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姓取名:身边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1:26
身边心理学
第1节:引言(1)


  引言

  买了《身边的心理学》,感觉怎么样?希望你感觉非常好。

  为什么你应该感觉好呢?因为你会获得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有趣信息。

  每个人都对心理学感兴趣。

  包括你在内,人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常常不愿给出解释,常常规避预期。

  发现人的行为秘密并不容易。

  正当你认为你已经找到原因了,咣!他又让你吃一惊。

  我知道你们中的某些人可能认为,事实上,我看人很准。

  对某些事我也能把握。

  如果是那样,那太好了!有些人的确比其他人有更好的直觉。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就要靠心理学了。

  关于本书这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入门级读物。

  我在写书时,尽量采用简单的英语和日常事例,目的是希望内容真实、实用。

  我一向认为,赋予一门新学科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心理学术语太多,多到已经有了专门的字典,叫《心理学字典》(Th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企鹅系列参考书之一)。

  而我这本书是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为那些对人的行为、思想、语言和情感感兴趣的人提供信息。

  本书为你提供信息,帮助你作出选择;但是不能代替专家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因为每个个体情况不同,所以需要医生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问题作出诊断,进行监控、治疗。

  鉴于医生的方案具有个体针对性,一旦医生的建议与本书的观点冲突,谨遵医嘱。

  本书语言特点对于从未上过心理学课的人来说,听心理学就是听天书。

  我在本章前面就提到,我尽量避免在本书中出现行话和术语,时不时在书中穿插个笑话。

  我是想把阅读变得轻松些,但是有时候人们不能理解我的幽默。

  当突然出现的笑话吓着你时,请不要对我那么苛刻。

  毕竟,我是一个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并不因其幽默感而著名。

  我既不冷漠也不过度殷勤——如有冒犯,绝非故意,请多原谅。

  有时候,心理学这个话题非常枯燥,所以我尽量举例,利用个人经历来激发兴趣。

  但是,我从不引用曾经治疗过的患者为例。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事实上,在保护和我工作有关的人的隐私和秘密方面,我异常谨慎。

  引言引言阿呆的假设你可以找到很多其他的心理学书籍,但是那些书大部分都有很多术语或者太专业,只谈论心理学的某一个领域。

  我认为这本书适合你,原因如下:你有很多关于人的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你有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第2节:引言(2)


  你正在考虑进入心理学领域。

  你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或者相关学科,比如社会工作或者咨询业。

  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没钱或者没时间去听课。

  你对人有很好的判断力,但你想看看你的观点是否与我的一致。

  本书的组织结构《身边的心理学》共分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针对心理学的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主题。

  阿呆系列图书的优点之一就是阅读方便。

  你无需一页页地读完整本书来找寻你感兴趣的内容,只需直接跳到那一章来大饱眼福就可以了。

  第一部分解读行为第一部分对心理学的定义和这个领域的概况作了介绍。

  同时,我介绍了专业的心理学家,并且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普通人都是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分析、评估着人们的行为。

  这部分也简要勾勒了心理学实践的框架。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家在分析、理解人时有不同的方法。

  我简要地介绍了心理学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心理治疗学、应用心理学等。

  第二部分解读大脑第二部分介绍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在心理学知识中的重要地位。

  在了解了大脑和其组成部分后,“很高兴见到你,”我会引入有意识的觉察这样的概念,阐明它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将介绍我们的感觉,它们是人与周围世界联系的纽带。

  第三部分思维与情感第三部分谈人的思维,心理学上称为认知。

  主要涉及思维的内容、思维的过程、智力的概念以及不同理论对“聪明”的解释。

  这部分我也会谈到情感和动机。

  如果你对爱情感兴趣的话,请一定看看这一章。

  当然,如果你对气愤也颇有研究,那也请你读读这一章。

  第四部分向正确的目标进攻这部分我们来介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之“父”,他在心理学领域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经典实验,同时举些好的例子(至少我认为这些例子是好的)来描述人类学习的基本原则。

  看完了巴甫洛夫和他的狗,我们再引入另一个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介绍这种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一些不会让你睡着的例子。

  也许这些内容不那么令人兴奋,但也是很不错的知识。

  第五部分走近社会心理学这部分我将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思想和他的作品,包括心理的基本结构、性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著名的防御机制,比如拒绝和压抑。

  还介绍了包括安娜·弗洛伊德和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内的第二代心理分析学家。

 

第3节:引言(3)


  接着,我要向大家介绍人格理论和最常见的人格类型。

  然后进入第五部分的主题,讨论一些和社会有关的问题,比如了解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感、建立关系和沟通。

  讨论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在群体中的不同行为方式。

  最后,着眼于发展心理学,简单地追溯了从0岁到青年期的人格发展。

  第六部分你是书呆子吗?现代异常心理学(研究心理疾病和异常行为及其心理过程)始于20世纪早期布洛伊勒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

  这部分介绍了异常心理学现今的发展,包括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的角度解释心理问题。

  同时,我还介绍了主要的也是最令人头疼的心理失调症,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和分裂症、外伤后精神紧张。

  我还介绍了法证心理学,或者叫犯罪心理学。

  与此领域相关的话题有刑事责任、罪犯简介、犯罪行为的主要理论以及治疗和矫治的理论。

  第七部分心理疗法助你痊愈这部分介绍了心理测评方法(包括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以及心理测评应用最广的领域——智力和人格。

  接着,我介绍了传统的“倾诉”心理疗法,即心理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其他一些常用的心理疗法。

  我给大家一一揭示这些疗法所用的不同方法及其治疗目标,同时指出这些疗法的不足。

  最后,我谈论了压力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第八部分十大秘诀这部分我给大家介绍心理学的一个新趋向,称作“积极”心理学,它关注的是心理的“健康”程度而不是过去一直关注的心理“疾病”。

  我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实用方法。

  然后,你就有了轻松的心情。

  本书的图标浏览全书,你会在页边空白处发现图标,它们可以帮你轻松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下面是图标列表:

  当你看到这个图标,我在邀请你参加一个心理实验。

  换句话说,这时候你是一个供实验研究用的豚鼠。

  没有了豚鼠心理学会怎样?请放心,实验不会带来任何伤害。

  我保证,不会吓着你。

  我设计这个图标是为了强调可能将来会对你有用的一些信息。

  这个有创意的图标是为了提醒你注意:如果你要学习心理学,你必须要知道这些知识。

  不要忘记!当你看到这个图标,我是在提醒你记住本部分的重点。

  如果这一章你只掌握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这个图标指的内容,所以,请引起注意。

  路在何方心理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

  我想这本书的结构会有助于你把不感兴趣的内容抛在一边,迅速地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

  你无需一页页地翻阅,就像在吃自助——只挑你喜欢吃的。

  但是,既然我能就心理学写整整一本书,我想你也能读完这一本书。

  而且,我相信你会喜欢它。

  心理学是很棒的一门学科。

  祝你阅读愉快!


第4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1)


  第一部分解读行为

  第五次浪潮里奇·坦南特作

  “什么都不准碰。

  不要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吃。

  不要玩耳朵。

  不要和比利·玛格的仆人玩。

  任何人的头发都不准揪。

  不要忘了说‘请’和‘谢谢’。

  不要抠鼻孔,不要大声说话,不要玩太多的玩具。

  好了,祝你玩的开心。

  ”

  本部分提要

  本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及其概况。

  同时,还介绍了专业的心理学家,并且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普通人都是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分析、评估人们的认为。

  这部分也勾勒了心理学实践的框架;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家在分析、理解人时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心理学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心理治疗学、应用心理学。

  第1章

  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

  本章提要

  清楚地认识自己

  应用一点民间心理学的知识

  澄清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很

  多我认识的人有他们自己对心理学的看法。

  我是个心理学家,但我是干什么的呢?从字面看,心理学家是通晓心理学的人,但仅此而已吗?每当假期,我和家人、朋友聚会时,他们似乎总搞不明白我究竟靠什么来谋生。

  我的病人曾说过,“你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说话。

  你能给我开些药吗?”另外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我的知识具有超能力,可以治愈任何人。

  我写这本《身边的心理学》就是来澄清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奥普拉·温弗瑞,1954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科斯休斯克。

  1984年移居芝加哥主持WLS电视台的早间脱口秀节目——《芝加哥的早晨》。

  一个月之后,跃居脱口秀节目排行榜首位。

  不到一年时间,节目延长到1小时,并更名为《奥普拉·温弗瑞秀》。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敢于踏入别人不敢问津之地,在节目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非凡的才能与人交谈,了解人们最脆弱的隐秘,挖掘观众真正想听的个人故事。

  每天都有近1 400万观众收看她的节目,她的观众不受信仰、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限制,包括那些寻求宽慰的人群、赋闲而追求新知和兴奋的主妇、寻觅伴侣的孤独的离婚者以及那些渴望理解的非正统生活方式者。

      
第5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2)


  ——译者注

  当人们谈论起心理学话题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什么样的情景呢?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有时,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嘉宾,就像奥普拉?(Oprah)访谈节目观众用许多我回答不了的问题对我一顿狂轰滥炸,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满头大汗。

  我开始站起来想逃离这个现场,可是马上就有人过来不让我离开座位。

  我真的想问问观众,他们怎么看待心理学?为什么他们认为心理学家可以回答任何关于心理学的问题?

  在我对心理学下定义之前,我想花几分钟时间了解大家对心理学的看法。

  这本书为什么吸引你?你在寻找答案?你希望得到建议?是什么问题在困扰你?

  人们向心理学家提出太多的问题,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行为?”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检验出,你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心理学研究人员还是外行。

  第1章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

  第一部分解读行为

  为什么会发生枪击事件?

  为什么我禁不住难过?

  为什么她要和我分手?

  为什么人们那么自私?

  这些问题是我们常见的例子,它们是推动心理学这门学科发展的动力。

  从根本上说,心理学是知识的一个分支,但是这个解释只触及皮毛。

  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心理学都是以人为主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本章的题目没有定为“如何理解海象的行为?”当然,一些心理学家的确是在研究动物行为,所以他们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

  就本章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这么做”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怎么办”的问题:

  我怎么才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我怎么能让两岁的孩子不再哭闹?

  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还有一个“是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情绪?

  什么是心理疾病?

  什么是智力?

  这些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问题就构成了心理学理性和哲学的核心。

  因此,心理学可以被定义为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做个业余心理学家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业余心理学家。

  不只是专业的心理学家才想研究人,我们普通人也想。

  当我开始学习心理学课程时,我有了我自己对人的一些理解。

  可能有时我会赞同弗洛伊德和其他人的观点,有时我完全不同意某些观点。


第6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3)


  我知道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看法,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对他人动机独到的见解。

  心理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研究了一个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话题——与人交往。

  但是化学和天文学这两门学科就不一样了。

  当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化学物质,但是我记不得自己上一次是什么时候问道,“他们怎么把漱口水弄成薄荷味道的?”

  如果你想看看业余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工作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咖啡吧。

  大家围坐在桌子周围,谈论着其他人的行为,挖掘着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想说的是……”“你应该告诉他……”有时,像是置身于群体治疗的情境中。

  没错,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探究人的奥秘。

  心理学家有时把这种坐在椅子上进行的业余心理学活动称作民间心理学——普通人用来理解、解释、预测他们自己和其他人行为与心理状态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框架。

  实践中,我们用许多心理名词和概念来解释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人格或者情境的影响。

  许多人常用的两个词是信念和欲望。

  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信人有信念,而且会按照自己的信念来行动。

  人为什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为他们的信念不同。

  当我们在实践民间心理学时,我们假想人们的行为是源于他们的思想和心理过程——即他们的信念和欲望。

  民间心理学不是空想心理学家们使用的唯一工具,有时候,人们经常也会用到运气、诅咒、保佑、报应、命运、劫数或者其他非心理学术语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用这些解释来剖析人们行为的原因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个人中奖的原因恐怕很难。

  但是,为什么某人在连续不中的情况下还坚持买彩票?这个问题的解释就要用到心理学了。

  众多学科中的一分子

  许多学科试图从它们自己的角度来回答心理学想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历史、经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医学和人类学都很关注人的问题。

  各学科都在极力寻求能够利用科学方法最有效、最正确地解释现实的一种角度。

  在百家争鸣的合唱中,心理学只是其中一个声音。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一样,心理学就是知识这个大集体的一分子,它为这个集体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它也是理解人的一个工具。

  有时,这些理论和研究是正确的工具,有时不是。

  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但是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第7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4)


  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些很基本的、我们称之为“元理论”或者“重大理论”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这些理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和学生们闲谈的时候,我不时地听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你认为心理学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我这样回答,“心理学家只能尽力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给出全部答案。

  ”

  了解元理论

  以下每一个重要理论学科搭建了心理学殿堂的基础框架,它们曾经影响了许许多多心理学的探索研究。

  (还有其他理论,比如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它们也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取向。

  这里我们只讨论最基本的理论。

  )这些元理论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无一例外,都探究了为什么、怎么样和是什么这些心理学的核心问题,许多其他的研究和理论也都是基于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重要理论。

  当一个心理学家发现她对一种行为或者一种心理过程感兴趣时,她通常会从其中一个重大的元理论入手。

  第1章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

  第一部分解读行为

  美国演员,16岁高中辍学,开始到戏院从事表演生涯,经过一段时间表演与舞蹈的训练,在百老汇献艺。

  接着进好莱坞,1975年参加电视连续剧《拉特,欢迎你归来》演出后,逐渐走红,两年后因《周末夜狂热》和《油脂》成为青春偶像。

  20世纪80年代一度走下坡路,直至演出后现代杰作《黑色追缉令》才东山再起。

  ——译者注

  生物学:主要研究行为和进化与遗传的影响的生物基础。

  前提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可以解释行为和心理过程。

  生物心理学家主要关注脑和神经系统。

  (参见第3章生物心理学的内容。

  )

  我们都知道,在酒精的影响下,人们会表现出不同平常的行为。

  假期进行的办公室聚会就是应用生物学知识理解行为的很好的实验室。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聚会,看见鲍勃,这样一个做会计工作的、平时相对沉默的男孩,居然像迪斯科舞厅里的狂热分子一样,燃烧着自己的激情,那情景让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都汗颜不已。

  他是个颇有绅士风度的男人,风趣幽默。

  但是,现在他喝醉了,你认为鲍勃会记得醉酒后的事情吗?

  心理分析:强调无意识心理过程,同时重视童年期的重要性。

  因为这段时期的心理发展与孩童期的冲动、小孩的愿望、未成熟的欲望以及所生活的现实的要求有关。

 

第8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心理分析,从那开始,已经有数百名理论家完善了他的理论。

  最新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被称之心理动力理论,因为它们强调人格不同成分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参见第10、第11和第19章心理分析的内容。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孩子在游戏或者体育活动中赢了他的父母,这种情况应该予以重视。

  父母应该接受孩子获胜的结果吗?心理分析家认为竞赛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正常的活动,接受最后的竞争结果对孩子以健康的心理来适应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行为主义: 强调以前的学习经验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者不像传统的心理学家,他们不关注心理过程,因为他们认为心理过程很难观察,也很难客观地测量。

  观察别人的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

  猴子先观察——然后跟着做!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观察学习。

  近年来,电视暴力和游戏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引起了广泛争议。

  大量的研究都得出了非常一致的观点: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和玩暴力游戏的孩子更易出现暴力行为。

  认知科学:关注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推理、问题解决和记忆的特定功能。

  认知心理学家对指导和产生行为的心理计划和思维活动感兴趣。

  当人们告诉要我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时,这种角度也是一种认知的角度。

  当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如果问题解决了我就觉得好多了,但是如果问题没有解决,我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情形一直没有改变,我是否永远都不会开心?当然不——我可以改变我看问题的方式。

  我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重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在生活中作出选择的能力和责任。

  我不是一个环境的牺牲者!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生活。

  人本主义者相信,个体的自由选择、自由意志以及个体对事物含义的理解、个体对生活的理解是他们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你是否曾经在人群中感觉到迷失了自我?你是否曾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失控,随波逐流?你那刻的心情如何?很可能不会太好。

  能够自主选择并且作出恰当的抉择给我们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让我们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

  社会文化学:主要研究影响行为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我们在调查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为什么、怎么办和是什么的时候,不能低估了群体和文化的力量。

  20世纪90年代的文身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群体和文化的强大影响。

  90年代之前,有文身的人被视为异类,所以“正常人”不会在文身店外排队。

 
第9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6)


  如今,文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即使“正常人”可能也有一个、两个或三个文身。

  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运动,主要研究妇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行为。

  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女权主义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特别关注——饮食失调。

  按照他们的观点,年轻女子的饮食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众媒体和文化宣扬以瘦为美,给她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女权主义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流行文化中的时尚杂志和女性模特。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科学的核心提出质疑,对心理学发现事实的方法和它对个体的重视提出挑战。

  比如,后现代主义提议,为了理解人类的思

  想和原因,我们需要了解与思想和原因有关的社会和公共生活方面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对于心理学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实”的更有发言权。

  他们提出一个现实的社会建构主义学说,阐明“正确”与“真实”应该是由社会来定义、由社会来构建。

  如果离开了社会和社会的“专家”赋予的意义,这些定义就毫无意义了。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如何对上述诸多元理论进行分类、选择?认识人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多年来,在新的重要理论问世之前,每一种元理论都自由地发挥着它自己的作用。

  避免循环解释的办法就是进行多种理论的整合。

  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就是这种整合的一个尝试。

  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些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个认识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基础。

  如果不考虑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任何对行为与心理过程的解释都是相对不完善的。

  身体的作用

  我们都是具体有形的生物,我们有骨有肉。

  如果不考虑身体的作用,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那么任何对思想、情感或者其他心理概念的讨论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实实在在的人。

  以“心”为例,大部分认为我们有“心”,同时其他人(大部分其他人)也有。

  但是这个“心”在哪儿呢?近年来,心理学家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心”存在于头颅里,或者“心”就是我们“头颅里那块肉团”的同义词。

  正因为这个原因,生物元理论被整合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中。

  心理的作用

  我想,大部分人在想起心理学的时候,脑海里都会出现有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

  思想、感情、欲望、信念和不计其数的其他心理概念都可以用模式中心理的作用来解释。

 
第10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7)


  假如这本书是关于植物学的怎么办?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还有用吗?只有当你相信植物也有心理,而且这个模式的“社会”部分更多地是指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小环境,这个模式才有用。

  换句话说,把植物也看成是有“心”的生物,就是这个模式的一个延伸。

  这就很好地阐释了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独特性。

  在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时候,心理是核心。

  行为主义者忽视心理的作用,生物心理学家用人脑来研究心理,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社会方面。

  人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模式的第三个成分,也就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社会成分,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将非常孤独,大脑停止工作,思想也就不能在真空中产生。

  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与其他人和物质环境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自然界和科技环境。

  不要低估了其他人在塑造和决定我们行为与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负面的社会事件或者经历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身体伤害或者性侵害。

  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就是忽视了现实。

  别忘了文化的作用

  行为和心理过程会因文化而不同吗?假如我问你:如果我只研究白种人、中产阶级、大学生,我的研究结果能适用于所有的人吗?当然不能。

  这曾经是心理学界最近30年来一直持续的热门话题。

  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理解文化在心理学中的作用也就日趋重要了。

  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科学方面,另一个是人文方面。

  科学要客观、要真实。

  我们所有人都容易受到文化偏见的伤害,因此,为了完整、客观地揭示现实,心理学应该考虑文化的影响。

  否则,我们的心理学就只是“区域心理学”,她们的研究结果只能局限在他们赖以发展的小的生活圈内,在其他的文化圈里,他们的研究就失去准确性,变得毫无用处。

  最后,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说,大家一般都会赞同这样的观点——把自己的文化里的真理强加在别的文化上是错误的。

  假如,我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使用婴儿式的话语与婴儿交流会阻碍言语的成熟。

  然后,根据我的研究结果,我到另一种文化中设计一个公共教育项目,是否可行?虽然研究结果适用于美国人,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文化。

  如果我那么做了,我就是在把我的“真理”强加在其他不适用此“真理”的文化中。


第11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8)


  我们在跨越文化边界时一定要小心,要尊重真理的相对性。

  心理学分支

  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类:

  实验心理学家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研究,通常在学术环境中工作。

  实验心理学研究范围很广,但是个体的研究员一般有自己的专业。

  应用心理学家直接把研究结果和心理理论应用到日常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心理学家工作的领域很广,比如商业界、政府、教育界,甚至是体育界。

  临床心理学家研究、诊断、治疗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会界定,必须获得博士学位(比如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才有资格成为心理学家。

  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规定要取得执照才能从事心理学的工作,而这意味着要参加严格的执照考试。

  第2章

  混沌中理出头绪

  本章提要

  要有科学的态度

  进行假设

  开展研究

  好

  像我一直都在寻找真理。

  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光顾校园附近的一个小书店,里面的书籍有宗教方面的,有哲学方面的,还有大众心理学方面的。

  至少一周一次,我会仔细地查阅架子上我认为有意思的书。

  书是按照主题分类的:形而上学、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佛教、道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世纪、通灵?等。

  每一类书我都翻阅过。

  我在寻找某种答案,某种绝对的真理。

  传说中一种游离躯壳与活人进行的交流,如催眠状态时通过声音进行交流。

  ——译者注

  有一天,我意识到,虽然书店中每一类书我都抽样阅读过,但是我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些书里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只是机械地接受这些观点,我怎么能够找到真理的答案呢?很多书只是提出了一些主张,有合乎逻辑的观点,也有故事,但都缺乏证据。

  我只能简单地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但是它们怎么可能都正确呢?不同的作者看法相悖,甚至还互相批评。

  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很多人希望找到证据来支持某种观点,我猜我只是其中一个。

  如果说我已经从心理学中找到了所有答案,那肯定是吹牛,但是我很自信地说,我发现了一个领域,它正在努力寻求证据来支持它所宣称的真理,这个证据就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方法是利用观察和实验验证真理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门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心理学也使用经验主义方法,它依靠科学研究来证实它提出的观点。

第12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9)


  我们如何判断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观点是对是错,是真是假?比如,为什么值得花钱请一位心理学家来治疗抑郁、恐怖症这样的疾病?她凭什么就是专家?专家和专业人士应该在他们各自所研究的领域具备专业知识,持有正确的观点,他们了解、调查问题的方式体现出他们的权威性。

  知识和真理这两个词有时候很微妙。

  在学习心理学时,理解心理学家如何获得知识是重要的第一步。

  本章我们来探索心理学家获得知识的方式,比如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以及他们如何尝试通过验证他们的观点证明他们在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方面的专业性。

  第2章混沌中理出头绪

  第一部分解读行为

  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她离开你是因为你的情绪捉摸不定。

  ”“不要憋在心里,说出来。

  ”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我们怎么能知道不倾诉就会导致情感压抑的真正原因?我可能会认为,不表达情感也没关系,这些情感自然就消失了。

  到底谁是正确的?你可能会觉得这无关紧要,但是这些心理学家宣称,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是专家。

  凭什么他们称自己是专家?

