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性行为的害处:父母恩重难报经(五、正文-子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6:49

佛 2009-10-25 20:49:22 阅读39 评论1   字号:大小 订阅

 第一章  百善孝为先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恩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
  这段经文描述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宏大,而为人子女者往往对父母不恩不义;所以佛陀告诉阿难:「以我来看,很多人虽然看起来是人,却只具备人的形貌而已。」
  「众生」与「人」有何差别呢?「众生」指的是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人如果欠缺仁德、感恩的心,不知以慈悲、智慧为依止,就离众生不远了!
  
孔子的弟子子游曾问孝于孔子: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做才算尽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儒家重视孝道,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们常常要彻底追究「孝」的意义。孔子回答的这段话,也可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认为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顺。所以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对待父母还要有一分敬重心。如果子女只像养牛养马一样,供给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内心恭敬尊重,那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怜啊?
  敬是表现于外的孝心,人性中美的形态就在于这分恭敬。以前的人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坐上座,子女坐下座;父母若站着,子女一定不敢坐着;甚至父母脸色不大对劲,做子女的就长跪不起,直到父母的脸色和缓才敢起来。反观现代人呢?
  曾经有位年轻的太太来看我,她说:「最近我怀孕了,不太敢出门活动,因为医师说我罹患糖尿病,怕影响胎儿,要我常常到医院检查。」她是怕影响胎儿,所以常常到医院,而不是因为她自己患有糖尿病才去检查。怀孕初期她就如此战战兢兢,这分牵挂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可想而知,一直要等到孩子生下来,医师宣布孩子一切健康正常,她才会安心。
  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
  孔子时代,有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能奉养父母,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也多认为如此,所以,佛陀感叹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
  人如果不能开启「人的本性」,则除了形貌与众生不一样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虽然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和佛陀差不多,一旦迷失真心,我们与众生其实差不了多少啊!学佛就是要好好觉悟人的真心本性。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太宰荡问庄子:「何谓仁爱?」庄子回道:「虎狼有仁爱。」
  一般人都认为虎狼是最凶猛残暴的,太宰荡一听到庄子说虎狼有仁爱,马上反驳说:「虎狼那么凶狠,怎么会有仁爱呢?」庄子回道:「虎狼也能父子相亲,所以有仁爱。」
  太宰荡再问:「请教什么是至仁?」庄子回道:「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挂碍于亲情之间的『爱』,对于周围的人,能不分亲疏,用同等的心念去相待。」这句话就是佛教所说的大爱了!佛陀告诉我们,普天之下的人,不论是我亲、非我亲,都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我们视普天下之人应亲疏平等;没有特别亲爱、没有特别疏远,当然也就没有仇恨怨嫌,这就是大爱——普遍的至亲至仁。
  唯有靠宗教的精神,来超越人生褊狭的小爱,如此才是理智的爱与孝。
  佛陀一再教育我们,人生在世间虽然是依个人业缘,但也必须经由父母辛苦地生育和养育,因此千万不要孤负父母这番生养的心血。
  有些人虽然投生人间,看起来人模人样,却无法尽到做人的本分,为什么呢?由于不懂得思念父母恩德,所以就不会生出恭敬心。为人子女者不懂仁义,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愚蒙。
  人和众生的区别就在礼节,如果奉养父母欠缺恭敬的心态,这和饲养其它的动物并无不同。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与其它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智慧,能够分辨善恶。人如果懂得怀念恩德,自然就会生出恭敬心来,如果不懂恩德二字,那就没有礼义可谈了。
  魏文侯常常和他一位贴身大臣谈话,每次谈话时大臣都会提起一位学者并赞美其德。有一天魏文侯就问这位大臣说:「这位学者是不是你的老师呢?」大臣答:「不是。」文侯又问:「既然不是你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听你提到他的名字而赞叹呢?」
  大臣回道:「因为他为人谨守人伦,堪为我的模范,有很多事情我都向他学习,所以我常常提到他的名字。」文侯再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呢?」大臣回道:「我的老师是郭顺子。」
  文侯说:「为什么我从来没听你提起你老师的名字呢?」大臣回道:「若说我的老师,那根本是无与伦比,我的知识、人品、行为,没有一样跟得上他老人家;他的人品、思想、知识已与宇宙天地合而为一了!他讲的道理很深,他的人生思想我是万不及一,因此我从来都不敢提老师的名字。」
  这位大臣有今天的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是父母生的,才能是老师培育的;可是他却因为老师的学德行为超然,无与伦比而不提师恩,反而和他较相近的人就念念不忘。所以魏文侯感叹地说,仁义礼节真像一堆经不起风雨的泥土,「只要风雨大水一冲,泥土就松散流失了!」这实在令人感慨仁义礼节淡薄如纸啊!
  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小故事,但相信对有心人能有很大的启发。有人说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太大,反而让子女不知父母恩,所以经文中说「不思爹娘」——不挂念父母亲,那挂念谁呢?当然是自己家中的配偶、子女。
  记得有一次慈济发放日,适逢台中会员数百人来参访,那天正好我谈到《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一段话。隔天他们要回家时,有一位中年妇女泪流满面地来找我,向我说:「师父,我一定要告诉您,我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媳妇,也是最不孝的女儿!过去我都不知父母、公婆对我的好,甚至还怨恨他们,不过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从今天开始,我要以行动来表现对他们的孝养;有一天我一定要带我的母亲、婆婆来,让师父看看我努力的成绩。」
  这位妇女看样子在婚前是个备受母亲宠爱的孩子,出嫁后可能是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媳妇,如今有缘听到了《父母恩重难报经》,经过深深地反省,知道了父母的恩情,才开始检讨自己对待公婆的态度。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都是从孝开始,有孝就会有恭敬心、有礼节,对长上有恭敬心、有礼节,对卑幼的人自然就会有无限的慈爱。


