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人ed2k:忍·坚忍·无忍——读《挺经》卷五《坚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31:41

忍·坚忍·无忍

——读《挺经》卷五《坚忍》

 

卷五《坚忍》。刚强坚固为坚,勇毅强挺为忍。坚忍既是入世法,又是出世法。凡人必修之。

上篇从司马迁敬仰的屈原、田横等坚忍行世的人物说起,讲坚忍卓绝,睥睨富贵是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共同品质。中篇讲忍而不发是一种精神修炼,还是身体的健旺之道。下篇讲竖起骨头,竭力撑持,坚忍行世是通向成功的必经途径,挺住了,就可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一、忍是一种生存能力

 

曾国藩在京师作翰林时曾著文谈及“坚忍”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余今年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宣复能有所成,但有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而先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又从而牧之;如灯燃,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

文中“无纵逸欲”“困知勉行”“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等等都是讲坚忍。而“保身体”,养“元气”“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等等,都是讲享受生活,珍惜生命。特别是那两个比喻,借绿树之呵护,灯油之爱惜来说明坚忍对于自爱,对于蓄养,对于惜福的重要意义,讲得入情入理,中肯贴切。

忍是一种能力。《说文解字》:“忍,能也”。忍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一种克制力、收敛力,它是生命适应外部世界的反馈调节能力,也可称为势能。它的作用是使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应于外界,保持良性平衡状态。

单个生命进入复杂的社会,就如同一辆车开出车库进入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他要随时处理各种信息,不断根据客观外界状况进行反馈调节,不能一直全速前进。有时要减速,有时要后退,有时要绕道,有时要刹车,发生故障了还要进行修理。坚忍就如同这前进过程中减速、后退、绕道、刹车和制动装置。人不是机器,生命活动比机械运动要复杂得多,单个生命进入社会后会遇到更多始料不及的状况。需要我们及时地做出正确判断,明智抉择,而这些判断与抉择,无一不与忍字相关联。

首先,从身心关系来说,心应当主身,理智要控制欲望。你不能让欲望象脱僵的野马狂奔不止,否则性命将不保。存天理节人欲,揆情度理,这是“忍欲”之忍。

其次,人生下来就面临着求生存求发展的课题。而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各种艰难险阻打交道。你必须忍受困难的考验才能获得生活的享受和后代繁衍的条件,这是“忍苦”之忍。

再次,生存与发展发生冲突,事业发展得太快、太猛了,好比不带刹车地开快车,有时会连生存都突然遇到危险。你要清醒,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不能一见好的就吃,要钱不要命,要权不要命的事尤其干不得。这是“忍弃”之忍。

又次,你的发展会和别人的发展发生冲突和碰撞,你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竟争。在竟争环境中,你的行为常常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被误解、被歪曲、被亵渎、被玩弄。你必须忍气吞声处理好竟争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误解,这是“忍辱”之忍。

更次,进退两难之际,你不得不停顿下来调整自己,你可能会同孤独、清冷打交道,你需要承受这一切。这是“忍寂”、“忍痒”之忍。

还有更多因天灾人祸等不可预计因素带来的变故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使你不得不面对,面对后又不得不作出坚忍的选择。贪生而不畏死,这恐怕是我们比动物理智的坚忍底线了。

坚忍原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本能,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不是吗?

 

二、杰出人物以坚忍力更强而制胜

 

人类的生存条件越来越优裕,同时带来一个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弱化,坚忍能力越来越低下。一只野狼可以在冰天雪地的荒野里存活,而一个人常常在孤独困苦中崩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帝爱人,最能忍受孤独和困逆的杰出人物才能享受到受苦最深的殊遇,在困心横虑中以坚忍卓绝而变得更成熟、更坚强、更完善,解开常人难以解开的“死结”而获得为人所羡的成功。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曾国藩一生都崇尚的一句俗语。这句话讲的是由“艰难困苦”到“玉汝于成”的主体转化过程。首先要从战略上将艰难困苦囫囵吞下去都看作是可以消化的营养物质,然后再从战术上,反刍到牙齿唾液间,分门别类细细咀嚼,看怎么把这些艰难困苦一个一个全部化为成功的动力。细细咀嚼的东西,不管它原味是什么,都会越嚼越有味,生活中我们不都有这种体验吗?

