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 over canada 门票:开国大将粟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52:48
开国大将粟裕(上)作者:2010-10-09     天津网-数字报刊

  粟裕,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这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英雄“难过”美人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粟裕自然也如此。他战场上计谋百出,指挥若定,世人敬服为“常胜将军”;情场上虽已年过三十,却仍然孑然一身,“名草”无主。

  堂堂的红军军团参谋长、新四军支队代司令,粟裕当然不是找不到老婆的人。如果不出来革命,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神仙日子”,他16岁那年就能实现了。

  到了1939年,粟裕早已超过了项英“二八六团”的结婚规定,可以名正言顺成家立业了,却依然是形单影只,光棍儿一条。陈毅玩笑着评价这位老伙计:“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说什么。”

  这年3月,粟裕从江南赶到皖南军部,参加一个周恩来主持的会议。休息时,粟裕来到教导总队,打算挑几名学员去二支队机关。粟司令“驾到”,教导总队负责人梁国斌十分“慷慨”,马上推荐了一个叫詹永珠(后改名楚青)的女兵,说她来自扬州,秀气清纯,办事利落,刚刚还加入了党组织。粟裕当然高兴,答应见见。

  下午,粟裕抽出时间,在总队队部等候楚青。一身灰布戎装的楚青一进门,粟裕就被她的清秀吸引。忽然间有了一种触电之感,话语也就不自然起来:“听说你表现很好,军政都获得好成绩。”

  楚青倒是有城里女孩的大方、爽朗,说这是总队教育的结果。她说自己是扬州人,上过中学。抗战爆发后,扬州沦陷,全家到上海避难,渐渐懂得了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因此,在姐姐的带领下,长途跋涉,远赴安徽云岭,参加了新四军。

  楚青说爱看书,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彷徨》《呐喊》及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小说也都看过。果然是秀外慧中的才女!粟裕望着她,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情愫。于是,他决定大胆向她求爱。当然不是现在,而是缓些日子再说。楚青不久转到了速记班。

  一个月后,粟裕给她写信,附了一张特意摆了老半天姿势拍的近照,信里坦白了自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爱慕之情。 

  楚青正“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分配工作,好杀敌抗日,不想却盼到了一个“有情郎”。她收到情书后,十分不快,怎么谈起这个来了?她把信一丢,便不再理会。粟裕碰了软钉子,胆子倒是更大了,不久又托部下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捎去第二封信。

  王集成风尘仆仆找到楚青,一脸喜色转交情书后,打趣说要她请吃喜糖,还说粟司令都请过了。不想,楚青看也没看,嚓嚓几下,就将信撕成碎片。她想,自己是来抗日的,可不是来找男人的。她拿定了主意,以后再也不见粟裕的面了。粟裕知道后,心里自然有些难受,但他马上表示理解:“她有在爱情上选择的自由。”

  不是冤家不聚头。不久,江南指挥部挂牌成立,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楚青也从教导总队结业,来到了江南,在指挥部机要科当速记员,成为与粟裕朝夕见面的部下。楚青心里忐忑不安,担心粟裕“恼羞成怒”给“小鞋”穿。

  粟裕其实并非知难而退了,他早已打算“非楚青不娶”,“非攻下这个‘碉堡’不可”。他的平静,只是“大战”前的短暂蛰伏。他在寻找有利的战机,准备采取迂回出击的方法,重整旗鼓,再度“进攻”。

  能得到一张心上人的玉照,朝夕相对,聊解相思,几乎是所有堕入情网的男人最早的渴望。粟裕自然也想到了给楚青拍照。但他清楚,如果只给楚青一个人拍,肯定会惹恼“花容”,遭到断然拒绝。因此,他找到和楚青住在一块的陈模与罗伊,请她们出面做“电灯泡”,陪楚青照相。君子成人之美,她们欣然答应了。于是,在江南指挥部大门口,留下了楚青等三人一张珍贵的合影,成为粟裕罗曼史的最早见证。

  不久,粟裕的“战事”开始激烈化。他展开了直接“进攻”,瞅准一个机会,找到楚青,表白对她的感情。楚青也成熟多了,当着粟裕的面,便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说,自己年龄还小,对谈恋爱没有兴趣,现在想的就是打鬼子。

  情场失意,战场却大展神威。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的粟裕,率部驰骋在苏北的平原,成为华中战场威名远扬的抗日名将。

  楚青其实也并未无动于衷、心如止水。她想,粟裕对爱情是这样的纯真,又没有结过婚,也不曾和别人谈过恋爱,实在难得。因此,她一直暗中关注粟裕,也有意无意听说了他许多英雄的往事,一颗封闭的芳心渐渐打开了。

