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我倪萍播出时间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5:53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

一、填空:

1、课程评价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  价值标准 ),通过系统地( 收集有关的信息 ),对教育活动中的( 受教育者 )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 诸种因素 )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2、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 学生发展 )的课程评价体系,其基本精神是(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3、科学课程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主要是指,评价内容应涵盖( 科学素养 )的各个方面,包括( 科学知识 )方面、( 科学探究 )方面、(  科学态度 )方面。

4、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 兴趣 )、( 技能 )、( 思维水平 )和( 活动能力 )。

5、新课程评价具有开放性,具体表现为时间上的( 全过程 )和空间上的( 全方位 )。

6、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除纸笔测验外,还有( 访谈评价 )、( 问卷评价 )、 ( 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和(    成长记录袋  )等。

7、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用( 发展 )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 过程 )。

8、评定量表是兼有( 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 )的一种评价表格,它的设计理念是以( 质性评价  )为主。

9、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 结束后 )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 教学过程 )之中。

10、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  态度 )。

11、作业评价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法从形式上分(  短周期 )与(  长周期  )两种。

12、新课程评价改革要求建立促进学生( 发展 )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 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 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

13、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 学习和发展 )状况,以利于改进(  教学  )、促进( 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  科学素养 )。

14、发展性学生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的量化评价方法外,更强调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如(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 )、( 观察法 )、( 访谈法 )、( 行为描述法 )等都是质性评价。

15、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 一切结果 )都可以用来评价。

16、与传统课堂即时评价相比,发展性的课堂即时评价不只是对学习者的具体表现作出即时的( 表扬和批评 ),它还担负着( 引导学生整理思维,深入学习 )的任务。

17、评定量表中的评价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也可以是( 探究方法与能力 ),还可以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8、发展性评价强调给评价对象( 多次评价机会 ),重视对象在过程中的( 转变 ),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 指导帮助 ),并给以再次(  改正、修正 )的机会。

19、我们根据课程评价的对象把课程评价分为:( 学生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校 )评价、(  教材 )评价等。

20、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 概念和技能 )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 多少信息 )。

21、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方法 )以及( 态度、情感、价值观 )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22、考试形式的开放,是指考试可以口试、笔试与( 操作 )相结合,教师出题与( 学生出题 )相结合,一次考试与( 多次考试 )相结合,扣分式考试与( 加分式考试 )相结合,师评与自评、生评、家长评相结合等。

23、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将( 主动参与评价 ),评价主体由原来单一的教师,发展成( 学生本人 )、教师、( 学生家长 )、( 小组成员 )四合一模式。

2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 )、教师(  提高 )和改进(  教学时间 )的功能。”

二、简答题:

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应体现哪些原则?答: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互动性原则    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多样性原则   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激励性原则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与传统评价法相比有哪些特点优势?答: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与传统评价法相比有这些特点优势: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评价内容的生动性评价形式的生动性   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3、新课程考试评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新课程考试评价的发展趋势有:考试形式开放  考试内容开放 考试时空开放

4、评价量表主要可以评价哪些内容? 答:评价量表评价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也可以是探究方法与能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5、传统学生评价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传统学生评价中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6、教学评价记录卡有哪些基本类型?常规性课堂评价记录卡  随机性课堂评价记录卡 专项性课堂评价记录卡  阶段性教学评价记录卡 家长观察记录卡

7、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方面?答: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具体评价这些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结实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8、新课程中课堂即时评价要注意什么?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对学生的结实,不做简单确定性评价。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性评价。注意用评价把教学引向深入。

9、作业评价有哪些评价策略?作业评价可以有以下策略:分项评价、激励评价、跟踪评价、延迟评价、协商评价等。

 

 

10、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种开放性评价,它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等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怎样的教学评价就会导致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形式的开放(多样化)——实现全员评价  评价内容的开放(多元化)——实现全人评价  评价时空的开放(多向化)——实现全程评价 

11、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操作建议主要有哪些?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学生评价的总的评价理念是什么?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学生评价的总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句话学生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因此新课程的评价观就是发展性课程评价。

1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有哪些新趋势?一、注重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的结合二、注重形成评价和终结评价的结合三、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14、课程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促进发展、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15、发展性学生评价与传统评价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16、新课程中作业评价应体现怎样的特征?评价内容的多层次性  评价时空的开放性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三、辨析题:

1、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对) 科学课程中的做作业就是把作业做在本子上。              (错)

