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志云 李洵:脑膜瘤102例临床病理分析 - 杂志社 论文发表杂志 期刊 教育期刊 经济期刊 核心期刊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2:05

脑膜瘤10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早期诊治本病的依据。方法:应用2000年who诊断标准,对102例脑膜瘤病历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结果:本组脑膜瘤占同期脑肿瘤的26.36%,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多见;主要发病部位位于大脑半球紧密粘连于大脑镰处(70.58%);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脑膜上皮型(42.16%)、纤维型(24.51%)和过渡型(18.63%);结论:本组脑膜瘤发病率与国外报道相近,但高于国内有关报道;早期发现脑膜瘤并尽早手术切除,可以减少手术难度,防止复发或恶变;中老年人若出现常见病因无法解释的头痛、头晕时,应尽早做ct、mri检查。

【关键词】  脑膜瘤;临床病理

脑膜瘤是颅内第二位常见肿瘤,仅次于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1],是具有多样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和临床表现均具多样性,极易误诊。本文对延边地区102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旨在为早期诊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91~ 2008年18年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的颅内和椎管内脑膜瘤病例,应用2000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对每位病例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等,重新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同时对部分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所用抗体为ema、ck、s100、vimetin、gfap试剂,均购自北京中山公司。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在我院同期诊断的387例脑肿瘤中,脑膜瘤占26.36%,其中男24例,女78例,男:女为1:3.25;汉族48例,朝鲜族54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7岁,其中30岁以下1例占0.98%,31~40岁11例占10.78%,41~50岁20例占19.61%,51~60岁33例占32.35%,61岁以上37例占36.27%,显示出本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多的趋势。

  2.2 临床特点:首发症状依肿瘤发生部位而略有不同,但以头痛、头晕多见,颅底脑膜瘤可有视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椎管内肿瘤可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等。发病至确诊时间最短3d,最长为5年。ct、mri检查结果:多显示明显密度信号均匀、轻度瘤周水肿,外形规则,少数则显示密度信号不均。

  2.3 病理学特点

  2.3.1 发生部位:位于大脑半球紧密粘连于大脑镰处最多,占本组肿瘤总数的70.58%,其中额叶35例,顶叶18例,颞叶15例,枕叶4例;颅底处:蝶骨嵴3例、嗅沟3例、鞍结区5例;小脑幕处:小脑5例、桥小脑角5例;脑室内1例;胸段椎管内8例。

  2.3.2 肿瘤大小:肿瘤最大者为7.0cm×6.0cm,发生于大脑镰处;肿瘤最小者为1.0cm×0.9cm,位于椎管内,平均直径5.0cm。位于大脑凸面、大脑镰部和矢状窦的肿瘤直径较大,椎管内、颅底部和小脑的肿瘤直径较小。

  2.3.3 病理类型:根据2000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本组共分为10型:①脑膜上皮细胞型(合体细胞型)43例,占42.16%。此型肿瘤界限清楚,由小叶状分布脑膜上皮细胞组成,细胞大小一致,境界不清,核园或椭园形,常呈现染色体边集核呈空泡,可见嗜伊红胞浆突入核内形成包涵体。②纤维型25例,占24.51%,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呈束状、编织状,少见砂粒体和旋涡状结构。③过渡型19例,占18.63%,瘤细胞具有脑膜上皮细胞型及纤维型两种成分,并相互交错存在,肿瘤常见围绕毛细血管形成同心状旋涡结构和砂粒体。④砂粒体型3例,占2.94%,多由过渡类型的细胞组成,富含砂粒体。⑤血管型4例,占3.92%,瘤组织内含丰富的大小管径的血管,其间穿插脑膜瘤细胞。⑥脊索型2例,占1.96%,组织图像酷似脊索瘤。⑦微囊型1例,占0.98%,可见瘤组织疏松,细胞突起形成许多小囊。⑧化生型1例,占0.98%。瘤组织内见间叶组织化生。⑨不典型脑膜瘤2例,占1.96%,瘤组织小细胞密集排列,核浆比例增大,核仁明显,核分裂≥4个/10h,少量坏死。⑩间变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2例,占1.96%,瘤细胞核分裂≥20/10h,大片坏死,瘤组织浸及脑组织。



