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宫传奇 在线:[转载]张延生:中医望诊基础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41:31

中医望诊基础理论

 

 

摘自张延生《气功与手诊》

 

 

一、望诊概论

 

    望诊,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我们的头脑及思想。清朝有本中医书叫《望诊遵经》。这是一本中医的诊断书。其将清朝以前的望诊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成了有系统的、有规律性的一本经典著作。为我们望诊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及实践的经验。这本书还从面诊,舌诊,眼诊,汗毛诊,骨诊,头发诊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望诊的具体论述。甚至什么样的病其坐态是什么姿势,站着是什么样的姿势,躺着是什么姿势,而且哪条腿在上表示的是什么病等等都有一定规律性的论述。这正好与我们《易经》的整体性、全息性的规律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正确的中医理论,方法、治疗等,其思想方法与《易经》的思想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学会了《易经》的思想方法,用在望诊上,套用在人的全身,脸上,眼上,舌头上,鼻子上等等,甚至一个小小的穴位上都能判断出你身体各部分的疾病。头发什么颜色,眉毛如何、胡子如何、汗毛如何、阴毛如何等等以及牙齿如何,哪颗牙齿有了疾患了,是上牙还是下牙,是左边还是右边的第几颗牙齿有疾患了,都能说明身体哪部分有什么样的疾患。都是一一对应的,都能进行辨证论治。还有,从指甲盖,脚底板,后脊椎,耳朵等也能反映出身体各部分的疾患。所以说人身体上的任何部分,不管其构造、性质等有什么不同,但这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着的整体。身体的某一器官或部分有了疾病,可以在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得到反映。这是符合《易经》中的“对应统一”规律性的。书中还将病人处在什么姿势时,其呻吟的声音如何都与疾病、病症、汤证(柴胡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等)一一相对应,将人的各种体态反映与药物的关系也一一对应起来。搞的是非常细致的。

 

    现在有很多医疗机构及医疗教学单位,往往把这些方法视为封建迷信,将其与看相的,算命的封建迷信活动等同视之,认为都是搞唯心主义的。所以这些书在医学界问津的人是不多的。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传统的手诊有关内容及望诊的基础理论作一重点介绍。

 

    如何望诊?这与气功的道理相同,一定要心平气和。如刚运动完或刚喝完酒,醉熏熏的人,你就不能给看。因为此时正是气血妄行、气血不稳定的时候,判断其结果时,易受表面现象的干扰,产生误判及错判。屋里光线昏暗,来人心神不定、环境嘈杂、干扰很大时,不能随便看。一定要注意环境条件。瞎猜,糊蒙是不行的。

 

    “望色常宜定静。望色还须气息匀,更待伊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论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望诊的时候,主要是望色,望气血颜色的变化。这要求望诊者自己必须心情平静,呼吸一定要均匀,注意力要集中。刚做完激烈运动或才与人吵过架等,不能马上就为患者望诊。因此时人的心情不平静,注意力也不集中,给人望诊时往往会出现错误。“更待伊人心志定”。这就是说不只是自己心情平静下来,还要等待被望诊的对象心情也平静下来后才能进行望诊。因为此时患者的气血运行是比较正常的,判断的结果才容易正确。否则,如患者从外边进来,气喘吁吁,满脸通红,你猛一看这气色不错,可待患者坐下来安静之后,他的脸色是黄白色。这说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有的人实际很累,很疲劳,但从外边跑进来,由于刚出过汗,脸色红润、光亮,你以此判断这人身体不错,就容易判断错误。“聆音察理论精神”听他(她)说话,喘吸等声音,观察他(她)的各方面的反映,推测他(她)的精神状态,根据这些综合调查的结果以及望诊的中医理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医家看视易恬静……脏腑之情蕴奥,安可粗心。气色之精深,不容率意。”