3、科学知识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科学信息。  (错)4、考试评价主要是为了用分数和等级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错)5、实施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6、发展性学生评价中,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将不再发挥重要作用。       (错) 7、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错)8、学生是有个性的,我们强调差异性教学评价,所以不需要统一性评价。  (错)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专家曾建议教师要“学会等待”。请你结合延迟性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答:有时候学生了解的知识并不是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的事实,而是从书上或别的地方获得的信息,如果当时就作出肯定评价,那么就堵死了学生继续探究的道路,所有学生也就背下了知识,而非自己从做中继续去发现知识。这时的延迟评价的良好后果就是能让学生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用自己的探究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2、作业或考试成绩由百分制改成等级制,你认为这是否就是发展性评价了?不是。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它要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发展周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果只是把作业或考试的成绩由百分制改成等级制,没有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那还不是发展性评价。

3、我们经常看见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一些思考题或活动题,让学生课后练习,结果却不了了之。对此,你有什么评价和好的建议?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教师布置的思考题或活动题成为学生自主自愿完成的作业;课后的练习一定要有课堂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和机会,让学生的成果得到认可,与人分享,享受成功的快乐,分享交流的喜悦。教师也要注意经常提醒学生或和学生一样尝试探究,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探究活动的感受和所得,起到引领的作用。

4、发展性学生评价中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否帮助?答:发展性学生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评价内容涵盖了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5、你认为,成长记录袋能否成为教学的主题歌?它是否只有一种旋律表现? 答:我觉得,成长记录袋能成为教学的主题歌。它不是只有一种旋律表现。它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它不仅体现过程评价的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它的特点优势包括: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许多项目是学生自评,互评,在评价中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家长教师对话,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范围广了,就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评价形式的生动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是成长记录袋的一个突出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评价效果;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它打破了评价时空,延伸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一步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新课标中提倡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袋,由教师和学生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由此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6、如果一位学生平时表现比较好,但在期终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你认为该怎样评价?答:我认为不能因为学生一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评价学生的成绩较差。因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给评价对象多次评价机会,重视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既然这一位学生在平时表现比较好,就说明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已经获得了发展,获得了提高,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一学期来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完全可以给他一个良好的等级,而不是根据一次考试就判他不合格。

7、一位学生考试不合格,老师允许他补考,但考试等第降一级,你认为这样做好吗?答:我认为不太好。因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考试虽然依然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但其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考试中主要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帮助教师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判断一位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我们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划等级,贴上等级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考试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学生之间存在个性思维、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纵向地跟自己比较,热爱科学,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一次考试过后,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完全可以让学生再进行重考,学生就能在重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 所以完全没必要把学生的考试等第降一级。

8、你认为新课程科学评价可采用哪些评价方法?答:教师观察法、杰出表现记录法、与学生谈话法、测验与考试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评议法。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1: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了三上科学后,决定期末不用试卷考试,而采用主题研究的方式,在别的科目进入复习阶段时,就开始科学课的考试。在分析了整册教材之后,他为学生提供了五项研究内容:   ★一张纸的观察研究★造纸的过程及古、今造纸的方法★各种各样的纸的对比研究★谷、米、饭的对比研究★寻找淀粉的踪迹,认识淀粉的特点及设计实验检测日常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每人任选一个内容,选定后参加考前指导,进一步明确考试要求,然后用一周的时间独立研究,一周后上交研究报告。

问题分析:怎么看待这位教师的考试方法?

答:这位教师的考试方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趋势。他这样的考试方法促进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而且这样形式的考试不再注重局限于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而是注重学生在动手动脑学习科学方面的发展情况,体现了 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选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谈谈你认为这位教师该怎样进行考前辅导?

答:★一张纸的观察研究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辅导:你想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研究?(例如:看、摸、闻、撕、揉等)你准备观察研究一张纸的哪些特点?(例如:颜色、味道、光滑粗糙程度、纤维长短、厚薄、软硬等)你准备怎么研究?

