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v part2 副歌:人物素描——林徽因 李清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21:23
人物素描
编辑制作:林夕梦








林徽因——三个男人成就的美丽
每次想到林徽因,就总不自觉地想起薛宝钗的冷香丸来。
林徽因美,美得清冷,美的没有丝毫的瑕疵,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如她自己的诗歌:
你是人间四月天。尤其那一对酒窝和笑酽,能不为之倾倒的男性恐怕并不多。
她完全配得上高贵一词,无论出身,还是自身后天的修养,都让她具备了一个优秀女性的特质。有无数热恋着她拜倒裙下的男人,有一个杰出的丈夫,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用完美一词,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有太多意见。
可是,为何我却感觉不到她的幸福?这样的一个女人幸福吗?当梁思成在她死后娶了自己的女学生,并感叹的那句话 “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让我丝丝冰凉。
让一个男人如此不轻松的走过那么多年头的女人,自己可曾有过轻松?梁思成在和林洙的谈话中也透露这一点:“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来源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阅读她的人生,我在繁华的背后读到的却是寂寞与凄凉,那些姹紫嫣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背景。这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她从来没有过畅快自由的人生,为着虚荣,为着面子,为着身份,为着笼罩在身上的各种夺目光圈,她艰难地维系着美丽,维系着尊贵,维系着那份薄名。在维系之间,磨灭着创作的天分,文学与建筑都成了半吊子的水准,几乎没有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的佳作名篇。所有文字中被文学化的林徽因都因着她的婚姻,爱情和婚外情而被渲染了各种浪漫的色彩和猜测,真实在一点点消失,我们只看见了一个传奇,一个女子传奇的一生,而这份传奇中有多少是人们自己一相情愿的理想呢?于是一个历史中被重重迷雾遮掩着的她愈发的模糊起来,谁也不想去探究真实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需要神话,我们需要一个完美的女性来支撑这个越来越淡然无味,越来越猥琐低俗的社会风气。
我们把她看成了清风,看成了幽兰,看成了我们理想中所有能想象得到的美丽女子,惟独 ,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遗忘了她也是一个有性情有脾气的女子。她只是一道看起来很美的风景,也仅仅是风景。
作为庶出的林徽因自出身就生存在一个世俗的尊卑泾渭分明的环境里,自卑心理时时作祟,所有的清高都是为了努力掩饰自小的卑贱身份,这是一个接受着新潮思想,西方文明,却被传统和旧礼所夹裹着无法动弹的女子。她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印证,需要不断的赞美来获得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平衡。我无法知道她走得有多累,从她留存不多的文字里,我读到了满满的忧伤与彷徨,寂寞与无助。这个外表坚强着的女子,她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不被人挖掘的内心里,她要别人阅读到她清冷的月光,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她在诗歌中无比苍凉地道诉着内心的孤独:“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一个幸福的女子怎能是如此寂寞的活着,她客厅中的喧哗与热闹是为了反衬这份无以言说的孤独吗。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自以为是的孤独,却原来在她身上才得到了验证:我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中,体会的是越发的苍凉与孤独,孤独原本是无处不在的。林徽因是这样无助地寂寞着,人们欣赏着她的美丽,赞美着她的才华,却没有谁去分担她的孤独,孤独是如此自私的一个东西,它原是无法与人共享的。
林徽因是贵族,无论身份还是学识,无论是美貌还是才情,她都是当之无愧的贵族,追逐贵族,向往贵族,真实的贵族对她都是青睐有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贵族的年代,那遥远年代里的贵族无疑就成了渴望中的梦,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其不真实,都知道这辈子也无法企及这样的贵族之梦,却不妨碍人们疯狂的热爱。这或许就是文学存在的原因,或许就是梦想存在的原因,或许就是我们对于真善美从来不曾衰竭的追求。
