
  
  或许有朋友不在乎战略,因为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战略或者方向错误,我们就相当于没有地图或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前往陌生的地方探险,所有的努力可能完全归于浪费。
  
  战略意味着在为任何一件工作忙碌之前,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对目前所处的状况了解得更透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不致误入岐途,白费工夫。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仍然发现追求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
  
  只有注重对时间的支配效果,才能有效运用时间。
  
  实际上,要想过上成功而快乐的“富闲”生活,必须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时间。如果仅仅从战役甚至战术的角度来珍惜时间,很有可能在全局来看却是一种变相的浪费,更不会取得成功。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管理时间的方法与管理时间的战略之间的联系。一个不珍惜时间的人,不可能取得时间管理战略的成功,但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未必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好,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很少有人把管理时间当作一种宏观的人生战略来理解,并把这种战略与每一天的生活结合起来。
  
  “穷忙”一族的生活很忙碌,却不见得有意义。惟有拥有一张正确的地图,一架搭在正确的墙上的梯子,所有的忙碌才会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有可取之处。探险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手上的地图是否正确。
  
  对于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战略比方法更为重要。如果说方法让我们有效地把事情完成好,战略则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方法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战略则指出所爬的梯子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
  
  只有战略可以解决我们的“穷忙”问题,告诉我们哪些工作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进而,哪些是应该优先完成,而哪些可以暂时搁在一边,以及哪些事情可以根本不理。
  
  只有从战略高度来管理时间,把人的整个一生作为管理对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时间管理科学。只有把方法和战略结合起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使我们更成功也更快乐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我们努力使时间增值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就有可能把珍惜时间和提高效率当成使用时间的终极目标,反而会成为这些手段的奴隶。虽然我们在努力工作不断前进,却有可能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成天忙忙碌碌地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不但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
  
  把自己时间的操纵权交给没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无论我们忙碌之后制成的蛋糕如何鲜美,分配的刀叉也不会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为人作嫁衣,这样的忙碌能够为我们带来“富闲”生活吗?
  
  要记住:时间是有价值的,流逝的每一秒钟都一去不复返,我们首先要学习节约时间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过,满足于此却可能误入歧途,因为以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生活中每一件事,虽然会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但却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而对改变命运也许毫无帮助。
  
  要想“富闲”,就必须从微观上的珍惜时间过渡到宏观上的管理时间,让时间为自己的一生创造价值,增加价值。

效率第一的误区:追求效率,更要注意效果

有一句名言说,真理再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事实上这是一句误尽苍生的话,使真理变成谬误的不是迈出的这一步,而是这个“真理”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所谓“阶段性”的“真理”。
  
  比直到变成谬误才发现真理是假的更令人沮丧的事情,莫过于拼尽全力高效率地工作之后,却发现自己是在南辕北辙,与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是那个祈祷者的不幸,也是所有“穷忙族”都曾经遇到过的不幸。
  
  效率可以提高我们的产出,使我们的收入有所提升,但是“效率第一”这个口号是大错特错了,无法让我们避免生命中的沮丧和后悔。
  
  因为节约时间和效率都属于方法的范畴,并不是完整的科学。一味讲求方法,会迷失一种比方法更为关键的东西,那就是战略。
  
  很多人都知道,能否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搞好时间管理,他们懂得许多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完成事情。
  
  从人的一生的角度来看,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只追求效率,更要注意效果。效率只是在一定目标和方向上的过程表现,而效果才是决定方向和目标这一类的根本问题。“穷忙族”要想成功地进入“富闲”状态,必须学会从一生的战略角度来进行管理,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工作。
  
  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肖恩柯维说,各行各业的人——医生、院士、演员、政治家、职业企业家、运动员和管子工——都是常常为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承认或者某种程度的专业能力而奋斗,陷入了事务性的圈子,为生活忙忙碌碌,在成功的阶梯上日益奋力地攀登,可到头来却发现梯子靠错了墙。
  
  这是许多“穷忙族”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他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事情上。我们奋力争取的名望、成就、金钱或者其他一些什么东西可能甚至不是梯子该靠的墙的一部分,结果我们每走一步就向错误的地方接近一步。
  
