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代价完整版百度云:【农耕文化篇】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0:35
时间:2010-3-30 15:53:30   来源:中国庆阳网   作者:江林昌   编辑:郭海 浏览次数: 459
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
江林昌
姬周族起源于后稷发展农业,而从不窋开始直至古公亶父,却一直“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一段特殊历史阶段。本文以《诗经》等文献材料为线索,结合有关考古材料,就姬周族这一历史时期的大致活动时空范围和社会生活状况略作分析。
一  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的大致时空范围
《周本纪》说:“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也说:“及夏之衰也,……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均言不窋的时代是在夏末商初。如夏商分界是公元前17世纪,则不窋“窜于戎狄之间”的历史亦当从此算起。《周本纪》又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诗经·大雅·公刘》则说:“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又曰:“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史记会注考证》引洪亮吉曰:“按《诗》笃公刘‘于豳斯馆’,则公刘时已迁豳,不至庆节也。”诗两次明确提到公刘居豳,当有所本,其说可从。
自公刘及其子庆节,复经皇仆、差弗、毁隅、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直到古公亶父前期,共十代,姬周族一直居于豳。《周本纪》曰:“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诗经·大雅·绵》也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止于岐下,亶及姜女,聿来胥宇。”《毛传》:“古公,豳公也。……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去之,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这说明,古公亶父的前期,周人尚居于豳地;后来由于狄人的侵扰,不得已,才离开豳地,“率西水浒,止于岐下”。
据今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及武乙暴虐,大戎寇边,周古公踰梁山而避于岐下。”则古公亶父前期居豳之时应在殷武乙之前。今本《竹书本纪》又说:“祖甲十三年,西戎来宾。命邠侯组绀。”查《汉书·古今人表》和《周本纪》索隐可知,组绀即古公亶父的父亲公叔祖类。公叔祖类在殷祖甲时,从祖甲到武乙,其间还有廪辛、康丁两代。按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文化分期法,与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相当的殷王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四代,正处于殷墟文化的第二期与第三期过渡时期,约当公元前12世纪后期。
如此算来,姬周族从公元前17世纪的不窋开始、到公元前12世纪末的古公亶父离开豳地为止,其“窜于戎狄之间”的时间竟有500年左右。
先周族窜于戎狄之间的地理位置亦可得而说。《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的庆州即汉时北地郡、清代的甘肃庆阳府。大约不窋、鞠、及公刘前期,先周族即居于此。庆阳城境内有马莲河流过,王先谦校《水经注》卷十九渭水补泾水逸篇曰:“泥水南流迳尉李城东北,尉李城亦曰不窋城,合水岭水,号白马水,故泥水一名马岭水。”马岭水,即今马莲河。马莲河为南北走向,其下游于长武境内注入泾河。而先周族自公刘后期直至古公亶父所居之“豳”地,即在此泾河中上游。
关于豳地的具体地望,历史上有彬县说和旬邑说两种。
《周本纪》集解:“徐广曰,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张守节《正义》则引《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汉书·匈奴传》:“夏道衰,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颜师古注:“今豳州是其地也。”按,豳州所在地即汉之漆县,隋唐时称新平县,现今则为陕西彬县。
《诗·毛传》“豳(邑)在今豳州三水县。”根据《直隶豳州志》卷一记载,三水县即今陕西省的旬邑县。
就现今地图看,旬邑和彬县隔泾河东西毗邻,而长武县则又紧邻旬邑与彬县的西北面。这就是古代所谓的豳州的大致范围,地处泾河中上游两岸。
由上所知,先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时的活动范围主要有两个点。先是在甘肃庆阳地区,然后沿马莲河由北向南行100多公里,而进入陕西境内的泾水中上游的豳州地区,即现今长武、彬县、旬邑一带。
二  由《诗经》看周人窜于戒秋之间的社会生活状况
《诗经》,《国语.周语》,《史记.周本纪》都说,不窋之前是后稷,到了“不窋末年,因夏后氏政衰”而“弃稷不务”。这说明,周人在“窜入戎狄”之前,原是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的。当其窜入戎狄之后,一方面自然会接受到戎狄游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肯定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固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此,《周本纪》有明确交代:“公刘虽在戎狄之间”,但能“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而到了古公亶父又“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最终“乃贬戎狄之俗”而至于岐下,全面振兴农业。