  以下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心理学家能够保持他们的专业性:

  权威性:这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方式,通常会用在治疗情境中或者教育和培训过程中。

  患者和学生没时间出去证实自己听到的内容的正确性。

  从这一点来说,对方说什么,他们就得听什么。

  合理化/逻辑:这种方法用来提出理论或者假设。

  如果事情本身没有逻辑,那即使研究者用科学方法调查,这些事情还是没有什么意义。

  科学方法:在获取信息、调查行为和心理过程时,这是大家偏爱使用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家运用科学方法时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技巧。

  我要说明一点:并不是说心理学家做的、说的、想的每一件事都基于科学的研究结果。

  许多观点是靠他们知名度所带来的权威性得出的。

  还有一些知识建立在临床经验之上,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调查。

  许多信息纯粹是理论的,但是在逻辑上能够说得通。

  大部分的心理学家在探索真理时喜欢使用科学的方法,因为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公平、公正地反映现实。

  当我在进行研究时,别人也期望我能够清楚地说明我的每一步操作和每一步的目标。

  这样,当其他人想证明我的错误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一步步地重复我的步骤,看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第13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10)


  如果知识只是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之上,我就永远也不能肯定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公正可信的。

  有了科学的方法,理论就可以得到校验。

  如果一个理论与经过科学研究后的结论相悖,那它就是不准确的。

  是新的理论登场的时候了!那就是:科学家永远不能修改他们的实验数据来适应最初的理论——因为那是欺骗!

  建立一个好理论

  因为相当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应该了解一下理论的真正含义。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理论,请忍耐我一会儿。

  理论就是一套相互关联的陈述,说明事物或者事件(正在研究的)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理论和假设相似,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理论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事物彼此间逻辑含义来验证的东西,假设是基于这些逻辑含义所作的预测。

  我们可以增加新信息来完善理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理论来推导出新的理论。

  不是每一个理论都是好的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简约:必须是尽可能最简单的解释获得的观察结果。

  精确:必须精确,不能太泛,不能模糊,必须是事实的陈述。

  可检测性:能够经得住科学调查。

  为真理而研究

  当心理学家科学地评估一个理论时,通常会使用两大类研究:

  定性研究:不用操纵任何情境或者条件,直接观察、收集数据。

  它是对正调查的内容进行的被动观察。

  定性研究有利于发展新的理论或者假设,经常是研究者对于刚开始研究的内容做调查的第一步。

  但是,如果你对因果关系感兴趣,那这种方法帮助不大。

  如果我仅仅对公共汽车站人们的谈话感兴趣,我可以把他们谈话的内容录下来作分析。

  但是,如果我想知道汽车站的人们为什么选择那些话题来交谈,我就应该做实验来研究了。

  定量研究:控制和操纵正在调查的事物来找寻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假如我要对汽车站的谈话建立一个理论,叫“五分钟或者多于五分钟规则”,内容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是在彼此见面后五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后开始的。

  ”我的假设是,“五分钟后,这些人会进入深入一点的交谈,而不只是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客套或相互打招呼。

  那就是说,我假设一旦汽车站的陌生人等车超过五分钟,他们就会开始谈话。

  可是我如何证明我的假设?”

  我可以亲自到汽车站观察。

  但是我怎么能够通过观察验证我的“五分钟或者多于五分钟规则”?我不能!因为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称作Z因素,它会影响我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没有考虑到的实验前提;为了使我的理论更加可信,我必须要控制这个无关因素的影响。

 

第14节:第一部分 解读行为(11)


  汽车站这个实验研究的无关因素可能是文化、年龄或者当天的不同时段。

  好的研究应该是尽力剔除、控制无关变量对结果解释的影响。

  定性研究或者观察研究则不会考虑无关因素。

  所以我要做个实验,去接近汽车站的人,想方设法来验证我的假设。

  我可能会走上前,两分钟后与人交谈,也可能我会等十分钟再开始交谈。

  我可能会选择一个雷雨天或者着装另类来开展我的实验,我要证明我的假设是错误的!我要得出这样的结果——汽车站的人们见面五分钟之内就开始交谈了!如果我得出这个结论,那五分钟规则就是不准确的。

  随着我对这个结论(五分钟规则是错误的)的证明一次次失败,那么我最初的结论就越来越趋于正确。

  你是不是给搞糊涂了?为什么我尽力来证明我的假设是错误的,而不去证明它是正确的?在科学调查中,我永远都不能直接证明一个假设是正确的。

  相反,我要设法反驳我假设中提出的观点。

  比如,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平的。

  那时候我们观察到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证明那个观点。

  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提出证据可以反驳这个结论,这就证明了这个结论的不足之处。

  如果我提出一个假设,我可以不断找寻证据来增强我对这个假设的信心,但是我永远都不能完全肯定我的假设。

  但是,如果我可以找出与我的假设相悖的例子,那我的假设就受到质疑了。

  如果我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要是我找到一只黑色的天鹅怎么办?那就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这本书随后的内容介绍了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有些人可能会说:所有关于人的东西都称作“心理学”。

  这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它不能包含所有身边的心理学。

  在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时候,我利用科学研究和理论作为我的量尺,所以,你会发现这本书中的信息可以用心理科学和理论得到证明。

  准备好了吗?开始读吧。


    
第15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


  第二部分解读大脑

  第五次浪潮里奇·坦南特作

  “贝尔电话公司实施早期大脑研究”“对方总是忙音”

  本部分提要

  第二部分介绍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在心理学知识中的重要地位。

  为你引见了大脑和其组成部分后("你好,"),我介绍了有意识的觉察这样的概念,阐明它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将介绍我们的感觉,它们是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的纽带。

  第3章

  硬件、软件和湿件

  本章提要

  把心理学生物学化

  触动神经

  切割大脑

  给行为加油

  有

  时候心理学非常复杂,从表面上看,它与哲学的共同点多于与生物学的共同点。

  我将在这本书中介绍各种“心理”概念,比如思想、情感、信念和人格。

  但你是否曾经想过,所有这些东西存在于哪里?如果我想寻找一个想法或者一种情感,我该去哪儿找?

  寻找这些心理现象时,似乎人们容易想到的一个地方就是人脑的内部。

  但是心理在哪里?有人说,这容易——在我的头颅里,在我的大脑里。

  如果你借着手电筒的光芒往某人的耳朵里瞧去,你会发现里面漂浮着各种各样心理的东西,比如思想、情感和其他的东西,是吧?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这种做法,那你一定知道这是一种非常蹩脚的调查方式。

  但是如果你打开一个人的头骨、露出他的大脑,你会发现什么呢?你能找到所有这些心理概念吗?

  我想你会非常失望。

  当你打开某人的头骨看见他的大脑时,你会看见一团由灰色、粉色和白色东西组成的褶皱、卷绕的物质,根本看不见思想、情感或者信念。

  那它们哪去了?我们都知道它们确实存在,因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这些心理活动。

  心理,即心理学概念的家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心理是在大脑里吗?会不会是在除大脑之外的其他地方?大脑和心理是一回事吗?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心理和大脑是同一个事物。

  科学家的这个观点称作一元论,他们认为,要了解人类心理,以及所有的心理概念,关键是了解人的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

  卡尔森说,“我们称作‘心理’的东西就是人类身体发挥功能的结果,也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如果要揭开像思想和情感这样的心理概念的神秘面纱,关键是要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发展。

  第3章硬件、软件和湿件

  第二部分解读大脑

  人类所有的心理都可以溯源到生物学的基础,这个观点称作简化论。

  我的很多学生数年来一直在反对这个观点。

  看起来这个观点有辱我们的自由意志、自我觉察和意识。

  所有这些活跃着的复杂的心理成分怎么能还原于双耳之间的一团血肉呢?如果你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可能你不是一个一元论者,不是一个一元论的信徒。

  但是,这一章要介绍心理的生理基础,所以我同意一元论的观点。

  我认为理解人类生物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关键。


    
第16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2)


  相信生物学

  我们总是不相信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是生物学的产物。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类的行为被看作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是由神的幻想和激情创造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开始怀疑,也许我们的身体真的与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可是我们如何证明这个想法呢?

  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对于所有的细节我就不赘述了。

  所有研究的核心围绕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察结果:我们生理上的变化会导致我们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变化。

  以饮酒为例,在酒精的影响下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人举止轻浮,有人疯狂跳舞,有人情绪失控,有人易于发怒。

  酒精会对人脑产生化学作用;它能改变饮酒人大脑的生理状态。

  关系是这样的:

  喝酒→大脑发生化学反应→把自己想成唐璜?

  《唐璜》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

  剧本中的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主角,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

  ——译者注

  如果我们受到严重的生理伤害,比如大脑受到损伤,会产生什么结果?大脑受到伤害的人,其个性和思想会产生极大的改变。

  可能从一个非常有条理的人变成一个凌乱粗心的人,也可能原来是一个自在随和的人,现在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大发雷霆。

  我认为我们大部分人有种直觉,想知道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家在直觉的指引下,在不经意间得到的观察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证实这个观点——生理变化导致心理变化。

  虽然这些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你可能会想,“我仍然觉得除了生理因素,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这只是因为你过度反应,成了一个二元论者。

  我的建议是不要太较劲,至少在你阅读本章时不要这样。

  即使我们确实不只是分子和细胞的产物,我们仍然可以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中获益。

  还记得第1章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吗?(如果不记得,你也许应该回头查一下。

  相信我——那一章值得阅读。

  )它有助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心理是生理层、心理层、社会层三层中的一层。

  每一层都非常重要。

  本章主要谈生理层,本书其他部分谈另外两层。

  考虑到每一层在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贡献,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三者相互作用的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这样的答案:生理如何影响心理、心理如何影响生理等类似的问题。

 

           
第17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3)


  现代的计算机可以用来形象地比喻这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计算机至少可以分成两个功能部件:软件和硬件。

  硬件包括计算机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部件,像中央处理器、硬盘、连接线、光盘驱动器,还有其他的部件。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WORD处理软件,还有其他我们在使用电脑时用到的程序。

  计算机的硬件相当于人的生理部分。

  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身体,特别是我们的神经系统。

  软件相当于心理层面。

  用户和软件之间的接口相当于社会层。

  没有硬件就没有软件,反之亦然。

  所以,即使你是个一元论者,你仍然要尊重我们的生理(硬件)在心理(软件)中的作用。

  本章题目中的湿件是代表大脑实际的物质组成部分。

  我们大脑中没有“硬”件;相反,我们有“湿”件(神经、组织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

  为了呼应我的比喻,本章我将主要讨论心理的湿件层。

  这章我给大家介绍人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湿件。

  生理心理学的这两个领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系统,它们对于解释心理现象非常重要。

  让身体像上了油的机器一样灵活运转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

  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神经、神经元、神经传导素和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它们在身体的外围。

  要知道,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里活着的部分,它像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也有基本的需要(比如它也需要能量和免疫保护)。

  循环系统和其他调节性的身体功能负责使神经系统各个部分保持健康和活力。

  神经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支持系统,在本章对应的部分会有相关阐述。

  如果你还记得一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你可能知道生命是由原子(遵循物理定律运行)组成;原子以特别的方式组成了分子,然后分子形成化合物,化合物再形成更大的分子,再组成化合物,然后有了细胞,有了组织,最后组成了我的身体!如果想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只需研究物理学,不用理会其他的学科分支。

  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分子水平来看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这就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但是,一般来说,生理心理学是从细胞这一级开始研究的。

  神经系统的两种细胞是支持细胞和神经元。

  小心翼翼地进入内分泌系统

  在神经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中,周围神经系统起连接作用,它使大脑和脊髓与身体其他部分的交流成为可能。


   
第18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4)


  两套神经参与其中:

  脊神经:发自脊髓,带着发自脊髓的或脊髓收到的神经冲动到达肌肉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脑神经:主要参与大脑和颈部的肌肉的感觉过程。

  除了这两套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还包括整体神经系统的一个次级系统,叫自主神经系统(ANS)。

  它帮助调节身体里两种特殊的肌肉(平滑肌和心肌)和腺体,它的运行是“自动的”或者“自发的”。

  我们身体的一些器官、肌肉反射性的收缩甚至是瞳孔的放大都是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自动行为。

  这个系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感神经系统:当我们需要额外的能量时,这部分神经负责激活身体能量。

  比如,当我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会及时现身,赐我能量,助我应对挑战或者脱离险境。

  副交感神经系统:它和交感神经系统互相拮抗以维持平衡。

  它的活动有时我们称为放松反应,因为它会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强度,或者干脆使其停止活动,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功能恢复正常。

  紧张吗?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三部分:前脑、中脑和后脑。

  每一部分都包含很多亚结构,控制着我们不同的活动和行为。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系统。

  所有的组成部分在一起合作才能成就我们复杂的行为。

  定位这个概念是说大脑的不同部位掌管不同的行为,它们分工合作来促成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说话等功能。

  我们使用不同的神经学的技术发现、确立了大脑的这些不同的部位,这些技术手段包括尸体的大脑解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断层扫描(PET)。

  前脑

  人的前脑包含三部分。

  大脑皮层:如果你把大脑想象成一个有伞有茎的蘑菇,脑皮层就是蘑菇的伞。

  它由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两个半球由一束叫做胼胝体的神经纤维相连。

  没有了这些胼胝体,两个半球就不可能交流。

  大脑皮层的四个主要部分见图31。

  它们的功能分别是:

  ● 额叶:计划、组织、控制活动,进行推理,管理思维过程

  ● 顶叶:情感区域

  ● 颞叶:听、说和其他口头活动

  ● 枕叶:视觉

  边缘系统:位于蘑菇伞(大脑皮层)的下部。

  边缘系统与学习、记忆、情绪、交配和生殖行为有关(见图32)。

  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的调节。

  丘脑:神经通络的“中转站”,是大脑不同部位的接力站。

  下丘脑:参与控制内分泌系统,与边缘系统一起控制愤怒、饮食、自我保护、交配等行为。

   
第19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5)


  图31

  大脑皮层

  图32

  边缘系统

  中脑和后脑

  中脑的构成和各自功能如下:

  顶盖部:听觉和视觉系统。

  被盖部:睡眠、唤醒、注意、肌肉活动和反射活动。

  后脑包括两部分,功能如下:

  小脑:运动和动作的协调。

  髓脑:是身体极为重要的部位,控制心血管系统、呼吸和骨骼肌肉的运动。

  脑受损

  从脑的组成可以看出,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事实上,我们做的任何事都要人脑的参与。

  当脑的某一部分受到损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受损部分管辖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将严重受到影响,同时还会波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功能。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对大脑受损后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尤为关注。

  人脑可能受到多种不同的伤害:

  脑外伤:大脑受到打击,但是没有伤及头盖骨里面。

  最常见的脑外伤是对侧伤——在被击打的部位对侧出现损害。

  如果我头背部受到撞击,我可能会额叶受伤,额叶掌管的组织计划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脑内伤:头盖骨被击穿或者头骨破裂,经常会导致严重的脑伤害。

  其他脑伤:类似阿尔茨海默性老年痴呆症等退化性疾病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表现为脑组织的萎缩和细胞死亡。

  中风或者其他伤及血管的事件也会使得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氧,导致脑细胞的死亡。

  进入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负责身体的激素调节。

  在我们称之为青春期的花样年华,你可能亲身感受过荷尔蒙的巨大力量对你行为的影响。

  睡觉时还是正常的,醒来就开始发狂。

  荷尔蒙严重失衡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月经周期的波动也会给行为或心理带来轻微的影响。

  全身不同腺体分泌的荷尔蒙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身体功能。

  卵巢和睾丸极大地影响着人的性行为。

  比如,性激素可以影响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和速度。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影响人的侵犯性行为。

  垂体在我们的压力水平上扮演重要角色。

  超棒的精神病理学

  过去50多年来,一直很盛行利用药物治疗心理疾病。

  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具体症状,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药物来减少症状、减轻痛苦、改善总体健康状况,这也是药物治疗的首要目的。

  心理疾病症状与脑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神经传递素有关。

  比如,睡眠困难和食欲不振导致的抑郁问题与边缘系统有关。

  所以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也应该是通过影响大脑某区域的神经传递素来达到目的。

     
第20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6)


  不同神经传递素的血清素对应心理疾病的不同症状。

  理论上说,心理障碍不同,更确切地说,症状不同,意味着神经传递素也不同。

  因此,用于治疗不同症状的药物就是针对特定的神经传递素研制的。

  消除抑郁

  治疗抑郁的药物叫抗抑郁剂。

  大部分抗抑郁剂作用于两个神经传递素中的一个或者全部: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素。

  基本上,抗抑郁剂可以按照它们的作用机制分成两类。

  比如,三环抗抑郁剂可以阻断突触前的神经元再吸收去甲肾上腺素。

  这会提高突触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延长被去甲肾上腺素刺激的突触后抑制的兴奋性。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是用来阻断血清素的再吸收,而不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再吸收,这和延长兴奋性的效果相似。

  最常见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制剂的品牌有:百忧解、帕罗西汀和佐洛夫。

  幻听

  你有没有过幻听的经验?或者总觉得外面有人找你,那种感觉非常恼人。

  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

  安定药是治疗这种疾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的部分症状。

  安定药对神经传递素多巴胺有特殊的效果。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失调假设认为,出现精神失常症状,是因为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受到了干扰,而安定药能够隔断多巴胺突触后受体所处的区域,多巴胺被阻断了,突触后神经元就不能被激活,从而极大地减少精神失常的症状。

  就像所有其他的药物一样,安定药也有它的不足。

  它不仅仅会作用于我们理论上认为导致精神失常的神经传导素,也会影响到大脑的其他区域,经常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会使患者放弃用药,进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于是药物研究者不断寻找新的能够替代安定药的药物。

  放松疗法

  焦虑症是美国最普遍的心理疾病。

  数以千万的人被这些难以忍受却又无法控制的忧虑、心慌、恐惧折磨着。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能够治疗这些问题的药物。

  抗焦虑药就是用来减轻焦虑症状的。

  精神病医师和家庭医生经常会开些苯二氮平之类的抗焦虑药。

  这种药会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神经传导素γ-氨基丁酸。

  换句话说,它能放慢大脑活动的速度。

  苯二氮平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焦虑的药物。

  遗憾的是,患者对它的依赖性极大。

  它见效快,平稳人的情绪,使人镇静。

  这种感觉妙不可言,所以即使症状已经消除,患者有时还是禁不住吃药。


    
第21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7)


  表31是常用药物一览。

  表31主要的药物群药

  药物病症常用药名

  抗抑郁剂抑郁百忧解

  恐慌症佐洛夫

  强迫症帕罗西汀

  易饿病

  社交恐惧

  抗焦虑药失眠苯二氮平

  情境性焦虑

  (续)

  药物病症常用药名

  广泛性焦虑

  恐慌症

  安定药精神分裂氟哌丁苯

  癫狂再普乐

  精神病性抑郁症

  情绪稳定剂躁狂症硫酸锂

  躁郁症2-丙基戊酸钠

  兴奋剂多动症利他林

  第4章

  有意识的个体

  本章提要

  开灯

  奔向彼岸

  上床睡觉

  一路畅通

  可

  能从人类起源的那天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意识。

  现实太强大了,有人想通过改变意识来保证自己不脱离现实,也有人希望靠改变意识来逃避残酷的现实,比如逃避不幸福的家庭或者毫无意义的工作。

  华莱士?(Wallace)和戈尔德斯坦?(Goldstein)把意识定义为一种当前觉察到的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心理状态。

  刺激物可以是任何能够引起心理反应的东西(一件事,一个情境,或者一个物体)。

  帕特·华莱士(Patricia Wallace),心理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知识和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对心理学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都有深入的研究,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互联网现状进行分析。

  ——译者注

  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 1878—1965)是德裔美籍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译者注

  有了意识,就像我们脑子里有了一盏灯。

  灯灭了,我们的意识也就没有了。

  有了意识,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更好地约束我们的行为。

  但是,如果你站在大城市繁华的街头,你会觉得在你喧闹的周围,每一时刻都要发生好多事情,而我们觉察周围的意识却是有限的。

  意识并非是无限的。

  在我们意识中的事物的质量和数量,连同事物的具体内容,都可以用来描述我们任何时刻的意识水平。

  探索意识的天空

  意识的概念不容易把握。

  我们知道它在那儿,可是却很难触及它。

  意识是我心灵的声音,是我对自己、环境和经历的觉察。

  但是,这许许多多的心理过程、身体感觉和心理活动,通常我却意识不到。

  比如,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我不是时时刻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但是如果我刻意去听的话,我是能听见的。

  当我意识到了无意之中的事情,我就会有意地注意它。


第22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8)


  第4章有意识的个体

  第二部分解读大脑

  富有生命的飞机;按计划活动的宠物

  不管你信不信,儿童卡通代表了对我们某种意识观念的挑战。

  为什么?烤面包机、树还有动物,卡通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有意识的个体。

  我最喜欢的一个卡通节目是关于一个飞机家庭的故事,里面有飞机妈妈和飞机爸爸的形象。

  每个飞机都有它自己的个性。

  把人类的意识和特质加在无生命的物体中,这被称作万物有灵论。

  大部分人都非常肯定机器和植物是没有意识的,那动物呢?我认识许多饲养宠物的人,他们发誓说他们的小伙伴有很深刻的思想。

  我说那个邋遢的动物只会进行习惯性的活动和基本的反射动作,它们的行为不受任何意识控制,听到这些话,宠物主人很不高兴地说:“那我是不是应该把它埋了或者扔到车库?”

