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计划: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上)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5:47:06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上)2008-04-03 16:50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陈学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银屑病的病理变化关键在"热"、"瘀"与"虚",中医分型以此为根据,临床分型针对主要病症而用药。   

汤臣康等对41篇中医分型治疗银屑病及56篇验方和自拟方治疗银屑病进行分析显示:血热型共使用65种中药,11种为主要用药(各型中使用频率超过该型总频率1/3的中药),按使用频率高低排序为:生地、赤芍、白藓皮、丹参、白茅根、当归、紫草、甘草、金银花、土茯苓、丹皮。这11种中药,清热药7种,占11种主要药的63.6%,活血化瘀药、补气药、补血药和止血药各1种。按药物性味分析:甘味和苦味各6种,各占总数11种的54.5%,辛味2种,咸味和淡味各1种;而寒性药8种,占总数11种的72.7%,平性2种,温性1种。血燥型共使用59种中药,7种为主要用药,依次为:当归、生地、鸡血藤、丹参、赤芍、麦冬、熟地。清热药2种,活血化瘀药和补血药也各2种,补阴药1种。按性味分析:甘味和苦味各5种,占71.4%,辛味1种;而寒性药4种,占57.1%,温性3种。血瘀型共使用41种中药,11种为主要用药,依次为:红花、当归、赤芍、生地、丹参、鸡血藤、桃仁、黄芪、川芎、莪术、三棱。活血化瘀药7种,占63.6%,清热药2种,补气药和补血药各1种。按性味分析:苦味7种,占63.6%,甘味和辛味各5种,占45.5%;而温性药6种,占54.5%,寒性药3种,平性药2种。  

另外中医验方和自拟方治疗本病也有较好疗效,作者对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的56种验方和自拟方进行了分析,按其使用频率高低排序各类药物为:清热药26种(占87种中药的29.9%),活血化瘀药9种(占10.3%),利水渗湿药9种(10.3%),其它有祛风湿药,补气药,补阴药等。在56种方中总用药次数为523味次,使用频率超过平均使用频率31种中药,占总数87种中药的35.6%,但这31种中药总用药次数为399次,占总用药次数的76.3%。  

这31种中药按使用频率排序为:生地(56方中使用34次,占60.7%),白鲜皮和当归(各26次,46.6%),甘草(25次,44.6%),防风(24次,42.9%),土茯苓和丹皮(各21次,37.5%),赤芍(14次,33.9%),丹参(17次,30.4%),金银花(14次,25.0%),川芎(12次,21.4%),红花和苦参(各11次,19.6%),荆芥、黄芪、黄芩和板蓝根(各10次,17.9%),栀子(9次,16.1%),玄参、紫草和乌梢蛇(各8次,14.3%),连翘、桃仁、莪术、三棱和地肤子(各7次,12.5%),药粉、大青叶、山豆根、鸡血藤和白花蛇舌草(各6次,10.7%)。  这31种中药按《中药学》分类:清热药16种(占31种中药51.6%),活血化瘀药7种(22.6%),解表药、补血药和祛风湿药各2种(6.5%),补气药和利水渗湿药各1种(3.2%)。按中药性味分:苦味21种(67.7%),甘味13种(41.9%),辛味8种、咸味2种,酸味和淡味各1种;寒性药17种(54.8%),温性药8种(25.8%),平性药5种,凉性药1种。因此,在验方和自拟方治疗银屑病时,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苦甘、寒或苦甘、温性味的中药居多。现代药理学研究,清热药具有较强抑制表皮细胞增长过快、抗炎等作用,如土茯苓、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间接或直接起抗炎作用,如,红花、当归、丹参、川芎、赤芍、桃仁、莪术等[1]。   

另外,朱仁康老先生也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血分有热",在临床辨证中,根据皮损与舌象脉证,分为血热风燥与血虚风燥两型进行辨证论治。血热风燥证:病机特点为血热内蕴,郁久化毒,热盛生风,风盛则燥,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基底鲜红或暗红,覆有鳞屑,自觉瘙痒,搔抓后点状出血现象明显,伴有咽痛口渴,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选?quot;克银一方",处方:土茯苓30g,忍冬藤15g,草河车15g,白鲜皮15g,板蓝根15g,北豆根15g,威灵仙10g,生甘草6g。血虚风燥症,病机特点为风燥日久,毒热未尽,伤阴耗血,肌肤失养。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基底暗淡或暗紫,层层脱鳞屑,瘙痒明显,搔抓后点状出血现象不明显,大便正常或秘结,舌质暗或淡,苔薄,脉弦细。治以滋阴养血润燥,清热解毒,选用"克银二方",处方:生地30g,丹参15g,元参15g,麻仁10g,大青叶15g,北豆根10g,白鲜皮15g,草河车15g,连翘10g。  

朱老指出,在使用上述两个方剂时,有以下几条原则:   

