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里番合集:历史上的今天(6月23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45:15

历史上6月23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662~2007

 

更新时间:2012-6-23

 

郑成功

1662年6月23日,中国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年仅38岁。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1661年4月,他率军队2.5万人进军台湾,经8个月浴血奋战,于1662年2月1日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后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顾拜旦

(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1896~1925年),法国史学家、教育家。他最早提出恢复希腊古代奥运会,发表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演说。他与同代的国际知名人士共同创建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25年他辞去主席职务,任终身名誉主席。)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共有49个体育组织和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参加在巴黎举行的成立大会。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永久性的国际体育组织。它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 

伍廷芳

1922年6月23日,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在广州逝世。 

20多万人在广州东校场集会,声援上海工人罢工

1925年6月23日,英国海军陆战队在广东朝游行中的中国老百姓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史称沙基惨案。

1945年6月23日,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港去世,享年78岁。 

周恩来赶赴医院慰问受伤的马叙伦 

被打伤的大公报记者杨集在医院中

1946年6月23日,南京发生下关惨案。6月中旬,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和上海学生和平促进会为反对内战,联合发起组成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推举马叙伦、胡厥文、雷洁琼等11人为代表,以马叙伦为团长,定于6月23日赴南京请愿。当天上午,上海各界群众5万多人赴车站送行,当晚7时左右,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后,即被预伏的大批国民党特务团团围住,分别拥于候车室和西餐厅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等多人被打伤住院。深夜,中共代表周恩来去医院探望慰问。 

最新版南极地图

(该地图由美国宇航局2007年11月27日发布,是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利用卫星图像绘制的最新版南极地图,其清晰度达到以往南极地图的10倍。科学家将主要由美国“陆地卫星-7”在1999年至2001年间拍摄到的1100多幅彩色图像进行编排,最终获得了这一迄今最为精确的南极地图。地图几乎“无缝”地展示了南极大陆全景。)

1961年6月23日,《南极条约》生效。条约的宗旨和原则规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中国于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梁漱溟像

1988年6月23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人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奥林匹克博物馆

1990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为新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等贵宾以及近2000名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的官员。 

普查人员逐家登记人口普查情况

1992年6月23日,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宣布,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圆满结束。截止到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1130510638人。

1994年6月23日,联大通过决议,结束联合国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和南非信托基金会两个组织的工作。南非在被国际社会摒弃20年之后,重新进入联合国。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通航仪式

1997年6月23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机场占地1.2万多亩,飞行区等级为民航最高级4E级。 

帕瓦罗蒂(右)、多明戈(左)和卡雷拉斯(中)

2001年6月23日,一场经典的音乐盛会于6·23奥林匹克日之夜,在闻名世界的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举行。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以他们华丽圆润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联袂演唱了近三十首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或歌曲,赢得了现场3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充分表现出北京对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 

侯耀文

2007年6月2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兼说唱团团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侯耀文自幼受其父侯宝林的熏陶,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有较高的造诣,代表作有《糖醋活鱼》《戏曲漫谈》《财迷丈人》《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声法》等。199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他的表演幽默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外交家伍廷芳病逝

1922年6月23日,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在广州逝世。

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1842年生,广东新会人。早年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赴英国林肯法律学院学法律,获律师资格,在香港任律师、法官。后入李鸿章幕府,协办洋务与外交。历任驻美国、墨西哥、古巴、秘鲁等国公使。

1911年辛亥革命后,赞成共和,与张謇等组织共和统一会,被南方各省推为民军方面议和的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和谈。

南京政府成立后,任立法总长。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1917年出任代总理。不久南下,与孙中山合作,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兼财政总长等职。1922年4月,他兼任广东省省长,因在外交上劝阻英美严守中立、勿助陈炯明叛军失败,愤而病发逝世。

附录2:

沙基惨案发生 

沙基惨案发生现场

1925年6月23日,英国海军陆战队在广东朝游行中的中国老百姓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

6月21日,为声援上海罢工者,香港、沙面工人也实行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23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下午1时,广州各界20多万人在东校场举行市民大会,一致通过援助沪案条件16条,会毕进行游行,工人、商人、学生、黄埔学生等依次由东校场出发。经惠爱东路、永汉中路,直出长堤西壕口,过沙面租界河对岸的沙基。

午后3时,当游行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早已布置好的英、法海军陆战队,从沙面突然向示威群众开机枪扫射,游行队伍猝不及防,四散躲避,当场死亡59人,重伤者百余人,轻伤者无数。同时,驻扎在白鹅潭的外国兵舰也开炮向北岸示威。

