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sta mv都是字幕:我国乙烯产业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6:11

我国乙烯产业的发展

  • 发布:2010-3-31 10:27:15
  • 来源:本站原创
  • 进入论坛讨论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炼油工业在60年代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过,虽然那时兰化公司、上海高桥化工厂等企业有一些石油化工装置,但规模很小。上世纪60年代后期,大庆原油进入北京,北京燕山胜利炼油厂建成投产,同时利用炼厂的苯、丙烯等资源在炼厂附近建了北京向阳化工厂,采用国内自主的技术建了4万吨/年苯酚丙酮和烷基苯装置,这为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打下了一点基础。
  当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国际上多年没有交往和交流,我们对国外石油化工的情况不了解。1971年,当时的燃化部派出了一支石油化工考察团到欧洲去考察,我们院长和几个同志也参加了。回来后,他们向部领导汇报了国外石油化工的发展情况,尤其提到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化纤和合成橡胶)我国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应该加快发展。而要发展这三大合成材料,就必须发展乙烯工业。
  因此,我国拉开了引进乙烯等石油化工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序幕。
  1972年,燕山石化开始谈判引进3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和相应的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和乙二醇、PTA(精对苯二甲酸)等下游加工装置。当时我被借到北京市化工局帮助他们搞规划,主要是利用燕山石化的乙烯和丙烯,改造北京市化工二厂、有机厂以电石为原料的聚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单体装置,以及规划化工四厂建设丁辛醇装置。
  1973年初我到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设计院。那年夏天,我曾代表原燃化部计划司向原国家计委顾明主任汇报了吉化公司计划引进11.5万吨/年乙烯及其下游装置,以改造老的电石法生产工艺和解决汞污染等问题。随后,项目得以批准并开始对外交流和谈判。
  同年,原纺织部在上海金山建成了上海石化公司,引进了11.5万吨/年乙烯及其下游的丙烯腈和腈纶、氯乙烯和聚乙烯醇等化纤生产装置。1974年,辽阳化纤厂引进了7.3万吨/年乙烯装置和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聚酯和尼龙66等化纤生产装置。至此,中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在“四五”期间走出了第一步。
  在这些装置引进的同时,原燃化部党组一直在研究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的各种设想。有一天晚上9点多了,院长要我赶紧去部里开党组会,讨论乙烯发展规模。那天晚上的会议一直开到了凌晨2点左右。时任燃化部部长康世恩提出,发展石油化工要“屁股坐在油田上”,充分利用油田气和凝析油资源,并提出我国要搞200万吨/年或300万吨/年乙烯。
  为编制规划,我们分头去黑龙江和大庆油田、山东省和胜利油田、辽宁省和盘锦油田等地考察资源和建厂条件,日夜不停地工作。在规划中,我院提出除了油田外,石油化工的发展要与老厂改造结合起来,即要对中国最老的化工厂--南化公司进行改造,建设乙烯及其下游装置,让一个只生产化肥、纯碱、硫酸的老厂来生产石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最后,在1975年,规划院编制了“五五”期间200万吨/年乙烯规划,准备引进4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置。当时的想法是,在南京建两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另外两套30万吨/年装置,一套放在齐鲁胜利油田,另一套放在大庆油田。
  为做好引进工作,我院组织了大批人员在山东青岛、齐鲁等地,组成了多个谈判组对所要引进的装置分别进行谈判。经过艰苦和漫长的工作,到1978年,所有谈判结束,4套30万吨/年大乙烯及其下游装置合同全部签好,共花掉24.5亿美元外汇,这在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高的一次引进,充分说明了当时国家要加快发展石化工业的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世界宣布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按理这几套装置应该很快开始建设。但因为建设资金等问题,中央提出推迟建设,让我们院安排好这些引进设备的接、保、管工作。同时,我们改变了原来在南京建两套装置的想法,一套还在南京,另一套改建于上海金山石化。
  后来,这几套装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部建成投产。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乙烯生产厂已达8家(分别位于大庆、辽阳、吉林、燕山、齐鲁、上海、南京、兰州),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进入世界前四强。
  20多年过去了,但那一代人为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奉献和付出,将永远铭记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