  研究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无意识的状态。

  昏迷就是一种极端的无意识或者缺乏意识的状态。

  昏迷中的人基本上与她周围的世界没有了联系。

  她可能还能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和身体,甚至知道自己处于昏迷状态,但是在观察者看来,她是没有意识的。

  我曾经听说吸血鬼和亡灵的说法来自于中世纪对死尸的观察。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挖掘死尸,但是挖掘后,他们发现尸体的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

  有时候,搬动尸体时,还能听到低沉的呻吟声。

  这是怎么回事?从科学角度来说,人死后,头发和指甲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继续生长;呻吟声可能是在压迫胸腔时里面残留的气体流经声带时产生的。

  但是中世纪的盗墓者根据这些现象认为尸体还活着。

  他们认为是尸体还有意识,还有思想,而不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上的反应行为。

  意识,虽然难以捉摸,但可以用至少三种方式来解释:

  自我觉察的主观经验。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你做梦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实际上,你是意识到自己在睡觉。

  自我觉察包括意识到或者注意到你是在睡觉还是清醒。

  其他人观察到的我的有意行为。

  意识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调节你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的行为很冲动,像条件反射似的,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欠思量,毫不顾忌就去做了。

  有时候,在行动前,有预先计

  划的步骤,有意识地行动。

  这时候,你会有意识地分析你要做什么。

  所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是意识的一个标志。

  经过考虑后的行动和计划就是有意识的行为。


  
第23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9)


  当有人做事很固执,我们推测他是有意的。

  脑电活动的电测量工具。

  意识不只可以从生理的角度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大脑的生理活动来观察。

  不同的脑电活动的EEG(脑电图仪——一种可以测量“脑电波”或者说大脑的生物电活动的特殊仪器)测量结果,反映了不同的、可观测的意识水平。

  改变你的意识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尝试着要改变自己的意识,通过沉思、参加宗教活动、剥夺睡眠还有其他很多种方式来改变日常意识的水平。

  史坦利·克里普纳?(Stanley Krippner)指出了20多种意识改变状态。

  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做梦(见本章“秘密完全暴露:梦”这部分)。

  克里普纳还指出了其他几种意识改变状态,很有意思。

  史坦利·克里普纳心理学家,在超心理学与意识研究的领域中,是一位顶尖的知名学者。

  ——译者注

  狂喜状态:一种强烈的情感,令人愉快或者充满自信。

  人们报告说,他们会在性交、有仪式的舞蹈活动、宗教仪式或者使用了其他影响心理状态的物质以后出现这种状态。

  禅定状态:静思、瑜伽甚至祷告后也会使心理活动发生小的变化,比如减少想象(脑海里的图像)。

  遐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中,个体比较警觉,但是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

  遐想状态中的个体专注于某一单一的刺激物,对周围发生的事毫无察觉。

  这些人有时说他们感觉处在一个“忘我”的世界。

  参加宗教仪式、唱圣歌、被催眠、被洗脑甚至听音乐也可以导致这种心理状态。

  白日梦状态:与个体当前环境无关的遐想。

  无聊、感觉被剥夺或者睡眠被剥夺都可以导致这种心理状态。

  扩展的意识状态:意识水平在不断上升,有别于日常的体验和意识。

  利用药物或者剥夺自己的感觉,人们尝试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

  扩展的意识有四级:

  ● 感官型:体验当时间、空间和其他感觉现象被改变时的情况。

  ● 回忆——分析型:个体进一步加工他们关于自己、关于世界以及他们在世界中的角色的新想法和新发现。

  ● 象征型:用十字架或者天使这些神秘的象征把自己当成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名人。

  ● 整合型:一次宗教的或者神秘的经历通常与神或者其他超能力的人和超自然的力量有关。

  这个人常常感觉自己和宇宙融为一体了。

  这种状态有时称做宇宙意识。

  克里普纳和其他专家认为极少数的人才会体验到这种意识状态。

  意识中的高峰体验


    
第24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0)


  改变意识最常用的方法可能就是用药。

  这种方法过去用,现在还在用。

  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发现了可卡因的迹象。

  有人说用药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对意识本身的洞察力。

  大部分用过药的人报告说他们服药是为了找寻一种“喝醉了的感觉”,或者说一种高度兴奋的感觉。

  实际上,这种“喝醉了的感觉”说明意识已经改变,从一种引发负性情感的意识水平进入了另一种感觉不再“糟糕”的意识水平。

  很多改变心理和改变情绪的药物使个体从一种意识状态“逃离”到另一种意识状态。

  有人说,用药就是逃避,这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是所有的药都能对意识产生作用。

  上次我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生素的时候,我没觉得意识有什么“变化”。

  主要用来改变意识的药物称作精神类药物。

  常见的此类药物是LSD(一种迷幻药,摇脚丸)、PCP(一种迷幻药)、大麻、可卡因、安非他命、巴比妥类药物、摇头丸和酒精。

  莫西·李瑞,心理健康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他相信LSD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个人品质,拓展心灵,有可以作为精神成长工具的潜力,是有可能改变社会的工具。

  所以他开始宣传LSD的好处。

  ——译者注

  虽然很多人说使用药物是为了丰富意识,是件好事,但是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必须警告你,使用或者过度使用这些精神类药物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如导致药物成瘾、大脑损伤、心理疾病、精神性抑郁、社会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

  我郑重提醒那些想通过服药寻求极端意识状态的人,请慎重用药。

  自然的高峰体验

  克里普纳把改变了的意识状态定义为一种主观体验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的、警觉的、清醒的个体的心理活动。

  不同的主观体验非常重要,拉姆·达斯的书《此时此地》(皇冠出版集团)中的故事就可以说明这种重要性。

  拉姆·达斯原名叫里查德·艾珀特,是上世纪60年代哈佛的心理学教授,他和莫西·李瑞?

  (续)

  (Timothy Leary)用LSD做了一些实验。

  他们最后都被解雇了。

  达斯去了印度,寻找印度的智慧之路,同时寻找能够解释为什么LSD可以对意识产生强大效力的人。

  一天,达斯遇到一位颇有智慧并且受人尊敬的宗教人士。

  他问这位高人,是否能解释LSD的作用。

  高人索要一些LSD,达斯给了他。

  这位高人吃掉了大量的LSD,达斯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服用这么大的量。

  但是看来药物对他丝毫没有作用!他根本没有出现服药后的幻觉。

 

    
         
第25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1)


  他目前的意识状态没有改变——他吃的LSD没有改变他的意识。

  那是不是说明这位高人已经修炼得非常“现实”或者他已经“超脱了物质形态的LSD”?

  你的眼皮很沉,好困啊……

  闭上眼睛,放松。

  你现在非常非常放松,呼吸放慢,你开始觉得很困。

  你非常非常放松。

  有效吗?嗨?你被我催眠了吗?很可能还没有。

  我其实并没有经过催眠的训练。

  这是一种特殊的技术,不是所有的治疗师和心理学家都能接受训练的。

  催眠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催眠士发出一些暗示,使被试的感觉、情感、思维发生变化。

  有些心理学家说,催眠是提高被试的易受暗示性,从而使催眠士更好地控制被试的行为。

  也有心理学家提出,催眠实际上改变了一个人的意识,使他脱离了正常的或者日常的意识状态。

  伊丽莎白·洛夫特,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在有关压抑记忆的延展性和可靠性方面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在认知心理学方面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她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9年获美国司法心理学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译者注

  理解催眠机制的关键是暗示。

  暗示是个指示,使被试的行为、情感、思想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发展。

  刚开始,催眠士先给被试一些愉快的暗示,让他(她)经历一些愉快的过程,然后过渡到复杂的指示。

  这个过程叫催眠诱导,是一种轻度的迷睡状态。

  错误的记忆

  说到童年记忆的恢复,弗洛姆的一项研究说明了这种现象。

  一位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开始自发地讲他已经忘记的童年期的语言。

  即使没有几千人,至少也有几百人声称他们曾经恢复过童年的记忆,包括很多性侵害和身体伤害的记忆。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Fishman Loftus )激烈地抨击说这种

  (续)

  记忆最值得质疑,治疗师在进行类似工作时应该格外谨慎。

  有研究表明,催眠状态下的患者很容易被暗示,相信他们经历过这些伤害,而这些伤害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过。

  因此,如何证明这种说法就成了一个难题。

  总的来说,我们对催眠中的记忆增强效应了解得还不够,不足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催眠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于娱乐,也可以帮助戒烟。

  催眠最具争议的用途是对过去生活和记忆的恢复。

  几乎没有科学的证据能够证明催眠的确可以恢复过去的经历。

  事实上,这个结论根本无法证明。

   
第26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2)


  为什么?因为被试报告的内容是否真实必须由历史记录来证明。

  如果我要考证这个历史记录,被提问的个体可能已经编造好了这个历史记录。

  捕捉睡眠的信号

  睡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

  我们睡着的时候是无意识的。

  睡眠以我们的电生理活动——我们脑波的活动为特征。

  睡眠是一种意识水平,我们可以用EEG测量脑电波的能量来把睡眠与其他意识水平区别开来。

  当我们清醒且思维活跃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在13到30赫兹之间的β波。

  当我们清醒且放松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在8到12赫兹之间的α波。

  从清醒水平到活跃状态,以大脑的活动水平为特征。

  卡尔森用一个次级阶段区别了四种不同的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合上眼睛放松的时候,她就开始进入睡眠模式。

  她的脑波是α波。

  进入第一阶段的后期,脑波变得不那么规律,振幅变大,这时脑波变成了3?5到7?5赫兹之间的θ波。

  卡尔森把这一阶段称为清醒和睡眠的过渡期,大约持续10分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高振幅的波会是低赫兹的呢?那是因为赫兹是一个频率单位。

  振幅是说明波的高度的。

  如果波很高,就要花更长时间到达波峰或者波谷,因此频率会相对低。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脑波很不规则,会出现叫K-复合波的低幅EEG波。

  也会出现少数的梭形波,频率在12到14赫兹之间。

  这个阶段我们完全睡着了,但我们可能认为自己还没有真正地睡着。

  我经常在看电视时睡着,每次我妻子叫醒我都说我在打呼噜,可是我总是告诉她我没睡着。

  很可能我打呼噜的时候还醒着。

  我也搞不清哪个不好——是睡着了打呼噜不好还是醒着的时候打呼噜不好。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发出高幅波(3?5赫兹)、δ活动的EEG信号。

  睡眠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出现更多的θ波干扰了正常的δ波。

  我们的眼睛开始快速地来回动,称作快速眼动(REM)。

  这一阶段的睡眠以β波的活动为特征。

  这时候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而我们仍然还睡着。

  REM阶段我们会做梦。

  当进入REM睡眠,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进入到完全睡眠阶段,整个晚上接下来的时间,睡眠会在REM阶段和非REM阶段间交替(见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脑波活动)。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我不太清楚别人为什么要睡觉,但是我睡觉通常是因为我累了。

  基本上,研究人员也不太知道原因,但一般认为睡眠有复原的作用。


第27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3)


  对缺乏睡眠或者剥夺睡眠对人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睡眠是要恢复我们的身体在清醒时候失掉或者受损的“元气”。

  秘密完全暴露:梦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梦是去往无意识的最佳通道。

  ”如果你问别人,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相信梦有象征意义,或者有预测的作用。

  梦是另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按照睡眠的恢复理论(参见本章前面“捕捉睡眠的信号”),大脑重组和保存一整天收集的信息时产生的副产品就是梦。

  这个理论实际上使释梦成为可能,因为梦与真实的事件、情境有关;因此,梦是有意义的。

  心理分析学家用最全面的视角来分析梦,来理解梦对心理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和其他的心理分析学家提出一个简单的观点:梦的含义很深,远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如果我梦到买了一辆新车,意味着我正想要辆新车。

  这个梦也可能有其他的含义,但是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会赋予他的梦唯一的含义,一个特殊的含义。

  车可能代表受到压抑的、渴望自由的欲望,也可能代表某种变化。

  心理分析师认为梦的内容和过程代表我们内心深处无意识的冲突、欲望和难题。

  梦很难解释,因为它们常常错综复杂,或者意义不清。

  在《梦的解析》这本书里,弗洛伊德认为梦通常代表我们意识觉察不到的、为实现欲望所做的努力。

  通过解梦的技术,心理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挖掘其梦的深层含义。

  梦和本章的其他主题一样,要发现其真正含义极其困难,因为梦与梦的意义是非常个性化和主观化的现象。

  虽然梦和其象征意义很难进行科学分析,我们还得承认某些人的观点是正确的——梦有更深刻的含义。

  无论是否反映现实,在治疗中解梦的过程仍然是很令人激动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常常有助于心理治疗。

  第5章

  继续,更敏感些

  本章提要

  感受这个世界

  更清楚地看事物

  感觉到热量

  建构你的知觉

  眼

  见为实!我不知道这句俗语出自哪里,但是它说出了一些有关我们自身的重要事情。

  如果是我们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或者亲手摸到的事物,我们就容易相信它们,也容易理解。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鬼、不相信UFO或者其他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物?很简单,大部分人没有用他们的感官亲身体验过,所以他们不信。

  我们怎么能知道一件东西是我们所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怎么知道某些东西是真是假?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存在论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第28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4)


  “什么是真的?”心理学家通过他们自己的哲学来探索问题的答案,这种哲学叫唯物主义,即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

  在我深入探讨哲学问题使你昏昏欲睡之前,我先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心理学很重要。

  从本书的目录你可以看出,心理学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所有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关注人类行为的缘由和表现的最终问题。

  本章讲述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感觉、感觉我们周围的世界。

  感觉就像鼻子长在脸上一样显而易见,但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些感觉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听、尝、触摸、感觉等。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研究感官是如何起作用的。

  大脑不只是填满我们的身体,和外面世界从不联系。

  恰恰相反,我们和周围的世界全面接触,接收外界信息,处理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指引我们探索广阔的未知领域。

  所以,为什么唯物主义这么重要?因为我们是通过接触客观存在的物质所包含的信息来认识世界的。

  感觉是从周围环境中接收原始能量、原始信息的一个基本的过程。

  知觉负责组织这些原始信息,使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5章继续,更敏感些

  第二部分解读大脑

  身体的积木:我们的感觉

  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很早就指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包括粒子、原子、分子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

  宇宙基本上是一个大的能量球,每一样东西都有不同的能量结构。

  感觉可以被初步定义为我们通过不同的能量形式来从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

  世界上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能量形式是光(电能)、声(声能或者声波)、热(热能)、压力(机械或者物理能)、化学能。

  某些生物与外界保持联系的能量形式和人类一样,但是他们能够感觉到不同的能量的范围。

  鲨鱼可以闻到极少量的化学颗粒(比如,血的粒子),而人类则不行。

  狗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比人类高得多。

  我们利用一套特殊的感官系统或者感觉“工具”来接收不同形式的能量。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接收不同形式的能量:

  视觉:接收光能

  听觉:接收声能或者声波

  触觉:接收机械能

  嗅觉:接收通过空气传播的化学能

  味觉:接收化学能

  感觉过程

  通过灯泡传播或者从收音机喇叭里传来的声音被我们的感觉工具(或者称附属结构)半路拦截。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称作附属结构,因为它们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第29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5)


  能量到达我们的感官后,必须以某种形式进入大脑。

  我们脑袋里没有光、声、热这些能量跳跃,至少我的脑袋里不是这样的,那么,这些能量是如何进入大脑的呢?

  首先,我们的大脑有自己的能量形式。

  在第3章中,我介绍了我们大脑的一种特殊的能量类型,叫电化学能,这是神经元相互交流和运作的能量形式。

  大脑要想理解我们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必须要把能量进行转化,把原来的能量转变成电化学能或者神经能。

  这个过程叫能量的转化。

  每一种感觉系统中都有特殊类型的细胞作为接收器,它们可以帮助实现能量的转化。

  每种感觉系统有它自己的接收细胞,接收细胞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后,神经信号沿着感觉神经,把信息带到大脑的相应部位进行处理和分析。

  我们是不是只能听到一个声调的音乐或者一种音调的人的声音?是不是只能看见一种颜色的光?当然不是!这些感觉经验,或者叫刺激,由不同的光波长度、不同的声波频率、不同程度的嗅觉和味觉等,通过一种复杂的信息排列而形成。

  你永远都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感觉系统能够完成这些工作。

  通过大脑的解码和表征过程,我们的大脑可以理解我们接收到的任何复杂的信息。

  复杂的刺激能够被理解,是因为它们根据不同的特征,被转换成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

  特殊神经能量理论声称无论神经如何地被刺激,每种感觉系统只提供一种感觉的信息。

  换句话说,大脑中不同的部分会给接收到的声音或者光的不同刺激打上标签。

  心理学家与神经外科医生一起,对需要开颅进行大脑手术的患者做了一些实验。

  他们用微弱的波动的电流,把电极对准裸露的大脑的特定部位进行电击,奇怪的事情出现了。

  试验中的被试说:“我能听见小鸡的尖叫。

  ”如果他们做实验的大脑部分是与味觉有关的,被试可能会说:“我能尝到番茄酱。

  嗯,味道不错。

  ”这怎么可能?当大脑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大脑会认为它是从感觉器官接收到声音或者味觉信息。

  特定的感觉系统与大脑的特定部位接通会让大脑知道听和看的区别。

  大脑对刺激的不同方面进行解码,取决于激活的神经元和神经元激活的模式。

  如果视觉系统的神经元被激活,大脑就会感觉到光。

  神经激活的模式不同,大脑感觉的光波长度和强度也有差别,比如烛光与阳光的差别。

  感官完成了它的任务,就由大脑的特定部分对感觉进行神经表征,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或者看见了颜色。


  
第30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6)


  视觉

  视觉是最重要的感觉之一。

  虽然其他的感觉也很重要,但是视觉能力在我们和外界的沟通中极其关键。

  这部分里我想给大家讲个迷你旅行故事——光穿越眼睛、到达大脑、最后完成视觉之旅的故事。

  我们的旅行从电磁射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光开始。

  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50纳米之间。

  我记得物理课上讲过,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光强是用波形测量的,频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有多少波峰到达特定的一点。