  第二章  饮母白血不孝不顺
  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
  母亲怀孕时,整整十个月,坐也不安、躺也不好,真是坐立困难;又好像是举着千斤重担,行走坐卧都非常辛苦,看到食物想吃又吃不下,如同一个长久卧病的人一样。
  「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母亲怀胎满十月临产时阵痛一阵又一阵,心中又害怕不可预知的情况。
  有一位四十几岁的高龄产妇,怀孕九个多月,到医院生产,随身携带很多衣服,她向医师说:「医师,我已经四十几岁了,现在怀的是第一胎,我的先生是独生子,我想以后我不可能再怀孕了,希望你无论如何要保住我肚子里的孩子,只要孩子保住了,我的生命没有关系,我从一怀孕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帮我穿上这些衣服就可以了。」
  这是多年前一位妇产科医师告诉我的事,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一位母亲在生产时,从来不顾虑到自己生命的安危,她全部的心念只想要保护孩子,真是令人感动的伟大母爱!
  「如杀猪羊,血流遍地」——母亲要生孩子时,就像猪羊被宰杀一样,血流遍地。
  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败母白血。
  孩子即使是安全地顺产,做母亲的还是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孩子生下后开始养育,母亲往往把食物苦的部分吞下去,甘甜的留给孩子吃,全心一意地照顾孩子。
  母亲不但要照顾孩子吃喝,而且还要清理儿女的大小便,不管多脏多臭,她还是不畏惧、不嫌弃,满心欢喜地清洗,一点也不怨叹,丝毫不觉得辛苦。不论寒冬或炎夏,她为了子女,一切苦都愿意忍受,干净舒服的地方留给子女睡,孩子尿湿的地方自己躺,总之,她愿意代替子女受一切苦。
  「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孩子从出生开始,三年内都吃母亲如白色鲜血般的乳汁;依赖母乳的营养,而能够发育良好、长得胖胖壮壮的,这是母亲养子的恩德。
  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
  父母为了养育子女成人,除了开心其健康外,还要用心教育,从小给予礼义的观念及培养生活所需的学识技能,等到长大成人,又要为子女的婚嫁、事业操心。
  常常听到做妈妈的说:「我实在很烦恼!」问她:「烦恼什到??」有的会说:「我的女儿快三十岁了,还找不到对象。」也有人说:「师父,我什么都很满足,但唯一遗憾的是我儿子到现在还没结婚。」
  儿女的婚嫁问题也是许多父母的一大责任、烦恼。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儿子能娶一个贤慧的媳妇,这个媳妇除了照顾家庭外,还要能辅助儿子的事业。甚至也有些人说:「媳妇对我们俩老不好没关系,只要她能照顾我儿子就好。」
  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希望能把他交给贤慧的媳妇照顾,娶媳妇当然必须费心选择,这是父母心。要嫁女儿也是同样的心态,女儿在家像珍宝一样,当然希望她嫁到夫家也能获爱得宠,这也是父母心啊!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是何等无微不至地关爱,即使他们长大成人,对于他们的婚姻嫁娶还要费尽心思;而且不只是为他们的婚嫁操心而已,还要关心他们的事业发展,这也都是父母心啊!
  做父母的只要能力所及,总是安排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留给子女最多的事业财产;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父母必须经过一番艰辛的创业历程。现在有很多企业家,以前都是从做学徒、扛米、洗瓶子……等苦工开始,他们能有今天这番事业,要付出多少辛苦、走过多少坎坷历程?
  父母创业的时候付出劳力,成功的时候,仍继续如履薄冰般地守成,精神负担很重,还要为子女的婚嫁事业担心。负担虽然如此辛苦、沉重,也不会奢望子女一丝的报答。
  父母不愿子女吃苦,希望能给子女最好的享受,然而很多做子女的却认为这是应该的,有些人甚至仗着父母亲的财势而目中无人,无法体会当初父母创业时低声下气、小心戒慎、看人脸色的艰辛。有很多纨挎子弟在外面吃喝玩乐,如果有人对他说:「你父亲以前是多么辛苦奋斗,你现在却这样挥霍?」他就说:「这是应该的啊!不然他赚那么多钱做什么?他那么节俭,我不花钱要留给谁花呢?」这就是无法知恩报恩。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
  子女有了一点病痛,父母就很担心,甚至担忧得自己也生病了,而且比子女的病还要严重;这点相信为人父母者一定最能体会。
  子女生病,父母照顾他们,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若是父母生病,子女去照顾,人家就不断夸赞:「好孝顺哦!真是难得!」
  有三位兄妹,他们的父亲在台北住院,但是却一直有个愿望——想到花莲来看我。做子女的非常孝顺,就向医院请假,随车放了一部轮椅,就载父亲来到花莲。
  这位父亲中风,手脚不灵活,话也说不清楚地坐在轮椅上,儿子扶着他的肩膀,女儿拉着他的手,倚在一旁传达他的语意,我看了的确打从心底感动,一再对他说:「你的子女真孝顺,你实在很有福报啊!」
  
父母心就是菩萨心,父母爱子女就像水由高处向下流一般自然恒常;而低处的水要往上流,则必须装上马达,所以我一再褒扬孝顺的子女,希望让为人子女者能因为获得这分尊重与赞美而更力行孝道。
  「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只要看到子女的病痊愈,做母亲的病自然不药而愈了。子女如果有病,父母的病会比他还严重,不只是身病,同时也会心病啊!
  
