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e舞蹈gucci:小儿咳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00:57

小儿咳嗽

咳嗽是一症状,见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本节特指“气管支气管炎”。
  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或为麻疹、百日咳、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如病变涉及毛细支气管,其病理与症状均与肺炎相仿。

本病是儿科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

特点:1.发病多
              2.外感多
              3.变化快
 病因:
   小儿咳嗽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外邪之中,主要为风邪。“咳不止于肺,也不离乎肺”(医学三字经)内因——肺脾虚弱。

病位:主要在肺脾。

外感:
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气机不宣,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多挟邪而病。挟寒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声重浊;挟热则鼻孔干燥,或流浊涕;挟燥则干咳少痰,咽干唇焦。
内伤: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伤及脾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贮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小儿肝常有余,木火上炎,或心经蕴热,日久化火炼液为痰,痰阻肺气,肺失肃降,也可致咳嗽。久咳之后,耗伤气阴,导致肺阴耗伤,肺脾气虚
 病机——肺失宣肃
外感——病起于肺
内伤——病累于肺
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鼻病毒:最为多见;
其次: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及肺炎支原体;
再次:合胞病毒、腺病毒(腺病毒→咽结合
    膜热占上感的5%-10%);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柯萨奇病毒等。
  症状:咳嗽,初起为干咳,2-3天
    后逐渐有痰。婴幼儿常有发
    热,可伴呕吐、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咽部充血,呼吸增快;
肺部叩诊正常,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散在的干湿罗音,罗音多变,常在咳嗽后或体位改变时减少甚至消失;
一般无气促、发绀。
 血象:
  由病毒所致者,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由细菌所致者或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见增高。
X线检查
  胸片显示正常,或纹理增粗
 主要根据罗音性质及存在部位。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是中等湿罗音,主
          要散在下胸部。咳出分
          泌物后,罗音可暂时减
        少或消失。
呼吸音因支气管内积痰太多而减低者,咳出痰液后可恢复正常。
若咳痰后罗音无明显减少则应考虑肺炎。
 百日咳:咳嗽呈阵发性,日轻夜重,剧咳时面红目赤,涕泪交流,颈脉怒张,有鸡鸣样回声,病程较长,有传染性,可致流行。
 肺炎:以发热、咳嗽,气急为主要症状。肺部听诊有固定的细湿罗音,胸:斑片状阴影。
肺结核:咳嗽长期不愈,痰中带血或咯血,潮热,骨蒸盗汗,颧赤唇红,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应注意辨病程长短,咳嗽轻重,痰液性质及有无兼证。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较短,常兼有表证,多属实证,又需分风寒风热。风寒咳嗽痰涎稀薄,色白量少,容易咳出。
风热咳嗽痰涎稠厚,色黄量少,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
 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咳声低沉,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如面白、气弱、神怯等,多属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当分清寒热虚实,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
                     外邪,宣肃肺气。挟寒痰者温
                     肺化痰,挟热痰者清肺化痰。
                     一般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
                     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应辨明累及何脏,随证立法,
       标本兼治,注意补益五脏气阴。
内外合治,提高疗效。
 方法:将药物敷贴于穴位或病变相对应的体表部位。
原理:药物经皮肤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而充分发挥治疗作
      用。小儿肌肤嫩薄,局部贴药更易使药力直达病所,
      年龄愈小,细胞外液量相对愈多,药物愈易渗透,
      效果愈明显。
适应症:小儿咳嗽发作期。
运用:止嗽散1号(麻黄、细辛);
                 止嗽散2号(麻黄、胆南星),用凡士林调成膏状,
      敷于双足涌泉穴。分别用于寒性咳嗽、热性咳嗽。
  中药外熨方:白芥子、苏子、香附、细辛、芜荑组成。
方法:将药物倒入微波炉专用碗中,加入醋和盐混匀,加盖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以闻到焦香味为度。将药物用致密纱布包好封口,沿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从大椎穴到肾俞穴来回推熨。一天一剂,4岁以内日熨一次,4岁以上日熨2次。疗程共7天。
  适应症:咳嗽属肺脾气虚:病程 >6 d,咳嗽无力(主症),低热(次证),自汗便溏(次证),舌质正常,舌苔正常,脉沉弱无 /沉而不易显露。
机理:人体的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而且人体五脏六腑皆系于背。中药外熨此处,具有调节全身阳经之气的作用,可振奋阳气,增强机体御邪能力。而所循太阳经膀胱经,归督脉统帅,上有大肠俞、肾俞 、膈俞、肺俞等不同穴点。中药外熨刺激背部以打通人体的督脉及膀胱经,起到行气活血,疏经活络,对肺、脾、肾三脏起调治作用。
 机理:在人体阳气最旺盛三伏天之时,根据中医天人相应
   原理,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以生发人体真阳,温化宿痰。
适应症:哮喘、反复咳嗽缓解期者。
方法:在夏季三伏期,用白介子、细辛等制膏, 将巴布剂分
   别贴在患儿的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和脾俞(双侧)穴
   上。从夏季三伏的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共3次,
   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每次贴2—4小时。
   