惨案发生以后,广东革命政府立即以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名义向英、法、葡驻广州总领事提出最严重的抗议,26日又第二次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各国领事提出:(1)此案各有关国派大员向广东革命政府谢罪;(2)惩办与该案有关系之长官;(3)除两通讯舰外,驻粤各有关国兵舰一律撤退;(4)沙面租界交广东革命政府接管;(5)赔偿此次死伤人员恤金。

29日,广州各团体要求对英实行经济绝交。同日,香港25万工人举行全面总罢工,并有13万人陆续撤回广州。

附录3:

潜水艇发明人西蒙·莱克去世

1945年6月23日,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港去世,终年78岁。

1894年,莱克把他设计的第一艘潜水艇的图纸提供给美国海军,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带着发明去了国外。他在苏联工作几年以后又回到布里奇港,建立了莱克鱼雷艇公司。

大战中,公司建造100多艘潜水艇,其中有55艘是为美国造的。在大战中炸毁盟军船只的德国U型舰艇是根据莱克的发明制造的。

尽管莱克的绝大多数潜水艇都是战舰,但他造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海上抢救和经商。30年代,为了打捞回1780年沉入哈得逊河底的、载有价值480万美元黄金的船只,他费尽心机。但命运不佳,这又耗去了他大量财产。

附录4:

教育家梁漱溟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1893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代哲学家、教育家。

他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后,应聘于北京大学主讲印度哲学。1924年辞去教职,到山东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曾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抗战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任其机关报《光明报》社长。1946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

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辑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1

梁漱溟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从他的一生来看,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当年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其到北京大学任教。且当时有传闻,之前梁欲考北大而不得;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11日夜车,梁由上海回南京,次日清晨到南京,下车一见报,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消息,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这句话被当时的各报纸作为头条标题,一时间成为民国期间最为著名的话语;其三是在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一日,梁漱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发言中说:“今建设重点在工业,……工人九天,农民九地”,过去农民“与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等等。这番话触怒了当时的最高领袖,梁漱溟要“雅量”而不得,于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因为这一事件,被誉为“一代直声”。

纵观梁漱溟一生,无时无刻不是丰富多彩,之所以在文章开头选取三个横断面,是因为这三个横断面分别代表了梁漱溟一生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为三十一岁(1924年)之前,除去梁漱溟的成长期,自1917年始,梁漱溟在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是当时北大著名的教授,这一段生涯,梁漱溟可以说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第二段从三十二岁(1925年)到六十岁(1953年),在这一段生涯中,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辗转全国各地,开始开展乡村建设,一直到组建民主同盟,再到被毛泽东邀请加入新政府却拒绝之,最后则是因为“九天九地”说开始“靠边站”的生涯。在这一时期,梁漱溟的角色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兼政治活动家。第三段则是“靠边站”之后,开始写作《人生与人心》以及其他一系列著作,复归为知识分子的生涯。

《1949年之后的梁漱溟》一书,就是集中叙述梁漱溟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作者汪东林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政协工作,有机会亲炙梁先生身前,因此了解了许多内情,因为还没有来的及系统阅读梁漱溟先生的全集,因此不便说这本书的资料有多少是新的,多少是旧的。本文也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只想就笔者对梁漱溟先生的思考,结合阅读的过程和盘托出,以就教于方家。

2

过去说到梁漱溟先生,一方面的说法是“反面教员”、“顽固的反动分子”,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谬误,在此不说;另一方面,则是把梁先生说成知识分子的标杆,知识分子的骨气仿佛凝于梁先生一身,士林对梁先生“一代直声”的赞誉,当证明我的看法大致不差。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心,不比时贤差到哪里,但是对于后者,却有一点自己的认识。