    人的气色一天 24水时都在不断地变化的,有时只是很微弱的变化,这些微弱变化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区别开来。有的人望手诊时觉得手上的颜色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待你指给他看时,他马上就能发现手上青、紫、白、花等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存在。所以,望诊不能着急,要沉住气,仔细地看,不能很轻率地就做出判断。比如,晚上在灯下望诊,患者的左脸向着灯光,右脸背着光。你随便一看,盲目下结论认为:左为肝,这人肝气很旺盛,但右边的肺部区发黑,为肺气不足,可能得了严重的肺病了。当你在正常的阳光及充沛的光线下再看就不一定是这种情况了。所以望诊的环境也应注意。有的书中讲:俗医治病虽然仿佛分虚实,只在依稀想象中。如在较暗的屋子里,光线不好,人的面色发黑,你就判断肾气虚,有肾病。那就不能正确了。因为人在正常光线下脸就不一定是黑色的了。再如望诊的周围有彩色灯,如被红灯照射就发红,你按中医诊断为内热;黄色灯照就发黄,黄色按中医显然为脾虚.强的白色灯光照在脸上,皮肤发白,按中医讲的为气虚等等,如果不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就一定会产生错判的

 

 

 

二、望诊精典―《明堂六都提纲》解释

 

   《明堂六都提纲》讲的是如何望诊的问题。主要介绍的是以鼻子为中心及其周围的面相、面诊的方法。书中论述道:中央脏腑之部为内,四旁肢节之部为外。依据此理论望诊时,看人身体中央脏腑部分的情况时,应在手掌的中间部分去寻找对应位置;掌的外侧,外部四周的变化为人体四肢部分的对应区。如面诊:中间鼻子周围为心肝脾肺肾等内部脏器位置;面颊、太阳穴及下颌为手臂及左右腿脚的对应位置见图 4。这同《易经》及面部九宫八卦的分布是一致的

   “横分上下,竖分左右”。

    面诊以鼻尖为基本点,上半部反映的是上肢、头‘面、胸肺、心等身体上部各器官的对应变化区。鼻子往下,为腿脚、小腹、生殖等身体下部的器官的对应变化反映区。以鼻尖正中竖划一条对称轴线,面部的左侧反映身体左侧各器官的分布变化情况;面部右侧反映身体右侧器官的分布变化情况。

 

  “色见于内者,其病在内,在里,病较重。色见于外者,其病在外,在表,病较轻。”

    如在面部的中间区域,发现气血颜色的变化(因为面部中央区为内脏分布区),说明病在内脏已经由表及里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病也比较严重。如果在面部周围的部分产生气血的变化,说明病是在四肢或人身体浅表层。所以病较轻,较容易治愈。待到了“病入骨”时,或称之为“病入膏肓”,就往往无法治疗了。所以“贴骨瘤”就是一种很难治的骨癌。病在表就容易医治,解表就使寒气排出去了。

 

    从皮肤的颜色上看也一样,如颜色的变化在皮下较深的部位,说明病在身体内部脏器部位,病较重。如果颜色在表皮或皮下很浅层的部位。说明病在身体的浅表部及四肢,病也比较轻。

 

    “色见于上者,其病在上。色见于下者,其病在下。”

     气血颜色在面部的上部分有变化,说明病在身体的上部器官;气血颜色在面部的下部分产生变化,说明病在身体的下部器官。不仅全身分布是如此,就每个具体器官来讲也是如此。在某器官分布位置的上部,说明病灶在器官的上部,反之病灶在器官的下部。

 

    “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阴、后为阳。”

    不论是看人体的全身,还是局部,以及面部某个脏器的对应位置,以上的规律总是不变,可以此类推借鉴套用。

 

 

 

三、手诊观色十法——《相气十法提纲》

 

     怎么来看气血颜色的变化呢?有十种方法―即书中的《相气十法提纲》中所讲的内容

 

     “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

     十种方法是干什么的呢?是用来辨别不同颜色的气。其方法与脉象相似分“浮”“沉”。

 

     “浮”,“色见于皮肤间者,谓之浮。病在表。”

     见色在皮肤之间及表层时,说明病患也在表层。

 

     “沉”,“色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病在里。”

     见色在皮肤较深层、颜色比较暗时,说明病患在体内里面较深处。

     用此法来分病症的表里,区分是内脏的病还是表腑的病或者是身体表层的病。如果初诊看颜色在表,治疗后过两天再看,颜色在皮下深层了,说明病情加重了;反之为病情好转了。是可喜的成果,否则要重新选择治疗方案。

 

