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的捉鬼纪录片:穿越罗布泊 探访楼兰古城(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8:08

穿越罗布泊 探访楼兰古城(组图)



  大年29晚11点,接到飞跃电话,年初二去楼兰古城,还有一空位。去不去?考虑5分钟。女儿说:有机会就去,不要等以后想走也走不动时后悔。回话:“去!”

  接着知道了详细的计划。初二早晨6点出发,一车五人:飞跃、哈里杨、熟人、弯弯,还有弯弯的老公小康。小康由于工作的关系开车走遍新疆天山南北,是我们此行的驾驶员。

  心里满是疑惑:私家车能穿越罗布泊?水带多少?油如何带?最重要的问题是,单车进罗布泊?这样的方案和自杀没多大区别!

  大年初一告别父母和家人,初二早4点就醒了,开始装东西,5点10分出门。6点10分,车到。标准的越野车:四个备用油筒,三个大水桶,车顶架上的棚布。专业水平。

  楼兰这个名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工作后跑了不少地方,见过不少古城,但说到楼兰,却一直只把它和考古这类概念联系到一起。看得书多了,对它的兴趣就慢慢大了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众多的消亡原因里,有一条和我的职业有联系:河流改道后,这个古城随之消失。

  上午11点50,到达库尔勒市。上午12点46,到达南疆尉犁县城,吃饭。为了行车安全,每走两三个小时,下车休息。进入南疆塔里木河下游区。

  出发前,问过导航的事,哈里杨说,去楼兰和穿越罗布泊的线路上几个点都有GPS坐标,应该没问题的。穿越起点在塔里木河下游兵团农二师的34团。这个团以前去过很多次,但都是走与塔里木河有关的线路。本次穿越是要从此地向东切入孔雀河,向东穿越罗布泊,到达哈密至若羌县的哈若公路,向北400公里抵达哈密市,最后从哈密市返回乌鲁木齐市。

  到34团,把车和全部油桶加满,该进沙漠了。这前只知道从4连进入沙漠,路标上看到了3连,向南走看到了5连。再看GPS,第一个营盘遗址点明显已经走过了。向回走10公里进入了团场,之前了解的那个叫“甘草连”没人知道在什么地方。走到靠近沙漠的连队,下车问路,一排排房子大都锁门,好不容易问到家里有人的,说不知道有什么甘草连,只知道有个甘草场,在此地向南20公里的地方。

  换个方式问:营盘怎么走?营盘?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再换个方式:我们想进沙漠,有没有路能进沙漠?老乡眼一亮:有一条路,可以到孔雀河边上!心跳加速,就是它!老乡一高兴:我领你找路,就在不远处!和老乡聊天得知,这里的人都搬走了,有些到库尔勒买了房,有些住到团部了,现在连队住的人,大都是从内地来的打工人。试着问:前面是不是有个叫甘草连的地方?老乡答:有,早十多年就没人了!是了,地图上标的是50年代时候的地名。

  16点20,进入沙漠。

  新疆的沙漠和绿洲,仅仅是几百米之隔。一出连队,马上就是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条小路通向一望无际的荒漠之中,走进去,就远离了文明社会。我们面前几百公里,都是把人放进去活不过三天的死亡之地。去之前做了作业,看到古人对此地的描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然而,几百年后,这一古城消失。公元四五世纪,法显描述此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公元七世纪玄奘记录说此地:“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致也。”

  进入沙漠后路况比想像的好,其中一段中明显是从被风沙掩埋中又用推土机推出的路。开始用四驱。一路走着,一种不安感慢慢自心中生起。

  17点,看到了孔雀河。休息,拍照。继续前进。

  半小时后到达第一个标定点:营盘古城遗址。最惊人的是,竟然发现营盘古城里有人!以前没有听说过营盘古城,回来查资料,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营盘古城位于古丝绸之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在丝绸之路重要地位,可与楼兰相媲美。这里曾发现了汉晋时代的绢、绮、丝绣、织金锦、汉代铁镜、具有中亚艺术风格的麻质面具、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以及具有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各类毛纺织品等文物。

  位于库尔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营盘古遗址是楼兰的入口,也是墨山国之路,楼兰道西北接墨山国之路,自古以来始终是沟通罗布洼地与吐鲁番盆地的捷径。鄯善国的遗民跟随沮渠安周迁往高昌时,可能走的就是这条墨山国之路,穿过沙漠,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口走这条墨山国之路迁徙,所以这条路也叫做“吐鲁番歧路”。
 

