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来了派工平台: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九章 注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1:24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九章 注意(1)

第九章 注意

   【考试要求】     .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掌握注意的分类,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和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重点把握注意的品质,懂得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识记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兴趣效能、兴趣转移、兴趣中。心的概念;了解注意的生理基础,熟悉注意的理论与代表人物;熟悉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兴趣的品质及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注意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一)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为:     第一,适应性动作。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沉思或想象

时,眼睛好像注视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事物已不被注意。

   第二,无关动作的停止。当人注意时,与注意对象无关的动作被抑制。

   第三,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

变了,吸的时间更短促,呼的时间延长了。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

   第四,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   注意的外

部表现有时与人的内部状态不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却指向和集中另

一件事。     ‘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一)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

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

起的。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

度疲劳。但由于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获得系统知识和完成艰巨的工作任

务。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

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

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第三,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

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完

成任务。

   第四,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

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三)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生理基础

     一、定向反射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     一

     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当环境中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物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这是无条件性定向反射。以后,在无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条件性定向反射,如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搜索、探究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需要与动机以及它所确定的活动目的与任务,都能推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定向活动。

     二、注意的大脑皮层机制

     注意离不开大脑皮层的觉醒,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注意成为可能。但激活不等于注意,不能解释注意的选择性。

     有研究证实,边缘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它们不对特殊通道的刺激作反应,而对刺激的变化或新异性发生反应。人们把这些神经元称为“注意神经元”。边缘系统中还存在另一种神经元,人们称之为“定势细胞”。定势细胞只是在发生作用的刺激物与期待的事物不一致时发生反应。边缘系统中的这两种特殊的神经元的反应活动是某些注意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由于负诱导的作用,与优势兴奋中心相邻的大脑皮层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在优势兴奋中心内,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建立,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因而对客观事物可以产生最清晰的反映。落在相对抑制区域的刺激,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

     大脑额叶在参与人的活动时可提高皮层的觉醒水平,因而在人的有意注意中起着决定作用。实验表明:大脑额叶受伤的病人不能根据预定的任务引起紧张而稳定的注意,非常容易分心,不能抑制对附加刺激的反应。

     人由于有第二信号系统,不仅能够按照自己或他人的意志保持或转移注意,使人的注意具有有意性特点,而且能使注意较长时间地自觉地保持下去。

     可见,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一、注意的范围     。

   (一)注意的范围的定义。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一样。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职业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如印刷排字工人、报务员、领航员、驾驶员等等。对于一般人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需要扩大阅读时的注意范围。可见,注意范围的扩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注意的稳定性的定义: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     。

   (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

   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如果允许在lO一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三)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兴趣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

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

     三、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分配的定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要求人们同时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所谓“眼观六路,耳听A。方”。

     (二)注意的分配的三种情况:     。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琴)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能够毫不紊乱地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有人则感到很困难。其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转移的定义:

     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     .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第四节注意的理论

     }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主要有布鲁德本特的早期选择模型,特瑞斯曼的中期选择模型,以及德尤奇和诺曼的晚期选择模型。过滤器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从外界进人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使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被识别、储存和加工,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消退。

     布鲁德本特设想的过滤器位于语意分析之前,外界信息经感觉器官到达短时贮存器中进行暂存,然后经过选择性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滤掉”,进入知觉系统的仅是要进行认知分析的信息。输入的信息是否能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筛选不起作用。这种观点被称为过滤器理论的早期选择模型。

     (二)中期选择模型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进行追踪,而忽略从另一耳(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通常被试能较好地记住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无法识别。但假若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对个体有特殊意义(如被试的名字),却往往能被觉察到。这是早期选择模型无法解释的。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而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意特征来选择信息的。从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受到的衰减很少,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被识别;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经过过滤器大多数被衰减,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因而难于识别。但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三)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性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因而称为晚期选择模型。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选择性注意属于中枢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主动的机制,通过它,某些信息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加工。晚期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但这个模型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进人中枢加工机制,

