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美图片:中国(四)——补充周先公表10(周文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35:44

中国(四)——补充周先公表10 (周文王)

(2010-05-11 22:06:06)

 

————周文王姬昌————

在位时间:

生    卒:不详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在商纣王时受封为西伯,因此又被称为西伯昌,是殷商末年周族的首领。

在父辈传下的基业上建国于岐山之下,当时纣王荒淫无道,大臣辛甲多次进谏纣王却派人杀之,无奈为避杀身之祸弃商投周。周文王亲迎辛甲拜为公卿,文王还量才重用出身低贱的太颠、同辛甲一样的殷商臣子鬻(yù)子、散宜生、胶鬲、闳夭等等,周国很快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在贤士的辅佐下,周文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周国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上周国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善于种植的周人于农业上取得了空前发展。

商朝诸侯崇候虎(封地于陕西户县)赶到朝歌向纣王进谗言,汇报周文王大行仁政势力扩张极快,纣王帝辛命令周文王来朝歌觐见并将西伯昌(文王)囚禁于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一囚七年无所事事的文王,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后来则衍生为《周易》一书。

周臣用美女珠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回到国内的西伯昌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周原为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周文王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此时商王朝政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认为时机成熟的文王临终前嘱咐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

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家庭关系:

·妃  太姒,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么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曾经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她们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们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贤妃。

 

·太姒长子  伯邑考,文王姬昌之子。武王长兄,同母兄弟十人老大,母太姒。

伯邑考得知父亲被囚羑(yǒu)里后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认为纣王昏庸无道,对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自寻死路。

去意已决的伯邑考进宫向母亲太姒辞行,并把内务交给弟弟姬发处理,外务由散宜生负责,军务由南宫括管理。太姒见伯邑考执意前去只好应允。但是伯邑考一行还没抵达朝歌就被纣王派来的军队围住,一路押送朝歌惨死在纣王屠刀下。

因为周文王当时是公认的“圣人”,因此纣王虽将他拘押但还是担心他会找机会兴风作浪威胁自己的统治。一大臣献计用伯邑考来证明周文王是否是圣人。伯邑考的尸体被剁成了肉酱送去给周文王吃,此时周文王已占卜得知了此事,为逃离迫害悲痛的他强作欢颜吃掉了所谓纣王猎得的鹿肉(儿子之肉),一心等待逃返故国灭殷商为子报仇。使者见他吃下自己儿子的肉,暗叹传闻文王能掐会算,善晓吉凶,今日却大嚼亲生儿子之肉却还感觉香甜,看来传闻是假的了。纣王得知后如释重负,继续饮酒作乐把政事彻底抛到脑后。骗过纣王耳目的文王赢得了被释放回国的机会,归国的他立伯邑考的弟弟姬发为太子,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复兴,以图来日向强大的商王朝复仇。

·太姒三子  叔鲜,姓姬名鲜,武王三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三,母太姒。为防止殷商遗民兴风作浪,听从周公建议在原来殷商京畿河内地区设置三监,封鲜度于管、封叔处于霍、封叔度于蔡。一旦发现武庚有叛乱之心就向武王汇报,历史称叔鲜、叔度管、叔处为“三监”。

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太姒二子  周武王姬发,周朝创建者。

 

·太姒四子  周文公旦,周武王四弟,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因封地在周,爵为上公,故尊称周公,后封鲁国,但未到鲁即封。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后(公元前1043年),其子成王年幼(13岁),周公摄政(称咸王)。周文公辅佐武王伐纣曾两次东征,并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制礼作乐,是我国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041年,武庚联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国家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如《尚书大传》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处,文王八子。事监视商朝遗民,故谓三监)周公旦在千钧一发之际,于公元前1040年举兵东征,平定叛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杀武庚,灭东方50国;管叔鲜被杀,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把微子(纣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称为禄氏。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藩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周武王姬发因不能安枕,导致过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记忆犹新。他深深懂得,对他摄政篡权的威胁,不仅来自亲兄弟及朝臣内部,还来自亲商诸侯与殷商遗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消除隐患。为此,姬旦以成王姬诵之命率兵征战三年,诛武庚禄父、杀管叔姬鲜,流放姬度至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降霍叔姬处为庶人,命诸侯营建新都洛邑,将顽抗不服的殷商遗民分别迁往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和陈、许、蔡、郑等诸侯国,封康叔立卫国于殷都朝歌,赐殷民七族;封伯禽于鲁(今河南省鲁山县),后迁奄国旧地(今山东省曲阜)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