    “清”,“清明其色舒也。清者病在阳。”

     颜色非常均匀,非常明快、舒服,说明病在阳。如在肾区看到这种明快的浅红色说明肾阳虚。

 

     “浊”,“浊暗其色惨也,浊者病在阴。”

     颜色显得非常脏、非常杂乱、暗淡,像要死的人的那种颜色灰暗惨淡、无光泽,说明病在阴。如肾力衰竭,肾炎,在肾区能见到这种暗紫色的颜色,说明肾阴虚。

     用此方法区别病的阴阳,其表明人体机能的活力及本质上的问题。

 

    “微”,“色浅淡者谓之微。正气虚。”

     颜色比较浅淡的为正气虚。说明人体气血微弱,体质虚弱。

 

    “甚”,“色深浓者谓之甚。邪气实。”

     颜色深浓而且集中为邪气实。说呢身体中的邪气已经聚集在一起了。

     用此方法是区分身体气血的虚实的。

 

    “散”,“疏离其色开也。病近将解。”

     颜色发散,为散开型的,一块块不集中的分布,说明病快全愈了,或者病是刚刚得的。

 

    “抟”,“雍滞其色闭也。病久渐聚。”

    抟”这个字读“团”音,不能念“传”。抟为集聚之意。收缩集聚在那,甚至鼓起来了,散不出去。“闭”有明显边界。颜色集聚在一起,一块一块的,说明病程久了,也说明病越来越集聚到某一个脏器上了。

    用此方法区分是长期的慢性病?还是近期新患的病?是用做判别病程的情况的。

 

    “泽”,“气色润之谓之泽。主生。”

    颜色光润,皮肤显得比较嫩,人显得非常年轻、红红的有光泽,说明气血旺盛,生命力旺盛。

 

    “夭”,“气色枯稿谓之夭。主死。”

    夭”,灰蒙蒙的,暗淡无光,皮肤干燥,如像上面蒙着一层灰,阴森森的,颜色很干枯,说明气血虚弱,生命活力很弱。病情发展是趋向恶化的,可能很快就要死亡了。

    用此方法区别治疗结果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是判断患者愈后情况的。

 

    “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

    这十种方法是辨别不同颜色及不同情况下的气的。


    五种颜色:红、蓝、黑、白、青——是反映了不同脏器的气的颜色。

 

    “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

    这就是说人体内气的变化是通过色的变化来反映的。不同的颜色说明了它与人体内气的变化相对应的。正常的、一般的规律,青色表示肝气;红色表示心气;黄色表示脾胃之气.白色表示肺气.黑色表示肾气。这也是一般、正常的各脏器的颜色。

 

    “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著。”

    这是说气通过其不同颜色的变化才能反映气之间的复杂道理。明白了这些颜色的变化规律,也就掌握了人体内气的变化规律了。元炁本是无色无形的(“大道无形”)。可是由于后天各种脏器的功能及其构造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场与其相适应。这些场及场之间的效应,就可见光(电磁波)部分,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颜色的变化。所以说色的变化规律是由人体内气的变化规律所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反映都是有其具体的、实际的意义的。

 

    “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此气色之提纲也。”

    如果气与颜色的变化我们分开来看的,可发现它们各种微小、精细的变化。比如肝气为青色。春天肝气正为旺盛之时,所以青的颜色会深一些。夏天主热。手掌往往红一些。肝木生火,夏季肝气的青色较春季要浅些。到了秋天,肺金克肝木。肝气更弱,所以青的颜色会更浅,甚至都看不太出来了……”这就是肝气一年四季的正常变化规律。这只是举个例子。其他的脏气颜色变化也有其不同的规律。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假如我们将气的变化与色的变化的对应关系掌握了,合起来互相参照,就能判断人体内疾病的变化规律以上这些就是通过气色变化来辨别疾病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方法

 

    要辨病,首先要能辨别颜色;要辨颜色就要知道什么气是什么颜色,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气;再就是要能辨别什么是一般的正常的颜色,什么是不正常的颜色;还要辨什么颜色与什么颜色相间为正常颜色;什么颜色与什么颜色相间是不正常的病的颜色等等

 

