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影视论坛:[评论随笔]闲品花间词:清欢与忧伤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6:03
二十三,燕赵男儿悲别离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温庭筠《清平乐》其二
  
  春暮之时,洛阳城杨花柳絮如雪飞舞,令人惆怅已极。
  来往行人终日会随手攀折柳枝赠送远行人。
  而那桥下流过的河水呜呜咽咽,令人愁怅。
  
  上马时人们都争着劝酒以表惜别,
  南浦传来的莺啼声,声声令人断肠。
  远行的燕赵少年离情难抑,回首时禁不住挥泪千行。
  
  这首词写平原年少远行惜别,一改温词以往绮怨柔弱的风格,显出悲壮深沉之慨。是温庭筠词中少有的表现男儿悲壮情怀的词作。
  上片“洛阳愁绝”一句点明地点。“杨柳花飘雪”一句则交待时节,烘托环境。正是春残时暮、物候感人的人间四月天,洛阳城外古道,漫天杨柳飞花如雪。古时人折柳赠别,桥边路旁,柳枝总被送别之人随手折下。故词中言“终日行人恣攀折”,愁绝之由是因为终日行人折柳送别,更用呜咽流水渲染离愁的气氛。清人陈廷焯《云韶集》中评,“上三句说杨柳,下忽接‘桥下流水呜咽’六字,正以衬出折柳之悲,水亦为此呜咽,如此着墨,有一片神光,自离自合。”景语自是情语,故《白雨斋词话》评:“上半阕最见风骨。”
  下片写惜别留饮。“马上”言别在即刻,“争劝离觞”言情深意厚。“南浦”泛指水边送别之地。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句言已分别,“莺声断肠”言离情痛楚。“平原年少”,平原为古地名,战国时赵国都邑,今在山东平原县。在此表示词中的远行人乃燕赵之地的少年,故而愁情中显出几分豪壮。最后点出主人公不忍离去之状,与“愁绝”相应。此时人已上马,送行酒觞更为殷勤有加,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听得闻南浦声声莺啼,更令人伤怀。
  此词通篇用“花飘雪”、“水流呜咽”、“莺声断肠”、“挥泪千行”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把不可捉摸的离愁形象地表达出来,感人至深。最后结句在悲情中显出壮阔景象。正是为前人所评:“悲壮而有风骨”。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7 00:23:36 
回复 
  顶了,分页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10:14:22 
回复 
  
  温庭筠被奉为“花间鼻祖”,词中意象多是红香蝉鬓金钗一类,流连于香草美人、深闺画楼之间。这首《清平乐》却一扫温词以往绮艳柔弱之习,唱响一曲送别的燕赵男儿悲歌。
  词中“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一句,可知词中远行的主人公是燕赵少年。春秋战国时代,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多任侠尚义热血之士。而赵国的平原君素以仗义疏财、解人危难著称,好养士,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著名的典故“毛遂自荐”就发生在平原君的家里。他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死后虽未葬赵州,他是赵国公子,又身挂赵国相印,他的墓地也称“赵州土”。 李贺作《浩歌》曰:“买线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义”字足令平原君名垂千古。
  河北俗称燕赵。以北京为中心是燕,以邯郸为中心是赵。燕赵的分界线在保定。在保定南门外,有一块黑色陨石,这块石头正是燕赵分界的标志,此石现存保定城内鼓楼中。有意思的是,这块陨石上据说有一个裂缝,因此,此石俗称保定大裂瓜。古人常说,燕赵之地“民尚气节”,“人性多敦厚”;幽燕之民“耐劳苦”。唐代诗人杜牧曾称赞幽并之人“沉鸷”、“重许可”。苏东坡也称赞说:“劲勇而沈静,燕之俗也。”古书称燕赵之民“轻死急人”,“其相赴生死亦出于仁义”,“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
  总的来说,燕赵之民讲气节,重然诺,轻生死,质朴厚道。
  好酒、好歌、好兄弟,燕赵之风就是一杯烈酒,一曲豪歌,一群生死之交,一副铮铮铁骨。
  人间聚散如烟花绽放,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欢乐趣,离别苦,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人之常情。
  唐人钱起《逢侠者》诗云:“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临别时斜阳残照,前路漫长,纵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到了嘴边却只化作一句沉甸甸的“珍重”。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一生知己的身影已然消失在斜阳古道上时,那种落寞如伤的离情别绪难以平静。正是当日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的生死相交,才有了现下的依依不舍、万箭穿心。
  “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一句被称赏为“洵情至语也”。可见得温飞卿并不是一个轻飘肤浅的浪子。或许他好逐管弦之音,喜作侧艳之词,可他也有慷慨悲沉的一面,也有不足为人道的苍凉心境,也有流水莺声愁断肠的悲怀感慨。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7 11:03:14 
回复 
  平原为古地名,战国时赵国都邑,今在山东平原县。
  -------------------------------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个平原省。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12:35:43 
回复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7 00:23:36 
    顶了,分页了。
  -----------------------------------------
  子夜时分呵,关耳兄辛苦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7 11:03:14 
    平原为古地名,战国时赵国都邑,今在山东平原县。
  -------------------------------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个平原省。
  --------------------------------------------------
  老肃博闻强记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27 14:12:43 
回复 
  来读斜阳兄雄贴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16:11:44 
回复 
  
  说到燕赵悲歌,让人想起唐代天才诗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咏叹的是易水河畔那场千古一别。
  据《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建都蓟《北京),又设下都易州(今河北易县)。易水西南依次是赵国、秦国。秦是七国中最强盛的大国,“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入荒之心。”六国在合纵抗秦的过程中,由于各图己利,联盟最终瓦解。秦先后吞并了东邻的韩国和东北的赵国。唇亡齿寒,与赵国相邻的燕国正处在岌岌可危之中。当时燕国有兵三十万,面对拥有六十万大军的秦国,燕国的太子丹选择了以行刺秦王的手段来阻止秦国的入侵。自幼喜欢读书击剑,交结豪侠而又怀才不遇的荆轲,被燕国门客田光推荐,成了这次行刺秦始皇的唯一人选。于是,一曲豪侠仗义、杀身成仁的慷慨悲歌在中原大地奏响。
  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又以死明志,刎颈自杀来激励荆轲。秦王赵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将樊于期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为赢得秦王的信任,在荆轲的劝说下,已投燕国的樊于期将军也毅然自刎,把自己的头颅献给了这次行动(秦王曾以千金万邑购买其头颅)。
  明知前路凶多吉少,明知断无生还的可能,明知就算成功也会是玉石俱焚的结局,荆轲还是毅然走上了刺杀秦王嬴政的不归路。
  那天,易水之上,燕太子丹和所有送行之人都着一身素衣——白冠,白鞋,白袍,满座衣冠似雪。萧瑟北风呼啸而过,易河水波闪动瑟瑟寒光。冷冷的波光折射到一行人的鬓角衣袂上,光影迷离,落叶纷飞。
  素衣的高渐离击筑铿锵,仰天嘘气。壮士荆轲闻声凛然,举起酒觞,悲沉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一行人为歌声所动,皆“发上冲冠”,瞠目奋力,有如临敌。荆轲举酒痛饮,长歌当哭,送行人莫不纷纷离坐,举殇相送。歌毕,荆轲掷觞而罢。烈酒在心、利刃在怀,荆轲腾跃上车,催鞭疾驰,头也不回,一去不返。从这一刻起,世间只有刺客,再无荆轲。就在转身分手之际,在他的瞳孔里,易水离别就是一场风啸水寒的葬礼。等再回头时,已是关山万里,故人长诀。
  荆轲提着樊于期的人头,拿着藏有利器、准备献给秦王的督亢(今河北省涿州、新城、固县等地)地图,来到了秦宫。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挥剑刺去,惊恐中秦王挣断了衣袖,绕柱躲逃。荆轲紧追不舍,无奈殿下卫士拥至,荆轲身遭重创。在无法站立的情况下,倚柱靠坐,笑骂秦庭。其坦然无畏、笑傲生死的豪气令秦王胆颤心惊。
  卫士一拥而上,刀剑戈矛之下,荆轲已成肉泥。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易水边一别便成永诀。苍凉的身影后,终是了无牵挂的决绝,是杀身成仁的血性。
  然而四年后(公元前222年),强悍的秦军长驱而来,灭掉了燕国。易水河边为荆轲抚琴送行的好友高渐离更名改姓,入秦宫,以击筑博得秦始皇的欣赏。得到秦始皇信任的高渐离再一次为秦王演奏前,将筑体注满了铅(《史记》:铅置筑中。)演奏中突然以筑击杀秦始皇,未遂,当即被诛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16:33:08 
回复 
  