在曾国藩一生中,困顿于祁门是其最艰难的岁月。李鸿章对于曾国藩将两江总督府设在进不能攻、退不能守的祁门向来持有异议,直通通地对曾国藩说那是“绝地”,但曾国藩想做出一个径取苏、常的姿态给咸丰看,就是不采纳李鸿章“及早移军”的建议。声称:“ 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元度是曾国藩的救命恩人,“辛苦久从之将”,这时因守徽州被李世贤攻破,回祁门之后又弃曾国藩私自离去,曾国藩一气之下,决定具疏弹劾,以申军纪。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并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则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此矣。”曾国藩更为生气:“听君之便”。曾坚持己见,将李元度弹劾去职。李鸿章见祁门奇险万状,便愤然辞幕,离开祁门返回南昌其兄家中。

这时曾幕因内讧而奄奄无生气。李秀成却带了大队人马逼近祁门大营。曾国藩急调鲍超驰援。未至,自料难逃一死,连遗嘱也写好了,见大营内乱作一团,乃心生一计。一天,对其中一人说:“死在一起何如?”众幕僚默不作答,悄悄将行李运至舟中,准备逃走。一日曾国藩忽传令:“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付三个月薪水。事平,仍来营,吾不介意。”幕僚听到这段话,大受感动,都表示生死同之。“人心遂固”。坚持了数日,鲍超援军至,击败李秀成,祁门之围暂解。

这次事件之后,曾国藩反思自己所作所为,认为在祁门驻兵问题上还是李鸿章颇识时务。及早移军东流的建议应采纳。于是按李前议移军东流。并情词恳切地写信给李鸿章敦促他回营相助。李鸿章于是捐弃前嫌赴至东流,重新投身曾幕。曾国藩“特加青睐,于政治军务悉心训诂,曲尽其熏陶之能事。”

从曾国藩处理祁门危机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坚忍是在战略相持阶段,特别是在打缠仗的关键时刻死撑硬挺、克敌制胜的手段。“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有大勇小勇之分,坚忍不是小勇,而是大勇的代名词。相持阶段的结果常常是:谁能硬撑到最后,谁便是胜利者。而杰出人物的杰出之处,恰恰是能够咬牙励志,硬撑到最后一刻。

三、明强不如暗强

 

湘军开始称为湘勇。它的性质是保卫地方治安,谁都不把它看在眼里。曾国藩在长沙训练这支武装时,多次与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发生冲突。一次湘军弁勇试枪走火,伤及绿营长夫。曾国藩将弁勇责打二百军棍,暂时平息了这次乱子。但不久。绿营兵又因赌博与湘勇发生斗殴,绿营兵不仅冲击湘军参将塔齐布公馆,毁其内室,还包围了曾国藩的公馆,刺伤曾护兵,几乎刺伤曾国藩。巡抚骆秉章知情不敢过问,还指责曾国藩“罪有应得”。

曾国藩从一连串的冲突事件中清醒地看到,你要做强自己,在同僚眼里,不异于削弱他们,因此,明强不如暗强,羊肉没吃到反惹一身膻,还不如把肉埋到饭里边吃。曾国藩下决心避开耳目众多,官多眼热的省城长沙,而移驻衡州练兵。于是,他对外打出为江忠源练兵帮助朝廷平乱的幌子,没有向户部讨一分钱,利用各种公私关系自筹兵饷,历时一年,筹建成一支具有水陆师的湘军。

湘军第一次出师攻击太平军,三败一胜,损兵折将,水陆兵勇一万八千多人仅留下四千残兵。曾国藩的部将塔齐布因攻湘潭打了胜仗被擢升为湖南提督。在实际上地位已在曾国藩之上,但咸丰知道塔齐布是曾国藩一手提拔的,仍会听命于曾,于是着曾国藩戴罪立功,并给了“单衔奏事”权,湖南除巡抚以外的文武官员,都可由曾国藩视军务调遣。

曾国藩由此更相信暗暗做强是最现实的致强之道。第二次整训湘军之后,他将湘军中的骁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相继放到湖北巡抚胡林冀手下去发展。胡林冀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与曾国藩志同道合,而且军政能力在曾之上。这些湘军将领在胡林冀手下很快就一个个成为湖北名将,为收复湖北全境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胡林冀平定湖北之后遂以全省之财力支持曾国藩东征安徽,使湖北真正成为其后方基地。1855年至1857年,曾国藩困守南昌期间,将身边的得力干将李续宾、杨岳斌从江西统兵交胡林冀攻打武昌。胡林冀占领了武昌又命李、杨率师东下与曾国藩会合。这两员大将离开曾国藩一年多,战功卓著。但与曾见面时,对曾国藩的尊重不减当年。这对曾国藩是最大的安慰。因这不仅标志着湘军中围绕着他的强固凝聚力并未削弱,也证实了他“明强不如暗强”的做大做强方针落到了实处。

 

四、有权有势,不如有智

 

在多种力量竟相角逐的态势下,不一定实力最强的就是成功者。因为多种因素使多种力量互相利用和被利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局。刘项逐鹿天下,项羽的实力远强于刘邦,结果反而惨败于刘邦;秦晋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兵强将勇,实力远胜于谢安的东晋军,但却以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惨败于谢安。

“明强”是“智强”,即以清净之智而见强。上智者可以慷慨地为众所利用,而后人心悦诚服地共被其用之;中智者相互利用而以各得其所方宁;下智者被人利用反而以为自己在利用别人。曾国藩恪守“愚必明,柔必强”的原则,娴熟驾驭纷争局面,他是上智者。