她显赫的出身,注定了不平凡,她留学的经历在那时那代是少数的女子才能拥有的,即便对于很多的男性,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的美丽在女子并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年代,更是如吹来的一绉春风,拂动了万千男子的心,搅得人心蠢动,无不为一睹芳泽而尽心竭力,拼着心思接近她,接近文化的主流,因为她的客厅里只有名流雅士,那里是一种荣耀,一种没有冠名的身份的象征。有多少是被她的风采真心倾倒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文人附庸风雅原本就是臭了街的,为了一些虚名而混迹一些场所也并不希奇,彼此之间互相吹嘘也是常事。所以在那个客厅里,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子的声音,人们把嘴都紧紧地闭着,是怕自己的学识才华不足以震慑这个才女露怯,还是这个才女的演讲真的足以让所有人收敛起高傲的本性俯首倾听,在历史空荡荡的回声里,那个女子抑扬顿挫的声音在激昂地回响,耳鼓几乎被震碎裂了,一个人的表演太凄清,太孤苦,没有回应的交流,让人不忍回望,于是,我还是站在了历史的门缝外,瞥一眼,赶紧收了目光。
她是从徐志摩诗歌里走出的女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她就摆脱不掉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于是诗人得之不到而辗转反侧,心想之,梦望之,她的理性让她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这是理想之上的智慧,是一个女人对于理想和现实,是心性与生活的的一次选择。我无法说,哪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
无法假设。我只知道,她的清醒与冷静让我不寒而栗,这是一个心计城府太深的女子,没有博大宽阔的胸怀,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断然容纳不下她的,她需要一个海洋去包容,去娇纵。一个诗人,无法给予她这些,也给予不了这些,诗人除了真情与激情,什么都给予不了她。而这一切,与她从来就不缺少,因而也就没有那么珍贵,也就可以随时丢弃。
所以,她可以在轻松说完要诗人离婚之后才有可能与之在一起的话后,忙不迭的与名门贵族的公子一结秦晋,哪里还管别人抛妻弃子背负的恶名,与别人的名誉相比,自己的未来与清誉是断然毁不得的。她需要显赫的联姻确认曾经卑微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一切,一个离异的男人是给不了的,是一个诗人给不了的,诗人尽管也有殷实的家底,但是与名震海内外的梁家相比,是根本不值一提的。这次的选择,是林徽因又一次智慧的选择,因为一个完美的男人成全了她所有的美名。不可想象,假如她遇见的不是梁思成,她是否还能如此被人怀念,被人美化,被人当作女性的典范来歌颂。幸的是,她终于嫁给了梁思成,一个拥有海洋胸怀的男人,一个可以让她自由鱼跃的男人。也不难想象她为何会在诗人死后千方百计地把诗人的日记据为己有,毁灭的我想不是两人相爱的证据,而是她如何要诗人离婚的证据。从诗人在陆小曼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充满了爱与怜悯的,如果不是林执意要挟其离婚,是不会在妻子怀孕期间提出堕胎离婚的非分要求的。而林对于和诗人的相爱尽管用了“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来形容却还是可以看出其很留恋那段旧历史,因为诗人,她被赋予了诗性的美丽,成为了一些青年男子的女神,这是不能轻易就抹掉的,也是她不能回避的。那她如此费劲心机要来的日记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除了她知道就是死去的诗人知道了。在她的一首诗《别丢掉》中,是这样写给徐志摩的: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欲舍还留,放弃了,还要告诉诗人那山谷中留有那回音(徽因的谐音),这样的一个小女人心态在这首诗歌中一览无遗。
梁思成给了她完美的婚姻,但是,始终她缺少来自他的激情的迸发,一个落寂的诗性的女子,如果在这样平淡的婚姻中消磨一生,无论如何都是不甘心的。所以她用各种场合机会展现才华,出没在各种可以发挥她美丽才情的地方,博得阵阵赞叹的声音,引来串串仰慕的目光。她以给任何一个她认为有才华的男子写信,邀请参加她的太太客厅的聚会,因为这是无上的荣耀,没有哪个男子能推却这样美丽的邀请,于是纷纷趋之若骛,那里流光溢彩,那里高朋满座。她在这些自命清高与不凡的文人面前口若悬河,没有任何人可以插上半句嘴,因为他们只需带着耳朵听,而根本无须带着嘴巴来宣讲自己的主义和见解,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女子面前,他们失去着在人前的光环,那些可以买弄的才华在她的面前一文不值。这是一个可以把张扬变成典雅风范的女子,一个傲视男子,独立浪尖塔顶的女子,只是,很想问:你可曾疲惫?关于林的高谈阔论在李健吾的《林徽因》中有着精彩提及:当着她的谈锋,人人低头。叶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梁宗岱一进屋子就闭拢了嘴,因为他们发见这位多才多艺的夫人在座。杨金甫(《玉君》的作者)笑了,说:“公超,你怎么尽吃菜?”公超放下筷子,指了指口如悬河的徽因。一位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听见你说话了。”公超提出抗议,“不对,还有宗岱”。这是一个对林崇拜至极的人写的,尽管是为了夸赞于她,但多少让我们能看出其爱出风头之劲那是男人也难以比肩的。