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shaggy:老照片:重寻遗落时光的民国往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5:07

 重寻遗落时光的民国往事

 

民国往事以民国时期的各界名人照片来展示,但照片的拍摄时间并不限定在民国年间。

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

  原名严淑姬,艺名严珊珊。1914年1月7日与黎民伟结婚,同年《庄子试妻》中饰演婢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由女人扮演的女人。严珊珊名门出身,系严浩波之女,性格豪爽,心胸宽广,还是一位热衷社会活动的女性,因担心自己不能满足丈夫对家庭和爱情的期望,于是在暗中物色美丽、又有才华的贤惠女子。1919年她遇见了林美意(又名林楚楚),严珊珊主动为黎民伟和林楚楚撮合,她自己与林楚楚无大小之分,彼此平等相待。林楚楚征得母亲同意后,与黎民伟正式结婚。

 

张织云:中国第一位影后

       广东番禺人,原名阿喜。幼年移居上海。1923年考入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主演无声片《人心》《战功》获得成功。1925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被上海新世界游艺场选为电影星后。1926年后主演《未婚妻》、《爱情与黄金》、《玉洁冰清》。1927年随唐季珊去美国结婚,离开影坛。1931年被唐抛弃。到了有声电影时代,这位“影后”不会讲国语,很难找到受聘用的机会,寄居在朋友家中。1933年明星制片公司以其遭遇拍摄《失恋》,并由本人主演。1935年参加明星艺术歌舞团赴南洋演出,回沪后主演《新挑花扇》。以后长期生活无着,曾沿街乞讨,移居香港,曾参加粤语片的拍摄。70年代在香港去世。

 

 

周璇:老电影中的大众情人,“金嗓子”。

 

 

王汉伦 江苏苏州人,原名彭剑青。1922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影戏学校学习。次年主演明星公司首部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而知名

 

 

阮玲玉:三十年代最优秀的女表演艺术家

 

 

阮玲玉1935年自杀,年仅25岁。

 

 

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在想,阮玲玉只有25岁,多么年轻的生命。当时她已经拍了29部电影,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默片时代最优秀的,没有人可以和她竞争的一个女演员的时候,她为什么要用那样决绝的手法终止了自己的生命,终止了自己的艺术,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

 

 

阮玲玉 

 

 

胡蝶 满族,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祖籍奉天。16岁考入中华电影学校,从此步入影坛。1928年进入明星影片司主演了轰动一时的武侠影片《火烧红莲寺》及《啼笑姻缘》、《空谷兰》等。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1935年胡蝶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展,成为我国第一位出国访问的女明星;胡蝶从国外归来后写了一本游记《欧游札记》,立即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 1959年,她又因主演了香港邵氏公司的《后门》一片而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同年此片获得日本文部大臣的特别最佳影片奖。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终年81岁。

 

 

黎莉莉 1914年生于北平,原名钱蓁蓁。她从小当过丫头,童年生活极为不幸。1927年,移居上海,父亲送她进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团学习歌舞,由于她表演出色,与王人美、胡蝶被称为歌舞三杰。1932年,她主演了孙瑜导演的《火山情血》,1933年她主演了《天明》,参加了《小玩意》的拍摄。她主演的《体育皇后》和《大路》,以活泼、健康、富有时代性的形象征服了观众,被公认为典型的“甜姐”,很受当时学生及青年人的欢迎。1939年她参加了香港大地影业公司《孤岛天堂》的拍摄。1946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学习表演,1947年回国。参加了《智取华山》的拍摄,1955年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成为表演系教授。2005年8月7日病逝,享年91岁。

 

 

陈云裳 1919年出生于广州,家境贫寒,曾当过舞女,后又在“健全音乐社”学习了京剧、昆曲、歌舞等。陈云裳14岁投身影艺界,在香港拍摄处女作《新青年》一炮走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她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主演了34部粤语片和23部国语片。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奉献了57部大片,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上是空前的。特别是1938年,陈云裳到上海主演国语片《木兰从军》,获得极大成功。翌年二月该片在上海首映,连续放映三个月,场场爆满,创当时国语片卖座最高记录。从1939年开始,陈云裳荣膺三届“中国电影皇后”。

 

 

1951年,张竞生于广州南方大学留影

 

 

1920年,顾颉刚与夫人殷履安合影

 

 

1954年,顾颉刚于上海留影

 

 

1927—1928年,陈西滢、凌叔华合影

 

 