  从珍惜时间到提高效率,是在时间的认识和运用上的一次层次提升,但仍然停留在方法的层次,而没有跨越到应有的战略高度——追求效果。
  
  每天我们一睁开眼睛,就会有无数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处理,而且有许多问题看起来还显得非常紧急,比如响个不停的电话,下一个小时的某个会议,给某个重要人物的回信等等。在多数人眼里,这种忙忙碌碌的情景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也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代替。
  
  但是实际上,每个人一天所做的事情中,至少有80%是并不重要的。换句话说,可能我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正确做事,却不是在做正确的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果则是‘做正确的事’。”只有当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时,才可以说是有效果的,它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首先要求我们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情。总结这个世界上所有能够让人成功和快乐的方法,其实可以概括为杜拉克在上面所说的:“做正确的事”。
  
  很多人在高效率地做无益于自己未来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但实际上却是在南辕北辙。要避免这种情况,还必须使活动的每一步都指向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
  
  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联系的,注重效率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而注重效果则可以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考虑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话,我们必然能把更多的事情完成得更完美,实现更精确和更吸引人的成果,甚至可能提升到完美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顾效率的话,可以很容易达到有效果。
  
  但为什么没有人会这样做呢?按道理来说这样完成的工作也是有效果的,但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工作是做了,但时间和其他成本太高了。因此,我们不仅要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有可能是有效率的但却是无效果的吗?完全可能,正如开头那位南辕北辙的人一样,那种一心要把错事干好的人就是如此!
  
  有一位德国将军曾对军官作了如下分类:“我把军官分为四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懒惰的。每个军官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品质。那些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而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他具有对付各种情况的制裁和胆略。至于愚蠢而又勤劳者,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
  
  所谓应该被开除的愚蠢而又勤劳者,实际上就是那些干事非常有效率,但是效果却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造成不必要麻烦的人。效率与效果是互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对方,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将毫无意义。
  
  在效率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效果观念。
  
  正如杜拉克所说,效率和效果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果,但在效率与效果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果,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历史上南辕北辙的故事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因为我们很多人也正在不知不觉地扮演故事中的主角,赶着自己的马车飞快地与目标背道而驰。也许我们应该听从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的建议: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战略需要大手笔:做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善于使用金钱的人一定不会浪费、糟蹋金钱,哪怕是一笔再小不过的开支,也会谨慎处理。不过,一旦遇到能够获得巨大收效的战略决策时,绝不会珍惜金钱,即使投下数目再大的钱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谨慎与大气结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一代汽车大王。会用钱的人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是否能把金钱像用墨一样,把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相结合。
  
  而在人生的管理上,同样需要这样的结合。
  
  只懂得在一件又一件细节中节约时间的“穷忙族”,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应该节约,但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这类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珍惜时间的人,但却不能算是个管理时间的成功者,因此只能平均主义地使用时间,因而也无法摆脱“穷忙”的命运。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平时决不会在无谓的事情上浪费一分一秒,但对于自己的战略目标,却不怕花上一年,十年,甚至一生的的时间。

穷忙是大脑在偷懒:去做重要的事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指出,现代人需要“第四代时间管理”,它不只谈事,还谈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心里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你会成为你所想象的你。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切实的方法,就是去做重要的事,直到获得成功的经验。
  
  “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要做什么,更重要。”每年年初始,尽可能列出今年优先要做的重要事情,清单列出来后,自己再删除最后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不浪费一点时间在上面,这样才能专注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处理好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说:“忙碌,有时只是大脑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懒得分辨自己的目标。”
  
  整天不停地工作给人的印象是勤奋,可是如果盲目地工作,最后发现花了很多时间去完成一件本来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便是最大的没效率。这无论从因还是果上讲,都和偷懒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不要偷懒,而要学会在采取行动之前,花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并且在行进的过程中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再按需要去调节或更改接下来的步骤,这样的忙碌才是清醒的,其努力也能够事半功倍。
干草间的“穷忙族”:选择多了反而会错误判断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着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它。这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后来,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效应”。其实,在今天的很多办公室里,也摆着这样的干草堆,很多“穷忙族”在之间团团乱转。
  
  摆脱“穷忙”最大的关键是设立属于自己的明确目标,但如何设立,却是一个比前者更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驴子在同一时间内只能选一堆草来吃,人们在同一时间里只能选择一个主要目标来追求。但是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布里丹之驴”呢?
  