我们如果能常常忆念父母这分关怀,就要彻底检讨反省——人生最大的孝,莫过于让父母安心、并且让父母扬眉吐气,只要我们能发挥人生的功能,最起码不会令父母有所遗憾。什么事会让父母遗憾呢?不务正业,危害人群。所以为人子女者应恪尽的基本孝道就是要让父母欢喜安心。
  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
  父母这样用心养育子女,盼望儿女早日长大成人;一直到真的长大成人了,有些子女不但不孝顺,反而对父母忤逆伤害;即使亲族长辈好言相劝,仍出言顶撞,态度无礼,怒目以对。
  看看「瞋」这个字——双眉拉直,双目睁大,一副凶恶相;我们应该以笑脸迎人,不可以恶眼相视,尤其是对父母。
  有句话说:「和颜顺悦是孝。」为人子女若不会和悦顺从,常常忤逆父母,即使给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豪屋华厦,也不算尽孝道。反之,有些人虽然物质上无法让父母丰衣足食,但却能做到精神层面的孝敬——敬重顺从父母的心意,这样父母也会深感甘甜、贴心啊!
  人与众生的区别,在于人能敬慎知礼、有节有度。礼节包括语言,也包括上下有序的行为,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知礼要行之于礼,千万不可以恶眼相向。如果大家都能注意礼节、谦善和气,就可避免在人际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三章  毁辱亲情朋附恶人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毅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
  现代很多青少年只顾反应自己的心情好恶,对于长辈却失去应有的礼节,有些人如果祖父母管他,他就会说:「你管那么多做什么?我有父母管,凭什么要你管?」这是欺凌。如果叔叔、伯伯说他两句,他就会说:「我父母亲说我,我都不听了,你啰唆什么?管到我家来?」这也是欺凌啊!
  总而言之,面对至亲尊长而不懂得敬重的礼节,就是欺凌长辈。
  连自己的祖父母、叔伯、姑姨等长辈,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是同辈的兄弟姊妹呢?如此一来,因为自己欠缺礼节、不顺从教训,所以亲情也荡然无存了;更严重的,甚至反亲为敌、反爱为仇!
  几十年前,社会讲究友谊、珍惜亲情,不论是同宗或是世交,大家的情谊都非常亲密,尽管各自在外谋生,但亲族之间每年都会固定在祖厝中聚会数次。至少在二十年前的社会仍普遍存有这种现象。
  而这种礼节却随着时日慢慢变淡了。甚至有人认为祖厝没有用了,土地价格飘涨得这么快,应该把祖产卖掉。一旦谈到祖产出售,大家就彼此对立起来,总想要争多一点,因此演变成争吵、敌对的情形,结果失去了情谊礼节,更把这分亲族血缘忘掉了。
  父母不只生养子女,还费心地培育他们读书,从村庄的小学到乡镇的中学,进而到城市的大学。父母亲自己留在乡下节衣缩食,还是想尽办法让子女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膳食住宿,一切的起居与学业所需,无不是父母克勤克俭,省吃俭用而供应的。
  但是子女在外面求学,是否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呢?有些人不好好地用功念书,整日流连于不正当的场所,拿父母的血汗钱吃喝玩乐,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糟蹋父母的心血,这就是「虽曾从学,不遵范训」。
  尽管曾听老师讲述古圣先贤的例子,一旦下课之后,这些话就被抛诸脑后了。老师的教示都不依从了,更何况父母亲的叮咛呢?父母如果说他几句,他就顶撞:「你懂什么?现在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你的想法已经落伍了。」父母让他接受教育,没想到他却反过来轻视父母不合时代。
  有些人的父母年纪较大,当兄长的很辛苦地兄代父职,让弟妹完成学业。但弟妹是不是懂得感激兄长的付出呢?
  以前的人尊敬长兄就如同尊敬父亲一样,所以有句话说「长兄若父」,社会上也有不少兄姊牺牲自己,成就弟妹的感人事迹。偏偏有些人,连父母都不尊重,何况是兄长呢?他们甚至轻视兄弟的学问不如他,时时抱着抗逆排斥的心理。

    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
  这段经文是说为人子女的人,不懂出入的礼节,不知尊重父母。
  孔子说过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时候一定不出远门,如果非去不可,也一定要让父母亲知道去向。这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礼节。
  以前大部分子女在外出之前,会先征求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愿意让他出去,规定几个小时之内要回来,他们一定遵循吩咐,在时限之内回到家。或是隔天要出游,一定先向父母亲报告行程,让他们知道行踪。
  现代的子女常在换好了外出服之后,才丢下一句「妈!我要出去了。」然后转头就走;有些子女甚至连招呼也不打一声,更遑论事前禀报了。
  都非常高傲,执着于自己的意见,目无尊长,无法采纳长辈的建议。
  「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父母有教养的责任,如果子女犯错的时候,难免要教训、处罚。过去都是大家庭,孩儿遭长辈责骂了,不只是母亲会心疼,连一些婶婆、姨婆也会把孩子拉到一旁安慰:「我好心疼啊!心肝宝贝儿!」一些子女不敢违背长辈的原因,也就是由于这种亲情的呵护,这是互相的。
  现代父母大部分也是凡事以子女为第一,父母爱子女、祖父母疼孙子,有时候孩子犯错,父母想教训处罚,祖父母却护着他,或是父亲严格教导,母亲却心疼舍不得:这样一方要教导、一方要袒护的情况,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态。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瞋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
  父母、伯叔看到孩子犯错了想要责备几句,周围的人就会护慰安抚,有时难免养成孩子的骄纵和依赖。等到慢慢长大,没有适时地教育他,就会造成他以非为是,该接受的教育他不愿学,不正确的观念、行为,他却一味盲从。
  「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常感叹老师难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为反对而反对,舍不得子女被老师处罚,老师讲了一两句重话,做家长的就要去抗议,甚至威胁要控告老师、校长,造成孩子自以为是的错觉。
  孩子长大后,行为变得凶狠暴戾,除了不遵从父母训诲,甚至弃绝所有亲人,呼朋引伴、结交恶友;积久成习,便认错为对,指非为是了!
  佛陀不断警惕为人子女者,应时时体会父母的恩德,要做到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不只要教育孩子在家庭中长幼有序,也要教导孩子尊师重道,如此他才能吸收传统优良的道德观念。做父母的应努力使孩子在成长中认知正确方向,是则是,非则非,要能明辨是非善恶。

 