    “望法阴阳总纲”主要提出来以谁为“体”?谁为“用”?谁为“主”?谁为“辅”?谁为主导作用?谁起着辅助作用?这与其他的中国古代推导过程(如《易经》的推导过程)相一致。

 

    “体”,以脏腑相对应部位为体。所以要注意相对位置,位置错了,肯定就判断错了。

    “用”以气色诊法为用。以气的颜色以及其辨证方法为技术手段,为用。

 

    所以说部位是最主要的。在这个部位上看到不同颜色的变化,通过不同的辨证方法处理以后,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部位不对了,辨色的方法很好,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错的。本来在胃区看到色的变化,说明胃有疾患,但你把它当成心区了,说人家心脏有病,那就要出笑话了。所以位置很重要。

 

    “分观之,可以识其常。合观之,可以通其变。”

    “分观之”肝气青、心气红、肾气黑,脾气黄、肺气白。大家知道,镁、钙、铝、蛋白质等,能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元素,都是入肺的。故而缺蛋白质营养,缺钙时,容易得肺结核。大便干燥用硫酸镁(又称“泻盐,')治疗。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还可以治疗热性咳嗽。

 

    “青一属少阳。旺于春;白一属少阴。旺于秋;赤一属太阳。旺于夏,黑一属太阴。旺于冬;黄一属中央土。寄于四季。旺于长夏。”

     这些说明了,五行、五色与季节及方位的关系。

 

    “十法”里谁为阴阳呢?

    “浮、清、微、散、泽为阳。沉、浊、甚、抟、夭为阴。

     外、上、左、暑、热、火、刚、明为阳。内、下、右、寒、冷、水、柔、暗为阴。

 

     望诊中,辨别病证的阴阳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上为阳。阳气清轻是上升的。下为阴。阴为重浊是下降的。所以练气功要“阳升阴降”。阳气从后面升上来,浊气从前面降下去,形成“小周天”运行,这就说明我们练功也是要符合客观规律的。


     阳为热,阴为寒。所以阳可以代表夏天,阴可以代表冬天。“阳神之出也,主乎动;阳神之入也,主乎静。”这是说练道家功到了“出阳神”的时候,是从人体上部上丹田出去。上部属阳。阳为活力,为能量,故而人体要产生运动。阳神回来的时候,要回到下丹田。下部属阴。阴属静。阳一般表现在外,属表;阴在内,表现为里。“阳道实,阴道虚。”阳可代表实的,阴可代表虚空的事物的规律。一般人活着:“阳常有余”。阳气常常多余,形成亢进或过盛的情况易患疾病。”阴常不足”。阴气常常不够用,行成脏腑器官的虚损不及。所以一般人到了老年,阳气上升,冲到头上来了,而阴气不足,下降的能力也弱了。故而容易头重脚轻,造成高血压之类疾患。因此,老年人应该多滋阴,多意守下丹田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见诸阳者”,不管见了什么样的阳经(如少阳、老阳、太阳等)的病症,“则易治”,这些病都较容易治愈。“见诸阴者,则病难疗。”见诸阴经的病,则病都较难于治疗。“外感阴病见阳者,易治。”阴经之病,见有阳经气血充盈,此病就较容治疗。“阳经见阴病者,难治疗。这说明阳病往往都是较容易治疗的。因为都是表面、表层机体的疾患。而阴病则又都是比较难以治疗的。一般通过“清”“浊”的判断方法就可以判断病症是否好治。

 

    颜色变化在皮下较浅的部位,同时颜色又比较明快,说明患者的病就比较好治。反之,则患者的疾病就不好治了。

 

 

 

四、五色与脏腑的关系

 

    “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

    五种颜色的变化是表现在人体外部的,可是它代表着五脏内部相呼应的关系。“……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颜色、肌肉、形状等各方面的结构是互相联系着的,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性,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气“故有病必有色”,不管有什么病,必定能见之于相应的颜色的变化。

 

    “内外相袭,如影随形。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矣。”

    人体内部的机体器官与其在人体外部的表现是一脉相承、互相联系着的。就像你自己的影子,随着你身躯一样。五种不同的颜色变化,无不反映内外沟通,相互呼应的关系。

 

    “色之应乎脏者,亦应其腑。”

