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开楼盘价格:贝多芬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4:10
一、作品简介:

1、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此曲“皇帝”的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起的,是因为乐曲本身组织庞大,壮丽宏伟,使人联想到皇帝的威仪,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被世人称为《皇帝协奏曲》。

     此曲完成于1809年,出版于1811年,题赠给鲁道夫公爵(贝多芬的支持者)。

     1809年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维也纳,使这部作品未能及时上演,直到1811年才由弗里德希.施奈德勒担任钢琴独奏,约翰.菲利普.舒尔茨担任指挥在莱比锡作首次公演。1812年1月《大众音乐报》曾评论:“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时也是最艰深的一部。”

     这首协奏曲的特色是:第一乐章以即兴性的钢琴引子作开端,华彩乐段是作者自己写定不让独奏者随意即兴演奏。第二第三乐章一气呵成,不予间断。

    第一乐章 快板

    开始的时候,乐队首先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钢琴随即以即兴式的姿态奏出一串短小精干流畅明亮的引子,具有贝多芬特有的刚毅的特质。之后,乐队随即奏出庄严而崇高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雍容华丽,热情奔放,尽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接着仍由乐队奏出活泼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乐观自信,充满欢乐。不久乐队重复一次第一主题之后,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题)以带引钢琴进入。钢琴进入之后,仍然捕捉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现出温柔优雅,宁静安享,把呈示部的气氛转变为具有抒情性的特质,极富于感染力。以后乐队又把各主题予以重复之后,便转入展开部。展开部材料大多来自主副题,由于主副题非常适合展开,因此组织起来便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展开部比呈示部活跃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对比作用,但又没有失去抒情的素质,显得秀丽而完美。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复。由强烈的和弦和引子反复,然后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气氛仍是气象万千和充满活力。但主副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浓缩,使乐曲平添一些匀称美。当乐队重复第一主题之后,迎来了一段简洁而精彩的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从439小节到510小节)是贝多芬刻意按排的,并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为华彩演奏,该与下面互相衔接。”表示这些小节必须遵循速度,华彩乐段的后8节,钢琴以微弱轻巧的音调,引出和衔接乐队的第二主题,轻盈巧妙、高雅欢乐。继而乐队又重复一次第一主题和第三主题,情绪渐趋激烈,最后在热潮澎湃的气氛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稍快的柔板

    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单纯简洁,朴素无华,比第一乐章简短得多。第一乐章共长578小节,而第二乐章只有82小节。短小精干,富于抒情性。隐伏于第一乐章的宁静和谐的情调,至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时纯弦乐部分以柔弱的音调奏出虔诚庄严的第一段主题,洗炼而情深,仿佛超脱的心灵,达于净化的境界。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并以精炼的手法予以发展。这个主题柔情似水,如梦似歌,充满幻想性,使人陶醉于美的遐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现在不再是第一段纯弦乐部奏出,而呈以钢琴作出的简单和弦作修饰,使曲调更加抒情优美。第二乐章的结尾,把第三乐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旋律巧妙地用钢琴作小节轻柔的装饰演奏,不间断地带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洒脱的,它把热情奔放和华丽温柔结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间舞曲特点的节奏和万众欢腾的场面,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交替奏出,独奏部分不少精彩音型,美妙无比。第一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出,乐队随即重复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旋律,显露出载歌载舞的情调,钢琴有机地予以展开,既热烈,又洒脱。其后,钢琴和乐队交替反复第一和第二主题,特别是第一主题,曾作多次的反复,欢乐气氛达于顶点,钢琴独奏部分精湛细腻的展开,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惹人喜爱。在乐章的末尾有十小节定音鼓和钢琴独奏的片段,手法颇为别致。然后,钢琴和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欢乐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2、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 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二、CD推荐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 OP.73 《Emperor》

降E大调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第73号

1、①Allegro  快板                       20:26

2、②Adagio un poco mosso 稍活跃的柔板    9:07

3、③Rondo(Allegro) 回旋曲,快板         10:04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  piano    钢琴:斯蒂芬.毕晓普-科瓦切维奇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伦敦交响乐团

Conducted by Sir Colin Davis  指挥:科林.戴维斯

版本号:Philips 422482-2《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唱片 录音时间:1969年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第61号

4、①Allegro, ma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  20:41

5、②Larghetto 小广板                    8:47

6、③Rondo : Allegro 回旋曲 快板          8:34

David Oistrakh , Violine   小提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French Notional Rodio Orchestra 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Andre Cluytens , Conductor 指挥:安德列.克路易坦

版本号:EMI SXLP 30168《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唱片 录音时间:1958年