    第四章 违背爹娘欢会长乖

    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
  有些人因为小的时候未曾受到正确的思想和教育,以非为是,误是为非,长大之后,又加上社会的五欲诱惑,就容易走入歧途。
  现在的社会帮派林立,如果思想不坚定,极易被诱拐加入帮派为非作歹,即使有些人已经成家了,却仍背弃爹娘、抛妻弃子,走往他乡。这些人由于一念之差,往往造成离家别眷、背井离乡的憾事。
  有些人是为了做生意或是公务政事,不得不离开父母、家乡,时日一年年过去,事业一忙就无法回故乡去探亲;也有些人在外求学,学业成就了,或经商成功了,就在外面结婚;有了眷属的羁绊,就无暇顾及故乡中尚有年老的父母和疼爱他的姑姨伯叔,即使将老死在外,也没想到要回故乡了。
  有些父母卖房子、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等到子女学业有成,自己找到对象要结婚时,才写封信简单地告诉父母说:「我已找到对象,在同学的祝福中我们订婚了。」或是「我已经决定什么时候要结婚……。
  曾有一些父母拿着请帖或是启事来找我,面红耳赤的向我说:「师父,你看!我为了培养这个孩子,把田地都卖了,送他出国去念书,最后我只得到这张啦!」我对他们说:「有这张回来很不错啊!你既然想尽办法让他出国,一定希望他能专心学业,既然他能专心学业,现在又能专心建立家业,这又有什么错呢?你若能往好处想,善解孩子是出于孝顺,不敢劳动父母再为他操心找对象,所以临到结婚时才告诉你们一声;而且也可能是他们考虑到不敢劳动两位老人家再为他辛苦地跑到美国。看开些吧!亲情本来就是互相替对方着想。
  对方听了之后,想了想说:「师父,那我真要感谢他们了,如果不是如此,我的一颗心还是挂在子女身上,遇到刮风我就担心他着凉,整天担心他有没有吃饱睡好、有没有平安,其实这只是徒增烦恼而已。听你这么说,我就宽心多了。」
  又有一位母亲怒气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师父,我对人生已感到乏味,真是看破了,可是却又很不甘心!」我问她:「你既然已经看破了,又为什么不甘心呢?」
  她说:「我有个女儿,我和她爸爸是多么疼她啊!可以说是心头上的一块肉,在国内上大学时,为了考试要开夜车,我们整夜陪着她不敢睡,她爸爸为她挥扇赶蚊子,我就坐在她身边,四十分钟一杯茶、两个小时一杯牛奶。好不容易女儿大学毕业了,又送她出国留学,没想到她现在却找一个外国人结婚,而且是个黑人……。」
  我对她说:「要嫁的是你女儿,要共同生活的是他们,你既然疼女儿,就应该爱她所爱的人。」她说:「师父,我要怎么去爱呢?他全身黑漆漆的,我要如何去爱呢?」我说:「学佛人一定要有一分平常心、平等心,妳说妳看开了,事实上呢?现在妳正把『黑」和『白」压在心上呢!」
  她说:「这么说来,我应该成全她啰?说:「那她是不是忤逆我呢?」我回答她:而已,但是感情是一件很奥妙的事,她很想个妳不爱的人,不过她还算孝顺,在未结婚之前先写信向妳报告,告诉妳她爱上了一个人,非他不嫁。她如果不孝顺,是不会先告诉妳的。妳就用心去欣赏她所爱的人吧!别让她再有这分烦恼挂碍了。」
  为人父母的,既然已把儿女放洋了,还要把他的心拉住,那岂不是很痛苦?子女在外面选择对象结婚,婚后是不是回来,为人父母的就不要再挂碍那么多了。很多做父母的为子女尽心尽力,可是把子女送出国后,却产生了许多无奈的感觉,这也是为人子女者无法体会到的父母思念骨肉的心情。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
  有些人为了求学或是生意、公务而久留他乡,又因为结交恶友或是做事不谨慎,而惹来杀身之祸、牢狱之灾。
  几年前,有两位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发生严重车祸,父母亲友远在千里无法照顾,幸亏美国的慈济人闻讯,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父母家人欢欢喜喜地送他们出国,哪会想到孩子有一天会在他邦异国生死难卜?父母在这边肝肠寸断、烦恼悲痛,儿子则在那边孤凄无助、身心煎熬。类似这种亲子两相分离的情景,恐怕也不计其数。
  在他乡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灾祸;也有些人生活在人事的纷扰中,稍不留意也会得罪人,甚至会招惹杀身之祸。
  目前社会上犯罪的年龄逐年下降,曾有一个二十几人的犯罪集团,当中年龄最小的竟然只有十二岁,最大的也才十五岁。他们所犯的案件有抢劫、恐吓,还包括杀人,实在叫人悲叹忧心,也让做父母的感到惊慌——普天下的父母,有谁不担心自己的子女遭受威胁伤害,或担心自己的子女将来作奸犯科?做父母的可以说日夜都在为子女操心啊!
  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为人父母者看到自己的孩子做案犯罪,心中是多么痛苦啊!除了关心孩子被逮捕前的处境,还要烦恼孩子是否害怕、忧怖?更觉得愧对祖先,愧对所有的亲人、邻居,尤其抬不起头去面对社会大众,相信父母的心比孩子在外流亡的心还苦、还不安。

