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珍珠虎吃什么:家庭实用养生之十一、古代养生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45:02
  十一、古代养生家
  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因此历代都有着名的养生家。这些养生家不仅对养生理论有研究,写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养生学论着,而且他们又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养生学。现把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养生家及其养生理论介绍于后:
  (一)老  聃
  老聃即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生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曾任周朝史官,管理王室藏书,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老子当年修道写经的地方,在离四川成都不远的青城山最高峰上的“上清宫”。
  “上清宫”
  宫殿雄伟,正殿墙壁上刻有老子所着五千言《道德经》全文,至今光彩夺目。大殿正中有老子坐在青牛背上的塑像,塑像端庄古朴。据说老子活到三百多岁,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养生主张虽有消极之处,但其朴素的辩证法也有可取的地方。
  《黄帝内经》中就收取了老子的一些养生观点和主张。
  1.认为人应顺应“物壮则老”的规律
  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若违反此规律,妄自逞强,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要提早衰亡。故《老子》四十章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明避免强壮时竭精耗真,中和守柔,适可而止,方为养生之道。遵循这样的养生之道,才能使寿命长久。
  2.主张归真返朴
  归真返朴就是要求人们要无知、无欲、无为。
  《老子》第十章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只求无知、无欲,意在有意识地回返到婴儿的无知状态。
  3.主张恬淡、清静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静养以长生。
  《老子》十六章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嘱人应保持清静不乱的状态,并主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
  《老子》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还主张以静制躁,给后世以启发,《老子》二十六章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说明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可以静制动。总之,老子养生思想,以”清静无为“为核心,主张静养,少思寡欲。老子哲理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但其无为思想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二)庄  周
  庄周即庄子,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地(今河南商邱县东北)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约卒于公元前268年。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为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道家的重要着作。顺乎自然是庄周养生的主导思想。庄子在老子的养生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形成了道家学派的养生理论体系。他的养生主张是:
  1.养形与养神
  庄子提倡平易静养。
  《庄子·刻意》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说明不为外界干扰心神是养生之大法。此外,庄周在老子静以养神的基础上还首倡去物欲以养形。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不精反以相天。”可见庄子认为“清静无为”是达到形神不亏的重要法则。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就记有庄周拒官的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食以刍菽,衣以文绣,见耕牛力作辛苦,自夸其荣,及其迎入太庙,刀俎在前,反为耕牛所笑: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个故事比较生动地说明了庄周”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
  2.顺四时养生
  庄周首倡适寒暑以养生。
  《庄子·渔父》曰:“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
  《庄子·缮性》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首先揭示了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度,对后世倡导顺应四时以养生的养生学派有所启迪。
  3.节欲养生
  庄子认为节欲保精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养生方法。
  《庄子·在宥》说:“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
  他把节欲、远房帏、不近女色,看作是达到长生的关键。
  4.导引养生
  庄子提倡吐纳导引的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讲:“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他倡导的这种养生方法给后世气功、动形养生法以很大启发。
  5.饮食无过
  庄子认识到饮食营养太过也会伤人。
  《庄子·让王》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此与《内经》所说的“膏梁之变,足生大疔”也是一致的。
  总之,庄子虽为道家,但对养生学贡献很大,对后世启发颇多。他提出的“养形静神”的养生思想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在静养的基础上首倡动形导引的养生方法,并注意到适四时、节嗜欲、节饮食对养生的重要性。综观《庄子》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其妙在“凝神”,后世养生家所倡导的“专而不劳”  、“恬淡” 、“啬神”等养生思想和方法,皆受益于庄周。
  (三)华  佗
  华佗(约143~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
  《三国志·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技列传》载有华佗生平及医案。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家,精通外科、内科、儿科、妇科、针灸等科。同时,他也是汉末的着名养生学家。陈寿在《三国志·方技传》中称他“晓养性之术”。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养生理论和养生法的精华,摒弃秦汉盛行服石以求长生的恶习,对抗衰老延年益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主张动养
  华佗继承吕不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倡导动形养生,并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阐述。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既主张活动形体,但又强调“不当使极”
  ,明确提出了动形要适度的养生法则,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提倡导引养生,创编“五禽戏”
