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在哪个区:地理有效课堂: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9:04
地理有效课堂: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价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中产生的一些教与学的认识、观点以及做法,需要加以冷静的辨析,理性的思考,科学的选择。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某些人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事实上,有些课表面上看着热闹煽情、活动丰富,但细细体会,不难发现它的“浅薄”,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和增长。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一堂好课形式可以是朴素不花哨的,但效果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有一种课,也许并不热闹,也许挺沉闷,也许很平淡,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有收获,学生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否比起那表面看去热闹的课更有效。所以,花里胡哨的课未必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活动频繁的课未必就是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扎实有效的,甚至是优质高效的。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细细揣摩,书本上的教材编排、活动安排都有他们的科学严谨和精妙之处,因此,教学中重视课本,钻研教材无可厚非。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  
    二、“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还要不要?  
    自新课程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犹恐不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饱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  
    其实相对于“闻道在先”的老师来说,在对知识学识的拥有方面“闻道在后”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与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反过来要向年轻人学习,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与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记得当年自己做学生时,就 曾被 老师讲课时清晰系统的条理、准确精炼的表达深深折服。  
    所以,谁说教师讲授的课就不一定是好课?教学并不反对讲,不该讲的时候讲了是多余,该讲的时候不讲也是教学的失误。我们在听一些名家大家上课总感觉轻松,意犹未尽。细想来,这也是好课的魅力吧。有经验、有素质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得清、讲得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且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他们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使课堂充满趣味,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有意义的启迪。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把课上得轻松、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一个尺度。  
    三、真正的“活动”,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  
    有些公开课的表演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欣喜之余也有几丝忧虑:是不是热闹得有些沸腾了?耀眼得有些眩晕了?新颖得有些让人不知所措了?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新八股再次上演。公开课的最大特点是示范性,公开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迷人的外衣,更要有既渡师又渡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以公开课应显示它的常态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时的作秀。  
    记得多年之前听一位老先生的示范课,既没有什么花哨的手段,也没有多少热闹的讨论,可至今我们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而今,一些公开课,除了热闹留下来了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在此,笔者决不是否认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开课,而是主张应坚持因材施教,既推陈出新,又讲究实效,不能走向极端。正像搞艺术的人如果太注重技巧,往往就会忽视主体内容的体现,从而削弱艺术作品的魅力那样,过犹不及。  
不是所有的活动情境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合沸沸扬扬的活动,“活动”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活泼,而更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它需要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一个人的质疑、深思、感悟,其外在表现也许就是深沉、恬静。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有时学生在宁静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形式上表现为“静态”,但他们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活动”的吗?只有气氛活跃,而没有屏神凝思和思维交锋的课堂,又能算是“动态”的课堂吗?  
    所以,学生喜欢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总量大的好课。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智力的发展。  
热闹有热闹的乐趣,寂寞有寂寞的收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一个静思寂寞的状态啊,丝毫看不出有半星的浮躁。我们不是说要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也应该好好学学这种学者的心态,对心智已渐趋成熟的中学生,更应注重培养他们静思默想的精神气质。  
    希望听课与评课教师不要仅以热闹花哨、学生讨论的热烈度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多一点宽容,允许一些涵盖传统的课型。这样,听课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会留给授课教师施展才华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个教师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学风格肯定也有差异。不要一味地强调活动,课堂教学不是电视中的作秀娱乐类节目,华而不实的教风对教学上尚未成熟的年轻教师是一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