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网带图:【金鸿95】国际金融战探密(连载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4:32
【金鸿95】国际金融战探密(连载二) (2008-04-07 11:14:20) 标签:金鸿95 金融 经济 战略 军事  分类:经济金融  

    其实,消费信贷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恶劣影响早已在美国表现出来了。下面回顾一下消费信贷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消费信贷是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进入美国家庭的,在此之前,美国居民的主流意识仍沿袭着崇尚勤俭、憎恶债务的思维定式(和中国人是一样的)。这种观念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牧师的心目中,债务是与疾病、恶魔联系在一起的“邪恶三位一体”。新教牧师向信徒推荐圣保罗的缄言:“不要欠任何人的任何东西”(中国人也认为,寅吃卯粮的是败家子)。

    消费信贷方式起源于十九世纪初商家为促销住房、汽车和冰箱等耐用消费品而采取的分期付款策略。最初,消费者需先支付总价款30%的首付款,其余借款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以后延长至分年付清。到19世纪20年代,分年付款被按月还款的“轻松付款”方式所替代。在商家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为实现住房梦、汽车梦而心甘情愿的自己套上债务的枷锁。从1920年至1929年,每个美国家庭实际债务从平均387美元增加到739美元。到1930年,全美汽车的75%,家具的90%,洗衣机的80%,收音机的75%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进行销售。靠着“轻松付款”,老百姓可以奢侈的消费;但是,“轻松付款”的结果是精打细算、勤俭度日。

    在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中,消费信贷对美国经济副影响表面了出来。从1929年到1933年,首饰、建材、汽车、家具电器的销售分别下降了85%、82%、78%和69%,因为之前的信贷消费透支了太多的市场需求。不过,消费信贷的坏账损失很小,仅占全部贷款的1%。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对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恰恰相反的是,在危机暴发的时候,它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倒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关键的是,真正在消费信贷中获利的,是贷款银行——你还得起贷款,他赚了;你还不起贷款,他收回你的东西。

    当然,在正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消费信贷也有抢眼的表现:

    今年2月份,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称,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扩大到了信用卡领域,信用卡违约造成的巨大亏损即将公开化,从而使还未走出次贷危机的美国经济遭受新一轮打击。

    今天的美国经济70%靠私人消费拉动,而私人消费却是靠借债进行的。现在,美国的信用卡债务已经积累到了9150亿美元,还有15000亿美元的汽车和其它消费债务,100000亿私人抵押债务。美国消费者大把的花钱,不过花得不是他们自己的钱,而是信用卡上的钱。失业人群的不断增大,将使信用卡支付不了的情况明显增加。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持卡人无力还债,从而必然导致美国经济的低迷。

    但是,美国人已经养成了消费信贷的习惯并深深的堕入其中,这就如同吸食毒品上瘾一样——继续吸毒必将走向死亡,戒毒又是生不如死、难上加难——告别依靠贷款消费的经济模式,是美国经济无法承受的。我们还要走美国的覆辙之路吗?

其实,在消费信贷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更隐蔽的险恶用心——国际金融势力希望建立一个由极少数人统治的世界政府,把全世界人民变成他们的奴隶,然后是对地球上的所有人征收“世界税”。当然,套在人民身上的枷锁不再是铁链而是债务——要想把债务的枷锁套在世人身上,只能依靠人们主动的去信贷消费——还不起贷款的时候,就变成了奴隶。从本质上讲,还是罗素的那个全球化思想。

    一个家庭如果想过宽裕无忧的过日子,就要做到两点,一不能赌,二不要借债。一个国家搞经济也是一样,要想经济发展平稳,一不能鼓励投机,二不能靠债务拉动经济发展。用大规模信贷扩张刺激经济的方法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凯恩斯、罗素与国际金融势力本身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凯恩斯的这一观点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用,之后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浪费性消费品和服务的过度增长,这给各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因为一个国家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动用的资金是有限的,浪费性消费多了,长期性投资自然就少了。而且,这种靠浪费资源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他们目的做法,还将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关于这一点,我将在第六章里详细介绍。

 

   (3)营销泡沫

 

