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怎么设置无盘启动:速度的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14:53
速度的游戏--凝结的瞬间 拍摄人们运动和比赛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凝结瞬间。对于你要拍摄的事件来说,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比如骑马比赛中腾空的马蹄,游泳比赛中运动员跃出水面的瞬间,或者是球类比赛中争夺的场面等等。要凝结住行动中的人们的动作就要使用高速的快门。你需要先思考要拍摄的主体是什么?他的运动速度是怎样的?再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凝结在画面中的动作虽然看起来是静止的,但是被高速凝结的动作可以暗示出运动的状态和趋势,比如你看到一张骑在马上的人、马腿腾空没落地瞬间的影像,你马上就能体会到这是一匹飞速奔驰的马,而不是站在地上静止不动的马。但是有些情况,比如你拍摄运动中的汽车的时候,如果你用高速快门把汽车凝结住,但是你却看不出汽车在移动,就好像停在路上似的,那是因为汽车没有动作和姿态可以给你运动的暗示。

  驰骋少年

  当雄赛马节上的重头戏在草原上展开,十几岁的少年骑在没有马鞍的马上飞奔,赛马节上的赛程长达十几公里,很多裁判在终点计时,冠军将获得奖状和500元现金的奖励。这样的赛马活动在这片藏北草原上已经延续了近千年。

  那天的天空不算晴朗,有着比较厚的乌云,光线条件不算太好。我使用300mm的长焦距镜头,把光圈调至最大也只能获得1/250秒的快门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长焦镜头手持拍摄一定要注意端稳相机,不然画面可能会模糊,你可以选择独脚架来解决这个问题,独脚架比三脚架灵活轻便,可以一直装在机身上随时固定在地上拍摄。如果你在现场没有独脚架,那么就只能依靠手持的稳定性了。我对准这个正从远处飞驰而来的穿橙色衣服骑一匹白马的少年进行跟踪对焦,在他骑着的马四蹄腾空的瞬间按下了快门,才成就了这样一张由高速快门凝结成的照片。在构图时我并没有把骑马少年安排在画面的中央,而是让他偏离中心,偏离中心的位置令主体运动感更强,也暗示出主体所经过的行程路线,使画面更加有趣味。



  拍摄数据:

  相机:富士FinePix S3 Pro

  镜头:尼康AF-S DX Zoom Nikkor ED 70-300mm F4—5.6

  ISO:100

  模式:速度先决

  光圈:f5.6

  快门:1/250

  阴天白平衡模式

  手持拍摄  速度的游戏--瞬间的永恒 拍摄孩子是一件简单而又不容易的事。说简单是因为不管什么地方的孩子,即使是语言不通的国外,面对你的镜头,孩子们都会表现出天真、活泼、开朗的一面,而成为我们重要的拍摄题材;说不容易是因为孩子们非常好动,他们不会像拍摄老人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构图,慢慢地选择光线。如果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尤其当你拍摄的是一群或几个孩子活动的场景,那么你的照片很可能会由于速度过慢而不那么清晰。所以,为了抓住孩子们活动中的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我几乎在每次拍摄孩子的时候都选择放大光圈,并同时选择较高的快门速度,用来凝结孩子们天真的表情和可爱的动作。

  巴厘岛的孩子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海边,几个孩子恣意地在清澈的海水中嬉戏。拍摄这样的一群孩子在游戏的场面要注意抓取他们丰富可爱的表情和动作。

  我在海边的沙滩上遇到这些当地的孩子,他们天生与大海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他们趴在沙滩上,任由一波又一波的白色的浪花拍打着他们古铜色的肌肤,经过一番简单的交流,这些孩子渐渐习惯了我和我的相机,并不断摆出各种有趣的手势。

  这是一个令人愉快而又动人的瞬间,我使用广角镜头尽量靠近他们,和他们形成非常近距离的互动,并采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来凝结飞溅的浪花和孩子们的可爱表情与夸张动作。



  拍摄数据:

  相机:富士FinePix S3 Pro

  镜头:尼康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IF)

  ISO:100

  模式:速度优先

  光圈:f5.6

  快门:1/250s   速度的游戏--冷暖的对比 我们在拍摄历史遗迹、宗教文物、建筑物或者纪念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很难生动地去表现它们。这样的拍摄题材冰冷、没有生气,如果是单纯地拍摄它们,很可能会使画面显得呆板。当然,拍摄这样具有历史感或者纪念性的主体时要选择较好的光线,比如清晨或者傍晚的光线,用光影的效果来营造气氛,或者在夜晚拍摄借助路灯或者射灯灯光拍摄,效果也会显得华丽。而我常用的方法是把人的元素融入到这类主题的拍摄中去,并通过降低快门速度将人物处理成虚影,营造一种匆匆过客走过历史的气氛。动与静的共同运用更凸显出历史遗迹的质感和历史感,有时我会选择光线比较阴暗的时候用较低的色温去表现冰冷的金属质感,或者等身穿暖色调的当地人或者游客经过时拍摄,营造冷暖对比的效果。

  断桥的黄昏

  傍晚时分,鸭绿江上的断桥泛着幽蓝色的金属光泽,一个穿红衣的游客正匆匆走过。这座断桥位于辽宁丹东市鸭绿江畔,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遗迹,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炸断。它是鸭绿江第一座大铁桥残留在中国丹东一侧的“断桥”。该桥于1911年10月建成,是一座12孔、开闭式大桥。1951年2月被美军炸断,中方一侧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1993年鸭绿江“断桥”被重新维修、开发利用,并改名为“端桥”。当时的天色非常阴暗,我把远景中的现在仍在使用的铁路桥作为背景,它的黑色钢架非常具有形式感地分割着灰蓝色的天空。低色温给钢铁断桥带来的幽蓝色调非常神秘迷人,由于轰炸造成扭曲的钢板和一个个清晰可见的铆钉瞬间凝固了历史。画面中部的两颗黑色的炮弹暗示着这块土地曾经接受的战争洗礼。这时候一个身穿红衣的游客远远走来,我采用1/10秒的较慢快门速度,在他刚好走进这个画面的时候拍摄,这个游客被虚化成为一抹亮丽的红色,给整个画面苍凉幽暗的色调里带来一丝温暖的感觉,这种冷暖色的对比和虚实之间的结合使这张照片非常耐人寻味。



  拍摄数据:

  相机:富士FinePix S3 Pro

  镜头:尼康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IF)

  ISO:100

  模式:速度优先

  光圈:f9.5

  快门:1/10s

  阴天白平衡模式

  手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