    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赢,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曝风吹。
  生、老、病、死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乡病了,因为有亲人照料,心理上还不会觉得孤单;万一在他乡生病了,没人照顾,那种飘零异乡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囚苦饥羸」——囚是囚禁牢狱,羸是体弱多病。出门在外,有些人因为犯了错被囚禁;也有人体弱多病,没人照顾。有时一个人如果贫病交加,虽然近在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一定肯去怜悯、接济他,更何况出门在外!
  人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不测之难。有些一人抱着远大的理想出国留学,但谁也无法保证他这辈子能一帆风顺。
  记得慈济医院启建前,功德会在花莲市内设有一个慈济义诊所,为贫病患者服务。有一位孤残病患,年龄才五十出头,来义诊所时,给人的直觉印象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除了中风半身不遂外,还有其它疾病,一直都住在救济院。
  他是台湾中部某望族之后,家世背景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他本人甚至曾留学日本。当时能出国留学的人实在不多,尤其能到日本去的人更少。
  他在日本学业顺利,由于家世好,生活来源无缺,不久之后便和一位同是台湾去的女孩子恋爱,进而结婚生子;他的家人还是照样供应他的生活费。
  等到学业成就了,他仍不想回来,也不找工作,因为他认为台湾的家人还是可以继续支持他的经济,让他生活无忧。然而,后来他又另外结交一位日本女孩,这两个女人为了他闹得不可开交,到最后双双离他而去。
  这位年轻人的感情、家庭都破裂了,只好回到台湾,后来父母相继过世,兄弟对他逐渐失望不再看重他,直到他四十几岁时,患了难以治疗的病,因此离开中部,流浪到花莲。
  由于疾病缠身,被送到残障救济院去,长时间以来看病吃药,完全都是靠慈济的义诊。
  这件真人实事的主角出身望族,衣食无缺、学业有成,却因为人生方向的不正确,造成老病、孤残、无依的下场,这种人生真是很可悲!
  
有些人自认为学业有成,将来一定前途无量;也有人认为自己出身望族,这辈子一定是衣食无缺,其实不然。佛陀说过「人生无常」,人生的变化往往是在刹那之间,所以眼前的环境并不代表一辈子就是如此。
  我常提醒大家要照顾好当下的这一念心,过去的不要再「妄念」,未来的也不要「幻想」,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现在,尽自己的本分和才能

    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
  身寄他乡,种种病苦,无人闻问,一直到死亡都没有人去救治;甚至有人死在街头或是荒地,任由风吹日晒,到尸体肿烂,最后剩下一雄白骨,也都无人收拾。
  几年前花莲监狱判处三位年轻人极刑,他们是台中县的原住民,由于一言不合,在船上将对方打成重伤,被害人在临终前写了一张字条,装在瓶子中。后来警方由字条内容才知道船上的命案,并查出凶手因而破案。
  结果三个人都被枪毙了,虽然监狱通知家属来收尸,可是家属都不肯出面,因此监狱就通知慈济功德会,要求我们帮他们收尸——埋葬在七星公墓,并处理一切善后问题。
  这二位年轻人因一念之差而做错事,最后的下场,却连父母都不愿来为他们收尸埋葬。
  「便与亲族,欢会长乖」——父母兄弟、亲戚族人本来可以常常聚会,共享欢乐,但有人为了求学飘洋过海,或为了公务生意而离乡背井。一念抉择离开了父母亲族,长时间互相背离,想回家又有诸多障碍,因而想要一起欢喜聚会可谓遥遥无期。
  父母为子女可说是用尽心血,从母亲怀胎的第一个月开始,就战战兢兢地守护着,直到子女出生之后惶惶恐恐地养育,长大了又用心教导使他完成学业。有的甚至送子女出国留学,希望他们学成归国光宗耀祖,没想到他们一出国就不再归来,弃绝了父母的无尽恩情,更忽略了长上的期待。父母辛苦一生,最后却落得子女一去不回头,这是不是违背了父母慈恩呢?

 

    第五章  忧念忆子不曾割舍

   不知二老:水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目前的社会要交朋友很容易,尤其更有机会结交异性朋友,可是这种男女之爱就像电光露水一样,短暂无常。所以佛陀说人生无常:「如露亦如电」,人的心和生命就是随着环境、时日与无常而转变。男女的情爱也像霓虹灯一样说变就变,唯一永远不变的情和爱,就是亲情之爱,不论距离多远,也不论子女做过多少对不起父母的事,父母还是想尽各种理由来原谅他、深爱他。
  子女出门在外,做父母的念念不忘,为人子女者是否能了解呢?所以经文说:「不知二老,永怀忧念」,做子女的总是无法体会父母的心念。
  父母对子女不只是永怀忧念而已,往往在夜深人静时,会想着这个时候孩子不知睡了没有?被褥是否够温暖?生活是否过得快乐?父母的心时时刻刻就是挂虑孩子,在人前常压抑这股思念,等到阅起房门来,才泪流不已。
  人人都知道哭泣很伤眼睛,但是妈妈心常是情不自禁,有些父母想念子女,哭得眼睛都昏花了,所以说「眼暗目盲」,甚至把眼睛哭瞎,身体也积郁成病。由此可见,父母思子的殷切。
  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年纪愈大愈想念子女,直到生命即将结束时,即使只剩最后一。气,还是念念不忘孩子。
  可曾听说,有些人都已往生了,却还睁着双眼不闭?只因为他心里还挂虑着远途的孩子尚未归来,所以睁眼盼望儿女归;甚至有人即使死了很多天,等到孩子回来时,眼睛还会流下泪水来,直到孩子在耳边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他的眼睛才会闭合。可见父母对于女的爱是这么执着。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完全是无条件地付出,天下的情有哪一种会比父母的情还深、还真呢?然而大部分子女却很难体会。
  记得有位会员,二十几年前把孩子培养到上大学,在那个时代能读大学的人并不多,所以她非常高兴,逢人就炫耀,以儿子是大学生为荣。她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到学校当老师,但心中常想:「一些同学毕业后都纷纷出国,我没出国实在没面子。」
  因此,他常向父母表示要出国深造,由于他的家境只是小康,靠父亲当公务员维持家计,下面还有弟妹在念书,不过孩子中只有他一个人念完大学,所以做父母的也很希望能完成他的心愿。最后妈妈只好参加很多民间互助会,全家人节衣缩食,用这些会钱送孩子出国。
  做妈妈的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刚开始的时候,她逢人就说:「我儿子出国深造去了,他去留学哦!」觉得好风光。日子一年年地过去,妈妈的身体愈来愈衰弱,这个孩子却从来没有回来看过她,若有人问她:「妳的孩子出国留学不是很久了吗?怎么这么久都没见他回来?难道他不知道妳身体不好吗?」她只回答一句:「可能他太忙了。」
  到后来只要提起这个孩子,她就有一分悲哀。
  看她负债累累,生活担子很重,有一次我很坦白地问她:「妳的孩子在国外这么多年,算算学业也该完成了,如果他已毕业,妳就叫他回来分担债务吧!何况妳身体这么差,应该让孩子知道。
  她流着眼泪向我说:「师父,我实在有苦难言,也不忍心说,不过不说心里也很苦。」
  原来她儿子到美国的第二年就没读书了,因为他遇到了结婚对象,很快就论及婚嫁。这些事家人都不晓得,直到他太太要生产时才通知家里。
  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他又有一个家庭?学业未成他不敢回来,生活费又必须靠家中援助,长时间拖累下来,在台湾的父母就必须一个会接着一个会地缴纳,直到母亲的身体拖垮了,她还是不忍心让儿子知道。
  做儿子的也从来没问妈妈可好?每一封信来就是诉苦,诉说他的生活艰辛、在国外打工的困难,做母亲的看了这些信,又怎么忍心不寄钱?连为了供给他在国外的生活费,致使家中负债的事都不忍心告诉他,又怎么忍心向他诉说自己的身体累病了呢?
  父母对子女真是无微不至地爱护,即使子女对他们多不孝、多不关心,他们还是想尽各种理由来原谅子女、替子女辩解,舍不得从口中说一句孩子不孝的话,这就是父母心。

