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动画: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8:55:00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领导小组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编 写 委 员 会
主 任:甘士明
副 主 任:王秀忠 杨泽钊 姜 倩
编写人员:哈益明 张德权 鲁成银 陈爱云 刘 栩 周洪杰 李淑荣 王 锋
编写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附录3 我国茶叶行业和地方标准目录
序号
代号
中文名称
1
DB 32/T 142-2001
南京雨花茶
2
DB 32/T 395-2000
洞庭碧螺春茶园建设
3
DB 32/T 396-2000
洞庭碧螺春茶园管理技术
4
DB 32/T 397-2000
洞庭碧螺春茶采制技术
5
DB 32/T 417-2000
无锡毫茶
6
DB 32/T 432-2001
南京雨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7
DB 32/T 444-2002
茅山长青茶
8
DB 32/T 445-2002
茅山长青茶加工技术规程
9
DB 32/T 446-2002
绿杨春茶
10
DB 32/T 502-2001
翠柏茶
11
DB 32/T 503-2001
太湖翠竹茶
12
DB 32/T 562.1-2003
有机茶 第1部分:产地环境要求
13
DB 32/T 562.2-2003
有机茶 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14
DB 32/T 562.3-2003
有机茶 第3部分:安全质量要求
15
DB 32/T 568-2003
无公害蒿茶
16
DB 32/T 634-2003
无公害农产品 阳羡雪芽茶
17
DB 32/T 635-2003
无公害农产品 阳羡雪芽茶生产技术规程
18
DB 32/T 700-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
19
DB 32/T 701-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栽培技术规程
20
DB 32/T 702-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加工技术规程
21
DB 32/T 751-2004
超微绿茶粉
22
DB 32/T 779-2005
茶叶加工机械及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23
DB 32/T 807-2005
辐照茶叶卫生标准
24
DB 3204/T 007-2003
无公害农产品 翠柏茶生产技术规程
25
DB 3204/T 010-2003
无公害农产品 茅山青锋茶生产技术规程(附编制说明)
26
DB 3204/T 011-2003
无公害农产品 袋泡红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附编制说明)
27
DB 33/ 225.1-2004
开化龙顶茶
28
DB 33/ 225.4-2004
开化龙顶茶 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29
DB 33/ 228.2-1998
大佛龙井茶 第2部分:苗木
30
DB 33/ 236.1-2004
平阳早香茶 第1部分:苗木
31
DB 33/ 245.1-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1部分:苗木
32
DB 33/ 257.3-2005
径山茶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33
DB 33/ 258.1-2000
越乡茶 第1部分:苗木
34
DB 33/ 294.1-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一部分:苗木
35
DB 33/ 325.1-2001
普陀佛茶 第1部分:苗木
36
DB 33/ 404.2-2003
乌牛早茶 第2部分:苗木
37
DB 33/ 407.1-2003
苦丁茶 第1部分: 种子
38
DB 33/ 407.3-2003
苦丁茶 第3部分:苗木
39
DB 33/ 460.3-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3部分:商品茶
40
DB 33/ 525.3-2004
无公害油茶籽油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41
DB 33/ T 407.4-2003
苦丁茶 第4部分:载植培育
42
DB 33/T 171-1993
浙江名茶--西白毛尖
43
DB 33/T 172-1993
浙江名茶--开化龙顶
44
DB 33/T 173-1993
浙江名茶--盘安云峰
45
DB 33/T 181-1994
浙江名茶--天目青顶
46
DB 33/T 183-1994
浙江名茶--松阳银猴
47
DB 33/T 185-1995
浙江龙井茶
48
DB 33/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49
DB 33/T 225.3-2004
开化龙顶茶 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
50
DB 33/T 225-1998
开化龙顶茶
51
DB 33/T 228.1-1998
大佛龙井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52
DB 33/T 228.3-1998
大佛龙井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53
DB 33/T 228.4-1998
大佛龙井茶 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
54
DB 33/T 228.5-1998
大佛龙井茶 第5部分:商品茶
55
DB 33/T 236.2-2004
平阳早香茶 第2部分:短穗扦插
56
DB 33/T 236.3-2004
平阳早香茶 第3部分:栽培
57
DB 33/T 236.4-2004
平阳早香茶 第4部分:鲜叶与加工
58
DB 33/T 236.5-2004
平阳早香茶 第5部分:商品茶
59
DB 33/T 245.2-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2部分: 栽培技术
60
DB 33/T 245.3-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
61
DB 33/T 245.4-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4部分:商品茶
62
DB 33/T 253.1-1999
绿剑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63
DB 33/T 253.2-1999
绿剑茶 第2部分:苗木
64
DB 33/T 253.3-1999
绿剑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65
DB 33/T 253.4-1999
绿剑茶 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
66
DB 33/T 253.5-1999
绿剑茶 第5部分:商品茶
67
DB 33/T 257.1-2005
径山茶 第1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68
DB 33/T 257.2-2005
径山茶 第2部分:加工技术规程
69
DB 33/T 258.2-2000
越乡茶 第2部分:栽培管理
70
DB 33/T 258.3-2000
越乡茶 第3部分:采摘与加工
71
DB 33/T 258.4-2000
越乡茶 第4部分:商品茶
72
DB 33/T 286.1-2000
珠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73
DB 33/T 286.2-2000
珠茶 第2部分:苗木
74
DB 33/T 286.3-2000
珠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75
DB 33/T 286.4-2000
珠茶 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
76
DB 33/T 286.5-2000
珠茶 第5部分:精加工
77
DB 33/T 286.6-2000
珠茶 第6部分:商品茶
78
DB 33/T 294.2-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二部分:栽培管理
79
DB 33/T 294.3-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三部分:鲜叶与加工
80
DB 33/T 294.4-2000
长兴紫笋茶 第四部分:商品茶
81
DB 33/T 303-2001
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
82
DB 33/T 304.1-2001
莫干黄芽茶 第1部分:苗木
83
DB 33/T 304.2-2001
莫干黄芽茶 第2部分:茶园栽培技术
84
DB 33/T 304.3-2001
莫干黄芽茶 第3部分:鲜叶原料与加工工艺
85
DB 33/T 304.4-2001
莫干黄芽茶 第4部分:商品茶
86
DB 33/T 324.6-2001
浙江蜜蜂 第6部分:茶花粉生产与质量
87
DB 33/T 325.2-2001
普陀佛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88
DB 33/T 325.3-2001
普陀佛茶 第3部分:加工技术
89
DB 33/T 325.4-2001
普陀佛茶 第4部分:商品茶
90
DB 33/T 377.1-2002
安吉白茶 第1部分:苗木
91
DB 33/T 377.2-2002
安吉白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92
DB 33/T 377.3-2002
安吉白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
93
DB 33/T 377.4-2002
安吉白茶 第4部分:商品茶
94
DB 33/T 388-2002
青砖茶
95
DB 33/T 389-2002
茯砖茶
96
DB 33/T 404.1-2003
乌牛早茶 第1部分:商品茶
97
DB 33/T 404.2-2003
乌牛早茶 第2部分:苗木
98
DB 33/T 404.3-2003
乌牛早茶 第3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99
DB 33/T 404.4-2003
乌牛早茶 第4部分:栽培管理
100
DB 33/T 404.5-2003
乌牛早茶 第5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
101
DB 33/T 407.2-2003
苦丁茶 第2部分:播种育苗
102
DB 33/T 407.4-2003
苦丁茶 第4部分:栽植培育
103
DB 33/T 407.5-2003
苦丁茶 第5部分:苦丁茶叶
104
DB 33/T 418-2003
出口蒸青茶检验规程
105
DB 33/T 431-2003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细则
106
DB 33/T 460.1-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1部分:栽培技术
107
DB 33/T 460.2-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2部分:加工
108
DB 33/T 469.1-2004
蒸青煎茶 第1部分:茶园栽培
109
DB 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 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
110
DB 33/T 469.3-2004
蒸青煎茶 第3部分:商品茶
111
DB 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112
DB 33/T 483-2004
茶树品种 翠峰
113
DB 33/T 484-2004
茶树品种 迎霜
114
DB 33/T 485-2004
茶树品种 劲峰
115
DB 33/T 486-2004
茶树品种 青峰
116
DB 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
117
DB 33/T 525.1-2004
无公害油茶籽油 第1部分:产地环境
118
DB 33/T 551-2005
扁形茶炒制机
119
DB 33/T 554.1-2005
山茶花苗木 第1部分:繁殖
120
DB 33/T 554.2-2005
山茶花苗木 第2部分:培育
121
DB 33/T 554.3-2005
山茶花苗木 第3部分:质量要求
122
DB 331126/T 05.1-2001
庆元银屏茶 第1部分 苗木
123
DB 331126/T 05.2-2001
庆元银屏茶 第2部分 栽培技术
124
DB 331126/T 05.3-2001
庆元银屏茶 第3部分 鲜叶与加工技术
125
DB 331126/T 05.4-2001
庆元银屏茶 第4部分 商品茶
126
DB 332523/T 02-1998
仙宫雪毫茶叶
127
DB 34/ 236-2002
黄山毛峰茶
128
DB 34/ 257-2002
太平猴魁茶
129
DB 34/T 237-2002
六安瓜片茶
130
DB 34/T 238.1-2002
有机茶 第1部分:茶园
131
DB 34/T 238.2-2002
有机茶 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
132
DB 34/T 238.3-2002
有机茶 第3部分:商品茶
133
DB 34/T 238.4-2002
有机茶 第4部分:认证与管理
134
DB 34/T 258-2002
太平猴魁茶工艺规程
135
DB 34/T 323-2003
毛峰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程
136
DB 34/T 325-2003
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7
DB 34/T 326-2003
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8
DB 34/T 327-2003
茶黑毒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9
DB 34/T 328-2003
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40
DB 34/T 329-2003
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41
DB 34/T 364-2003
松萝茶
142
DB 34/T 365-2003
九华佛茶
143
DB 34/T 366-2003
九华佛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4
DB 34/T 426-2004
天华谷尖茶
145
DB 34/T 427-2004
无公害天华谷尖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6
DB 34/T 428-2004
天柱剑毫茶
147
DB 34/T 429-2004
天柱剑毫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8
DB 34/T 430-2004
岳西翠兰茶
149
DB 34/T 431-2004
岳西翠兰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50
DB 35/ 361-1999
天山绿茶
151
DB 35/ 405-2000
安溪乌龙茶
152
DB 35/ T121.10-2001
闽北水仙成品茶
153
DB 35/T 103.1-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154
DB 35/T 103.2-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乌龙茶品种
155
DB 35/T 103.3-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156
DB 35/T 103.4-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57
DB 35/T 103.5-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58
DB 35/T 103.6-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59
DB 35/T 103.7-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毛茶
160
DB 35/T 103.8-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161
DB 35/T 121.10-2001
闽北水仙成品茶
162
DB 35/T 121.2-2001
闽北水仙茶树品种
163
DB 35/T 121.5-2001
闽北水仙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64
DB 35/T 121.6-2001
闽北水仙茶鲜叶(茶青)
165
DB 35/T 121.8-2001
闽北水仙毛茶
166
DB 35/T 147.1-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167
DB 35/T 147.2-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白芽奇兰茶树品种
168
DB 35/T 147.3-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169
DB 35/T 147.4-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70
DB 35/T 147.5-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71
DB 35/T 147.6-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72
DB 35/T 147.7-2001
白芽奇兰毛茶
173
DB 35/T 147.8-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174
DB 35/T 147.9-2001
白芽奇兰茶