  史称那易水边的荆轲悲歌为变徵之声,复为羽声,悲歌慷慨。由此,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劈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从此“燕赵悲歌”成人间洪钟大吕。宋人苏东坡后来也曾说:“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
  《燕丹子》卷下曾记下荆轲的一段话:“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到了司马迁那里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这种生死观,不仅是司马迁、荆轲的,大概更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这段文字后来进入了一篇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而令今天的中国人家喻户晓。
  有道是:“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江淹的《别赋》中痛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这就是古人用生命和铁血诠释的“士为知己者死”!
  桃源结义,誓同生死,方有降汉不降曹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方有燕人张翼德一声洪钟喝断当阳桥,沮水为之倒流;而刘玄德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才有了诸葛深入不毛之地七擒七纵,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六出祁山。
  “拚将一死酬知己,鞠躬尽瘁报君恩。”这是豪杰侠士笑傲江湖的洒落处,就是一介书生忠贞不二的耿介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不求其他,只为报答知遇之恩。
  就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古“易州”,今天的河北易县境内的狼牙山,因其险峻而傲立太行。抗日战争期间,有五壮士舍身跳崖的壮举使狼牙山名扬天下。狼牙山是太行的魂魄,续写着燕赵悲歌。日军有“名将之花”美誉的阿部规秀中将就凋零在太行山上。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燕赵大地的山山水水。那些在易水河边长大的燕赵子孙,秉承了先人豪迈刚烈,崇武尚义的风骨,虽经历代变迁犹未泯灭。多少抗日武装麾下的燕赵子弟勇猛强悍,以身赴死,与凶残的日酋相抗,最后马革裹尸,倒在抗日的战场上!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
  竟若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如此恣肆地挥洒豪情,如此快意的热血人生,又有几人能从中全身而退?又有几人最后能斜倚栏杆,笑看那一天的夕阳晚照!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7 18:10:43 
回复 
  沙发,
  花间细语梦斜阳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19:39:44 
回复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27 14:12:43 
    来读斜阳兄雄贴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7 18:10:43 
    沙发,
    花间细语梦斜阳
  ----------------------------------------------------
  谢谢两位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20:51:29 
回复 
  
  买线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7 21:20:36 
回复 
  看到荆轲易水寒的诗句,每个男儿都会热血沸腾的!
  ——只见君去不见君还啊!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7 23:18:18 
回复 
  谢老肃的千斤一顶,呵呵.你的烹饪贴子已是火上浇油了,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10-05-28 07:11:49 
回复 
  记号
  拜读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28 07:37:24 
回复 
  酒入豪肠,三分化为剑气,七分变作月光!
  身为邯郸人,我自是非常感念孟兄这慷慨吟的。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08:57:50 
回复 
  谢谢素微,谢谢酒兄,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8 09:46:44 
回复 
  
   不能天天来,攒一块赏读更觉畅快淋漓!
  
   作为燕赵儿女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10:17:24 
回复 
  
  二十四,一寸相思一寸灰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
  楚山无限乌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
  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温庭筠《河渎神》其一
  
  从河上眺望树丛中的祠庙,
  无边的春雨正潇潇而来。
  楚地山岭连绵无尽,飞鸟徘徊不去,
  画船中的女子极目楚天,空自伤怀。
  
  哪里的子规正苦啼不止,
  两岸山间的杜鹃花开殷红如血。
  梳着蝉鬓的美人愁苦已极,
  而外面却正是百花盛开、芳草如茵的时节
  
  这首词写羁旅途中的女子伤怀离别之情。
  与前面诸多伤别之词作有所不同的是,《河渎神》内容中有着较浓厚的楚地风情和南方民俗特色。正如黄升在《黄庵词选》中所说:“唐词多缘题所赋,《河渎神》之咏祠庙,亦其一也。”虽然“缘题所赋”与“即事名篇”强调的重点有别,但在指出篇名与内容相符这一点上,其性质是相同的。现存《河渎神》最早的作者是“花间鼻祖”温庭筠,共三首。第一首起拍便直写祠庙:“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前“祠”、后“庙”,故作强调。第二首依然如此:“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第三首起句虽不再有“祠”、“庙”二字,却在续写祭祀活动而加以开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
  
  本《河渎神》为第一首。上片的开篇“河上”点明女子所处地点是在船上。“丛祠”指树丛中的古祠。一般而言,《河渎神》中的祠庙都是指祭祀河神的。那古祠掩映在丛林之中,正值春雨蒙蒙,风景迷茫。江天辽阔,楚山连绵,飞鸟好似有情而迟迟不肯远去,离别时的迷茫心境在此景象中呈现无遗。“兰棹空伤别离”一句,指船中女子睹兰棹而伤怀。那船中之棹不时从水中举起落下,而水珠也纷纷扬起滴落,有如纷扬起惜别的眼泪,“空”字看似痴想,实则情思深长。
  下片纵笔驰骋,江山在目,情怀远扬。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子规啼声“不歇”,杜鹃花开“如血”,使哀情愈发激越,如泣如诉。子规啼叫,“不如归去”,杜鹃花开,人应返家。但实情并非如此,眼前空茫凄迷,鸟声花色、桨棹浮影反衬出内心别情之痛。最后两句“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与前面《南歌子》中“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妙处相同。
  百花争艳,芳草鲜美,春光的明媚反而增加了美人的相思之情。美丽芬芳的季节景物反衬出那舟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凄凉。正应了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8 10:38:28 
回复 
  
   一寸相思一寸灰
  
   古人情怀今人泪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8 11:13:54 
回复 
  温庭筠的许多词篇都没读过,正好到斜阳这里充充电,恶补一下!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28 11:54:52 
回复 
  充电来也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12:39:22 
回复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8 10:38:28 
  一寸相思一寸灰
  古人情怀今人泪
  -----------------------------------------------
  谢谢采撷的鼓励!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8 11:13:54 
  温庭筠的许多词篇都没读过,正好到斜阳这里充充电,恶补一下!
  ----------------------------------------------------
  呵呵,老肃多才多艺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28 11:54:52 
  充电来也
  ------------------------------------------------------
  谢谢云树!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8 13:09:10 
回复 
  他妈的,前些日子路过易水,见河床干枯,灰土漫天,水都在上游被拦截了,都截到北京来了。
  
  我dang一执政,这河水果真为其断流呀。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15:40:54 
回复 
  
  《河渎神》作为词牌是从温庭筠开始的。而《河渎神》的本义是歌咏祠庙,特别是与"四渎"有关的河神水神祭祀活动。在温庭筠手中还中就本义而填词.到了后世,词牌就与本义无关了.
  