 

    第六章 作奸犯科永乖扶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
  人生一切的成就都是时间的累积,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时间,分秒必争。
  几年前有位委员,她有个儿子非常喜欢运动,但读书较不专心,做妈妈的很担心,带他到台北分会来看我。我问他念什么科系?他说:「读贸易。」我跟他说:「你读贸易,应该对数目字很有慨念。」他回道:「学赚钱啦!这是个学赚钱的行业。」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要有『经济观念」才能赚钱。」
  「我既然是学国贸的,经济方面我当然知道啊!」
  我说:「好,但是有一种能使你绝对成功的『经济」之道,你是否知道?」他说不知道。我说:「不是财物方面的经济,而是『时间经济」。时间是成就心智的丰富资源,但是如果不会好好把握时间,经济地利用,这项经济资源就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我再对他说:「人生就是在分秒中累积经验,学业亦然,你想储备赚钱的常识,就必须在求学期间好好把握时间。世间的财物赚来了也会有失去的时候,但失去的还可以再赚回来,唯有时间一消逝是永远无法再追回来的。我们如果有这分『时间经济」观,在求学时好好把握住分秒的时间,利用时间的功能,那么不但学业能有所成就,将来事业也会成功而稳定。所以说事业的基础在学业,学业的资源在于分秒的把握。」
  这位年轻学子听了我的话,回去之后真的改变了,充分把握住时间。他的妈妈告诉我:「他真的改变了人生观,现在非常用功,如果稍微浪费了时间,就会说『时间要经济,时间要利用』。」
  人的行为系于观念,观念如果正确,人生方向就正确;观念不正确,人生的方向就会有所偏差。
  有的孩子贪玩、不专心于学业、喜好结交朋友,如果交到好朋友还可以互相鼓励,偏偏所结交的尽是游荡嬉戏的损友。结果,不但荒废了学业,也走上歧途。求学就是要学礼义、知廉耻,既然不曾好好学习,当然就变得粗鲁无礼了。
  「无赖粗顽」——「顽」是固执的意思,自以为是,不肯接纳别人的意见,为反对而反对,从不肯听忠言劝告。既不尊重父母长辈,更何况是亲朋师友?横逆霸道,开口动舌就是无礼恐吓,态度蛮横毫不讲理。
  「好习无益」——所学的都是异端邪行、不利群众,对人生一点益处也没有。平常一个有良知的人,他追求的是良能效用,他所学的都是对人生有益的事;然而,现在的人大多只想学怎样赚大钱,却很少人想到要如何去发挥良知、良能利益社会。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标是服务人群,互相付出。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己的良能来贡献社会,就是美好的人生。
  现在社会有一种普遍的情形:子女要考大学时,做父母的就很担心他考不上;一旦接到联考通知单,知道分数可以录取时,又想分发到理想的科系,希望将来有较好的出路、工作较吃香。我曾请问一位母亲为什么要儿子学医,她说:「以后当医师可以赚大钱啊!」
  说实在的,如果单单只为名利而选读医科,这种观念就错了。做父母的心念如果能抱持「人生最苦莫若病苦」,而让子女选读医科,以便将来学成发挥救人的功能;如能秉持这种观念,就是选读了有益社会人群的学业。
  得人尊重者必先自我尊重,也就是启发自我良能,把它发挥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这种人生才是可贵的人生。如果只为赚钱而学医,那是不尊重自己,把自己变成赚钱的工具。
  人生的价值应该是把自己的良能发挥在最需要的地方,及最需要的人身上,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尊重己能」。学佛如果能有佛陀的精神、菩萨的志愿,并且能专心研习社会上所需要的学识,这种人生就会时时有益人群,也就是好习有益,而不是「好习无益了。
  而无赖粗顽、好习无益的人,他们所学的都是「斗打窃盗」,只懂得和人打架、占人的便宜,怎样去抢去偷……,学那些对人间没有利益的事。
  「触犯乡闾,饮酒樗蒲」——樗蒲就是赌博的意思。以前的人都赌骰子,赌博一定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恩怨。
  除此之外,还「奸非过失,带累兄弟」——不只饮酒赌博,还沈迷女色、作奸犯科,诸如此类都会拖累自己的兄弟,因为家中出了这么一个不法之徒,他的兄弟会觉得很烦恼,他的父母也会觉得很痛心。
  不只是父母兄弟,连同村的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这是村中的不幸。像这样的人生有什么用呢?简直可以说是世间的害虫。这种人不但对社会没有用处,而且还败坏了家乡的声誉、污染了这个世间。
  人难得生来世间,也难得有这分人生的功能,应该要往好的方面去学,做有益人群、福利社会的工作。
  时间可以累积学业、事业,也可以累积道业,当然也会累积恶业,所有的一切都是时间成就的,一个人如果能把握时间往好的方面学习,一定会有所成就,反之则造业无量。
  有些为人子女者,年纪轻轻时不把握时间,不专心学业、交友不慎,常常犯罪或惹是生非,让父母不能安心,让兄弟觉得没面子。这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培养正确的观念。