  波长很重要,因为色彩不同,波长也不同。

  1?光通过角膜进入眼睛。

  2?光穿过瞳孔。

  3?晶体把光聚在视网膜上。

  4?光能转化成神经能——光的转化。

  为了理解光转化的过程,我们有必要细看一下视网膜。

  它是眼球的黑色里衬,包含一些负责进行转化的称作感光器的特殊细胞。

  这些细胞包括一些叫感光素的化学物质,当光波中传播的光子与它们相遇时,这些感光素就会分裂,启动一个化学反应,告诉细胞给视神经发射信号。

  然后信号传到大脑的视觉皮层来分析视觉刺激。

  联觉

  有人声称他们能听到光,看见声音。

  另一些人说他们能摸到颜色。

  联觉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感觉系统可以感觉到他人通常感觉不到的能量形式。

  每2 000人中就有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

  科学家怀疑这是大脑线路交错的结果。

  伯龙-科恩?(Baron-Cohen)做了这样的假设:大脑中多余的连接使得原本分离的感觉系统相互作用。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感觉都挺酷的!我倒想在跳舞的时候能看见音乐,因为我相信我没法摸得到,那就看看吧。

  伯龙-科恩,英国心理学家。

  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假说,认为孤独症个体缺乏理解心理状态的能力,即缺乏心理理论。

  这一假说很好地解释了孤独症的社交障碍。

  ——译者注

  通过精确分解视网膜的化学物质,光被转化成了神经能,神经信号就开始发生作用。

  下面,我来介绍整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诀窍”,那就是两种感光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

  视杆细胞包含一种对光非常敏感的化学物质叫视紫红质。

  这种物质对很低强度的光产生反应,有助于我们的外围视野。

  视椎细胞包含一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叫视紫蓝质。

  对不同光波都有反应,对颜色很敏感。

  颜色

  有些人是色盲,区分不出蓝色、绿色和红色。

  这意味着他们很难感知与这些颜色相应的长度的光波。

     
第31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7)


  他们缺乏成像所用的色素,所以对那些波长不敏感。

  庆幸的是,大部分人不是色盲,我们看见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有两个基础的视觉理论:三原色理论和对抗论。

  三原色理论是基本的视觉理论。

  视网膜包含三种不同的椎状细胞(感受器),每一种都对不同波长的光波作出反应。

  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大约440纳米的光或者蓝光敏感,中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530纳米的光或者绿光敏感。

  长波长敏感视锥细胞对大约560纳米的光波或者红光敏

  感。

  当每一种椎状细胞系统被部分地激活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三种基本色的变化,比如会看到橙色或者青绿色。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所有对光的反应都是源于这三种基本色。

  视觉的对抗论是说大脑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对不同颜色反应不同。

  这种观点认为,某些细胞受到某种类型的光刺激的时候会产生更强的神经电冲——与它们的底线、背景或者敏感的水平相比——受到另外一种光的刺激时,就会减弱神经电冲。

  如果我在寻找红色,那么特殊的红细胞会增强它们的电充率,当我找寻绿色时,红细胞会减弱它们的电充率,同时绿细胞的电充率增强。

  黄色、蓝色也有它们的“细胞模式”。

  这个理论解释了我们的负后像效应,即我们使用“大脑的眼睛”看到的颜色与实际颜色不同。

  我们常用美国国旗来举例。

  我们把美国国旗白色的星星涂上黑色;红色条纹涂上绿色;蓝色的底涂满黄色。

  盯着这个图像看一会儿,闭上眼睛,这时你会看到真正的美国国旗。

  因为刚才受到黑色、绿色、黄色刺激的视觉细胞正从刺激中恢复,所以现在看到的是白色、红色和蓝色。

  试试看:盯着一个1×1英寸的黄色正方形看30秒,然后看白纸,你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蓝色的正方形。

  感受距离

  独眼巨人西克洛浦(cyclopes)原是希腊神话中居住在西西里岛上的三位风暴之一,也是《辛巴达历险记》中的人物。

  ——译者注

  我们怎么能仅凭眼睛就知道物体离我们有多远?有人很善于目测距离,而我就需要一个卷尺、一个格尺、一名土地勘测员,还要一个全球定位系统,才能测量距离。

  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系统的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两种输入方式来测量深度和距离。

  单眼线索很简单,我知道有些东西大,有些东西小。

  狗比老鼠大,汽车比狗大,房子又比车大。

  这是凭我们的经验判断的。

  如果我们看到老鼠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比狗的成像大,我们就可以判断老鼠比狗离我们近。


     
第32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8)


  如果我们看到狗比汽车大,那狗离我们更近。

  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的物体我们认为它距离较近。

  艺术家利用这个原理在二维画布上画出三维图画。

  双眼线索很有意思,而且有点怪。

  还记得辛巴达中的西克洛浦?吗?

  他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双眼视觉原理,他应该是很难判断距离的,因为双眼距离线索依靠两只眼睛给大脑提供信息。

  ● 聚焦就是一种双眼线索,指由眼部肌肉传递信息给大脑,以此来判断距离。

  当你的眼睛向里看,朝向鼻子,大脑就知道你是在看你近处的东西。

  反之,则是看远处的东西。

  ● 立体视觉是另一种双眼线索,赶紧来试一下。

  用你的手做一个取景框。

  两个拇指头部对住,食指朝上伸开,把其他手指蜷起。

  闭上一只眼睛,聚焦周围的一个物体。

  然后换另一只眼睛。

  怎么样?物体换地方了。

  这就是立体视觉效应。

  因为两只眼睛是分开的,所以在观察同一物体时,角度会有细微不同。

  使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大脑通过测算两个图像的不同来判断距离。

  听觉

  声音是通过声波传播,通过振幅、波形、频率或者单位时间内声波的数量来测量。

  这些测量标准转化成心理体验就是这样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我邻居的摇滚乐队),频率决定音高或者音调(我邻居摇滚乐队主唱的尖叫)。

  耳朵的结构就是为了转化声能为神经能。

  最初进入耳朵的声音由外耳进行过滤。

  我们褶皱的外耳就是一个“声音勺”。

  当声音穿过耳道到达耳鼓或者耳膜时,耳膜发生振动,振荡三块小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振动加强。

  当声波到达内耳,也就是耳蜗,听觉的转化就开始了。

  耳蜗包含了转化过程所需的硬件。

  它充满液体,底部布满了基底膜。

  与基底膜相连的是毛细胞(看起来像毛发)。

  进入耳内的声波会改变耳蜗里液体的压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液体波来使基底膜发生变化,基底膜的活动又扭曲毛细胞,推动转化过程的开始。

  当毛细胞扭曲后,它们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电极性也发生了变化。

  我在第3章提到过,当细胞的极性发生变化,那就是发出神经信号的时候了。

  光波就变为神经电能,传到听觉中枢(大脑中掌管听觉的部位)进行信息处理。

  触觉

  触觉是对压力、温度和疼痛的感觉。

  皮肤有专门的触觉细胞,这些细胞会发送信号给脊髓,然后信号就会传到大脑。


     
第33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19)


  所以,触觉中的换能是一个物理或者机械过程;比起在眼睛里进行的视觉的化学传导,这个过程更直接。

  当热量、寒气或者重量刺激皮肤的感受器时,触觉细胞会发送神经信号给大脑,这个过程和内耳毛细胞的工作原理一样。

  即压力直接转化为神经信号。

  痛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没有了它,我们很难避免伤害,也就很难生存。

  我怎么会知道火会伤到我的皮肤,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因为我碰到它的时候觉得痛。

  痛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告诉我们身体会因此受到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会毁了我们的身体。

  A-delta纤维和C纤维是我们全身皮肤的两种特殊的神经纤维,它们会把痛觉传给大脑。

  A-delta纤维会把急剧的感觉迅速传递并很快发送给大脑。

  C纤维则传递慢性的、钝的感觉和灼烧感。

  我经常进行体育运动。

  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痛的耐受性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我每天都听到这样的话。

  我在运动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伤痛。

  真是很痛啊!但是某些人似乎有很强的忍受痛的能力。

  痛的闸门控制说指出,痛觉传导时,必须要经过骨髓的大门,由这道门“决定”哪些痛的信号要到达大脑,哪些信号不到大脑。

  如果另外一种感觉占据了痛觉通道,痛的信号就到不了大脑。

  同时,从身体其他部分发出的信号也会和痛觉竞争,阻止痛觉信号穿过大门到达大脑。

  如果你脚踝疼,而你揉大腿,好像很管用。

  那是因为你揉搓大腿(压力)的信号和你脚踝的痛觉信号一起竞争,看谁能够穿过大门。

  太不可思议了!人类的身体太复杂了,我经常被搞糊涂。

  嗅觉和味觉

  我们闻的感觉称作嗅觉。

  有时候周末我能闻到邻居家烧烤的香味,那是因为食物中的小颗粒——挥发性化学颗粒——被空气带走,一路旅行,到达我鼻子里的感受器。

  我鼻子里有成千上万个嗅觉感受器,它们可以闻到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味道。

  挥发性化学物质里的分子使我鼻子里的感受器产生化学变化,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由此启动。

  这些化学能量被接收器细胞转化成神经能,然后发送信号给我大脑里的嗅球,由嗅球对信号进行处理。

  味觉同时和大脑里与情绪相关的区域相连。

  有些研究者认为,正是这种联系,使嗅觉不时地激活情绪记忆。

  有很多关于信息素味道的说法,认为它是一些动物给其他动物发出的信号,比如在交配季节发出交配信号。


第34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20)


  有些公司开发了人类使用的信息素产品,特别是用于那些迫切想约会的人。

  人类真的能制造信息素吗?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

  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似乎暗示我们的确能制造信息素。

  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有没有信息素这种东西,香水业和古龙集团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味觉是一种品尝的感觉。

  味觉是一个化学感觉,它是靠舌头上称作味蕾的化学感受器产生。

  所有的味觉都源于四种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

  我们大约有1万个味蕾,它们对食物的分子作出反应,把化学能转化成神经能,把信息传到大脑与味觉信息相关的区域进行分析。

  成品前最后一步:知觉

  显然,我们感觉的世界要比单个的声音、嗅觉、味觉或者其他的感觉复杂许多。

  我们听的是交响乐,不只是一些词的组合。

  我们看到的是爆竹,而不仅仅是光。

  我们任凭我们的味蕾尝遍各种美味,而不仅仅是酸、甜、苦、咸。

  感谢我们的知觉,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快乐。

  知觉是对我们日常经历的不同感觉进行组织、分析、赋予其意义的一个过程。

  如果感觉是原材料,那知觉就是成品。

  对知觉这个复杂的过程的理解有两种普遍的观点:

  生态学观点:这种观点说,我们的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所需的所有的信息;我们几乎不需要解释或者构建信息。

  比如,我知觉一棵树,这个知觉不是我在头脑中构建的,而是这棵树已经给我提供了所有把它知觉为一棵树所需的信息。

  建构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是说,知觉的过程有赖于个体先前的、能够把感觉的碎片构建成现实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感觉信息,我们是在主动地建构我们的所见、所听、所尝等。

  不管我们是生态主义者还是建构主义者,知觉的过程是有一些要素的。

  如果感觉是探寻周围环境中特定形式的能量的一个过程,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信息值得探寻?什么是背景噪声?毕竟,我们不可能对周围每一点能量都作出回应。

  我们很容易就被嘈杂的交通、呼啸的风、忙乱的行人和周围其他的事情所淹没。

  还好,我们的知觉系统中有一个内置系统,它可以决定什么信息必须探寻,什么信息能够探寻。

  绝对阈限的概念是指感官系统在环境中所能探寻的最少的能量。

  每一个感觉系统都有一个绝对的门槛,门槛之外的能量不能被知觉得到。

  另一个决定刺激是否被探寻的因素出自韦伯定律,这个定律提出了一个最小觉差(JND)概念。


     
第35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21)


  每种感觉系统都有其对每一种能量可识别的最小差别的量。

  因此,一个刺激要想被知觉得到,必须越过这个阈限,否则,就会因为差别太小而无法被注意到。

  另一个理论叫信号检测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稍显复杂。

  它说,周围环境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是背景噪声。

  我们把环境中的刺激叫做信号,由于个体的敏感性和反应标准不一样,我们会对信号作出不同的分析。

  在从噪声中检测信号时,有人在测定有信号时作出正确反应(肯定判断),有人在有噪声时作出错误反应(错误判断),有人没有检测出应该收到的信号(错过),也有人在没有刺激的时候说没有收到信号(正确否定)。

  我们个人的偏见和动机影响我们的反应标准,它们决定我们是否要接受某种刺激。

  所以,当有人认为我没听他们说话的时候,那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探测到他们的信号是因为那时我的反应标准决定我不对其作出反应。

  我是我自己的知觉过程的无辜受害者。

  遵循组织原则

  知觉系统并不是一个随意杂乱、没有任何规则的过程。

  多年来,心理学家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规则,这些规则为知觉系统组织我们感觉系统接收到的信息提供指导:

  知觉的选择性:信息被自动分成对象和背景。

  知觉对象凸显出来,而其他事物则成为背景。

  以著名的“花瓶-人脸”图像为例,既可以把这幅图像知觉为黑色背景上的白花瓶,又可以知觉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黑色侧面人像。

  如果你盯着白色的部分看,把它作为知觉对象,那你看到的是一个花瓶的形象。

  如果你把黑色部分作为知觉对象,那你就会看到两张对视的脸。

  知觉的整体性:包含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知觉到的刺激是否与已有的刺激相似。

  ● 接近律:空间上接近的刺激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共同命运律:在同一方向、以同一速度运动的刺激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连续律:形式保持不变的刺激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相似律:相似的刺激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封闭性:知觉会填补缺失的信息,使刺激具有一定的意义。

  今天的很多心理学家都属于建构主义阵营。

  (见本章“成品前最后一步:知觉”。

  )他们认为,知觉是个体从零散的信息碎片中把我们知觉到的现实的事物进行建构的过程。

  我们生来就知道组织信息的规则,但是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知觉的方式。

  我们已有的经验会对我们的知觉产生很大影响,由此产生了知觉定势的概念,即我们在知觉事物前会有一个预期。


 
第36节:第二部分 解读大脑(22)


  我们会利用情境和经验来帮助我们理解所看到的事。

  比如,我开车时看到一个穿警察制服的人站在一个车窗边,我想他是在告诉司机要停车。

  可能我实际上看到的也许是一个穿警察制服的人在问路,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他不是在问路。

  错觉和魔术

  错觉也是我们知觉系统组织信息的结果。

  我们可能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事物静止时我们却觉得它们在动。

  错觉专家,比如魔术师,就是使用这个原理来蒙蔽我们。

  他们非常了解人的知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这些知识来实施他们的戏法。

  另一个影响我们知觉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所处的文化。

  文化影响知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按照几张图片编个故事。

  假如我有五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有不同的意思,把这些图片按顺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故事。

  我讲的故事可能和另一种文化中的人讲的不一样。

  比如,有这样一些图片:一个女士挎着一个包;她正大叫;一个男人靠近她;她的包没了。

  发生了什么事?我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女士包掉了,很着急,一位男士过来帮她。

  也可能是一个男人偷了一个女士的包,后者正大声呼喊。

  文化或者亚文化的不同都能使我们的知觉不同,更不用说经验的影响了。


       
第37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


  第三部分思维与情感

第五次浪潮里奇·坦南特作“莫娜,我不知道——有时候我觉得你害怕靠近我。”

  本部分提要第6章

  了解自己的思维

  本章提要

  思考你的思想

  打开你大脑的计算机

  处理信息

  分析信息

  在我要讨论一个心理学领域里的复杂问题——思维——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

  想象这样一个背景:你睡了一个好觉,现在刚醒来,正在床上躺着。

  你伸出手关掉恼人的闹铃,把毯子掀到一边,下床,走向卫生间。

  下面是我们的实验部分。

  你进了卫生间,却忘了你要干什么。

  答案很明显,你当然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你是下床后径直走到这里的。

  但是假设你忘了。

  你环顾四周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在这儿。

  没有一样熟悉的东西,你被完全陌生的世界包围——声音、灯光,里面的陈设全都是陌生的。

  你看到镜子里反射出你身后的东西,但是你不知道那是什么。

  你糊涂了,分不清方向,完全迷失了。

  你的脑子一片空白,你甚至想不起来喊什么来求助。

  你被困在这里。

  怎么办??此处指的是一个人非常蠢笨,或者非常无能,缺少逻辑分析能力,不能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译者注可能这个例子有点怪,或者有点复杂,但是它很能说明问题。

  在这种非常陌生的情境中,如果你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是种什么感觉?卫生间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种感觉。

  你不能辨认物体。

  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你不能交流。

  你遇到大麻烦了。

  你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走出这个卫生间。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你没法从湿的纸袋子里出来?”那么你现在就是想不出办法从湿的纸袋子或者卫生间里出来。

  我们很少注意到我们的思想。

  思想就像背景音乐,一直存在着却从不明显地表现出来。

  人思想的过程是那么自动化、那么毫不费力。

  我曾经对“思想”很不以为然,也极少注意它。

  唯一一次,我熬夜、注意到心理活动的时候是在度假的时候。

  我猜是因为知道失去了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曾经拥有的东西。

  但是因为我只有一个大脑,所以当我没有了思想,我又怎么才能知道我没有了它?这个问题最好是留给在咖啡屋里的深夜哲学讨论会来解决吧。

  本章就是讲思维的,所以,先假设我们都有头脑,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思考的能力。

  第6章了解自己的思维第三部分思维与情感你在想什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在本章后面我会让大家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许有助于你了解思考的内容。

  心理学中的思维和思维过程也叫认知或者认知过程,包括记忆、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化和想象。

  研究思维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因为你根本看不见它!如果你打开头盖骨朝里面看,能看见思维吗?看不见,只看见一团褶皱的、灰色和粉色相间的东西(那是大脑)。

  在心理学刚开始对思维进行研究的时候,心理学家让接受研究的人进行一个称为内省的思维过程。

  内省即观察、报告一个人自己的内心体验。

  心理学家让他们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解题的同时大声说出他们的计算过程。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捕捉具体的思考步骤。

  试试!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算算下面的数学题。

  写下你计算过程的每一步,一步一步地写:47876 23989你得出的答案应该是71865。

  如果不是也没关系;至少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了。

  实际上,如果你算错了,内省可以帮你找到错误的地方。

  花一点时间再看看刚才解题的步骤。

  你刚才已经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的实验,没受到什么伤害吧?通过内省,可以捕捉与相对简单的问题解决任务有关的思维过程。

 

         
第38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


  现在,想象一下利用内省技术分析你所有思想的难度。

  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一定非常难。

  心理学家不再使用内省技术,部分原因是它太简单,不能捕捉复杂的思想过程。

  最近,心理学家使用计算机模拟和其他复杂的方法来研究思维过程。

  内省不受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思维最重要的一些方面——那些我们倾向于认为肯定是正确的方面——还无法评估。

  无论我们对思维的研究有多深,我们都无法发现它的成分;我们只可以体验到它的成品。

  把大脑与电脑连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相关的调查人员开始关注被称作计算的电脑运行程序。

  他们认为,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可能与人类思维相似。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使用计算机作为人类思维的模式叫做人脑的计算模型。

  这个比喻复杂又简单:人脑所有复杂的过程,包括感觉、思维、问题解决以及所有其他的过程,都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一个计算的过程。

  大脑就是一个信息处理机器。

  处理信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要经过以下四步:1?感觉系统把刺激信息传到大脑。

  (你看见迈克尔·杰克逊第一次在月球行走。

  )2?分析信息的意义。

  (你在想,“哇!那可是一流的舞步。

  ”)3?出现几种不同的反应。

  (你开始思考他是怎么跳的。

  )4?执行一种反应并且控制这种反应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你踢掉鞋,在厨房的地板上开始尝试跳那种舞。

  )所以,思维过程包括了对信息的分析过程。

  但什么是“信息”?首先,思维总是有关什么事或者什么物的一个过程。

  我思考的时候,会想到一个事物、一辆车、一个人、一件事等。

  那么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拿计算器来说,它是信息处理最常用的工具。

  那计算器在运行中用什么材料呢?数字?符号?思维是处理心理符号或者思维符号的过程,思维符号又是我们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的心理表征。

  下一段阐述的就是这个观点。

  图灵的挑战图灵测试是阿兰·图灵想出来的,是当时很流行的一个室内游戏。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待在两个门的后面;客人要通过打字与他们交谈。

  客人提出问题,通过判断两个人不同的回答来猜哪位是男的,哪位是女的。

  图灵提议,这种比较可以在人和电脑之间进行。

  如果客人通过问题的答案无法判断哪个是电脑,哪个是人,那就足以证明计算机的智力之高。


  
第39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3)


  你先坐下,尽量坐得舒服些,在脑子里想象一朵粉红玫瑰的样子。

  集中注意力,让这个图像尽可能清晰,绿色的茎和叶,粉红的花瓣,刺……尽力去想象玫瑰的每个细节。

  你正想着,有人进屋,问你是否屋里有支玫瑰。

  你怎么说?如果屋里真的没有玫瑰,你会说“没有”。

  但是假设屋里就有支玫瑰,或者至少在你脑子里有一支,你正想着它。

  这时,我打开你的头盖骨看看里面,我会看见玫瑰吗?当然看不见!玫瑰只是以象征或者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你的大脑。