           应用三十余年。临床证实,能明显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少数病例甚至达到暂时根治的好效果。
六、推拿疗法
原理:通过手法按摩,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理气止咳 、宣肺化痰等的功能。
具体运用:主要手法为:推下膻中,揉肺腧,揉肺经,揉天突。根据证型的不同加用相应穴位。外感咳嗽加推天门,推坎宫等以疏散外邪,内伤咳嗽加补脾经,补肺经等以调整脏腑。 
风寒咳嗽:推攢竹、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推三关、揉掐二扇门、顺运内八卦、清肺经、推揉膻中、揉乳根、肺腧。
风热咳嗽: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清肺经、淸天河水、推脊柱、推揉膻中、揉肺腧、推乳根、乳旁。
内伤咳嗽:补脾经、运肺经、运内八卦、推揉壇中、揉肺腧、推乳根、乳旁、揉按足三里。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中指端接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
次数:10~15次。
主治: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等。
临床应用:①咳喘痰壅,可与推揉膻中、运
      内八卦等穴合用;
                  ②恶心呕吐、与揉中脘、推脾土
      等穴合用。
点状穴,常合并应用。
位置: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头向下2分为
    乳根。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
    称揉乳旁、揉乳根。
次数:20~50次。
主治:咳喘、胸闷。
临床应用:咳喘、胸闷,可与揉膻中,揉肺俞等
      穴合用。
   面状穴位。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称搓摩胁肋(图208)。
次数:50~100次。
主治: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
 位置: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
操作:①拇指端揉,称揉上马;
     ②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
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
临床应用: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
      补肾经等穴合用。另外对肺部感染有
      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横纹(掌
      侧,食、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
      处,由拇指侧直推至小指侧)。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
       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     
       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
   1寸5分。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次数:20~3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
     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
           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
          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
         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
          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
     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
     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寸5分,胫
    腓骨之间。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揉,称揉丰隆。
次数:50~100次。
主治:咳嗽、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
      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可与
      揉膻中,揉肺俞,运内八卦等穴合用
操作:用双手沿双肩胛骨骨缝做弯月形从上向
    下推动。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有掐和揉五指节之分。由小指或从拇指依次掐之,继以揉之,各掐3~5次,揉30~50次,称掐揉五指节;揉30~50次,称揉五指节。
作用:掐揉五指节: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官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经常揉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一)分证沦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起病较重,咳嗽频作,干咳为主,或有少
   量稀白痰液,咽痒声重,鼻塞;恶寒,无
   汗,或有发热、头痛等。舌淡红,苔薄白,
   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 或三拗汤。
其它:苏叶10g、苏梗10g、豆豉15g、葱白3寸
   生姜3片,水煎热服,每日2-4次。
证候:起病较急,咳嗽不爽或咳声重浊,痰稠
      色黄,不易咳出,流浊涕,或伴发热、
      恶风、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
其它:鱼腥草30g、杏仁10g、桔梗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 次服。
 (2)风热咳嗽 证候:起病较急,咳嗽不爽或咳声重浊,痰稠
      色黄,不易咳出,流浊涕,或伴发热、
      恶风、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
其它:鱼腥草30g、杏仁10g、桔梗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 次服。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
           呆,神清困倦,舌淡红,苔白,
           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 。
其它:莱菔子10g  炙桑白皮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 次服。
(3)气虚咳嗽证候:咳嗽反复不已,以清晨为主,痰
    白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寒,
              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搬,
              边有齿痕。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
其它:白芨10g 百部10g 炒杏仁15g
    核桃仁4 个 蜂蜜20g 水煎服,
              每日一剂,分2~3 次服。
(4)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
              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潮热,
              或手足心热,盗汗,舌红,苔少或见
              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
其它:鲜桑叶10g、鲜枇杷叶10g(去毛)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 次服。
食疗二子粥
炒白芥子6克,炒萝卜子9克,橘皮6克,炙甘草6克。以上四种原料同入锅中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行气止咳,温化痰饮。每日1剂,早晚温服,连用5日。
紫苏粳米粥
紫苏叶15克,粳米50克。粳米煮成稀粥,加入紫苏叶,稍煮即可。宣肺化饮。每日2次,趁热温服。
珠玉二宝粥
薏米60克,山药60克,柿饼25克。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粉,煮至烂熟,再将柿饼去蒂切碎,调入粥中。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每日2~3次,可随意服用。
蜂蜜鸡蛋汤
蜂蜜35克,鸡蛋1个。蜂蜜加水300毫升煮沸,打入鸡蛋微沸即可。润肺止咳。早晚空腹1次服下,7~10日为1个疗程。
薏米杏仁粥
薏米30克,杏仁10克(去皮),冰糖少许。将薏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熬熟加入冰糖即可。祛湿化痰止咳。每日1次,作晚餐或作点心服食。
 (一)预防
    1.改善居住环境,避免烟尘、煤气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合理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内伤咳嗽反复发作、久泊不愈者,重在补虚固本。
  (二)护理1.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腥、辣、油腻之品。
2.注意背、腹部保暖,以防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