175
DB 35/T 148.1-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体系表
176
DB 35/T 148.2-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品种
177
DB 35/T 148.3-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规范
178
DB 35/T 148.4-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79
DB 35/T 148.5-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80
DB 35/T 148.6-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81
DB 35/T 148.7-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毛茶
182
DB 35/T 148.8-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精制技术规范
183
DB 35/T 148.9-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成品茶
184
DB 35/T 152.10-2001
茶叶品质感官检验方法
185
DB 35/T 152.11-2001
茶叶理化检验方法
186
DB 35/T 152.1-2001
白茶综合标准体系表
187
DB 35/T 152.12-2001
评茶术语
188
DB 35/T 152.13-2001
白茶鲜叶
189
DB 35/T 152.14-2001
白茶初制技术规程
190
DB 35/T 152.15-2001
白毛茶
191
DB 35/T 152.16-2001
白茶精制技术规程
192
DB 35/T 152.17-2001
白茶
193
DB 35/T 152.2-2001
茶树品种
194
DB 35/T 152.3-2001
茶树有性繁育
195
DB 35/T 152.4-2001
茶树扦插育苗规程
196
DB 35/T 152.5-2001
茶园建立与种植
197
DB 35/T 152.6-2001
茶园管理
198
DB 35/T 152.7-2001
低产茶园改造
199
DB 35/T 152.8-2001
白茶采摘技术
200
DB 35/T 152.9-2001
茶叶取样方法
201
DB 35/T 405-2000
安溪乌龙茶
202
DB 35/T 91.19-1999
茉莉花茶
203
DB 35/T 97.1-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204
DB 35/T 97.2-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品种
205
DB 35/T 97.3-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206
DB 35/T 97.4-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207
DB 35/T 97.5-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208
DB 35/T 97.6-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209
DB 35/T 97.7-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毛茶
210
DB 35/T 97.8-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211
DB 35/T 97.9-1999
八仙茶成品茶
212
DB 36/T 320-1998
油茶低产林改造
213
DB 36/T 321-1998
油茶籽
214
DB 36/T 325-1998
优质油茶种子生产规程
215
DB 36/T 326-1998
优质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216
DB 36/T 349-1999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217
DB 36/T 363-2001
有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218
DB 36/T 421-2004
狗牯脑茶
219
DB 36/T 438-2004
浮梁茶
220
DB 37/T 004-1991
茶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21
DB 37/T 317-2002
茶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
222
DB 41/T 335-2004
信阳毛尖茶
223
DB 41/T 336-2004
无公害信阳毛尖茶
224
DB 41/T 337-2004
无公害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基本要求
225
DB 41/T 407-2005
桐柏玉叶茶
226
DB 42/ 111-2002
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
227
DB 42/ 210-2002
英山云雾茶
228
DB 42/ 221-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229
DB 42/T 025-2002
节能炒茶灶制作技术规程
230
DB 42/T 144-2002
东湖名优绿茶
231
DB 42/T 195-2000
五峰毛尖茶
232
DB 42/T 218-2002
有机茶
233
DB 42/T 219-2002
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
234
DB 42/T 220-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235
DB 42/T 288-2004
来凤藤茶种植技术规程
236
DB 42/T 289-2004
来凤藤茶
237
DB 43/ 145.1-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1部分:茶树苗
238
DB 43/T 145.2-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2部分:茶树栽培
239
DB 43/T 145.3-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3部分:鲜叶采摘与加工
240
DB 43/T 145.4-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4部分:石门银峰
241
DB 43/T 205-2004
古丈毛尖茶
242
DB 44/T 177-2003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e-folia (Maiden et Betche) Cheel) 精油,松油醇-4型(茶树油)
243
DB 44/T 222-2005
绿色食品 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244
DB 44/T 52-1990
白毛茶密植速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45
DB 4403/T 22-2002
无公害茶叶
246
DB 440300/T 22-2002
无公害茶叶
247
DB 440300/T 27-2004
预包装乌龙茶叶购销要求
248
DB 45/ 32.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茶叶
249
DB 45/T 70-2003
窨茶用茉莉花
250
DB 45/T 73-2003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251
DB 45/T 78-2003
苦丁茶
252
DB 45/T 79-2003
苦丁茶栽培技术规程
253
DB 45/T 80-2003
苦丁茶加工技术规程
254
DB 46/ 31-2004
白沙绿茶
255
DB 46/T 38-2004
澄迈火山岩苦丁茶
256
DB 50/ 132-2003
茶树品种 渝茶一号
257
DB 50/ 133-2003
茶树品种 渝茶二号
258
DB 50/ 20-1998
茉莉茶花
259
DB 50/ 26-1999
特种花茶基限
260
DB 50/ 27-1999
绿名茶基限
261
DB 50/26-1999
特种花茶基限
262
DB 50/27-1999
绿名茶基限
263
DB 50/T 108-2003
半烘炒绿茶
264
DB 50/T 109-2003
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
265
DB 50/T 28-1999
茶叶品质审评数据处理方法
266
DB 51/ 326-2001
南路边茶原料
267
DB 51/T 328.6-2001
无农药污染茶叶病虫综合防治(IPM)技术规程
268
DB 51/T 342-200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
269
DB 51/T 373-2003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270
DB 51/T 424-2004
无公害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
271
DB 51/T 425-2004
茶树良种扦插繁育技术规程
272
DB 51/T 464-2004
川绿茶感官审评技术规程
273
DB 51/T 465-2004
炒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274
DB 52/ 433-2001
都匀毛尖茶
275
DB 52/ 454-2004
余庆苦丁茶
276
DB 52/ 469-2004
原产地域产品 梵净山翠峰茶
277
DB 52/ 469-2005
梵净山翠峰茶
278
DB 52/ 470-2004
原产地域产品 梵净山绿茶
279
DB 52/ 470-2005
梵净山绿茶
280
DB 52/ 478-2005
湄潭翠芽茶
281
DB 52/T 436-2002
贵州省名优茶审评规范
282
DB 52/T 442.1-2003
特种绿茶 卷曲形绿茶
283
DB 52/T 442.2-2003
特种绿茶 针形绿茶
284
DB 52/T 442.3-2003
特种绿茶 扁形绿茶
285
DB 52/T 447-2003
贵州绿茶
286
DB 52/T 448-2003
贵州小叶苦丁茶
287
DB 52/T 473-2004
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
288
DB 53/ 100.5-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5部分:思茅有机茶
289
DB 53/T 100.1-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1部分:思茅有机茶园规划及建立
290
DB 53/T 100.2-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2部分:思茅有机茶主要种植品种
291
DB 53/T 100.3-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3部分:思茅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规范
292
DB 53/T 100.4-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4部分:思茅有机茶采摘及加工要求
293
DB 53/T 103-2003
普洱茶
294
DB 61/T 307.1-2003
天然富硒茶
295
DB 61/T 307.2-2003
天然富硒茶 产地环境条件
296
DB 61/T 307.3-2003
天然富硒茶 茶树种子 种苗
297
DB 61/T 307.4-2003
天然富硒茶 栽培技术规程
298
DB 61/T 307.5-2003
天然富硒茶 施肥技术规程
299
DB 61/T 307.6-2003
天然富硒茶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300
DB 61/T 307.7-2003
天然富硒茶 加工技术规程
301
DB 62/T 1064-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薪菇
302
DB 62/T 888-2002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
303
DB 62/T 936-2002
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树菇
304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05
NY 5122-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
306
NY 5123-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
307
NY 5196-2002
有机茶
308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09
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310
NY 5247-2004
无公害食品 茶树菇
311
NY 659-2003
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
312
NY 660-2003
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 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最大残留限量
313
NY 661-2003
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 最大残留限量
314
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315
NY/T 288-2002
绿色食品 茶叶
316
NY/T 456-2001
茉莉花茶
317
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
318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19
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320
NY/T 5124-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321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322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323
NY/T 5245-2004
无公害食品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324
NY/T 600-2002
富硒茶
325
NY/T 779-2004
普洱茶
326
NY/T 780-2004
红茶
327
NY/T 781-2004
六安瓜片茶
328
NY/T 782-2004
黄山毛峰茶
329
NY/T 783-2004
洞庭春茶
330
NY/T 784-2004
紫笋茶
331
NY/T 785-2004
蒸青煎茶
332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333
NY/T 84-1988
茶尺蠖防治标准
334
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35
NY/T 863-2004
碧螺春茶
336
NY/T 864-2004
苦丁茶
337
QB 2154-1995
食品添加剂茶多酚
338
QB 2499-2000
茶饮料
339
QB/T 1458-2005
非热封型茶叶滤纸
340
QB/T 2595-2003
热封型茶叶滤纸
341
SB/T 10034-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342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43
SB/T 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
344
SB/T 10037-19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345
SB/T 10094-1992
毛茶运输包装
346
SB/T 10095-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347
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型式与主参数
348
SB/T 10100-1992
紧压茶 筛、切机型式与主参数
349
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
350
SB/T 10102-1992
茶叶匀堆机型式与主参数
351
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
352
SB/T 10153-1993
茶叶拣梗机技术条件
353
SB/T 10154-1993
茶叶抖筛机
354
SB/T 10155-1993
齿轮切茶机
355
SB/T 10156-1993
茶叶加工除尘系统型式与主参数
356
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57
SB/T 10167-1993
祁门工夫红茶
358
SB/T 10168-1993
闽烘青绿茶
359
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360
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型式与参数
361
SB/T 10187-1993
茶叶栋梗机型式和主参数
362
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型式与参数
363
SN 0147-1992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
364
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
365
SN 0497-1995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
366
