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尼 aj 钱包 按扣:南岳大庙东八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31:56

细游南岳大庙

道教东八观

    南岳大庙与其他宗教建筑不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她的主线建筑为典型的中国皇家式建筑,而东西两侧,各在一条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建筑群,分别为道观与佛寺,东面的就是“道教东八观”。即:老铨德观、新铨德观、老三元宫、新三元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阁、玉虚阁。这些都是历史上道家为分食大庙香火而逐渐修建的道观,至清末形成了“东八观”。民国后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被占为公房,1992年后陆续退还给道教并修复成今天规模。

    注生殿属南岳建筑群内的一个单元,位于南岳庙后门东侧,正殿1 间,厢房3间,红墙黄瓦,宫殿款式,内供注生大帝。

    道教是南岳宗教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她对南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有着其为重要的作用。有被尊为紫虚元君的上清派开派祖师魏夫人,被宋代皇帝追谥这真人的前朝高道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和邓郁之等“九仙”,被唐代皇帝封为天师的司马承祯、薛季昌、申泰芝、邓紫阳、刘元靖,拥有弟子九百,多受皇家宠信的田虚应,道教重要典籍《化书》的作者谭峭,撰出《总胜集》的陈田夫等。

(上图:玄苑墙外的家燕)

    南岳最早的道教活动系东汉,据明版《衡岳志》记载:“天师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群君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人,虽来南岳,但未有传教建观记载,纯属一种云游性质。《南岳区志·大事记》:“东汉末年(190~220),巴蜀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礼祝融祠。” 

    晋泰始四年(268),道士陈兴明于南岳喜阳峰兴建南岳历史上第一座道观,此时应为道教传入南岳之始。

    我从注生殿侧进入东八观,只见这圆形的门洞上在现任南岳道教协会会长黄信安题写的“玄苑”二字。黄会长为女性,而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华存也出自南岳,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司徒魏舒之女魏华存乃天师道“祭酒”,晋太康间,魏华存来南岳修道,在此注疏道教重要经典《黄庭经》、《元始大洞真经》,后自成体系,开创天师道下一主要派系——上清派。    隋代建观于南岳集贤峰下以祀魏。始名“魏阁”,后易名“紫虚元君之祠”、再更名“黄庭观”,至今观尚存。道教尊魏华存为“紫虚元君”,民间习称“魏夫人”。

(上图:玄苑中的紫滕花开了)

    据《衡岳志》记载:来南岳最早的道士:为晋末天师道道真施存(?~300),号“胡浮先生”,施存他师从于黄卢子,得到了《三皇内文》,学会了驱策虎豹之术。他居南岳西峰洞门观石室修道,相传他时跨白豹而出,爱慕者罕得亲近。晋水康元年(300)4月7日施存升举 。

