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停车场是什么:2011回眸反恐进行曲 旧伤未愈新忧不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0:24:29

 

当地时间12月18日,最后一批驻守伊拉克的美军撤离伊拉克,这批军人约500人,他们搭乘110辆车组成车队,乘着夜色从伊拉克南部纳西里耶Nasiriyah的原驻地出发,穿越边境进入科威特,然后返回美国。这标志着,历时近9年的伊战将正式宣告终结。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反恐“进行曲”――旧伤未愈 新忧不断

作者 马佳佳

本 拉登―这个人和他的名字曾是恐怖主义的代名词,终在2011年这个因“9 11”事件十年祭的到来而显得与众不同的年份成为历史。拉登之死虽已被联合国定义为全球反恐斗争的“决定性进展”,却没能令全球反恐“进行曲”步入尾声。相反,恐怖主义的阴影随着“后拉登时代”的“变奏”依然笼罩着这个世界。

从“域外反恐”到“本土防恐”

“击毙拉登”的战果使美国“抽身”阿富汗变得顺理成章,却也因打击行动中的“单边主义”和后来的“误炸”哨所事件令多年的反恐盟友美国和巴基斯坦几近反目。阿富汗反恐局势随之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美国加快了撤离伊拉克的脚步。12 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的撤离宣告了以“发现并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铲除恐怖主义”为名发动的美伊战争正式结束。赶在圣诞节前与家人团聚的美国士兵踏上归途,同时也将4474名战友和逾10万伊拉克人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身后。

美军走后仅仅两天,“基地组织”分支机构“伊拉克伊斯兰国”便在巴格达制造连环爆炸袭击,造成69人死亡。该组织甚至扬言将发动百起恐怖袭击,将“复仇进行到底”。

拉登之死激起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报复行动已成为全球反恐的新课题。以多元化的形式向全球蔓延的国际恐怖主义,呈现出打击目标向目标国本土转移的趋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因此于6月宣布,将本土列为反恐最重要“战场”,战略重点由“域外打恐”转向优先“境内防恐”,为“后拉登时代”的反恐写入新的“旋律”。

从“荷枪实弹”到“唇枪舌剑”

在2011年之前,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互联网也能成为反恐较量的主战场。日前曝出的驻阿美军与当地塔利班组织的“微博战”成为反恐历史上一出引人注目的“新戏”。

在网上,塔利班通过微博大肆宣扬己方的胜利并立即招来美军的反唇相讥。双方以微博为战场,文字为武器,唇枪舌战,“战况”颇为激烈。而此前在美国政府为“9 11”事件十年祭安保布下天罗地网之际,接连出现在脸谱网白宫主页上的3条恐怖威胁信息拉响全美的“恐怖警报”,成为网络恐怖主义的另一“经典案例”。

比起“网络口水战”,恐怖分子和极端组织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隐秘性而传播信息、招募支持者则成为更具现实性的威胁。美国年中发布的《国家反恐战略》就指出,“基地”等恐怖组织利用网络等手段向美国国内民众散布极端思想,发展伊斯兰裔的美国公民甚至土生土长的白人加入其阵营的行为,造成的威胁“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开放性同样给恐怖分子中的黑客高手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计算机技能,对打击目标国的政府、军事部门、银行等关键系统进行攻击破坏,并窃取、篡改重要数据,其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暴力袭击。网络恐怖主义这颗“无声炸弹”的现实威胁正在逐步升级成为反恐的新目标。

极右翼势力抬头

7月22日,挪威先后发生两起针对平民的血案,共致77人死亡、80余人受伤。挪威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以一己之力创造了这起被挪威首相称为“国家灾难”的事件。12月13日,意大利佛罗伦萨、比利时列日先后发生枪击爆炸案,造成百余人伤亡。来自欧洲本土的极右翼分子再次扮演了“冷酷杀手”的角色。

接二连三的惨案不仅彻底打破了欧洲国家素有的平静祥和,也揭示出欧洲极右翼势力的急剧膨胀。金融与债务危机使欧洲深陷经济困局,贫富分化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活,习惯了“从摇篮到坟墓”式高福利保障的欧洲民众“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移民的增加、外来宗教文化的侵入等外部因素。这些都给极右翼势力抬头提供了“温床”,并最终敲响了欧洲版“9 11”的警钟,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恐斗争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