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趣事: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她把自恋演绎得精美绝伦,除了她的丈夫熟视无睹,又有哪个男子能逃离这致命的诱惑?一个女子如若对男子的反应敏感到如此的地步,想不累都困难,恐怕做一个有才情的美女原就该受累的吧。于是永远纯真的冰心会写《太太客厅》讥讽,这多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那一坛山西陈醋回赠了林徽因对来自女性嫉妒心理的嘲讽。于是,围绕林徽因身边的除了男性,几乎找不到女性,那些女子都远远的躲避着她,是怕她的光彩掩映了自己的流光吗?我想未必,那个时代有不少到今天依然闪烁着华丽光芒的伟大女性,如张爱玲,如丁玲,如萧红,这些无不是独立成风景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可以在文学中留下重彩的人物。只是,她们是与她不一样的风景,林是至性而非至情之人,这样的女子不会为情而困惑,也不会为而舍弃一切,所以在文学的创作上,永远不能有建树,而游走在边缘,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稚嫩而模仿痕迹浓厚,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代表作品也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被熟知。而张爱玲,丁玲,萧红不需要男性的无限吹捧与崇拜,她们独立地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赞美来填充内心的寂寞与空白,所以能用自己的文字说话,而不是生活情感说话,没有那些五光十色的情感弥漫,她们依旧绚烂。
林是一个情感自私的女子,从她的爱情到她的婚姻,她顾念得更多的是自己,别人如何是鲜少进入她思虑的范畴内的。因此可以在和有妇之夫的狂热追求下,而要其离婚,不考虑另一个女子的幸福与家庭。她选择梁思成多少是出于爱情,谁也从从得知,因为她的诗歌里没有他,他只存在于他现实的生活,进入不了她浪漫多情的梦想。而那个得不到梦的诗人成了她诗歌里的主角,诗人临死的那年,有一首诗歌是这样的,是所有诗歌中最能体现她矛盾心理的《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对于徐志摩自始至终的一种态度,因为理想的爱情总是脆弱的,所以她只希望有一天,这也仅仅是在梦中攀动那根希望的弦。诗人,不知道是否在这梦中的希望里死去,至少在他死前是为了听一场无足轻重的林的开课而坠机身亡的。我不想谴责她,因为没有谁希望诗人死去,我也不想为这样的死亡涂抹什么浪漫的色彩,因为一个诗人以这样的死亡已经宣告了浪漫的结束,只是,我想说,爱上一个
不该爱的女人是所有男人痛苦的根源,太多的不幸因为这些而制造着一幕幕悲剧,诗人不过是悲剧之一,于是诗人成了文学的素材,这是诗人的又一个悲剧。
婚姻内的她给了丈夫多少的幸福感觉,我不想探究,因为与旁人原本无关的。但是她却能对自己的一切在意到刻薄的地步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个温和仁厚的女子居然能为自己的肺结核而让其成为生活中的一大禁忌,不许旁人提及,不实行科学的分餐分食分眠,让梁思成终究被她传染上结核病。这份自私是与她自小的自卑心理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是不自信就是对生活充满绝望和恐惧。从她夺取徐诗人的日记就不难窥得其惶恐心态,生怕别人知晓了其曾与徐诗人那段陈旧的历史,知晓当年她是如何要诗人离婚的旧事,而这一切,她从来也不去想还有一个活着的诗人的遗孀更有资格享有诗人的遗产,而把诗人的日记毁灭,终也毁灭不了她曾爱着诗人的事实。维护形象的完美,而把别人的痛苦抛诸脑后,我也看出了一个女子的小性情是如此的让人不敢恭维。一贯骄傲的活在赞美中,是她不为他人着想的原由之一,因为一切都成了她的理所当然,她可以任性而为。
也曾想她把诗人的残骸挂与卧室是一种自我的忏悔,毕竟在对诗人的情感上,她是有负的,是当不起诗人的深情的,但是她有是满足与诗人对自己的爱情的,于是她在一种复杂的心理驱动下,没有顾忌丈夫的感受,直到死都没有摘下那残骸,她被心灵与现实所左右摇摆着,却始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如此一个心思缜密,心计无数的女子,能那样天真无邪地把自己爱上别人的痛苦毫无保留的告诉丈夫,不说她无法体谅别人内心的痛苦感受,就这份处心积虑就让人感叹万千。她对丈夫了如指掌,太了解梁思成的品行修养,知道无论如何都能取得丈夫的谅解,她面对两个优秀的男人真的无法选择吗?我以为不是,以她的聪颖才智,这样的选择对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就解决掉的,更何况她一生遭遇了太多这样的情况,轻车熟路而已,她明白自
己需要什么的,她只需要来自男性的顶礼膜拜,满足她内心浪漫的愿望,和排解寂寞的心理 。她把这份痛苦告诉丈夫,只为了更为坦荡地与自己动心的男子交往,因为如梁思成这样男子尽管不够浪漫,但是绝对是好丈夫的第一人选,而她的身边向来就不缺少裙下之臣,不缺少阿谀奉承的马屁之辈。惟独金岳霖是可以让她真心相待的,是可以倾诉的知己,是可以心灵交流的,是可以匹配她高贵身份的对象,而这一切又必须获得来自丈夫的宽容和理解,这以退为进的手腕比对付徐诗人要高明许多,实在诗人被她折磨得够惨。我也不想从道德的观念上对她的灵魂出轨进行批判,因为爱一个人本身是无罪的,更何况那么优秀的男人,爱就爱了吧。可怜的金岳霖我不想为他再打造情圣的光环,一个没有获得女性温存的男性本就不完整,是充满了缺憾的人生,不值得提倡,而是深深怜惜他为何遇见的是林徽因这样一个才貌身份绝伦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本就凤毛麟角不可多得,金岳霖这样高傲的男子受到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绅士又如何能把普通裙钗放在眼里呢?他之幸乎?不幸乎?惟其自知。但孤苦人生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圆满来形容的,个中辛酸外人岂能道?
