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歧路by燃墨cp:长沙185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7:34




  158年前,一路北上的太平军碰到了长沙这块硬骨头,攻城81日未果,还在误认为的“城门”天心阁下损失惨重,最后只好撤出。1852年的长沙是什么样的?守军和城里的20万人又是如何如坐针毡?湖湘地理翻查史料,采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探寻那一年的那一座城。

  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阵亡的大炮,是用长沙北郊铁佛寺内几尊大铁佛铸成的,一大一小,大的五千斤。

  1852年10月初,萧朝贵把攻击目标从南门转至天心阁。此时,广西提督向荣驻守在天心阁,早已用大炮将南城外一线的民房全部轰毁,使太平军失去掩护。而天心阁对面的蔡公坟,作为南门外一带制高点,也已被江忠源的楚勇占领并筑了工事。要打天心阁,必先攻蔡公坟。萧朝贵冒着炮火攻打蔡公坟时,被天心阁上的五千斤大炮击中,太平军此后乱了阵脚。——选自沙伟《西王萧朝贵是如何战死的》

  地理坐标

  清咸丰二年(1852),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又是长沙府的府治,管辖12个州县,据湖南文史学家陈先枢介绍,长沙府包括今天湘潭和株洲的全部,以及益阳、湘阴等的一部分。不过,长沙的城区却很小,“总长不过14里半的城墙”,环绕着长沙和善化两县的部分地区,“也就是今天一部分的天心、芙蓉和开福区,岳麓和雨花区都在城外”。城中大约以今五一大道为界,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

  城墙共设9座城门,东有小吴门(在今中山路、八一西路与建湘路交汇地段)、浏阳门(今浏城桥到东庆街的位置),西有古通货门(今开福区通泰街附近)、潮宗门(今潮宗街附近)、驿步门(今五一大道与湘江大道交汇地段)、德润门(今坡子街与沿江大道交汇地段),北有湘春门(今北正街与湘春路交汇地段)、古新开门(今蔡锷北路与湘春路交汇地段),南有黄道门(今黄兴南路与城南路、西湖路十字交叉口周围地带)。

  城市

  政治  和乐街到古稻田在造弹药,照磨厅的官吏却没有心情整理文书了

  1852年,长沙城内有三个级别的衙门。湖南抚院衙门(开福区青少年宫)、长沙府署(芙蓉区长治路)以及长沙县衙(开福区今潮宗街)和善化县衙(天心区县正街)都在城中。

  不过当时衙门里全无往日庄严肃穆的景象。《天心阁史话》有记载:因丢失数州县而被革职的巡抚骆秉章,一边“将全城15至50岁的男子都召集起来,发放刀枪和银钱”,一边等待新任巡抚张亮基的到来;张亮基到任后听从左宗棠的计策,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想从长沙阔佬那里筹得银两;同治《长沙县志》也写道:藩司潘铎“抵任时,粤匪围城攻其南,铎由北关缒而入,率文武登陴守御,筹画备至,以重赏激励将士”。长官尚且如此,知府、知县就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臬台衙门(天心区臬后街)、游击署(芙蓉区游击坪)里的人早就去了前线,平日在大校场(五一大道与芙蓉路相交处)操演和比武的清军正在抢修被炸开的城墙;湖南皇仓(三泰街和藩城堤一带)长沙府仓(一仓里)和两县县仓,储存着供应全城军民的粮食,火药局(天心区,南起和乐街,北到古稻田)里正在紧张地制造弹药;照磨厅(芙蓉区鱼塘街照磨巷)中的官吏估计没有心情整理文书、照刷卷宗了,而育婴堂(芙蓉区育英街)内也许又多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

  经济  在这个大概20万人的城市里,约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从事商业,商人也为坚守长沙出力不少

  由德润门入城,就是繁华的商业老街坡子街,茶馆、酒楼、药号、钱庄林立。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市民到街边的乾元宫(即火宫殿,1826年客绅蔡世望等倡城绅重建)来祭拜火神;病患上劳九芝堂(1650年江苏人劳于顺开设)抓药;厨子去玉和酱园(创立于1649年)买点酱、酒和玉醋。

  与此相似,其余的城门附近,因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莫不是贸易繁荣的行市所在。

  陈先枢介绍,“城南、城北和城西是商业最为集中的三片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百货店、绸布店、米店、面食店、南货店、客栈、鞭炮店、首饰店、盐号、蚊香铺等。陈先枢著《长沙经贸史记》中提到:“此时的商品流通没有区域限制,百货商品除麻线、纱带、罗布巾等手工业品外,大多数从江苏、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进货”,如苏州的绣品、花边、草席;上海的镜箱、文具盒、首饰盒;扬州的姻脂、香粉;杭州的扇子、丝绸;广东的、筷子、算盘、玉器、镜子;北京的绒花、山东的料器、南京的缎带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尤其是城西潮宗街一带,米市最多,人们在这里买米、卖米、打米;码头边船只往来湘江,运送大米。这些米不仅充实了城内的谷仓,而且直销汉口,江浙一带人口稠密地区的粮食都依赖于湖广地区。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

  太平军攻城之后,米市长沙也发生了粮荒。陈先枢的《守卫长沙的坚强壁垒》一文中写道:“城内增加了外来援军四五千人,城内的粮食一天比一天紧张,粮商又无法从城外运进粮食,皇仓、府仓、县仓的粮食被严格地控制起来,由军队把守。于是,有的粮商乘机抬价,百姓买粮困难,有的地方开始发生骚乱。”直到启用了天心阁下的地道,大批的粮食秘密地运进城中,才解了粮荒。

  战火纷飞,也影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清光绪《善化县志》有记载:“贼初窜时,各贸闭市。”一时之间,街景萧条。藩台潘铎抵达长沙后,“徒步街市,开谕商民照常贸易,接见绅士商办战守,并厚给兵勇衣粮,献捷重赏,一时兵民欢舞,乐为效力”。

  在这个大概20万人的城市里,约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从事商业。商人也为坚守长沙出力不少。长沙首富黄冕、普济药店贺瑗、利生绸缎铺孙观臣、十里香酱园欧阳兆熊四人,共捐助12万两银子,解了巡抚张亮基的燃眉之急。发生粮荒时,也是粮商与长善两县官员一道冒险出城购粮。

  建筑   天心阁被太平军误认为城门,铁佛寺的7层高塔则被守军放倒

  天心阁位于城东南角,是城内的最高点。利用这一优势,清军把五千斤的大炮架在天心阁城楼,西王萧朝贵就是死于此炮之下。天心阁下修有南北两个月城,月城本来是筑在城门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太平军攻打长沙时,望见城楼中唯独天心阁最高大,误以为下面一定有城门,在此处耗费了不少时间和兵力。

  黄道门附近的文庙坪是长沙府学宫的所在地。学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封闭性强。它附近有一座魁星楼,本是用来祈祷士子试举得中的。然而,太平军的炮火从南门直射而入,给这一读书的清净之地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魁星楼直接毁于战火,半桷无存。

  铁佛寺位于开福区铁佛东街,寺内有3尊高约4米的铁佛和一座7层高的铁塔(长沙城中的另一制高点),铁佛寺因此而得名。太平军围攻长沙数月,守城大帅担心铁塔成为太平军的据点,于是下令摧毁。太平军撤退后,复职的巡抚骆秉章想把它重新修好,但终因经费拮据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