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超人百度云oad:把真理从天国接回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17:07

把真理从天国接回人间

——读《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札记

 

罗曼·文森特·皮尔(1885—1977),札记著名牧师、大演说家、商业思想家,20世纪最受欢迎的励志作家和心灵安慰大师。他的一生成就了46本著作,《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其代表作之一,出版后20年畅销不衰,被誉为“人生励志第一书”,全球销量超过2亿册。

书名出自尼采之口。其意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受苦,但人活着更为了追求成功与快乐,而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决定你是否成功,是否快乐——那就是你自己。

著名诗人徐志摩曾经这样评价尼采这句千古名言对他的触动:“正如天上星斗的纵横与山川的经纬,在无声中暗示你人生的奥义,祛除你的迷惘,照亮你的思路,他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那时感受一种异样的惊心,一种异样的澈悟!”

皮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牧师,但在《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书中,他所反复引用的圣经语录却只有一句:“假如你们有像一粒芥菜种子那么大的信心,便没有任何事情是你们不能做的。”皮尔以这句话经纬全书,细化为一长串励志箴言,如“成功从相信自己开始”,“信心是激发成功的原动力”,“自信的人能够横扫一切障碍”,“轻易放弃的确太早”,“你可以令自己大吃一惊”,“积极思考就是力量”,“由于根本不接受失败,所以成为赢家”,“信心的力量远远大于恐惧”,“与你内在的力量同行,永远不要害怕”,“唯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前进”,“成功的最大原则就是‘想要成功’”,“你的全部宝藏都在你的心里”,“自信是一种态度,它是后天形成的”,等等。读了皮尔的著作,找不到“我主我神”“争战胜败在乎主,全知全能属于神”这一类说教,而只看到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思考,积极进取。一位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评价说:“皮尔讲的人生价值理论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学,他是在讲人生的真相,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越来越重要的东西。”

皮尔自己也明确表白,他的书是为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不断挣扎却无法超脱的人们”而写的。他教导世人:“上帝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拟订了一个伟大的计划,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伟大的计划,这股力量就蕴藏在我们的身体之中,蕴藏在我们的才能、勇气、坚韧、决心和品格当中。我们无须到外界去寻找力量。请记住,当你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星星时,绝不要忘记在屋子里燃烧的蜡烛。”

皮尔讲的“天空中的星星”是指外部世界的力量。“屋子里燃烧的蜡烛”比喻内在的自信心。

面对商业社会,皮尔并不排斥人们获取个人成就的欲望,不排斥求名求利获取财富。相反,他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真正需求去追求物质成就,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寻求到快乐。

但是,皮尔着重强调的却是创造物质成就中的精神力量。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物质、精神、肉体和心灵方面的欲望,唯有正视所有欲望,保持它们的均衡,人生才会纳入正常的轨道,成功的机率就会更大。”追求物质成就需要精神力量的指引,而“热情、信念与忍耐是物质成就的三大要素。”

同时,皮尔指出,物质欲望要有所节制,不要因为过分追求而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体力,脑力资本都耗费糟蹋,好象胡乱挥霍金钱一样。金钱耗费光了可以再赚回来,而人的生命一去不返。理智告诉我们金钱最重要,而灵魂却提醒我们快乐和关爱更重要,“远大的理想,高尚的生活,慷慨的心胸,仁慈的心和博爱无私的情感都有助于延长寿命,而相反的品质则会缩短寿命。”

皮尔是只强调“笃行”而不强调“明辨”的行动主义思想家。他的学说充满着活力和动感。皮乐指出,认知和坚持,是两项最了不起的原则。“认知”就是认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把目标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运用积极的思考和永不放弃的毅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坚持”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去攻击,猛力攻击。他引用歌德的话表述“坚持”的意义:“不苛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卑微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皮尔反对在坚持目标时使用消极语言,主张把英文“NO(不)”倒过来拼读。“NO”表示失败、垮台、放弃。而倒过来就是“ON(继续)”,那是永不言败,百折不挠地继续向目标冲击。

坚持是一种不改变方向的持续行动。皮尔引用三位哲人的话来说明坚持的重要。第一句话是穆罕默德说的:“好运总是和坚持的人在一起。”第二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雨滴能穿透石头。”第三句话是罗马哲学家和诗人留克利希阿斯说的:“水滴而石穿。”

当你坚持的真理,认知的人生目标还没有成功时,往往会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人们怀疑它、非议它、攻击它、嘲笑它都在所难免。“看清一件事情的真相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人们很容易被蒙蔽,我们会制造事实的幻象。”而澄清这个问题,只能靠行动靠事实,千万不要只靠辨认,只靠用嘴巴去说服人。“显而易见的是,你若想用辨认的办法改变一个人,那是大错特错的念头。”皮尔借用乔治·赫伯特避免和别人辨认的妙法讲述逃避争吵:“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对我生气,我就一言不发,让他跟自己吵去。”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流行语:“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用来避开无谓争吵,咬牙励志向内使劲,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句话不亦宜乎?