三、演奏家、指挥、乐团介绍

1、小提琴演奏家:斯蒂芬.毕晓普-科瓦切维奇

斯蒂芬.毕晓普-科瓦切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1940-):生于1940年10月17日,在旧金山从列夫.萧尔学习。十一岁在旧金山首次登台。十四岁同旧金山管弦乐团一起演奏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迁居伦敦,1961年在威格尔莫尔音乐厅开首场独奏会,1968年在纽约首次演出。1969-1971年,在伦敦的伊丽莎白女王大厅演奏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协奏曲。曾在爱丁堡、萨尔兹堡和巴斯音乐节演出,连续18年担任亨利.伍德逍遥音乐会的独奏家。因所录的巴托克《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唱片而获爱迪生奖。专业圈内都称他斯蒂芬.科瓦切维奇。

2、指挥家:科林·戴维斯

科林·戴维斯(Colin Davis1927- )英国指挥家。1927年9月25日出生于韦布里奇(Weybridge)。他未受过专业的指挥学习训练,完全靠自学,最初为友人乐队做指挥,还曾自己组织过乐队,包括切尔西歌剧团(Chelsea Opera Group)等,由此走上指挥道路,并成为一位专业指挥家。1957任 BBC 苏格兰管弦乐团副指挥,1959-1965年间担任萨德勒兹·威尔士歌剧院(Sadlers Wells, 今英国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不久又担任了音乐总监。1960年首次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芭蕾舞剧而声誉鹊起。1967-1971年出任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1年成为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此后的15年期间,他指挥演出了许多歌剧,包括莫扎特的作品、蒂皮特的《仲夏之婚》、《诺特花园》(The Knot Garden) 、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布里顿的《彼得·格林姆斯》等,保持了皇家歌剧院稳固的声誉。此外他还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演出,诸如1967年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79年赴远东和1984年至洛杉矶奥林匹克艺术节等。1983-1992年出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1990年起兼任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Dresden Staatskapelle)荣誉指挥。现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此外他不指挥过其他许多著名乐团,包括欧洲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英国室内乐团等,美国的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他曾获得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多个奖项。1965年荣获大英帝国骑士勋章(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80年受封为爵士(knighthood)。1995年获皇家爱乐协会金奖(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Gold Medal)。

戴维斯被认为是比彻姆之后英国最出类拔萃的指挥大师。他的曲目不但包括了英国的歌剧和其他古典作品,也涵盖了重要德奥曲目。他指挥演奏的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和歌剧,都相当出色,Philips 推出的《莫扎特全集》中不少作品都是由他来指挥。此外还擅长贝多芬、柏辽兹及西贝柳斯的作品。1995年曾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

3、伦敦交响乐团

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伦敦现存的年代最久的乐团是伦敦交响乐团,它的建团时间是1904年。

1963年,乐团有史以来第一次出访美国,随后一年作为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英国乐团访问了日本、韩国、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从那时起,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是大型国际音乐节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竞相争取的对象,同时,它在伦敦的音乐季也是门庭若市,听者如潮。1981年,乐团迁入了新落成的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的巴比平艺术中心音乐厅。

  在克里普斯之后担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是法国人皮埃尔·蒙特,他加强了乐团的合奏训练,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无论演奏难度多大的作品时,都像指挥家手中的一件乐器,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绝不容许半点暇疵。生干布达佩斯的伊斯特凡·克尔特斯由于艺术要求上的权力问题而曾与乐团发生争执,面对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性极强的乐团,指挥家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它那种推以乐团利益为目标的立团之本常与指挥产生尖锐的对立,万般无奈之下,克尔特斯在任期刚刚4年后便拂袖而去。不过,他在伦敦的音乐会,他率领乐团的几度国际旅行以及他与乐团共同录制的许多唱片,都记载着这位指挥家所创下的成功业绩。

  从1968年到1979年任职于伦敦交响乐团的安德列.普列文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极少数在古典和流行音乐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不凡成就的奇才。通过音乐会、唱片和电视节目,普列文给乐团同时也给他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他曾经率团5次出访美国,也到过前苏联等国家演出,在英国,他与伦敦交响乐团一同成为电视明星,他们所录制的电视节目极受大众喜爱,许多人正是在这些节目中开始体会到古典音乐的奇妙之处。普列文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时所获得的训练和控制乐队的经验给了他在伦敦的工作以极大的帮助,自从加入伦敦交响乐团后,他的保留曲目也有了迅速的扩展,虽然他自称对于莫扎特有浓厚的感情,但是作为一位天才的指挥家,他无法摆脱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那些色彩斑斓风格绚丽的音乐的吸引。不可忽视的是,他也对于20世纪英国作曲家怀着兴趣和敬意,他甚至自诩为演奏当代英国音乐最多的指挥家。由于谦和的个性,普列文与乐团一向相处融洽,甚至面对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一个常常在原则性事物上凌驾于指挥之上的乐团时,也能够采取一种松弛的态度,这就为与之合作创造了轻松的氛围与和谐的空间。