  华佗继承发扬了《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养生法,创造了“五禽戏”。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告诉弟子吴普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华氏的体会是“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吴普坚持练此五禽戏,对导引养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历代养生家都重视对五禽戏的研究。据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中还绘有图示,近年焦国瑞编制的新五禽戏已为国内外人士广泛采用。
  3.主张药饵养生
  华佗主张用药饵养生,反对服石以求长生。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华佗授予弟子樊阿“漆叶青黏散”,其方“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是以为率”“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樊阿坚持每天服食三钱左右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壮,活了百余岁。这种提倡服药而反对服石的养生法,促使我国养生学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中国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佗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法,多为自己的经验总结。他本人就是养生有术的典范,其法施于弟子,也俱得高寿。
  (四)嵇  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今安徽宿县)人,生于公元223年,被杀于262年。他是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曾拜为中散大夫,故世称“稽中散”。
  《晋书·稽康传》载:“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为人“恬静寡欲”,平素“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稽康是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蔑视封建礼教,憎恶权贵,对司马氏集团鄙弃不满,反遭钟会诬陷,终被司马昭杀害,时年仅四十岁。着有《稽中散集》,原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鲁迅据明代吴宽从书堂钞本等整理成《嵇康集》,仍为十卷。其中《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为养生学重要名篇。
  嵇康在继承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养生原理和养生法的认识。他认为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叫“神”,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嵇康集·养生论》讲:“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他认为“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是养生延寿的基本内容。其养生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静养精神
  嵇康认为,精神情志对人的健康寿夭有重大影响,不良的精神情志可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精神情志的正常活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他在《嵇康集·养生论》中讲:“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说明不良情志可以对人造成伤害。他还提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调养精神的方法。此外,嵇康还举成汤大旱之年,浇过一次水的禾苗比一次水也未浇过的禾苗后枯萎的例子,批评“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的错误认识,否定了“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的违背养生原则的不良行为。这些都体现了嵇康的静养精神的摄生主张。
  2.药养与食养
  嵇康认为《神农本草经》关于上品主延年益寿,中品主调理性情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主张运用药物可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故《嵇康集·养生论》曰:“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嵇氏还认为
  服食有益的药物益于养性,他说“蒸以灵芝,润以醴泉” ,服食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养脏腑。
  关于食养,他认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
  “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并指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嵇康辩证地指出,服用药食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告诫人们要正确服用药食。他的这些主张对养生健身很有指导意义。
  3.其它养生法
  嵇康对养生的研究是从多方面入手的。除上述以外,他还提出其它养生方法,如节制房事,保养真精;顺应自然,慎避风寒;导引吐纳,以尽性命等。嵇氏对选择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相当重视,提出住宅位置要远近得宜,房舍布置要堂廉有制等。
  总之,嵇康养生法,主要强调静养精神、食养与药养。
  他还指出要正确运用养生法,要防微杜渐,平时注意养生,防止细微的损害。养生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五)葛  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生于公元284年,卒于364年。
  葛洪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白天砍樵,以卖薪所得换取纸墨,夜间抄书诵读。后随其祖葛玄之徒郑隐学炼丹,尽得其法。其岳父鲍玄,精通“内学”
  ,也传给了他,所以说他“兼综炼医术”。葛洪年老时,欲为勾漏(今属广西)令行至广州,为地方所留,居罗浮山,仍从事炼丹和着述。
  他一生涉猎的学科很广,在炼丹术、医学、生物学、天文学、史学等方面均有着述。葛洪炼丹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
  《晋书·葛洪传》载,他着有《抱朴子内外篇》、《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他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主要有:
  1.慎养形体
  葛氏强调养形的同时,也强调神与气的摄养。他在《抱朴子·至理》中说:“形者,神之宅也……自劳则神丧,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葛洪还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是保形、神、气的主要法则。他在《抱朴子·极言》中说:“体己素病,因风寒暑湿而发之耳,苟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之能伤也。”
  2.“不伤为本” ,保养精气
  葛洪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养生原则。其具体保养精气的方法在《抱朴子·极言》中论述较详细。如“治身养性,务慎其细”、“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不欲甚劳甚逸,……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他还在《抱朴子·微旨》中批评那些不知慎养者”知饮食过度之蓄疾病,而不能节肥甘于其口也;知极情纵欲之致枯竭,而不知割怀于所欲也“。他在《抱朴子·释滞》中强调:”欲求神仙,唯当得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由此可知,保养精气是葛氏养生法的重要法则。