  那一天月上柳梢头,粟裕又与楚青相约在黄昏后。

  简单寒暄之后,他再次郑重地向楚青求爱,并真诚地说,我会尊重你的意见,你放心好了。楚青羞涩地低下了头,嘴唇动了动,却没说什么。见她不语,粟裕以为仍有顾虑,便又对她,也似乎在对自己说,我还会继续等,等一年不行,等两年,等两年不行,等三年,一直等到你同意为止。楚青的心早彻底软了下来,答应了粟裕。不久,他们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举行简朴的婚礼,结成了“甜酸苦辛共品尝,崎岖坎坷相扶携”的终身伴侣。

  消失的真相:“粟总”

  1950年,对粟裕而言,的确有些流年不利。

  先是攻台作战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山姆大叔在台湾海峡横插一杠,使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之功,瞬间毁于一旦。

  随后,毛泽东将他调往东北,还把攻台的战略预备队十三兵团、全军机动力量十九兵团及他的老部队九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计划辖十一个军约七十万人,与粟裕十二个军的攻台部队差别不大),继续让他统领,还给他配备了东北野战军林彪的副司令员萧劲光、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副主任萧华做副手,准备出兵朝鲜和老美大干一场。

  不想,多年的战伤却早不发晚不发,偏偏这时候出来凑热闹,特别是头颅里的三块残碎弹片,弄得他头痛难忍,左右环视都困难,吃饭还得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但病来如山倒,纵是英雄如粟裕,也只能仰天长叹,徒唤奈何。

  在“国难思良将”,急需粟裕挂帅出征之时,毛泽东派罗瑞卿专程前往青岛探望粟裕,看看他病情的严重程度到底如何。罗瑞卿回来,如实以告。

  多年后,垂垂老矣的粟裕回首往事,感慨赋诗说:“将军只合裹尸还,何其生入玉门关。”

  以粟裕大兵团作战的超一流表现,毛泽东攻台作战、抗美援朝都将其作为首选,当然是深思熟虑后的谨慎之举。

  但正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留给每个风流人物的最后结局,总是一种遗憾。粟裕也不例外,后人只有慨叹“收台抗美囊中事,天意可怜不属公”了。

  不过,即便没有这两仗,他的赫赫战功与军界地位也早已跻身统帅人物行列了。

  他麾下如云的战将及他的“粟总”之称,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陈赓曾说:“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他指的是1931年做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期间,手下两个团长许世友与徐海东,后来分别授衔上将和大将;另外还有一位小班长陈锡联,后来授衔上将。

  陈赓是个极诙谐的传奇人物,这个说法自然是玩笑。他所说的当年,还无所谓大将上将,他统领的那几个人,还只是初出茅庐的中下级干部而已。

  而后来同为大将军衔的粟裕则不同。他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完全可以“牛”气十足地说,1955年授衔之前,曾直接指挥过三个大将和二十六员上将。

  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牛”人,人人有两把“刷子”,指挥过数万乃至上十万人马。

  第一个大将是陈赓。1947年12月,粟裕奉毛泽东“由粟亲率(华野部队)南下与陈(赓)谢(富治)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的电令,指挥陈赓打过平汉战役。

  1948年1月,毛泽东又多次明示粟裕,令其指挥陈赓兵团作战:“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

  因为陈赓兵团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与华野是兄弟部队,而且陈赓资格比粟裕老,南昌起义就是营长,粟裕不过是警卫班长,因此毛泽东特意交代粟裕:“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陈赓也做了副总参谋长,又成为粟裕的副手,在其直接领导下工作。

  第二位大将是张云逸。这是一个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老上级。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指挥体系与职务上超过他。

  当然,如果粟裕1948年5月不谦让陈毅,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这种超越就可提前一年。

  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及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这年6月27日,粟裕收到张云逸、许世友等人攻打长山列岛的请示电后,电示他们攻夺时应注意的事项。不久,长山列岛被攻克,成为跨海作战第一个成功的先例。

  第三员大将是萧劲光。这位林彪东北野战军里的副手,红军时期也是粟裕的上级,在1950年6月以海军司令员的身份配属粟裕指挥,准备攻台。

  攻台计划取消后,他又被毛泽东特意安排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准备协助粟裕抗美援朝。

  粟裕指挥过的上将,华东野战军里就有王建安、叶飞、许世友、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傅秋涛等人。这些令蒋军闻风丧胆的将领,除张爱萍时间较短外,其余均长期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