    对于营销泡沫,可以这样理解,站在企业层面看,是由于行政和销售人员的过度增加造成的每单位实物产出的整体成本的提高;站在整个社会层面看,就是每年新生产的物质产品总量和劳动生产率没有多大的提高的情况下,GDP却大幅增长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花费总量为3120亿人民币,网络广告总量为70亿元,同年GDP为220000亿人民币,仅广告一项就占GDP的1.5%。现在,许多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连市场零售价的20%都占不到,也就是说消费者花费的80%都交给了流通领域。这种情况合理吗?这叫营销泡沫。泡沫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人民手里货币表现的财富缩水,从而达到掠夺人民财富的目的。不管是投机泡沫、债务泡沫还是营销泡沫,都是如此。

    当然,按照某些精英的说法,投资利润在向消费领域尤流通环节转移——仿佛这是天经地意的事情。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年头,多长个心眼是不吃亏的。

    流通领域指的是商品生产出来后,通过运、存、销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中间环节。流通领域并不创造价值,只起到商品价值转移的作用。流通领域的确是商品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生产是根本,流通是枝叶,枝叶不可能比根本还重要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我们自然要深思其中的原因——这既不利于社会公平,也会影响社会生产效率。

    其实,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与生俱来的浪费本性决定的。随着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商家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商家必须要把生产销售出去,形成回款才能维持生存。但是,在买方市场上,所有的厂家都想销售产品,产品的差距本身就不大——所谓的产品差异更多的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而已(也是各厂家努力宣传的目的),实际上,所有合格的产品差别并不大,它们都是符合国家相关生产标准的(假冒伪劣的产品除外);当然,每个产品都有个合格率的问题,这对所有产品都一样,尽管许多知名品牌都在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是如何的过硬,其实,差别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者,商家不得不加大的营销环节的投入。这就象追女朋友一样,当只有一个男孩子去追求一个女孩子时,他所付出的代价不会太大;一旦出现了大批的竞争者,再想追上这一个女孩子就得花大代价了,否则就追不上,但是,如果追女孩子的花销是借来的,等两个人结了婚后女孩子也得跟着还债。

当然,过度竞争的出现是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充分有关(都认为是个发财的好机会,进去后才发现竞争者一大堆,实际利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这与政府对市场的撒手不管(“自由竞争”、“依靠市场那支看不见的手”)有直接关系,其实这本身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一个经济体中在流通环节投入过多的资金——这些都要算到商品的成本里——归根到底还是要消费者来买单的,这就形成了严重的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这就是营销泡沫。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商家在流通领域投入的过量增加是无法阻止的——这是在妨碍市场自由竞争,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无法避免的。

    此外,所谓“投资利润在向消费领域尤流通环节转移”里面还有一个阴谋。一起看一下:

    有一位前中国驻美国旧金山商务领事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经济调查,他调查的是一件中国产的日用品的价格出口到美国全过程中价格的变化情况,一起看一下:中国生产工厂1美元—中国出口商1.05美元—美国进口商1.4美元—美国大批发商1.75美元—美国分销商2.0美元—美国消费者4.0美元(甚至8.0美元)。

    这个价格表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什么叫血汗工厂!中国出口商只赚0.05美元,利润率只有不到5%,美国人在流通环节的收入是2.95美元,他们居然还不用生产!这是什么?这是在吸中国人民的血!某些中国精英居然有脸跟着狂叫什么“利润在向流通领域转移”——你还算中国人吗?大家都不生产了,你创造个利润我看看!你得喝西北风去!

    ——根本没有什么利润转移的问题,有的只是外国人在压榨中国人民的血汗!所以,对于这种血汗工厂,没有二话,坚决关停!行政手段不行就用市场手段,把汇率提起来,逼他们卖技术,逼它们跟外国人学着卖品牌。

    现在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的产品大约是700亿美元,这是中国的厂家和出口贸易公司的总收入,总利润最多不超过30亿,但是,国外的批发商的收入是多少? 700亿。就算扣除400亿的管理和销售开支,还有300亿的利润,是我们利润的10倍!人家外国人当然有条件享受高福利,当然可以带薪休假、满世界的旅游!

    很明显,在这个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中,便宜都让外国人占了,人家为了长长久久、光明正大的占便宜,自然要为自己找足理由——“投资利润在向消费领域尤流通环节转移” 嘛!