  温庭筠的《河渎神》其二: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
  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
  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这首词仍是从女子的角度咏叹相思之情,但背景不再是“玉楼”、“画阁”一类深闺之中,而是转移到了更加广阔苍茫的大自然中,转到了由孤庙、寒潮、西陵风雨、苍莽山郭之间。正是在这个辽阔苍茫的大自然里,词人的愁情别意显得更加深远。
  上片开头二句“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描画了词中主人公谢娘伤别时的特殊环境: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孤庙与寒潮中间着一“对”字,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气氛。“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具体刻画女主人公倚舟怀人的伤痛之情,泪流千条,极言其凄怆。兰桡,划船的桨,形容船精美芳香。“玉箸”,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条条泪水流下如“玉箸”。 五代后唐人冯贽《记事珠》有云:“鲛人之泪,圆者成明珠,长者成玉箸。”李白的《闺情诗》也云:“玉箸日夜流,双双落朱颜。”
  过片二句写女子所闻所见所感:黄昏时,谢娘怀着愁绪,耳中听着杜鹃啼声。《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杜鹃鸟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所以有“思归乐”之名。元稹《思归乐》诗:“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白居易《和思归乐》诗:“山中独栖鸟,夜半声嘤嘤,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
  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而山中早梅已放,香满山郭。“早梅”与前面“寒潮”相合。在此情形之下,谢娘不禁回想起与那远方人的两地情思已经日渐萧索冷淡,那个游子现在又飘泊到了何处呢?
  
  《河渎神》其三: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
  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
  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铜鼓是古代南边少数民族的乐器,如坐墩,中空,满鼓皆有细花纹,四角有小蟾蜍,两人抬着走,击之声如奢鼓。《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在交趾(今越南一带)得骆越铜鼓。“赛神”即“赛神会”,又称“赛会”。唐代风俗,在神诞生之日,具备仪仗、金鼓、杂戏等,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盖是像伞一样的仪仗器物。这两句写赛会的热闹场面。
  这首词是写赛神会的盛况和闺阁中女子的怨艾。大意为:
  铜鼓敲响,赛会迎神来了;满庭院的旌旗羽盖来回飘扬。水村里、江边上,好像风行雷过,楚山烟雾消散,清丽如画。
  离别时船桨击水的声音让人顿感萧索,女子淡施薄妆,心情惆怅。青绿麦苗间,燕子快意地飞来飞去,女子在珠阁之上卷起帘幕,眼前春景添了她的愁绪。
  这首《河读神》上片写得热闹而富有民俗气息:山村江浦,铜鼓声声,幡盖阵阵,车驰风雷,何等热闹。赛会一过,烟开云散,楚山历历,何等空寂。到了下片则笔锋一转,别有幽情:“离别橹声空萧索”是追忆兰舟送别的苦况。橹声似也因惜别而萧索,衬托别情难耐;“玉容惆怅妆薄”句写女主人公因离别而惆怅,形容消瘦,无心梳妆,只淡施了一层薄粉。珠阁中的独居女子深感聚首不易,卷帘怀远之时,只有空阁相对!而暮春三月麦草青青,燕子展翅双飞,更令人触景伤怀,愁思倍增。
  李冰若《栩庄漫记》评道:“上半阕颇有《楚辞•九歌》风味,‘楚山’一语最妙。”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5-28 16:28:49 
回复 
  一寸相思一寸灰,玉溪山水。。。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17:57:25 
回复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8 13:09:10 
  --------------------------------------------
  呵呵,关耳兄也是愤青一枚?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5-28 16:28:49 
    一寸相思一寸灰,玉溪山水。。。
  ----------------------------------------------
  谢谢胡狼,保重身体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28 18:06:37 
回复 
  问候、学习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0:10:50 
回复 
  
  第一首词的起首两句“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此句中的“祠”和“庙”到底指的是什么?
  第二首词开头的“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这里的孤庙是指什么庙?
  从词中交代的有关特定地点风物来看“楚山”、“寒潮”、“西陵”等来看,词中的“西陵”指的是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山水纡曲,绝壁或千丈许,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冷冷不绝。”而所谓“丛祠”、“孤庙”就位于西陵峡中。据此可以肯定的是,温庭筠两首《河渎神》词中所咏的祠庙应当就是位于西陵峡中的黄陵庙。黄陵庙原称黄牛庙,又称黄牛灵应庙。
  黄陵庙位于西陵峡内的黄牛峡黄牛山麓,是长江三峡中最大且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群。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此庙是春秋时为了纪念神牛助禹开峡的功绩而修建的,后来被毁。传说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途经黄牛峡,看到庙已残破不堪,便亲自主持重建,还撰写了一篇《黄牛庙记》。据说黄陵庙中尚存一块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巳禹王,改今名。宋朝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触石之说,故将“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为此,他还特地写了《黄牛峡祠》:“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
  黄牛峡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须小心翼翼。若是逆水,则更是进展缓慢。往往舟行数日,还可望见黄牛岩。于是世代流传下《黄牛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过此,也曾赋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
  
  此外,唐代四川籍诗人李远有诗《黄陵庙词》,写得颇有风致:
  
  “黄陵庙前莎草春,
  黄陵女儿蒨裙新。
  轻舟短櫂唱歌去,
  水远山长愁杀人。”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这种景象正为“黄陵女儿”的出场提供了美好的背景。“黄陵女儿蒨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然来到,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的红裙。“蒨裙”,红裙又是“新”的。在莎草闪亮的绿色映衬下,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是写女子驾船而去。而船后还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洞庭湖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失。“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情景,也隐隐透出诗人的那一份悠悠情怀。
  这首诗写得很是清新优美,收进了不少关于长江三峡风光的诗词集,而且斜阳本人是非常喜欢这首诗的。但却始终有个疑问在脑子里徘徊:这首诗所写的“黄陵庙”是否就是西陵峡的“黄牛庙”?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0:14:00 
回复 
  
  西陵峡口黄陵庙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0:21:57 
回复 
  
   河上望丛祠


作者:sdfewhgwww 回复日期:2010-05-28 21:20:58 
回复 
  
  
  查询通话清单查询短信内容查询,删除通话记录删除短信内容QQ:361159990
  主要服务项目: 客服QQ:361159990(选择我们就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1:手机通话清单查询;帮助删除修改手机通话记录;座机通话话纪录查询;手机服务密码破解,手机短信内容查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市话通,座机电话装机登记资料详细地址查询。本公司还有其他业务,如有需要者请联系客服。。。
  
  
  
  客户咨询时请注明来自(天涯)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1:57:32 
回复 
  
  铜鼓赛神来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2:12:34 
回复 
  
  壮族赛神会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2:44:54 
回复 
  
  唐代四川籍诗人李远有诗《黄陵庙词》云:
  
  “黄陵庙前莎草春,
  黄陵女儿蒨裙新。
  轻舟短櫂唱歌去,
  水远山长愁杀人。”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景象清新美好。“黄陵女儿蒨裙新”, “蒨裙”,红裙。一位红裙少女翩然来到。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红裙,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是写女子驾船而去。而船后还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失。“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情景,也隐隐透出诗人的那一份悠悠情怀。
  这首诗写得很是清新优美,收进了不少关于长江三峡风光的诗词集,而且斜阳本人是非常喜欢这首诗的。但却始终有个疑问在脑子里徘徊:这首诗所写的“黄陵庙”是否就是西陵峡的“黄牛庙”?
  
