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当天吃什么:苏州城里的古迹(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08:30
【吴都典汇】苏州城里的古迹(上)2010-12-13 13:19

作者不详

一、市乡

 以前的苏州通称吴县,共分二十八个市乡:

01、苏州市(指城区)。

02、浒关市:在阊门外十八里浒墅关地方。浒墅关地方是苏州六门三关中的一个关。相传秦始皇曾到苏州来寻过吴王的宝剑,忽见一只白虎蹲在丘上,不禁大惊,便向西逃去。走了甘五里,到了一个地方,地面忽然裂开,成了一个池潭,便叫这个地方虎嵺。后来,唐朝因为“虎”字避讳,改称浒嵺,吴越王钱缪割苏州时“嵺”字又避讳,所以便改成浒墅了。此地出产的草席很是有名。苏州人把浒墅关都叫别作“许墅关”。相传,从前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把“浒”字读作“许”字,因为出于皇帝的金口,便把这字叫别到了现在。

03、陆墓市:出齐门走八九里,便到陆墓镇。相传三国时的陆逊死后葬在这里,所以这地方便叫陆墓。   “墓”字,苏州有“陆墓大(读杜)乡绅瓦老爷”的俗语。

04、湘城市:约三十里。

05、木渎市:1 8里,水陆皆通。相传吴王得越国进贡来的神木,要砌造姑苏台,木材积在这里三年,沟渎都淤塞了,所以便叫木渎。木渎是苏州到太湖去的必由之路,就是游灵岩山的人,也必在此地打尖。枣泥麻饼是木渎的著名食品,苏州人都把它馈送亲友的。镇外白塔桥南堍有一座敌楼,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按史尚维持建的,那时恰是环平倭寇,官兵从跨塘追杀他们到此地的。

06、横泾市:在横泾河旁,是东太湖滨的一个市镇,离城三十余里。横泾的妇女,大多到城里作佣人,因此,苏州的横泾娘姨是很普遍的。

07、南北桥市:离城廿多里。(在城北)

08、周庄乡:   (城东南)是吴县、吴江分界处。

09、陆巷乡:离城约40里,同常熟接界。

10、黄埭乡:离城约20多里,此地出产的香瓜很是著名的。

11、甪直乡:在苏州东边的境界内,往东便是昆山,离城30多里。此地有罗汉堂属唐代艺术。还有唐朝诗人陆龟蒙坟墓。

12、光福乡:向西离城约40余里,此地山较多,如邓尉山、玄墓山等,每年春天到这里来游山探梅的人很多。

13、尹山乡:出葑门往南十多里,有个尹山湖和尹山。

14、郭巷乡:城外东南十五里,过去是个米市。

15、善人桥乡:出胥门约三十多里水路。

16、西华乡:城西约六十里。

17、金墅乡:约三十多里,那儿出建筑用沙。

18、蠡墅乡:约十多里,近东太湖梢了。

19、香山乡:在城西约三十里。因镇旁有座香山,故名。此地的居民大都是木匠和泥水匠,所以有“香山匠人”之称,同“横泾娘姨”一样的普遍。相传香山人从前个个都是英雄气概的,却被刘伯温一一明太祖的军师看破了,他知道他们要出许多马上英雄,对明朝江山不免有些动摇了,便教香山人做匠人,使他们骑在木马上,运刀运斧,或是用刀槌去敲砖弄瓦,破了他们的风水,不致再出马上英雄,这样便可保住明朝二百多年的国祁。