  3.调情志,节嗜欲
  葛氏推崇节嗜欲的养生法则。
  他在《抱朴子·养生论》中讲,“且夫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于百年。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耳。”可见,葛氏养生学对于调情志、节嗜欲是极其重视的。葛氏对禁声色的看法是辩证的。他认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否则“多病而不寿”。但他又强调了“纵情恣欲”也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盛传的房中术。
  4.摄生强体,预防疾病
  葛洪把防病作为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他在《抱朴子·地真》中讲:“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主张通过摄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葛洪还特别强调各种养生法应综合修炼,非止一端。他在《抱朴子·极言》中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理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闭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泄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将服草木以救亏缺……
  长生之理,尽于此矣。“他在《抱朴子·道意》中又说:”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患,使祸害不干。“由此可见,葛洪的养生法更兼节嗜欲、节饮食、恬愉淡泊及静养精神等,可谓开创了全面养生之先河。
  (六)陶 弘 景
  陶弘景,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士,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
  陶弘景对中药学有较深的研究,他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药物730种予以分类、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他不但精通医药,对天文、地理、历法、博物、数学等都很有研究,是当时着名的道都理论家、医药学家和养生家。
  陶弘景晚年隐居茅山,着书立说,皇帝常派人向他请教,所以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氏着作很多,方书有《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养生导引书有《养性延命录》、《养生经》等,炼丹书有《古今刀剑录》。陶氏极重视养生学,十岁时读葛洪的《神仙传》,使他萌发了长生不死的梦想,立志研究养生之道,其所着《养性延命录》收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养生学专书。
  陶氏养生思想,首先重视调神与养形。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讲:“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以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陶氏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指出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陶氏养生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静相宜,顺应四时
  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陶氏强调从饮食起居等方面顺应四时。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他认为顺应四时,易居处和动静相宜,是益于健康和长生的养生之道。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还讲了易头脚穿戴以应天时的方法:“冬日暖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此外,他也强调调节四时饮食的重要性。他在《养性延命录·食诫》中说:“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
  2.调情啬神
  陶氏提出的调情志养生法,其关键在于啬神。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啬神之一术也。”啬神之法,陶氏强调“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
  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3.节制饮食
  陶氏提出节制饮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内容包括食量、饮食的寒温及五味协调和饮食禁忌等。
  关于节制食量,陶氏在《养性延命录·食诫》中说:“食不欲过饱,……饮不欲过多”、“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饥不得饱食,饮食成癖病。”对饮食调配,陶氏在《教诫篇》中讲:“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认识到了偏食的害处。
  陶氏对饮食卫生的提倡也是较全面的,如:“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消,胜于习冷。”
  “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信。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
  “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
  “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
  “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
  “腹胀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变热。”
  4.劳逸结合
  陶氏对劳动养生非常重视,但他强调劳逸结合。他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体欲常劳,……劳无过极”。
  可见,劳逸适度为其养生法之一。
  5.节欲保精
  陶氏在《教诫篇》中告诫人们纵欲伤人。他说:“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6.服气导引
  陶氏所着《养性延命录》有《服气疗病篇》和《导引按摩篇》。他认为服气导引既可养生,又可去病疗疾。对后世气功、导引、按摩术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
  陶氏养生重在调神、保精、养形,具体方法有顺四时、调情志、节制饮食、嗜欲、服气导引等多方面内容。
  (七)孙 思 邈
  孙思邈,唐代着名医家、养生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
  隋文帝辅政时,他被征之为国子博士,后又称疾不起,拒绝了唐太宗、唐高宗的多次征召,长期居住民间。他生活朴素,致力研究医学和养生术,为黎民百姓采药治病,人们对他十分景仰,称他为药王。他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和养生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着。书中养生的内容亦颇多创见,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兹将孙氏养生学说介绍如下:
  1.动养、静养结合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精神失于静养会导致“荣卫失度,气血妄行”,强调了“淡然无为,神气自满”的重要性。孙氏在强调静养的同时,也强调了动养的意义。