她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年》中写到: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不晓得是不是她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感叹,至少她是遗憾的,在生活的选择中并不能完全遂了她的意。在《致沈从文》中更是讲到: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
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 …… 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可惜,她是一个理想和现实永远相驳的女性,也或许她每次得到的都太轻松了,也就并不懂得情感艰辛,在情感中没有风浪的前行,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情感,所以她乐于周旋在形形色色的男性中间,成为他们话题的中心,成为他们注目的女子,这些丝毫掩藏不住她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所以婚姻中亮红灯并不希奇。她的脾气不好,在大多的传记和亲朋的回忆中都有她脾气暴躁的描述,而且经常与丈夫吵架,好在梁思成是谦谦君子,能忍
让,才不致演变成家庭战争。
她对感情的漂移不定不仅仅表现在三个著名男性之间,据说她在留学期间因为苦闷同时给五个男子写信倾诉,当然后来大家为她开脱是开玩笑,但是用这样的事情玩笑也最少看出其情感上并不专一,也算不得检点。其后有消息说因此而获得不了婆婆欢心而彼此心生间隙,更有阻拦丈夫临终探母之举,实在让人侧目。这说法是否真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梁家姑嫂之间关系不好,却是事实。一个能在男性中间八面玲珑的女子却不能在姑嫂间左右逢源,我以为不是一些人所讲的因为她的才学高,没有与她们交流的话题所致。想梁家的人差也并不能差到哪里去,怎就没有共同语言沟通呢?至少在亲情这一方面也还是可以彼此融合的吧?可惜,对于她这方面的记载大家都避而不谈,想来是为了尊重人们心目中完美女性角色,另一方面这也不是见得人可以炫耀的事情,彼此不谈,不过保留最后的颜面而已。
她寂寞地生活,尽管有两个男人陪伴左右,但是却再没有写出好的文字,多少印证了她文学才情上的死亡随着诗人而去了。
我没有刻意贬低林徽因的意思,而是觉得一个女性如此不真实地完美活着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她这样的榜样原本就是学不来的,耀目的光彩下,真实为好,女子为着自己而真实的活着原比什么都重要。
林徽因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我分不清她的寂寞中的快乐,和快乐中的寂寞,我只知道她没有文人所描述的那么完美,她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却也普通性情着的女子,三个杰出而优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丽。
婉约词宗李清照
中国历史上不乏女中才俊、巾帼豪杰,有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那样叱咤风云的豪杰,也有如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那样光耀文坛的才俊。但和几千年漫长的历史相比,这些女杰实在是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倘要追问原因,这只能归咎于中华三千年来对妇女的压抑和歧视。想起这段酸涩的历史,常常让人不胜悲愤。
有时我常想,在那个战乱频仍风雨如晦的年代,在那个女子不幸与小人划上等号的年代,在那个女子被压抑、束缚以至于“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蔡文姬、李清照等才女顶起礼教、道德的巨石,从夹缝中成长壮大,实在算得上一种奇迹。这时,我们不免要问:李清照何以能冲破束缚挺立险峰彪炳词坛?又何以会才华卓著脱颖而出词压群芳独领风骚数千年?
笔者对此问题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天资聪慧 家学渊源
自古及今,凡在艺术上有极大成就者,绝大多数都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惊人的记忆力。李清照也是典型的例子,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宋·王灼《碧鸡漫志》)。她不仅在诗词、文章、书画上取得很高成就,而且对博戏也是相当精通。对此原因,她在《打马图序》开篇就作了交代:“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关于她的记忆力,我们可以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找出有力证据:“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其记忆力可见非常人所能及。