  看完古城后,与之聊天,知道他们来自库尔勒,专门组织特种旅游。此行两车,5位游客,其中四人来自香港,一个来自库尔勒。两位组织者老蒲和小龙,之前也是徒步爱好者,后来近十年一直在罗布泊里行车,小龙甚至带上了他六岁半的儿子同行。一问线路,除了来时的线路和我们不同外,以后三天的行程基本一样。我们主动说,那我们结伴同行吧,老蒲:那就一起走吧。

  这一巧遇能让我们和他们这样具有丰富野外行车经验,人品、素质都很高的人在一起,完全脱离了单车进入罗布泊的风险状况,并一下成为在这种凶险之地穿越的人中最为幸运的人。其后的几天情况证明,在罗布泊这样的地方,没有他们几乎象走在自己家那样的对地形和线路的熟悉,我们根本不可能用三天半完成对所有古遗址的考察并完成穿越。其后在什么地方扎营,何时候休息之类的事,我们完全听他们的了。

  在那样的地方,对当地不熟,只靠GPS。就好比用GPS在迷宫中找路一样,它只能给你一个指向,标出目的地与手持者之间的直线方向和距离。沿着那个方向走,一路上的沟坎让你的车辆跟本无法靠近目标。十多公里的距离,也基本不可能有时间和体力在每次靠近目的地时用步行方式到达。几次车行受阻后再绕行,就导致迅速下降的燃油量和减少的时间,使人们陷入盲然和恐慌之中而失去理智。这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最危险的情况。

  离开营盘遗址后,18:05进入第一个关卡。

  来之前就得知,这条线路属特种旅游线路,沿途需要经过几个检查站。主要管理单位是新疆尉犁县和若羌县文物管理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还要交相应的费用。三辆车到达后,因事先办好相关手续,在登记车牌、身份证之后放行。

  16:50,天渐暗,故决定在孔雀河故道内扎营。

  野外扎营是徒步和特种旅游的基本功。因我们主要方式是徒步,所以全部设备均为轻型,特别是帐蓬和炊具。蒲师傅他们则要豪华得多。全部人员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加入建设家园的行动中。

  我们队里的厨师一直是飞跃,不管什么东西,到他手里,总能做出好吃的来。还能用小小的餐锅做出抓饭来,这点一直让其它队羡慕不已。我和小康,哈里杨去找柴火,不是用来做饭,晚上点篝火用。早已干枯的河道里有很多红柳,用手脚就可以掰下很多枯枝。红柳枝干透了,掰下来红红的材质,让我想起小时候给家里打柴的情形,这可是上好品质的柴火啊。

  晚饭后,我们几个也到蒲师傅他们的豪华餐厅里聊天喝酒。香港来的团全队要来25人,后来说是看了黄历不宜出行,当下大半人不来了。倒是两个小姑娘不管这个,坚持来,顺道又搭上姚老师夫妇俩。姚老师常在新疆培训英语教师,蒲师傅把他逗的高兴,只管喝酒。完了一起到篝火那聊天,看星星。晚上天冷,我站着,康师傅说要给我搞个热凳子。当着所有人的面,他把烧得红红的火碳放在刚挖好的沙坑里,上面铺上薄薄的一层沙子,然后说可以坐了。我一屁股坐下去,感觉很好,但却一下跳起来,搞得那几个女孩全都尖叫起来。哈哈,上当了。

  11点多,就都回房睡觉了。外面零下15度左右,羽绒睡袋,不冷。

  早晨7点就都起来对着东方渐红的天际拍日出,效果不错。计划当晚在龙城扎营。

  一路向东,一个半小时后路过孔雀河故道。景色不错,停下来休息,拍片。这从这里开始有不少雅丹地貌。休息时,远远望去看见一坐古城样的建筑,和周围的自然地貌明显不同。问那是什么古城,回答风吹的,不是古城。再用望远镜看,明显是人工建筑啊。直到车路过它时,慢慢地才看明显,确是自然形成的。这让自己明白,在这样的地方眼见为实并不一定会是对的。

  中午1:15到达老开平。这个现代遗址坐落在孔雀河边,几十年过去,这个地方也因没有水而放弃了。

  老开平,这个名子自己以前不知道。在网上查了半天,竟没有只言片语的介绍。到了眼前,一片很大的房屋建筑,只是全都没有了屋顶和门窗。每栋房头上都有编号,墙的正反面都有文革时期的那种“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之类的标语。飞跃的一个朋友曾在这里住扎过,特殊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永久的伤害。慢慢着转着看,心里充满了对那一代人的崇敬之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国家有了让别人不敢轻易欺负的致使武器。

  我们东西向穿越线路地势相对平坦。走了40分钟后,前面的老脯师傅把车向打向左侧,改向北方行驶,十多分钟后进入了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车在一条条沟中穿行,有时甚至反向行驶。穿过几条沟后,眼前豁然开朗。前方出现一片相对较高的平地。飞跃喊:太阳墓到了!