SN 0711-1997
出口茶叶中代森锌类农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
367
SN/T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
368
SN/T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369
SN/T 0737-1997
出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
370
SN/T 0797-1999
出口保健茶检验通则
371
SN/T 0911-2000
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
372
SN/T 0912-2000
进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
373
SN/T 0913-2000
进出口茶叶粗纤维测定方法
374
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
375
SN/T 0915-2000
进出口茶叶咖啡碱测定方法
376
SN/T 0916-2000
进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377
SN/T 0917-2000
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
378
SN/T 0918-2000
进出口茶叶抽样方法
379
SN/T 0919-2000
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
380
SN/T 0920-2000
进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
381
SN/T 0921-2000
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
382
SN/T 0922-2000
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方法
383
SN/T 0923-2000
进出口茶叶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
384
SN/T 0924-2000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385
SN/T 0925-2000
进出口茶叶总灰分测定方法
386
SN/T 0926-2000
进出口茶叶中硒的检验方法 荧光光度法
387
SN/T 1117-2002
进出口茶叶中多种菊酯类 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388
SN/T 1490-2004
进出口茶叶检疫规程
389
SN/T 1541-2005
出口茶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
390
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391
SN/T 1594-2005
进出口茶叶中噻嗪酮残留量检验方法 气相色谱法
392
JB/NQ 138.1-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质量指标
393
JB/NQ 138.2-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试验方法
394
JB/NQ 138.3-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检验规则
395
JB/T 5674-1991
茶树修剪机 技术条件
396
JB/T 5675-1991
茶树修剪机 试验方法
397
JB/T 5676-1991
茶叶抖筛机 技术条件
398
JB/T 5677-1991
茶叶抖筛机 试验方法
399
JB/T 5678-1991
流化床茶叶烘干机 技术条件
400
JB/T 5679-1991
流化床茶叶烘干机 试验方法
401
JB/T 6281.1-1992
采茶机 技术条件
402
JB/T 6281.2-1992
采茶机 试验方法
403
JB/T 6670-1993
辊式切茶机 技术条件
404
JB/T 6671-1993
辊式切茶机 试验方法
405
JB/T 6674-1993
茶叶烘干机 技术条件
406
JB/T 6675-1993
茶叶烘干机 试验方法
407
JB/T 7321-1994
茶叶风选机 技术条件
408
JB/T 7322-1994
茶叶风选机 试验方法
409
JB/T 7863-1999
茶叶机械 术语
410
JB/T 8575-1997
茶叶炒干机
411
JB/T 9810.1-1999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 技术条件
412
JB/T 9810.2-1999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 试验方法
413
JB/T 9811.1-1999
茶叶平面圆筛机 技术条件
414
JB/T 9811.2-1999
茶叶平面圆筛机 试验方法
415
JB/T 9812.1-1999
茶叶杀青机 技术条件
416
JB/T 9812.2-1999
茶叶杀青机 试验方法
417
JB/T 9813.1-1999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 技术条件
418
JB/T 9813.2-1999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 试验方法
419
JB/T 9814.1-1999
茶叶揉捻机 型式与基本参数
420
JB/T 9814.2-1999
茶叶揉捻机 技术条件
421
JB/T 9814.3-1999
茶叶揉捻机 试验方法
一、任务来源及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据悉,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日本和欧盟2006年将启动新的食品检测标准,检测指标要求更为苛刻。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门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标准,使我国茶叶出口频频受阻。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我国茶叶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的能力,按照200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企发[2004]4号)”和2005年“关于印发2005年农产品加工业工作计划的通知(农办企[2005]3号)”精神的要求,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担了“农产品加工业国际标准跟踪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2005年受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针对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现将跟踪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二、我国茶叶发展历史沿革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根据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山东、上海和台湾共21个省、市、自治区栽培和加工茶叶。茶区分布范围极广,从北纬18度(海南三亚)至36度(山东崂山)、东径94(西藏林芝)度至122度(台湾东部海岸)的地域中,都有投产的茶园。根据地域生态、主要品种和适制茶类的差异,我国茶区一般分为江北、江南、西南、华南等四大区域。目前,在跨过北纬38度的一些地区(河北、北京等地),也开始了茶叶的室内试种。
我国茶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历代茶人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创造了绿、白、黄、黑、青(乌龙)、红茶六大基本茶类,形成了数以千计、具有不同特点的茶叶产品。其中有部分茶叶又经过特定的精制工序,成为精制茶,部分精制茶经再加工后成为再加工茶,如各种花茶、压制茶及速溶茶等,而通过进一步地深加工,还可生产出茶饮料产品。在各类茶叶之间,彼此的外形与内质有差别明显。
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茶叶种类的增加,还包括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检验手段的日益增强。  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独有的风味特色,中国茶叶已行销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但在19世纪末,经营者为获得高额利润,掺假作伪之风开始盛行。对此,进口国消费者反映强烈,促使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禁止掺杂使假茶叶输入。使华茶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之其它因素影响,茶叶出口量从1886年的13.4万吨跌至1920年的1.8万吨。据此,有关人士力荐建立茶叶检验机构。
1915年,浙江温州地区曾自发性成立过“永嘉茶叶检验处”。查禁假茶出口。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在上海、汉口两地首先成立商品检验局。1931年6月20日由当时的实业部颁布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法令,7月7日公布了茶叶检验实施细则,7月8日正式开验。规定输出茶类(绿茶、红茶、花熏茶、红砖茶及绿砖茶、毛茶、茶片、茶末、茶梗等)必须经商检检验,合格都发给证书,海关凭证放行出口。茶叶品质检验,则制定最低标准样茶,作为检验依据,并规定了出口茶叶的水分、灰分含量指标。并于同年在实业部国产委员会成立茶叶产地检验管理处,在浙、皖、赣、闽等省的主要茶叶集散地设立机构,办理产地检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50年3月由中央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制定了《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恢复了由于抗日战争而中断的茶叶检验,并增设了检验机构。至80年代末,茶叶检验机构已遍布全国主要产茶省份和主要港口。茶叶被列为法定检验商品,检验项目也从原来的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着色等增加到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包装、卫生、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放射物污染、黄曲霉毒素及数量、重量等。
从1954年至1997年,我国还相继建立了4种出口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即:(1)绿茶贸易标准样(包括珍眉、珠茶等);(2)特种茶标准样(龙井等);(3)小包装贸易标准样;(4)红茶贸易标准样,并定期换制。与此同时,还相继由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了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多项,其内容涉及品质指标、卫生指标、检测方法、包装材料、栽培、育种、茶叶机械、茶叶制品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促进中国的茶叶生产,扩大出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国内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生产加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总体上持续呈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态,各种全国性的茶事活动接踵而至。各地的统计数据表明,茶叶是当前农业产业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产品,茶叶生产能够快速、直接、有效地帮助农民明显增加收入,是能够具体体现三农政策的优势产业,茶叶生产加工受到了全国茶区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茶园面积迅猛发展,产量、产值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26万公顷,产量83.5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19%、55%,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313.6万吨)的26%,在名优茶带动下,茶叶总产值成倍增长,2004年茶叶产值比1990年增长约3.5倍,年均增长率为12%,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从近3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茶园面积每年均以超过6600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同时茶树无性系良种得到较快发展,新茶园已陆续投产。
二是茶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努力扩大了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生产。绿茶作为我国主要茶类,进行结构调整后已成为各茶区发展的重点,绿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从1990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82%,这主要得益于绿茶对北方市场的成功开拓;中低档红茶产量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乌龙茶在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名优茶由于效益好,发展非常迅速,2004年名优茶的产量近30万吨,与1990年相比,增长15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3.57%提高到35%;产值所占比重从24%提高到60%。同时,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在加快。部分品牌茶叶已率先以连锁和进超市的方式进行销售。
三是产品质量稳定提高。随着宣传的深入、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选择所发挥的作用,茶叶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已有良好的提升。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抽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90%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2、存在问题
在我国茶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市场产销两旺、国际贸易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不同茶类质量差异较大。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的制约,同时市场消费能力强大,茶叶生产与加工转向了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精细化作业;而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整体水平上生产投入力度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处于以资源换取发展后续支持的阶段。就茶类而言,绿茶由于名优高档茶的热销和普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达到了世界领先,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难以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原有传统茶类中的一些产品,如部分黄茶,其加工工艺已经开始转向绿茶;我国传统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因缺少宣传和推销促进措施,产量正不断下滑,而一直以来中国红碎茶因为品种和生长地域条件的限制,整体质量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生产效益受价格低迷的影响越发明显;此外,一些传统的压制茶,特别是部分边销茶,由于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对称,除少数定点生产的大厂外,存在质量底下的现象,产品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二是茶产业基础设施落后、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制约了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可分为个体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和自主经营茶场(厂)。而茶叶生产组织主要有五种类型:茶农自产自销型;农民+农民型,即一部分农民种植,一部分农民对外销售。通过亲友关系形成产供销产业链;茶场(厂)+农户型,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按统一标准收购鲜叶,进行加工;市场+农户型,在我国大型产茶区都有一定规模的茶市。茶农通过茶市与外界联系;公司+基地型,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
