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s of gold:王选:伟大发明家和失意企业家间的孤独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5:07

王选:伟大发明家和失意企业家间的孤独者

报纸, 激光, 新闻联播, 全世界, 发明家“就像新闻联播里的国家领导人一样,感觉很遥远。”当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曾凤萍来到王选的灵堂,向自己的师爷——王选告别时,他对王选还是那么陌生。

 王选已经淡出人们视野好几年了。直到2006年2月13日,他的突然辞世才重新引发人们的关注。
  “全国停用一天激光照排”可能是对王选最恰当的悼念方式,不过谁又敢让全世界中文阅读者一天没有任何报纸可看。但也许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老人曾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又有谁知道,一个有市场头脑的卓越学者,伴随着革新中文印刷事业的巨大成就,孤独地游走在校园和企业、学术和市场之间——他的成功与失败皆源于此。

冷门的选择
  上海衡山路,著名的情人街,浪漫的小洋楼展示着曾经的陈旧与辉煌。69年前,王选就诞生在这条街的964弄15号。弹指一挥间,一切物事人非。在如今已是太平洋商厦的繁华胜景里,谁还能凭此追忆当年法国梧桐遮掩下、昏暗狭窄的石库门里,曾经有个伟大的生命在此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我不想要了。”在上海衡山路一幢二层小楼里,心烦意乱的周邈清对丈夫王守其说,因为照顾4个孩子,她已经够累了。此后因为忙,周没顾上这事,王选作为他们的第5个孩子在1937年2月5日还是降生了。
  王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父亲毕业于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当了一辈子的会计,做事认真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写信必用复写纸留底,别人的来信则要按时间整齐地排好。他的爱国情绪在日据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大女儿为省钱买了一把日本的铅笔,他勃然大怒,一把夺过来扔到炉中烧了。
  父亲的言传身教,被幼年王选看在眼里,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惟独在日常生活中东西乱放这点不像父亲。
  1954年,王选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中国从那年开始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制,该级生源之好在数学系历史上空前绝后,后来共出了6名院士。
  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和王选在中学和大学都是同学。在他的印象中,王选的成绩非常优秀,“他在各方面都对自己都要求很高,从小就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选择专业方向,也是从国家需要考虑的,而不是个人,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张恭庆院士说。
  大二下学期分专业,那时数学被看成是科学王冠上的明珠。学习好的同学基本上都选择了数学,王选却出人意料地挑中了当时大家都不甚了解的冷门专业——计算机。若干年后,王选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计算机大有前途。对此,张恭庆的评价是:“我相信他有这样的眼光。”

年轻的老病号
  1958年,北大决定研制一台“红旗机”响应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在研制者的计划中,这是一台可以每秒进行1万次定点运算的中型计算机。如果成功,其运算速度在当年可以排进世界前20位。留在无线电系任教的王选成了逻辑设计的主力。

在狂热的“大跃进”氛围下,王选经常连轴转,他曾经40个小时没合眼。可偏偏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省口粮,他晚饭经常只就着黄酱喝碗稀粥,全身浮肿却仍旧没日没夜地工作。
  “红旗机”最终流产了,王选则开始不明原因的低烧,他的肺部查出有阴影,吃了各种药也不见好转,只能回上海家中休养。“同志们,永别了。”在火车站,王选的一句玩笑让同事们潸然泪下。
  事实上,王选的先天体质就不好。张恭庆院士回忆说:“王选看上去始终很瘦弱,脸色不好,中学时就那样,他有先天性哮喘。”
  3年后,刚回到北大的王选因为参加劳动一病不起,再次返回上海。此时政治环境已不允许他静养,因为本就是“右派”的父亲又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王家被查抄。
  1968年年底,王选由于“偷听敌台广播”(学英语)被勒令返回北大上学习班。在此期间,他再次开始莫名其妙的低烧,只要一动就大口喘气,虚弱到连出门的力气都没有。此后的6年中,王选成了“劳保”户。他的邻居,法律系的金瑞林老师,就经常看见坐在北大佟府院子破木椅上晒太阳的王选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
  看着高高的枝头上挂着的几个孤零零的柿子,靠在椅子里的王选苦涩地想起同事们的安慰之语:你以后可以翻译些资料什么的。大家都觉得,他以后再也做不了研究工作了,但他真不甘心,满腹的知识和想法就晒太阳了吗?

当代毕昇
  《澳门日报》的工人抱怨:“不是我们不愿用铅字,而是我们在澳门已经雇不到愿意去拣铅字的工人。”卧病多年、几乎被无线电系遗忘的王选意识到,如果这一切都能用计算机操作,结果将大不一样!激动不已的他决定着手研究,也算给自己找点事做。
  鸦片战争以来,有一种产业格局一直压得中国人抬不起头:中国技术与国外同类技术放在一起比较时,前者落后得仿佛大家不属于同一时代。但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了这样的格局——他选择的不是追赶,而是直接超越。最终,国外的排版系统全部被赶出中国市场,中国的铅字排版在几年内也一阵风似地都换掉了。
  很多人将王选最大的贡献归为激光照排系统,但确切地说,是他改变了一个行业!对市场的敏锐成就了王选,但也让他从一开始在北大就不被传统的眼光认可,直至今日。
  1975年,王选的妻子陈堃銶听说了“748工程”。这是为了解决汉字的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国家于1974年8月设立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包括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系统、汉字信息检索、汉字照排系统。其中汉字照排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光学、机械技术,进行汉字的输入、编辑、输出、印刷等操作。
  美国报界在1970年前后已全部采用电子排版,但中国仍然在拣铅字:拣字员端着拣字盘,在几平方米的拣字房里一天要走几十里;拼完版后还要把这些版捆在一起打样张,有好几十斤重。铅对人的神经系统伤害极大,刷子和去污粉怎么也刷不干净钻进指甲缝里的油墨。
  铅字印刷的痛苦深深地印在每个排版工人的心中!他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技术能替代这种原始的劳作。
  据了解,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电子排版系统属于第3代,第4代(用激光扫描的方法来还原输出)正在研制中。在信息存储方面,已普遍淘汰模拟式而采用了数字式,用点阵的方式,即用无数的小点来描述字符。这对只有26个字母的英文来说当然没问题,但中文却有上万个字!如果每个字都用点阵来表示,字库会相当巨大,庞大的信息量对当时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而言,实在难以承受。

青少年论坛

  • 《新闻联播》金牌主持人邢质斌低调退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