  据《全唐诗》载,这首《黄陵庙词》还有一个可能的作者,即唐朝诗人李群玉。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唐才子传》称他“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
  湖南湘阴洞庭湖边有一座黄陵庙,是祭祀帝尧的两个女儿的。据古代传说,帝尧二女,一名娥皇,一名女英,都嫁给帝舜。舜到南方去巡狩,娥皇、女英也随从同去。到了湘阴,二女留驻。舜帝独自南行到现在的湖南、广西交界处,所谓“苍梧之野”,得病而死,葬于九疑山下。后人为他建祠,至今九疑山下还有舜祠。娥皇、女英得到舜帝病死的消息,日夜悲哭,不久就投水而死。她们的眼泪洒在竹竿上,就成为湘妃竹。后人在湘阴为她们建祠,称为黄陵庙。
  黄陵庙是李群玉经常经过的地方。他对这两位尧女舜妃的故事很是感动,每次经过,必赋一诗。现在他的诗集中,还存四首。据说他从校书郎告病假回湖南时,又经过湘阴,在黄陵庙题诗一首《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明妆尚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嚬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这首诗明白清楚,无须注释。结尾句设想二妃还好象在悲哀地遥望南巡的帝舜,可是隔着湘江的九疑山,在云雾袅绕之中一片苍茫。
  李群玉题诗之后,当晚就住在山下旅馆中。梦见两个女子,自言是娥皇和女英。因为被李群玉的好诗所感动,所以来致谢。并且说两年之后,你将“游于汗漫”,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你再次相会了。李群玉和她们畅谈聊天甚欢,一会儿她们便倏然不见。这个梦,大约李群玉很高兴,常常讲给朋友听。前面提到的同时四川籍诗人李远就和李群玉交往甚笃,听他讲过此事。两年以后,李群玉得病身亡,大约就是神女所谓“游于汗漫”去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8 22:46:39 
回复 
  
  李远字求古,也是一个“夸迈流俗,为诗多逸气”的人。宣宗时,宰相令狐綯要任命他为杭州刺史。皇帝说:“此人做诗,有‘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的话,他整天饮酒下棋,能做地方官吗?”宰相说:“这是诗人偶尔感兴,未必真是如此懒散。”皇帝说:“好吧,让他去试试,看他政绩如何。”李远上任之后,果然清廉能干,大得民心。
  李远爱吃鸭。凡有贵客经过他的治邑,他不送财物,止送两只绿头鸭。他又喜欢收藏历史文物,特别注意于天宝遗物,曾在关中一个和尚处访得一双杨贵妃的袜子,郑重珍藏,常常取出来给朋友们赏玩。李群玉在黄陵庙题诗时,李远正任江州刺史。李群玉从湖南东游,路过九江,访晤李远。二人谈笑永日,情谊极为契合。李群玉又讲起黄陵庙梦中的爱情遭遇,李远也取出杨妃的袜子给群玉欣赏,并说:“我自从得到这双又软又轻,既香既窄的妙物之后,每次一见,就好象身在马嵬坡下与贵妃会合。”于是二人皆拊掌戏笑,各有赋诗(见《唐才子传》)。
  
  根据全唐诗的记录,前面李远的《黄陵庙词》一诗也有可能是李群玉所作。在李群玉的诗集中也有这首诗。而黄陵庙极可能是湖南洞庭湖边的黄陵庙,而非西陵峡口原称“黄牛庙”的黄陵庙。
  西陵峡口的黄牛庙据清人考证始建于汉代,但直到宋朝还叫黄牛庙。什么时候改为黄陵庙呢?一说是宋朝,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因为要祭祀禹王而改名。也有说是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所改;另一说是明朝。《东湖县志》卷二十六载:明洪武初,正式封黄牛庙所祀之牛归神;永乐壬寅(1422年)年冬,佥事张思安按部夷陵,闻黄陵江石滩群虎为害,当地设井捕获十有三焉,遂率夷陵守汪善并拜之,感谢黄陵神之灵应默佑做于斯民,并撰《黄陵神灵应碑记》。由此可见,黄陵庙之称应始于明洪武年间。
  不管“黄牛庙”改为“黄陵庙”之名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晚于李群玉和李远所处的唐朝。所以这首《黄陵庙词》所描写的黄陵庙都不会是西陵峡口这个黄陵庙。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8 23:54:41 
回复 
  有诗歌,有历史,有地理,有人物。好/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9 08:46:06 
回复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一个“灰”字道出了古今多少人的无可奈何望着天的心境!好似
  
  置身于茫茫黑夜,没有些许的光亮,只有让人窒息的黑暗、黑暗...
  
  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只有让人抓狂的无助、无奈和苦楚!!
  
  这种情绪长期积累,的确让人心情灰暗。让我想起了《报任安书》
  
  的中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司
  
  马迁的痛怎一个“灰”字了得!!!
  
   采撷也有点“灰”了。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9 08:53:25 
回复 
  
   上面的调调有点低沉哈,跳出来,好好欣赏美文美图。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9 08:55:59 
回复 
  
   上面的调调有点低沉哈,跳出来,好好欣赏美文美图。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5-29 09:22:20 
回复 
  呵呵,顶起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29 09:46:45 
回复 
  李远与李群玉共同把玩杨妃的袜子一事,让我想起明末何元朗脱下妓女王赛玉的绣花鞋作饮酒的杯托,王世桢还作诗以记其盛。高雅与庸俗其实也就在一线间。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0:05:09 
回复 
  
  二十四,女冠青娥咏风流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温庭筠《女冠子》其一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
  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
  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温庭筠《女冠子》其二
  
  《女冠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双凤翘》。女冠即女道士。唐代王建《唐昌观玉蕊花》诗云:“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玉明。”女冠亦称女黄冠,又称女冠子,即女道士。《女冠子》词调最初是咏女道士生活的。温庭筠最先用此词牌填词,可以说是《女冠子》词牌的创制者。
  其一是写那女道士含着娇态含着笑,翠眉已薄胭脂淡,青丝鬓发轻如蝉翼,身姿却窈窕动人。
  头上的玉簪寒如秋水,身边的帷幕轻纱如卷碧烟。
  坐到梳妆台前,鸾镜中的她轻衣薄裳,肌肤胜雪,美丽性感;站在凤楼前,她身姿亭亭如玲珑玉树,袅袅如弱柳垂条。她希望那美丽的同修女道,早日成为神仙。
  其二是写身为女道士的她身披彩霞般的披肩,鬓发秀美如云。她的手轻握镶金铜镜,镜里的容颜美丽如雪。她对镜描画着略带愁意的蛾眉,回转轻扇遮面轻语,脉脉含羞放下了锦绣帷帐。在玉楼上盼望很久了,恨那人来得太迟。自己早晚总要乘那鸾凤远去,到时不要遗落。
  如此娇美飘逸的仪态,如此华美精致的服饰,与以往温词中暖玉浓香相比,这两首《女冠子》写得不失女性的娇妍清丽、甚至有几分冶艳性感,同时也多了几分飘逸的仙家气息。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有了神仙光环的美女道士,也许对凡尘中人有着某种致命的诱惑力。所以,只看这两首词的文字,谁也不会想到温飞卿写的是女道士。
  只有“早晚乘鸾去,莫相遗”一句,让人想起《集仙录》中所载:天使降时,鸾鹤千万,众仙毕集,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一派得道升天的景象。有道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0:48:28 
回复 
  黄帝陵乃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神往敬仰之处!
  顶这个——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0:54:50 
回复 
  如果说红豆是相思豆,子规当是相思鸟了

作者:小新的老公 回复日期:2010-05-29 11:08:25 
回复 
  喜欢楼主的风格和基调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1:09:14 
回复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0:48:28 
    黄帝陵乃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神往敬仰之处!
    顶这个——
  ---------------------------------------------------------
  除了陕西的黄帝陵,其他地方的黄陵庙之类好象不都是祭祀黄帝的.
  湖南湘阴的黄陵庙是纪念舜帝和娥皇女英,西陵峡的黄陵庙是为了纪念黄牛助大禹开山治水的,也算纪念禹王的吧.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0:54:50 
    如果说红豆是相思豆,子规当是相思鸟了
  ----------------------------------------------------
  是的,子规好象有别名叫相思鸟.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1:16:20 
回复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8 23:54:41 
  有诗歌,有历史,有地理,有人物。好/
  ----------------------------------------------
  谢关耳兄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9 08:46:06 
  一寸相思一寸灰,采撷也有点“灰”了。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29 08:53:25 
  上面的调调有点低沉哈,跳出来,好好欣赏美文美图。
  ------------------------------------------------
  对,要快乐面对人生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5-29 09:22:20 
    呵呵,顶起
  ------------------------------------------
  欢迎木鱼快乐现身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29 09:46:45 
    李远与李群玉共同把玩杨妃的袜子一事,让我想起明末何元朗脱下妓女王赛玉的绣花鞋作饮酒的杯托,王世桢还作诗以记其盛。高雅与庸俗其实也就在一线间。
  ------------------------------------------------------
  呵呵,赵本山认为雅是装出来的.
  