周公执政五年后开始建新都,在东都洛邑建成后,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还政于成王,此后周王朝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周公便着手制礼作乐,希望通过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干戚乐舞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通过礼乐来治理国家,周公的举措可说是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从而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巫风盛行的原始蒙昧状态,使华夏民族进入了礼乐文明社会,这一点上周公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的确功不可没。

周公长子  伯禽,武王对王室弟子和有功之臣分封结束后闷闷不乐,周公辞行时发现屡次追问后得知武王不舍他们离开,周公与武王从小一起长大,见到垂泪的武王迈不开步子了,后来想想战乱刚刚平息,百废待兴,留在武王身边辅佐也是必要的,于是决定留了下来。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国(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侯之爵由长子伯禽就封。

周公儿子  明保,周公去世后,成王任命周公的儿子明保岛城周接替周公,继续坐镇成周。

家庭关系:

·太姒五子 叔度,姬度是武王五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五,母太姒。为防止殷商遗民兴风作浪,听从周公建议在原来殷商京畿河内地区设置三监,封鲜度于管、封叔处于霍、封叔度于蔡。一旦发现武庚有叛乱之心就向武王汇报,历史称叔鲜、叔度管、叔处为“三监”。

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其子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始祖。

太姒六子  曹叔振铎,姬振铎周文王十三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六,母太姒。受封曹国。

太姒七子  成叔武(郕叔武,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七,母太姒。

太姒八子 叔处,武王弟,封邶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八,母太姒。为防止殷商遗民兴风作浪,听从周公建议在原来殷商京畿河内地区设置三监,封鲜度于管、封叔处于霍、封叔度于蔡。一旦发现武庚有叛乱之心就向武王汇报,历史称叔鲜、叔度管、叔处为“三监”。

太姒九子  卫康叔,康叔封,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九,母太姒。周朝建立武王任命他为司寇,武庚叛乱被平息后,康叔封为卫侯,已在河南浚(xùn)县发现卫国遗址。

太姒十子  姬聃堣(焻季载,冉季载),周文王十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老十,母太姒。受封于沈,建立沈国(今栳南平兴县北),后代子孙以国为姓。

 

文王八子    毛叔郑,文王多子女,其中有个叫郑的是武王姬发的弟弟,跟随武王伐纣,灭商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于是被称为毛郑、毛叔郑与周文王子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郧叔武一样)。(据《毛公鼎》铭文,实际上为周文王之孙,冉季载之子),一说为武王九弟。

文王九子    伯聃,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文王十一子  郜叔

文王十二子  雍叔(雍)

文王十四子  滕叔绣

文王十五子  毕公高,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据说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命氏。

文王十六子  原叔

文王十七子  丰叔

文王十八子  郇叔(姬葡,一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

文王儿子    召公奭(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封弟弟召公于燕(今北京一带),称燕国,是周王朝在东北方的屏藩。

文王儿子    叔虞,武王将夏都旧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即晋国,来加强对狄族的防御。

文王儿子    郧叔武,周文王子。

二十一子    姬伯廖,周文王子。

二十二子    姬虞仲,周文王子,其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

 

※※※※※※※※※※※※※※※※※※※※※※※※※※※※※※※※※※※※※※※※※※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系列《图说天下》

 

部分摘自:

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