三是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农业管理部门的宣传和各种措施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茶叶产业的整体状况已不断提升。但由于目前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之中,而占我国茶叶生产主体的大部分生产企业仍然缺乏规模化,对茶产业基础设的投入不足。我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来吨。茶叶生产大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方式,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和科技引进也存在困难。部分的生产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措施还缺少理解,停留于被动进行的状况之中不能深入。各地均存在茶叶加工厂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的情况。生产投入不足,卫生质量就缺少保证,品质也很难稳定和提高。这是制约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协调。自2006年起,国内开始实施茶叶产品的市场准入许可制度,由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开展审查和许可证发放(即QS认证)。这一举措从出发点看,是为确保茶叶质量,尤其是产品卫生质量的稳定合格性,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技术监督部门的权限只能是对加工企业进行检查,由于缺乏与农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整个产业链中上游的生产茶园和下游的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监控,也就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茶叶生产的卫生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加上一些地区存在的地方保护和利益分配因素,此外还有部分审查者对茶叶生产和管理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足等情况。因此,就目前情况看,单纯地认为实施这样一种认证制度就能彻底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不够的,甚至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3、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茶叶行业仍将处于规模不断扩展、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上升通道中,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伴随市场的需求而继续;
为适应消费者对卫生质量安全的注重和追求,我国原有的茶叶生产模式将出现新的变化。由于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明显的经济利益和传统生产、消费习惯的影响,规模小、数量多的个体化茶厂(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持续存在,在部分地区甚至会有所增多。但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和效益化的企业将逐步形成最终的产业影响力;
与此同时,伴随个性化、健康化消费观念的扩展延伸,以及不同茶叶产品的消费喜好者正常的流动,茶叶产品所具有的地域性生产、消费特点将逐步消除,各茶类的发展预计会突破现有的生产格局,呈现以规模促进外销,以特色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拥有优质资源和优良生态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在今后的产业调整中,会在与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跃升。
(二)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印度
目前印度居全球第二产茶大国的位置,也是世界茶叶出口的第四大国。在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以上要进入拍卖市场(也有介绍说是75%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印度作为茶叶出口大国,受西方茶叶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以及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加上国内消费的增加,近年来茶叶产量持续下跌,从1998年的8.7亿公斤减少到2004年的8.2亿公斤,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出口量也逐年下滑,茶叶出口量也从2002年的2亿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1.45亿公斤。1公斤高品质的阿萨姆茶5年前售价100卢比(约合2.3美元),现在跌到75卢比(约合1.72美元)。除去不利天气的因素,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原因。为挽回印度茶叶昔日的辉煌,印度茶叶企业一面不断开拓新兴红茶市场(包括中国在内);一面也在改变其产品结构,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西方社会的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印度茶商纷纷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让优质茶叶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一些茶叶研究机构也正在加紧开发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并帮助茶厂进行生产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印度政府于50年代通过了《茶叶法》,该法是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法律依据。印度商业部代表政府依据《茶叶法》对茶叶的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监督。商业部下设国家茶叶局,茶叶局是实行具体行业管理的机构,具有管理生产、出口和制定发展计划等行政职能,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茶叶局在国内主要茶区都设分支机构。国外在莫斯科、汉堡、伦敦、纽约、迪拜等设立代表处或常任代表。茶叶局官员由政府任命,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但总的来讲茶叶局职能在慢慢弱化,而茶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在加强。
2、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茶叶产业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斯里兰卡国内每年大约消费茶叶2万吨左右,斯里兰卡一直在与肯尼亚开展激烈竞争,争夺国际茶叶出口霸主地位。尽管2004年实现出口茶叶29万吨,不及肯尼亚茶叶出口量(32.6万吨),但斯里兰卡仍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斯茶叶出口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83%,并呈现出三年连续小幅稳步增长的态势。期间,斯里兰卡还进口茶叶719万公斤(占其茶叶产量的3%),主要用于拼配茶和再出口。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仍是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
3、肯尼亚
茶叶是肯尼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每年为肯尼亚带来约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茶产业在肯尼亚为50万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为2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连续十年来一直居斯里兰卡之后。排世界茶叶出口第二位的肯尼亚,2004年茶叶出口量较上年猛增了21%,跃居出口第一。根据肯尼亚茶叶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肯尼亚出口茶叶34.9万吨,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肯尼亚蒙巴萨市是非洲茶叶的出口港市。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聚集了来自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其他产茶小国的茶叶。因此,在这些国家生产的茶叶可能就被统计在肯尼亚的茶叶出口中。
4、日本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由农协统一购置生产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组织化程度很高。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划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近年来因茶饮料的倍受关注,使日本茶叶行情一路飘红。但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后一段时间,茶市场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绿茶加工厂、茶商都将因库存量多大而一筹莫展。主产地之一的鹿儿岛县茶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成。最大产地静冈县预计下跌300日元左右,跌幅为3成。在日本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5、越南
越南现在拥有600家茶叶生产和贸易公司,其中包括234家出口企业。由于越南茶叶缺乏长久性贸易伙伴,因此易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所引起的贸易变更也较多,最近一些进口国(商)例如印度制定的新管理条例,对茶叶进口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例,就使越南茶叶出口受限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附录1)
作者: 来自: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科教质量处 时间:2006-06-14
附录1 国际茶叶标准与国外茶叶标准目录
序号
代号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1
BS 5987-1980
茶的取样方法
Methods for sampling tea
2
BS 6008-1980
感官试验用茶水的制备方法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a liquor of tea for use in sensory tests
3
BS 6048-1987
红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black tea
4
BS 6049-1-1980
茶叶试验方法.第1部分: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研碎样品的制备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Preparation of ground sample of known dry matter content
5
BS 6049-2-1980
茶叶试验方法.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loss in mass at 103 鳦
6
BS 6049-3-1994
茶叶试验方法.第3部分:水萃取物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extract
7
BS 6049-4-1988
茶叶试验方法.第4部分:总灰分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8
BS 6049-5-1989
茶叶试验方法.第5部分:水可溶的和水不溶灰分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ash and water-insoluble ash
9
BS 6049-6-1988
茶叶试验方法.第6部分:酸不溶灰分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acid-insoluble ash
10
BS 6049-7-1980
茶叶试验方法.第7部分:水可溶灰分碱度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alkalinity of water-soluble ash
11
BS 6049-8-1998
茶叶试验方法.粒度分析法分级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Classification of grades by particle size analysis
12
BS 6049-9-1999
茶叶的试验方法.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Methods of test for tea - Determination of crude fibre content
13
BS 6325-1982
红茶有关术语词汇
Glossary of terms relating to black tea
14
BS 6986-1-1988
速溶茶的分析.第1部分:取样方法
Analysis of instant tea - Methods of sampling
15
BS 6986-2-1988
速溶茶的分析.第2部分:散装和压实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
Analysis of instant tea -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free-flow and compacted bulk densities
16
BS 6986-3-1990
速溶茶的分析.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130℃时的质量损失)
Analysis of instant tea -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loss in mass at 103 鳦)
17
BS 6986-4-1990
速溶茶的分析.第4部分:总灰分的测定方法
Analysis of instant tea -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18
BS 7390-1990
速溶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instant tea
19
BS 7804-1-1995
茶叶袋规范.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规范
Tea sacks - Specification for a reference sack for palletized and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of tea
20
BS 7804-2-1999
茶叶袋.茶叶的货盘装运和容器运输袋的性能规范
Tea sacks -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sacks for palletized and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of tea
21
BS 8855-2-2000
土壤分析.煤焦油衍生酚类化合物测定的方法
Soil analysis -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oal tar-derived phenolic compounds
22
BS EN 203-2-1995
煤气加热供膳设备规范.能源的合理使用
Specification for gas heated catering equipment - Rational use of energy
23
BS EN 50242-1999
家用电洗碗机.性能测量试验方法
Electric dishwashers for household use - Test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24
BS EN ISO 8442-6-2001
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物品.刀叉餐具和餐桌凹型餐具.薄镀银的由清漆保护的餐桌凹形餐具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 Cutlery and table holloware - Lightly silver plated table holloware protected by laquer
25
BS EN ISO 8442-8-2001
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物品.刀叉餐具和餐桌凹型餐具.银制餐具和装饰性凹形餐具的要求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 Cutlery and table holloware - Requirements for silver table and decorative holloware
26
BS ISO 10727-2002
颗粒状茶和速溶咖啡.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咖啡碱含量
Tea and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content - Metho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27