  作者:小新的老公 回复日期:2010-05-29 11:08:25 
    喜欢楼主的风格和基调
  ---------------------------------------------------------
  谢谢,欢迎新朋友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0-05-29 11:31:27 
回复 
  几天没来,赶紧来补课!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1:49:28 
回复 
  
  唐代是道教兴盛的朝代。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奉道教教祖老子为其祖先,其后诸帝,大多是道教的狂热信奉者,其中尤以灭佛的唐武宗为甚。皇室崇奉道教,社会上崇道风气就格外浓厚,在道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由唐到五代的女道士们是一群十分特殊的女人,上至皇家贵族的公主名媛,下至青楼歌女都有出家当女冠者。尤其是皇家女道士更加惹眼,这是因为大唐的皇家公主以做女道士为时尚,纷纷出宫争做女道士。所以,唐代女冠可区分为修真女冠及宫观女冠两类,后者即专指公主女冠。
  自高祖至昭宗,唐朝公主度道出家者屡见不鲜。据清人龚自珍的考证,唐后妃公主当女冠者,仅见诸文献的就有四十馀人。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睿宗的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玄宗的女儿万安公主、寿春公主,代宗的女儿华阳公主,德宗的女儿文安公主,顺宗的女儿浔阳公主、平恩公主、邵阳公主,宪宗的女儿永嘉公主、永安公主,穆宗的女儿义昌公主、安康公主等都曾入道为女冠,且基本上都是自愿出家的。
  出家入道与舍家为尼,在唐代具有不同意义,这因为道教独有的探求不死的特质,让入道者得到另一种生命的关怀。唐代公主的入道动机,可归纳为慕道、追福、延命以及夫死舍家与避世借口等。这些都与宗教意识的皈依强度有关。但是更多的时候,公主们主动入道,还是为了能够享受情感方面的自由。其实,唐朝公主的所谓出家并不严格,不用青灯古佛、面壁思过。出家,只是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亦或可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选择。
  在出家与出嫁间,很多唐代女子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而且出家之人也并不辛苦,道观中常有风流名士为座上宾,品茗抚琴、吟诗作对,相当于时尚的文化沙龙。而在觥壶交错之际,眼波流转、眉目传情,自然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唐代女道士不但是文化沙龙的女主播,也几乎都是文坛交际花。公主贵为天子之女,身份尊祟,公主选择入道,在民间掀起入道风气,而公主养尊处优的闲适入道,生活,也不同于民间道士的苦修清冷,它使女冠生活成为唐代的一种时髦。
  武则天的刁蛮女儿太平公主就曾有过入道的经历。咸亨元年(670),武则天母亲杨氏亡故,“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这时,太平公主八岁。武则天为了让亡母在阴间安享冥福,就让自己最宠爱的女儿以“为外祖母杨氏积福”的名义出家为道士,为母亲祈福。仪凤年间(676—679),太平公主已经十六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熏戒,以拒和亲”。屡犯唐边境的吐番请以太平公主和亲,武则天舍不得宝贝女儿下嫁到边远之地受苦,又不敢得罪吐番,于是就耍了一个花招,为太平公主建了一座太平观,让她到道观去当观主,真的出家当了女道士,以此来拒绝吐番的求婚。武则天不愿太平公主远嫁吐蕃,就为女儿筑起了太平观,让太平公主正式入住太平观为观主,一直等到和婚事息。(见《新唐书》)
  可见,太平公主的两次出家大概都是“虚晃一枪”,前一次可能只是象征性的,不一定真的就到道观“出家”,而后一次虽然当了太平观主,也只是为了骗骗吐番而已——武则天后来还是物色了光禄卿薛曜与唐太宗女城阳公主的儿子薛绍为太平公主的驸马。
  据说太平公主的相貌体态与性情作风与武则天甚为相似,武则天对她的儿子心狠手辣,杀的杀贬的贬,但对这个“颇有乃母之风”的女儿却十分宠爱、百般呵护。从以上史籍文字也可略见一斑。
  

作者:Alice_0 回复日期:2010-05-29 11:55:24 
回复 
  细细品名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2:11:13 
回复 
   李唐皇帝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大抵与他们姓氏和崇尚道教有关,从李唐修家谱时认道教老子李耳为自家祖先这一点便可窥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崇拜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后来还有更高的称谓。他酷爱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对《道德经》手不释卷,亲笔逐篇进行批阅,还曾下诏将《道德经》遍颁全国,每户必有一册通读。他还让精研黄老的学士到京城对策,辩论胜出者即可当官。

作者:小样乃莫嚣 回复日期:2010-05-29 12:12:15 
回复 
  马克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9 14:04:35 
回复 
  杨贵妃也做道士,先为寿王妃,再“出家”,后嫁给皇帝。呵呵。唐时贵族女道士的风流,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7:14:12 
回复 
  作者:Alice_0 回复日期:2010-05-29 11:55:24 
    细细品名
  ---------------------------------------------------
  谢谢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29 12:11:13 
  李唐皇帝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大抵与他们姓氏和崇尚道教有关,从李唐修家谱时认道教老子李耳为自家祖先这一点便可窥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崇拜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后来还有更高的称谓。他酷爱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对《道德经》手不释卷,亲笔逐篇进行批阅,还曾下诏将《道德经》遍颁全国,每户必有一册通读。他还让精研黄老的学士到京城对策,辩论胜出者即可当官。
  --------------------------------------------------
  是的,唐朝基本上是道教当家
  
  作者:小样乃莫嚣 回复日期:2010-05-29 12:12:15 
    马克
  -----------------------------------------------------
  谢过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9 14:04:35 
  杨贵妃也做道士,先为寿王妃,再“出家”,后嫁给皇帝。呵呵。唐时贵族女道士的风流,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
  是呵,不过杨入道只是个过渡而已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7:51:27 
回复 
  
  唐朝公主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18:39:47 
回复 
  
  当然,如果说起唐朝公主中最有名的女道士,就不能不说玉真公主了。
  玉真公主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只有三两岁的时候,母亲窦德妃就被武则天诬陷后秘密处死。她的童年生活几乎都是在武则天的巨大阴影下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在她成长为一个青春少女的那些时光,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却多为血腥的宫庭争斗。帝王家的人伦亲情被权力抢夺撕得粉碎。那些飞扬跋扈、权倾朝野的公主,如武则天与高宗李治之女太平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安乐公主到最后却往往死得很惨。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唐睿宗李旦的女儿玉真公主很像惜春,已经“堪破三春景不长”。在父亲唐睿宗继位后,她决心和姐姐金仙公主一同出家。
  爱女心切的唐睿宗李旦当然不会轻易同意这个要求。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女儿总有些歉疚:她们从小就在动荡和恐惧中成长,好不容易现在自己登上大位,总想让儿女们过上幸福生活。睿宗是怕道观的清修生活委屈了自己的女儿。但玉真公主却很坚决,她提出了“为母亲窦妃祈福”的理由。这大概使睿宗不禁感动于女儿的一片孝心,想起了她横遭不测的可怜母亲窦氏,现在的确成了孤魂野鬼,需要至亲的人来超度一番。于是,唐睿宗就同意了女儿的请求。唐睿宗怜惜爱女,于是下诏大兴土木,为金仙、玉真姐妹修建豪华道观。
  这年春天,正是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时节,在长安城外,一项名为“玉真观”的浩大工程动工了。每天都有上万的黎民百姓,被迫放下农事活儿前去建造道观。当时就有大臣专门上奏说:“陛下爱两女,而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沙。道路流言,皆云用钱百万。”大臣认为学道应该淡泊,就像老庄那样,不应该动用这么多财务和人工,劝睿宗不要过于溺爱公主而费国财。可李旦一方面称赞大臣们的说法,另一方面却依然大兴土木,将玉真公主的道观建设地比皇宫还要华丽。
  经过一年多的修建,玉真公主住进了“璇台玉榭,宝象珍龛”的华丽道观。唐睿宗又派了许多歌舞女郎前来陪伴宝贝女儿,并有退休宫女侍奉公主起居。公主的开销用度一律参照皇家标准。玉真道观俨然成了一座女子宫殿,还模拟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修建了人工山水景致。
  唐诗中有“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的句子,“持盈”就是玉真公主的字,她有一顶玉叶冠,是无价珍宝,“时人莫计其价”。唐《李群玉诗集•玉真冠》有句云:“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每到清风朗月之夜,戴玉叶冠的持盈法师(玉真公主)便邀朋会友,召集名人雅士饮酒作乐,;丝竹之声、赏诗之笑,自然随轻风飘出道观,缕缕仙乐令人不胜神往。所以,玉真公主名为出家,实则在搬离皇宫逃出禁锢后,都过上了更为逍遥自在的日子,俨然是单身女王。
  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因一母同胞的血缘关系,对妹妹玉真公主更加宠爱。玉真公主经常云游四方,她在王屋山等地拥有多处壮丽道观;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还有诸如:玉真观、安国观、别馆、山庄、旧居等大型别墅。此时在玉真公主的周围出现了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玉真公主年轻貌美、行动自由,加上唐代对女子的约束本来也少,所以关于她与一些文人墨客的交往故事就渐渐浮出了历史地表。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9 21:39:17 
回复 
  以诗谈史,顶。
  