案例2:

关于“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教师决定不能再等了,于是请孩子们来汇报结果。

“我们小组10毫升水最多溶解了3匙盐。”“我们小组20毫升水最多溶解了7匙盐。” …… “其他组呢?”没有声音。

终于一个学生举手:“我们组研究了3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已经放了11匙了,全溶解了,还没有来得及放12匙。”

另一个组也说:“我们组研究的是30毫升水,才放了5匙盐就没有时间了。”这时黑板上的实验结果记录是:

10毫升:3匙    4匙  20毫升:7匙    9匙    8匙   7匙    30毫升:11匙  10匙   6匙

问题分析:1、你认为未完成的结果,要不要记录下来? 答:我认为也要记录下来,不过应该另外记录,让学生明确那是应该继续实验验证的结果。这关系到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也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告一段落不代表这个探究的结束,还可以进行后续的实验,进行更多的探究活动,只要你能有新的发现,新的结论。

2、对实验结果中明显的错误——30毫升水里只溶解了6匙盐,教师该怎么评价?

答: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分析,自己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明白这是个错误,教师只是起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案例3: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了《健康生活》单元之后,对学生说:“这个单元的测验我准备用一种新方法,你们每人出一套考题给我,我挑一份最好的考你们,怎么样?”同学们欢呼雀跃,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编写了试题交给了老师。考试的日子到了,老师神秘地笑着发下了试卷,同学们一看,啊,是自己出的卷子,于是每一个学生怀着既得意,又愉快的心情轻松地完成了答卷。     问题分析:你认为让学生出试卷好吗?答: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也是一种评价的新方式。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中测验和考试评价依然是重要方式,但是其性质却发生了变化,考试的形式也更具开放性,出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就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一个复习,经过了一次思考,相当于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复习,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位教师让学生考自己出的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我会尝试让学生同桌交换着做,在考试前先和同桌交流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接受别人的想法,这样进行考试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因为我们考试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交换着做可能对学生更有个促进。

案例4:我们的科学作业本的最后一页上有一张《学期总结与评价》,其内容有:我最喜欢的单元……我最乐意参加的活动……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老师给我的评价……家长给我的评价……同学给我的评价……我给自己的评价……

问题分析:1、你认为这张评价表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答:这张评价表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包括: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且这样的评价还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之间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才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2、你认为怎样操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答: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几项关于学生自己不足方面的评价,以及今后努力的方面。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缺陷,以及今后怎么努力。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教学的依据从(本本  )(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 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 学习结果 )。

4、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 )、促进者和(  参与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5、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基本模式,经历( 提出问题 )→(猜测假设  )→论证→进一步论证→(  得出结论 )等探究流程。

6、( 知识 )、(   技能 )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7、评价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全体学生的( 全面发展 )。二是促进教师的( 专业发展  )。

8、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   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

9、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活动性  )、兴趣性、生活性、(    合作性  )、(  发展性    )、(    创新性      )。

10、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     多向交流         )。

11、信息技术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  接受式 ),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 研究式  )。

12、“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课程特点模块化结构、实用性目标、教法革新、( 以学生为本位 )、以活动为中心、( 信息化教学设计 )。

1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 有效性 )并调节那些(  无效的 )教学行为可以说就是教师发展的过程。

14、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发展的 )过程、共同建构的过程,充满( 人文关怀 )的过程,科学民主平等的过程。

15、新课程提出建立“( 以学论教 )、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16、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  结果 ),更要关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 过程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7、课堂教学本身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彻底改变(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 )教师画好了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

18、课堂教学,可以抓好“一个关键、两个建构、三个培养、四个体现、五个结合”。

“一个关键”是(  以学论教 )。 “两个建构”,即(  认知    )建构和(  心理  )建构。

19、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  课堂上的表现 )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既关注( 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

20、( 教师自我评价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才能提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

21、课堂教学评价六要素:(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 教学效果   )。

22、案例分析、(  课堂观察 )和(  成长记录袋 )是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23、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 学习者 )为中心、以学生(  自主学习  )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  静态的 )知识结论建立在( 动态的 )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24、新课程需要创造性教师,创造良好( 教学环境 ),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  使用教学资源 ),创造性使用评价策略。

二、简答题

1、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有哪些?①发展性原则。②多元化原则。③个性化原则。④过程性原则。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出现了哪几个转变 ?①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②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③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3、说课设计有哪些特点呢?答:说课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所要上的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做说明,要达到让别人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本课的目的。说课是教师对自己要上的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和解释。说课实际上就是要表述出教学设计的过程。说课设计应该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它不仅是教学设计,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设计或者说是教学的“元设计”,而寻找教学设计的依据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们根据这些“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设计其实就是把这一过程按反方向重述一遍——先说设计再说依据。