如果一个人仅凭借先天条件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不重视后天学习,那他终将成不了大事,方仲永便是典型的例子。
李清照的家庭环境是相当优越的,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有很多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深受大文豪苏东坡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另三人为:廖正一、李禧、董荣)。其人清正刚直,疾恶如仇。曾担任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学正和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 她的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
可以说,家学的熏陶濡养,父母的启蒙教育,使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深远的政治见识。
二、多情善感 个性超然
理智出不了诗人,冷血成不了作家。艺术家大多是生性敏感、感情细腻的。女人天生感情丰富而细腻,容易多愁善感,所以,我想女人更容易成为作家。
李清照的大量词作都表现出多情善感的一面,或者说正是她的多情善感催生出了大量婉约词作。她的情绪波动极大,往往随气候瞬息万变:“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绣面芙蓉一笑开”“半笺娇恨寄幽怀”(《浣溪沙》)“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添字丑陋儿》)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雨疏风骤之夜,醉酒浓睡之后,她的心里最关心的是海棠花的命运。“绿肥红瘦”句,表现的是她对青春韶光常驻人间的渴望,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程朱理学,无视人性对情爱的渴盼,主张“灭私欲,明天理”。岂不知人之情欲,如同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李清照在程朱理学的笼罩下,依然活泼、健康、多情地吟唱:“哪个男子不多情,哪个女子不怀春?”(歌德语)真让人感到可敬又可爱。
多情善感其实是女性词人共同的特点,她们笔下的女性,是柔弱的、多情的、感伤的。比如宋朝的朱淑真,其词句极其清新细腻幽怨,如:“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减字木兰花·春怨》)“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送春》)。但李清照不仅仅止于此,在传统女性的个性之上,又多了一点丈夫气概、潇洒风度、“林下之风”,这正是李清照最为可贵的地方,也是她与朱淑真等词人最根本的区别。
李清照的卓越之处,恰是别的女词人的不足之处,而成就其卓越的正是她超然的个性。
个性之一:率真自然,活泼洒脱。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并不安分,她不会老老实实地去做个淑女,她也不会老老实实地蹲在闺房中绣花缝衣。时常与她相伴的是明月、清风、鲜花和诗书。她可以伴着浓露瘦花去荡秋千;她可以与朋友一起把酒言欢,喝得“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她可以相约志同道合者三五人,尽情“打马”(一种博戏),兴致所至,“昼夜每忘寝食”。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怒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看见一枝娇艳动人人见人爱的鲜花,二话不说,立马买回家,惊喜的同时,她又马上开始敏感地担忧:“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她那冰洁香酥的肌肤,在红色透明的睡衣下,若隐若现,煞是迷人。这时她还不忘温情脉脉、笑眼眯眯地说一声:夫君,今夜的竹席好凉快吆!真是撩人心魂。
这番“露骨”言辞,撩拨了一些人的春心,也刺伤了一些人伪善的自尊。因此,惹得一些卫道士横加指责:“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宋朝王灼《碧鸡漫志》)甚至还有人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这就是李清照,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辱骂,她依然在按自己的风格去创作。
个性之二:书责公公,状告后夫。李格非与赵挺之虽是儿女亲家,但二人分属不同党派。宋徽宗时,又一次推行新法,蔡京被提拔为宰相。赵挺之在蔡京的举荐下,做了副宰相。新党一上台就开始打击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特别是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得势的旧党人物极其门人弟子。于是李格非等人很快被列入旧党黑名单。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李清照向公公赵挺之求情,结果被拒绝。李清照气愤之下,公然写信指责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在那个时代,敢于写信指责身为权贵的公公,非大胆略、大气魄、有独立个性者不能为。
