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车公庙哪里豪车多:老锦江十三层楼的上海味道(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4:44

  老锦江十三层楼的上海味道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锦江饭店,在上海如林的高级酒店里,一副“老贵族”的腔调,高贵而内敛。外在所有的“老东西”老建筑、老设施、老装饰,都完整地保护着。改革开放后,以锦江饭店驻店经理程荣根为代表的一群锦江人演绎着新的上海传奇篇章。文/陈赟《锦江饭店》记录着从前身1925年建造的华懋公寓起,锦江饭店点点滴滴的

  “我二十多岁就到了锦江饭店,也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后锦江饭店与上海的历史。”程荣根在编写《锦江饭店》这本书时,记录了锦江饭店在上海二十年代至今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上说,锦江饭店开业至今的风雨历程,也是上海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八层楼’和‘十三层楼’是老上海们对锦江饭店的爱称,说的就是今天锦江饭店的中楼和北楼,是上海最负盛名、最具传奇色彩的老房子之一。”

  建国后,中国早期的女企业家董竹君在1935年开办的“锦江川菜馆”,及后来开设的“锦江茶室”迁入华懋公寓(现锦北楼),此楼也由当时上海市政府改名为锦江饭店,委命董竹君任董事长,并由后来成为锦江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儒商任百尊出任经理。

  该楼始建于1925年,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所以上海老百姓都习惯称她叫“十三层楼”。她是英国人盖的建筑,非常典型的一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哥特式建筑风格。

  说到锦江饭店的建筑风格,也是上海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体现。在历史长河中,建筑是历史文化实体的积淀。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上海是座远东不夜城。二十年代大量的海外移民,带来新的建筑风格,成为摩登艺术的符号。

  同一时期的上海,哥特式、Art Deco风格的建筑处处展现,外滩建筑群很多也是这种风格,它其实是上海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响应。可以发现,这些时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建筑外墙笔直挺拔的线条是如此的相呼应。历经近八十年的风雨,如今这幢“十三层楼”的建筑风姿依旧,酒店的外立面上仍然镶嵌着古老的褐白色墙砖。

  在程荣根描述中,锦江饭店里的任何一个老建筑,都讲述着锦江饭店和上海的点滴故事。到过这里的人无不对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锦江小礼堂召开,《中美联合公报》也在锦江小礼堂磋商和发表。

  《中美联合公报》多年后,当尼克松再次步入锦江小礼堂感慨万千,“可以说,中美关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他还特地邀请1972年接待过他的服务员与他一起合影。

  作为建国后新上海的第一家国宾馆,锦江饭店曾经接待过5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中不乏英国女皇、美国总统、德国总理、丹麦首相等世界政要。这些人曾经对世界历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锦江饭店成了他们人生轨迹的一个交汇点。今天,披盖着厚重的历史外衣,这座饭店像往常一样,在静静的等待下一个传奇。

  在2005年,锦江饭店“最年轻”的锦楠楼重新改建,从建筑风格、颜色、室内格局的选择跟运用沿用了锦北楼和贵宾楼(也就是俗称的十八层中楼)的建筑风格,他们之间有着如同传承一世不可隔断的联系,老楼的一些‘老东西’在今天依然受用,豪华时尚氛围中透出锦江特有的历史文化痕迹。

  “这其实就是老海派文化在锦江饭店的一个缩影,但老并不代表旧、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几年前,程荣根在与设计师讨论修善锦江饭店的贵宾楼的时候,他坚持保持贵宾楼挑高的层高,让布线管道从墙的侧面排管,窗户还是保留原来的玻璃窗花,里面再配一层隔音档风玻璃。如今,Art Deco的建筑艺术风格看上去依旧经典、高档、实用,有着自己的味道。

  “老海派文化与上海新的海派文化也并不矛盾,是一种传承。其实,到了上海的新上海人,只要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都可称为新海派。”程荣根认为,“上海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座城市的生命过程,她的根基是多元文化,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

  “实际上无法用语言来整体概括上海这座城市,但上海一定是海纳百川、不断进取的城市,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东西,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海派文化。”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