DIN 10800-1992
茶叶的检验.未磨碎茶叶在103℃下的质量损失的测定
Analysis of tea; determination of loss in mass of unground tea at 103 C
28
DIN 10801-1995
茶叶和固体茶萃取物.咖啡因含量测定.HPLC法
Tea and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content - HPLC-method
29
DIN 10802-1989
茶叶的检验.总灰分测定
Analysis of tea;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30
DIN 10805-1985
茶叶的检验.不溶于酸的灰分的测定
Analysis of tea; determination of acid insoluble ash
31
DIN 10806-1992
茶叶的检验.具有规定干物质量的粉碎试样的制备
Analysis of tea; preparation of ground sample of defined dry matter content
32
DIN 10807-1996
茶叶分析.氟化物含量测定.电位分析法
Analysis of tea - Determination of fluoride content - Potentiometric method
33
DIN 10809-1988
茶叶的检验.感官检验用准备沏好的茶
Analysis of tea; preparation of liquor for use in sensory tests
34
DIN 10810-1996
茶叶分析和茶叶产品.固体茶萃取物和带茶萃取物的食品中可可硷和咖啡因含量测定.高压液相色谱法
Analysis of tea and tea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theobromine and coffeine content of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and instant tea products - HPLC-method
35
DIN 10811-1-2000
茶和茶制品的分析.液体茶饮料中可可碱和咖啡因含量测定.第1部分:HPLC常规方法
Analysis of tea and tea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theobromine and caffeine content of fluid tea drinks - Part 1: HPLC-Routine method
36
DIN 10811-2-1997
茶和茶制品的分析.液体茶饮料中可可碱和咖啡因含量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体色谱分析参照法(也适于低含量可可因状态)
Analysis of tea and tea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theobromine and caffeine content of fluid tea drinks - Part 2: HPLC-reference method (for low theobromine contents also)
37
DIN ISO 1576-1992
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ash and water-insoluble ash; identical with ISO 1576:1988
38
DIN ISO 9768-1999
茶.水萃取物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extract (ISO 9768:1994, including Technical Corrigendum 1:1998)
39
ISO 10727-2002
茶叶和固体速溶茶.咖啡因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Tea and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content -- Metho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40
ISO 11286-2004
茶.粒度分析法进行等级分类
Tea -- Classification of grades by particle size analysis
41
ISO 14502-1-2005
绿茶和红茶特殊物质的测定 第1部分:茶叶中总多酚含量 Folin Ciocalteu 试剂比色法
Determination of substances characteristic of green and black tea -- Part 1: Content of total polyphenols in tea -- Colorimetric method using Folin-Ciocalteu reagent
42
ISO 14502-2-2005
绿茶和红茶特殊物质的测定 第2部分:茶叶中儿茶酚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Determination of substances characteristic of green and black tea -- Part 2: Content of catechins in green tea -- Metho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43
ISO 15598-1999
茶叶.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crude fibre content
44
ISO 1572-1980
茶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研碎样品的制备
Tea -- Preparation of ground sample of known dry matter content
45
ISO 1573-1980
茶叶.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loss in mass at 103 degrees C
46
ISO 1575-1987
茶叶.总灰分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47
ISO 1576-1988
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ash and water-insoluble ash
48
ISO 1577-1987
茶叶.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acid-insoluble ash
49
ISO 1578-1975
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alkalinity of water-soluble ash
50
ISO 1839-1980
茶叶.取样
Tea -- Sampling
51
ISO 3103-1980
茶叶.感官尝试用茶液的制备
Tea -- Preparation of liquor for use in sensory tests
52
ISO 3720 Technical Corrigendum 1-1992
技术勘误1
Black tea; 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technical corrigendum 1
53
ISO 3720-1986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Black tea -- 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54
ISO 6078-1982
红茶.词汇.两种语言版
Black tea -- Vocabulary
55
ISO 6079-1990
固体速溶茶.规范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Specification
56
ISO 6770-1982
速沏茶叶.松散和压实体积密度的测定
Instant tea -- Determination of free-flow and compacted bulk densities
57
ISO 7513-1990
固体速溶茶.水分(在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loss in mass at 103 degrees C)
58
ISO 7514-1990
固体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59
ISO 7516-1984
固体状速溶茶.取样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 Sampling
60
ISO 9768 Technical Corrigendum 1-1998
茶.水萃取物的测定.技术勘误1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extract; Technical Corrigendum 1
61
ISO 9768-1994
茶.水萃取物的测定
Tea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extract
62
ISO 9884-1-1994
茶叶袋规范.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
Tea sacks -- Specification -- Part 1: Reference sack for palletized and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of tea
63
ISO 9884-2-1999
茶叶袋规范.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
Tea sacks -- Specification -- Part 2: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sacks for palletized and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of tea
64
NF V00-110-1983
红茶.词汇
Black tea. Vocabulary.
65
NF V03-340-1981
茶叶.取样
Tea. Sampling.
66
NF V03-341-1981
茶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茶叶末样品的制备
Tea. Preparation of ground sample of known dry matter content.
67
NF V03-342-1981
茶叶.103℃时重量损失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loss in mass at 103 degrees C.
68
NF V03-343-1994
茶叶.水萃取物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water extract.
69
NF V03-344-1989
茶叶.总灰分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70
NF V03-345-1989
茶叶.水溶灰分和水不溶灰分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ash and water-insoluble ash.
71
NF V03-346-1981
茶叶.水溶灰分碱度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alkalinity of water-soluble ash.
72
NF V03-347-1989
茶叶.水不溶灰分酸度的测定
Tea. Determination of acide-insoluble ash.
73
NF V03-355-1981
茶叶.味觉检查用茶液的制备
Tea. Preparation of liquor for use in sensory tests.
74
NF V05-320-1985
固体状速溶茶.取样
SOLUBLE TEA IN SOLID FORM. SAMPLING.
75
NF V05-321-1991
固体速溶茶.水分(在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loss in mass at 103 degrees celsius).
76
NF V05-322-1991
固体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sh.
77
NF V05-323-1995
茶叶和固体速溶茶.咖啡因含量测定.高压液相色谱法
Tea and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Determination of caffeine content. Metho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78
NF V33-001-1986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Black tea. 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79
NF V33-002-1991
固体速溶茶.规范
Instant tea in solid form. Specification.
80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81
NY 5122-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
82
NY 5123-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
83
NY 5196-2002
有机茶
Organic tea
84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organic tea production area
85
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86
NY 5247-2004
无公害食品 茶树菇
87
NY 659-2003
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
Residue limits for chromium, cadmium, mercury, arsenic and fluoride in tea
88
NY 660-2003
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 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最大残留限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 of carbaryl, carbosulfan, carbendazim, propoxur and pirimicarb in tea
89
NY 661-2003
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 最大残留限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 of cyfluthrin and flucythrinate in tea
90
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91
NY/T 288-2002
绿色食品 茶叶
Green food-Tea
92
NY/T 456-2001
茉莉花茶
93
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
Jingting lu xue tea
94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95
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96
NY/T 5124-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97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organic tea production
98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Organic tea processing
99
NY/T 5245-2004
无公害食品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100
NY/T 600-2002
富硒茶
Rich-selenium tea
101
NY/T 779-2004
普洱茶
Puer tea
102
NY/T 780-2004
红茶
Black tea
103
NY/T 781-2004
六安瓜片茶
104
NY/T 782-2004
黄山毛峰茶
105
NY/T 783-2004
洞庭春茶
Dongtignchun tea
106
NY/T 784-2004
紫笋茶
Zisun tea
107
NY/T 785-2004
蒸青煎茶
Sencha
108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General method of tea sensory test
109
NY/T 84-1988
茶尺蠖防治标准
110
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 for growing area of tea
111
NY/T 863-2004
碧螺春茶
Bilochun tea
112
NY/T 864-2004
苦丁茶
Kudingcha
113
ГОСТ 1161-1975
茶叶包装纸。技术条件。
TEA PACKING PAPER. SPECIFICATIONS
114
ГОСТ 12810-79Э
供出口的绿茶砖。技术条件
115
ГОСТ 14121-1969
茶点用小长面包。技术条件
BUNS FOR TEA. SPECIFICATIONS
116
ГОСТ 18474-1973
茶。术语和定义
117
ГОСТ 18478-1985
制茶工业。术语和定义。
118
ГОСТ 1936-1985
茶。验收规则和分析方法
119
ГОСТ 1937-1990
散装白毫红茶.技术条件
BLACK UNBROKEN TEA IN BULK. SPECIFICATIONS
120
ГОСТ 1938-1990
定量分装的白毫红茶.技术条件
PACKED BAYKH BLACK TEA. SPECIFICATIONS
121
ГОСТ 1939-1973
定量包装的白毫绿茶。技术条件
PACKED BAYKH GREEN TEA. SPECIFICATIONS.
