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z道歉:科技苑 人工野外种蘑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53:59
 

人工野外种蘑菇(上)

2010年02月25日 09:57 

  

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以往,人们都是把野生蘑菇经过人工驯化,请进大棚来种。可是,现在有人偏偏反着干,想尽办法把蘑菇又种回到野外环境中去。已经适应了温室大棚的娇嫩蘑菇,到了野外能长得好吗?

在河北省围场县野外青翠茂密的山林下,有一道十分独特的景观:你能看到一陇一陇的蘑菇破土而出,数量相当可观!这就奇怪了,一般野外生长的蘑菇是零散分布,很少有像这样的数量,而且如此均匀地集中生长在一起啊!其实啊,这些蘑菇它不是那种在野外自生自灭的蘑菇,而是人工种植的!不仅数量多,品质也比纯野生的蘑菇要好。

其实早先,整个食用菌家族都是野生的,不过野生菇数量少,生长位置不集中,品质也是参差不齐,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后来人们根据蘑菇的生长需要,给它们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再经过逐步的分离、选育、驯化、培养等等一系列工作,这才把食用菌请进室内来栽培,从而大大提高了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蘑菇的生长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一些珍稀品种,就更挑剔。所以,温度和湿度很不好掌控。在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只有实现了良好的厂房环境,配套的通风和喷灌设施,现代化的温湿度调控设备,才可能带来蘑菇的高产和优良的品质。

梁枝荣:它是生产标准化的,蘑菇需要什么条件啊,你工厂就给它什么条件,这个你要控制温度啊、控制湿度啊,控制光线啊,是吧,这个成本投资很高的,就像现在国外的搞这个啊,电脑控制,它那个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

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好的配套设施,蘑菇的产量和品质就很难说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普通的农户种菇,根本达不到工厂化生产的规模和条件,他们只能在塑料大棚中栽培蘑菇,控制里面的温度和湿度就成了一大难题。河北省围场县的菇农老范夫妇,种蘑菇已经有好几年了,大棚种蘑菇怎么调控温湿度可以说是他们最头痛的事!

河北省围场县 菇农范师傅:上过遮阴网,只能降下一度或者两度,再就是往棚子上喷水,也就是降下来一度或者两度,如果说,就这么大的蘑菇,我摘下来就能卖4块钱一斤,或者5块钱一斤,如果温度要高于25度,就成这个东西了,根本就不值钱,一块钱一斤。温度对它来说就这么大的差距。

温度降不下来,影响菇的品质,这是夏天的烦恼,到了冬天又有冬天的烦恼,如果大棚里温度太低,它索性根本就不出菇了。这样一年下来,不仅产量没法保证,有的时候甚至绝产,更谈不上品质了。这广大的菇农们也真够无奈的,工厂化生产成本太高,大棚种植技术又不好掌握。种蘑菇还有没有其它的路可走呢?

以往,人们都是想办法驯化野生蘑菇,把它们请进大棚来种,可如今,科研人员却把蘑菇又种回到野外了。把蘑菇种到野外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充分利用了边际土地资源,第二,野外的蘑菇品质高、产量也高。

怎么把蘑菇能种到野地里去呢?中科院的专家经过反复人工驯化,选育出适合人工野外种植的珍稀食用菌品种,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在野外林地种蘑菇的方法。节目中将对比大棚和野外种蘑菇的技术环节。主要技术点有:因地制宜选品种,把握时机摘蘑菇、水分调节提高产量等。

纯野生的蘑菇在自然条件下,数量和生长的位置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在温室大棚中,又过于注重产量,这种短周期生长出来的蘑菇失去了野生状态下原有的口味和品质。那么,野外人工种蘑菇呢,分两步走的方法听起来是好,但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好,才能如愿以偿,是什么问题呢?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加大蘑菇对温湿度的适应能力。现有的菌种,已经习惯了多年以来温室大棚里恒温恒湿的环境,在舒服的环境呆惯了,让它们重返野外,气候就成了一个最大的考验,事实上,它们绝大部分都不能适应野外复杂多变的气候。

林琬:我们这个实际上是把能在工厂大棚里栽种的蘑菇,再回到野生环境,让它最大范围的适应当地的野生环境,这个实际上是体现了它的科技含量。

所以说,让菌种适应野外的环境,是实现野外人工种植蘑菇这项技术的核心所在。梁教授多年来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要培育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菌种。放到自然环境去生长,不管是冷了、热了、干了、湿了、还是面对昼夜温差,适应起来都要比普通大棚蘑菇强很多。它们最大的本领是善于自我调节,首先能够抵抗住不利于生长的温度,然后,抓住一天当中温度最合适的时机充分生长。