  他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讲:“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礼拜一日勿往,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孙氏还详细介绍了按摩导引及散步等运动方法。他说:“故养性者,不但药饵,餐霞,其在于兼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2.食养与药养结合
  孙氏对食养相当重视,对食养论述甚详。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说:“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他主张饮食应以清淡为佳。孙氏还特别重视饮膳卫生,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他强调不可吃生食,饮酒不可多、不能久饮,不能夜食,进餐时要去除烦恼,饭后要漱口、散步。他认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孙氏还把服食滋补和防治老年病的药物,作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他在《千金要方·服食法》中说:“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同篇还列举了一些具有抗衰老功效的药物,如茯苓、地黄、胡麻、蜂蜜、黄精等。孙氏还反对以往为求长生而服石的错误作法,并告诫人们服石”多皆杀人,甚于鸩毒“。
  3.起居慎养
  孙氏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摄养也非常重视。他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
  又在《千金要方·居住法》中说:“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
  孙氏对节房事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引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强调了节制房事的重要。然而,他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又说:“凡人气力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必抑忍久而不泄。”这说明他主张的节房事,不是禁绝,而是强调适度。此外,孙氏对房事卫生也很重视,他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禁忌今天看来仍有科学道理。
  孙氏对睡眠也有讲究。如,他在《千金翼方·道林养性》中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孙氏认为衣着应宽大,保持清洁。他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他还指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
  孙氏对居处环境也很重视。他在《千金翼方·择地》中说:“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处,固有佳境……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孙氏要求的居处环境,很似现代的疗养胜地。同时孙氏要求室内“雅素洁净”,不要“绮靡华丽”。
  总之,孙氏养生强调动静结合,药食兼养,房中损益,多有发挥。
  孙氏本人是养生延寿的典范,据载孙氏活到102岁,所着《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时完成的,故其养生说就更有说服力,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八)陈  直
  陈直,宋代医家、养生家。元丰中(1078年~1085年)
  任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令,生平无考。陈氏所着《养老奉亲书》(约刊于1085年)系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学专着。其后,邹铉续增三卷,名曰《寿亲养老新书》。陈氏养生学说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
  1.强调饮食调治
  陈氏继承孙思邈“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主张,强调饮食调治的重要性,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养治食”
  “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之,食治未愈,然后命药”的食养食疗大法。
  至于饮食调治的具体要求,陈氏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秽恶臭败不可令食,黏硬毒物不可令食……幕夜之食不可令饱,阴霉晦暝不可令饥。”
  并且强调“暮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此外,书中还辑录食疗方160余首,供老人服用。
  2.重视精神摄养
  陈氏根据老人的情志特点,强调精神摄养,指出:“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食饱,亦常感不足,且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尤同小儿一般。”因此要“不逆其意,自无所损”。
  “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故陈氏强调常须“令人侍从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并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坟园冢墓不可令游”。
  3.顺应四时养老
  在阐发四时养老时,陈氏明确指出:“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说明违逆自然环境的变化则病。他强调了“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长,长年可保” ,老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等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
  随着四季时令气候的变迁,人之生理也相应发生变化,饮膳亦当应时而异。
  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令独寝,自生郁闷”;
  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宜住洁雅寺院中,择虚敞处,以所好之物悦之”;
  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计其所发之疾,预于未发之前”“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冬季“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最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早眠晚起,以避霜威”。
  4.注意起居将护
  老年人,体力衰弱,动作艰难,百事懒于施为,故陈氏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栖息之至,必常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床榻不须高广,应取常制之三分减一。其所坐椅,宜作矮禅床样,坐可垂足履地,易于兴居,左右置栏,前面设几,以免闪侧之伤。裀褥务在软平。其枕应实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罅风,长则转不落枕。其衣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不着身,而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此外,陈氏还强调:“凡弊漏卑湿不可令居,废宅欹宇不可令入,危险之地不可令行,假借鞍马不可令乘,涧渊之不可令渡。”
  总之,陈氏继承发扬了孙思邈的养生学说,主张老人养生要注意饮食调治,精神摄养,顺应自然,将护起居,为老年养生、康复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