20、东山前后乡:就是洞庭前后山,出胥门约八十里,出产枇杷、白果、杨梅等,很有名气。

21、西山乡:即在太湖中的洞庭西山地区。

22、车坊乡:城东南二十余里,在吴淞江附近。

23、斜塘乡:出娄门向东。

24、东桥乡:在城西北约三十里。

25、沺泾乡:城东北约四十里。

26、五众泾乡:城东北约十余里。

27、唯亭乡:在娄门外二十五、六里。相传吴王阖闾的时候,东夷来入寇,阖闾领兵去征伐他们,曾下营在那里,故叫夷亭。现在讹传作唯亭了。唯亭地方有个问潮馆是个古迹。相传唯亭古时是没有潮汛的,宋朝绍兴年间,有个道人说: “潮到唯亭出状元”。那年秋天,忽然潮汛大,至明年果然出了状元叶子强,县官便在那里造了一所问潮馆。

二、六门三关五鼓楼

六门三关五鼓楼,这是根据前清的说法。

01、六门——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是元至正十一年重筑的遗迹。

周平王六年时,伍子胥为阖闾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一座都城,周围四十七里,有八个陆门,象天的“八风”:八个水门,法地的“八卦”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的。

西——阊门。《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闾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西——胥门。《越绝书》:“胥门外有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即姑苏台),以望太湖。”   《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府志》:“胥门西门也。一日姑胥门。”《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扶目悬于门,因名。”

南——盘门。《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南——蛇门。在盘门的东边,也是阖闾要制压越国的缘故,象地户立这蛇门。吴在辰位,属龙,故子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绕以象龙角。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属了吴了。现在这门业已废掉。

东门——娄门。《吴地记》:“娄门本号嵺门,东南秦时有古嵺县(即今之昆山县境),至汉王莽改为娄县。”故名娄门。

东门——相门。古称“匠门”。 《吴地记》:“匠门又名干将门。……阖闾使干将于此置冶铸剑。”《图经续记》:“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相恐系匠声之变。这门已废掉好久。现在葑门和娄门之间,还有介匠门塘,它的旁边,有欧冶庙和干将墓等古迹。

北门——齐门。《吴越春秋》:“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后但呼齐门。

北——平门。《吴地记》:“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平门在齐门以西。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成的坟,故亦称巫门,此门也已废了。

这八门之外,尚有赤门和葑门不在其内。

赤门——是正南方的门,因为南方属火,所以在午位,现在早已废塞,遗迹也难查考。

葑门——《府志》:“古为封门”。《图经续记》:“取封禺二山为名。” 《伍子胥传》: “东门缚门谓綒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綒随涛入,故名。”

苏州这座城池,自秦汉到陈朝,都没有改变。到隋朝开皇年间,杨素以为苏城常被群盗包围,不是险要的地方,搬到横山下黄山的东边去。唐武德九年,再回到旧城。这时,八个城门都开放的,所以刘梦得有“二八城门开道路”,许浑有“共醉八门回画舸”的诗句。   (吴国时,东边的门是不开的,因为要断绝越国的缘故)。梁龙德二年,钱氏曾经将砖石修筑过: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都有濠。宋政和时,重新又修理过。那时只开五门——阊、盘、葑、娄、齐,其余都废塞的,都刻石为识,不致湮没不可考了,后来屡次重建。元朝定江南,城池都被他们拆毁,到至正十一年,方始再把它造起来,掘土得石碑一块,上刻胥门二字,便加辟了胥门,共有六个城门了。张士诚占据苏州时,添造月城。明初,又重新建筑城墙内外的护城河,有数丈广阔,备门都有钓桥(也称吊桥),以通出入。这样,一直到清末没有改变,不过时常修理罢了。

苏州一直保持着“六门三关”的情形,从元末到民国初年,共有六、七百年了。

苏州人很迷信风水,他们以为苏州的城池,形状像蟹,八个城门,便是八只蟹脚,狮子山、虎丘山便是蟹的二螯,玄妙观便是蟹兜,观前街松鹤楼面店内的马蹄泉(井名)是蟹的嘴,牛角浜的七星泉(井名,又名曲鳝泉)便是蟹的脐水,秽臭不可作饮料。他们想:蟹有了八只脚,是要行动的,城有八门是不利的,所以古人废塞二门,这蟹才不致跑去。清宣统时,苏州装用电灯,入夜通明,蟹见了光,虽缺二足,又要行动了,所以,那二口井(蟹的嘴和脐)就又都闭塞了,蟹没有出纳,便死掉了,苏州也不致发生什么重大事了。

