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收购了哪些公司: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45:46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 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北极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线直接辐射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如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哈龙)等气体引起的。氟里昂在自然界不会自己产生,而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它用于制冷装置的冷冻剂、气溶胶、有机溶剂和泡沫发泡。哈龙用于作灭火剂。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氟里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

一位美国的环境科学家曾预测: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75年,全世界将有1.5亿人患皮肤癌,其中有300多万人死亡;将有1800多万人患白内障;农作物将减产7.5%;水产品将减产25%;材料损失将达47亿美元;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率将增加30%。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

当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气体或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等进入大气之后,大气污染就发生了。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压抑,成长不良,抗病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淡水危机

淡水危机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正在逐渐显现。如果不采取节水措施,2050 年全球淡水需求量将增长两倍,给淡水供应带来极大压力。

1.淡水危机

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世界上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再过30年缺水国将达40~52个,缺水人口将增加8倍多,达28亿至33亿。淡水严重缺少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存。在邻接撒哈拉沙漠南部干旱的国家,因为缺水,农田荒废,几千万人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每年约有20万人饿死。目前发展中国家至少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17亿人没有足够的饮用水。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尔及利亚也从其它国家进口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2000万立方米。

2.淡水危机的原因

淡水资源一般是指河湖中的水、高山冰雪以及能被开发的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在内的陆地淡水资源。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淡水仅有2.5%左右,而在所有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储存于两极的冰川、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因此,人类真正能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湖泊及地下水中的部分,约占淡水总量的1%。而这少得可怜的1%里还有一些是已遭到污染的“脏水”。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1)不平衡的分布状况

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世界上最大的15条河流拥有全球河流径流量的1/3,仅亚马逊河的径流就占全球径流总量的15%。淡水资源的人均分配也极不均匀。某些国家因人烟稀少,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冰岛人均占有水资源最多,每人达68万m3;中国与加拿大的年降水量和每hm2水量大致相等,但中国人口为加拿大的40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加拿大的2.1%。

(2)人口增长导致淡水危机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将由1998年的7100m3减少到2025年的4800m3,减幅达1/3。而人均年用水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0m3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800m3,经济持续发展及大量农田灌溉用水也会导致淡水危机。农业灌溉是淡水的最大用户。全球有近80%的淡水被农民用来浇灌农田。由于各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很大,水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水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亮起了“红灯”。

(3)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减少

3.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出路

(1)节水

发展节水型工农业——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是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全世界用水的大部分为农业用水,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有效节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也是重要的措施。

(2)海水淡化

缺少水源的地区,特别是高收入国家,人们日益求助于海水淡化来补充水源,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目前已经具有较高的海水淡化能力。

(3)防污、治污

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水污染水体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地控制污水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处理来减轻对水资源的危害。目前主要采取严控工业污染排放、综合治理河流污染、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措施。

造成淡水危机的原因众多,但人类不良行为是主要的因素。因而全人类必须树立起淡水危机的紧迫感,注重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并保护水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只有如此,方能化解“淡水危机”!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近1万年以来,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尚未超过20C,但在最近的200年内,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了40%,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0C。

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它起55%的作用,其它的39种已知的温室气体如N2O、CH4、CFCS、O3等起45%的作用。

那么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呢?第一,气候变暖,冰川冰帽和极地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一些城市、城镇和乡村有可能被淹没。第二、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会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动物加速灭绝。第三、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

缓解全球变暖,每个人都可以有所贡献,其中一些只是举手之劳:

电器篇

关掉电脑——

屏幕保护程序不等于环境保护程序。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不包括显示器)每天耗电60至250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它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为你节省70美元,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每年63千克。

呵护热水器——

提高家庭用热效率,并不意味着花费数小时窝在阁楼上涂隔热层。其实方法可以非常简单,比如给你家的热水器一个温暖的“拥抱”——包一层隔热毯,成本只需10到20美元,但可以使你家每年减少250磅(合113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大多数热水器使用5年后,内部隔热性能会变差,损耗热量,浪费能源。所以,摸一下热水器表面,如果能感觉到温热,就给它买件“外套”吧。

出行篇

让工作地点离家近一点——

开车上班,浪费时间也浪费能源。看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家搬到办公室隔壁。可要是让办公室离你家近一点呢?

这种概念称作“最近交换”。如果一家公司在地铁线路覆盖区域内有多家分支机构,这种概念就能非常好地运用并发挥作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吉恩?马林斯设计了一个项目,帮助公司把工作地点靠近员工居所,大量节省上下班路上花费的时间。

马林斯在对星巴克公司、美国Key Bank国家银行、波音公司和西雅图市消防局调查后发现,只有4%的消防员在离家最近的消防站工作,有些消防员上班单程需145英里(合233.3公里);波音公司在华盛顿州皮吉特湾的8万名员工,每天上下班路程总和可绕地球85圈。

使用马林斯的项目后,Key Bank银行一些分行的员工上下班路程减少69%。对员工而言,能够逃离上下班高峰时刻的拥堵是最好的奖赏。一样的报酬,一样的工作,谁不愿意少花点时间在路上?