  对于这个问题,莎士比亚的回答是:“疑惑足以败事。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造成疑惑的原因,往往在于人们为自己设计了太多的选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作购买决定的10倍。
  
  如果不是买果酱这样的简单消费,而是投资可以使人们获得收益的事件呢?研究发现,人们的表现并没有好太多。过多的选择使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为极可能获得的收益冒点风险。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采取一种简化策略,要么随便选一种,要么什么都不选。
  
  比如,美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的研究。在美国,由于有政策的支持,选择参与这样的基金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参加就相当于把到手的钱白白扔掉。研究者考察了647个公司共80万名员工的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当公司提供选择的退休基金只有2种的时候,有75%的员工选择了参与;而选择有59种时,参加的比例就只有60%了。
  
  选择多了,但人们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管理学中,因为太多选择而导致绩效降低的规律称为“手表定律”,意思是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太多的选择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从小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他从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些举棋不定,他向父亲请教:“我能不能一边当教师,一边做个歌唱家呢?”
  
  他的父亲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慢慢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很多“穷忙族”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经常尝试坐在两把椅子上,而没有想到这样会从中间掉下去。

莫让忙碌变“茫碌”:没有目标注定不会有成就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寓言。
  
  惠子说:“神箭手后羿拿着钩拉弓弦的皮套和戴着袖套,拿着弓引弓时,就是最怕死的越国人也会争着来给他举箭靶。而当一个孩子拉弓射箭时,就是最爱他的母亲,也会躲进屋并关上窗户。”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如果可以肯定射中目标,那么就是怕死的人也不用担心会射到自己;而如果不可以肯定射中,那么慈母也会逃避,担心被乱飞的箭射中。
    
  射击时一定要对准一个靶子,才能说是有效果的,也才能衡量自己的成绩。同样的道理,人生的一切工作若没有目标,必然会任由环境推动或者是拉动着自己随波逐流地生活,而不是自己决定和影响命运的发展。
  
  很多“穷忙族”在生活中忙忙碌碌,没有一分钟停歇。但是他们就像拿着弓箭的孩子一样,发出的箭根本没有一个目标。忙一段时间以后,你再问他达到了什么目标,他们却茫然地搔搔脑袋,根本回答不出来。这样的忙碌,其实是“茫”碌和“盲”碌:茫无目的地忙,盲目地忙,忙来忙去仍然是茫然和盲目。
  
  “穷忙”的病根不是时间不够,而是箭无法射中真正的目标,结果只能乱箭齐发。而摆脱“穷忙”的人生规划有一个对症方法,也正是减少射向目标之外的箭,把箭都射向目标。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就像以靶子来调整箭的指向一样,以目标来进行人生规划,是摆脱“穷忙”的题中之义。
  
  放眼社会,只有3%多一点的顶尖人物有明确的目标,其余的人不是目标不清楚,就是毫无目标可言。在后者当中,也有许多渴望成功的人,期望自己的事业不走一点弯路,因此谨小慎微地走每一步路,他们行进的速度就会非常的慢;也有的人每走一步两步,就怀疑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到达,于是半途中就做了可耻的逃兵。
  
  美国诗人TS艾略特这样描写这种生活:

  我们是一些空心人
  我们是一些填塞起来的人
  靠在一起
  脑袋中装着一包草
  当我们在一起窃窃私语
  我们那干巴巴的声音
  如同风穿过干草
  寂静  毫无意义
  或是
  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
  老鼠在碎玻璃上爬行的足音
  ……

  人生没有目标,就注定成为“空心人”,注定不会有所成就。这个道理也许在小学里就听说过,可是很多“穷忙族”为什么不愿为自己设定目标呢?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是恐惧。他们害怕一旦把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起来,万一达不到的话会有沉重的失败感与沮丧,甚至会被人笑话。
  
  第二是没有设定目标的意愿。曾经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道出了很多“穷忙”一族的心声。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设定目标,只要每天过得好好的就可以了。
  
  第三个原因是误将行为当成就。这类人并非不明白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却从来想不清楚什么是目标。他们每天忙来忙去,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就很有成就感。其实行为,哪怕是最有效率的行动,也不能等同于目标,更不能等同于达成目标。
  
  根据耶鲁大学研究,只有3%的学生为自己订下目标,而其他的学生则没有。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初订下目标的3%的学生,其成就远超过其余97%的学生的总和。
  
  在各行各业里,真正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的顶尖人物,而恰恰是这些顶尖人物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甚至把它们随身携带着,时不时地拿出来复习一下,用来检查和激励自己。
  
  正确的目标可以提供行动的方向和指南,使我们始终有着明确的奋斗方向,同时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没有目标和方向的“穷忙”虽然忙碌,却实在没有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没有克服前进中的障碍,因而往往会感到人生无价值,甚至心生厌倦。这样的忙碌,我们只能称之为“茫碌”——茫然的忙碌。
  
  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大大的圆圈,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段弯路吗?