  当你读到“门”这个字时,你脑子里就出现了门的样子,你就想到了“门”。

  这怎么可能?这就是符号表征!“门”这个字是一个语言心理符号,代表那个木头的(通常是)、安装在你屋里最前面位置的长方形的东西。

  思维由一系列符号构成,这些符号可以表征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物体的信息。

  思维也包括对这些符号进行处理的过程。

  处理的过程包括整合、拆散、重组这些符号形成更复杂的信息链和有意义的符号系统。

  再以“door”这个单词为例。

  这几个字母可以被重组形成另一个单词,即“odor”,意思是“气味”,完全不同于“门”的意思,完全是另外一种概念。

  即使是像字母这样简单的一个系统,也可以产生一套包括许多更大、更有意义的符号或者表征的系统。

  这些符号是哪里来的?它们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当我看到玫瑰,开始有些想法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与玫瑰相应的符号表征。

  概念化还记得最近一次和朋友出去散步吗?去了咖啡屋?聊了最近的浪漫经历还有生活中糟糕的人际关系?谈了政治?天气?不管聊什么,你们都在谈概念。

  概念是对一系列相关观点的总的看法。

  “浪漫”是概念,“关系”是概念,“政治”是概念,“天气”也是概念。

  记住,在思维的信息处理系统中,这些概念被表征为符号。

  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概念?通过学习来推理、导出、形成概念。

  当物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它们就代表同一概念。

  有些概念定义得很好,有些不是。

  看以下这些词:足迹,皮毛,牙,四条腿这些词描述的是什么?可以是猫、狗、狮子或者熊。

  事实上,这四个词还不足以判断。

  缺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清楚地界定这个概念,使它不会和其他事物混淆。

  再看下面这些词:足迹,皮毛,牙,吠现在描述的是什么?肯定是狗了。

  为什么?猫、狮子和熊都不能吠。

 

        
第40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4)


  “吠”这个特征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唯一性,那就是“狗”。

  “吠”就是这个定义的界定性特征。

  物体只有具有这个界定性的特征,才能被划分到某一特定概念中。

  看下面的词:羽毛,喙,蛋,飞这是在描述什么?鸟?不要着急下结论。

  至少有两种鸟不会飞吧?企鹅和鸵鸟?它们不会飞,但它们是鸟。

  所以,会飞并不是鸟的一个界定特征,有些不会飞的动物也是鸟。

  但是,大部分鸟都会飞,所以“会飞”是一个典型的特征或者属性,是概念群中大部分成员的属性,但不是所有成员的特征。

  想象一个椅子。

  尽力在脑海里画一个椅子。

  然后描述这把椅子。

  (向别人描述,否则自言自语地描述有些滑稽。

  )你想象的椅子很可能包括木头、四条腿、一个长方形或者方形的座,靠背由两根位于座位左右两侧的竖棍支撑,两根竖棍由几根横板连接。

  这是一个典型的椅子。

  实际上,它是椅子的原型。

  原型就是指一个具体的种类当中的物体或者事件的最典型的代表。

  它是一个概念最典型的代表例子。

  人类发展的早期,种类的属性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简单的特征不断增加,整合成更大的单元,直到形成一个具有庞大容量的信息概念网络,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思维复杂得多,它不是对每一个词的简单理解。

  一会儿,我们把单个词组成的概念合成由句子组成的概念,然后再合成由段组成的概念。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建造、形成更大的概念的过程。

  “战争是地狱”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战争”和“地狱”。

  现在,建立一个心理模式,把你脑子里有助于理解事物关系的一些命题进行分类,找出这些命题的关系。

  这是例子:战争是地狱。

  二战是战争。

  二战是地狱。

  图式是理解事物时所用的基本单位,用来表征这个世界,图式也是把心理模式组成更大的意群的产物。

  看这个例子,“在二战中作战的士兵都受到心灵创伤。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战争的极端本性。

  有人甚至说战争就是地狱。

  ”属性组成概念。

  概念组成命题。

  大量的命题构成心理模型。

  最后,心理模型形成图式,代表我们语言或者思想中用于理解、表征世界所用的基本单位。

  再看一个“书”的概念的例子。

  把书的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结合起来,比如与读书这个概念联系起来,然后再联系到另一个概念——图书馆。


 
第41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5)


  现在,你已经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书、读书和图书馆。

  这三个概念引发了关于学习的命题(有些人因为感兴趣而学习,这里的学习可不是因为兴趣)。

  学习又被归到了更大的类别里,或者归入图式里,形成了学校或者上学的概念。

  让你的大脑持续运转人类的思维是掌握概念、表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过程。

  那么我们掌握了这些概念之后怎么处理它们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情况:每两到三个月,全国每个大学都会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

  这件事就像潮汐反映月亮的周期,就像学生上学会欠债?一样,是可以预测的,当每个新学生选学一位教授的课程,可以预测会发生这样的事: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学生,走进教室或者报告厅,面朝老师坐下,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等着在教授讲课的时候记些笔记。

  这一系列的动作或者整个不断被重复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代表一种图式,表现的是一个学生心中“上课”或者“学生”的概念。

  美国高等教育费用高昂。

  近年来,上大学的费用不仅与美国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并且超过了中等收人家庭收入增长的幅度。

  多数学生靠贷款上学。

  ——译者注思维是如何利用概念(比如“学生”)来驾驭这个世界、来解决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呢?如果思考是一个计算过程,那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机。

  可是这些计算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知道我们的心理语言包括概念、命题、思维模式还有图式。

  这些思维的组块或者这一系列有组织的概念到底是如何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大部分时候,思维是有组织、有目标的。

  有人甚至说它是有逻辑、能推理的。

  有组织的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有目标地解决我们每天生活中遇到的数不清的问题。

  我们每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生存。

  思维是有目的的,它指引我们的行为朝向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首先就是保证能够活着!我们拿婴儿为例。

  (不要真把它拿走,研究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我是一个婴儿,我很饿,我本能的反应就是哭。

  终于,有人把遥控器放下,走过来给了我一个奶瓶。

  那个时候,我的思维非常重要。

  我在哭这个行为与有人给我奶瓶这个结果之间建立起一个关系。

  基本上,我是这样理解这个关系的,“当我哭的时候,有人就会给我奶瓶。

  ”现在,这成了一个“规律”。

  逻辑很简单:如果A,就会B;如果A和B,那就会C。

  A(哭) B(有人给我一个奶瓶)=C(解了我的饥饿)下面我将介绍思维基本的工作机制,有时候称作思维的架构。

 

    
           
第42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6)


  这些架构就是思维的方式。

  除了可以用概念来表征这个世界,思维还需要以下这些成分:输入:接受来自周围环境或者来自我们自己大脑的感觉信息。

  记忆:存储知识必备的系统。

  我们从周围世界接收的信息储存在我们的大脑和记忆里。

  比如我们记忆中的生日、姓名以及其他信息。

  操作:指的是一些规则。

  这些规则(推理、问题解决和逻辑分析)决定着如何利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

  以数学为例:如果我记忆中有100个数字,我遇到一道数学题,那么对这些数字的处理就决定了我算题的方法。

  输出:是一个行动“程序”,由它来告诉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在思维过程结束时该干什么。

  输入认知过程的输入成分实际上不是思维过程的成分。

  实际上,我这里讨论的输入是指感知。

  输入就是指我们把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放”进大脑里。

  基本上,所有“外面的”信息都要进入我们的大脑供我们思考。

  但是,信息是怎么进来的呢?我们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会输入所有的信息。

  这些感觉就是思维的原材料。

  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变成了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你可以参阅第5章关于知觉的内容。

  它们很快就消失了:记忆概念是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表征,思维则是处理以概念形式存储的心理符号的过程。

  这些心理符号是怎么保存的?通过记忆!记忆有三个独立的存储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个例子也许对大家理解记忆会有效。

  想象你存钱到一个银行里,取得一个活期存款账户。

  我们都知道还有其他账户类型。

  账户不同,我们储蓄的收益也不同。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银行以不同的账户类型、不同的方式来储存我们的钱。

  活期账户主要是供日常或者短期使用。

  定期存款账户是为了长期收益打算。

  我们的记忆系统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储信息。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分离的二级记忆系统,用于存储通过感觉接收到的信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过太阳后闭上眼睛看别处,结果如何?你的大脑里仍然有一个太阳的形象。

  短期记忆短期记忆(STM)包括目前仍然在你意识中活跃的信息以及你注意到的信息。

  书页上的光,书上的字,肚子里的空城计,窗户外面大街上的噪声,这些都是你意识的一部分,都储存在你的STM里。

  你目前没有意识到的内容则储存在长时记忆里,也可能已经忘记了。

 

           
第43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7)


  STM可以存储多少信息?普遍的共识是它能存大约七条信息,上下有两条的出入。

  有时这叫做STM存储容量的“魔力数字七”。

  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是七位?魔力数字七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我们的STM里,只能存七个字、七个数或者七个简单的项目?不,这多亏了组块的过程。

  通过组块,我可以存储更多信息。

  组块最经典的例子是利用记忆术,你可以把接收到的一大块信息拆成一个个片语,以便于记忆。

  下面是一个应用记忆术的简单例子。

  如果你要记一串东西,可以用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容易记忆的词组或者短语。

  我永远忘不了我八岁时学习的一个内容:Kings play chess on fine green silk。

  你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吗?它代表生物学家划分地球上不同有机体的方式:Kingdom, Phylum,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译文为:国王在漂亮绿丝绸上下棋。

  ——译者注?译文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译者注STM系统的储存时间大约是18秒。

  只有通过复述,你才能延长STM存储的时间。

  复述就在你心里反复地大声讲述要记忆的内容,这样你就不会忘了。

  长时记忆被多次复述过的STM里的信息最后转入了一个长期的记忆存储系统,即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有两种存储信息的方式:保持性复述:通过重复把STM里的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的存储系统中。

  精细复述:你在心里详细地复述信息,并把它整合到已有的记忆中。

  当信息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与你已知的信息产生了联系,就很容易记忆,并且不易忘记。

  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情景记忆:你的经历中特别的事件和情境(结婚、生日、毕业、车祸等)。

  语义记忆:描述事实的信息,比如重要的假日、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名字和你的社会保险号码。

  程序记忆:怎么做事情的信息,如骑自行车,算数学题或者试穿鞋子。

  理论上说,长时记忆的时间和范围是无限的,因为研究者还没有发现一种测试其储存能力的方法。

  你只要记住,长时记忆的容量足够你完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一想起来你曾经忘记的那么多的东西,你就会觉得这个说法不那么可信。

  既然信息就“在那儿”,那为什么我们会忘了它?忘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时,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能获取那些信息,而不是信息不存在了。

  当我们无法从记忆里回想某些事情的时候,是因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记忆读取干扰。


  
第44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8)


  这两种造成读取失败的方式都是因为其他信息的阻碍,使某些信息不能进入记忆。

  逆向干扰:因为新信息的阻碍,很难想起以前的信息。

  正向干扰:因为以往信息的阻碍,很难忆起新信息。

  下次你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尽力去记住开始10到12分钟的细节、中间10到12分钟的细节和最后10到12分钟的细节。

  或者听讲座的时候,尽力记住开始、中间和最后的内容。

  你可能会注意到心理学家所说的系列位置效应。

  一个节目或者讲座最开始和最后的内容比中间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为什么?出现在节目或者讲座开头的信息总是能进入长时记忆,是因为没有前面的信息的干扰。

  节目最后的信息当时正被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是因为这些信息刚刚才接收到。

  中间的内容呢?忘记了。

  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

  忘 了 吧!是不是曾经有人跟你说,把什么东西忘了吧?试试这个:忘了奶酪吧。

  有用吗?你是忘了还是更想它了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有人告诉你把什么忘了,你更想了,越发不可能忘了。

  忘了是一个非常虚伪的建议。

  如果他们真的想让你忘了,就压根儿不应该提它。

  轻松处理信息思维过程的第三步就是执行心理操作或者进行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最常见的两个类型是问题解决和推理。

  问题解决?马盖先,英国影片《百战天龙马盖先》中的主角。

  因为孩提时代擦枪走火的意外,马盖先出任务时从不带枪、不使用暴力,以科学知识为工具,利用手边小东西,化危机为转机,在世界各地除暴安良。

  就地取材、制造足以破坏敌人基地的爆炸物是他的绝招,而随身携带的瑞士刀则是他最好的帮手。

  美国报章形容“百战天龙”塑造的人物是现代人梦幻的英雄,比007邦德更有办法。

  ——译者注问题解决,这个词说得直截了当。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还记得电视节目里的马盖先?(MacGyver)吗?他能解决所有遇到的困难。

  他能把牙签变成喷气式飞机式的滑行装置或者是火箭的发射器。

  这个节目我曾经看得不亦乐乎。

  然后我拿出我自己得意的工具箱,把我的烤面包机拆开,想把它变成一个卫星接收器——四个小时后,我手头还是一堆零件,再想烤面包是没指望了。

  所以我认为马盖先的问题解决能力比我强。

  纽维尔和西蒙(1972)是问题解决心理学的教父级人物。

  针对这个主题的几乎每一项研究都要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基本的几个步骤:1?问题的确定。

 

       
第45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9)


  这就像你要想治疗一个吸毒者或者酗酒的人,首先得确定问题的存在。

  2?问题的表征,包括构想出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3?找出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且对这些解决办法进行评估。

  4?选择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5?执行方案,检验其是否有效。

  这几步的首字母可以缩略成IDEAL(Bransford and Stein,1993):“I”确定问题“D”描述、说明问题“E”探索可能的方案“A”行动“L”回头评价方案的成效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基本上总是重复地使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很可能有很多解决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怎么使用试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看到小孩在把不同的形状放进不同的空格时,也用这种试误的方法。

  首先,他会拿起一个圆圈,把它放进每一个图案的空格里,直到找到正确的位置。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填补其他的空格。

  这个策略非常简单,但是有时候它却是我们解决问题时能想到的唯一的方法。

  在还没有界定清楚问题是否存在或者已经确定部分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试误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问题解决技巧:手段——目的分析:把问题分成更小的子问题,各个击破,直到得出最后结果。

  逆向思考法:这种解决办法就像把东西拆开再组装起来,从而了解物体(问题)的构建过程。

  头脑风暴法: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不用考虑他们的对错。

  无论这些方法多么不合理,不实际,或者听起来很傻,很可笑,都没关系;只需把它们都摆在那儿,在你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之后再删除它们。

  即使你想到让超人吹出冷气的办法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都可以算作一个方法。

  类比和比喻:使用类似物或者以前解决过的相似的问题来解决与以前的问题不相关的新问题。

  古巴导弹危机?就像一个测试胆小鬼的核动力游戏。

  谁最先畏缩、犹豫或者害怕,谁就输了。

  我猜肯尼迪总统一定非常擅长这个游戏。

  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进行的第一次真正的、直接的核对抗。

  肯尼迪的强硬态度唬住了前苏联人。

  赫鲁晓夫最后宣布,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美国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诺。

  一场战争危机过去了。

  ——译者注推理和逻辑推理和按照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个主要的能力。

  人类迷惑的时候会思考,动物不能。

  我知道这个说法可能会引起异议,特别是大部分宠物主人认为他们的宝贝会通过叫声告诉大家数学题的答案。


  
第46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0)


  但是,请相信我。

  还记得《星际旅行》中的史波克博士吗?他总是那么有逻辑,寇克上尉也总是能利用他感性的、情绪化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问题。

  逻辑和推理就谈这么多。

  但是请记住,《星际旅行》只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是现实。

  推理是一个思维过程,它是依据在结论之前所做的前提假设推出结论的过程。

  前提是陈述事情的状态,比如“所有的消防车都是红的。

  ”另一个前提可能是“我爸爸上班时开着一辆消防车。

  ”所以合理的结论可能是,“我爸爸开着红色的车去上班。

  ”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我们的结论是否有效或者是否符合逻辑。

  当我们的观点符合逻辑的时候,我们的推理就是一个好的推理。

  我爸爸工作时开着消防车这个陈述因为符合两个前提所以符合逻辑。

  但是,如果我们这么说:所有的消防车都是红色的。

  我爸爸的车也是红色的。

  因此,我爸爸的车是一辆消防车。

  这就不合逻辑了!第一个前提并不能说明所有的车都是红色的,只说了消防车是红色的。

  所以,包括消防车在内的其他卡车也可以是红色的。

  我爸爸可能开着一辆红色的丰田。

  这就是逻辑,它就像是一把校验推理的尺子。

  所有基本的推理都包括两个成分:前提:关于事物或者事件的陈述。

  用来支持结论。

  结论:从前提中推出的观点。

  只有从前提中合理地推出的或者符合逻辑的结论才是有效结论。

  两种基本的推理方式:归纳:在归纳推理中,为了收集事实来支持或者证实假设的结论与情况(结论),你开始做些观察(前提)。

  比如:周一下雨了。

  周二下雨了。

  因此,我得出结论:周三也要下雨。

  这就是一个归纳推理的例子。

  利用两项观察或者两个前提来预测第三个结论。

  我想我们本地的天气预报员也使用归纳推理来预测天气,而不是利用在电视中做广告的昂贵的电脑技术来预测。

  演绎:演绎是使用前提来推出结论。

  这些前提能够提供真实、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结论。

  假设前提正确,那么符合演绎逻辑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演绎通常是从一般性的结论和个别原因开始推理。

  下面的例子就是演绎:所有的人都应该是自由的。

  我是人。

  因此,我应该是自由的。

  这个结论是顺着前两个前提的逻辑来的。

  它应该是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的。

  下面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所有的鸡都下蛋。


     
第47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1)


  我的鸟下了一个蛋。

  因此,我的鸟也是一只鸡。

  为什么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第一个前提只是一个大种类即禽类的子集。

  第二个前提中的鸟属于禽类这个大的种类,因此第一个前提的情况不适用于第二个前提。

  如果我们把两个前提反过来,就能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正确的三段论。

  所有的禽类都下蛋。

  我的鸡也下蛋。

  因此,我的鸡也属于禽类。

  输出到目前为止,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记忆→处理信息处理完信息以后呢?那就是思维过程的输出了,也就是“行动”阶段或者结果。

  如果我要用一些数字做减法题,我就要调动大脑中关于减法的记忆,在大脑里进行运算,然后大脑指挥我的手在纸上写下答案。

  这个输出的过程叫运动程序,因为它包括肌肉的运动(比如脑袋上的肌肉运动)。

  减法题的结果就是输出。

  但是,它不是一个肌肉运动程序,而是一个“心理”输出,然后可能会使用嘴部肌肉把结果表达出来,这时就变成了一个运动程序了。

  想象自己非常聪明很长时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尝试着解释什么是智力。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智力欠缺的例子。

  你只要看看那些傻瓜的家庭录像就会知道。

  一位老兄在改电线之前忘了关掉电闸。

  一位女士想给一个北极熊喂食,结果自己差点成了北极熊的美味。

  我们也许觉得录像中这些人的霉运很好笑,因为他们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另外一个有争议的可能性是说,因为我们自己没有那样的不幸,所以有些幸灾乐祸。

  在解决问题、学习、逻辑思考、语言、理解和获得概念、抽象化、整合、实现目标等能力方面,大家都存在差异。

  所有这些重要的能力部分地说明了智力的本质含义,这些能力就是智力。

  如果要更确切地定义智力,智力是一个人能力的集合,它可以使一个人获取经验、学习、思考并且成功地适应环境。

  这样一个广泛的智力概念还包括类似于在大城市的生存能力这样的概念,而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认为治疗师不具备这种能力。

  二因素论两个因素?如果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从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智力起,他们就非常依赖心理测试来研究概念。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智力理论是双因素论。

  这个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个因素:g因素:一些心理学家编出一个测试心理能力的试卷,他们把这个卷子发给许多人做。

  然后计算他们的得分,再把各个能力的得分取平均数,最后得出的分数就叫做一般智力因素。

 
第48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2)


  这是二因素理论中的一个因素,通常叫g因素。

  它表明在这种智力测试中你表现出的总体的智力水平。

  此理论也叫智力的心理测量理论。

  s因素:每一个分测试的独立的分数就是s因素,或者叫特殊因素,代表一个人在具体领域中的得分。

  把所有的s因素放在一起就是g因素。

  通常测量的s因素包括记忆、注意和集中、语词理解、词汇、空间知觉、抽象推理的能力。

  所以,心理测量理论中的智力得分就是你智力测验中的得分。

  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测试都由一组小的测试或者分测试组成。

  通常,在一个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也会在其他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换句话说,每一个测试单项能力的分测试之间互相关联,这种关系表明他们都是一般智力的组成部分。

  其他的相关理论有瑟斯顿提出的群因素论。

  它和特殊因素是同一个概念,只是更加具体。

  瑟斯顿认为,智力由七个不同领域中的能力组成: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支持,而且,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100多种主要的心理能力。

  所以有人说,是该把问题简化的时候了。

  斯腾博格的智力三因素论罗伯特·斯腾博格发展了智力的三因素论,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关于将都市适应能力作为智力因素的争议。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爱因斯坦极其聪明,具有数学和物理天分,但是居然不会系鞋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斯腾博格似乎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聪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很好的常识和实用的智力。