然而要得到适应性这么强的菌种可不容易,就要依靠科学家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包括对菌种进行分离、选育和驯化等等。首先第一点,就是选育出优良的菌种。

梁枝荣:就我现在选用菌种吧,一个是组织分离了,克隆啊,咱们现在这个克隆啊,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原生质体分离,这个细胞工程,原生质体分离,就是咱们一般那个蘑菇里面的菌丝啊,一个菌种我可以把它变成几百万个,从这几百万个里面,我就优中选优嘛,百万选一啊。

经过百万里挑一的严格筛选,可以说,被选出来的菌种都是出类拔萃的。不过,这还是第一步,必须要拿到野外去种植,再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然后,根据它们的表现,再回到实验室,重新调整重新选育。这个过程就是第二步的驯化过程,其实就是逐步培养菌种对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梁枝荣:我这个菌种啊,经过多次野化,野生驯化了,就是野外长了以后,我再采集回来,选好的,采集回来,再在实验室进行分离,进行选育,选育以后,扩大,菌丝再种到野外去。

如此反复,直到得到性状稳定,能很好的适应野外环境,长势又很旺盛的菌种,才能保证这种食用菌良好的遗传特性。这就和动物的野化训练有着相似的道理。

梁枝荣:大熊猫驯化也是一回事儿嘛,咱们要把大熊猫放到野生,让它野外生长,但是你现在要人工繁殖以后啊,你还不能一步到位,先让它经过几年野生驯化,最后再放到野外去。动物和蘑菇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但是这个基本特性是一样的。它也要经过逐步驯化、逐步选育这么个过程。

等到菌种选育、驯化好了,就可以拿确定下来的好菌种培养出更多的菌丝,也就是把它当作原菌种,也叫母菌,来接种出更多的菌种。有了这个量的积累,才足够拿到野外去给广大的农民朋友种植。但是,培育菌丝的活儿可不是咱农民朋友家家户户自己就能做的,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对操作环境的要求也很严格。专家建议,接种菌种的工作最好由那些有技术条件的人来集中完成。

梁枝荣:因为种菌种是技术含量比较高,如果你菌种出问题的话,那就是大问题,最好是公司,有生产能力的集中生产5900那它这个生产工艺,肯定有一定要求了。

这第一个要求,就是接种菌种的基质一定要制作好。比如我们要用麦粒做基质,麦粒煮的好坏就是关键。煮的太熟开了花,会造成麦粒失水过多,营养流失,而且破损的麦粒更容易被杂菌污染。但是如果煮的火候不够,麦粒的表皮太硬,麦粒中的养分就不能充分释放出来,被菌种吸收。所以,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凭经验掌握火候,煮到麦粒快要开花又没开的时候,最好用。

另外接种菌种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随时随处进行灭菌。装到瓶子里密封好的基质,先要放进锅炉蒸四五个小时进行高压高温灭菌。随后往基质里接种菌种的过程更是不能马虎,无菌蒸汽、酒精灯,都是在给接种创造无菌环境,全面消毒。

菌种继承了母菌的遗传特性,又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培养菌种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这时候就能把菌种大规模的种到野外去,等着它们长蘑菇了。

选育驯化菌种的工作难度很大,过程相当复杂而且精细,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才得到了能最大范围适应野生环境的菌种。也正因为菌种选育的好,解决了蘑菇从室内走向野外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蘑菇的适应性问题,菇农们的任务就只剩下把菌种种到野外去了。那么,在野外,这蘑菇又该怎么种呢?

菌种的分离、选育、驯化等等这些难题,专家帮我们解决掉了,等到把菌袋发放到农民手中以后的种植环节,就简单容易多了。

虽说操作起来,简单易学,不过在种植过程中还是有些细节要特别注意。

林中夏:这个坑比较深,这坑深了,咱们就垫点土,把坑垫高一点。

农民:为什么坑深了不好呢?

老林:这样深了以后,埋土太厚了,出菇出的时间长,或者出不来。

在种蘑菇的时候,菌棒埋在土坑里,上面还要覆上一层土,蘑菇才能生长。如果土太厚了,蘑菇就不容易顶破土层钻出地面,这样就延长了生长时间,也影响产量。

农民:那什么深度合适啊?