民国十五年,在阊门以南,开了个金门,在齐门以西,开了个平门。不久,发生齐(燮元)(江苏督军)、卢(永祥)(浙江督办)之战,于是风水之说又盛传了:蟹不可给它有八足。终久又把平门废塞,金门换向重造,改名新阊门。民国十七年三月,国民革命军莅苏,一律革新,平门才得重新开辟。平门建筑的式样很新,分出口入口两个门户,门外,有巨商贝润生独资建造的一座梅村桥,非常壮观。

以前,苏州的六个城门,除了胥门,都有水关的,为何胥门没有呢?也是因为风水的关系,他们以为胥江的水流太急,如果开水关,太湖里的水都要冲进来,苏州会顿成泽国的。

以上所述是苏州的大城,当子胥造大城的时候,还造了一座子城在城内,周围十里,三个城门,在旧长洲县内。元末,张士诚还占据着,败后,城才圯毁,仅存南门。后来,在这颓垣上,置一个小吏司更,称为鼓楼。现在从乘鱼桥到金姆东,那一带迄丽的高岗,就是它的遗址,东边有鼓楼坊,就是那鼓楼的所在。

现在,苏州城外还有几处故城的遗迹:

鱼城——在城西甘五里,横山下,越来溪西边,是吴王养鱼的地方。也有人说: “‘鱼’是‘吴’字的误,吴城是吴王控制越国的城池”。

越城——在城西横山下,又叫越王城,也叫勾践城。越伐吴,吴王造这城抵御他的。现在依旧城蝶髯髴,高有丈余,阔也三丈。

相城——在城东北五里,相传子胥造城时,在这里相土尝水,所以叫相城。

摇城——本是吴太子的住处。后来为越摇君所居,故称摇城,离城东南约五十里,现在名为大姚,那里有稻田三百多顷。

酒城——在城东南三十五里的坛塘旁边。据说:夫差既杀子胥,后来追悔了,便在此设酒祭他,故叫酒城。

02、三关:

浒墅关——原名青龙关,本有鼓楼,在浒关镇上。

铁铃关——在闾门外枫桥,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为防御倭寇窜扰而建,又名枫桥敌楼。关上原有楼三层,“高三丈六尺有奇”。楼上列孔以备发射矢石铳炮。楼已毁,惟拱门巍然屹立,雄距古运河旁,前临枫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枫桥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关——和青龙关遥遥相对,在普安桥堍。

03、五鼓楼:

五鼓楼,有两种说法。一说鼓楼就是城楼,元兵定江南时,城墙都被拆掉,只剩五座门楼(阊、盘、葑、娄、齐);一说,鼓楼乃是樵楼,也叫鼓角楼,也叫更楼,但仅考得宋元时有一座(遗址在孝义坊内)和明时子城南门上的一座。

三、七塔八幢九馒头

俗传明朝刘伯温军师,按苏州的风水,在城内建设了“七塔、八幢九馒头”,但未必可信。

01、七塔:

 ①北寺塔一一在人民路北段。塔所在的报恩寺(即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佛寺,至今已历一千七百多年。最早的塔是梁代僧正慧募化所建,高11层。北宋时大修,改为9层。南宋时毁于兵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重建,就是现在北寺塔的基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规模宏大,重檐复宇,翼角犟飞,底层建筑面积达1.3亩,塔的高度达76米,为苏州诸塔之冠。塔身结构由外廊、内廊和塔心各部所组成。光绪时,对大教场一面,有两层倾侧,因此凡大教场有事,斩犯或阅兵,官厅便将塔封闭,不准人登览,到事后才启封。