凌叔华

 

 

凌叔华

 

 

梁思成、林徽因新婚留影

 

 

林徽因

 

 

张幼仪

 

 

陆小曼

 

 

陆小曼送给胡适的照片

 

 

穆旦、周与良结婚照

 

 

邵洵美、盛佩玉合影

 

 

 

宋美龄

 

 

 

蒋介石和宋氏三姐妹

 

 

齐白石

 

 

蒋介石与蒋经国、蒋纬国

 

 

 

蒋经国夫人蒋方良

 

 

 

蒋介石

 

 

钱钟书

 

 

上世纪20年代,霍元甲之子霍东阁,携侄子霍寿嵩下南洋,以教授拳术兼行医为业。这张合影摄于1924年的爪哇(今马来西亚)泗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霍家拳传南洋的足迹,也是中国功夫海外传播的一页记录。

 

 

张学良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去香港时的证件照。1944年,张爱玲和刚与妻子离了婚的胡兰成在上海结婚。没有任何的仪式,只是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胡兰成和第二任太太全慧文合影。

 

 

胡兰成幼年时的兄弟姐妹们,中间站立的大哥胡启已在“文革”中自杀身亡。

 

蒋百里和爱妻左梅。左梅(佐藤氏)原是日本驻华公使馆的护士长,是日本女子。在奉派看护蒋百里时,两人相互由敬慕生爱而结合。他们的女儿、钢琴家蒋英留学德国,后来成了钱学森的妻子。“名将之花”蒋百里,被誉为中国最有才的军事学家,抗战期间因劳累过度在睡梦中猝死。当时“倒戈将军”冯玉祥便在香港报纸上发表文章,想当然地一口咬定,说蒋百里是被日本妻子左梅打毒针毒死的。女儿蒋华知道这个消息,立即打电报坚决否认,澄清其事。左梅追随丈夫蒋百里终生。为了跟从蒋百里抗日,她自行断绝了与日本亲人的一切来往,也不教孩子们说日语。蒋百里死后,她因为日本女子的身份而遭人白眼。但她一直留在中国为蒋家守寡,直到1978年在北京去世。

 

 

郭沫若

      1914年7月,22岁时留学日本,进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预科毕业后转入了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攻读医学。佐藤富子1895年出生在日本仙台,其父亲佐藤右卫门是基督教牧师。佐藤富子21岁那年,母亲佐藤初没跟女儿商量便给她订了亲。富子因此离家出走,来到了位于京桥区的东京圣路加病院,做了一名护士。在这所教会医院里她与郭沫若相识,后来二人相爱。这段中日联姻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而陶晶孙作为郭沫若的连襟兄弟,他的异国情缘,则鲜为人知。陶晶孙在日本帝国大学跟郭沫若一起学医,娶了佐藤富子的妹妹佐藤操。陶晶孙多才多艺。他终生研究医学,是中国现代预防医学与寄生虫研究的先驱。他在小说、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而且精通日文和德文,翻译过一些文学作品。佐藤富子的妹妹佐藤操,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艺、音乐。她与陶晶孙相识的时候,在仙台一所女子学校当英语教师。她跟陶晶孙的浪漫交往,由钢琴开始。

  佐藤富子后来改名为郭安娜;陶晶孙娶的妹妹佐藤操改名为陶弥丽。无论命运如何坎坷,她们一直是家庭的支柱,忠于中国丈夫,并把中日联姻的结晶——混血子女抚养成人。姐妹俩都是典型的日本式贤妻良母。

 

 

辜鸿铭(右)和他的小妾吉田贞子(中)

 

 

 

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左)与正珠尔扎布(中)米山莲江(右)

 

 

 

身着日本军服的川口芳子,照片上是她本人的签名

 

 

 

喜欢男装的川岛芳子

 

 

 

蒋介石

 

 

蒋介石父子

 

 

溥仪和文绣 

 

 

袁克文,袁世凯的次子,1890年7月出生于朝鲜汉城,与父亲的秉性大不相同,潇洒风流,十分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政治漠不关心。

 

 

周恩来

 

 

梅兰芳

 

 

 

蒋介石、宋美龄夫妻

 

 

50年代,蒋介石参观军事演习,戴着墨镜,手托着脸腮,展露笑容,颇有几许春风得意

 

 

1958年,伊朗国王巴勒维来访,蒋介石会见伊朗国王

 

 

1962年胡宗南过世,蒋介石出席其葬礼

 