     我们的五脏与六腑有表里关系——即连带关系。当看到脏器的颜色有变化时,说明脏腑有病了,同时也能推导出脏腑有什么疾患及其状况。

 

    “应乎腑者,亦应其经”

    在反映出某脏腑的情况的同时,也能反映出与它相对应的经络的情况。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经络、脏腑都是一个统一的系统,都能与气血颜色的变化相互呼应。

 

    “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应乎脏者,亦应乎腹。”

    传统中医中有“三传”“四传”等等的规律之说。由于疾病没能早期尽快治疗,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别的脏器发展,影响别的脏器功能,以至于成为不治之症。

 

     有了颜色的变化,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知其常变,则知其生克。知其生克,则知其异同。”

     知道各种不同颜色的变化就能知道这些颜色之间的生克规律;知道了这些生克规律,就能知道其差异性规律。

 

    五种颜色代表的脏器是不一样的,代表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我们一定要记清楚。

 

    “五色主病提纲”中提到: “见其色,知其病。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

    见到什么颜色,就能知道有什么病患。知道其病与颜色变化的规律,也就能明白颜色变化与疾病的变化的规律。

 

     书中“部色主病提纲”曰:“既知气色之主病,当知部色之主病。”

     既然已经知道气色变化与疾病的规律了,那么,还应当知道什么部位的什么颜色表示什么疾病。

 

     “夫而后可因部位气色之所主,以言脏腑经脉之所病。”

     知道了什么部位的什么颜色变化及其代表了什么关系后,就能明确的判断出脏腑经络等具体的病症了。

 

     如何来辨别颜色呢?

 

    “变色望法提纲”曰:“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

    望诊还能通过你身上的气色变化,看到大自然的变化;甚至连你周围的人事变化,也能通过你身上的气色变化反映出来。

 

    “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

    要想知道什么样的颜色表示是某种病的颜色,就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常情况下的颜色;其次,还要知道什么是正常情况下正常颜色的变化规律。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肝气是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正常变化的。

 

    切脉是后天气的反映。后天气是以胃气为本,以后天吃喝的谷气为基础的。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要知道以谁为基础?没基础就没有比较,没比较就没有真理了,会行成一人一个说法。所以一定要有标准。西医对人生理上的健康状况是有客观标准的。比如血压120/80汞柱为正常;白血球 6000到 8000为正常。高,不正常,低了也不正常。我们的中医也有自己的生理标准。望诊上也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

 

    故书中“望色先知平人”曰:“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

    如要知道病的颜色变化,就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一般的正常的颜色变化。

 

    “盖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浊、不微、不甚、不散、不抟、光明润泽,血华其色也。”

     正常人的颜色,应该是不出现《十法》中所讲到的那十种不正常的颇色,应该是光亮、红润、比较饱满的。

 

    “色以润泽为本”。

     色以润泽为基本本色。以润泽为好,为正常状态。

 

    “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

    润泽的有无,就如同我们切脉时的胃气有没有一样。是最墓本的,最基础的状况。

 

    “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

     脉只要有胃气,中气足,后天之本好,身体就能好,脉就有活力。否则中气不足,脉息无力,人的体质就不好了。

 

     “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

     润泽的有无就如同脉的后天胃气有无那么重要。虽然说法上不一样,但其基本的道理是一致的。

 

     “五色交错合参”

    五种颜色交错相杂,互相对比参照进行分析。五种颜每参合在一起,就发生了变化。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判断疾病呢?

 

     “青赤分见,赤黄分见,黄白分见,白黑分见,黑青分见,此色之相生者也。”

     为什么说这些颜色之间在五行之中来说是一种相生的关系呢?比如“青赤分见”。青为肝气,肝在五行中属木性。赤为心气的颜色,心属火性。因为肝木是生火的,故两者为相生的关系。再如“白黑分见”,为肺气的颇色。肺属金性。黑为肾气的颜色。肾属水性。金能生水。故两者为肺金生肾水。其他类推,两者之间均为相生的关系(赤黄分见,火生土;黄白分见,土生金;黑青分见,水生木)。

 

    “青黄分见,黄黑分见,黑赤分见,赤白分见,白青分见,此色之相克者也。”

    这些颜色相合参,为五行的相克的关系。如“青黄分见”青为肝气之色。肝为木性。黄为脾气之色。脾气属土性。两者合参为肝木克脾土的关系。“黄黑分见”,黄为脾气之色,脾为土性。黑为肾气之色。肾为水性。二色相参为脾土克肾水的关系。“黑赤分见”,黑为肾气的颜色。肾按五行关系为水性。赤红色为心气的颜色。心在五行中属火性。所以此二气相合参为肾水克心火的关系。“赤白分见”,火克金;“白青分见”,为金克木。

 

    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生克关系,以达到判断的正确呢?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哪些方面呢?