此外,报恩寺内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末张士诚纪功石刻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观音殿。门前的牌楼系由申时行祠堂前移建于此,是苏州仅存的明代石柱木构大型牌楼,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大同塔一一在北寺塔后面,系石塔,仅剩二层,又有“吴王纪功画像碑”,是张士诚时代(1353—1367年)的作品。

③瑞光塔一一在盘门内东大街。《地方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僧性康从康居国来,孙权为他建一所普济禅院,十年(公元247年)又建舍利塔十三级于寺中,以报母恩。唐天福二年,将塔重修时,忽放五色祥光,敕赐铜牌一面,放在塔顶上。宋元丰二年。神宗命漕使李复圭延僧圆熙,宗本说法,天雨昙花,塔又现五色舍利光,堂前池中有白龟来听讲,庭中既悴的合欢竹复荣,法鼓自呜,于是改堂名为四瑞。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重修,定名天宁万年宝塔。宣和年间,朱勐出资,重修寺塔,嫌它太高,改为七级,赐名瑞光。此后,历经多次重修,屡放瑞光。同治十一年,僧西语重修之后,至今又失修颓废,不可再登了。相传舍利塔燃灯之夜,塔影倒入太湖中,捕鱼的一无所获,所以每逢燃灯,先要发给各网船三天的粮。至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寺毁于兵火,惟塔独存。

现存的瑞光塔基本上是北宋初期遗物,以1956年在塔上找到的砖铭和石佛题记和1978年4月在第三层塔心内发现的“珍珠舍利宝幢”和经卷,可以推断建塔的具体年代为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至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之间,塔七级八面,现有高度42.3公尺,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外轮廓微成曲线,体制古朴,有唐宋多层塔的风格,为江南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的典型,是研究塔的发展演变及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实例,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白塔一一在白塔子桥堍,东白塔子巷口一爿店家的柜台里,是一个“实质”的砖塔。

 ⑤⑥双塔一一在定慧寺巷。唐成通二年(公元861年)建寺,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时改为罗汉院。宋太平国七年(公元98 2年)王文罕兄弟创建砖塔一对,东塔名舍利塔,西塔名功德舍利塔,俗称双塔。至道初年(公元995年)改寺额为寿宁万岁禅院,但一般都称为双塔寺。南宋至清多次重修。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寺毁于战火,仅存双塔和正殿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为仿木塔式砖塔,二塔东西并峙,形式结构相同,七级八面,腰檐反翘,玲珑挺秀。塔北的正殿遗迹保存着北宋至明代的石构件,其中宋代浮雕圆石柱和浮雕复盆石础精美无比,最为珍贵。

⑦石塔一一在穿珠巷口玉祖师殿背后,石塔庵弄东口民房之间,四周都有围墙,一面沿街的。在人家壁洞中看进去,里面竖一座四方形的石塔,据说有七层,塔檐和围墙密近,光线也不足。

02、八幢:

至于幢。或用砖建或用石筑,都是从前藏经的,本有八座,今只考得七幢:一座在西美巷的况公祠内大殿天井中;一座在石幢弄的宝藏寺内;一座在莲溪坊;一座在松鹤板场民家;一座在思婆巷内;一座在恤孤局前;一座在相门内甲辰巷底市桥头。

幢为一八角形砖砌实心塔,直径1公尺有余,现存四层,高约4公尺,项已毁。每层四面辟壶门。四面隐出直棂窗,以叠、7止法挑出腰檐,檐下刻出一斗三升斗拱。通体以青砖砌成,不能粉刷,造型古朴,建筑年代待考。

03、九馒头:

九馒头,是九所混堂,因为它洗澡浴池的房屋用砖盘砌,螺旋而上,屋顶放光入室,形如馒头,所以叫馒头混堂。清初尚有四座,在大卫弄、过驾桥、天后宫、桑叶巷。太平天国时只剩最后一处了,后来也被张姓构筑祠堂,连这一处也没有了。相传馒头混堂内,都有一个喜欢吃人的窑神,烧火夫若瞧见一只金莲小脚,悬在火光中,便是窑神今天要吃人的暗示。被吃的人这晚自然会熟睡在浴池内,明天去看,只剩一丛头发,连血迹都没有。若是烧火夫泄漏了风声,那就没有命,窑神便吃他了。