4、课程资源是什么呢?答:按文献所述,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或者把课程资源解说“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这两层意思可以进一步说,课程资源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为达到课程目标所蹦运用的一种资源。

5、科学课程有哪六大基本理念?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6、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内容的全面化③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7、说课主要应有哪些内容?答:第一,说教材 ,其中包括:教材的性质与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说教学策略第三,说学法指导第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8、课程资源怎样分类?答:课程资源基本的分类,可以是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教科书资源和非教科书资源等。按课程资源的形成可分为预成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按课程资源适于表述的情况可分为可语言表述性资源和不可语言表述性资源。

9、怎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呢?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执行时应该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关注教师发展:无论实施怎么样的课程,教师是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没有教师的努力再好的课程也无法实现。而课程资源又是由教师开发和利用的,因此开发建设教师资源旧有双重的重要性,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是“元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实施新课程而努力的第一要义。第二,加强教材建设:因为课程资源是为实施课程而开发的,实施课程即教学,未闻可以离开教材进行的,实际上,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材建设的过程,教材可以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结果和载体。第三,创造交流条件:按前述师生的教学交流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为这些交流窗在良好的条件,这方面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们的解决过程也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

10、说课与评课教学活动的关系?答:说课是对教学设计的依据的解释,评课是对实施教学设计结果的判定,它们的联系就在于教学设计。如果说“课前说课”是备课的一种形式,那么说“课后说课”就是评课的一种形式。而评课的主体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学生、教研小组、同行、专家等。而说课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是由授课教师自己进行,所以说课后说课可以看做是教师的自我评课。

11、评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答:评课应该从这八个方面着手:科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师生活动的和谐性  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   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12、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什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评价形式的开放(多样化)——实现全员评价

评价内容的开放(多元化)——实现全人评价   评价时空的开放(多向化)——实现全程评价

13、谈谈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答: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协作的能力  信息免疫的能力 

14、说课与备课教学活动的关系?答:说课与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课前的活动;说课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说明,可以是课前也可以是课后进行,课前进行的说课可以看做是备课的一部分,课后进行的说课不是备课。从内容上看,备课是进行教学设计,说课是对教学设计进行解释,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备课)也就是寻找设计依据的过程(说课),所以二者是一直的,把贝壳过程说出来就是说课的一种。从参与者来看,备课可以是任课教师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若干任同样课的教师的集体活动;说课则必须有多人参加,参加者不必是任同样课的教师甚至不必是教师。但是集体备课可以采用“每人说课大家讨论”的形式进行。

15、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些什么?答: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也就是在评价内容上,要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影响。

16、教师锤炼课堂教学水平的途径有哪些?加大“头脑风暴”  展开“教海探航” 树立“生成意识” 锻炼“磨课功夫”

打造“全新品牌”

三、辨别题

1、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 对  )2、师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错)3、一个教学设计的完成是一个新的教学设计的开始。 (对)4、科学课教学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究过程。   (对)5、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6、评课实际上是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对)7、如何看待教学评价中运用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8、“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 对 )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提出“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水平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表达能力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在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不再是备课本上静态的文字和固化的程序,而应在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所以,新的备课不再是写在教师的“纸”上,而应写在师生的“心”中,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在师生心与心的“碰撞”中生成。

2、教学有终点吗,请论述。答:教学只有某一环节的暂时的终点,它应该是另一教学活动的起点。

3、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是不是越简单越好,教师在备课上花费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大大减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不是越简单越好,教师在备课上花费的时间并没有大大减少,教学的环节设计可能是越来越简单,但是在简单环节下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去恰当地处理。

4、请谈谈科学课中“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 答:在科学课中,只要时间允许,只要活动开展有意义,对一个问题的探索可以尽量展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内,教室外才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的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的活动。也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孩子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5、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答:尊重学生。要明白教学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孩子眼中,科学的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6、没有一定难度的课,不可能是一节好课,怎样评价一节课?答:评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评价最主要的是看在这一课上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因而学习目标的设计就成为重要的评课内容。还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怎样评价一堂课呢?那就是按人们常说的实现拟订的评课标准来进行评价。没有一定难度的课,不可能是一节好课。因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如果经过种种处理,使学习没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解决问题,得到知识,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一堂好课是应该给学生学习设定一定的难度的,确定这个难度是否合适,不是凭老师的主观想象,而是学生的实际。

7、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答: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有:合理处理、驾奴教材的能力;目标把握和定位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选择应用能力;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合理运用评价机制的能力;合理把握角色定位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素养。

8、有人说,看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不高,教学艺术好不好,其实只要看他的生成意识有没有,教育机智强不强。对此,你的态度怎样?答:很有道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在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性资源,及时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也就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程度和教学的艺术。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的: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师准备:土电话、水槽、石头、铃、钟罩、闹钟、抽气机。

学生准备:线、纸杯、筷子、钢尺等。

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

1、谈话: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你听到了什么?