李清照46岁时,失去了相亲相爱、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之后,国局动荡,她一个孤寡妇女,四处颠簸流离,还要守护一堆文物,其艰难悲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有个叫张汝舟的人,一次又一次向李清照发起“进攻”,他巧舌如簧信誓旦旦,多次对卧病在床的李清照体贴、关爱,迫使李清照对其动了芳心。可是,结婚不久她就发现,张汝舟其实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小人。张汝舟与她结婚的根本目的是要得到她手中的那些文物。二人之间的不和,常常引发争吵。张汝舟甚至动辄拳脚相加。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书》中写道:“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她实在忍无可忍了,她决心与张汝舟离婚。可是,在中国古代,离婚的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男性的手中。宋代法律也明确规定,妻子不能主动提出离婚,即便提出离婚,也必须要由男方写出休书,离婚方能生效。无奈,李清照又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状告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意思是张汝舟的官职是靠虚报考试次数获得的,这是欺君之罪。这一招很管用,当然也很毒辣,李清照终于如愿离婚。
但自此后,她背上了恶名,她成了一个淫荡的女人。王灼说她:“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脱节流荡无归。”晁公武说她:“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这就是李清照,特立独行,敢想敢做,无所顾忌。
个性之三:宏文论词,历评名家。宋代文学家中,欧阳修、晏殊、苏轼、柳永、晏几道、黄庭坚、曾巩、王安石、秦观等,都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即使现在,也让我们肃然起敬、仰望赞叹。可是,当时二十五六岁的李清照,对这些文坛领袖、学界前辈,一一指摘,毫不留情。她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等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安石、曾巩等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重典”;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庭坚的词“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这就是李清照,锋芒毕露,气吞山河,不盲从专家,不迷信权威。
三、才子佳人  志趣相投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说他们是才子佳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再恰当不过。他们二人早就两情相悦、互相爱慕了。
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显示出了过人的艺术才华,有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十六七岁时便写出了极有政治卓识和豪迈气概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这两首诗中就有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如此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连宋代大儒朱熹也很受震动,他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清代学者陈景云称赞说:“其文淋漓曲折,逼近前辈。”这样一个才女谁能不动心谁会不爱慕!
太学生赵明诚很快被李清照的才华折服,他对李清照爱慕至极。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甚至杜撰出了“梦中得书”的故事。他说自己在梦中读到一本书,其他内容都已不记得了,但有三句话至今还很清晰。这三句话是:“言与词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一听,说“言与词合”不就是“词”吗?“安上已脱”不就是“女”吗?“芝芙草拔”不就是“之夫”吗?这就是说,你今后要娶个女词人为妻了!嘻嘻,这正中了赵明诚的下怀。当时出了名的的女词人美少女除了李清照还能有谁啊?这一关算是过了。
那么我们再看看赵明诚何许人也?赵明城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金石、书画。他在十七八岁时,就以金石收藏在学问家云集的士大夫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其为人谦和沉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趣味。这样一个少年怎能不使姑娘春心萌动?