  这个理论中智力的三个成分是:成分智力:是指传统智力测验中的基本因素(记忆、言语流畅等)。

  这是智力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的表现。

  斯腾博格强调这些知识和日常生活是脱节的,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问题。

  爱因斯坦就具有这方面的智力。

  经验智力:包括解决两种不同问题的能力:新问题和常规问题。

  它需要一个人能够识别与常规问题不同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

  背景智力: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智力。

  这种智力使人能够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了这种智力,你就不会从汽车前面走过去,告诉警察说你迷路了;也不会不知道如何处理已经堆到天花板的垃圾。

  这就是智力在城市生活适应性方面的表现,也是在我们的患者看来治疗师所缺乏的。

  多元智力你是否曾经想过,是什么使得迈克尔·乔丹成为那么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又是什么使莫扎特无需修改就一次性完成整个歌剧的创作?他们真是不一般!按照哈瓦纳·加德纳(1983)的理论,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智力,不是我们常见的智力。


     
第49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3)


  他们通常被人们称为天才。

  加德纳观察了一些极其具有天赋的天才,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

  他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而这些智力不同于大部分人所认识的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看起来迈克尔·乔丹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强。

  在体力活动中,身体—动觉能力强的人手—眼的协调性比一般人好,平衡感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四肢和躯干。

  音乐智力:如果你可以用手和脚同时打拍子,那你就有些音乐方面的智力了,虽然只有一点点。

  音乐智力很高的人表现出异常突出的读、写、演奏音乐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你是否曾经在你家后院迷了路?如果是这样,那你的视觉—空间智力肯定不会高。

  这是一种空间定位和移动的能力,也是在头脑中形成三维图像的能力。

  语言智力:即传统的读、写、说的能力。

  口齿伶俐、表达清楚的人,还有诗人、作家、有天赋的演讲者,他们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基本的和复杂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人际智力:喋喋不休的人和二手车销售人员都是人际智力很高的人。

  一个“喜欢而且善于跟人交往的人”具有很好的交流技巧,知道怎么去和人沟通,怎么与人相处。

  这些人的人际智力很高。

  自知智力:你对自己了解多少?自知智力指的是理解你自己的动机、情绪以及个性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按照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

  我可能非常擅长棒球、唱歌、解数学题,但是我可能在自己家后院迷失方向,也可能不会和人谈话,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体会到自己感情的人。

  第7章

  你感觉如何?本章提要

  探讨我们做事的原因

  感觉很重要

  或激动,或沮丧,或平和

  情绪也有它们自己的心理

  三思而后行

  想想美好的爱情和残酷的战争

  人们为什么每天起床去上班?为什么我十几岁的表妹要在肚脐上穿孔?人们为什么要去健身房?如果我们不问这些有趣的问题,心理学还有什么意思?这些行为没什么神秘的。

  大部分人上班是为了谋生,我们吃饭是为了生存,我们缴税是为了不进监狱。

  这些事情于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意义,我们无需花时间去想为什么。

  但是,当有人做了不一般的事情,或者极其困难的事,或者非常恐怖的事情,我们常常禁不住要问“为什么?”?德兰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但她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所以大家都称她印度修女。


   
第50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4)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得奖者。

  她除了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外,还被誉为“慈悲天使”、“贫民窟的守护者”、“贫民窟的圣人”等。

  ——译者注经历性的创伤常常会留给我们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自己这么不幸?尤其是当伤害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发出这样的疑问。

  创伤常使我们困惑,希望寻求许多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会帮助我们接受自己的感受。

  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有人要对另一个人做那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寻求答案的时候,并不是总往坏处想。

  以德兰修女?为例,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印度的穷人和病人工作。

  为了那些穷人和似乎被遗忘的人,德兰修女宁愿自己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

  她放弃了自己全部的物质享受。

  她为什么必须做这样的事?她为宗教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尽了她最大的义务。

  她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中并且一直坚持到底。

  她这么做是因为她爱那些她为之奉献的人吗?无论她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动机都是坚定而不可动摇的。

  本章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动机。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不知道人们的想法,我们就不可能全面、详细地理解人的行为。

  除了探索动机理论,本章还将介绍情绪。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所有人最重要的动机因素。

  心理学家大谈情绪,认为它们在人类行为与心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为什么我们做此事而不做彼事”与我们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第7章你感觉如何?第三部分思维与情感如果你去看心理咨询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咨询师总要问你“你感觉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这么关注情绪情感?饿了,累了,这些感觉都很重要。

  对了,饥饿是情绪吗?那疲劳呢?有些人似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突然来临时毫无准备。

  另一些人似乎与自己的情绪“联系”太多了。

  饥饿和劳累不是情绪,但是情绪就像食物和睡眠一样,对于我们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

  找托尼寻求一些动力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建立了一个亿万美元的企业王国,帮助人们寻找做事的动机。

  他是一个善于鼓励人的演讲者。

  我对他使用的激励技巧的细节不甚了解,也不确定他的那些技巧是否有效。

  但是赞助他的名人之多,都可以组成一个军队了。

  从商业角度来看,他的方法是否有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受到激励。


   
第51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5)


  人们需要动力。

  他们花很多钱按照托尼的方法给自己打气。

  托尼·罗宾斯,本来是一名贫穷潦倒的小伙子,自从他发现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之后,生活便开始大为改观,成为一名充满自信的成功者。

  如今,他是一位白手起家、事业成功的亿万富翁,是当今最成功的世界级潜能开发专家。

  ——译者注很难想象没有了动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没有了做事的动力,我们会整天坐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电视。

  不是每个人都想拯救世界或者治愈癌症!无论我们做什么,研究动机的心理学家都相信,我们有些心理活动是与动机分不开的。

  相信你的直觉植物朝阳生长是因为它们想朝阳吗?有没有一个叛逆的植物,一个植物群中的害群之马,朝阴面生长,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植物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朝哪生长就朝哪生长,它们朝阳生长不是自己的意愿所能决定的,它们朝阳是因为它们的存活要靠阳光。

  朝阳生长是它们的本能。

  你想用点肾上腺素来对付熊吗?我们感谢进化的过程,因为它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本能。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定的行为得到了自然的选择(选择“保留”)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种群的延续。

  设想有一群人与狼、熊和其他一些危险的动物生活在森林里。

  有一天,这一群人中的三对男女遇到了一只熊。

  其中的一对男女看见熊后拔腿就跑,结果他们逃脱了。

  另一对男女吓傻了,站着没动。

  最后一对男女用棍棒、石头与熊搏斗,结果还是成了熊的美味。

  如果逃跑的那对男女决定生育,那他们的孩子遇到熊后成功逃跑的机会很大。

  另两对夫妻(原地没动的和与熊做斗争的)喂了熊,也就不会有后代了。

  这就是进化的残酷。

  它只选择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保留下来。

  活下来的人才能传宗接代。

  我们认为那对逃跑的夫妇比其他两对夫妇有更好的本能。

  他们的生存能力最强。

  本能可以帮助我们延续基因库中的生命。

  本能是一个自动的、无意的、先天的行为,在应付个别刺激时出现。

  我们日常所用的很多词都与人类的本能有关:母性本能,生存本能,杀手本能,勇气本能等。

  本能使我们不得不做某些事情。

  本能下的行为是自动的、不自觉的。

  詹姆斯·麦独孤找到一个方法来划分我们的基本本能。

  本能具有目的性,它指引我们的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比如生存!麦独孤认为可以通过本能想要实现的目标来确定本能的类型。


    
第52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6)


  他分出了许多种本能,包括父性和母性、觅食、交配。

  所以,不要因为吃了那么多奶酪汉堡就心里不踏实,你只是受觅食的本能驱使而已。

  许多对本能的研究都是用动物做实验。

  大雁飞到南方过冬,为什么?也许因为它们喜欢佛罗里达游泳池边的栏杆,或者只是它们的本能。

  康拉德·洛伦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动物的本能行为。

  洛伦茨使用的一个特别的方法叫动机的习性学方法。

  按照生态学研究专家彼得里的观点,本能行为具有行为特定能量——一个特定的刺激使本能变成了行为。

  所有的本能行为都有特定的导火线,称作键刺激。

  一个好的咖啡店就是我爱喝咖啡的本能的一个键刺激。

  咖啡因可能曾经有助于我们祖先的生存。

  来自环境、来自动物群中其他成员的键刺激物,称作引发物。

  主要的刺激会产生固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这些行为称作固定动作模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康拉德·洛伦茨所说的印刻。

  印刻是幼小动物与其父母之间一种无法割舍的本能。

  记不记得有这样一个卡通图像:刚从蛋壳中孵出的鸭宝宝会追随它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即使这个动物不是鸭子,鸭宝宝也会把它当成自己的父母。

  觉得自己的需要急需满足大部分人会为钱或者经济状况操心。

  我相信,即使世界上的电脑软件巨头,也难免会为钱的问题度过一两个难眠之夜。

  有些人已经学会了如何预算。

  我们为房子、汽车、医疗或者日常开支而攒钱。

  在有结余时,我们甚至留点钱用于娱乐。

  当我开始预算自己的生活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逛商店时看见了我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新的CD或者一双鞋子,我会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那个东西。

  预算的功能之一就是算计我们真正需要什么,算计我们怎样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首先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我的需要是最有力的决定因素,它决定我如何使用自己的钱。

  甚至可以说我是被我的首要需要所驱使(或者推动)。

  满足我的需要是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我生活中的驱动力。

  需要驱动我们的行为;它会给我做事的动机。

  克拉克·赫尔提出了一个动机理论,强调需要的满足。

  需要源于两样东西——恒定状态与重获平衡。

  当我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会体验到恒定状态,随之我会体验到平衡感。

  当我的需要没有满足时,我会心理失衡,然后我会受到动机驱使,采取行动满足需要来重获平衡。


     
第53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7)


  赫尔的理论又叫“驱力减低说”,因为我是被驱使着去满足自己的需要,驱力就是朝向需要满足和恒定状态的动机。

  驱力有两种: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叫原始驱力。

  饥饿、疲劳、渴都是原始驱力。

  想想看,原始驱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围绕满足饥饿和居住需要而活动的。

  除了原始驱力,就是次级驱力。

  大部分次级驱力是从我们的家庭、社会团体和较大的文化圈中学习而来。

  当次级驱力与原始驱力存在关联时,这些次级驱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将来的家庭能有更好的条件,我们被驱使着去上学。

  次级驱力本身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只有与原始驱力相联系时它们才有意义。

  驱力减低说的其中一个局限性是没有涵盖看来与我们的生理需要关系不大的需要类型。

  冲浪会重建我体内的平衡吗?冲浪满足的是什么基本需要?进一步说,如果不去冲浪,我就会不高兴,不能去工作,也不能去吃饭。

  这样,冲浪就成为次级驱力长链最底层的需要。

  我们大部分人,几乎不可能刻意地去把我们的活动局限在只是满足最低的生理需求这个标准之内。

  亚布拉罕·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虽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本能论,但是它表明我们的动机是出自一系列的基本需要,而这些基本需要是我们自然而然就想竭力去争取的东西。

  马斯洛认为有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基础。

  吃饭的需要比英语期末考试得A的需要更为重要,它们都是需要(至少某些人是这样),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基础。

  马斯洛创立了一个需要层次理论。

  列举了人类的一系列需要:最底层和最基本的层次是基本的生理需要,比如饿、渴和睡眠。

  这些需要指引我们采取行动去满足它们。

  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

  我们需要住所的安全保护。

  第三层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第四层是自尊的需要。

  我们努力来增进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最后一层是自我实现——发挥我们最大的潜力、获得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实现自己的欲望。

  当我们到达塔顶时,我们就有高峰体验,或者有一种感受,表明我们到达了动机的最高级别。

  激发对顶级肋排的兴趣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被认为是驱力减低说的一个更完善的版本。

  我们不只是被驱使着去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我们还尽可能地去满足最高级别的需要。

  “满足最高级别的需要”是什么意思?把这个看作是唤醒的“顶级肋排”理论。

 

          
第54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8)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我们就感到饥饿,就会激发出首要动机或者驱力去寻找食物。

  如果这个理论是唤醒的“汉堡包”理论或者是“唤醒理论的最低级别”,我就只是拿到一个汉堡包吃了就结束了。

  但是如果我能吃牛排,我为什么要去吃汉堡包?我可以既满足我的原始需要,同时又享受美味。

  最佳唤醒水平理论的另一个成分是我们被驱使着去寻找最佳唤醒水平,以此来使我们的表现最佳。

  耶克斯和多德森对最佳唤醒水平的研究表明,中度的唤醒水平下我们的表现最佳——既不是太放松,也不是太紧张。

  这称作耶德二氏定律。

  我猜就是因为这一点,最佳唤醒水平理论更像唤醒的“鸡肉—煎牛排理论”,而不是“顶级牛排理论”。

  你有没有在一大群人面前或者教室前面讲话的经历?你当时紧张吗?紧张成什么样?摔倒了?还是晕过去了?那样的紧张状态是一种极度的唤醒水平,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种状态下不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如果太放松,可能也不会投入足够的努力来准备演讲,最终也可能是一次失败的表现。

  最好的状态是中间状态:既不太紧张也不太轻松。

  寻找更便宜的长途电话公司是值得的每周我至少会回家一次,当看到我的电话闪红灯时,我就在想,是谁打的电话呢?是我好久不见的朋友吗?还是一个失去联系很长时间的亲戚?不,是讨厌的长途电话公司,他们想让我选他们做电话服务供应商。

  很多营销努力都基于叫做期望理论的动机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是当我们分析了某种行为带来的潜在的奖赏以及实现这些回报的可能性之后的结果。

  长途电话公司指望我能因为期望某种奖赏而换用他们的服务。

  这是一种很直接但是却有力的激发动机的方式。

  当你能够引诱用户相信奖赏,并且很可能马上就会蜂拥而至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更为有效。

  与期望理论密切相关的动机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比较简单。

  这个理论说,我们是受到驱使才去努力获得奖赏或避免类似疼痛这样的负面体验。

  我对付电话公司的经验就是,让自己认为换服务商只会带来不快,而不会带来节省几块钱的奖赏。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我预期到的结果对我的行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每当我看见长途电话公司的电话信息,一概删除。

  对立过程理论有时候我们受动机驱使去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去健身房。

  至少我认为去健身房并不是件愉快的事。

  许多人做的事情从表面上看并不愉快,而是痛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有受虐的需要或者本能。

   
第55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19)


  动机可能产生看来不愉快甚至痛苦的行为,这种现象可以用动机的对立过程理论来解释。

  很多人喜欢吃辛辣的食物。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我们热衷辛辣食物的动力不是接收到的最初的反应或者刺激,比如辛辣食物带来的痛苦,而是最初反应之后带来的体验。

  每一个出现的反应都有一个称作对立过程的相对的反应。

  在接收了特定的刺激之后,最初的反应减弱,对立的反应增强。

  辛辣食物相反的反应或者相反的过程是什么?内啡肽——身体释放的一种自然的去痛剂。

  辛辣食物对我们的舌头发生化学反应,灼烧舌头,而身体则用这些自然的去痛剂来与烧灼作战。

  当内啡肽去痛剂产生作用、灼烧感减轻时人会感觉很舒服。

  爱吃辣的人认为他们是爱吃食物里的辣调料,但是按照对立过程理论,他们是对内啡肽这种麻醉剂上了瘾,他们灼烧自己的舌头,是为了享受对立的反应,是为了体验相反的、内啡肽释放后的反应。

  情绪——干了无数的坏事情绪的力量可以加速我们的行为或者使我们开始采取行动。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动机理论研究过情绪的力量。

  情绪和动机密切相关。

  当我们需要什么或者需要未被满足时,我们就受到激发,去满足需要。

  当肚子咕咕叫时,我们就知道饿了。

  情绪有助于身体发挥功能情绪是信号,指示我们是否实现了我们的目标,除此之外,弗里达还指出了情绪的一系列其他功能。

  情绪使我们对潜在的危险情境有所准备,给我们警告。

  加文·德·贝克尔在他的书《恐惧的礼物》中对情绪的这个作用作了高度评价。

  一句话,恐惧救了我们的命。

  你是否曾经处在一种感觉不大对劲的情境中?那种“感觉”就是你的情绪,它警告你可能的危险,而这个危险是你不可能观察到或者意识到的。

  德·贝克尔说我们应该多倾听那个声音,多去适应那个声音——它是一个有利的生存工具。

  好的情绪可以使我们从面临的苦难或者苦闷中解脱出来。

  幸福的感觉很好。

  如果我们从来没觉得高兴,那是什么样子?一定很痛苦!和快乐的人建立好关系很容易,人感到快乐就会去社交,可能会有浪漫的事发生,可能会生孩子,那么最开始的父母快乐的基因可能就会遗传下来。

  情绪让我们成为更受欢迎的人,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系。

  情绪的另一个理论来自进化心理学,这种理论在过去的数年中赢得了更多支持。

  心理学家认为特定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发展的适应性反应。

 

        
第56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0)


  情绪就是这个适应过程的一部分。

  考斯米兹和托比提出,我们拥有广泛的行为和心理程序(思维计算程序),这些程序帮助我们应对生存的挑战。

  每个程序独立发挥作用,将会是一场噩梦。

  如果你认为准备一次野营旅行有物质困难,尝试去协调一下我们所有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这就是情绪起作用的地方。

  考斯米兹和托比把我们的情绪看作“程序的主宰者”,负责组织和整合所有的行为和思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情绪起调节作用,帮助我们判断个别情境中需要采取的行动和我们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当其他心理需要,比如自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如何能知道呢?当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情绪会告诉我们。

  我们的情绪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满足我们的动机目标(比如,以失望的形式)或者我们正在满足动机目标。

  情绪是复杂的现象,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成分组成:主观体验:当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绪,我称之为感情。

  我悲伤的感受可能是想哭、没有力气或者什么都不想做。

  这是我关于悲伤的经历;它是我的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所有的情绪都会有大脑或者神经系统活动的反应。

  我们生气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难过时会感觉很累。

  表达成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外在表现,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举止、单词、短语、手势和其他不计其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哪个在先,身体还是心理?如果情绪包括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达成分,那么哪个先发生呢?是否因为我认为或者感觉到生气,然后肌肉紧张?是否因为我先说我饿了,然后才饿?想探明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非常不易——对情绪的争论就像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样的问题一样。

  但是不用担心,有人已经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对情绪的成分发生的先后顺序作出了解释。

  詹姆士-兰格理论试图理出个头绪来。

  当我们遇到导致情绪反应的情况或者刺激时,我们的身体先作出反应。

  我们都拥有一套应对情绪刺激的自发的身体反应。

  我们的饿感觉系统首先作出反应,把信号发送到大脑的情绪中心,创造出一种觉醒状态。

  生理反应之后,大脑会分析发生了什么事。

  最后,在觉醒和评估之后,情绪的主观体验出现了。

  比如,这时,在分析了一长链的生理反应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识别出恐惧。

  在我们认识到了这种情绪体验之后,我们就能表达这种体验。


     
第57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1)


  首先,我们看到了恐惧。

  然后我们心跳加快,其他与恐惧相关的生理反应也出现了。

  我们可能作出这样的分析,“我的心跳很快,我正在逃离恐惧情境。

  我一定是吓坏了。

  ”只有分析之后,我才能述说自己的感受,“我吓坏了。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是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一个演变。

  这个理论也认为先有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然后才有情绪的主观体验,但是这个理论有个小小的转折。

  坎农-巴德理论认为,肌肉被唤醒以及其他的顺序动作等复杂的行为并不是首先产生的生理反应。

  大脑中某些被认为不太复杂的部分最先被激活。

  这些大脑中“低级”的部分会同时发信号到三个“较高级”的大脑区域:评估区,唤醒区和体验区。

  与詹姆士-兰格理论相比的主要区别是在这个理论中,唤醒、分析、体验和表达都是同时发生的,但必须是在大脑中的更为基础的部位绶带提示或者被唤醒后发生。

  所以,我遭遇恐惧情境,大脑的低级部位被激活,然后是同时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我逃跑,分析逃跑的原因,意识到我受到了惊吓,喊叫“救命,我要死了”。

  看来事情还没那么复杂,夏克特(Schacter)和辛格(Singer)提出了情绪过程的第三种理论。

  他们的二元素论借鉴了詹姆士-兰格和坎农-巴德的理论并做了微小的改变。

  他们不认为评估过程之后最先发生身体或者大脑低级区域的反应,而是认为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估是同时发生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共同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

  评估的过程要使用情境或者环境中的信息。

  在进行评估之前,任何的情绪唤醒都没有什么区别(不针对某一个别的情绪)。

  表达自己当有人微笑时,她快乐吗?有人怒视着你、胸口起伏、满脸通红,他是什么感觉?你能猜到他正在体验什么情绪吗?当然,你可以猜得到。

  所有的情绪都有外显的、表达出来的成分,包括口头信号、脸部表情、眼神交流、其他的身体动作和一些非言语的表现。

  有人相信情绪的表达成分是天生的。

  通过观察外在表现来辨别别人感受的能力也是天生的。

  有些情绪表现是普遍一致的,比如,开心时微笑,不开心时皱眉。

  我们如何表达情感和什么时候表达,以及感受和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是合适的,这些都与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