(1)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用手机发出音乐铃声。

(2)你听到什么,从哪里发出来的?想想声音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通过什么传过来的?四周的同学都听到了说明声音传播方向是?从而让学生理解“传播”的含义。

2、听听写字的声音

(1)明确要求:组内1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思考通过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然后各组汇报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的声音响(本领强)。

二、用“土电话”验证上面结论,并引出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师:现在教师请二个同学上来听听纸杯里的声音。

操作方法:教师在线的中间拴一把钢尺,用筷子轻轻在钢尺上敲一下,先让二学生听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在两端装上纸杯,学生将纸杯贴在耳朵上,另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听纸杯中的声音,并说说感受,以激发其余学生的参与欲望。

(2)学生自制土电话,再次感受“固体比气体传播的声音本领强”。

(3)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中传播,我们还想研究什么?(学生: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三、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交流实验方案(方法)。

(3)调整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5)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还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本领要大。如果声音离开了这些物质能传播吗?

四、演示“玻璃钟罩”实验

1、先让学生听听玻璃钟罩里小电铃的声音;

2、抽掉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不尽的),再让学生听听小电铃的声音(轻了);

3、师:现在玻璃钟罩内还有少量空气,如果再抽,直到玻璃罩内变成“真空”,声音会怎样?(用学生熟悉的“真空包装”食品为例,说明“真空”的含义)

4、小结: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不一样,请看书上第61页的一段话(声音在不同物质里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五、应用

1、因为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人们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远处有没有火车开过来。

2、试想:狗是管家的能手,它休息时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3、出示“听诊器”实物,心跳声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医生的耳朵里的?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简易听诊器”?(提示: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纸杯里的声音也是这样的道理。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建构意义而获得的。

问题分析:

1、试分析这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

答:这位教师采用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2、试分析这位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

答: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采用了两个教学策略:一是“实验——教师提问——引领学生做出假设——引领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的学习策略。

二是“实验引出新的问题——再次实验——再次验证——引领学生理解知识主题——用知识解释前面的实验——拓展应用”的学习策略。

案例2《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分析: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评:现代教学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老师有义务和责任加强活动内容与生活间的联系,将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这部分的教学旨在建立学习主题与日常生活及经验间的联系,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过程。在为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用科学概念表达述出来。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评:根据课题引入的材料,将教材中的肥皂改为糖块,一可以增强课堂的连续性,二可以减小材料更换的干扰因素。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评:此时学生最有可能只是提出做实验,但是对于“必须对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和这种实验必须是有参照的对比实验这两点是模糊的”。所以,此时教师须体现出指导的作用。同时,四年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决定了他们提出的方案可能是不完善的,并缺乏思维的方向性,因此3和5的提问中都隐含着对学生思考方向的提示。同时在3的基础上,5更注意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难度,需要努力才能达到。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障碍为重点,确定教材的加工、剪裁和取舍。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之外,学生的探究活动的主要障碍在哪里?教师心理必须十分明白。这才是真正需要教师去花时间,下功夫进行指导和引领的地方。“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亦是难点,这是小学科学课中第二次如此明确地提出对变量的控制这一问题。教材将其安排在“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这一活动中具体落实,因此如果在这一活动的三个过程中做足文章,用足时间也是十分合理的,但这样一来,课堂40分钟就难以完成教材提出的所有任务的,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对内容进行整合是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评:本活动是对前边三种加快溶解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再现变量控制下的模仿性的探究过程。用比赛的方法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这里还需体现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过程。

四、体验与记录奶片溶解的时间。

评: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物质的溶解情况,将教材中的糖块改由奶片代替。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奶片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奶片,实验。

7、交流结果。

 评:出于时间上的考虑,将原本属于第二部分的内容放到最后。优点在于可以在时间不够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缺点在于弱化了活动的结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决定教学的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实际,任何的设计在其所长时,也必为其所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的因素进行加工整合,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用教材、用教案,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的需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问题分析:

1、这一堂课的教学特点是什么?

