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磁力链接:十年田子坊 不凡创意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8:16

    2011年,是田子坊诞生十周年。这条由石库门小巷组成的创意园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从艺术家自发聚集、住户们自觉参与,到政府积极介入、帮助发展,田子坊的十年也是上海创意园区从初生到壮大的十年。

    石库门勾勒海上梦工厂

    作为田子坊最早的住客,画家赵春还清楚记得刚搬来时的情景,“那是2001年,泰康路远没有现在热闹。我来上海办展览,不少朋友在这里开画室,我看着好,就把家从北京搬到了上海。”在赵春眼里,石库门屋檐勾勒的天空,是老上海的痕迹。田子坊聚集五湖四海的艺术家,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日本朋友来玩,本来说好只待两天,结果不知不觉就待了十多天。”那时这里还不叫田子坊,称泰康路210弄。正是在赵春落户的同一年,画家黄永玉探访这里,为此地取名“田子坊”,典出《史记》里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画家田子方。

    和赵春一样,无数艺术家把田子坊作为“海上创意梦工厂”。赵春画室隔壁就是老画家贺友直的工作室;摄影家尔冬强的艺术中心也在附近;画家陈逸飞虽已去世数年,但白底金字的“陈逸飞工作室”铭牌依旧挂着。

    赵春的邻居李嘉陵,比他早十天落户田子坊。以田子坊为基地,李嘉陵创立的服饰品牌“金粉世家”,已经把店开到了北京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问起各地经营有什么异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田子坊有个特别严格的管委会,装修时不能随意敲墙,不能随意把门变大,虽然麻烦了点,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规定,石库门的原貌才能保持下去。”

    利人利己才有客似云来

    比起赵春和李嘉陵,曾涛在田子坊的资历要浅得多。2007年,她从日本回国探亲,在朋友带领下第一次来到这里。惊诧于闹市区有如此一方幽静别致的天地,曾涛说服丈夫放弃了半导体公司的工作,从东京搬回上海。

    两人在田子坊开起了手工咖啡店。几年工夫,曾涛把开在二楼、三楼的“丹咖啡”经营得有声有色,甚至吸引了不少明星光顾。曾涛笑言“赶上了好时候”——田子坊大发展,虽然没在底层租到店面,但田子坊越来越足的人气,让她比计划更早收回了投资。“刚来的时候,电力不够,一到夏天就容易跳闸,店家多了,下水管容易堵。没想到第二年,田子坊基础设施大改造,区政府将田子坊一年的税收1000多万元全部返还,用于道路、电力、下水管道整治,我们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对于田子坊的变化,老住户周心良体会更深刻,“没想到这里会变成如此有人气的创意园区。”
   2004年,周心良第一个把自己的家租给外来艺术家。此前,陈逸飞、尔冬强、赵春、李嘉陵租借的场地都是旧厂房。周心良的吃螃蟹之举让其他居民看见了商机,纷纷效仿。周心良免费帮邻居们找商家,也免费帮商家们接洽业主,制造“规模效应”。如今,田子坊老石库门670户人家,出租率高达80%,有36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周心良当年定下房租3500元,已经算很高,两年后升到了8000元,四年后则超过了1万元。他的义务中介现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田子坊咨询公司,同事们都是成了房东的邻居们,服务仍然免费,用周心良的话说,“我们这样做利人利己。”

    调规划软硬件统筹发展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见证了十年发展。他坦承,发展初期也曾遭遇拆迁危机,但随着自发的创意园区日渐成型,经济价值凸显,石库门自身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完善,也让管理部门看到了另一种发展可能,因势利导积极参与田子坊的发展。在田子坊诞生之初,缺少统一的规划、没有招商方案、没有管理者和保安,甚至连水、电、煤气都不符合商业使用标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租户与住户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吴梅森回忆,“天天吵得不可开交,比如一楼人家租给了餐厅,二楼住户就租不出去,还要承受不断的烟火味、嘈杂声,两家矛盾就会愈演愈烈。政府部门介入势在必行。”

    在拆迁规划调整后,政府部门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为田子坊保驾护航。铺设更好更完善的水管电缆、安装抽水马桶等设备,210弄改造工程逐渐向西面的274弄、248弄和155弄移动。商家们不再担心用电量过大而跳闸,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田子坊管理委员会,统筹各家建筑改造、解决房屋租赁中产生的问题,规定装修中不能破坏结构、经营中不能租给非创意产业的租客等,为此还成立了“石库门建筑保护小组”来进行监督。吴梅森拿出了一块“田子坊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的牌子给记者看,“我们不仅会限定同一类商户的数量,做到不同业态尽可能多元化,避免同质竞争,也要让在田子坊的艺术家可以安心发展创意设计,不用担心被仿冒。”

    从世纪初老厂房改造发端,到现在连街的工作室、画廊、创意小店,田子坊的每一个门面、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原生态的老上海风情,又洋溢着憧憬未来的勃勃生机。

    新闻背景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正由规模扩张转向更侧重于内涵提升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市已有1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当前,已不再满足于老厂房、老仓库转变用途,而是出现了产业门类集聚、功能定位明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不断完善,许多园区已从一般房屋租赁到提供完备物业服务,并逐步发展到帮助企业孵化、开展各类咨询、参与企业发展等注重园区服务能级提升和园区运营模式创新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