122
ГОСТ 1939-1990
分装白豪绿茶.技术条件
PACKED BAYKH GREEN TEA. SPECIFICATIONS
123
ГОСТ 1940-1975
红茶砖。技术条件
BLACK BRICK-TEA. SPECIFICATIONS
124
ГОСТ 19885-1974
茶。丹宁和咖啡因含量的测定方法
TEA.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ANNIN AND CAFFEINE CONTENT
125
ГОСТ 28553-1990
茶叶.粗纤维素测定方法
TE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RUDE FIBRE
126
ГОСТ 3483-1978
绿茶砖。技术条件
GREEN BRICK-TEA. SPECIFICATIONS
127
ГОСТ 3716-1973
散装的白毫绿茶。技术条件
GREEN UNBROKEN TEA IN BULK. SPECIFICATIONS.
128
ГОСТ 3716-1990
散装白豪绿茶.技术条件
GREEN UNBROKEN TEA IN BULK. SPECIFICATIONS
129
ГОСТ 4552-1978
装茶叶用胶合板箱。技术条件
130
ГОСТ 6206-1969
茶叶( 分级的) 。技术条件
GRADED TEA-LEAF. SPECIFICATIONS
131
ГОСТ 6207-1975
粗茶叶
COARSE THE LEAF. SPECIFICATIONS
附录2 我国茶叶国家标准目录
序号
代号
中文名称
1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2
GB 14928.10-1994
大米、蔬菜、柑桔、茶叶中喹硫磷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3
GB 18650-2002
原产地域产品 龙井茶
4
GB 18665-2002
蒙山茶
5
GB 18745-2002
武夷岩茶
6
GB 18957-2003
原产地域产品 洞庭(山)碧螺春茶
7
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
8
GB 19460-2004
原产地域产品 黄山毛峰茶
9
GB 19691-2005
原产地域产品 狗牯脑茶
10
GB 19698-2005
原产地域产品 太平猴魁茶
11
GB 9679-1988
茶叶卫生标准
12
GB/T 13738.1-1997
第一套红碎茶
13
GB/T 13738.2-1992
第二套红碎茶
14
GB/T 13738.4-1992
第四套红碎茶
15
GB/T 14456-1993
绿茶
16
GB/T 1448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17
GB/T 17356.5-1998
西洋参袋泡茶分等质量标准
18
GB/T 17980.55-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55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茶尺蠖、茶毛虫
19
GB/T 17980.56-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
20
GB/T 17980.57-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57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害螨
21
GB/T 17980.82-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82部分:杀菌剂防治茶饼病
22
GB/T 17980.83-2004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83部分:杀菌剂防治茶云纹叶枯病
23
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
24
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
25
GB/T 18795-200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26
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27
GB/T 18798.1-2002
固态速溶茶 取样
28
GB/T 18798.2-2002
固态速溶茶 总灰分测定
29
GB/T 18798.3-2002
固态速溶茶 水分测定
30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31
GB/T 5009.57-2003
Method for analysis of hygienic standard of tea
32
GB/T 6701-2005
茶不挥发物的测定方法
33
GB/T 8302-2002
茶 取样
34
GB/T 8303-2002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35
GB/T 8304-2002
茶 水分测定
36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37
GB/T 8306-2002
茶 总灰分测定
38
GB/T 8307-2002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39
GB/T 8308-2002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40
GB/T 8309-2002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41
GB/T 8310-2002
茶 粗纤维测定
42
GB/T 8311-2002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43
GB/T 8312-2002
茶 咖啡碱测定
44
GB/T 8313-2002
茶 茶多酚测定
45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46
GB/T 9172-1988
花茶级型坯
47
GB/T 9833.1-2002
紧压茶 花砖茶
48
GB/T 9833.2-2002
紧压茶 黑砖茶
49
GB/T 9833.3-2002
紧压茶 茯砖茶
50
GB/T 9833.4-2002
紧压茶 康砖茶
51
GB/T 9833.5-2002
紧压茶 沱茶
52
GB/T 9833.6-2002
紧压茶 紧茶
53
GB/T 9833.7-2002
紧压茶 金尖茶
54
GB/T 9833.8-2002
紧压茶 米砖茶
55
GB/T 9833.9-2002
紧压茶 青砖茶
附录3 我国茶叶行业和地方标准目录
序号
代号
中文名称
1
DB 32/T 142-2001
南京雨花茶
2
DB 32/T 395-2000
洞庭碧螺春茶园建设
3
DB 32/T 396-2000
洞庭碧螺春茶园管理技术
4
DB 32/T 397-2000
洞庭碧螺春茶采制技术
5
DB 32/T 417-2000
无锡毫茶
6
DB 32/T 432-2001
南京雨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7
DB 32/T 444-2002
茅山长青茶
8
DB 32/T 445-2002
茅山长青茶加工技术规程
9
DB 32/T 446-2002
绿杨春茶
10
DB 32/T 502-2001
翠柏茶
11
DB 32/T 503-2001
太湖翠竹茶
12
DB 32/T 562.1-2003
有机茶 第1部分:产地环境要求
13
DB 32/T 562.2-2003
有机茶 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14
DB 32/T 562.3-2003
有机茶 第3部分:安全质量要求
15
DB 32/T 568-2003
无公害蒿茶
16
DB 32/T 634-2003
无公害农产品 阳羡雪芽茶
17
DB 32/T 635-2003
无公害农产品 阳羡雪芽茶生产技术规程
18
DB 32/T 700-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
19
DB 32/T 701-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栽培技术规程
20
DB 32/T 702-2004
无公害农产品 金山翠芽茶加工技术规程
21
DB 32/T 751-2004
超微绿茶粉
22
DB 32/T 779-2005
茶叶加工机械及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23
DB 32/T 807-2005
辐照茶叶卫生标准
24
DB 3204/T 007-2003
无公害农产品 翠柏茶生产技术规程
25
DB 3204/T 010-2003
无公害农产品 茅山青锋茶生产技术规程(附编制说明)
26
DB 3204/T 011-2003
无公害农产品 袋泡红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附编制说明)
27
DB 33/ 225.1-2004
开化龙顶茶
28
DB 33/ 225.4-2004
开化龙顶茶 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29
DB 33/ 228.2-1998
大佛龙井茶 第2部分:苗木
30
DB 33/ 236.1-2004
平阳早香茶 第1部分:苗木
31
DB 33/ 245.1-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1部分:苗木
32
DB 33/ 257.3-2005
径山茶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33
DB 33/ 258.1-2000
越乡茶 第1部分:苗木
34
DB 33/ 294.1-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一部分:苗木
35
DB 33/ 325.1-2001
普陀佛茶 第1部分:苗木
36
DB 33/ 404.2-2003
乌牛早茶 第2部分:苗木
37
DB 33/ 407.1-2003
苦丁茶 第1部分: 种子
38
DB 33/ 407.3-2003
苦丁茶 第3部分:苗木
39
DB 33/ 460.3-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3部分:商品茶
40
DB 33/ 525.3-2004
无公害油茶籽油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41
DB 33/ T 407.4-2003
苦丁茶 第4部分:载植培育
42
DB 33/T 171-1993
浙江名茶--西白毛尖
43
DB 33/T 172-1993
浙江名茶--开化龙顶
44
DB 33/T 173-1993
浙江名茶--盘安云峰
45
DB 33/T 181-1994
浙江名茶--天目青顶
46
DB 33/T 183-1994
浙江名茶--松阳银猴
47
DB 33/T 185-1995
浙江龙井茶
48
DB 33/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49
DB 33/T 225.3-2004
开化龙顶茶 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
50
DB 33/T 225-1998
开化龙顶茶
51
DB 33/T 228.1-1998
大佛龙井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52
DB 33/T 228.3-1998
大佛龙井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53
DB 33/T 228.4-1998
大佛龙井茶 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
54
DB 33/T 228.5-1998
大佛龙井茶 第5部分:商品茶
55
DB 33/T 236.2-2004
平阳早香茶 第2部分:短穗扦插
56
DB 33/T 236.3-2004
平阳早香茶 第3部分:栽培
57
DB 33/T 236.4-2004
平阳早香茶 第4部分:鲜叶与加工
58
DB 33/T 236.5-2004
平阳早香茶 第5部分:商品茶
59
DB 33/T 245.2-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2部分: 栽培技术
60
DB 33/T 245.3-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
61
DB 33/T 245.4-2003
江山绿牡丹茶 第4部分:商品茶
62
DB 33/T 253.1-1999
绿剑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63
DB 33/T 253.2-1999
绿剑茶 第2部分:苗木
64
DB 33/T 253.3-1999
绿剑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65
DB 33/T 253.4-1999
绿剑茶 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
66
DB 33/T 253.5-1999
绿剑茶 第5部分:商品茶
67
DB 33/T 257.1-2005
径山茶 第1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68
DB 33/T 257.2-2005
径山茶 第2部分:加工技术规程
69
DB 33/T 258.2-2000
越乡茶 第2部分:栽培管理
70
DB 33/T 258.3-2000
越乡茶 第3部分:采摘与加工
71
DB 33/T 258.4-2000
越乡茶 第4部分:商品茶
72
DB 33/T 286.1-2000
珠茶 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73
DB 33/T 286.2-2000
珠茶 第2部分:苗木
74
DB 33/T 286.3-2000
珠茶 第3部分:栽培管理
75
DB 33/T 286.4-2000
珠茶 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
76
DB 33/T 286.5-2000
珠茶 第5部分:精加工
77
DB 33/T 286.6-2000
珠茶 第6部分:商品茶
78
DB 33/T 294.2-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二部分:栽培管理
79
DB 33/T 294.3-2000
长兴紫笋茶 第三部分:鲜叶与加工
80
DB 33/T 294.4-2000
长兴紫笋茶 第四部分:商品茶
81
DB 33/T 303-2001
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
82
DB 33/T 304.1-2001
莫干黄芽茶 第1部分:苗木
83
DB 33/T 304.2-2001
莫干黄芽茶 第2部分:茶园栽培技术
84
DB 33/T 304.3-2001
莫干黄芽茶 第3部分:鲜叶原料与加工工艺
85
DB 33/T 304.4-2001
莫干黄芽茶 第4部分:商品茶
86
DB 33/T 324.6-2001
浙江蜜蜂 第6部分:茶花粉生产与质量
87
DB 33/T 325.2-2001
普陀佛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88
DB 33/T 325.3-2001
普陀佛茶 第3部分:加工技术
89
DB 33/T 325.4-2001
普陀佛茶 第4部分:商品茶
90
DB 33/T 377.1-2002
安吉白茶 第1部分:苗木
91
DB 33/T 377.2-2002
安吉白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92
DB 33/T 377.3-2002
安吉白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
93
DB 33/T 377.4-2002
安吉白茶 第4部分:商品茶
94
DB 33/T 388-2002
青砖茶
95
DB 33/T 389-2002
茯砖茶
96
DB 33/T 404.1-2003
乌牛早茶 第1部分:商品茶
97
DB 33/T 404.2-2003
乌牛早茶 第2部分:苗木
98
DB 33/T 404.3-2003
乌牛早茶 第3部分:茶树良种繁育
99
DB 33/T 404.4-2003
乌牛早茶 第4部分:栽培管理
100