  2000年,wh0将脑膜瘤分ⅲ级,ⅰ级包括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沙粒体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和化生型,i级脑膜瘤属良性,进展慢,复发低,本组占94.12%;ⅱ级包括:非典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ⅱ级脑膜瘤属交界性,本组占3.92%;ⅲ级包括:横纹肌样型、乳头状型、间变型,ⅲ级脑膜瘤属恶性,本组占1.96%。本组以上皮型、纤维型和过渡型居多,占85.29%,其他类型较少。

  2.3.4 术后复发状况:本组有2例术后复发者,复发率为1.85%,其中1例于术后14个月复发,复发肿瘤位于第1次手术部位,直径3.0cm左右;另1例于1997年12月行初次手术,1999年1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切除,2002年10月发现原手术部位又长出直径3.0cm和2.0cm两个肿物。此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上皮性脑膜瘤。

  2.3.5 免疫组化:应用sp法,对25例脑膜瘤做ema、ck、s100、vimentin和gfap,结果可见:各型脑膜瘤ema均阳性,但细胞分化越差表达越弱,即从弥漫阳性到散在阳性;ck阳性表达呈局灶性;s100部分阳性;vimentin各型均阳性;gfap均为阴性。

  3 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本组脑膜瘤占26.36%,与国外报道(占13%~26%)相近,但高于国内有关报道(占14%~20%)[2]。国内报道脑膜瘤的发病年龄高峰于30~50岁,男女之比为0.9∶1[2],而本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50~70岁达高峰,男女之比为1∶3.2 。有学者认为,女性脑膜瘤发病高于男性,可能与瘤组织内的性激素受体相关[3],因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已证明,脑膜瘤细胞核存在雌孕激素受体。

  脑膜瘤生长缓慢,自临床症状出现到确诊,病程中常无特征性表现,易被患者忽略,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而ct、mri检查结果对本病具有确诊意义。本组病例在ct、mri扫描下,可清楚地显示肿瘤位于脑膜上,界限清楚,密度均匀,极易诊断。因此,中老年人若出现常见病因无法解释的头痛、头晕时,应尽早做ct、mri检查,以便尽早确诊。

  本组有2例上皮性脑膜瘤,多次复发,说明良性脑膜瘤复发率较高。有报道说脑膜瘤全切的复发率为10%~23%,部分切除的复发率为50%[2]。脑膜瘤易复发是因为蛛网膜细胞巢分布广泛,良性肿瘤细胞有浸润硬脑膜和颅骨的能力,当硬膜增厚和颅骨破坏均不明显时,易误认为正常组织,不予及时切除而留下复发的危险。有学者认为,为了防止脑膜瘤复发,应切除肿瘤周围3.0cm的正常脑膜。另一方面,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者,细胞分化程度较原来差,说明瘤细胞随着时间延长,会产生恶变倾向,因此,早期发现脑膜瘤,并尽早手术切除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难度和切除范围,还可防止复发或恶变。

  免疫组化检测在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良恶性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脑膜瘤细胞表达ema、vimentin、局灶表达ck[4],但不表达gfap,故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可与胶质瘤、神经原肿瘤、间叶肿瘤、转移性癌等进行鉴别。对表达的ema的强弱和分布范围的分析,有助于对脑膜细胞分化程度的判定,以确定脑膜瘤的分级。

  关于脑膜瘤的病因,大多认为是低、中、高剂量放射所致,60%的脑膜瘤检测到nf2基因突变,脑膜瘤细胞第22对染色体基因缺失[3]。脑膜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是手术切除,交界性和恶性脑膜瘤除手术外,还要进行辅助放化疗,也有人主张用激素拮抗剂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 青,徐庆中主译.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6.

  [2] 黄文清主编.神经肿瘤病理学[m].北京: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49.

  [3] vagner capodano am,grisoli f,cambarelli d,et al. ccondation between cytogentic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75 human meningiomas[j].neurosurgery,1993,32:892.

  [4] 回允中主译.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