  当然,特定的环境也会制约我们情绪的某些方面。

  通常,我们不会在葬礼中欢呼大笑,也不会对夸奖我们或者给我们礼物的人发火、尖叫。

  
第58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2)


  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表现在如下方面:语速:根据我们的感受,语言速度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

  语调:我们的语调可以很好地表现我们正在经历的情感。

  声高:声音的高低也很能说明问题。

  比如,当我们生气或者激动时会提高音量。

  注射点有意思的东西请考虑一下华莱士和戈德斯坦的实验。

  研究中的被试被注射了肾上腺素来激活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

  这会让他们出现斗还是逃的反应。

  有些被试被告知,注射会使他们发怒,另一些被试对注射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被告知了一些错误信息。

  然后把这些被试分成两组:一组置于令人生气的情境中,另一组被置于愉悦的情境中。

  生气情境中的这一组要填写一份侮辱性的问卷,设计这样的问卷就是要让他们生气。

  愉悦情境中的这一组和一个研究人员待在一起,这位研究人员一直在大笑或者微笑,所以第二组过得很开心。

  两组人注射的是同一种药物,所以他们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唤醒状态也是一样的。

  但是同样的唤醒状态会产生同样的(续)情绪吗?你认为呢?生气组的被试说他们感到气愤,愉快组的说他们很开心。

  记住,这两组的生理唤醒一样,但他们体验到的情绪是不一样。

  这些情绪体验是自主神经系统被唤醒后的普遍经验,是基于他们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

  就像二因素理论预期的那样,被试显然是在评估了情境后给他们的生理唤醒打上了标签。

  如果你想生气时还能表现得很镇静,那就放慢语速,软化音调,降低音高。

  如果你想威胁某人,那就要语速快,声调严厉,声音还要大。

  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号:你生气了。

  人类体验了许多种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悲伤、高兴、厌恶。

  花一点时间想象自己的生活:你最常体验的是什么情绪?作为一个治疗师,我见过所有的情绪,但是爱和怒是两种时不时就会出现的情绪——可能比其他的情绪更频繁出现。

  人们想谈论他们渴望被爱,以及得到爱、给予爱等。

  他们在安全的、自己知道并不会被报复的地方也想表达自己的气愤。

  近看两种最常见的情绪:爱和怒爱让世界运转。

  爱是否让世界运转?这个问题并不能抹杀爱的巨大力量,爱控制着我们。

  大部分人想要爱,即使有时我们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被人爱或者爱别人的感觉都很好。

  世界上有太多的爱,如果你想反驳这个说法可非易事。

  对于那些认为爱有魔力的人,我希望我的心理分析没有打破你的梦想。

 

第59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3)


  哈特菲尔德(Hatfield)与雷普森(Rapson)认为爱有两种类型:热烈的爱:强烈的爱,带有性和浪漫的特征。

  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那种爱。

  你绝不会对你祖母有这种爱!同情的爱:这种爱是我们对家人和朋友的爱。

  没有太多的激情,但是高度依恋,富有责任,彼此亲近。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创立了一个爱的理论,列出了六种爱的形式。

  不同的爱按照激情的程度来区分:激情,一个人寄予另一个人的强烈的欲望和期望,并且以与对方发生性关系为满足;承诺,一种信念,相信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守在身边;亲密,与另一个人分享最深、最隐秘的感情和想法的能力。

  斯腾伯格的六种爱就是基于不同层次的激情、承诺和亲密。

  联系:彼此亲密,但是没有激情和承诺。

  和治疗师的关系就是这种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可以告诉治疗师我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我对他没有激情和承诺。

  痴迷:有激情,但是没有承诺和亲密。

  这种形式的爱就像性欲。

  一夜情或者七年级时发生的爱就是这一种。

  空洞的爱:有承诺,但是没有激情和亲密。

  一些已婚夫妇为了某种必要性或者方便而彼此承诺或者生活在一起,但是缺乏激情和亲密。

  虚幻的爱:彼此高度承诺,激情满怀,但是亲密程度很低。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看起来就是这种类型。

  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说话,我一直不明白他们怎么能够变得亲密。

  同情的爱:有承诺,也亲密,但是没有激情。

  这是一种纯粹的很好的关系。

  圆满的爱:斯腾伯格使用圆满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爱,我猜是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包裹:高度热烈的激情,坚定的承诺和高度的亲密。

  这就是“圆满”。

  爱的基础是在童年期建立的吗?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成人与爱相关的一些关系是童年期依恋关系的延伸。

  童年期经历了健康的依恋关系,成人后就拥有成熟的关系,高度亲密,高度信任,即使是高度的相互独立,关系仍然令人舒服。

  与早期的看护者经历了焦虑或者矛盾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可能较易“坠入爱河”,以此寻求迅速的、极度的亲密,他们对任何抛弃的迹象都反应强烈。

  《致命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里的人物格伦·克洛斯(Glenn Close)年幼时一定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依恋关系。

  避免社会交往的孩子们倾向于不适应亲密的关系,并且在成人后的关系中很不愿意依赖他人。

  哈特菲尔德与雷普森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心理图式或者符号的形式存在。


  
第60节:第三部分 思维与情感(24)


  爱的模式形成于生命早期,在日后我们经历不同的关系时得到修改和强化。

  这种模式塑造着我们看待不同关系的方法,决定着我们对不同关系的期望。

  看起来那些进入电视征婚节目的人具有很有趣的爱的模式,因为他们中某些人的期望很有意思。

  按照每个人对亲密和独立的不同接受程度,按照他们对浪漫关系的期望程度,适用于浪漫关系的基本的爱的图式被分成了六种。

  一般的:没有密切的连接。

  只希望建立普通的关系。

  接着做梦吧!依恋的:寻找亲密(有些过头),害怕独立。

  谁有小抹刀?善变的:亲近和独立都觉得不自在。

  不能自己下决心。

  已经抛硬币做决定了!安全的:乐于亲密关系和独立,不喜欢仓促做事。

  害羞的:害怕太亲近,非常喜欢独立。

  别跑!没有兴趣的:不喜欢卷入任何关系。

  对于这些爱的图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很难判断谁会使用某一种模式多,某一种模式少。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生活时期,但是大部分人努力寻求安全的模式。

  如果有人感觉他的模式给生活带来了麻烦,心理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起生活中的问题了,发怒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多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常常不能以健康的方式来宣泄我们的怒气。

  但是另一方面,怒火每天都会以不恰当的、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管是哪种方式,发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在我们的关系中,就像爱一样重要。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T恤,上面写着“我没有偏见;我恨每一个人”?那些字写得多好,不是吗?这比带着卡尔文卡通图片的保险杆的贴画好多了,《凯文的幻虎世界》(Calvin and Hobbes)中的凯文对着任何东西小便,从象征不同汽车制造商的符号到国内税务署。

  有时候感觉我们像是生活在一个怒气冲冲的社会。

  怒气哪里来?很多理论对此都有研究。

  一种观点说怒气是经历了负面的、痛苦的感情后产生的后果。

  任何事情都能导致负面的情感:身体不舒服,肉体的疼痛,活动受限,甚至是噪音。

  我想把这个理论称作“牢骚因素”。

  医生说,我们生气是由于如下情况:心情沮丧时:心情不好的人更易发火。

  即使是悲伤和难过也会引发怒火。

  当有人接近时变得非常恼火也是很正常的。

  想做的事遇到阻碍时:斯若夫(Sroufe)认为存在愤怒系统。

  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压力锅。

  我们一次次地受到阻碍,最终会因为一次障碍爆发脾气。

  这个理论没有说明我们怒火爆发的临界点。

  与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依恋的对象就是你与之接近并且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系的对象。

  这个理论是通过观察年幼孩子与母亲分离时的反应得出的,好像同时适用于成年人。

  你有没有见过,有人在其浪漫的另一半提出分手时大发雷霆?虽然愤怒可能很具毁灭性,但它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情绪,有它积极的一面。

  愤怒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帮助自卫,有时还可以预防别人对我们的侵犯。

  如果有人要伤害我们,有时表现出愤怒的情绪会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记住,有人会以更大的怒火来还击你的怒火,所以,小心点。

  发怒可以在短期内调动你的大量体能。

  它可以点燃我们的野心。

  只要我们能够恰当地、富有成效地宣泄,愤怒不一定是毁灭性的。

  研究表明,恰当宣泄愤怒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出现情绪和社会问题。

  婴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有时会利用愤怒作为一种信号,表明他们很无助,需要别人的帮助,比如,给他们一些食物。


    
第61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


  第四部分向正确的目标进攻

第五次浪潮里奇·坦南特作“他们说你点着了自己的床是求救的信号;把我的车开进湖里也是渴望救助的表现;考试失败了也是在求救。

  下次你再想求救,可不可以事先说出来?” 本部分提要第8章

  巴甫洛夫的狗本章提要

  条件反射让事情变容易了

  传授老狗一些新花样

  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门铃响的时候自己就会觉得饿想吃比萨?也可能你不会。

  如果你没想到比萨,那比萨公司花许多钱做的广告看起来就没什么作用了。

  那为什么门铃一响你就感到饿,想吃比萨呢?广告给观众传达了这样一个形象:融化的奶酪,油亮的意大利腊肠。

  这个形象多多少少会刺激你的食欲。

  然后,门铃响了,送比萨的人站在你门口。

  做比萨的人想让你听到门铃就想到比萨。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暂时把话题从比萨转到哲学问题上,来揭示比萨制作天才成功的秘密。

  一百多年前,一群英国的哲学家想找出思维的特征。

  他们认为思维是通过经验联系起来的,经过整合一系列的观点。

  任何两种感官体验同时出现,他们之间就会产生联系。

  当一种体验或者事件发生时,另一种也会自动出现。

  这些英国哲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作联想学习,因为同时出现的两件事之间有了联系。

  每一次我上高速路,都会想到繁忙的交通。

 

        
第62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2)


  高速路交通。

  它们一起出现,所以相互联系。

  为了建立联系,它们必须遵循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接近性:只有当事情同时出现时才会建立联系。

  比如,每周一早晨我醒来想到要去工作就觉得沮丧。

  因此,对于我来说,工作和醒来就建立了联系。

  频率:事情同时出现的频率越高,联系越稳固。

  比萨广告背后的天才一定研究过英国这些联想家的理论。

  或者,他们在心理学课上学过联想学习的内容。

  广告试图用接近定律来使你在门铃声和吃比萨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每次门铃响,你都会想到“订个比萨吧”,因为你已经觉得饿了想吃比萨。

  狗的唾液这个题目有失文雅,是吧?如果让你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模式,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是我,我宁愿去看牙医。

  这的确是我的真实想法。

  有一个勇敢的人,俄国的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就做了这样的研究。

  实际上,当时巴甫洛夫正在研究狗的消化问题,试验中却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食物的出现会自动刺激狗的唾液分泌,他对此很感兴趣,就开始着手研究。

  他发现唾液的形成是无意识的。

  第8章巴甫洛夫的狗第四部分向正确的目标进攻你也试试。

  在心里想象一种美味,看看你的嘴里是否开始流口水了。

  流了吧?那是因为分泌唾液是食物引发的反射性反应,是一种反应方式,表明我们的身体准备接受食物了。

  唾液会帮助把食物变成易消化的小块。

  巴甫洛夫设计了一种工具,可以用来直接收集从狗的唾液腺体分泌出的唾液。

  然后他用这个工具测量狗分泌了多少唾液。

  他先把拴着的狗拉进笼子,用一根管子接到它的唾液分泌腺体上。

  然后这位科学怪人开始测量唾液的量。

  即使是好莱坞奇才也难想出这种怪异的情景。

  巴甫洛夫很可能对自己的这个研究结果很满意,但是有一天,奇怪的事发生了——即使有时食物没有出现,狗仍然分泌唾液。

  怎么回事?还有其他东西会导致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用联想论者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

  他说,狗已经学会了把食物和其他刺激物相联系。

  但是这里的其他刺激物到底是什么呢?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狗如何学会自动地把非食物的刺激物与能导致唾液分泌的食物进行联系。

  其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是这样的:1?巴甫洛夫把狗牵进笼子里。

  用唾液管接到狗的唾液腺上。

  2?他摇铃观察狗是否分泌唾液。

  结果是狗不分泌唾液。
    
第63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3)


  3?然后,他又摇铃,几秒钟之后,他给狗呈现食物。

  这时狗分泌唾液了。

  4?之后,他把摇铃和喂食重复了好几次。

  这些配对的行为叫尝试。

  5?巴甫洛夫认为已经进行了足够多次的尝试之后,他就只摇铃,不喂食。

  6?他发现仅摇铃这个动作也可以使狗分泌唾液。

  条件反应和刺激巴甫洛夫的发现叫经典条件反射。

  实验之后,他列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四个必要成分:无条件反应(UR):当见到食物时,巴甫洛夫的狗无意识地或者说反射性地分泌唾液。

  食物一出现它们就会分泌唾液,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是完全无意识的过程,无需学习。

  巴甫洛夫把这个反应叫无条件反应,或者说非学习型反应。

  它是无需学习就可以作出的反应。

  比萨公司依靠那些美味比萨图像让你非常自然地就感觉到饿、想吃比萨。

  除非你刚吃过大餐,否则这种方法很灵,不信打个赌。

  这也就是为什么比萨公司通常不会在晚饭后的时间播放广告——而是在餐前或者餐中播放。

  无条件刺激(US):巴甫洛夫呈现给狗的食物叫无条件刺激。

  它导致或者产生无条件反应。

  食物唾液。

  多容易!条件刺激(CS):在那个典型的实验中,巴甫洛夫的响铃称作条件刺激。

  它是有条件的或者是通过成对的尝试与食物产生联系。

  足够的尝试之后,条件刺激就会引发所期望的、自发的反应。

  条件反应(CR):一旦条件刺激产生了自发的条件反应,期望出现的反应就叫条件反应。

  表81是一个象征性表格。

  表8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顺序刺激US→UR(食物自动导致唾液分泌)1CS US→UR(铃声 食物导致唾液分泌)2(铃声 食物)3(铃声 食物)……(铃声 食物多次)10CS→CR(铃声单独导致唾液分泌)反应消退经典条件反射的效果还真是不寻常。

  想想——只要你把两个恰当的刺激放在一起,条件刺激就会发挥作用。

  但是,当成对的刺激停止,条件刺激独立引发反应,那么条件刺激的效果最后就会消失。

  没有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如果足够多地呈现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刺激最终将不再产生条件反应。

  这种现象叫消退,它是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反的一个过程。

  比如,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稍等,我还没说完呢!如果在反应消退后重新呈现无条件刺激,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自发恢复。


 
第64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4)


  这时,条件刺激引发相应反应的能力又恢复了,条件刺激又能产生条件反应了。

  所以,你可以使用经典条件反射来给一只老狗传授一些新招,你可以通过消退原理把原来的过程反过来。

  有了这个技巧,你就不再在派对中躲在角落里,一个人无聊了,你可以使出经典条件反射的招数,让你新结识的朋友吃上一惊。

  你可以尝试如下的做法,以免你想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的招数先耍了自己。

  1?召集几个人——家人,朋友,同事,谁都行。

  找几包粉末状的柠檬饮料。

  这种东西如果不加糖的话非常酸。

  每人发一包。

  2?让这些人把手指蘸到柠檬里舔一下。

  (这是无条件刺激。

  )观察他们是否流口水了。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如果没有,换个容易流口水的人。

  3?选择条件刺激(一个铃、一种光、口哨或者任何其他东西)。

  把品尝柠檬和铃声(或者你选择的其他条件刺激)进行配对(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这样一次次地试),大约10到20次后,试试只呈现条件刺激,观察他们是否分泌唾液。

  他们一定流了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接着玩,试试反应消退和自发恢复的情况。

  还有一种颠倒条件反射结果的方法值得一提。

  你已经用柠檬做了实验,你已经成功地教会了你的巴甫洛夫被试者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

  如果你想消除这个效果,可以选择另一个无条件刺激,这个刺激会导致其他无条件反应,会让新的无条件刺激与铃声产生经典条件反射。

  这叫做对抗性条件作用。

  在新的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与原来的条件反应相对立的时候,对抗性条件作用特别有效。

  如果原来的条件反应是流口水,也许你可以找一个新的无条件刺激,让这个刺激引发的反应是口干舌燥,而不是流口水。

  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刺激——也许可以试试吃沙子。

  我保证,如果你在铃声和吃沙子之间建立经典条件反射,铃声将很难再导致原来流口水的反应。

  除非你把整个过程再反过来。

  记住,你应该让你的被试者不时地休息一下,另外,我也不建议你把吃沙子当成游戏来玩。

  泛化和分化你可能会想,“好办法。

  我们可以教狗因为铃声分泌唾液,然后呢?”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说,经典条件反射事实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种方法于我们非常有益,它帮助我们通过建立联系,毫不费力地学习知识。

  在我们建立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之后,让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我们就能通过一种叫做泛化的过程自动地去扩展学习内容。


      
第65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5)


  我们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事物作出相似的反应就是泛化。

  我把相似的刺激称作条件刺激2。

  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学过把条件刺激2与原先的无条件刺激相联系,条件反应仍然会出现。

  比如,原来是飞舞的拳头或者口头的威胁(无条件刺激)会让你感到恐惧(无条件反射)但当你把特定的面部表情,比如怒吼和冷笑与最终会出现的暴力行为联系起来,那怒吼和冷笑(条件刺激)就会让你感到恐惧(条件反射)。

  也许你会从条件刺激-怒吼泛化开来,把恐惧和无意间的眼神直接接触(条件刺激2)联系起来。

  这种泛化可以使你在威胁来临之前迅速逃跑。

  因为我们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所以泛化能帮助我们提高适应能力。

  泛化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如果我曾经受到一只黑色美洲叭喇狗的袭击,以后可能每次看到黑色的东西都会害怕,甚至是吉娃娃狗也会让我害怕。

  另一个例子就是受过战争创伤的老兵,仍然承受着创伤后的心理压力。

  如果他们曾经经历过大爆炸和重炮火的战役,并且当时他们很恐惧,那么,这些人之后每当听见汽车发生逆火或者其他大的噪音时都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想到城市里的许多人暴露在大量的高分贝噪音里,生活起来多么不易。

  当我们开始过度地泛化所学的东西时,我们就忘了另一个过程——分化。

  我们需要知道怎么去辨别或者区分不同的刺激——比如,枪声和汽车逆火的区别。

  分化是当条件刺激2(或者3,4等)多次呈现却没有引起相应的反应时习得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只有条件刺激才能产生条件反应,条件刺激2却不能。

  条件反射!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容易,是吧?你把几样事情组合在一起,最后,一样事情可以产生另一件事情的效果。

  目前为止,这个过程还比较简单易懂,但是为了让这个相对简单的条件反射过程不出差错,我们必须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要想实现经典条件反射,毫无疑问,接近性是必须要满足的一个原则。

  如果巴甫洛夫先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后呈现铃声(条件刺激),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响铃15分钟后才呈现食物又会怎么样?为了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要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

  要建立一个好的条件反射,以上这些都不是很好的做法。

  如果巴甫洛夫先呈现无条件刺激,再呈现条件刺激,这个过程就叫倒行条件反射。

  这时狗可能根本不会发现事情间的任何联系或者建立的条件反射非常不稳定。


     
第66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6)


  如果他在呈现铃声一段时间之后再呈现食物,这个过程叫痕迹条件反射,即使狗能够建立联系,也只能是一个较弱的联系。

  成就稳固连接的最好方法是: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呈现条件刺激,而且让这个条件刺激一直“开着”或者“响着”,直到无条件刺激消失。

  这样,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就有了接近性。

  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进行多次配对呈现。

  配对越频繁,联系越紧密。

  选择一个强有力的条件刺激。

  强光比弱光更有效果。

  响亮的铃声比微弱的声音更容易产生效果。

  如果你想让你的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那就多花点工夫。

  继续接近性所有你必须做的事就是频繁地呈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最后实现经典条件反射。

  就这么简单吗?我不想误导你这么思考。

  接近原理说,如果两个刺激接近,连接就会建立。

  事实上也许没那么简单。

  一个叫罗伯特·瑞斯克拉(Robert Rescorla)的研究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瑞斯克拉问道,是否只要满足接近律就可以了?他认为一切似乎有点太简单了,他提议增加一个定律,相倚性。

  他说条件刺激不仅应该与无条件刺激接近,还应该是无条件刺激最准确的预测者。

  如果条件刺激呈现没有规律(比如间隔1分钟,7分钟,2分钟,12分钟等),那么条件刺激就不可能很好地预测无条件刺激。

  学习者(人或者动物)就不能从条件刺激中学习到预测无条件刺激的能力。

  条件刺激必须以一种学习者可以预测的方式来呈现,保持一定的确定性,确定无条件刺激的出现。

  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为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增加一个必要条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瑞斯克拉不满足。