 

    “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

    倘若在望诊过程中,看到的颜色枯槁无华,干枯无光泽,虽然这些颜色是一种相生的关系,但从治疗上讲是很难将病患调治好的,因为从大的方面讲,“夭”就表示人从其整体上看是将要死亡了。虽然在局部上看,有些内脏器官还有活力,但也往往是无济于事的。

 

    “色泽不夭,虽相克也可救疗。”

    从望诊的过程中,从气血的总体上看,其元气及气血充实,颜色是润泽光亮的,就是在其颜色中参杂着一些相克的颜色,由于元气没有伤,病从总体治疗上讲,是较容易治疗的。这是因为从人体的总的气血来看,也就是其总的体力、机能基础上看,是充足的,旺盛的,即使某些局部还存在着一些内脏器官功能的不协调,患者还是可以救疗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个“救”字?就是说,有些病患者,表面上看,病情比较严重,只要其气血充足,气色润泽,患者是很容易向治愈的方面发展的。这要求大夫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对患者的治疗要有充分的信心。

 

 

五、手诊颜色与症状的关系

 

    黄赤色,一般表示热症,为湿热症。因为黄为脾之色,赤为心之色,脾主湿,赤主热。白一般为寒症。为肺金之色。肺金旺于秋,秋主寒凉。

 

    下面谈谈颜色的具体判别。

 

    “色赤者,热也。”

    颜色为红色的一般表示热症。热有不同程度的热。如何鉴别呢?

 

    “赤而微者,虚热也。”

    因为“微”表示正气虚。浅红、淡红、微红的颜色表示有虚热。

 

    “赤而甚者,实热也。”

    因为“甚”表示邪气实,深红颜色表示有实热。

 

    “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

    微微的红色在皮下表层,说明虚热在表层;微红在皮下较深的部位,说明虚热在体内较深的部位。

 

    “甚赤而浮者,实热在表也。”

    很深的红颜色在皮肤表层,说明实热也在表层。

 

    “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

    深的红颜色在皮下较深层的部位,说明实热在体内较深层的部位。

 

    脏腑肢节除了有相应的关系外,按五行学说还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关系,要全面的分析判断才行。‘如肝区见到很浅的青色,或者几乎看不到青色了,为肝气不足。在肝区看到了青色,但颜色过于深了,与对应的季节的正常颜色是不适合的,说明肝气太旺了,肝风太大了。不能达到正常的颜色都说明有病患。

 

    “微赤而浮者,虚热在表。”

    “浮”为皮肤浅表层的反映。微红、浅红、淡红色在皮肤表层出现,表示虚热是在体表。

 

    “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

    “沉”为皮肤深层的反映。微红、浅红、淡红的颜色在皮肤下较深层的部位反映,说明虚热在里,在身体里部或较深的部位。

 

    “甚赤而浮者,实热在表。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

    深红色在皮肤的表层出现,为实热在表。深红色在皮肤的较深层出现,说明实热在里,实热在机体的内部较深的部位。

 

    这样就将色与“十法”中的“浮”、“沉”、“微”、“甚”结合在一起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掌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目的。

 

    “青色为肝气的颜色,肝主风,所以青也主风。”“青见于肺部,为风在肺;青见于心部,风在心……”

    如在肺区见到了青的颜色,为风侵犯到了肺部。如在心区见到了青的颜色出现,为风侵犯到了心脏。所以风心病的颜色就是在心区有青紫色的斑点。

 

    “青见于肺部者,为肝乘肺。”

    一般情况青属木性,入肝。而肺金克肝木。为什么肝气能侵占肺气所在的位置呢?原因是肺气太虚了,肝气乘虚而入。

 