(上图:玄苑中的紫滕花)     南北朝刘宋道士徐灵期,隐南岳上清宫修道十五年,著《衡山记》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名朱陵太虚之天,踞离宫之乡。赤帝馆其巅,祝融宅其阳,故名南岳。”又云:“衡山盘绕八百里,上如车盖及衡轭之形,高四千一百丈。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瀟湘流其右,沅澧绕其左。”他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南岳七十二峰之数,确定了首为回雁峰(衡阳市)、足为岳麓山“大南岳”的范围。这一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弘扬南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图:玄苑景观)     由晋而至南北朝,南岳道教主要为“上清派”,其间名道有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他们与先于魏夫人来此的上清派先驱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合称“九真”。南岳紫盖峰下的九仙观,即为九位名道曾居之地,故为九仙观。(上图:玄苑桃花)     此外属上清派的南岳道士还有邓郁和双仲远。《南岳区志·大事记》记载:“晋皮元曜、王谷神同居南岳云龙峰栖真观金母殿修道,晋武帝司马炎封皮元曜为太素先生,王谷神为太微先生。(上图:玄苑小景)     唐代,太宗李世民因与道教所奉的祖师老子李耳同宗,特别崇奉道教,将道教列为儒释道三教之道。当时,南岳道教仍属上清派,并由此而衍生“南岳天台派”,专成一系。
(上图:玄苑景观)     司马承祯(647~735)为此时名道。司马号“白云子”,于唐开元初(713)来南岳,结庵于九真观北,号“白云庵”,弟子甚众。唐玄宗奉他为天师,曾延至京师入禁中校正《道德经》,呼之为道兄。《南岳区志·大事记》记载:“玄宗开元初,河内道士司马承祯,自海上乘桴辗转来南岳,结庐九真观北。后被如入宫,赠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开元二十三年(735)仙去,诏改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御书观额”。    司马承祯善诗,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陈子昂、宋之问、王适、毕构、卢藏用等号称“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有弟子70余人,其中居南岳著名者有薛季昌(?~759)曾封天师,汪子华(714~789)、王仙峤(?~759)亦封天师。(上图:玄苑桃花)     另外与司马承祯非师徒关系居南岳的名道还有何应虚、邓中虚、张太虚、田虚应,称为当时四大高士,其中尤著者应推田虚应。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载:田虚应有弟子900余人,皆受皇家宠信,或为天师、或为道坛法主。(上图:玄苑小景)     稍后居南岳上清派名道首推刘元清,刘元清为田虚应高足,被唐敬宗奉为天师,赐号广成法主,并受任为崇玄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授三品印。
(上图:玄苑小景)    另有道学家徐灵府,曾著《玄鉴》及《三洞要略》等道家典籍。历唐而至五代,居南岳的著名道士上清派教学者谭峭所著《谭子化书》,为道教重要典籍,现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对此书有详细介绍。(上图:玄苑内树上欢歌的小鸟)     宋代,道教南北分裂。王重阳创北方全真道,南方则仍属天师道,为了与北派有所分别,又称正一道。此时,南岳天师道上清派已渐衰微。居南岳名道仅有夏元鼎、蓝方、率子廉等,均非上清派,为吕纯阳炼丹一系。 (上图:玄苑桃花)     宋高宗建炎至绍兴年间(1127~1162),道人陈田夫,号苍野子,居南岳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南岳72峰30余年,著《南岳总胜集》传世,第一次记述了72峰峰名及形胜。  (上图:玄苑北门牌楼)     元代,南岳开始有正一派道教活动。元末明初,以武术炼丹出名的道士张三丰曾居南岳九真观,并留诗云:“今日完全五岳游,身骑黄鹤驻峰头。曾于北镇先寻访,直到南衡始罢休。万里漫云燕楚隔,两山刚被坎离收。天然道妙同行辙,又看湘江波九曲流。”据查道教史,张三丰属全真派。此后全真道逐渐从北地进入南岳。  (上图:东八观全景)     明代中叶,南岳道教渐形衰微。寺观、道士减少,由明至清,仅存道观两座。清康熙时翰林院检讨潘耒在其《南岳游记》中说:“自唐以前,南岳羽流,多著异迹,宫观相望,……而今遍山皆禅寺,道观仅存九仙、黄庭而已。”
(上图:东八观之一的铨德观)     此期,名道李皓白来南岳,居九仙观。李皓白为人圆通,与衡州、湘谭、攸县一带官府交往甚多,并在农民起义军互相合并之中,为之息事宁人,避免战祸,为湖湘人士所称道。  (上图:铨德观内的慈航殿)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南岳正一道士尚有唐至如、邓正岳、钟复衡分别居于三元宫、铨德观、九仙观。  (上图:纯阳宫)    正一派道士陈明善,清末民国期间在玄都观当家40余年。此后,正一派道士脱离宫观,进入民间。从事超度、拔亡、祈福、禳灾法事,并有家有室。
(上图:纯阳宫内的玉皇殿)
 
    民国时期,南岳道士更少。民国36年(1947),南岳管理局档案记载:道士仅17人。38年初,增加至50人,有大小宫观11处。当时知名道士有李缘真、刘光斗、龙教镇等人,均为全真派。其中李缘真热心社会事业,曾创办宏道小学。刘光斗热爱祖国,抗日时期,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副会长,从事救亡工作。
(上图:寿宁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岳常住道士30余人。后经历还俗、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直至文化大革命,道士绝大部分还俗,道观被占作公房。(上图:寿宁宫内的碑亭)     1978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民国时间曾任玄都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王信安此前由河北老家再来南岳,并被推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南岳道教协会会长,同时先后任衡山县、衡阳市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委员。1994年,南岳有道士教徒70余人。此期,道教徒王信安、李云霞、黄至安等,对修建宫观,恢复活动,整理典籍作了大量工作。
(上图:寿宁宫碑亭内的碑文)

(上图:寿宁宫内景)

(上图:财神殿)

(上图:万寿宫、道教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