曾经担任过英国内阁部长的贝维布鲁克爵士写过一本书叫《成功的三把钥匙》,他认为智慧的判断、极度的勤勉和最佳的健康是成功和三把钥匙。罗斯福只具备判断和勤勉,却因患过小儿麻痹症不够健康,邱吉尔三者全都拥有。但皮尔认为,勤勉、健康固然重要,判断却更为重要。他指出:“判断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是以冷静,合乎逻辑和有秩序的方式去思考,以及下决心的能力。好的判断可以减少下决心时的错误因素,而从长期来看,成功与否是由所下决心正确与否的比率而定。不管在哪种行业,如果我们期望获得成功,我们就必须要把任何妨碍正确判断的因素消除掉,至少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有控制的心智活动就极为重要。”

怎样才能形成正确而少误差的判断呢?皮尔认为这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是一个人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应付人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至少包含有三个要素:1、知识的积累,2、方法的灵活性,3、信心和勇气。

用中国人的语言来表述,这是一个“胆识”问题。有一幅对联:“有胆有识,为国为民。”这八个字对解决正确判断问题是再恰当不过了。“为国为民”讲方向和道路,一个人,一个群体,如果他坚持的目标是利己利人利天下的,那就可以义无反顾地不懈奋斗下去。而他能不能在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洞悉到潮流所趋,人心所向,找到众人的真实需求和自己发力的准确位置、角度,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判断准确,又敢做敢为,得计即行,那就可以称为“有胆有识”了。

“找需要,满足它”(flnd  need  and  fill  it)。这是被皮尔博士称为“使人成功的六个有力的单词。”皮尔指出:“做真正可以满足别人需要的事,你就会发现你的许多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商业社会是“需要”主导一切的社会。需要就是动力,就是市场,就是财富,就是成功。而“满足”是服务于这种需要,而不是让需要来服务于我;是适应于这种需要,而不是让需要来适应于我。

懂得这个基本原理就是良性发展的开始。违背这个基本原理,是恶性循环的肇端。

“找需要,满足它”的道路是漫长、持续和曲折的。皮尔指出,不要怕“问题”。“只有死人才没有问题。”“按照人生的逻辑,问题正是‘生命’的现象。真的,我甚至要说,你的问题越多,你越充满了生气。”“如果我们对问题的反应是唉声叹气,怨恨不已,抱着‘为什么不公平的待遇会落在我头上’的态度,就可能是我们的心理状态需要治疗和帮助的征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人生之路本来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走出来的,即便是像恺撒大帝,拿破仑那样的巨人,也一样曾在生死边缘一再徘徊,经过无数失败和挫折才走向生命的辉煌。芸芸众生又有谁能不经曲折而坐享成功?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曲折的客观性、必然性,就把自己怕追求定位为“曲径通幽”,那就连上帝也拿我们没有办法了。

皮尔博士这些精彩的论述使我想起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戴碧蓉。她在11岁时为救3个小朋友而失去了左臂和左腿,仅靠右臂和右腿生活。后来她成了家,第一个儿子夭折,第二个儿子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好不容易将第二个儿子的病治好,她自己又遭遇癌症病魔的折磨。此外,她还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挫折和打击,招干指标被人顶替,招工又受人歧视。命运对她真是太不公平了,人最惧怕的灾难似乎都落在她的身上。但是戴碧蓉没有被灾难击倒、压垮,她从工厂下海后当过一家工厂的经营副厂长,后来又开办“戴碧蓉热线”,为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人们排忧解难;继而开办“戴碧蓉服装厂”,为残疾人谋福利。她在“找需要,满足它”的不断追求中寻找生命支撑点,获得了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自信和成功的快乐。而对社会的不公平议论,戴碧蓉坦然自若。她在《戴碧蓉》一书的代序中理直气壮地写道:“我可以说,不管在什么国家的什么时代,一个11岁的小女孩能冒着生命危险从车轮下救出3个小孩,都是了不起的壮举。正因如此,去掉所有的光环,对于‘小英雄’的称号,我感到受之无愧。”

读罢《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这部书,掩卷沉思,我想到,任何一种曾经对人类有过巨大影响的思想、学说或教义,作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当珍惜它、继承它,但却不能将它神化、僵化、教条化。一旦将它神化、僵化,教条化,脱离了生命本质,就会了无生气,成为过期的供品,摆在那里徒招灰尘。只有像皮尔博士萃取圣经精华那样,找到它与生命哲学的血缘关系,弘扬觅道者先知先觉,匡世救民的初衷,排除一切被神化、僵化、教条化的矫揉造作而直达生命关爱、人格救赎,人文关怀之大本大源,才能把真理从天国接回人间,重见真光,在新的历史时代造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