有关先周族这一时期的两重性生活状况,在《诗经》里通过对公刘、古公亶父的描述而有了较为具体的反映。
《绵》篇说,古公亶父前期居豳时,过的是“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生活。这显然是属于戎狄游牧的生活。公刘生活在古公亶父之前,自不能例外。《公刘》篇说他也是“匪居匪康”,于是“乃裹糇粮,于橐于囊”“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从庆阳不窋故城游徙到豳地。
但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公刘时期的生产力已比较发达。《公刘》篇说: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从“弓矢”“干戈”“容刀”可知,当时已有了青铜业生产。《公刘》篇还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记录: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京乃冈。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关于其中的“三单”和“彻田”,郑玄笺云:“大国之制三军,以其余卒为羡。今公刘迁于豳,民始从之,丁夫适满三军之数。单者,无羡卒也。度其隰与原田之多少,彻之使出税以为国用,什一而税谓之彻。”氏族部落社会,公社成员亦兵亦农。“‘单’属于一种按族部编的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单’本意指有标识的旗杆,凡在‘单’的族兵,平时主要在本族从事农业生产,必要时立旗为号从事征战或戍守”。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仍是按部族血缘的关系来组织,农业生产者随时有迁徙征战的可能。
诗中提到作为军事组织的“三单”成员到“隰”“原”之地耕辟农田,由于农业生产有成效,于是实行了“什一而税”的彻法:从三单成员的劳动成果中征收一定量的谷物,作为公共事业的费用,所谓“以为国用”。这表明当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
这种阶层分化还体现在飨礼祭祀活动中。《公刘》第四章说:
笃公刘,于京斯依。
跄跄济济 ,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于京斯依”,陈奂《诗毛氏传疏》:“言于豳之大地依之以立国也。”“跄跄济济”,朱熹《诗传集》:“群臣有威仪貌。”俾,使,此亦可作准备解。“俾筵俾几”,即准备了席也准备了几,于是下文说:“既登乃依”,即登席依几。以上是写公刘准备新居豳地,设飨礼,召群臣赴宴。“乃造其曹”,造指告,《一切经音义》卷九引此句作“乃告其曹”。曹,《说文解字注笺·月部》:“职官分曹治事谓之曹。”就下文“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可知,本诗中的“曹”当指专事飨燕祭祀活动的人,如尸祝巫史之类。“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既是为了宴礼,更是为了祭祀,《毛传》:“执豕于牢,新国,则杀礼也。”马瑞辰《诗毛氏传笺通释》云:“何楷、钱澄之并以‘于京斯依’四句为宗庙始成之礼,是也。《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公刘依京筑室,宜莫先于宗庙。”以下“食之饮之”即指祭祀后召群臣饮食。“君之宗之”,则指群臣尊公刘为君为宗。陈子展《诗经直解》概括此段为“言其落成迁居,祭毕宴饮之乐”。
由上述可知,参加飨礼祭祀活动者为公刘的宗族群臣。“跄跄济济”,说明已有礼仪,“俾筵俾几”,体现了物质文明。至于“执豕于牢”,还透露了当时已有了畜牧业。
总之,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先周民族居豳时期,已有了较发达的农业,已进入了初级青铜时代。有了一定的阶层分化和礼仪制度,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与人类学上所谓的“酋邦阶段”相当。美国学者威廉·哈维兰在《当代人类学》一书中指出,酋邦模式是继氏族部落联盟之后的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同典型部落社会的首领相比,酋邦首领的权力要大得多。他“一般是一个实权人物”,“可以在他的共同体中分配土地,可以在成员中征兵役”,还控制社会剩余产品。而人们则相信他和这些权力都是“神灵赐给”的。公刘时代“其军三单”“彻田为粮”,而且宗族部下均对公刘“君之宗之”,与酋邦特征基本相一致。但这种先进性又是与其“陶复陶穴”“匪居匪康”的原始性和“爰方启行”“于是庐旅”的游动性同时并存的。这正是原本具有农业传统的先周民族,因社会变动而“窜于戎狄之间”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出现的双重特征。
三  考古印证与简短启示
这一双重特征还可得到考古材料的印证。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属于古豳地范围内的长武县冉店乡(在马莲河与泾河的连接处)碾子坡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考古资料。据主持发掘的胡谦盈先生推测:“碾子坡先周早期遗存的年代约稍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大致与殷墟二期文化相当(公元前1200年前后)。”因此,该遗存正属于先周族居豳的时间与地理范围之内。据分析可知,碾子坡遗址的文化遗存大多与《传经》记载相一致。