 

周恩来。长袍配礼帽,那个年代最潮流的装扮

 

 

周恩来

 

 

周恩来。双排扣西装,当年的流行。

 

 

站在一起才有比较,连风流倜傥的郭沫若也被比下去。

 

 

 

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与许广平

 

 

新凤霞与吴祖光

 

 

新凤霞与吴祖光

 

 

傅雷与朱梅馥

 

 

傅雷与朱梅馥

 

 

钱钟书和杨绛

 

 

梁思成和林徽因

 

 

冰心和吴文藻

 

 

冰心和吴文藻

 

 

萧军和萧红

 

 

萧军和萧红

 

 

巴金和萧珊

 

 

沈从文与张兆和

 

 

 

毛主席和李纳一同看照片(1951年,摄影:吕厚民)

 

 

 

毛主席在北戴河和孩子们(1954年,摄影:吕厚民)

 

 

 

毛主席接受少数民族群众献礼(1956年,摄影:吕厚民) 

 

 

毛泽东与溥仪

 

 

 

休闲的溥仪

 

溥仪与皇后婉容

 

溥仪访日后与日本天皇同乘马车

 

溥仪在战犯管理所补袜子。

 

 

 

潘玉良

 

 

潘玉良自画像

 

 

潘赞化速写像

 

 

毛主席和顽童(1959年,摄影:吕厚民)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年仅17岁的王玉龄在上海金门饭店和一代抗日名将——时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中将军长的张灵甫结为了夫妻,这对英雄才子碧玉佳人的结合轰动一时,引为佳话。婚后两人一直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直至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战死孟良崮。唐诗人张籍有名句:“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如是情景可谓是王玉龄的写照。 王玉龄的母亲家室十分显耀,罗家祖先带兵打仗,屡立军功,曾被大清皇帝册封为罗武勤公,做官做到了兵部尚书。外祖父娶妻李氏,大清两江总督的女儿,也就是王玉龄的外祖母。综其家世背景,王玉龄可算是实实在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枝玉叶”了。

 

 

王玉龄摄于1946年新婚后。王玉龄喜欢这张照片,在照片背面题写“赠灵哥”送给张灵甫。

 

 

1947年3月,王玉龄生下儿子张道宇,几十天后就接到张灵甫阵亡的消息。那时,年方十九。但她终身没有再嫁。 1948年,王玉龄挚母将雏,坐海轮赴台湾。王玉龄始终怀念祖国,1952年,她只身赴美,1967年周恩来总理邀请她回国参观,从此,她每年回国一次,她热爱祖国,坚决反对台独,为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益工作。 

 

 

“从小到大,无论何时,王玉龄总像一朵花,明媚鲜艳,引人瞩目。这仿佛是她的命,躲不开,也躲不了。”

 

 

邓觉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中将张振汉的妻子,妹妹叫邓觉慧。1933年,张振汉和邓觉先在汉口结婚。结婚后,邓觉先怀上了女儿张南郡,后又在汉口生了儿子张天佑。1947年,邓觉到上海。1950年,张振汉到湖南省,参加长沙市政府工作,邓觉先跟随到长沙。

 

 

郭德洁,原名郭月仙,又名郭德杰(1906—1966),原籍广西桂平县桂平镇。郭德洁小时候就读于桂平县城厢高等小学,1925年经郭凤岗介绍,与驻师桂平的浔梧郁善后督办李宗仁结婚。此后陪伴李宗仁度过了40多年的岁月。  

 

 

 

吉鸿昌

 

 

江青和她母亲

 

 

作为电影明星的江青

 

 

毛泽东与江青

 

 

1939年8月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结婚

 

 

邓小平的第一个妻子张锡瑗。1907年生,比邓小平小3岁。青年时期她参加过学生运动,后被党组织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间,与邓小平相识,1928年初结婚。当时,为庆祝这对年轻革命者喜结良缘,同志们在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馆子里办的酒席,共有30多人参加,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王若飞等在中央工作的同志都到场了。结婚以后,邓小平和张锡瑗有大半年时间和周恩来夫妇住在一起。住在楼上的邓颖超常常听见一对新人在楼下又说又笑的。邓小平后来告诉女儿:“那时候都是年轻人,当然又说又笑!”他沉思般地说过:“张锡瑗是少有的漂亮。”可是,很不幸,1930年1月,张锡瑗竟因难产得病,去世了。而难产生下来的女儿几天后也死了。