    “青见于心部者,为肝乘心。”

    青色应在肝区呈现,现在心区的位置出现了,本来应该是肝木生心火,现在由于木太多将心火压灭了(就象我们生火一样,一下子木柴加的太多,不但着不起来,反而将火压灭了),同时肝木也为风,火旺需要一定的充足的空气(风是一种),但是风气太大了,也就将火给吹灭了。这说明肝火太旺了,将火给压制住了。

 

    青主风;红主火、主热,炎热的夏天,还有暑气、暑热;黄主湿;白为躁。白色入肺,肺“阳明躁金”,秋天比较干燥,故为躁气;黑为“冬季”、为“北方寒水”,故为寒气。了解了这些规律,在望诊、治疗过程中能帮助我们找到发病的原因。

 

    青黑色,一般为痛疼,为淤,为冷疼。

    青白色,也为痛,为寒痛。

    青色主肝,肝主痛疼。如果我们在对痛疼性的患者进行发功治疗时,发着“嘘”音,止痛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五音是归经的,“嘘”音入肝,疏肝,故能止疼。

 

    “气色部位合参”。

    上面讲的是颜色之间交错合参与诊断的关系。下面讲颜色与部位之间相互参照分析的问题。

 

    “部位者,体也。气色者,用也。”

     我们再一次强调望诊中部位是主要的,气血颜色的变化,是配合部位的变化的。

 

    “气色见于脏部者,其病在脏;见于腑部者,其病在腑;见于肢节之部者,其病在肢节。”

     不正常的气色的变化出现在某个脏部对应的区域位置,说明病就在某个脏器部位;如果出现在某脏腑所对应的部位区域,病患就在某脏腑部位;如果在代表肢节的某区域发现的话,说明病患就在某肢节的对应部位。

 

    “由是而观之,有相应者也,有相乘者也,合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焉。”

    从以上论述来看,颜色、部位之间有着很复杂的相生、相克、相应、相乘、相侮等关系。这些关系都应按“五行”的变化规律从总体上加以推导,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本部见本色,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不得其平,则皆病也。”

    “本部见本色”是说在某脏器的相应位置见到了本脏器应该具备的颜色。比如说在肝的相应区,见到了青的颜色,如果颜色为白青色或浅的青色,为肝气不足,肝功能弱了(为不及);如看到了相对来讲不应该出现的青紫、青黑色等深浓的青颜色,为肝气过实、肝火过旺(为太过)。在【西医】诊断学上,有很多非器质性的病变(只是功能上的病变),除非到了疾病的最后严重阶段,一般则不认为是疾病。而传统中医则认为,功能上的问题,也都属于病变。

 

    “不得其平,则皆病也。”

     身体内各部分脏器、器官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机能、功能运转应是很稳定的、很协调的,经络气血的运行应是平衡的,对称的。只要运行一失调,就会形成病患。平衡调整好了,疾病自然也就好了。这也是符合先后天八卦所研究的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道理的。

 

    “太过者,属于腑。不及者,属于脏。”

    这说明阳气及表面的东西太过盛,颜色太深浓的情况,属于腑脏有问题。太浅淡的颜色属于脏部有疾患。

 

 

    综上所述,望诊的步骤如下

 

    首先,望诊者自己与被望诊的患者,都要安静下来,心平气和。


    其次,望诊者在分析过程中,要知道什么部位及位置对应着患者身体上的什么脏腑、器官。

 

    再者,望诊者要明白,患者的脏器由于在病态情况下,产上了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又可造成人体外部的某些颜色的变化。

 

    第四,望诊者应该明白,患者的不同的脏腑器官各有其正常的颜色,也有其不正常的颜色。因此重要的是望诊者要清楚什么脏腑器官在什么季节及什么时期,其正常的颜色是什么。然后,再去进行比较、区分其不正常的颜色是什么颜色。这些不正常的颜色就表示着不同的疾病。

 

    第五,望诊者根据在患者身上找到的全部病色,再依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道理,判别患者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病症。

 

    第六,望诊者最后根据患者经络气血变化的盛衰,选择其最佳治疗方案。

 

    这就是望诊及治疗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