老林:25厘米,把菌种放在这,上面有盖住菌种2厘米的土就可以了。

其实,覆土层的薄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季节,坑挖的深浅也不同。在春秋季节种蘑菇,挖25厘米深的坑,菌种上面再覆上2厘米左右厚的土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夏天,这个深度就不行了。

林中夏:春秋天和夏天挖的深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春秋天,地表温度比较低,坑不用太深。夏天地表温度高,坑再挖深一点,可以挖到30厘米相对地下的温度就比较低了,这样就比较容易出菇。

夏天地表温度太高,不适合蘑菇的出菇和生长,想要帮蘑菇降温,就需要把坑挖的深一点,菌棒埋在地下才能有一个适宜的低温环境。

坑挖好了,先要往坑里透透的浇遍水,等水完全渗到地下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放菌棒了。不过,菌棒摆放的位置是有要求的。

林中夏:菌种不要放的太分散了,也不要东倒西歪,要放的紧凑一点

农民大姐:像我们种庄稼,可以稀点,这样的距离,长出来才好,如果这么密吧,长出来的特细,不行。 蘑菇这么紧能种的好吗?

林中夏:放的紧凑,出菇的时候,菌丝比较密实,而且菌丝壮,出的菇也大。放的分散了菌丝细,长得就小。

一个菌棒上的菌丝比较少,难成气候,基质比较少,营养也就很有限,这样蘑菇的长势会比较弱,后劲不足。

门头沟 村书记:人多好办事儿,人多力量大。要是放三个呢,就出三到五斤,要是放10个呢,就能出10斤到20斤。

菌棒的紧密摆放影响蘑菇的大小只是一个方面,这个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出调整,关键还有个生长期的问题不能忽视。

梁枝荣:这个主要出菇期的影响,按照我们要求那个摆法,它出菇比较整齐啊,同时出菇啊,还是七天啊、还是十天就出菇啊,是吧。如果你东倒西歪那个不注意啊,它有时候出菇不整齐,有的出来有的还没出。

不能同时出菇就不能同时采收第一潮菇,收获的时候产量就会有影响,而且采完第一潮菇后要浇遍水,为出第二潮菇做准备。如果不能同时采收,浇水工作也就不能同时进行,这也就会加大菇农的劳动量。所以,往坑里放菌棒,尽量要摆得整齐紧密才行。菌种棒放好了,及时把土回填到坑里,然后再浇上一遍水就可以了。

梁枝荣:那个覆土它主要起一个保湿作用。因为你自然环境如果尤其这个菇刚开始长的话,这个湿度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覆那个土它一长出来风就吹干了,那个就不行了,大一点嘛,它就问题不大了。

填好土,浇了水,这蘑菇就算种好了。不过,要是想让蘑菇更好的生长,还有个资源我们也要好好利用,这就是树林里的腐殖质,也就是这些树叶树枝,那可都是蘑菇喜欢的优质又环保的好肥料呢!

这菌种种到地里去了,操作确实也不难,可是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这树林里的野生蘑菇每年7、8月份下了雨,才能零零星星的钻出地面,而我们人工种蘑菇,这一年中的大部分时节差不多都能种。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得熟悉蘑菇的生长特性。其实呢,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对温度的需求是不同的!

梁枝荣:咱们蘑菇里面含有这个高温品种、有这个低温品种,有这个中温品种,因为高温品种,它这个夏季,它蘑菇可以长的,但它夏季温度高,长的快,而且夏季下雨、有虫害,降低蘑菇的品质。我们这个野外栽培一般就是使用这个中低温品种。

比如像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等等,这些都属于中低温品种,适合在春秋季温度比较低的时候栽种。由于这些经过选育驯化的中低温蘑菇品种的适应性比较广,所以就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季节有选择的进行种植,只是播种期不同而已。

梁枝荣: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嘛,你可以不同的季节种,你要在大江南北那就冬天可以搞,你要长城内外嘛,那就春秋种。你再往北方走的话,甚至高寒地区,夏季也可以种。

如果单就某一个地区来看,虽然当地的农民只能种一季或者两季蘑菇,但是也能充分利用了他们的空闲土地和空闲时间。

梁枝荣:你就像这个春天吧,春天3月份这个时候北方也没有什么事嘛,还是农闲呢,到4月份以后才开始农忙呢。土一解冻,我就可以种,是吧,因为这时候,只要地温在5度以上,它就可以长,但是不能超过20度,超过20度就不行了。一般就是从北京来讲啊,就是3月10号左右就可以种,到五一节它就采完了。到秋天的话就9月份种,到10月份、11月份就采完了。

北方的农民朋友利用春秋两季在野外种蘑菇,单位面积,单位的时间里面可以大量的播种,大量采收,与纯野生的蘑菇相比,这量上就有保证。而且在野外种的蘑菇,接受了自然环境的洗礼,品质口感就更好了。有了野外种蘑菇这项技术,农民朋友自己的活儿没耽误,还多得了一份收入。

野外种蘑菇技术简单,容易接受,又不用投入设备,所以农民朋友上手比较快,也确实得到了不小的收获。那么在野外种蘑菇还有什么其它优势,又会带来哪些效益呢?明天的节目我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