 

 

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叫金维映,人们叫她阿金。她和邓小平同岁,是1931年在上海相识的。同年7月中旬,他们同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一路同行,后来结为夫妻。金维映早年从事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她和邓小平一同到中央苏区以后,先后担任中共于都县和胜利县的县委书记,领导两县党政军民开展经济建设、扩大红军和支援前线,是一位有能力的红军女干部。1934年,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一方面军中几十位参加长征的女战士之一。1938年组织上送她去苏联治病。几年后,正当她在莫斯科郊区一家医院中治病时,不幸牺牲于战火之中。两人因“左”倾错误路线最终导致离异。

 

 

“文革”结束不久,很多在此劫难中故去的文艺界人士得到平反,因此各地多有补开追悼会。1979年10月12日,叶圣陶、夏衍、周扬(左起)胸前佩戴着白花,情态肃然,在北京参加某场追悼会,远景的人丛中,隐隐约约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的面容。

 

 

1987年4月15日,剧作家曹禺在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这张摄于曹禺先生晚年的照片,极为传神,曹禺后半生内心的苦闷、纠结、不甘和痛苦,以及他处境的尴尬,都令人惊叹地表现出来了——作为颁奖者,他仍然在台上,同时,他又是那么孤独。

 

 

北京,1959年12月,当时65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拍摄《杜丽娘》,北京电影制片厂化妆师孙鸿魁为其化妆。

 

 

画家程十发在自家画室里创作。上海,1955年。

 

 

画家傅抱石(左)、关山月(右)联手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水墨画《江山如此多娇》。北京,1959年9月初。

 

 

建筑学家、作家梁思成(左二)和林徽因(左一)夫妇在清华园家中会见英国建筑师斯金纳。北京,1952年9月14日。当时,林徽因已经48岁,三年后去世。

 

 

清华大学36周年校庆。这是原西南联大(北京、清华、南开)三校恢复后,清华从昆明回北平清华园第一次举办校庆。左一为原西南联大训导长、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二为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左三为原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左四为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北平,1947年4月27日。

 

 

原《文艺报》主编陈企霞在青岛疗养。1987年7月,酷暑中的青岛,陈企霞却穿着中山装,还紧扣领口。如果观者了解陈企霞和丁玲当年被打成“丁陈反党集团”的始末,看过徐庆全写的《革命吞噬它的儿女》一书,就可以想象陈企霞曾遭受过的身心折磨,就会理解陈企霞在这张照片中的表情了。

 

 

作家、剧作家老舍喜欢莳养花卉。北京,1964年。这一年,《北京文艺》发表了老舍改编的戏曲《王宝钏》。

 

 

作家、诗人徐迟下放河北怀来县暖泉乡劳动,学种当地特产马奶葡萄。怀来县暖泉乡,1958年8月23日。

 

 

丁玲

 

杨端六、袁昌英与女儿杨静远1926年于上海。

  袁昌英,著名女作家和学者,号称“珞珈三女杰”之一,杨端六不仅是辛亥元老,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尽管杨端六一生都试图远离政治,但政治从不肯远离他。20世纪30年代初,钱昌照向蒋介石介绍了胡适、钱端升、杨端六等23位社会名流,分批为其讲课。1933年4月,应蒋介石的邀请,当时正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杨端六,专门为他讲了两次经济学,从此便得了一个“蒋介石的老师”的名声。 因蒋介石对杨端六非常器重,后来还专门在军事委员会里成立了一个审计厅,要他去当厅长。对此,杨端六以不是军人推辞。但蒋介石为了装饰门面,一定要他出山。于是,杨端六又提了三个条件:不离开学校,不离开讲台,不穿军装,仅利用假期去南京兼职。 蒋介石答应了,甚至还授予他上将军衔!于是,从1934到1937年,杨端六每年假期都会从武汉到南京去任职两三个月。在此期间,他终生穿着长马褂,从未穿过军服,也由此成为当时国民党中唯一一位不穿军装的“上将”。抗战期间,蒋介石又曾多次请杨端六到重庆去做官,他都以侍奉老母为名婉拒了。