  玉真的姐姐金仙好像也出家。
  
  做道士也许只是个幌子,不过,我倒喜欢唐代贵族女子独立的个性,他们大概对宫廷以及婚姻生活的厌倦,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么有其他借口逃脱,因此就干脆选择做道士。呵呵。红楼梦那个妙玉,大概也是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女人,她看上的男人没看上她,看上她的男人她没看上,然后就变成圣女,甘愿一直单身下去。。。。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5-29 21:43:10 
回复 
  呵呵,一周没来了,
  
  呵呵,今日补看,补丁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5-29 21:48:23 
回复 
  玉真公主和王维。。。。

作者:王莞蓉 回复日期:2010-05-29 22:07:52 
回复 
  同意孟兄,其实唐朝公主们出家或做道士,就是她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的选择,为了更自由~~~~

作者:王莞蓉 回复日期:2010-05-29 22:10:20 
回复 
  玉真公主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好像也有过交流~~~~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29 22:57:15 
回复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29 21:39:17 
  以诗谈史,顶。玉真的姐姐金仙好像也出家。
  做道士也许只是个幌子,不过,我倒喜欢唐代贵族女子独立的个性,他们大概对宫廷以及婚姻生活的厌倦,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么有其他借口逃脱,因此就干脆选择做道士。呵呵。红楼梦那个妙玉,大概也是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女人,她看上的男人没看上她,看上她的男人她没看上,然后就变成圣女,甘愿一直单身下去。。。。
  ------------------------------------------------------
  是的,公主做道士相当于换种生活方式,其实更自由了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5-29 21:43:10 
    呵呵,一周没来了,呵呵,今日补看,补丁
  ---------------------------------------------------------
  谢谢木鱼兄.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2010-05-29 21:48:23 
    玉真公主和王维。。。。
  -----------------------------------------------------
  我一直很纠结呵,下面的唐朝八卦到底是写还是不写呢?
  
  作者:王莞蓉 回复日期:2010-05-29 22:07:52 
    同意孟兄,其实唐朝公主们出家或做道士,就是她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的选择,为了更自由~~~~
  作者:王莞蓉 回复日期:2010-05-29 22:10:20 
    玉真公主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好像也有过交流~~~~
  ----------------------------------------------------
  嗯,玉真公主不简单,唐朝诗坛的一仙一佛都和她有关联.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30 08:11:32 
回复 
  是的,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为什么一定要把她往粘腻的世俗社会中推呢?她自己选择的是离开人群,但留给后世的是永远与更高的审美在一起。
  与之较,李清照足见不幸。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0 10:39:30 
回复 
  问好
  

作者:fleternal 回复日期:2010-05-30 11:18:29 
回复 
  真美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0 17:48:17 
回复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30 08:11:32 
    是的,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为什么一定要把她往粘腻的世俗社会中推呢?她自己选择的是离开人群,但留给后世的是永远与更高的审美在一起。
    与之较,李清照足见不幸。
   ---------------------------------------------------------
  唐朝算是女人活得比较扬眉吐气的时代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0 10:39:30 
    问好
  --------------------------------------------------
  谢谢  
  
  作者:fleternal 回复日期:2010-05-30 11:18:29 
    真美
  -----------------------------------------------------
  谢谢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30 20:53:22 
回复 
   经过一年多的修建,玉真公主住进了“璇台玉榭,宝象珍龛”的华丽道观。唐睿宗又派了许多歌舞女郎前来陪伴宝贝女儿,并有退休宫女侍奉公主起居。公主的开销用度一律参照皇家标准。玉真道观俨然成了一座女子宫殿,还模拟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修建了人工山水景致。
  -----------------------
  哈哈,这道观成了五星级旅游度假大酒店了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31 09:13:26 
回复 
  
   问候,辛苦了!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0:04:06 
回复 
  
  前面讲到玉真公主入道以后,由于她年轻貌美,身份高贵,行动自由,加上唐代本身就对女子约束很少,所以玉真观里日日歌舞,夕夕欢宴,好不热闹。平时,大唐不少成名和没成名的青年才俊在玉真观里出出进进,这其中就有唐朝的顶级才子——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
  说实话,本人对李白的一生行状是比较熟悉的,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与玉真公主有过什么私情。但在网络上却经常看到玉真公主与李白的八卦,还有王维,说得有鼻子有眼睛,头头是道。这样的“三角”恋情自然是比较吸引眼球的。于是,笔者就从网上和史书里收集了一下相关的信息。
  也许,所有的捕风捉影都源于一首李白的诗《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诗的大意是玉真仙人常常去太华峰潜心修道。每到清晨就会听到天上雷声滚滚,犹如震响天鼓;狂风大作则有双龙飞腾于云雾之中。玉真仙人弄电行云,来去无踪。过不了多久,她(就可以成仙得道)去少室山时,王母娘娘也会亲自出来迎接。这首诗打着鲜明的李白烙印,瑰丽的想象,奇绝的比喻,即便明知是吹捧之辞,也可以读出一份浪漫想象和飞扬的才气。难怪有人这样夸太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游终南山在楼观见到玉真公主,希望得到举荐,就写了《玉真仙人词》。也许正是因为李白称赞有术,所以玉真公主非常高兴,几次在哥哥唐玄宗的面前推荐李白。也有人考证李白曾几次入住玉真公主的别墅,二人寻仙悟道、炼丹服药,情谊非比寻常。还说李白三十岁以后的人生,跟玉真公主都有若隐若现的联系。玉真公主喜欢往名山访道求仙,炼丹磕药。李白恰好在少年时也喜欢。玉真公主去过的名山,从李白诗里看出,他大都去过的。十二年后即天宝元年,李白终于通过玉真公主的力荐,被唐玄宗召进宫中。
  至于玉真公主与王维的传说则来源于《唐才子传》上的这样一段文字: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王维从小就才华出众,十九岁时赴京兆府试,中第一名解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却落第。于是王维就在宁王、岐王(都是玄宗的兄弟)府中出入,第二年将应举时,岐王就劝他去“九公主”的府上去。九公主即玉真公主。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才又看过王维的诗文,并对王维的才气大大地夸奖了一番。于是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王维如愿以偿地高中进士,授大乐丞。于是关于王维与公主的暧昧传言就开始出现了。王维因伶人舞黄狮事不合定制,事被贬为济州参军,这是一个九品小官。据说这是因为王维未经玉真公主同意,"擅自"娶妻的结果.
  可见,李白的一首《玉真仙人诗》和《唐才子传》中的一则逸闻成了各种传说的源头,“公主和大诗人的地下恋情”引爆了网络娱乐界。事实上,有人专门进行了考证,这些传言都没有根据。尽管这些多为传言,但唐代公主们的个性自由、性情洒脱却是引发人们各种猜测与想象的重要原因。她们的浪漫与奔放,与十九世纪欧洲宫庭的公主贵妇们有一拚。
  
  (本想写写收集到有关玉真与李白,王维的八卦传说,可发现有关传闻大多为今人的猜测和演绎,还有人进行了考证和反驳,故一度犹豫,今只简略代过.想知道的可以查查百度搜索.)
  