1         辨证准确:银屑病的诊断不难,依据皮损特点和舌淡脉证,进行辨证论治。  

2         守方不移:只要辨证准确,服药1-3周可见效,一般平均坚持服药7-10周。  

3         改变药量:服药1-3周不见效,可适当加重用量,如土茯苓可用40g左右,草河车、白鲜皮可增加到30g左右。  

4         调换方剂:血热风燥证经"克银一方"治疗一段时间见效后,再服之皮损变化不大,若皮损由鲜红转变为暗红或淡红,可改用"克银二方"继续治疗。血虚风燥证用"克银二方"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复感外邪或饮食不当,皮损加重或有新起斑疹,这时可加重"克银二方"中清热解毒药的含量,或改用"克银一方"调治。另外,常根据皮损变化和兼症进行适当加减,若皮损鲜红,面积较大,重用生地,加丹皮,赤芍,紫草以加强凉血作用,或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热势的力量。若皮损紫暗,加赤芍,桃仁,红花,以加强活血之力。血热风燥证之鳞屑较厚者,加黄芩,大青叶;血虚风燥证之鳞屑较厚者,加当归,鸡血藤。若瘙痒较甚者,加白芷,珍珠囊记载白芷入胃,大肠,小肠经,本病皮损好发于阳明所行的部位,故加之引经止痒,《本草求真》谓?quot;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白鲜皮为方中止痒药,可酌情增减。咽痛者,可适当调整板蓝根,北豆根的用量,也可选配锦灯笼,黄芩等药。便干是银屑病的常见症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生川军,大青叶,火麻仁进行调治。烦躁口渴者,加麦冬,沙参,玉竹等,甚者加生石膏,知母,山栀,竹叶等。小便黄者加用木通,竹叶,生草梢

马绍尧教授认为进行期病因以湿热内蕴,营阴被灼为主,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祛风为主;静止期,退行期病机以气血耗伤,生风生燥,肌肤失养,瘀阻肌表为主,治宜活血祛风润燥为主,临床上分为血热,血瘀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血热型:相当于进行期,皮损不断增多,颜色鲜红,鳞屑较厚较多,瘙痒明显,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祛风,用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30g,赤芍9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菝契30g。若患者同时有其它兼症出现时,则可根据辨证所见,采取适当的兼治法,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其加减法为:初次发病或小儿患者,加荆芥9g,防风6g,蝉蜕6g,红斑糜烂,加车前草30g;与月经,妊娠有关者,加益母草9g,仙灵脾15g;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加牛蒡子9g,银花15g,黄芩9g。

血瘀型,相当于静止期,皮损不断扩大,或者部分皮损消退,有色素沉着斑,但皮肤粗糙,肥厚,在关节伸面有皲裂,疼痛,伴头晕乏力,面色皖白,苔薄舌淡,脉濡细。治宜活血祛风润燥。生地30g,熟地30g,当归9g,赤芍9g,丹参30g,鸡血藤30g,白鲜皮30g,乌梢蛇15g,炙地龙9g,生甘草6g。若病久皮肤肥厚,色素沉着,损害瘀紫者,加三棱9g,莪术9g,桃仁9g,经上述辨证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许铣教授总结自己几十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病以血热为主,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皮肤红斑,脱屑。病程日久,伤及阴血,肌肤失养,故上覆鳞屑。本病的临床治疗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内外共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单纯西医治疗,其中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比较稳定,复发间隔时间长,临床辨证分三型治疗,即血热型,湿热型,血虚风燥型。

病初血热证多见,病久以血虚风燥型多风,基本方:生地25g,丹皮10g,紫草10g,赤芍10g,土茯苓10g,白花蛇舌草10g,连翘10g,玄参10g,白鲜皮10g,生甘草3g,加减。血分热盛者加生石膏25g,知母10g,生槐花15g;湿热盛者加龙胆草10g,黄芩10g;病久鳞屑厚、色素沉着者,加莪术10g,益母草10g,鸡血藤10g;伴咽喉肿痛者,加北豆根10g,射干10g。  

有关复发问题许老师特别强调,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应在复发前一个月预防性服中药十余服

综上所述,银屑病的治疗思路和策略虽然略有不同,但总的治疗原则是相同的,大多以"清热"和"活血化瘀"针对本病的"热"和"瘀",这两个关键所在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另外,银屑病的治疗还有一些别的思路,肖青林等从银屑病冬季多发、寒区易患躯体四肢(阳侧)多被累及等现象推断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阳气不足、阴气侵凌所致,尽管临床上多见假热之象,缘"阳虚则寒"致血在脉内凝而不行形成瘀阻。故认为阳虚体质是本病的根本原因,采用温阳补肾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银肤欣系列进行治疗。初发,急性进行期,点滴状患者服银肤欣一号:制附子10g,麻黄10g,桂枝10g,大黄6g,黄芩10g,紫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0g,桃仁10g,穿山甲10g,乌梢蛇10g,甘草6g,加工成细末,每次9g,每日3次。反复发作静止期,斑块状,混合性皮损厚者服银肤欣2号:制附子10g,麻黄10g,桂枝10g,紫草15g,鸡血藤15g,黄芩15g,大黄1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木通6g,羌活10g,干姜3g,全蝎10g,穿山甲10g,乌梢蛇10g,甘草6g,加工成细末,每次9g,每日3次。皮损消退后服银肤欣三号,制附子6g,桂枝6g,珍珠母30g,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临床疗效显示,银肤欣治疗130例患者,痊愈96例(73.58%),显效30例(15.38%),有效12例(9.23%),无效2例(1.54%),总有效率98.45%,复发情况显示96例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