选乘公交车——

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约14亿加仑(合52.996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幸的是,美国只有大城区内公共交通便利,88%的路程仍由小轿车承担。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在特定公路上专载长途旅客。

虽然公交车的碳化物排放量比火车多,但可以通过使用混合燃料或者压缩天然气引擎来减少排放量。美国突破科技学院去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中型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在20多年时间里能够减少65.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网上支付账单——

为避免在发薪日开车去银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要求雇主直接将薪水划到你的账户上。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挽救树木,还能减少运输纸质文件所耗能源。根据贾夫林战略研究机构的估算,如果每户美国家庭都意识到这一点,身体力行用网络支付账单,那每年将减少16亿吨纸张消耗和21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那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呢?不必担心。忽略那些“钓”个人信息的邮件,监控那些未经授权的机构发来的账单,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你的信用卡就不会遭到“袭击”。

衣食篇

解下领带——

2005年夏天在日本商界可谓“凉爽”。白领纷纷脱下他们标志性的深蓝职业装,换上领子敞开的浅色衣服。这是日本政府为节约能源所作的一部分努力。那年夏天,政府办公室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摄氏28度。

这项政策令裁缝们感到困惑。但整个夏天,日本因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9万吨。

挂根晾衣绳——

饲养一头羊,剪羊毛,纺纱,织布,裁衣……即便这样,你的衣服也未必环保,最终还要取决于你的洗衣方式。英国剑桥大学制造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例如一件体恤衫“一辈子”能排放9磅(合4.0824千克)碳氧化合物。

需要注意的是,洗衣时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如果要洗的衣服较多,选择一个容量大的洗衣机,而不要用多个容量小的;尽可能选用高效洗衣机,因为一台新洗衣机耗费的能量是旧洗衣机的四分之一。

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这样,你总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舍弃牛排——

哪个更应该为全球变暖负责,车还是“巨无霸”?信不信由你,事实上是肉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甚至超过交通业。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肥料和沼气中的一氧化二氮。肥料和沼气是“牛消化的自然结果”。沼气对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是碳化物的23倍,一氧化二氮的影响是碳化物的296倍。

地球上共有15亿只家养牛和野牛,17亿只绵羊和山羊。它们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全球肉产量有望在2001年至2050年期间翻一番。想想在家畜饲养、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盘子上一块16盎司(合453.592克)的牛排就像一只嗡嗡作响的锋鸣器。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转作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

居住篇

种一道竹篱笆——

竹子可以成为一道美丽的篱笆。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某些种类的竹子一天能长1英尺(合0.3048米),甚至更多。所以与蔷薇科植物比,它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大多数屋主因为担心竹子长得太快而加以限制。其实这样做降低了竹子作为碳化物吸收器的功能。

打开一扇窗——

一个美国人每年制造约25吨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大部分来自家庭。怎样减少这个数字?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打开一扇窗户,取代室内空调;夏天使用空调时,温度稍微调高几度,冬天则低几度;把门窗堵严;墙壁和天花板都作隔热处理;等洗碗机装满再洗;安装流量小的淋浴花洒;用温水或凉水洗衣服;调低热水器上的自动调温装置。这样,等到年底,你的房子将仅排放4000磅(合1814.4千克)二氧化碳。

生活篇

换上节能灯——

家庭中最受宠的节能高手,非紧凑型荧光灯(CFL)莫属。这种小型日光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价格比普通白炽灯泡贵3至5倍,但耗电量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而且使用寿命一般可达数年。此外,紧凑型荧光灯还有一个优点,它在打开的瞬间不会频闪。

拒绝使用塑料袋——

超市的塑料购物袋,最后一般都作为垃圾用掩埋法处理。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

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

减少塑料袋污染的办法就是,以布袋或者可分解植物原料制成的袋子取代塑料袋。下次去杂货店的时候,别忘记带袋子。

举办绿色婚礼——

举行婚礼那天,虽不能阻止全球变暖,但你可以选择减少碳排放量。不管在哪里举行庆典,你都可以购买当地产的红酒或者啤酒,从当地蛋糕店定做婚礼蛋糕,使用应季而非进口鲜花,穿租来的礼服,使用再生纸张……这些都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森林锐减

森林锐减

森林锐减是指人类的过度采伐森林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森林大量减少的现象。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30亿公顷,据推测8000年前在人类开始从事农业以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也就是说,有将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但是今天,只有28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稀疏林,森林面积仅占地球面积的1/5。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顷的森林遭到无法挽救的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其中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砍伐林木用于出口,还有烧荒垦田,世界上大约有2亿公顷森林被用做烧荒垦田,人们毁掉森林,种植水稻、大豆、香蕉等植物或作为牧场。