 

 

   第二章、泡沫解体一国经济的最经典案例

 

  1、广场协议

 

    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与各国贸易摩擦加剧。为此,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5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史称“广场协议”。从此,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一路升值,在几个月内由当初的250日元兑1美元骤增至120日元兑1美元。

    由于担心日元升值会提高日本产品出口价格,降低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开始把经济增长政策调整为内需主导型,日本央行连续下调利率,以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但是,由此引发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货币供应不可避免的增长了。由于原有的产业结构下的日本经济增长已饱和,无法正确引导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流向;再加上货币汇率剧烈的变化(升值一倍)给出口生产商的沉重打击,各企业为弥补出口损失纷纷从银行借贷投机,于是巨额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纵容投机行为的政策并不符合日本以往的产业政策。五、六十年代之前,日本政府是严格限制金融投机活动的,日本政策的政策是引导银行信贷投向工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领域,1985年以前日本工业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这一段时期日本银行的贷款质量也是非常高的。1965年以前,日本150家最大银行的贷款中,有65%投向了国民经济的生产领域,仅有6%向了非生产领域(指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行业);到1975年,日本最大的150家银行的贷款中,依然有一半以上的贷款额投向了生产领域。1978年之后,在罗素停止工业化扩散的全球化政策指导下,日本银行的投资重点也从生产和工业领域转移了出去,投向后工业社会的服务行业的银行贷款暴增。1985年时生产领域的贷款下降为总额的38%,不过,此时仍然高于投向非生产领域的贷款(贷款总额的26%),日本经济深染沉疴是十年之后的事情。

    1978年,日本曾计划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投资5000亿美元,用于发展铁路、供水和发电等基础建设,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对日本施加了强大的压力——阻止贫穷国家工业化是罗素全球化思想的精髓。日本的这个全球基础建设发展基金如果成功了,就是第二个马歇尔计划,既使不能帮助日元成为新的霸权,也可以让日元与美元欧元鼎足而立。但是,日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处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顶不住布热津斯基的压力,被迫放弃了这一大规模投资计划。

    美国逼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只是解体日本经济的第一步。日元汇率的飙升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生产业,削弱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美国通过限制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投资,逼着日本因降息而涌出的巨额资金无处可去,最后只能吹起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此外,日元的升值让日本工业设备变得更加昂贵,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更买不起了,以便于达到罗素的“限制获取工业技术”的目的。国际金融势力一箭三雕。

    对日本政府在广场协议之后的数次下调利率,美国政府并不满意,还嫌日本利率不够低——里根政府的赤字政策也需要巨额的日元去支撑。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美国财长贝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这样可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日本政府低头了,把日元利率下调到了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严重的流动性泛滥。这时,日本银行贷款投向的比重则完全颠倒过来了——投向非生产领域的贷款开始高于投向生产领域的贷款比重。不过,这个选择对日本政府而言,实属无奈。利率下调之后,出现了的巨额货币供应根本无处投放——国内投资已饱和,投下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准确的说是国际金融势力)又不同意,这些资金能流向哪里?

 

    2、吹起一个大泡泡

 

    巨额资金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泡沫暴涨。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一度高达40% ,房地产甚至超过90%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 点。房市的表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日本的6大城市中,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的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从 1970年的每平方米6千美元,猛涨至1991年的每平方米62000美元,上涨幅度高达10倍之多,创下世界前所未闻的记录。相比之下,纽约市区土地价格仅为每平方米1200美元。到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国家财富总额的70%。那时有日本人狂傲的说:“卖了东京全部的地的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可惜,这个狂妄的日本人不知道,日本的地价是被美国人逼着涨起来的。

    日本的经济沫泡能膨胀到这一步,与当时日本人的狂妄心态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在股市和房市投机炒作的基础都是信心。没有超一流的信心怎么会有超一流的泡沫?从二战之后,日本一直在美国的管理之下,美国是日本的保护人,所以日本在一切事务上都要听从美国的安排,美国人说什么,日本人只能说“是”。现在日本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了,所以日本人有理由对美国人说“不”。有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当时日本人的狂妄程度:有日本人向美国政府提议,把加利福利亚卖给日本人,以解决日美之间的巨额债务问题。理由很充分,加州离日本最近,亚裔居民最多,与日本贸易和投资往来也最多……加州已成为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应该把加州买下来。日本人很聪明,知道拿钱可以买到地,当年阿拉斯加不就是华莱士从沙俄手里买的吗?

    整个日本深深的沉浸在一片可以对美国说“不”的快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