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关不了机win10:五俞穴的介绍之阳经(六腑)的“俞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58:13

 

阴经(五脏)的“俞穴”

到了该说“俞”穴的时候了。它和“井”穴都是冬季必取之穴,《难经》云“俞,主体重节痛”;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俞”又通“输和腧”,有运输之意。也表示能把旺盛的气血运输到人体需要地方的含义,中医上有句话叫“治脏者治其俞”就一语道破天机。

肝经的“俞”穴是“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向足背方向大概三个横指处),属土。这个穴位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在中医上有时也叫“消气穴”,具体的用处中里老师的书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介绍,足说明其地位不同凡响。当你发烧无汗的时候它可以帮你发汗;当你紧张的时候它可以帮你舒缓;当你昏厥的时候能将你唤醒;当您抽搐的时候能帮你解除痉挛。

“太冲”既是肝经的“俞穴”又是它的“原穴”,“原者,发源也”; 通过观察“原穴”的异常变化,可推知脏腑的盛衰;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上体现。有的人有时会发生头晕无力,感觉气短,以为是心脏问题,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来,其实没有大毛病,就是肝脏供给心脏的血液少了,常揉“太冲穴”就能增加心脏的供血量,解决根本问题。还有些人总感到委屈,想哭,这是肝郁的表现,最好是能哭出来把浊气放掉就好了;因为“肝之液为泪”,於气化作液体排出体外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俗话说:“百病由寒起,百疾自气生”;如果再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还能解决因情绪压抑,心生闷气后产生的头痛、耳聋、耳鸣、眼睛视物不清、做噩梦等症状,起到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此穴对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也有不错的效果。

心包经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时在腕部会出现两条筋,此穴就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缝隙处),属土。它也是心包经的“原穴”,因为心包经属“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脏还能调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呕吐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配合“劳宫穴”还可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等症。

脾经的“俞”穴为“太白”穴(在我们脚内侧都有一块突出的骨头,紧贴着这块骨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处),属土。它同样是“原穴”,又位于脾经上,补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统血造成的崩漏等妇科疾病通过按摩它都会见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觉时总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后就会好转,还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病症它都能治疗。

肺经的“俞”穴是“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不但是占了肺经的“俞”、“原”两穴;同时还是“八会穴之一”的“脉”之会穴;是名副其实的“三冠王”。“太者,无限也;渊者,深水也”,水就是代表血管里的血液和体内的氧气,说明此穴有补血和供气之效。它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咱们前面说过“液门”和“然谷”两个穴位能治疗咽干欲饮(嗓子干燥总想喝水)的症状,如果配上“太溪”穴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快捷,有“如虎添翼”之感。

太溪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对治疗妇科病、肾炎、痛风、肾绞痛、遗精、阳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帮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减轻肾脏的负担,达到恢复肾功能的作用。

我父亲一个老战友的爱人去年患有肾炎吃了很多药也没有见效,我告诉她八个字:“经络不通,用药无功”,此话虽然不妥却也无可厚非。我把身体比作城市,经络比喻成咱们城市的交通要道,药物比成汽车,目的地比作病症的所在地。您想想,如果在道路(经脉)通畅的时候(不是上下班的时间),就是单车道(只要够措车的地方)也不会影响车辆(药物)的通行,不会阻碍汽车(药物)到达目的地(病肇)的。但是,如果有个障碍物挡在了路上,又恰好是在上下班的时间(血液流注时间),就会发生塞车的现象,你还能到达目的地(治病)吗?就是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病肇)恐怕也错过了办事的时间(治疗的时间)。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也许不太恰当,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啊!于是我告诉这位女士的老公,让他每天多给她按摩肾经的各个穴位(以小腿为主)同时也要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因为他也是中医的爱好者,很愿意试试看。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父亲这位战友来电话说他带夫人去医院复查,很多健康指标都改善了,连大夫都不敢相信肾炎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会好转。所以,不光是“太溪穴”要受到重视,肾经上的所有穴位都是治病的良方妙药。

还要多说几句,总结一下“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哮喘,耳聋,耳鸣,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气喘,消渴,健忘,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脊痛,小便频数,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合“然谷”穴还能治疗:足寒症,热病,烦心,自汗,盗汗等症状。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神者,精神、智慧也;门者,门户也”,由此名便知此穴充满了神奇之功效而不可小视。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阳经(六腑)的“俞穴”

下面说说六腑的“俞”穴。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 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水肿,面目浮肿,太阳穴疼痛、腹痛肠鸣,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牙痛,腹胀,肠泻,咽喉肿痛,指关节疼痛等症。因为此穴我用的比较少没有什么实践总结,所以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癫狂,颈部僵硬,头痛,腰腿痛等症。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