    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水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
  有些子女不只在外面惹是生非、蛮横霸道,在家中也不能克尽孝道,清晨出门直到深夜才回来。
  出门并不是为了营生,也不是为了做工、做生意,而是出去喝酒、赌博或是作奸犯科。父母看到他出门就担心惊忧,怕他又会做出什么损人的事,而让父母度日如年,操心不安。
  以前的人早上起来,一定要先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睡觉之前也一样。而有些人不只早上不请安、晚上没问好,即使父母坐在眼前,他出入也不愿意和父母打一声招呼,所以说「不问尊亲」。
  「动止寒温」——不管天气是寒是暖,做子女的从不向父母嘘寒问暖,不问问看天冷了有没有添加衣服,天热了会不会不舒服,从不表达为人子女关怀父母的孝心。
  「晦朔朝暮」——「晦」就是阴历的月末,「朔」就是阴历的初一。也就是说不只早上一大早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有时候更是晚上出去天亮才回来,日夜颠倒。目前有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这些人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又哪谈得上侍奉父母呢?
  「永乖扶侍」——乖就是违背。侍奉父母原是子女的本分,但是有些做子女的人在父母睡觉时出门,在父母白天工作时他睡觉,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不管父母的生活起居。
  连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都无法侍奉父母的生活起居,更何况是「安床荐枕」呢?古时候的孝子,在冬天父母要睡觉之前,一定烧个热水袋或火笼,放在被褥中,等棉被暖和了再请父母去休息。如果家境较差的人,买不起取暖的工具,就将自己的身体钻到棉被中,用体温使被子暖和后再请父母上床。
  如在夏天,父母要上床睡觉,做子女、媳妇的,一定拿把扇子掮凉赶蚊蝇,等到父母睡着了,才轻轻地把蚊帐放下。这是古人的侍亲之道。
  然而,现在的子女却忽视了这些,本身生活都日夜颠倒了,又如何能对父母晨昏定省呢?所以经文说:「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
  现在的社会像这种不懂得侍亲礼节的人很多,不仅子女不会侍奉父母,反而让做父母的侍候子女。怕子女房间太热,就为他装冷气,怕太冷就装暖气;盖房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子女的书房要设在哪里较为方便。对父母公婆的起居室,则认为老人家睡眠的时间不多,房间简简单单弄一下就好。
  看看现在的人,对父母长上要住的房间就简单随便,而对子女要住的房间却用尽心思,这是现在社会上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
如果在古代社会,大家都认为一个人既不懂得孝思礼节,对朋友哪有仁义可言?所以人人都会轻视他,不齿与他为伍。
  「孝」的表现,是人生最有价值也是最美的,且会受大家的尊重和敬爱。人生一切的罪恶都是从不孝的心态开始,对父母不孝的人,对社会朋友免不了也就有互斗相害的心。

    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父母的生活起居孩子全不理会,好像子女对父母已断了亲情关系,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件很羞耻的事。
  以前的人把子女的孝顺、成就,当作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人前人后把子女的孝行挂在口中,津津乐道。如果子女不孝,他们会觉得很羞耻,因为有句话说:「养子不教,父之过」,好像子女不孝或不乖的过失都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当,所以父母会羞于见人。
  父母年岁既老,形态容貌当然会衰老,如再有让他伤心烦恼的事,他会老得更快,显得更憔悴不堪。做子女的如果不孝,又在地方上惹是生非,会使父母万念俱灰,不敢外出见人,所以说「羞耻见人。
  「忍受欺抑」——子女不肖,易遭受邻人亲友的指指点点,说他就是某某人的父母,他的儿子有多坏、多可恶……,被人评头论足、遭人轻视,像这样父母怎敢出门呢?做父母的真是有苦难言。
  为人父母者用心的养育、栽培子女,等到子女长大成人,却给自己带来很多羞耻,多可怜的父母啊!
  我们学佛就是要报父母恩。父母的精血结合成子女的身体,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培养,才使子女有健全的身心;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完全是父母所赐啊!
    父母恩是我们几生几世也报答不完的,所以佛陀向一大堆白骨恭敬跪拜顶礼,表示感恩报恩,这些枯骨是几百生、几千生以前的父母累积起来的骨头。他对几千生以前的父母还是抱着那分感恩的心来恭敬礼拜,何况我们对今生此世的父母呢?千万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想尽孝道,那就抱憾终身了!
  
为人子女都要报答父母恩。除了物质的供养礼敬外,最大的取恩就是让父母能无烦恼而得解脱。所以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解脱,做子女的孝道才算真正成就。物质的供养,只不过是资生养命,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供养物质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学佛者应尽之孝,最主要就是要让父母慧命成长,所以我们修行三恩俱报——三恩就是佛恩、父母恩和众生恩。父母生养我们的身体,我们当然要报恩;佛陀教育我们的精神慧命,我们应该向佛陀感恩;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靠群众相互合作,当然我们也要回报众生恩。
  我们对人群的贡献如果能让父母觉得光荣,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取恩,也是精神上的报恩。学佛要学得让父母以子女为荣,这就是报父母恩。