作者:alphagm 回复日期:2010-05-31 10:38:22 
回复 
  mark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1:24:34 
回复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30 20:53:22 
    哈哈,这道观成了五星级旅游度假大酒店了
  --------------------------------------------------
  如果老肃穿越过去,只怕就是这个感觉. 只是没空调没电视没网络,但公主肯定会派两个宫女并一个特级厨师专职伺候老肃的,呵呵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5-31 09:13:26 
     问候,辛苦了!
  ------------------------------------------------------
  谢谢采撷的问候
  
  作者:alphagm 回复日期:2010-05-31 10:38:22 
    mark
  --------------------------------------------
  谢过朋友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1 12:18:05 
回复 
  难怪有人这样夸太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我记得这似是台湾余光中先生的诗。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31 12:31:58 
回复 
  呵呵,我可真心希望李白和王维与公主有飘渺一段故事。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4:41:00 
回复 
  
  在整个唐五代,文人与女冠都保持着一种相当密切的互动关系,风流放浪如温庭筠者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并不以风流名世的李白、李颀、王昌龄等,都与女道士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文人与女冠的诗文往来和冶游相狎或许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女冠中才貌双全,艳名最著者,或当推鱼玄机和李季兰二人。才女而兼女冠,这对唐代文士来说有着双重魅力。鱼玄机前面已经讲,这里着重讲讲李季兰。
  李冶,字季兰,当属女冠中的风流人物。在那个时代,李季兰在交际圈中风头甚健,其交际范围上通皇帝王公,下至僧道隐士。这个江南女子自幼聪慧且早熟。据说在李季兰五六岁时,父亲抱她在蔷薇花架下让她即景做诗。她居然脱口咏出了这样的诗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李季兰的父亲大吃一惊,越琢磨越不对,皱着眉头断言:“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在她的父亲眼里:架却就是“嫁却”,小女孩儿家家的,说什么“经时不嫁”、“心绪乱”的,长大了肯乖乖做三从四德的良家女子么?于是将她送入玉真观修行。
  后来,李季兰渐渐出落成婷婷少女,书画、弹琴、诗赋,她样样精通。后来她入了道门成为女冠,风姿俊美而带着几丝飘逸的仙家气息。姣好的容貌在一身道袍映衬下显得清丽脱俗。如此女冠对风流才子们的诱惑力可想而知。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季兰便和他们饮酒吟诗,一唱一和。举止之间,充满了任情任性、放荡不羁的魅惑。可见“知女莫如父”,李季兰的父亲虽没有看错自己的女儿。李冶生性风流,即使进了道观,做了女冠,也是不改风流本色,依旧我行我素。
  《唐才子传》称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李冶不仅美貌,且才华横溢,加之彼时道观开放自由,她便结交了众多社会才俊、文人雅士,亲密往来的有名士朱放、僧人皎然、茶圣陆羽等人。她的女性身份,她的美丽,她的黠慧,使她成为各色文人聚会中那一抹明艳的玫瑰色。像是外国时兴的文艺沙龙中必不可少的为男性所仰慕的中心女性,如众星捧月。而李冶豪放不羁的个性,也使其和众文人名士交往起来无拘无束,毫无羞涩拘谨之态。
  有一次朋友聚会,诗人刘长卿得了怪病——“阴重之疾”,也就是当代医学说的疝气。李季兰竟然莞尔一笑,当着众人的面,用陶渊明的名句询问:“我听说,你‘山气(音同疝气)日夕佳’?”刘长卿嘻嘻一笑,用布兜托起肿胀下垂的下腹,同样念着陶渊明的诗答道:“是啊,我这是‘众(音同重)鸟欣有托’了。”满席喷饭大笑。寄情世外山水的陶诗,竟能作如此调笑之用,这两人的“歪才”实在高明,李季兰的泼辣和大胆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由此可知当时的风气。而李季兰正是开这路风气的重要人物,这件谑事也是唐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段子之一。
  李季兰一生情事不断。她曾对隐居剡溪的诗人朱放一往情深:“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水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深深的思念、聚少离多的无奈,洋溢笔端。她一度对诗人阎伯钧也动了真情,“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离愁别绪,殷殷叮嘱,跃然纸上。但这份感情带给了李季兰深深的伤害。也许是相思太多,她的笔下,对相思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一位女冠,却毫不掩饰自己的个人情感,可见其人之坦荡,其诗之放荡。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一次次柔情只换来一次次的辜负,直至最后,是一次次的失望,“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一首《八至》,把夫妻关系一语道破。这首诗现在看来,倒是和顾城的《远和近》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敏感,对人情世事的深刻洞察,李冶兼而有之。这个女人真是既明慧又老练。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4:44:41 
回复 
  
  若说李季兰一生都为感情所累也不尽然。至少她还有一个“蓝颜知己”、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当她孤单一人、患病不起时,久别的陆羽前来探望,她喜极而泣,“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不乏爱情,不乏异性,不乏热闹,虽为女冠,李冶的世俗生活却是多姿多彩。自由社交,自由谈笑,自由创作,李冶放纵恣肆的单身生活倒也让人羡慕。性别的芥蒂,道德的约束,在她那里却是不起作用,颇有女性主义者的范儿。以此看来,在唐朝,女冠确是相当自由的,在摆脱了父母、丈夫、家庭的约束后,她们甚至比一般女子都来得自由和独立。
  出口成章的天才灵气、率真坦荡的真性情,使李季兰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当中独具魅力。人称“置之大历十才子之中,不可复辩”。她的《寄校书七叔》中“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两句一出,立即艳惊四座,“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刘长卿从此称她为“女中诗豪”。虽然身为女子,笔下多写情事,但其诗意才情足以和盛唐男子一比高下。唐代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这样评价:“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当时,李季兰的诗名之大,不仅才子仰慕,就连风流的唐玄宗也好奇心大起,一道诏书,让她进宫。可惜,季兰已不再年轻了。她盈盈拜倒,缓缓亮相,君臣一片叹息——眼前人物,虽不能和汉代美女史学家班昭相比,但迟暮之年,尤是动人啊。大家敬称她一声:“俊媪(漂亮老太婆)”。心高气傲的李季兰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不能以鼎盛之年、绝世之貌,去迎接大唐皇帝的目光,是她一生中极大的遗憾。她写下了极度哀伤的句子,“多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迟暮之年,李季兰还遇到了最大的动乱。“安史之乱”爆发,打碎了唐朝百年的繁华和幸福,国家无可救药地走向了衰落。玄宗退位,藩镇割据,历经肃宗、代宗两朝之后,德宗李适在没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开始削藩。本已稳定的局势再度动荡,长安又一次落入了硝烟之中。德宗匆匆逃离,放弃了他的子民。而大将朱泚,趁机占领宫廷,胁迫重臣,自称大秦皇帝。
  此时的李季兰,和众多文人一样,身无长物,又无力逃亡,只好留在长安。悲哀的是,她的盛名,竟让她无法在乱世中隐居自保——叛将朱泚要她写诗,好给脸上贴金。也许,是出于叛将的逼迫;也许,是出于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总之,李季兰写了。这一写,拉开了她悲剧命运的序幕。在费尽气力平叛之后,德宗皇帝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大肆诛杀叛将余党。而李季兰的行为,等同叛国。盛怒之下的德宗,将李季兰召入宫中,大声斥责道:“你既然是个诗人,怎就不知道严巨川的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啊!你就做不到吗?”
  李季兰无言以对。德宗掉过头去,说:“扑杀。”这就是乱棍打死之刑。在法律完备的唐代,死刑只有两种,或者斩首,或者绞死。“扑杀”,已经是不合法律要求的“私刑”。没有人知道,李季兰究竟在诗里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使德宗竟然对一个年老体弱的女子施以如此酷刑。一缕香魂就此消散,只留下保存在全唐诗中的16首诗篇,依稀可见女诗人昔日的才情风流。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1 15:16:15 
回复 
  呀,大沙发啊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6:56:15 
回复 
  