曾国藩行步厚重,言语迟缓,弯腰曲背,常如欲睡。他是那种弯曲着身子,可以随时变换态势和节奏的进攻者,而这恰恰是以守为攻的正确姿势。

曾国藩的处世经中,对于能决定他生杀予夺的皇帝的态度大体有四:一、逆来顺受,二、以死孝忠,三、无奈时一缓二拖三拜奏,四、有所求时,委婉进言,欲言又止,使皇上心领神会,体会苦衷即可。做到有礼有节。他在实力雄厚,门生故吏满天下,又建立了不世之功的“高处不胜寒”状态下,居然能晚场善收,居官不败,实在是愚柔之内功炉火纯青。这也正好说明,在一群自命不凡的人物当中,最愚钝的才最聪慧,最柔弱的才最刚强。

五、坚忍是一种修炼

 

纷纷节候尽平常,

西舍东家底事忙。

十二万年都小劫,

七千余岁亦中殇。

蜉蝣身世知何极,

蝴蝶梦魂又一场。

少昊笑侬情太重,

故谁锦绣富春光。

这是曾国藩年轻时代作过的一首杂感七律诗。二十多年后,当他功成身退时,又回到了浪漫年少时曾经有过的超尘世境界。“吾往年在宫,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曾国藩晚年以老庄为用,日趋驯顺世故,变得圆融通达随和适变。

这是曾国藩坚忍境界的升华。

佛教《仁王传》把菩萨分为五等,都以忍字为品。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法忍,五寂灭忍。这实质上是暗示着坚忍的程度是衡量修炼品极的主要标志。

坚忍只是修炼方法之一种,“六度波罗密”告诉世人,除“忍辱”外,还有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等五种。“般若”:智慧,理智之意。综合运用布施交流,精进得智等多种方法,修炼便成为一件苦中有乐之事。单修忍辱会修成苦禅、枯禅。达不到善根回向,坚固不退的目的。

坚忍的最高境界是“忍辱如大地”。《大乘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修炼到象大地一样什么都能承受,消化于无声无臭,有形无形之中,那“坚忍”也就变为“无忍”了。

《大乘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还说:“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虚,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各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世人争的都是不要紧的事情。将自己陷入极苦境遇中。没有的想有,有了想多有。多有的还想将别人的也占有。“有无同忧”四字极妙,有没有都在不止不停地向外追逐,追逐狂求。“有一少一”,欲望如大海,营营无止境,得一又少一,跟不上。贪嗔终不解,猝死哀可伤。人们平日里的大多数坚忍,都恰恰不是为办好某一件事去忍,而是为同某一个人斗气、斗胜、斗强、斗尊而坚忍。

曾国藩有雄厚的内功心法。他能在办成一件掀天揭地事功之后,守愚守贱守弱守钝守缺,转入怡养天年、享受生活。而读读与他同时代的人的文章,几乎都还在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坚忍、坚忍。似乎在一个焦虑的时代里就没有一个人不需要为此坚忍到死,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坚忍的受益者。

曾国藩努力的方向向我们证明,不是这样的。只要由外向型心态转向内部世界的修持,谁都可以平静地从“共争不急之务”的“剧恶极苦”之中摆脱出来,“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成为由“坚忍”而至“无忍”的受益者。

那么,怎样才可以向内求得平衡呢?用曾国藩“尽性知命”的观点,我们至少可以列举以下三条:第一,人生无常。人生下来就是为“两舍东家底事忙”(曾国藩句)而受苦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把坚忍当作必修课程,由此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如果说坚忍是一种受苦,那也是人生之常,不是可以逃避的。既然苦便是常,那坚忍不正是生命本义之所在吗?

第二,人生的能量是有限的。这注定了每一个人都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限的事情,不要幻想改变一切。当你以坚忍卓绝之志完满无缺地做好了一件象样的事情时,就已是得其所哉,足慰平生。既然坚忍就是做好这件事情应付的代价,那又有什么可怨可尤的呢?又,既知人的能量有限,自己表演完了,留点能量来惠顾自己的身心及子孙后代,难道这也需要坚忍吗?

第三,人生短暂。这注定了每一个人在生之时所创造的一切都只能是为他人服务,每一个人都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知人生之短,不可能把成果带到天堂去,那么留给他人又有什么不应该呢?如果把为他人作嫁的必然结果也当作坚忍对象去煎熬自己,那不是在做无用功吗?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用自己本来就具有的一双慧眼把以上三点看清,放弃对许多“不急之务”的追逐狂求,那么,你需要坚忍的对象、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你的修炼成果会因此而大大增厚,你的快乐会越来越多,你的烦恼会越来越少,你的自我伤害率将会因化“坚忍”为“无忍”而大大降低,健康长寿之神肯定会垂青于你,伴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