李清照在一首《浣溪沙》中描写了她与心仪之人相约合欢的兴奋与喜悦:“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有研究者认为,《点绛唇》就是写她第一次遇见赵明诚时羞涩而又爱慕的情态:“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他们婚后,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减字木兰花》便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怒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丑奴儿》中也这么写道:“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平时在家时,他们也往往是一边煮茶一边品赏书画,怡然自乐,“甘心老是乡矣”。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说他们“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几案罗列,地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还有一次,有人拿来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一幅《牡丹图》,要价二十万。他们无力购买,却又心有不舍,于是夫妻俩将这幅画留在家中品赏了整整两夜。
对一个女人来说,爱情是她们的第二条命。在爱情的滋润下,李清照自然常怀一颗萌动的春心,更容易写出打动人心的词作来。爱情可以使人春光面面春风得意,而相思的煎迫可以让人憔悴不堪香销玉殒。与她同时代的女词人朱淑真,就因为婚姻的不幸,悲愁伤感,忧郁终生,最后投水自尽。由此也可以说,幸福美满的婚姻、美妙的爱情,是李清照创作的动力和灵感的源泉。她写怀念赵明诚的大量的离愁词作,从根本上说,其实还是爱情的杰作。
四、国难家愁  艰难玉成
我想没有人会甘愿受苦,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安宁的生活。但人生一世往往五味杂陈困苦相伴,并且令我们无法拒绝。梁启超曾说:“人生所经历的道路,大致不顺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顺利的境遇也能占十分之三四,而且这两种境遇又常常相互交替和不断轮换,无论事情大小,必然会遇到若干次乃至十几次的波折和阻力。”古语也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但,苦难却可以完全塑造一个人。一个经历苦难的人,其思想必然更加深沉,其精神世界必然更加丰富。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著名文学家高士其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李清照经历了自由、烂漫、无忧的少女时代,也享受了幸福、和谐、美满的婚后生活。这一段美好的生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写下了大量清新秀丽的词作,但这一时期她的词作毕竟大气不足。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家愁彻底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她的作品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直取北宋国都开封。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1127年,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宋王朝国土沦陷后,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赵明诚所收藏的几十万件文物面临厄运。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这一时期,她改变了很多,心情极其失落,“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沉沦沮丧,而是写出了不少悲愤豪壮作品,一方面抒发她对当局者的失望、沉痛与愤慨,另一方面抒发其报效国家拯救苍生的抱负。“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些诗句足以让那些软骨头的士大夫无地自容汗颜羞死。诗中的“衣冠”指的是随高宗南来的士大夫;王导,东晋宰相。当时西晋灭亡,一帮士大夫想起河山的沦丧,常常感伤落泪。王导一反哭啼之态,慷慨陈辞:“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刘琨,南北朝时北方著名的爱国志士,年轻时曾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下宏图大志。
当行至乌江镇时,面对浩浩江面,她又吟下了千古绝唱《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连她书写博戏的《打马赋》,也处处贯穿、浸透着保家爱国的心志。“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文中,她借题发挥,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
国难家愁让她痛苦不堪。“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公布尚书胡公》
那首《声声慢》更是将这种悲愁表现到了极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等等,无须一一罗列。到底印证了韩愈那句至理名言:“物不得平则鸣,人不得平则言。”鸣,则发豪旷、醒世之音;言,则成工巧、惊世之作!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换句话说,李清照如果没有经历国难当头、家道中落、颠沛流离,怎能吟出那些悲戚满怀、愁苦感天的传世名篇?爱国英雄岳飞如果未经靖康之耻、南渡之恨,怎能激发出“怒发冲冠”、“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壮怀豪言?词坛大家辛弃疾没有青年时揭竿抗金、壮年时遭馋落职、晚年时报国无望的坎坷经历,怎能发出“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慷慨激昂之声?