  阿巴多于1979年继普列文之后人主伦敦交响乐团,这使这个乐团保持了只聘任一流指挥家为首席指挥的传统。阿巴多进一步巩固了由他的历届前任为这个乐团所开辟的天地,并使其有了新的发展。在欧洲,伦敦交响乐团能够后来居上,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呈鼎足而立之势,阿巴多功不可没。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令人们回忆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里曾经在欧洲和美国的交响乐团及歌剧院中叱咤风云的一代大师以及他们那种已经消失的风格和荡然无存的气质。很多人认为阿巴多继承了托斯卡尼尼的风范,将他的许多特征与自己的个性加以巧妙的融合。阿巴多从1966年开始与伦敦交响乐团有了密切的合作,到了1972年,他甚至宣布自己在英国的全部出场仅限于伦敦交响乐团,除此之外不再与其他乐团一同登台。1973年,他率领这个乐团赴萨尔茨堡音乐节,这也是有史以来参加这项规模庞大的音乐节的第一支英国乐团。由此,他成为这个乐团的新一任领袖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此时他在世界范围内还远没有达到名望的巅峰,绝非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后来他在任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才华确实证明了这是一次明智和富于远见的选择。

伦敦交响乐团在阿巴多之后,迎来了美国人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他曾于1969年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一场音乐会的中途顶替因病而不得不退场的斯坦伯格,立即被热烈的舆论称为非凡的指挥新秀,随后在这个乐季中他被邀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37场之多。他常常批评现在的指挥家们只知演奏从海顿到20世纪初期的音乐,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些音乐的来龙去脉,是无法出色理解和表现它们的。正是由于这种鲜明的个性,使托马斯在舞台上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而在他的领导之下,伦敦交响乐团正发生着期待中的变化。

4、小提琴演奏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08~1974)苏联小提琴家。生于敖德萨。5岁开始随斯特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923年进入敖德萨音乐学院继续师从斯特利亚斯基。自1927年起,开始正式演奏生涯。1935年获全苏音乐演奏家第一名。几个月后,在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冠军。两年后,又在布鲁塞尔依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从此受到世人瞩目。自50年代开始,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开始在欧美国家巡演,受到广泛的赞誉与欢迎。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卡巴列夫斯基、米雅科夫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都专为其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并由他亲自首演。他的演奏高贵、华美,具有深遂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音色变化丰富,技巧完美无缺,对每一部作品的速度与表情,都有精心而独到的安排与处理。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宽泛,生前录有大量唱片。录音代表作有: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巴赫、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贝多芬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

5、指挥家:安德列.克路易坦

安德列.克路易坦(Andre Cluytens 1905-1967):一位歌剧院指挥的儿子,出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1914年-1922年就学于当地的音乐学院,在赢得第一次奖学金后开始出露头角,此后10年在他父亲(ALphonse)执掌的皇家歌剧院工作,既做助理又做指挥。后来,他开始了法国的指挥生涯,先后在图卢兹、里昂和博多任指挥,1944年执掌巴黎歌剧院,1947年又转任科米克歌剧院指挥。他是第一个在拜罗伊特演出的法比学派指挥家,其时为1955年。同时作为一名管弦乐指挥家,他同样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虽然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年(他事业的高峰期)一直被疾病的阴影笼罩着,且过早去世,但他留下了许多录音,包括相当数量的歌剧全剧。克路易坦留下的最精彩录音有:拉威尔:管弦乐名曲集 EMI 2CD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与奥依斯特拉赫合作) EMI他的指挥追求细腻的情感,庄重典雅、音乐线条清晰。不强求动态和力度,把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6. 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National Orchestra of France) 该团1934年创建于巴黎,隶属法国广播电台,原名法国国家广播乐团,1975年改为现名。乐团每年在演出季大约演出50余场音乐会,全部演出曲目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给广大听众。乐团的演出曲目包括各类作品,但更偏爱现代以及福雷、拉威尔等人的法国作品,他们的演出足迹从欧洲到达世界各地,被誉为高水准的广播与音乐会表演团体。1934年由法国指挥家德西雷·安格尔布雷什特执棒举行首次音乐会,曲目包括贝多芬、门德尔松、德彪西、弗朗克、拉威尔、鲁塞尔的作品。1944年由法国作曲家尼埃尔·罗森塔尔出任首席指挥。1947年由法国指挥家罗歇·德法尔米埃尔出任首席指挥,在他的努力下演出了大量新作品,其中包括米约与若利韦的作品。50年代后安格尔、布雷什特、鲁克斯、马蒂农等分别出任指挥。1977年由洛林·马泽尔出任首席指挥。这期间曾与著名小提家斯特恩合作。乐团曾与EMI、CBS、RCA等世界著名唱片公司合作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