DB 33/T 404.5-2003
乌牛早茶 第5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
101
DB 33/T 407.2-2003
苦丁茶 第2部分:播种育苗
102
DB 33/T 407.4-2003
苦丁茶 第4部分:栽植培育
103
DB 33/T 407.5-2003
苦丁茶 第5部分:苦丁茶叶
104
DB 33/T 418-2003
出口蒸青茶检验规程
105
DB 33/T 431-2003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细则
106
DB 33/T 460.1-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1部分:栽培技术
107
DB 33/T 460.2-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2部分:加工
108
DB 33/T 469.1-2004
蒸青煎茶 第1部分:茶园栽培
109
DB 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 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
110
DB 33/T 469.3-2004
蒸青煎茶 第3部分:商品茶
111
DB 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112
DB 33/T 483-2004
茶树品种 翠峰
113
DB 33/T 484-2004
茶树品种 迎霜
114
DB 33/T 485-2004
茶树品种 劲峰
115
DB 33/T 486-2004
茶树品种 青峰
116
DB 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
117
DB 33/T 525.1-2004
无公害油茶籽油 第1部分:产地环境
118
DB 33/T 551-2005
扁形茶炒制机
119
DB 33/T 554.1-2005
山茶花苗木 第1部分:繁殖
120
DB 33/T 554.2-2005
山茶花苗木 第2部分:培育
121
DB 33/T 554.3-2005
山茶花苗木 第3部分:质量要求
122
DB 331126/T 05.1-2001
庆元银屏茶 第1部分 苗木
123
DB 331126/T 05.2-2001
庆元银屏茶 第2部分 栽培技术
124
DB 331126/T 05.3-2001
庆元银屏茶 第3部分 鲜叶与加工技术
125
DB 331126/T 05.4-2001
庆元银屏茶 第4部分 商品茶
126
DB 332523/T 02-1998
仙宫雪毫茶叶
127
DB 34/ 236-2002
黄山毛峰茶
128
DB 34/ 257-2002
太平猴魁茶
129
DB 34/T 237-2002
六安瓜片茶
130
DB 34/T 238.1-2002
有机茶 第1部分:茶园
131
DB 34/T 238.2-2002
有机茶 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
132
DB 34/T 238.3-2002
有机茶 第3部分:商品茶
133
DB 34/T 238.4-2002
有机茶 第4部分:认证与管理
134
DB 34/T 258-2002
太平猴魁茶工艺规程
135
DB 34/T 323-2003
毛峰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程
136
DB 34/T 325-2003
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7
DB 34/T 326-2003
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8
DB 34/T 327-2003
茶黑毒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39
DB 34/T 328-2003
茶毛虫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40
DB 34/T 329-2003
茶油桐尺蠖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141
DB 34/T 364-2003
松萝茶
142
DB 34/T 365-2003
九华佛茶
143
DB 34/T 366-2003
九华佛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4
DB 34/T 426-2004
天华谷尖茶
145
DB 34/T 427-2004
无公害天华谷尖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6
DB 34/T 428-2004
天柱剑毫茶
147
DB 34/T 429-2004
天柱剑毫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48
DB 34/T 430-2004
岳西翠兰茶
149
DB 34/T 431-2004
岳西翠兰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150
DB 35/ 361-1999
天山绿茶
151
DB 35/ 405-2000
安溪乌龙茶
152
DB 35/ T121.10-2001
闽北水仙成品茶
153
DB 35/T 103.1-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154
DB 35/T 103.2-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乌龙茶品种
155
DB 35/T 103.3-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156
DB 35/T 103.4-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57
DB 35/T 103.5-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58
DB 35/T 103.6-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59
DB 35/T 103.7-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毛茶
160
DB 35/T 103.8-2000
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161
DB 35/T 121.10-2001
闽北水仙成品茶
162
DB 35/T 121.2-2001
闽北水仙茶树品种
163
DB 35/T 121.5-2001
闽北水仙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64
DB 35/T 121.6-2001
闽北水仙茶鲜叶(茶青)
165
DB 35/T 121.8-2001
闽北水仙毛茶
166
DB 35/T 147.1-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167
DB 35/T 147.2-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白芽奇兰茶树品种
168
DB 35/T 147.3-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169
DB 35/T 147.4-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70
DB 35/T 147.5-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71
DB 35/T 147.6-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72
DB 35/T 147.7-2001
白芽奇兰毛茶
173
DB 35/T 147.8-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174
DB 35/T 147.9-2001
白芽奇兰茶
175
DB 35/T 148.1-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体系表
176
DB 35/T 148.2-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品种
177
DB 35/T 148.3-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规范
178
DB 35/T 148.4-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179
DB 35/T 148.5-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180
DB 35/T 148.6-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81
DB 35/T 148.7-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毛茶
182
DB 35/T 148.8-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精制技术规范
183
DB 35/T 148.9-2001
绿茶标准综合体 绿茶(烘青)成品茶
184
DB 35/T 152.10-2001
茶叶品质感官检验方法
185
DB 35/T 152.11-2001
茶叶理化检验方法
186
DB 35/T 152.1-2001
白茶综合标准体系表
187
DB 35/T 152.12-2001
评茶术语
188
DB 35/T 152.13-2001
白茶鲜叶
189
DB 35/T 152.14-2001
白茶初制技术规程
190
DB 35/T 152.15-2001
白毛茶
191
DB 35/T 152.16-2001
白茶精制技术规程
192
DB 35/T 152.17-2001
白茶
193
DB 35/T 152.2-2001
茶树品种
194
DB 35/T 152.3-2001
茶树有性繁育
195
DB 35/T 152.4-2001
茶树扦插育苗规程
196
DB 35/T 152.5-2001
茶园建立与种植
197
DB 35/T 152.6-2001
茶园管理
198
DB 35/T 152.7-2001
低产茶园改造
199
DB 35/T 152.8-2001
白茶采摘技术
200
DB 35/T 152.9-2001
茶叶取样方法
201
DB 35/T 405-2000
安溪乌龙茶
202
DB 35/T 91.19-1999
茉莉花茶
203
DB 35/T 97.1-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204
DB 35/T 97.2-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茶树品种
205
DB 35/T 97.3-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206
DB 35/T 97.4-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207
DB 35/T 97.5-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208
DB 35/T 97.6-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209
DB 35/T 97.7-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毛茶
210
DB 35/T 97.8-2001
八仙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211
DB 35/T 97.9-1999
八仙茶成品茶
212
DB 36/T 320-1998
油茶低产林改造
213
DB 36/T 321-1998
油茶籽
214
DB 36/T 325-1998
优质油茶种子生产规程
215
DB 36/T 326-1998
优质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216
DB 36/T 349-1999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217
DB 36/T 363-2001
有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218
DB 36/T 421-2004
狗牯脑茶
219
DB 36/T 438-2004
浮梁茶
220
DB 37/T 004-1991
茶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21
DB 37/T 317-2002
茶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
222
DB 41/T 335-2004
信阳毛尖茶
223
DB 41/T 336-2004
无公害信阳毛尖茶
224
DB 41/T 337-2004
无公害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基本要求
225
DB 41/T 407-2005
桐柏玉叶茶
226
DB 42/ 111-2002
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
227
DB 42/ 210-2002
英山云雾茶
228
DB 42/ 221-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229
DB 42/T 025-2002
节能炒茶灶制作技术规程
230
DB 42/T 144-2002
东湖名优绿茶
231
DB 42/T 195-2000
五峰毛尖茶
232
DB 42/T 218-2002
有机茶
233
DB 42/T 219-2002
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
234
DB 42/T 220-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235
DB 42/T 288-2004
来凤藤茶种植技术规程
236
DB 42/T 289-2004
来凤藤茶
237
DB 43/ 145.1-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1部分:茶树苗
238
DB 43/T 145.2-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2部分:茶树栽培
239
DB 43/T 145.3-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3部分:鲜叶采摘与加工
240
DB 43/T 145.4-2000
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 第4部分:石门银峰
241
DB 43/T 205-2004
古丈毛尖茶
242
DB 44/T 177-2003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e-folia (Maiden et Betche) Cheel) 精油,松油醇-4型(茶树油)
243
DB 44/T 222-2005
绿色食品 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244
DB 44/T 52-1990
白毛茶密植速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45
DB 4403/T 22-2002
无公害茶叶
246
DB 440300/T 22-2002
无公害茶叶
247
DB 440300/T 27-2004
预包装乌龙茶叶购销要求
248
DB 45/ 32.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茶叶
249
DB 45/T 70-2003
窨茶用茉莉花
250
DB 45/T 73-2003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251
DB 45/T 78-2003
苦丁茶
252
DB 45/T 79-2003
苦丁茶栽培技术规程
253
DB 45/T 80-2003
苦丁茶加工技术规程
254
DB 46/ 31-2004
白沙绿茶
255
DB 46/T 38-2004
澄迈火山岩苦丁茶
256
DB 50/ 132-2003
茶树品种 渝茶一号
257