看起来颇不经济,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关于注意选择性的理论,都假定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阶段。这样的选择机制显得较为刻板。目前,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这种观点被称为多阶段选择模型。多阶段选择模型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模型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     ‘

   二,认知资源理论

   (一)资源限制理论

   1973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与过滤器理论致力于解释注意的选择性机制不同,资源限制理论着重考虑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

     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

     (二)双重加工理论

     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等。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例如,人在初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注意高度集中于自身,动作僵硬,全身紧张。这时,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属于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骑车技能达到熟练后,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变为自动加工。这时骑车者的部分注意资源就可以分配于其他活动。

     第五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

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第六节兴趣

   一、兴趣、爱好和好奇心

   (一)兴趣的定义及特点

   1.兴趣的定义: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2.兴趣的特点:第一,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他所感兴趣的内容及其价值标准也不同。兴趣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也随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改变。第二,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

     (二)爱好的定义

     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兴趣与爱好的区别与联系

     1.兴趣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

     2.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好踢足球。

     (四)好奇心的定义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五)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

     第一,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

     第二,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兴趣的分类

   由于人的需要复杂多样,人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兴趣进行分类。

   (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1.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上。

     2.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文化、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兴趣。

   (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它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使人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本身足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产生一定的愉快的体验。在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中,不需要意志努力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

   2.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在活动中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三)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依据兴趣持续的时间,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的兴趣,它产生于活动中,并伴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兴趣具有稳固性,它不会因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它使个性上留下痕迹,成为个人活动的特

点,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兴趣的品质

   (一)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1.兴趣广度: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广度存在个别差异,有的人兴趣范围大,人们称之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兴趣狭窄。

   2.兴趣中心: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

   3.二者关系:广泛的兴趣与中心的兴趣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对多种事物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或某两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形成中心兴趣。在中心兴趣的引导下,发展其他各种兴趣,使广泛的兴趣为中心兴趣服务,中心兴趣也可以反过来刺激和发展兴趣的广度。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二)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

     1.兴趣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兴趣的稳定性和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

     2.兴趣转移: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用。

   (三)兴趣效能

   1.定义: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2.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

     积极兴趣: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干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

     (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物或活动

     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

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九章 注意(2)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人的注意力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   )分钟以上。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砬1小时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集中,这种现象属于     (   )
     A。注意的范围大     B.注意的稳定性好

     C注意的分配多     D.注意的转移快
   3.司机在驾驭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征是   (   )
     A。注意分散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4.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   )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集中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5.“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则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开     (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6.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人,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   )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7.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C 6.A 7.B
   二、填空题:
    
   1.   注意具有____和____两个特点。

   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 _______ 。
   3.依据兴趣有无____,兴趣可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4.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____的兴趣。
   5.直接兴趣是引起____.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____注意的重要条件。
     6.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已有的____和____。
     参考答案:。     ,
     1.指向性;集中性2.定向反射3.效能4.结果5.无意;有意
     6.经验;知识
     三、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5.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四、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映。
     (2)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2.简述注意的特点。
     答: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人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3.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答:(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4.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说,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
     (2)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然保持很长时间。
     (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知觉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就不一样。
     (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要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稳定的注意?
   答:(1)影响注意稳定的因素:

   ①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少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反之,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②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2)要想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①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
   ②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③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
   7.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答:(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8.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答:(1)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

     (2)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备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3)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越困难和缓慢。     、
     (4)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9.简述兴趣的品质。
   答:(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中心是指一兴趣广度是指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为,
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的转移。
     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推动人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灭,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的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用。
     (3)兴趣效能。
     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的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10.简述兴趣与爱好、好奇心的区别。
     答:(1)兴趣与爱好的区别:
   ①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
   ③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爱好。   ;
   (2)兴趣和好奇心的区别:
   ①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②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
   ③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行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运用注意可以由刺激物体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的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支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的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暂时的兴趣,随疑问的解决而消失。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稳定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是不感兴趣的。
     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
     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一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
     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