四、三宫九观廿四坊

三宫九观廿四坊也是苏州城内著名的古迹。

01、三宫:

①万寿宫——在民治路,俗称旧皇宫。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巡抚吴存礼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每逢万寿一皇帝诞辰,全城官员在此举行庆典。平日则为迎接诏书的处所。皇帝寿终正寝,哀悼活动亦在此举行。辛亥革命后,日渐颓败。解放后整修,一度改称人民文化宫。现在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规模,是一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学宫——一是指三元坊的府学。另有吴县学(在通和坊)、长洲学(宋时在今文丞相祠,明时改至万寿寺基)。宋朝范文正公典乡郡时,损宅造的。相传有一个勘舆家对范文正公说:“盘门内,卧龙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南首,有一块地,风水极好,因为卧龙街是一条龙身,北寺塔是龙尾,那里却是龙头,若造一所宅子居住,将来子孙一定科甲不绝。”范文正公却道:“这么好的地方,与其我私有,却不如和苏州人共有的好。”就把这地造了府学宫,从此苏地文风很占优势。

③天后宫——在城北中路桥(今名天后宫桥),本是宋章粢的住宅,后来子孙因为权要侵略他们的地,便索性给官建立天后庙,移家在庙旁。天后,据说本是宋蒲田林愿第六个女儿,幼时便神异:哥哥在海上遇风暴,她竟暝目出神,救他脱险。甘岁时死了,在海上屡显灵应,航海的都拜祷她,遂立庙祀她。明永乐时封至天妃,清康熙时,晋封天后,所以天后宫现在尚俗称天妃宫。      

02、九观:(是九座道院)

①玄妙观——是苏州最名胜的地方。阊门外横马路有苏北人的游戏场,形肖玄妙观,所以叫作小玄妙观(后题名亦乐园)。

②白鹤观——在鹤午桥东边。相传:宋时是信安郡王孟忠厚藏春园,元时平江路总管张世昌,舍宅建报恩道院,不久废了。后来,张应元把它再建时,有群鹤自东南飞来,一只竟结巢在庭中树上,每逢早晨鹤鸣,必有檀施来,故叫白鹤观,观中还有张世昌的词。

③清真观——在观东清丨真观前,是元皇庆元年严德昭所建,当时名为清丨真道院,到至正十三年,才改了现在的名称。

④修正观——在平江路庆历桥南,是宋淳祜时道士季祖真所建。

⑤卫道观——在城东北卫道观前,元初建立,本名会道观,明嘉靖,舒汀(巡按)重修,始易今额。

⑥澄虚观——在永定寺前,宋开禧时曾重建,是唐曹珪(使君)的旧宅,已废。

⑦回真观——在悬桥巷,本名回真道院,宋成淳二年,沈道祥所建,奉的吕祖像,相传吕祖曾自称回道人,故名回真。

⑧福济观——在阊门内虹桥下塘,俗称神仙庙,是宋淳熙时所建。本为岩天道院,元至大时重建,始改今名。每逢四月十四日,吕纯阳仙诞,香火极盛,“轧神仙”的习俗,还是久沿不衰。

⑨三茅观——在三茅观巷,是宋淳熙时所建,祀的是三茅真君。

03、廿四坊:

(01)三元坊——在护龙街北首,乾隆四十六年,为三元及第钱棨而立,至今尚存。

(02)南宫坊——还是宋以前的古坊,在书院巷(古时叫南园巷)东,大太平巷北边,宋绍定二年李寿朋曾重立过(共重立六十座古坊)。

(03)滚绣坊——在乌鹊桥北,本作衮绣坊,宋时元绛(太子少保,字厚之)曾参与大政后,来引年归老,是住在这里的,知州章岵,因以命名。

(04)采真坊——俗作蔡贞坊,今不可考,仅存一条小巷,在十全街南边。

(05)濂溪坊——在过驾桥(本作顾家桥)东,濂溪祠旁,明天顺五年所立,那巷本名资寿寺巷。

(06)井义坊——本作晋宁坊,在十梓街西小桥东南,旧传宋绍圣时,知州贾青,曾在此造乐籍堂。

(07)通关坊——本作通圜坊,在皇废基金姆桥西边,也是宋以前的古坊。

(08)孝义坊——在通关坊北,也是宋前古坊,那巷本叫东憩桥巷,东口有孝子庙。

(09)干将坊——在护龙街中乐桥(俗唤鹤桥)东边,也是宋前古坊。

(10)富仁坊——在护龙街中,渔郎桥(本名鱼行桥)东边,也是宋以前的古坊。

(11)嘉余坊——在渔郎桥西边,本叫嘉鱼坊,也是宋以前古坊,那巷旧时俗称孙织纱巷。

(12)庆元坊——在马医科申文定公家祠(是古时吴县署旧址)的对面。南宋时武状元周虎将军居此,庆元二年立坊名庆元坊。考苏州府志,作庆原坊,且在大郎桥东(旧名晋公坊,绍定二年时重立的),不在此地,而此地却别有流化坊,疑是传误所致。至于那巷本叫小平桥巷,因北口有小平桥。(府前有平桥,故县前叫小平桥)。

(13)仁德坊——在铁瓶巷(曾有仙人枕铁瓶卧巷中,故名)市曹桥北面,是明时所立,那巷也叫康王庙巷,因北口有周康王庙。

(14)桂河坊——在养育巷(俗名羊肉巷)中,女冠子桥东边,坊不可考。

(15)通和坊——在养育巷太平桥西边,是明时所立。

(16)黄鹂坊——在申衙前西首,又作黄牛坊,是宋以前的古坊。《图经续记》说:“黄鹂市之名,见白公诗,所谓‘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是也。”

(17)清嘉坊——在朱明寺桥北,也是李寿朋所重立,取陆士衡吴趋行“士风清且嘉”的诗意命名的。

(18)吴趋坊——相传是苏州最古的一座坊,在皋桥西南堍,宋李寿朋曾重立过。晋时陆机,梁元帝,明时高启,都有吴趋行,咏苏州的风土人情。吴趋即吴地歌曲。

(19)盍簪坊——在护龙街张步马桥北堍,俗称合村坊,也是宋前古坊。

(20)迎春坊——在娄门内华阳桥西,也是宋前古坊。前清时,每逢立春的前一天,官吏必要到娄门外去,迎春牛和芒种进城,打这里经过回到衙门,叫作“迎春”,故名迎春坊。考唐宋时,已有此风俗。

(20)闾邱坊——在盍簪坊东,是宋时表旌朝议大夫闾孝终(字公显)的第宅而立的,苏轼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的话。

(22)大成坊——在玄妙观西,本作大云坊,是宋时为林处(字德祖,晚号大云翁,著有大云集百卷、神宗圣训十卷)的宅第而立,后来沿误为大臣坊,更转讹为大成坊了。

(23)碧凤坊——在玄妙观南,是宋时古坊,李寿朋曾重立过,那巷,宋元时本叫钱官人巷,今俗呼碧尘坊巷。

(24)天官坊——在西成桥西边,此乃明代为大学士王鏊宅第所立的坊。

除上述廿四坊外,尚有坊不可考,如平安坊(在察院场)、联萼坊(在平江路南首)与本来没有坊的海红坊(在吴中区西桥西面,本叫海红坊巷,因巷中有海红一树,今在海红小学内。海红二月开花,八月实熟,形状比木瓜略小,也叫海棠梨,见《本草纲目》,是新罗国的出产)都未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