众所周知,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森林遭到破坏以后,它们的这些作用就会全部消失,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

一、绿洲沦为荒漠

历史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原来都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地方,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已经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和转移。而扎格罗斯山和波斯高原的森林草原被大规模破坏,造成严重沙化,巴比伦文明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在非洲一些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有许多森林植被,由于滥伐滥垦,许多地区如今已变成沙漠。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南侵吞150万公顷土地,向北侵吞10万公顷农田,现已向南扩展了56万平方公里。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在近150年间由于砍伐了1500万公顷的森林,导致200万公顷土地变成荒漠。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1/6的人口受到危害。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据测定,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在降雨340毫米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仅为60千克,而裸地则达6750千克,流失量比有林地高出110倍。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l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1980年度的日本林业白皮书说,日本森林土壤中的贮水量估计达到2300亿立方米,相当于面积675平方公里的琵琶湖水量的8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濒危失衡的地球》一书中写道,埃塞俄比亚过去40年间,林地所占面积由40%下降到1%,降雨量大幅度下降,出现了长期的干旱、饥荒。上世纪80年代,非洲发生了严重大旱,30多个国家面临大饥荒,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饥饿。1984—1985年,仅埃塞俄比亚就被夺走了近100万人的生命。由于森林锐减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20多亿人饮用水紧缺。预计今后30年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所以,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讲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大量事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我国山西省民间有一个说法:“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时能蓄水,旱时它能吐。”孟加拉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洪水灾害由历史上的50年一次上升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每4年一次;非洲、拉丁美洲由于天然林的大面积砍伐,水灾也频繁发生。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联合国预测,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万至5万个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已消失了25%,还有20%—30%存在灭绝的危险。英国的环境生态学家格兰杰曾经讲过:“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如果一种文化错误地冒犯了森林,生物的衰败就不可避免。”

六、温室效应加剧

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盖已减少了42%。近100年来,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如果温室效应继续下去,海洋面再上升50厘米,全球30%的人口就得迁移。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1997年度日本林业白皮书说,日本现有森林的年降炭量是2700万吨,相当于4500万辆家用小轿车排放的废气量。

该报道称,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的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就药用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

虽然,生物多样性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但近现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日益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目前世界上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

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之中,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在1990-2020年之间,因砍伐森林而损失的物种,可能要占世界物种总数的5-25%,即每年损失15000-50000个物种,或每天损失40-140个物种。在IUCN 2009年公布的红色名录中,2008年全世界有2496种动物、8457种植物受到灭绝威胁。中国的不少特有物种,如黑猩猩、蓝鲸、小熊猫、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麋鹿、犀牛、藏羚羊、丹顶鹤、扬子鳄、中华鲟、水杉、银杏、红豆杉、阔叶苏铁、长白松等等都面临灭绝威胁。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污染源的大量排放,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是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水体污染的危害性极大。首先是疾病之源。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水是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循环的重要介质,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大一部分以水溶液的形式排放。所以化学物质容易进入水体,并产生致病。还会造成生活饮用水紧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进行长距离引水,耗资巨大。此外,污水流进农田,侵入厂矿,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含污染毒物,特别是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水,不仅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致使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对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积累能力,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蔓延

 

酸雨蔓延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降水叫酸雨。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严重。美国五大湖地区工业污染造成的酸雨,对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严重破坏和损害,成为美加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难题。西欧酸雨对北欧的危害,已经成为欧洲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我国的酸雨状况也令人担忧。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的面积约为170万Km2。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的面积扩大了100多Km2。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可见,我国酸雨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目前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主要是破坏森林和水域,造成土壤的酸化、肥力减退、河湖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酸雨渗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污染地下水。此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联合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酸雨问题。许多国家把控制酸雨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通过有关污染限制汽车排污。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增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保持环境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煤是当前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煤中含有硫,燃烧时放出SO2等有害气体。煤中的硫有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种。无机硫大部分以矿物质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是黄铁矿(FeS2)。生物学家利用微生物脱硫,将2价铁变成3价铁,把单体硫变成硫酸,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硫杆菌,它是一种铁氧化细菌,能有效地去除煤中的无机硫。美国煤气研究所筛选出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从煤中分离有机硫而不降低煤的质量。捷克筛选出的一种酸热硫化杆菌,可脱除黄铁矿中75%的硫。据1991年统计,捷克利用生物技术已平均脱去煤中无机硫的78.5%,有机硫的23.4%,目前,科学家已发现能脱去黄铁矿中硫的微生物还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杆菌等。日本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最近开发出的利用微生物胶硫的新技术,可除去70%的无机硫,还可减少60%的粉尘。这种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价廉,特别适合无力购买昂贵脱硫设备的发展中国家使用。生物技术脱硫符合“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因而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沙漠化正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担忧。全球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00万公顷,受沙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达3800多万平方千米。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共有8.5亿人正被沙漠化困扰。