你不是"公共资源":用自己的意志管理自己的时间

 

你的时间是“公共资源”,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随意占用,而你甚至没有感觉。不管是否得到合理使用,时间都在无可挽留地流入记忆之川。
  
  每个“穷忙族”要想不再做这样的人,都要问自己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工作效率方面的,它的主要内容为:每天供自己支配、自己负责的时间有多少个小时?这样使用时间是不是符合我的主要目标、优先顺序,以及工作重点呢?如果发现有些事情不对劲,甚至有些相当挫折,那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费在应该的事情上面。
  
  只有进行这样的衡量和分析,检讨时间的效果,才能知道自己的时间是不是用在了最有效益的事情上了,是不是用在了最高报酬的事情上面。如果不是,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程表。它要求我们自我操练,每天分析检讨时间的运用。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以上面的回答为基础,可以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有基本了解。
  
  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精力最充沛、反应最敏锐?每天花多少时间与家人、同事、朋友交流?每天花多少时间保护自己的健康?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睡觉才感到舒适?实际上花多少时间睡觉?
  
  今天的反思,会决定未来的成就。要想摆脱“穷忙”,就必须用自己的意志管理自己的时间,设法减少盲目活动的时间,然后由零星而集中,成为连续性的时间段,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你迷失了没有:不停告诉自己目标在哪里

有一位法学院的教授上课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一个树洞,居然从树洞的另一边跑出了一只免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跳上另一棵大树,却在树枝上没站稳,掉了下来,压晕了正仰头看的猎狗,兔子终于逃脱。
  
  故事说完,许多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
  
  兔子为什么会爬树呢?
   
  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压晕三条猎狗呢?
  
  教授说:“这些问题都不错,显示了故事的不合理。可是更重要的事情,你们却没问——土拨鼠到哪里去了?”
  
  没有盯住自己的目标,甚至根本就没有目标,必然会使我们在生活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混乱不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每一天摆脱“穷忙”与人生的规划,都要求我们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这个目标在哪里,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迷失。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人的工作。目标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指出一个方向,提供一个行动的地图。地图上的目标或许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对于指导我们在新情境下的行动,却大有裨益。
  
  有一家著名企业招人,有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来应聘。其中二十个人很幸运地进入复试。监考人员进来说:“你们只有三分钟时间做完考卷,没做完或者超过时间没交的一律作废。”题目是这样的:

  1.请认真读完考卷
  2.请在考卷右上角写上您的姓名
  3.请在姓名下面写下拼音
  4.请写出五个中国科学家
  5.请写出五个外国科学家
  6.请写出五部中国古典名著
  7.请写出五部外国古典名著
  8.请写出五种植物名称
  9.请写出五种动物名称
  10.请写出五种艾迪生的发明
  ……

  只有两三个人在规定时间内交了卷子。当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时,其他人都还忙着在卷子上写字。很多人抱怨时间太短,题目又多。可是考官却笑笑说:“你们认真把试卷读完。”
  
  考生们都在认真地读着,考卷的最后一行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二题。”
  
  怪谁呢?
  
  只怪你过于忙碌,以致迷失了目标。
  
  我们每一天起床后,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任务和工作,一个个陌生程度不同的情境。如果抓不住目标,只有误打误撞,跟着感觉走,难免会感到无助。而如果有一个目标,则可以考察这个环境在目标坐标系中的位置,并且找出通向目标的捷径。
  
  很多“穷忙族”也许并不在乎,因为他们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没有一张标出了目的地的地图,我们会发现有无数的兔子从树洞里钻出来,吸引我们去追,却不知道这样忘记了土拨鼠。然而这些努力全是浪费时间,而且越多的努力就意味着越多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收益是很低的。成功仍在于是否按手上的地图向目的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