其子是杨弘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我国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实验胚胎学迈向实验生殖生物学的先驱。已去世。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一个作为“文化汉奸”遭到起诉的著名女演员,就是李香兰,当时,很多演员包括王丽娟,周曼华等都因为参加汉奸电影业遭到起诉,但只有李香兰的诉讼最为轰动。这是因为,在审判她的时候,最终裁定所谓“李香兰”根本不是中国人,她的真名叫作山口淑子,是日本人,所以“危害母国”的罪名没有成立,鉴于她演员生涯以外没有参与政界活动,乃将其释放。这件事,同日本著名女谍川岛芳子最终被认定为中国人金璧辉,而以汉奸罪枪决都成为一时的新闻。

 

 

李香兰,出生于1920年2月12日,本姓山口,祖籍日本佐贺县杵岛郡北方村。抗战时期是日本控制的满铁映画电影公司的头牌女演员,并且以歌声甜美而著称,曾经翻唱周璇的大量唱片,风靡一时。李香兰的歌声的确很有魅力,而且在当时的日本人中影响很大。到日本后,关西中日友好后援会副理事长松原东先生曾开车带我去办理电话手续,当时他汽车里面播放的《夜来香》极有韵味,问起来,就是李香兰的。她作为“文化汉奸”被起诉是有理由的,因为李香兰在中日战争期间扮演了大量对日本侵华富有好感,甘心作亡国奴的中国女性形象。以中国人身份扮演这样的角色,造成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鲜为人知的是,李香兰于抗战胜利后,回到日本重返影坛时,又起了个“香兰山口”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李香兰自称是日本和中国的“精神混血儿”。

 

 

“文化汉奸”李香兰

 

 

“文化汉奸”李香兰

 

 

 

黄胄(左)1975年12月在西陵峡

 

 

 

青年张作霖

 

 

弘一法师李叔同

 

 

朱自清(1898—1948)

 

 

夏丏尊(1886—1946)

 

 

鲁迅与内山完造

 

 

内山完造(左一)与鲁迅(右二)是多年好友

内山完造,1885年出生在日本冈山县吉井村(现为井原市)。早年以日本的制药公司职员身份赴华,因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郭沫若等人结识。战后他以开设在东京神田神保町的内山书店为据点继续推动日中交流,常在书店里举行演讲活动,并为设立日中友好协会做出了贡献。1959年在北京访问时去世,未能亲眼见证日中邦交正常化。

 

 

鲁迅(左)与内山完造(右)1936年在上海新月亭应内山完造之邀所摄

 

 

1934年5月在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与日本铃木大拙等合影

 

 

1934年8月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在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等合影

 

 

1935年摄

 

 

1936年3月大病初愈后在上海大陆新邨寓所门前所摄

 

 

柳亚子与毛

 

 

柳亚子

 

 

 

丰子恺

 

 

 

吴冠中在作画

 

 

 

黄宾虹

 

 

 

关山月

 

 

 

 

关山月

 

 

 

 

吴作人与夫人萧淑芳

 

 

 

 

石鲁

 

 

 

 

吴冠中

 

 

 

小凤仙

 

 

蔡锷

 

 

在摄影师们的镜头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毛泽东看书、写字的形象,但毛泽东戴眼镜的照片却屈指可数,可谓珍贵。是毛泽东的视力很好吗?不是。他和普通的老年人一样,上了年纪眼睛自然要老花了。可毛泽东不喜欢戴眼镜,平时看书他习惯用放大镜,只有在看节目、看戏时才偶尔带上眼镜。而这个“偶尔”即使专职摄影师也很难遇到。

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摄影:吕厚民)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与刘少奇出席在新落成的工人体育场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摄影:吕相友)

 

 

霍元甲

 

 

霍元甲

 

 

霍东阁

 

 

霍元甲之妻王氏、霍东阁之妻于氏与霍雅亭、霍文亭两家在小南河旧宅中

 

 

赵四小姐

 

 

 

上海名门闺秀盛爱颐

 

 

 

名伶孟小冬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张学良

 

 

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

 

 

张大千

 

 

张大千

 

 

叶公超

 

 

 

 

郭老及其夫人于立群

 

 

 

1935年10月27日,钱秀玲与葛利夏结为伉俪。

 

 

蒋经国和蒋方良夫妇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黄宾虹的画像

 

 

黄宾虹

 

 

 

潘天寿

 

 

 

 

张大千

 

 

 

赵无极

 

 

 

黄永玉

 

 

 

黄永玉

 

 

林风眠

 

 

 

 

黄胄

 

 

 

唐纳(后排)、蓝苹(右三)、赵丹(右一)、顾而已(左一),三对由沈钧儒老先生(中间)主持在六和塔下结婚

 

 

电影中时髦的江青(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