答:这堂课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引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实验去进行探究活动。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身份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了绕弯路,。

2、对这里的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有什么感悟,并提出可能进行的一些调节。

答:这里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明确了科学课程的几个新理念,一是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二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指引方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我认为第四个环节体验与记录奶片溶解的时间这部分内容可以只安排学生研究表格,推测结果,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让学生对实验要控制的变量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可以节约这部分实验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过程,并总结出一定的经验。

案例3

看《摆的研究》课堂实录,你是怎样评价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的:

    课前准备;用线绳、五角硬币、回形针制成的摆若干;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实验桌上固定一量角器;黑板上粘一量角器支架。

    师:(出示摆)课前老师用线绳、硬币、回形针制成了一个简易的钟摆。大家看它由几部分组成。(让学生明确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为学生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的假设做好铺垫)    生:摆由三部分组成:线绳、硬币、回形针。    生:回形针是起固定硬币和线绳作用的,摆应该分为两部分。(多数学生认可)    师:摆是由两部分组成:线绳称为摆线、回形针和硬币称为摆坠。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摆<出事课题)。将摆挂在黑板的支架上。用手拿起摆坠一松手摆就会摆动起来,怎样计算摆动的次数呢?摆过来再摆回去规定为摆动一次。来数一数黑板上的摆摆动的次数。(提起摆坠松手)    生:数数。    师:“停”,刚才摆摆动了多少次?    生:九次。    生:十次。(发生争执,大多数学生同意九次)    师:老师喊停的时候第十次摆过去但是没有摆回来算不算一次。    生:不算。    师:应该是多少次,    生:九次。(进一步明确摆过去摆回来为摆动一次,解决了因为数摆动次数可能造成的误差。)    师:现在老师用秒表计时,以十五秒为标准看黑板上的摆摆动的次数。用手提起摆坠。开始。    生:数数。    师:停。摆动了多少次?    生:十一次。(通过这一次数数检验学生数摆动的次数是否还存在问题)    师:现在老师发给各组同学一个摆大家来数一数各个小组的摆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    生:取回摆并把摆固定在支架上。    师:到计时,五、四、三、二、一开始。    生:数数。    师:汇报各小组摆摆动的次数。    生:六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课前准备长短、重量不同的摆发给各组,创设了有悬念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各个小组的摆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有的摆摆动的速度慢,有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板书,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    生:我认为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得越快。    生:可能与摆长有关,摆越长摆得越快。    生:我与他的想法正好相反。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我相遇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得越快。(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学生的各种想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假设,假设毕竟是一种猜想,没有科学依据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这就需要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它。每个小组一节课要想把所有的假设全研究一遍时间不够,只好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假设在课堂上研究。    生:讨论。    师:记录各个小组研究那种假设。(一、三组研究摆重;二、六、八组研究摆长、四、五、七组研究摆角)做实验前发给各个小组一张实验记录表,请同学们动动脑,要想研究你们组的假设实验时哪些条件应该改变,哪些条件不应该改变。(让学生动手前先动脑)    生:我们组要研究摆长,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是摆的长短,摆重、摆角不能改变。    生:我们组研究摆角,改变的是摆角大小,不变的是摆重和摆长。    生:我们组研究摆重,摆角、摆长不能变,只能改变摆重。    师: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实验记录表中告诉我们最少做几次实验?    生:三次。    师:这就有可能产生1——3种不同的数据,如何用一个数据代表最后的实验结果呢?

    生:求平均数。    生:用中间的数来代替。    生:如果有两个数一样可以采用三局两胜制。    师:都是可行的办法。课前各小组进行了分工,各组计时员请举手,操作员请举手,记录虽请举手,计数员请举手。明确了小组分工请到我这来取回实验材料。    生:取回实验材料,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拿实验记录表到实物展示台前进行汇报.    生:一、三组轻的摆和重的摆实验数据是一样的,摆的快慢与摆重无关。    生:四、五、七组的数据说明摆的快慢与摆角无关。    生:二、六组的数据说明长的摆摆的慢,短的摆摆的快。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师:摆的快慢是不是真的与摆长有关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集体研究,请各组来取摆。(发给各组长短不同的摆)由老师来计时,Are you ready?    生:Ok!,学生计数。    师:汇报各组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并依次把摆挂在黑板上。请大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摆越长摆的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摆的奥秘,真了不起!同学们今天作的实验与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一模一样,我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多的体会,谁来谈一谈?(让学生有所感悟,是本课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此本课出现了高潮)

    生:预测的事不一定对,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生:实践出真知。    生:科学家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师:今天的可就上到这,下课。

问题分析:

1你对这位教师的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持怎样的看法?