  后来,他和另一个名叫阿兰·福克纳(Allan Wagner)的心理学家对学习理论作出了又一项巨大的贡献。

  瑞斯克拉-福克纳模型(1972)说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条件刺激的有效性,条件刺激必须是不可预测的。

  学习的过程要靠刺激带来的惊奇,靠意料之外的成分。

  如果我们每次见到条件刺激都能预料到无条件刺激,我们的确会很好地进行联系,但是最终,联系的力量到达一个极限。

  在开始的时候,联系的力量可能增长得很快,随后,对条件刺激的新鲜感越来越少,联系的力量开始大幅回落,条件刺激越来越成为“可被预期的”。

  因此,联系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意料之外成分的多少。

  条件刺激越新奇,联系的作用或者力量就越大。


   
第67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7)


  扔给你一根骨头:为什么起作用?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么去进行经典条件反射,你也知道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原则。

  (如果还不知道,请翻看本章前面的内容。

  )当然,经典条件反射是很有用的。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了解外界,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适应性和能力。

  但是为什么那样做会有效?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先前毫无联系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巴甫洛夫认为,当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同时被激活,就建立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连接。

  激活的结果,就是在两个新的兴奋中心之间铺了一条新的“路径”,就像两个先前毫无联系的家庭,被一根电话线连了起来。

  当条件刺激被激活,这种新的连接就会使无条件刺激“收到电话”成为可能。

  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提出了另一个原因。

  他觉得联接实际上是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然后变成了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连接。

  这一次,科学家们表现出了他们最大的创造性,他们想到了一个实验,通过让两种理论预测实验的结果,来对两种理论进行对比。

  我们需要他们的创造性,来设计一个关键的实验测试。

  霍兰德和史韬布开始了对这个理论的印证,他们利用噪音和食物粒对老鼠做了实验。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老鼠所学会的是在噪音和食物之间建立连接。

  霍兰德和史韬布要让巴甫洛夫的理论和赫尔的理论能够对比。

  两个人的实验是这样的:他们让食物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无条件刺激。

  他们把老鼠放到一个唱机转盘上,把老鼠转得头晕恶心。

  之后,他们又呈现噪音,这时老鼠没有反应。

  巴甫洛夫认为,最开始的联系是在噪音和食物之间的。

  但是赫尔预测,降低无条件刺激的效果,并不会使老鼠的反应有什么区别,因为他认为最关键的连接是在噪音(条件刺激)和进食(无条件反应)之间。

  这的确有区别。

  赫尔的理论认为,连接是在噪音和反应之间,即噪音和进食之间。

  他认为把老鼠放在唱机上转晕使得食物没有吸引力以后,实验的结果不应该有什么变化。

  赫尔错了。

  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

  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联系在反应链中的作用。

  所以,还是巴甫洛夫伟大!他的理论不是僵化的,相反,他的理论很灵活,有预测性。

  但是学习的过程远没有终止。

  请阅读第9章来学习更多关于学习的知识。

  第9章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本章提要


   
第68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8)


  接受条件刺激

  强化行为

  惩罚犯人

  和消退作斗争

  按时奖励

  运动员也许是我们周围最迷信的人,只有赌博的人比他们更迷信。

  我在大学打棒球时,有一个队友,是个投手,一直穿着同样的汗衫,只要赢球,就不洗这件衣服。

  因此我有点希望我们输球,这样他就能洗洗衣服。

  还有些运动员很幸运,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或者只是按照详细的日程表训练就可以保持持续的高分纪录或者不断夺取胜利。

  我也有些迷信的地方。

  我总是不能用棒球杆把其中一只防滑鞋的脏东西弄掉。

  我不得不清理两只鞋,即使其中一只是干净的。

  在场地奔跑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踩到粉笔划的线上。

  其他队员也从来不问我这是什么迷信做法;他们也有自己的怪僻。

  当我开始学心理学时,我想:我那些迷信的思想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能知道如果踩在画线上比赛就会不顺?一定是有时候当我踩在画线上时我输球了。

  我看到了自己的行为(踩到了画线上)和后果(我输球了)的联系。

  我在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个例子中,是行为和负面结果的联系。

  心理学家把这称作迷信式学习。

  无论联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我在所做的事和随后产生的后果之间建立起实际的联系时,我就学到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果我们做A,结果就会是B。

  行为心理学家或者学习心理学家把所有的学习都看作是一种条件作用,一种在不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

  第8章介绍了经典条件反射,一种在两个事件间建立相互联系的学习方式。

  本章我将介绍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重要的事件必然会导致某种特殊的反应。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太理论化了。

  想象这样一种情况:我每个月都领工资。

  难道付给我工资只是让我坐在那儿占地方吗?不,付给我工资是因为我尽到了我的责任,是因为我工作了。

  我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结果。

  我工作,别人付我工资。

  如果不挣钱,我还会工作吗?很可能不。

  原因有二。

  首先,比起免费工作,我有更好的事情去做。

  (我的信用卡债主也不会乐意我这么做。

  )其次,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工作是因为有人付钱。

  我的工作行为背后的那种“东西”就是回报,一个正面的结果。

  大卫·利波曼在1993年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反应就是要操作环境来产生结果。

 
第69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9)


  第9章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第四部分向正确的目标进攻操作性条件反射随处可见,家里有,上班的地方也有。

  父母使用奖赏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使他们的孩子做功课。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

  拥抱桑代克颤抖的小猫从前面的介绍,你已经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结果。

  那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每个月都去工作,所以手里的工资条肯定对我有影响。

  回到1911年,爱德华·桑代克创立了一个理论,叫做效果律,这个定律阐明,我们对结果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桑代克决定用猫做实验来研究这个现象。

  他用木板和石板建了一个叫迷笼的箱子,门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装置打开。

  他在箱子里放了一只饿猫,然后关上门,再在箱子外面的碟子里放些食物,猫可以通过箱子的空隙看到食物。

  有点残忍,是吧?猫想穿过板子够食物,可是够不着。

  唯一的方法是桑代克或者猫能把门打开。

  我们知道桑代克是不会开门的;他在做实验。

  猫必须自己想办法来把门打开。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反正我很少见过猫开门的样子。

  它怎么办?有些悬念,是吧?我们题目中的主角英雄的猫会怎么做?它会打开门扑向刚刚还够不着的食物吗?或者它会因此命丧这位残忍的心理学家之手?且听下回分解……无论如何,这只猫必须自己想办法,桑代克也是个耐心的人。

  他等啊瞧啊,等啊瞧啊。

  猫在笼子里到处走动,伸出它的小爪子,喵呜喵呜,跳起来,又被墙弹回来,在箱子里无目的地尝试各种出去的方法。

  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

  猫无意中碰到了门闩,门奇迹般地开了!哇!猫有得吃了,大家皆大欢喜。

  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学到,实验还没有结束呢。

  他把那只可怜的猫又放回笼子里,重新进行实验。

  没问题,对吧?猫肯定知道怎么做——只需碰一下门闩即可。

  但是当回到笼子里时,猫的行为就好像根本不知道必须要碰门闩才能开门。

  它把刚才胡乱找出口的行为又进行了一遍。

  别担心,因为我们忠实的小猫最终还是无意碰到了门闩,又一次受到奖赏,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一次次地重复这个实验,做了大量的观察。

  随着不断地尝试,小猫用来找出门闩是开门的关键这个结论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

  为什么它越来越快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桑代克说,食物帮助小猫找到了碰门闩和逃跑之间的联系。

  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满意度越高……联结越牢固。

 

        
第70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0)


  ”实际上,得到食物这个结果是学习开门的一个奖赏。

  开门的行为就像我的工作,食物就好比我的工资。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我的工资是否对我有影响——我不停地工作,就像桑代克的猫不断地开门去获取食物一样。

  因此,我行为的结果事实上导致我不断地出现相同的行为。

  强化刺激下奔跑的老鼠当行为或者事件的结果使得行为或者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我们就把这个结果叫做强化刺激。

  它就像奖赏,我们知道,当我们做了事情受到奖赏时,我们通常还会再做这样的事情,希望再次得到奖赏。

  操作性条件反射讲的就是强化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斯金纳,最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之一,跟随桑代克的脚步,继续使用动物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做了一个箱子,里面有一根杆,称为斯金纳箱。

  当动物压杆时,喂食者会把食物粒放到箱子里。

  斯金纳想看看箱中的老鼠为了获取食物,能不能学会去压杆。

  这个任务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

  老鼠不习惯压杆来获取食物。

  为了促成这个结果,斯金纳不得不增加一个步骤,叫做塑造,用来奖励那些成功接近目标的行为。

  对那些接近目标,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反应行为,斯金纳都给予食物奖励。

  塑造过程有序地进行,这样老鼠就能最终到达按压杠杆、获取食物作为强化刺激的那一步。

  当老鼠渐渐熟练后,它们就掌握了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的方法,这与桑代克的猫学习开门所用的方法一样。

  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说明的是一个道理:老鼠学会了压杆的动作,是因为食物的奖赏“教”会了它们怎么去压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学习过程,都是因为它们受到了食物的奖赏。

  食物对于动物是十分有力的奖赏,但食物只是一类强化刺激,任何能够增加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作为奖赏或者强化刺激。

  食物,钱,休息或者假期都可以用做强化刺激。

  强化物的类型有两种基本的强化物:正强化是使用强化物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负强化减少不良刺激,增加正确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观点是,经过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后,行为更可能再次出现。

  但是所有的强化物都是这样吗?所有的强化物效果都一样吗?如果老鼠每次按压杠杆斯金纳都给它5美元,老鼠还能学会同样的反应吗?很可能不会。

  强化物不同,对反应的影响也不同。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达到奖赏或者强化的效果。

    
第71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1)


  两种有效的正强化是:原强化物:无需塑造过程或者提前培训就能发挥作用的奖赏物。

  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愉悦的身体体验。

  大卫·普里马克在1971年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说,观察人们大部分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就可以找出他的原强化物。

  如果他们花很多时间看电视、骑自行车或者睡觉,这些活动就是他们的原强化物。

  他的普里马克原则说明,可能性很高的反应可以用来强化可能性较低的反应,即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这就像用冰激凌来让孩子吃蔬菜。

  如果他们想要冰激凌(高可能性的反应),他们就得吃蔬菜(低可能性的反应)。

  次级强化物:是通过学习和经验得以强化的事物。

  应用经典条件反射(见第8章)的原理,把次级强化物与原强化物相联系,同样可以出现期望的反应。

  海豚训练员在给海豚喂鱼时吹响口哨。

  最后,由于海豚把口哨和食物相联系,口哨可以单独作为强化物。

  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说,按照大卫·利波曼的观点,口哨只是一个信号,不能替代食物。

  目前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当我们找出可以强化某人或者某事的事物时,我们就可以着手通过奖赏来影响对方,使其表现出期望的反应。

  比如,一个办公室管理人员总是很难在午饭后让他的手下按时回来工作。

  怎么办?首先,她得找出这群人或者每一个人的强化物。

  然后,她要奖赏每一个达到她所期待的行为、能够按时回来工作的人,可以给他们小礼物、钱或者画着笑脸的贴纸。

  我们先回到负强化上来。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问题。

  拿走某种东西或者取消不良刺激如何能够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你家里是不是曾经有条小狗,你想睡觉,它却不停地嗥叫?如果你把它关在另一个屋子里或者车库里,因为它还是叫,所以你很可能还得再起来看看怎么回事。

  当你看见它的时候,它不叫了。

  然后你回去睡觉,但是我保证10分钟后你又被吵醒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你的行为是在负强化的控制之下。

  狗叫是很可恶(很烦人)的刺激。

  你去了车库,它就不叫了,这就增加了每次狗叫你就去车库的可能性。

  你受到了负强化,不断地去车库——而你的狗则受到了正强化,不断地嗥叫。

  谁在控制情境,你,还是狗?在办公室经理那个例子中,每次员工午餐后回去晚了老板都冲他们吼叫,他们可能为了不挨骂开始准时回去上班。

  这也是一个负强化的例子。

 

          
第72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2)


  强化的时机如果办公室经理一直等到年底公司圣诞节派对时,才强化员工按时工作的行为,那会怎么样?那些曾经不按时工作的事情都将被忘在脑后,只忙着接受圣诞礼物,这时候的强化没有丝毫效果。

  格赖斯(G?R?Grice)和斯彭斯(K?W?Spence)指出,强化必须立即实施,或者尽快实施,才能收到期望的反应。

  如果等得太久,反应和强化结果的联系就消失了。

  如果桑代克给猫的奖赏是一张购物券,在下次游览猫粮大观时才能兑现,恐怕这只猫永远也不可能逃出那个迷笼。

  坏老鼠!坏极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结果都是增加某种行为的可能。

  但是其他结果呢?比如惩罚?惩罚是要减少某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一种惩罚是直接的——引入某种令人厌恶或者反感的东西。

  另一种惩罚,负惩罚,是减少某种强化,比如拿走孩子的自行车。

  我们总是使用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强化例子中的办公室经理也可以惩罚那些上班迟到的员工。

  父母惩罚孩子,法院惩罚罪犯。

  信用卡公司惩罚那些拖欠付款的人。

  惩罚随处可见。

  我知道很多人都使用惩罚。

  我也知道人们总是批评刚为父母的人,说他们从不惩罚孩子的坏行为。

  “那孩子缺顿好打。

  ”现代的父母有时候辩驳说惩罚不起作用。

  是这样吗?惩罚事实上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压制某种行为的方法,但是请记住几个原则。

  惩罚应该是用尽可能强度最小的方式来促成期望出现的反应行为。

  但是,惩罚不能够太轻,因为如果你想一点一点地增加强度,接受方可能会习惯、会适应,从而使每一次强度的增加都不起作用。

  太大强度的惩罚也有问题。

  为了让惩罚长期有效,你必须留出余地,逐渐增加强度。

  为了使惩罚有效,惩罚必须及时,要尽可能在时间上与被惩罚的行为接近。

  如果我等了三周才惩罚我的孩子打碎灯的行为,他们可能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我为什么惩罚他们。

  这时,无论你怎么做,惩罚都不起作用。

  惩罚应该坚定、坚持,并且在惩罚的同时要清楚地让对方知道惩罚的原因。

  当然,为了改变自己的行为而给其他人带来折磨或者痛苦,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做法。

  使用惩罚也有弊端:可能导致恐惧。

  当惩罚对某些人产生了效果,他们可能会因为预料到将来的惩罚,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就像等着另一只鞋掉下来。

  这有可能给他们的生活造成破坏性影响,有时导致逃避和冷漠。

 

    
     
     
第73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3)


  攻击性是惩罚的另一个负面结果。

  我在监狱和拘留所都工作过,我看到那里有人变得易怒,更具攻击性,甚至对监禁中所面对的严厉的管束感到恐惧。

  当他们被释放,可以以新的面貌面对世界时,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变得非常刻板,常常不能从监狱过渡到外面的世界。

  行为消失如果在成功地增加了行为出现的频率后,我突然撤销强化,会发生什么事?行为最终会消失,具体时间取决于之前强化的频率。

  我保证如果不发工资,很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我的工作行为就会停止。

  这叫做消退,强化撤销后行为停止。

  就像惩罚一样,消退也是一种方法,可以阻止行为再次发生。

  第8章对消退有更多的介绍。

  强化程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一次次地到拉斯韦加斯或者亚特兰大这样的地方去花钱赌博?赌博的结果是,卡西诺赌场成了最大的赢家。

  但人们就是不愿离开。

  上次我在拉斯韦加斯时,在卡西诺价值数百万的别墅和度假村里过得非常愉快。

  我猜我能有这样的享受,全是赌徒们的功劳。

  人们禁不住再次回来是因为某种叫做强化程序的东西,一个时间表或者是一个定势——关于什么样的反应受到强化和在什么时间进行强化。

  有四种不同的强化时间安排,每一种都可以对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

  固定时间间隔不固定时间间隔固定比率间隔不固定比率间隔最常见的强化形式是持续强化。

  每一次行为出现时都进行强化。

  每一次我拉动自动售卖机的把手,我就赢!我是这么期望的。

  持续强化有助于塑造学习的过程,也对获得阶段有好处。

  每次我学习一个新的行为,都要花一定的时间。

  持续强化可以帮助我学得更快。

  但是,持续强化的问题是,它消失得也快。

  如果我们每次午饭后按时回去工作都受到强化,那么老板一旦停止强化,我就立即会恢复原来的行为。

  但是,大部分的强化都是间断的、偶发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拉动自动售卖机的把手时都能有奖。

  斯金纳没有设计过自动售卖机;卡西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洛瑟(B?A?Loser)设计了这种装置。

  低频率的强化称作部分强化。

  有两种部分强化程序,按照强化出现的可预见性或者偶然性,每一种部分强化程序又被进一步地分类。

  第一种部分强化又称比率强化程序。

  只在出现了特定数量的反应时才给予强化。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用这种强化,可能是在孩子得了一定数量的A或者打扫房间达到一定的次数之后。


  
第74节:第四部分 向正确的目标进攻(14)


  ● 有时我们需要固定数量的反应,有时是不固定数量的反应,所以比率程序也有所不同。

  固定比率的强化(见图91)总是在出现了固定数量的反应后给予强化。

  如果我的孩子每得两个A就受到奖赏,而且永远不变,那么就是每两个A强化一次。

  ● 不固定比率的强化(见图92)不按照反应出现的次数进行。

  可能这次孩子得了两个A我进行了强化,但是以后可能他得了一个A、三个A、十个A我才强化。

  就是要让对方不断地猜却总也猜不到什么时候强化。

  这种方法对行为的持续出现有很大效果。

  因为对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强化,所以会不停地表现出必要的行为。

  比起持续强化,这种方法不易使行为消退。

  图91

  固定比率的强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图92

  不固定比率的强化是无规律可循的另一种部分强化程序叫“时间间隔强化程序”,通过间隔时间来实施强化。

  ● 我每月拿工资,什么时候拿有固定时间。

  我的工资就是一个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见图93),这个时间不会变。

  ● 另一种时间间隔强化程序叫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见图94)。

  上次强化和这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定。

  可能月底发工资,也可能三周后发,或者其他时间。

  这种强化也不易使行为消退,原因与不固定比率的强化一样。

  接受者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强化,所以他会一直表现出期望的行为。

  图93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并不意味着强化是NEUTERED图94

  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中强化是变化着的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正是赌博得以持续的原因。

  卡西诺设计机器,让它不定时地给出奖赏,这样我们就不停地往里面投钱,希望得个大奖。

  如果你不玩,就不可能赢。

  所以你就想,下次该轮到你赢了,或者这次你一定赢,因为你已经守着这台机器三天了(不洗澡,不睡觉,甚至饭都不吃),但是,请记住它是没准的。

  你永远不知道机器什么时候青睐你。

  如果你放弃了,下一个坐下的人大大赢了一笔,你也别抱怨!这就是赌博。

  避免对罚单的泛化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人们在高速路上看到骑警时会减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骑警那收到过罚款单。

  但是,当看见一个称职的、年老的普通警察,他们会减速吗?没有人减速。

  他们就当没看见。

  这是在公开违法吗?不。

  这是刺激控制的一个例子。

  期望的行为是否出现,取决于刺激是否在强化或者惩罚的同时发挥作用。

  虽然执法当局也会给超速者开罚单,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通常普通警察是不会在高速路上开罚单的。

  这种刺激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对我们的行为的影响也不同。

  只有骑警才实施惩罚。

  有时,当我们在强化后学会了一种反应,我们可能会自动地把这种反应泛化到其他的类似刺激中。

  如果我把骑警的罚单泛化到所有警察都会开超速罚单,那我可能每次遇到警察都会减速。

  如果我们午饭后按时上班得到强化,我可能会泛化这种行为,早上也按时上班。

  泛化帮助我们加速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们没有时间为每一次单个的行为去接受强化。

  (关于泛化的更多内容,请查阅第8章)。

  分化有时人们会过度地学习一个行为或者反应。

  然后在不需要反应的时候,他们也会作出反应,因为他们已经把那个行为泛化得有点过头了。

  我想有时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心理治疗师身上。

  当我们在一个社交场合,不是在上班,有人开始谈论他这一天有多糟。

  心理治疗师脱口而出,“告诉我你的感受,”每个人都怀疑地看着心理治疗师,就像看着一个冒牌医生?他也许该去度假了。

  我也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现象。

  原来做过警察的人,对他孙子拿水枪指着他有些反应过度,他把这个孩子拿下,才算“解除了威胁”。

  这提出了一个分化的问题,只对一两个或者多个特定的刺激中的一个作出反应。

  通过同时呈现两种刺激并且强化对正确刺激的反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把祖父放在一个被劫持的情境中,然后把持水枪的孙子也混在情境中。

  只有当这位爷爷侦探成功地解除了抢劫者(刺激1)的威胁并且没有逮捕孙子(刺激2)时才给予强化。

  这样,他就学会了区分真正的威胁和根本不存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