五、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李清照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作家,而她后天的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尤甚于前者,“如果不大量阅读前人的诗词,她怎么能那么聪颖灵秀,从而写出那么多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佳作;如果她怠于千百次地去叩敲历史老人的大门,她怎么会那么深刻清醒,不论是历史上的秦皇汉武,还是现实中的欧王苏秦,又怎么会那么大胆而中肯的评说甚至指摘呢;如果她不是熟读经史百家,在她的作品中,哪会有那么多比喻故实?”(陈祖美语)
有可靠资料证明,她精通打马博戏。对精通原因,她在《打马图序》中说的很明白:“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就是说,除了天资聪慧,她不管是作学问还是娱乐,都很用功专注。为了说的更明白,她列举一大堆例子:“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 妙而已。”在她的诗词中大量运用典故,一篇《打马赋》几乎句句用典。没有广博的阅读,没有精深的研究何以能做到?也就是说,她早期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二十五六岁时写成的《词论》便是明证。
在《词论》中她毫不客气地评论苏轼、欧阳修、秦观等大家词作的不足,明确地树立了她自己心目中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是:音律协和、品位高雅、意境宏阔、布局有方、情感细腻、含蓄稳重、情调高雅、词语妍丽、雍容大方。
她也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具体表现为一下几点:
一、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再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
二、清丽高洁,寂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一个感情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抒发了作家热爱春天,不忍春天离去而又无法挽留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 、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作家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抑郁的心情、无聊的心绪,自然的融入到阴沉的天气、燃烧的瑞脑;又借佳节夜凉,叙写孤寂思亲之情;最后又写西风卷帘,不解人意,使人目睹黄花,更添思亲之情,倍觉 “人比黄花瘦”,已分不出哪是物景,哪是心境,正是独出机杼,妙手天成。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比如善于移情于物,善用对比,在比兴、烘托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李清照词中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以及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我想,任何一个有大成就的人,必定有超乎常人的精神。但一个人的伟大往往是综合因素玉成的,李清照以其才名于世,并余响后世,称誉百年,开一代之风气,其道理也在此吧。
寻访易安的足迹
作者:叶 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她和丈夫漫步街头,行走于花担间,夫为她戴花,一举一止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情意。四目相望,互传情思,此情此景,羡煞旁人。微风习习,拂过她的脸庞,也吹软了他们的心。
她就是易安,美丽自信,言语间透露着些许可爱。
庭院深深,绿草油油,吟诗作对,谈古论今。春已至,花更香,人甚欢。有酒相伴,两人相醉。到黄昏,夫为她加衣,她为夫添酒,两人相依,乐到天明。
她,满怀诗情,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幸福而惬意的生活。
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丈夫求学,分隔两地。红藕香残玉簟秋,西风渐紧,她站在舟间,望着远方。思念啊,为何你总是长着翅膀?花自飘零水自流。她和丈夫互相思念,怎奈江水漫漫,丈夫何时方还?
她是感性的,任思念纷飞。
丈夫归来,天空又亮了起来,温馨的日子又活了起来。他们依旧甜蜜地生活着。但国家却渐渐衰亡,他们不得不一次次迁居。行至乌江时便有了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大气的,有着爱国之情。
但生活却又开了一个玩笑,丈夫离去了。她快要崩溃了,但爱让她继续生活了下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易安那柔弱身姿,在秋风中更令人伤感。时间慢慢流逝,很多年过去了。她鼓起勇气同施子雨结为夫妻。怎料这是不幸的开始?她以为施子雨是爱她的,但……她不堪忍受种种折磨,为了丈夫赵明诚,为了他们的《金石录》,她选择结束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或许,在那个世俗的时代,这是耻辱,这是不堪。但她却不得不走下去。国耻家恨,失败婚姻,她觉得好心寒,她流泪了,但泪干后却依旧继续行走。
她是不幸的,她更是坚强的。用那颗心挡住风风雨雨。只是,往日幸福,却只得默默怀念。秋又至,菊花满地,人更憔悴。雁过也,两杯淡酒,人在何方。坐在窗前,独自饮酒,默默伤悲。梧桐树下雨纷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远方的她,在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