DB 50/ 133-2003
茶树品种 渝茶二号
258
DB 50/ 20-1998
茉莉茶花
259
DB 50/ 26-1999
特种花茶基限
260
DB 50/ 27-1999
绿名茶基限
261
DB 50/26-1999
特种花茶基限
262
DB 50/27-1999
绿名茶基限
263
DB 50/T 108-2003
半烘炒绿茶
264
DB 50/T 109-2003
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
265
DB 50/T 28-1999
茶叶品质审评数据处理方法
266
DB 51/ 326-2001
南路边茶原料
267
DB 51/T 328.6-2001
无农药污染茶叶病虫综合防治(IPM)技术规程
268
DB 51/T 342-200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
269
DB 51/T 373-2003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270
DB 51/T 424-2004
无公害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
271
DB 51/T 425-2004
茶树良种扦插繁育技术规程
272
DB 51/T 464-2004
川绿茶感官审评技术规程
273
DB 51/T 465-2004
炒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274
DB 52/ 433-2001
都匀毛尖茶
275
DB 52/ 454-2004
余庆苦丁茶
276
DB 52/ 469-2004
原产地域产品 梵净山翠峰茶
277
DB 52/ 469-2005
梵净山翠峰茶
278
DB 52/ 470-2004
原产地域产品 梵净山绿茶
279
DB 52/ 470-2005
梵净山绿茶
280
DB 52/ 478-2005
湄潭翠芽茶
281
DB 52/T 436-2002
贵州省名优茶审评规范
282
DB 52/T 442.1-2003
特种绿茶 卷曲形绿茶
283
DB 52/T 442.2-2003
特种绿茶 针形绿茶
284
DB 52/T 442.3-2003
特种绿茶 扁形绿茶
285
DB 52/T 447-2003
贵州绿茶
286
DB 52/T 448-2003
贵州小叶苦丁茶
287
DB 52/T 473-2004
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
288
DB 53/ 100.5-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5部分:思茅有机茶
289
DB 53/T 100.1-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1部分:思茅有机茶园规划及建立
290
DB 53/T 100.2-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2部分:思茅有机茶主要种植品种
291
DB 53/T 100.3-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3部分:思茅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规范
292
DB 53/T 100.4-2002
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 第4部分:思茅有机茶采摘及加工要求
293
DB 53/T 103-2003
普洱茶
294
DB 61/T 307.1-2003
天然富硒茶
295
DB 61/T 307.2-2003
天然富硒茶 产地环境条件
296
DB 61/T 307.3-2003
天然富硒茶 茶树种子 种苗
297
DB 61/T 307.4-2003
天然富硒茶 栽培技术规程
298
DB 61/T 307.5-2003
天然富硒茶 施肥技术规程
299
DB 61/T 307.6-2003
天然富硒茶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300
DB 61/T 307.7-2003
天然富硒茶 加工技术规程
301
DB 62/T 1064-200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薪菇
302
DB 62/T 888-2002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
303
DB 62/T 936-2002
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树菇
304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05
NY 5122-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
306
NY 5123-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
307
NY 5196-2002
有机茶
308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09
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310
NY 5247-2004
无公害食品 茶树菇
311
NY 659-2003
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
312
NY 660-2003
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 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最大残留限量
313
NY 661-2003
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 最大残留限量
314
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315
NY/T 288-2002
绿色食品 茶叶
316
NY/T 456-2001
茉莉花茶
317
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
318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19
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320
NY/T 5124-2002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
321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322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323
NY/T 5245-2004
无公害食品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
324
NY/T 600-2002
富硒茶
325
NY/T 779-2004
普洱茶
326
NY/T 780-2004
红茶
327
NY/T 781-2004
六安瓜片茶
328
NY/T 782-2004
黄山毛峰茶
329
NY/T 783-2004
洞庭春茶
330
NY/T 784-2004
紫笋茶
331
NY/T 785-2004
蒸青煎茶
332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333
NY/T 84-1988
茶尺蠖防治标准
334
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35
NY/T 863-2004
碧螺春茶
336
NY/T 864-2004
苦丁茶
337
QB 2154-1995
食品添加剂茶多酚
338
QB 2499-2000
茶饮料
339
QB/T 1458-2005
非热封型茶叶滤纸
340
QB/T 2595-2003
热封型茶叶滤纸
341
SB/T 10034-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342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43
SB/T 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
344
SB/T 10037-19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345
SB/T 10094-1992
毛茶运输包装
346
SB/T 10095-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347
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型式与主参数
348
SB/T 10100-1992
紧压茶 筛、切机型式与主参数
349
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
350
SB/T 10102-1992
茶叶匀堆机型式与主参数
351
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
352
SB/T 10153-1993
茶叶拣梗机技术条件
353
SB/T 10154-1993
茶叶抖筛机
354
SB/T 10155-1993
齿轮切茶机
355
SB/T 10156-1993
茶叶加工除尘系统型式与主参数
356
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57
SB/T 10167-1993
祁门工夫红茶
358
SB/T 10168-1993
闽烘青绿茶
359
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360
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型式与参数
361
SB/T 10187-1993
茶叶栋梗机型式和主参数
362
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型式与参数
363
SN 0147-1992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
364
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
365
SN 0497-1995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
366
SN 0711-1997
出口茶叶中代森锌类农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
367
SN/T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
368
SN/T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369
SN/T 0737-1997
出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
370
SN/T 0797-1999
出口保健茶检验通则
371
SN/T 0911-2000
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
372
SN/T 0912-2000
进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
373
SN/T 0913-2000
进出口茶叶粗纤维测定方法
374
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
375
SN/T 0915-2000
进出口茶叶咖啡碱测定方法
376
SN/T 0916-2000
进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377
SN/T 0917-2000
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
378
SN/T 0918-2000
进出口茶叶抽样方法
379
SN/T 0919-2000
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
380
SN/T 0920-2000
进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
381
SN/T 0921-2000
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
382
SN/T 0922-2000
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方法
383
SN/T 0923-2000
进出口茶叶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
384
SN/T 0924-2000
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
385
SN/T 0925-2000
进出口茶叶总灰分测定方法
386
SN/T 0926-2000
进出口茶叶中硒的检验方法 荧光光度法
387
SN/T 1117-2002
进出口茶叶中多种菊酯类 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388
SN/T 1490-2004
进出口茶叶检疫规程
389
SN/T 1541-2005
出口茶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
390
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391
SN/T 1594-2005
进出口茶叶中噻嗪酮残留量检验方法 气相色谱法
392
JB/NQ 138.1-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质量指标
393
JB/NQ 138.2-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试验方法
394
JB/NQ 138.3-1987
茶叶揉捻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检验规则
395
JB/T 5674-1991
茶树修剪机 技术条件
396
JB/T 5675-1991
茶树修剪机 试验方法
397
JB/T 5676-1991
茶叶抖筛机 技术条件
398
JB/T 5677-1991
茶叶抖筛机 试验方法
399
JB/T 5678-1991
流化床茶叶烘干机 技术条件
400
JB/T 5679-1991
流化床茶叶烘干机 试验方法
401
JB/T 6281.1-1992
采茶机 技术条件
402
JB/T 6281.2-1992
采茶机 试验方法
403
JB/T 6670-1993
辊式切茶机 技术条件
404
JB/T 6671-1993
辊式切茶机 试验方法
405
JB/T 6674-1993
茶叶烘干机 技术条件
406
JB/T 6675-1993
茶叶烘干机 试验方法
407
JB/T 7321-1994
茶叶风选机 技术条件
408
JB/T 7322-1994
茶叶风选机 试验方法
409
JB/T 7863-1999
茶叶机械 术语
410
JB/T 8575-1997
茶叶炒干机
411
JB/T 9810.1-1999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 技术条件
412
JB/T 9810.2-1999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 试验方法
413
JB/T 9811.1-1999
茶叶平面圆筛机 技术条件
414
JB/T 9811.2-1999
茶叶平面圆筛机 试验方法
415
JB/T 9812.1-1999
茶叶杀青机 技术条件
416
JB/T 9812.2-1999
茶叶杀青机 试验方法
417
JB/T 9813.1-1999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 技术条件
418
JB/T 9813.2-1999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 试验方法
419
JB/T 9814.1-1999
茶叶揉捻机 型式与基本参数
420
JB/T 9814.2-1999
茶叶揉捻机 技术条件
421
JB/T 9814.3-1999
茶叶揉捻机 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