  车到距墓地100米左右,才看清前面地面有些低矮的木桩行成的突出图案。太阳墓这个词在电视频道节目中看过,看着那用木桩围成的一个个圆圈和放射状如太阳光形像的墓地,一种奇异的感觉。

  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经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2000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为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正在看太阳墓时,天转瞬变脸,起风了。冬季寒风吹过,其间夹杂着说不清的阴森向人袭来。全部人都向车跑去。午饭就在车里吃,车队随即离开。


  接下来的两个点,一个是龙城雅丹地貌,另一个是土垠。天色已暗,原想在龙城扎营,大家一致说,还是到楼兰保护站住吧。

  龙城雅丹是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北岸。土台群皆为东西走向,成长条土台,远看为游龙,故被称为龙城。龙城雅丹又称为白龙堆雅丹,并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誉为“最神秘的雅丹”,因为极少有人见过它的真貌。

  这样来说,我们算极少有人之一了。新疆的雅丹地貌很多,为什么会把它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不得而之。其美远不如五菜湾,其大也算不上排名前三。说到它的神秘,确也可以体会到它的鬼气。过去两年接连有两人死于此地,其中一人至今死不见尸。下车前领队多次重申,不论你到那里,一定要在回头能看到车的范围内活动!

  一直以为叫“土营”,却在网上查到“土垠”。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中曾经有一个叫“土垠”的地方,它曾是西域境内最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传说在这里架上小木舟随便可以捕捞到肥大的湖鱼,也曾是西域最重要的粮仓和物资补给中心,承担着为往来使者官吏提供食宿的任务。现仅存的高台,南北长不到二百米,东西宽超不过二百米。土垠曾经三面环水,北边通陆地,是汉代水陆码头和驿站所在处。至今在土垠遗址,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穿城而过的两条河流的痕迹。

  站在这个高台上,寒风凛冽,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眼前广阔无边的的湖水。心里很难过。做为一个水利工作者,这样河流的消失,与我们治水人是脱不开干系的。

  8点左右到达楼兰保护站。

  两天在荒漠里行车习惯了,一进保护站,有房,有电,有水,立刻又回到文明社会的感觉。这个保护站可以说是罗布泊中的一个安全岛。

  第二天早晨起来,在两个保护站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距保护站约40公里,前面20公里基本还可以,到后来一个大上坡后,情况完全变化了。这里可以说是中国风蚀最典型的地区,每年的大风把地面驳蚀的如同黄土高源那般沟壑纵横,我们的车就在这样的沟壑里穿行。

  走进这个古城,四处转着看,小龙给大家当解说员,说着每一个建筑的功能和名称。在那座2000多年前的佛塔面前,自己恭敬地顺时针方向绕塔三圈。转到第二圈时,大家都加入了这个活动,都希望平安吉祥健康的生活。

  上天对我们一行非常眷顾,到楼兰时天晴了,一点风也没有,太阳暖暖的照在身上,四周静悄悄的,让我们有那份环境和心境体会两三千年前人类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找个地方坐下来,周围几百米就自己一个人,把心放下来,用心去体会,这样的感觉在其它地方从未有过。

  返回到主路时,距保护站还有10多公里,飞跃想下车走完这十公里路,也算在罗布泊中徒步了,哈里杨也跃跃欲试。小康说,现在快六点了,10公里走完,天肯定黑了。罗布泊这地方鬼的很,别看现在一望无边的平地,就一条路,多少人在这样的地方不明不白的就失踪了,什么也找不到。咱们好好出来,也好好回去。我很同意,他们俩也就罢了。

  下午6:30左右,三辆车回到保护站。

  第二天一早起来,收拾东西,准备出发。蒲师傅的车队和我们一样要到罗布泊钾盐矿加油,我们从罗钾向北,到达哈密回乌。从保护站到罗钾,途经余纯顺遇难地、罗布泊湖心两个点。途中印象很深的有两点:一是在那些地方,很多公司、组织之类的在那里留下了很多碑,上面以纪念人或事的名义,把穿越的人名全刻上了,可后来却被人全部砸烂了;二是罗布泊中心区那种盐壳地貌,这样的地方给人月球表面的感觉。

  晚上10点多,到达哈密。好友请我们吃了火锅,很温暖的感觉。第二天早10点半,在城里找了邮局扣了戳,回乌。一路走走玩玩,晚7点半到家。

  我想把这种感觉留下来,为没有去过这里的朋友,也为自己。过几年没有这些文字和照片,我们去过的人在记忆里都会谈忘掉这些经历。也以此记念那些在户外过世的朋友,让大家了解这种活动,和它给我们人生的一种体验。(来源:地理论坛 发帖者:唐朝2006  编辑: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