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阴经(五脏)的“经”穴

该说到“经”穴了,《难经》上说“经,主喘咳寒热”。足见“经”穴的治疗之广,不管是寒症还是热证,虚证还是实证都是它的管辖范围。《黄帝内经》上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脏六腑“经穴”的重要性,关于咳喘之症在前面介绍的《五行论病之一·肺病》和《咽喉痛、咳嗽治疗口诀》两篇文章中也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各脏腑“经穴”的位置和功能。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初期乳腺炎的患者,当时只取了此穴按摩三天就解决了问题,我也感到很神奇。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当时我给她做的“商丘穴”这个部位正处在足背的“下淋巴反射区”,专治妇科的各种炎症,我当时只是用五行之法推断而点此穴位的,因为乳腺疾病多与妇科有关;而妇科疾病多与肾经相关;肾属水,脾属土;土又克水(水来土屯嘛),肾病脾治;在脾经上寻找穴位应该是治本之道。根据“上病下治”的原则,我就先在足部选择穴位,这个穴位不但要能泻火,还要能补肾气;根据穴名所知它是一个能快速散发多余能量(废墟)的穴位,又属金,金可生水,还能把多余有用的能量反补给肾脏,于是就选择了“商丘穴”,没想到也是歪打正着,总结了和足底反射区联系上的经验,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范围有限,可是应该活学活用,古人也是从治疗当中才总结了很多经验流传至今,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不能墨守陈规,只靠“言传师授”过日子,那样中医就永远不会进步,难道我们在现代拥有这么多先进设备的条件下,就不想多用头脑来思考了吗?设备是硬件,是不变的;头脑的智慧是软件,是多变的。正如《吕氏春秋·察今》中所说的:“病万变,药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阳经(六腑)的“经”穴

在六腑的“俞”穴和“经”穴之间夹了一个它本经的“原穴”, 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阴经(五脏)的“原穴”与它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是一个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之说。但是阳经(六腑)的原穴却位于它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经穴”之前,《难经.六十六难》说:“脏腑之病者,取其原也。”所以在这里也顺便说说。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我在一九九一年带学生到唐山市丰南县实习时,有一位乡下老人脚扭伤回不了家了,当时就看见我们学院针灸系的陈主任用一根银针从外踝的“丘墟穴”刺入透过内踝的“照海穴”(当然不是刺穿皮肤,只是在“照海穴”能摸到针尖的感觉),不留针,拔出针后患者马上就能行走如常,真是神奇。这就是针灸上常说的“丘墟透照海”,当然那也是只管一时,让他能回家休息,到家后还要做医治方能痊愈。由此可见“丘墟穴”在关键时刻就会一显身手的。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语:“尺骨茎突”的部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谷者,山谷、粮食也。”意思是指此穴不仅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这又是我们常说的“上病下治,头病脚治。”的道理;因为人体血液有一个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头部的血液往下走容易一些,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嘛,但是在足部的血液要想循环到头部就不是这么容易了。就像咱们拿一个皮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上另一头抬起,打开水龙头开关,那么水龙头出水量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到达皮管出口的时间。血液循环也是这个道理,当心脏功能强供血力度大时,血液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循环,才能不间断的正常行驶;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於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这回记住了吧?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最近由于我工作后又写文章,感觉后背和颈部不适,就休息时点揉此穴,很疼。不过按摩几分钟后不适的状况就有好转了,虽然也知道长期这样不好,但是还是想把所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大家分享,看来写完“五俞穴”我得好好调理一下身体了,否则就没法写出更多的东西告诉朋友们了。我休息时可不要怪我哦!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

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 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阴经的“合穴”

终于该说“五俞穴”的最后一个“俞穴”了,这最后的“俞穴”就是“合穴”。《难经》上说“合,主逆气而泄”,《灵柩·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可见“合穴”在治疗当中的地位。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也是我常用的穴位,因为它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因为北方的空气干燥,毒火很容易走呼吸道,每感不适我就常常在这个穴和“中府、云门”两穴各拔一个小气罐,再揉揉肺经,效果很好。前面在介绍肾经的“经”穴“复溜穴”时也曾说过,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可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可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多关注此穴吧!“医病至简”的道理慢慢您就会明白了。

 

阳经的“合”穴

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

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记得我在上学时老师就说过,点按足三里相当喝了三碗鸡汤。意思就是它是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

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有些朋友由于肠胃不好脸上长了很多小痘痘,去医院得出的结论就是内分泌失调开了一大堆祛火药,吃两天管点用,不吃痘痘就又出来了,搞得自己很心烦。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前面说过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治疗,其实“曲池穴”和“委中穴”等其它一些穴位也有降压之效,患有高血压且肠道不好的患者在治疗时就要把“曲池穴”也要加进去,这就需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了。

前面在解释“曲池”的字义时能看出这个穴是清理浊气的穴位,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您的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

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

说到这里“五俞穴”的介绍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能耐心的看下来,当您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可参照以上的介绍将“五俞穴”用于治疗当中,那时您就会更深的体会到它对于您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