梁先生有没有骨气?答案当然毫无疑问。梁先生是不是知识分子?在一般人看来,这当然也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以我一颗愚钝的心想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商榷。民国以前,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笼统的说法叫“读书人”,学界称之为“士大夫”。晚清以降,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催生出近代中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但是对于这一概念,争论从来就没有断过。我则倾向于把知识分子定义为追求知识、传播知识并且建构知识的人。这样的定义虽然狭窄,但是界定起来却比较清晰,讨论起来比较简易。从这个定义出发,梁先生人生中的第二段生涯,可以说不是个知识分子,至少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对此,梁先生自己其实早有体认,《1949年之后的梁漱溟》一书曾经提到,在梁先生的最后岁月里,“梁漱溟始终对‘否定文革第一人’、‘中国的脊梁’、‘最后的儒家’这些称呼敬而远之,他说,知识分子有学术中人,有问题中人,他自己恰恰是一个问题中人。自己一生所做,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而已。”按理说,梁先生没有否认自己是知识分子,后来者不该强做解人,其实不然,仔细体味梁先生的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是一种“不自觉”,而“问题中人”的自我定位,才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更何况,这是在梁先生晚年复归知识分子状态之后的自我体认,若是再早些年,梁先生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指点江山之时,又或者是梁先生冒犯龙颜,发出“九天九地”之狮子吼之时,梁先生心中,可曾想过自己的自我定位?如果想过,我想单纯的一个知识分子,是无法囊括梁先生的,否则的话,梁先生也就不必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

再说一点题外话,历来被士林推重的藐视权贵或者有骨气的民国“知识分子”,比如说王闿运、比如说章太炎,都是敢骂袁世凯的主,在我看来,这都不能算是单纯的“知识分子”,王闿运见了袁世凯是可以叫“慰亭世侄”的主儿,这样的政治资历,谁比得?章太炎是大学问家不假,可是他还有个名字叫章炳麟,那是老牌的革命党,袁世凯见了,是要忌惮三分的,所以“邹容吾小弟”死于狱中,章太炎平安无事,这样的政治资历,谁比得?学者谢泳提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就是现代教育的根基,是在一帮传统士子的手中完成的,比如说蔡元培,蔡元培大家都比较熟悉:晚清翰林,老牌革命党,资历深厚,在教育这个领域内,简直是牛刀小试,当时的政界大佬们,谁不给个面子?要说这些人是知识分子,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说这些人的骨气和成就是知识分子的荣光,在我,是不敢分享的。对于梁先生,我也做如是想。

3

前不久,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在三联再版,我写了一篇关于冯先生的文章,把冯先生与梁先生做了一个比较,比较之下,才发现历史如此意味深长。在此,也想就梁先生“九天九地”之形状再做几个比较。

梁先生在因“九天九地”的发言而“靠边站”这一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和遭遇,让我最容易想到的是张申府先生。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若是拿这话来对应梁漱溟和张申府这对老朋友,则不是那么准确。张申府的性格与梁漱溟有若干相似之处,至少就倔强这一点来说没有问题,用张申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宁折不弯”的。两个人的经历也有几分相似,都是在毛泽东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时期认识的毛泽东,张申府当时正好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1948年,张申府在《观察》上写了一篇《呼吁和平》,在时局已经明朗的局势下呼吁和平。许多研究者认为张申府之后遭遇与这篇文章关系甚大。不过,就是在这之后的1949年初,梁漱溟还在《大公报》上发表过《敬告共产党》和《敬告国民党》两篇文章,似乎,梁漱溟没有因为这两篇文章遭受什么“特殊待遇”。从一些材料来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时期与他的这位顶头上司相处得并不是那个融洽。卑之无甚高论,至少我觉得,这样的比较,是看到梁漱溟和张申府相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一个角度。

过去有位朋友跟我说:你写文章不要总是罗列史实,你要说出你的观点。我说,历史如此摇曳多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观点的泥淖。看看历来被士林传颂的梁漱溟先生的“骨气”,如果参照一下当时相同性格不同境遇的张申府,你得承认,梁先生这样的骨气,背后是需要底气的。(新京报)

附录4:

奥林匹克博物馆正式开馆

1990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为新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等贵宾以及近2000名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的官员。

开馆仪式后,萨马兰奇陪同卡洛斯国王等贵宾参观了博物馆。萨马兰奇和卡洛斯国王首先进入中国文物展室。卡洛斯国王在金缕玉衣和凤冠前长时间停留,看得很仔细,问得也很仔细。他说,这些文物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

博物馆内陈列着国际奥委会在过去几十年中收集的与奥运会有关的珍贵纪念品,如1936年以来历届夏季、冬季奥运会用过的共27个火炬、第一届奥运会的金牌、刘易斯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取200米金牌时穿的跑鞋等。

二楼的三个大屏幕电视可以使参观者尽情欣赏体育名将们的风采。参观者还可以通过几十台电脑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历史。在夏季奥运会展室内,人们可以看到67名各国优秀运动员的照片,其中有中国的许艳梅和伏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