答:“用线绳、五角硬币、回形针制成的摆若干”:这些材料是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前提,只有制作好一个简单的摆,才能进行继续的研究,而且用这几样材料做的摆可以很快调整摆绳的长短、摆的重量,有利于实验的正常快速进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实验桌上固定一量角器;”:量角器这一材料的准备为接下去将进行的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的角度有关做好了相应准备;黑板上粘一量角器支架,便于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识量角器在实验的作用,直观形象。

总的说来这位教师的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体现了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而又不会误导学生,让学生在使用前就有明确的目的。

2你能说说这堂课中有哪些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

答:第一处:生:回形针是起固定硬币和线绳作用的,摆应该分为两部分。(多数学生认可)

这一部分的冲突让学生明确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为学生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的假设做好铺垫。

第二处:生:九次。

    生:十次。(发生争执,大多数学生同意九次)

在出现矛盾的时候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争论进一步明确摆过去摆回来为摆动一次,解决了因为数摆动次数可能造成的误差。

第三处:师:这就有可能产生1——3种不同的数据,如何用一个数据代表最后的实验结果呢?

    生:求平均数。

    生:用中间的数来代替。

    生:如果有两个数一样可以采用三局两胜制。

此处的争论让学生明确目的一致,方法可以有多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案例4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示课题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我用饼干来引诱。

生:用糖块来引诱。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现在教师请你用笔画一只小蚂蚁,你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画得最快的五位同学把画得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师:那么我们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八只脚。

生:不对……

师:看来,小组间同学出现分歧了,是不是在观察中碰到困难?

生:是的。

师:什么困难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在纸上打一个“☆”,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而且好。

师:你们小组得几个“☆”

生:得了三个“☆”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多一点的组?

生:我们组得了八个“☆”

师:比他们得到还要多的组有吗?没有,那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最好的三种方法,其他的组听仔细,有没有说到你们的方法,如果没有,一会儿你可来介绍。

生:一种方法是拿食物来引诱它,不让它乱爬。第二种方法是用毛笔上的毛夹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第三种方法是用胶水粘住蚂蚁来观察。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中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看看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它有多少节?多少脚?脚长在哪里,观察到的结果可以图,可以用物体或用语言等来表达。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认为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他们把观察中画的画贴到了黑板上。

师:有意见吗?

生:触角太多短了。

生:不对,3对足应该长在胸部。

师:那你来替他们改一下。

(学生改画,全班注视)

师:有没有用搭火柴的方式来表示小蚂蚁的?

(指点)请你们到幻灯上来摆一下。

(学生搭蚂蚁,全班注视)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会游泳吗?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然后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把课外研究的结果填在《我们的研究》报告单里。下一节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蚂蚁现在在干什么?

生:爬来爬去。

生:很着急的样子。

师:小蚂蚁在想什么?

生:想家。

生:想同伴。

师:怎么办?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问题分析:

1、怎样评价这位教师让学生初步观察蚂蚁后,请学生用笔画一只小蚂蚁的教学设计环节?

答:教师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再现了对蚂蚁的初步印象,也正是通过画蚂蚁,孩子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蚂蚁的认识是粗略的、不完整的,这也是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细致、认真观察蚂蚁的兴趣。                                 

而且在学生画了蚂蚁后发现每个人画的蚂蚁的不同,又能有效地引发蚂蚁的样子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这个在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为后面的细致观察蚂蚁做好了铺垫。又刺激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参与观察。

画蚂蚁和观察蚂蚁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结构,这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们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这一教学活动巧妙地把“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了。如果不让学生画蚂蚁,直接让学生观察蚂蚁,学生当然也会观察,但是学生有意义的发展就会只局限在认识领域。

2、怎样评价“下一节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的科学性?

答:首先,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准备交流,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这一基本理念。

其次,关于蚂蚁的研究问题并不圈定范围,学生完全可以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自主地学习,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再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是在下节课要进行交流的,这就避免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是课外的活动而不认真去完成或干脆不去做,而且小学生的好强心会让他们更努力地去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