  金巧巧版的玉真公主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31 17:56:35 
回复 
  前来探望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8:30:53 
回复 
  
  玉真公主墓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31 18:36:26 
回复 
  好,喜欢。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19:26:48 
回复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1 12:18:05 
    难怪有人这样夸太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我记得这似是台湾余光中先生的诗。
  -----------------------------------------------------
  是的.打错一个字:酒入豪肠
  
  作者:酒量犹豪人渐枯 回复日期:2010-05-31 12:31:58 
    呵呵,我可真心希望李白和王维与公主有飘渺一段故事
  -----------------------------------------------------
  我也很想他们有点事,笔下就有闪光点了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5-31 15:16:15 
    呀,大沙发啊
  --------------------------------------------------
  谢嵩阳兄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5-31 17:56:35 
    前来探望
  ----------------------------------------------------
  谢瀚海兄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5-31 18:36:26 
    好,喜欢。
  ----------------------------------------------------
  谢关耳兄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回复日期:2010-05-31 20:19:45 
回复 
  终于正常了,赶紧来补课……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5-31 21:47:21 
回复 
  
  唐时文人宴乐图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31 23:23:06 
回复 
  早年看过《茶圣陆羽》的电视连续剧,李季兰和陆羽拍拖得紧啊!
  德宗皇帝杀李季兰,做的有些过了!

作者:alphagm 回复日期:2010-06-01 07:28:43 
回复 
  up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6-01 08:59:06 
回复 
  
   楼里都是有见识的人,就采撷是个小学生,
  
   好好采撷,不负楼主精心打造的唯美花间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6-01 12:15:29 
回复 
  呵呵,来品美花间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6-01 13:59:32 
回复 
  
  在唐朝,贵为天子之女都舍身向道,则民间女子纷纷效尤自然在意料之中。
  据《唐六典》卷四载,当时全国宫观总数达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其中女冠观为五百五十所。在京师长安,就有景云观(务本坊)、金仙观(辅兴坊)、玉真观(辅兴坊)、咸宜观(亲仁坊)等十来所大型女观。道教在唐朝之盛况这些女观对外开放,准许游人参观,甚至可出租房子给士子居住,这就为女冠们结识社会各界人士创造了条件。
  婚姻问题是唐五代妇女出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五代的女冠多有婚姻不幸的女子,这些失婚女子栖身道观,往往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概并不是真心想出家,一辈子与黄卷青灯为伴的。在众多的女道士当中,有不少人颇具才艺,工诗能文,好与文人墨客往来酬唱。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年轻女冠与士子发生恋情乃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身世经历不同寻常的、美貌而有文化的、有艺术修养又有风情的女道士们,令唐代的文士们何等地心驰神往、梦魂颠倒!
  故唐五代文人用词牌为《女冠子》、《天仙子》所填的词,多涉香艳旖旎的情事,其中内容很可能就是他们与她们交往的真实写照,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除温庭筠这两首《女冠子》外,同一时期的不少花间词人也相继以《女冠子》词牌填过词。
  如韦庄就写过这样一首《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后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人称“花间之别调”。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中坚,人称“温韦”。有《浣花集》。这首《女冠子》就记述了恋人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他俩把臂欷歔,说不尽的离愁别苦。“语多时,依旧桃花面”,特别是“频低柳叶眉”,“欲去又依依”的神态音容,宛在眼前。然而,夜长梦短,梦醒之后,更令人不胜伤悲。此词不似多数花间词之浓艳,而是在清淡中意味深远,耐得咀嚼。所谓“意婉词直”,“似直而纤”,别具风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点此词:此首通篇记梦境,一气赶下。梦中言语,情态皆真切生动。着末一句翻腾,将梦境点明,凝重而沉痛。韦词结句多畅发尽致,与温词之多含蓄者不同。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四月十七,看似质率,漫不经意,但却是心底深处爆发出来的真情,是这位少女魂牵梦萦的难忘时刻。所以说得这么郑重。"忍泪佯低面"二句,回忆别时的情态。“佯”字“半”字,把少女的娇怯心情、天真意态,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紧承上文的“忍泪”、“含羞”,言“泪”虽勉强忍住了,而“魂”却早已断了,人虽难相随,而梦却永远伴随你了。由表面的情态转到内心的活动,感情更加细腻,心曲更加委婉。这种真情痴心,除了天边那轮皓月,谁能够理解呢?因此,她要引月为平生知已了。
  《古今词话》讲到:“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善兼词韩。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状夺去。” 据说这两首女冠子词是为悼念亡姬而写的。这位美人姿质艳丽,亦擅诗词,是韦庄家里的宠姬。王建知道了,便说请她去“教内人为辞”,从韦庄身边夺走了她。韦庄嘴上不好说什么,心情非常抑郁,作了许多情意凄怨的词,人相传播,盛行于时。当这些动人的词传进王建宫中以后,这位美人便开始绝食,终于郁郁而死。韦庄当年力主王建称帝,也算是功臣,如今却连心爱的女子都无法挽留。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6-01 14:20:40 
回复 
  坐斜阳兄的沙发先
  

作者:孟斜阳 回复日期:2010-06-01 15:40:18 
回复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5-31 23:23:06 
  早年看过《茶圣陆羽》的电视连续剧,李季兰和陆羽拍拖得紧啊!
  德宗皇帝杀李季兰,做的有些过了!
  ---------------------------------------------------------
  其实我最希望她和陆羽结成良缘
  
  作者:alphagm 回复日期:2010-06-01 07:28:43 
    up
   -----------------------------------------------------
  谢过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6-01 08:59:06 
  楼里都是有见识的人,就采撷是个小学生,
  好好采撷,不负楼主精心打造的唯美花间
  ----------------------------------------------------
  呵呵,谢谢采撷朋友,祝节日快乐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6-01 12:15:29 
    呵呵,来品美花间
  ------------------------------------------------------
  祝木鱼兄每天快乐
    
  作者:嵩阳云树 回复日期:2010-06-01 14:20:40 
  坐斜阳兄的沙发先
  -------------------------------------------------
  谢谢嵩阳兄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6-01 16:09:20 
回复 
  作者:采撷采撷 回复日期:2010-06-01 08:59:06 
    楼里都是有见识的人,就采撷是个小学生,
    好好采撷,不负楼主精心打造的唯美花间
    ---------------------------------------
    呵呵,谢谢采撷朋友,祝节日快乐 
   =======================
   在学识上是小学生,非年龄也。呵呵~~~~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2010-06-01 18:02:29 
回复 
  看过顶起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回复日期:2010-06-01 18:14:43 
回复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这一句看似简练,却包含了环境、时间、人物和心情,实在是高。突然也想起了“寒塘渡鹤影,影月葬花魂”一句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2010-06-01 19:55:20 
回复 
  嗯,蜗牛是位超俗物外的人!

作者:alphagm 回复日期:2010-06-01 20:51:13 
回复 
  mark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10-06-02 08:46:32 
回复 
  呵呵,上班空闲,来品唯美花间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