经济状况。在碾子坡“高处住屋基地和灰坑的壁龛里以及已残破的陶尊内发现一些炭化粮食”。经鉴定,这些炭化粮食高粱。出土的农具则有石铲和石刀,此外还有用于松土的骨铲等。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已占居重要方面。这与《公刘》诗记载的“乃裹餱粮”“彻田为粮”等记载是相一致的。
碾子坡先周民族居址里还出土了牛、马、羊、猪等骨头,数量特别多,显示了当时发达的畜牧业。《诗·公刘》所谓“执豕于牢”的记载是可信的。
青铜器方面,“在居住址中重复见到多种不同功能和用途的青铜工具和用具。如,属于武器的铜镞,缝纫使用的铜锥,以及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容器——鼎和瓿”,因此,“可以认为,碾子坡先周文化早期遗存是属于一种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也就是说,姬周民族在稍早于太王时代已处于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历史阶段了”。
居住生活和日常用具。碾子坡遗址里普遍发现的房子是深土窖式或半竖穴式两种形式。此即《大雅·绵》所描述的“陶复陶穴”居住习俗。此外,在灰坑里又发现有零星的夯土坡,估计是建筑废弃后的一种遗存。如果是这样,则应该与《大雅·公刘》所谓的“于豳斯馆”有关。《说文》:“馆,客舍也,从食官声。《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诗中当作宫室解。“馆”字,鲁语作“观”,亦当作宫邑解。《白虎通·京师篇》:“笃公刘,于斯观。周家五迁,其意一也,皆欲成其道也。”陈子展曰:“五迁者,一迁于豳,再迁于岐,三迁于丰,,四迁于镐,五迁于雒。迁必新作城邑,盖自公刘迁豳始矣。”
碾子坡遗址中发现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器种有鬲、甗、簋、豆、罐、瓿、甑、盆、尊、瓮等十几种。鬲的形式以袋足鬲居多,同时也有联裆鬲。许多学者认为,袋足鬲与西北的戎狄文化有关,联裆鬲则可能是姬周族固有的形制。由此可见姬周族当时受戎狄文化影响之深。
意识形态。据胡谦盈先生介绍,碾子坡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的内壁和外壁以及一些陶片上发现多处陶文和符号,有些已具有单个文字的特点,如“三”“个”“十”“缶”等等。其中“缶”字,与西周初期铜器上所见的族徽很相近。
在居住址中,还发现数量较多的属于宗教信仰的卜骨,骨科以牛肩胛骨居多。卜骨的基本特征是有圆钻和灼而无凿。说明当时有行占卜习俗。《诗·大雅·绵》说古公亶父从豳地而“止于岐下”之后。“爰得爰谋,爰契我龟”,其占卜习俗当是从豳地带去的。占卜属于巫术宗教活动,用以勾通神灵。这种勾通天地的宗教手段,到了阶级社会,便被统治者所独占。《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宋镇豪先生据此推测,在这藏有卜骨的碾子坡邑聚里“也存在着一个能与神交通的统治阶层”。
许倬云先生曾认为,“不窋所奔的戎狄,已在农业文化圈外,由后稷开始以至古公的迁徙到岐下,周人大约只能徘徊于农业文化圈边缘的一个集团”。但以上的分析说明,周人在窜于戎狄之间时,除深受戎狄文化影响外,还有其较发达的青铜业和农业。这就启示我们,考察迁岐以前的先周文化,要充分注意其文化因素的复杂性,受戎狄文化影响,只是先周文化的一个方面。曾有不少学者主张先周文化源于西北戎狄文化,这显然是以次流代替主流了。事实上,先周文化中较为发达的青铜业和农业,应有其自身的发展渊源。此一问题,我们留待另文讨论。
(《齐鲁学刊》1990年第5期)
中国大陆型农耕文化与西方地中海沿岸海洋文化性质最基本的差异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传统上是一个内倾型农耕文化。 新语新词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 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谁知道有关于阿拉伯文化和法国文化之间的联系的网站 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地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交通 住房 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谁有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史 往返于人民广场与浦东机场之间的公交车 流行于70与80 年代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相关于唐朝文化 为什么文明时代的曙光最先照耀在北纬20-40之间的农耕地带? Q:应怎样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怎样评估中国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 a 谁知道中国东西部差距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谁能帮我用英文介绍一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啊?? 有谁知道瑶族文化与白酒之间的联系?拜托大家了! 哪儿有关于“跨文化沟通知识与技巧”的讲座啊? 生命历程 不在于长断 而在与希望与铭记之间 关于:发源于黄河古国文化与英雄故事,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黄河现状 杞文化发源于新泰? 与农耕时代相比,近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哪里能找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划分的历史地图? 排球场上有几种位置关系?这些位置关系都存在于谁与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