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莲花南路:寻找巴黎公社墙,兼谈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一处失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2:33
       凄风冷雨中,见到了早以听说过的巴黎公社社员墙。可怎么与中学历史课本题图中的不一样呢?

    在巴黎的这些天,总是在奔波。这个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知名的地方又是那么的多。虽然看到了很多心向往之的东西,但现在都是简单的罗列在自己的脑海里,没有太多的概念。还好,有照片,可以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写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让我们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的巴黎公社墙开始漫漫的巴黎之旅吧。

    说起这个巴黎公社,可是中国高初中历史课本中讲述的重点内容之一。很多人把他看做是最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我在这里无意讨论这场革命的内容和意义。那也不是一篇博客能解决的了的。课本中关于巴黎公社墙的一段大概是

     “一八七一年,五月下旬,公社的事业已经失败,凡尔赛分子在巴黎市内大肆杀戮,血腥报复,大街小巷,枪声四起,血流成河。最后一批公社社员且战且退,退入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凡尔赛分子于二十七日傍晚冲进公墓。公墓是一座微型城市。在墓龛和墓碑之间进行的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巷”战,而且比任何其他地方发生的巷战更艰苦,更残酷。最后,枪战声不祥地停止了,墓园里死一般的寂静。第二天凌晨,被俘的一百四十七名公社战士,巴黎公社的最后一批英雄,被押到了公墓东北角一处荒坟的角落。枪声响起,他们一个一个倒下。巴黎公社七十二天的历史化成一曲悲歌,从此载入人类历史的史册。”

     下面的图中,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想象到当时惨烈战斗的情景呢?

     1893年,被政府大赦召回的公社战士集资买下地皮,令这个地点得以在公墓里长存。1908年5月21日,该墙上被镶嵌了一块大理石板,巴黎公社死难者至此有了明确的祭所。

     初中历史课本前几页的彩图有一副是巴黎公社墙的照片,其主体是一名挺胸后仰的妇女,双臂奋然张开,仿佛在舍身庇护着身后的人群,四周墙壁弹孔累累。当年的历史老师并未讲清楚这个雕塑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为学生的我自然也很疑惑-----为什么妇女要挡着大家呢?

     我们租住的是在巴黎11区的一处宾馆。经查地图发现,这里竟然离拉雪兹公墓异常的近,走路很快就到了。

     拉雪兹公墓的外观。

     这个公墓里埋葬着相当多的名人,但我们无暇顾及,一个劲的向历史书中记载的东北角走去。就像几年前看到柏林墙一样,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可我们花了差不多半小时时间走到东北角的76区后,却怎么也找不到那面有雕塑的墙。巴黎公社应该是1871年的事情,很多石碑光看上面的时间就知道不对了。这时几个法国大学生模样的人来到路边,我赶快上去问,可他们竟然压根就没听说过有什么所谓巴黎公社墙。难道我的记忆有问题?我们继续寻找,终于,还是在东北角,一棵大树下,发现下面的这座很不起眼的墙。

     墙体法文翻译为“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1日-28日”,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雕龙画凤的东西。

     这个石板很明显是镶在墙上的,这个墙就是墓地的围墙,我们能看到墙外面的高楼。

     墙体的两旁很明显是人为种的些植物。

        难道还有其他的巴黎公社墙,可我们再次搜遍整个墓地东北区域,怎么也找不到和1871年有关的墙体了。

     后记:

     保尔·莫罗·沃蒂耶纪念碑像(“Le Monument de Paul Moreau Vauthier”),由巴黎公社成员之子、雕塑家沃蒂耶于1909年完成,坐落在拉雪兹公墓附近的嘎姆贝塔街上(注意,并不在拉雪兹公墓东北角),整个浮雕约6×2米大小,其主体是一名挺胸后仰的妇女,双臂奋然张开,仿佛在舍身庇护着身后的人群,令人依稀想起圣母玛利亚的影像。四周墙壁弹孔累累,俨然就是大屠杀的现场。圣女脚下有一行被苔草掩盖的铭文,那是浪漫派作家雨果的名句:“我们所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非复仇。”

     他的这座碑墙,无论是素描还是最终完成,题名都是“献给历次革命的受害者”。他的革命一词用的是复数,说明他的浮雕绝不是专为巴黎公社而作的。至于“受害者”的含义,法国“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负责人勃莱尔说,他是把3万多被屠杀的公社社员与被革命群众处决的巴黎大主教达尔布瓦等72名人质相提并论,也就是把历次革命被杀害的,不论是革命者还是反革命分子等量齐观,统统说成是“受害者”。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沃蒂耶的浮雕碑墙揭幕后,当时幸存的巴黎公社社员都拒绝承认它,从不到那里去献花。以后,作为巴黎公社精神的继承者——“巴黎公社之友协会”也对它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与巴黎公社革命精神大相径庭而提出了严肃的批判。
     在我国,沃蒂耶的浮雕照片曾被放大展出过,有些书刊包括历史课本也有过介绍,因此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说明浮雕真相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有几篇也由于传播不广,并没能被更多的人们所注意。(后记摘自{时代潮}杂志)

        由此可见,我们课本中的,并不是真正的巴黎公社墙,也不能反映当年公社社员的实际思想情况。而我看到的,在墓地东北角的纪念墙,才是真正的巴黎公社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