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

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等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导致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漠化发展。

3.半干旱(草原区)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有效管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沙漠化发展。

6.利益驱动: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等,破坏沙地植被。

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耕种,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改善全球的大生态、大环境。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木牧渔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6推广作物的轮休制度

7推进土壤保护制度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城市的发展,人口集中,各种功能复杂,各种废弃物大量增加。在当地范围内处理废弃物已感困难,因此希望将废物转移到临近的城市、村镇以至邻国,以及更容易处理的地方。这样,在欧洲多个国家接壤且商业往来频繁的地方,废物的越境转移已成为日常的活动。然而,1982年发生了污染土壤转移到国外的事件,使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变成国际性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无论商品或废弃物,几乎所有物货的转移,其背景都有经济的原因。作为交易进行转移时,送出和接受双方都各有其相应的利益。有害废弃物也不例外。接受地区或被投放地区的居民所遭受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这里有付出巨大代价的危险。以下许多事件说明有害废弃物处置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978年美国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市发生了拉伍运河事件后,根据全美国范围内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全美共有2万多个地方有可能因有害废物的不恰当处理,而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估计,净化这些地方所需费用达100亿~1000亿美元。

在德国发现了许多对人体及环境存在危险的过去的废物投弃地和工厂旧址,同时以州为单位对可疑的投弃地进行了辨别,自1989年被确认为对有害废物处置不当的地方,仅查明的就有5万多个。按政府方面的估计,今后其净化费用最少也要180亿马克(约合20亿美元)。大量需要地下水的丹麦,估计有2000个地方被污染,其净化所需费用估计也要10亿丹麦克朗(约1500万美元)。

由于对废物不正确处置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之大,很可能抵消了社会从产生这些有害废物的产品中获得的利润。

有害废物问题,是所有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已开始在全世界各地引起重视。事实上,就连曾被认为与工业生产毫无瓜葛的北极白熊的体内,现查明已受到DDT、HCH、PCB氯丹等的污染。南极企鹅也是如此命运。

90年代以来,经查明发生多起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问题。例如一家挪威企业从美国向几内亚出口1.5万吨有害废物并弃置而造成树林枯死事件;还有意大利向尼日利亚以化学品名义出口并弃置3900t有害废物的案件;又如美国费城装的1.4×104t有害焚灰,在加勒比海各国、非洲、地中海沿岸等地遭拒绝入境以后,在海上徘徊了两年之久,最后被认为投进印度洋的事件等。近年来也发生多起发达国家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有害废物事件。

为何要进行越境转移交易?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具有以下共同之处:一是接受发展中国家对有害物多数没有法律规定,即便是合法的进出口,也不具备处理有害废物的技术。根据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弃费用和处理费用差距很大,有的甚至达到1∶20,这对于陷于经济困境的国家是一种诱惑。接受有害废物是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困窘左右,经济、环境恶性循环的后果。

为将这种有害废物越境转移所造成的损害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只靠一个国家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建立起巴塞尔公约试图建立的国际性框架,这是当务之急。继续坚持有害废物在产生国处理原则,即使允许出口,也应使产生国保证该有害废物在对方国不发生污染。建立一个合理体制,规定执行有害废物产生的国的标准和在对方国家造成的有关损失及其赔偿。应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出发,至少要明确地将其制度化。

生活垃圾一直是困扰城市的一大难题,成为一大公害。城市生活垃圾分布广、数量大。我国大城市问题尤为突出,如广州市每年生活垃圾约110×104t;天津因烧煤多,垃圾量更大,仅市内六个区每年生活垃圾就约140×104t,单把这些垃圾从城市每个角落收集、运输,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如天津约有1.2万名清洁工人、600多辆5吨型垃圾运输车,每年运输费约2500万元。垃圾大多数采用填埋处理,正规的垃圾填埋处理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对地形、地质有特殊要求:要求建设回收沼气,防止有毒污水渗入地层中等的设施而耗资巨大常需上亿元,这不仅需资金、土地,而且从长远角度看,随城市化不断发展所承受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目前有的城市没有正规的垃圾填埋场,经简单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填坑,有的甚至干脆堆在垃圾场里,致使堆积的垃圾产生的沼气就地排放(空气中甲烷达5%~15%)时,一旦遇明火就会爆炸。据测算,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比二氧化碳要严重27倍。若沼气弥漫在农作物周围,农作物应会被“烧”死,流出的有毒污水四处漫流,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物至少需100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分解腐烂,所以按卫生标准,填埋物附近至少50年内不能种庄稼,更不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