  第七章   父孤母寡寒冻饥渴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
  有些子女不是父孤就是母寡。所谓父孤指的是母亲已经过世了,而父亲没有再娶。有些是因为怕再娶进门的太太不会疼孩子,所以一个人含辛茹苦,忍受一切困难,抚养子女长大成人。
  母寡也就是有些为人母亲的,年纪轻轻的丈夫就去世了,为了子女她不敢再嫁,怕后父不疼前人子,为了要全心爱孩子,她不敢把情和爱再分给另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养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快快成人,学业早日成就,更希望孩子事业有成,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为了子女,再辛苦她都能忍耐,这是何其伟大的寡母啊!
  这些为了子女而甘于孤单的父亲,或是为了子女而愿意历尽艰辛的母亲,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独守空房,但是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却往往淡忘了父母亲的恩情。
  有些孩子从小就十分依赖父母,粘得很紧,一放学回家,就屋前屋后的找妈妈;等到年纪慢慢长大,从乡村的小学,到镇里的中学,进而到大都市念大学,刚开始时还会盼望每个星期假日的到来,好回家探望父母亲,但随着时日的消逝,认识的朋友愈来愈多之后,便慢慢延长了不回家的时间、减少回家的次数,注意、关怀的对象也慢慢的移转到朋友身上。甚至年纪再大些时,就开始追求异性的感情,而忽略了亲子之间的亲情,等到那个时候,就不定一整年他都不想回家探望父母了。
  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识普遍提高,学校为年轻人设想得很周到,比如寒暑假举办了很多夏令营、冬令营、登山……等活动,让年轻人有很多相处的机会。一个学期四个月,本来寒暑假应该回家探视双亲、承欢膝下,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在外活动的机会,以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所以很多人一长大对父母的亲情爱念就慢慢地淡忘;更有许多人在毕业后出国进修,一去数年,归期渺茫。
  
佛陀教导众生是以孝为先,能孝才有善,如欠缺孝而来说善,是本末倒置。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一个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现在有很多学业完成,事业家庭都有成就的人,父母亲仍住在乡下,有些具有孝思的人,会把父母亲接到都市去。到了都市,儿子忙事业,媳妇忙着帮忙赚钱,孙子也上学去了,父母亲就像寄居在别的家庭一样,整栋房屋空空洞洞的,就只剩老人家在看家。
  如果是在乡下,还有隔壁邻居、大嫂小婶等友伴们可聊聊天,但在都市中,邻居互不相识,把自己关在层层的门禁里面,没有讲话的对象,成天像个哑巴一样。经文中说:「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指的就是这种情形。所以现在有很多老人家都不愿到都市与子女住在一起。
  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家向我诉苦,她说:「师父,我活到这么老有什么意思!」我说:「很多人都希望长寿啊!」她说:「唉!活这么老很痛苦。」我说:「你那么健康,活这么老是很好的事啊!」
  她忍不住掉下眼泪说:「我倒希望早点儿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早年含辛茹苦把儿子养育成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现在儿子也成家立业,生了几个孩子。在别人看来,我实在是很好命,不过说真的,我觉得我很歹命。」我接着又说:「我的儿子很会赚钱,平常如果有应酬,媳妇也一定会跟去,有天媳妇又和朋友相约要出门,朋友问她:「你家中有老人家在,难道你不先帮她料理好餐点再出去吗?」媳妇回道:「不用啦!等我们吃过饭后,再在路边买个便当回来就好。」朋友说:「现在是冬天,便当买回来都冷掉了怎么吃?」媳妇说:「有得吃就已经很好了,还嫌冷?」」
  老太太很心酸地说:「他们以为我听不懂国语,其实我听得懂意思。回想起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不管他们多晚回家,我一定都会等门,只要听到围墙外传来孩子的声音,就赶快把饭菜温热,等会孩子进门来,热腾腾的饭和菜都已经摆在他们面前了,没想到我现在却落得「路边买个便当,冷了也没有关系」的地步。师父,您听听看,我的心难不难过?」
  我安慰她:「儿子为了事业在忙,媳妇为了帮助儿子,所以就比较没时间招呼你,想想有些人的儿子长年在外头,要见面还不容易哪!哪像你每天都有人叫你妈妈、叫你奶奶,你应该要感恩知足,多多善解啊!」
  类似这种情形,在目前的社会上比比皆是,年轻人实在是没时间、没心思去照顾父母,所以说:「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我想这种形态,在二十年后会比现在还多。为什么呢?
  因为目前很多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老大不孝顺,还有老二,老二不孝顺还有老三……,做父母的总算过有个人可以依靠。就像前面提的那位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她说:「还好,这个不孝顺,我还有老大那里可以去。」而现代人几乎都只生育一、两个子女,如果为人父母的不以身作则地去孝顺上一代,那么就等于在教导孩子以后如何对你不孝,到那时,就真的会「老来无依」啊!
  有句俗话说「草绳拖俺公,草绳拖俺爹」——你用草绳把父亲拖到山上去,让他自生自灭,将来你的儿子也会如法炮制,用草绳把你拖到山上去。
  所以说,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去引导、教育孩子,现在你对父母说什么话、表现什么态度,将来你的孩子就会回报给你同样的言语和态度。
  佛教徒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清高、慈爱,学佛陀至诚无上的悲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他还会去爱谁呢?
  
有些人如果孩子不乖或是身体不好,就会去寺拜佛求菩萨,他们都是求菩萨赐给孩子健康,保佑孩子有成就。其实,大家都忽略了自己家中就有二位活佛——父亲是佛,母亲就是菩萨,父母对我们说句好话,就是给我们最大的祝福。被父母、公婆赞叹的儿子媳妇,将来的发展一定也会很兴旺;如果被父母诅咒一句,那就很不好了。
  总而言之,堂上的父母就是最灵感的活佛,你现在如何孝顺他们,他们就如何赞叹你,他们赞叹你,对你所说的话就是无限的祝福。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治安不好,其实每个人都该负责任,尤其有子女的人,更该负起这分教养青少年的重责。希望大家学习佛教的精神,用佛教的教育培养孝思,并且以身作则,以这股心泉清流来洗涤社会上的乌烟瘴气,如能这样,就不会出现「寒冻饥渴,曾不知闻」的情形了。
  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但是,如上所说,为人子女者往往无法体会父母的心念,也无法了解父母的生活环境,有些当父亲的孤单一个人,也有当母亲的守寡多年,他们很多都是为了子女而不敢再婚,孤单寂寞地过了一辈子。
  等他们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由于年轻人交际的空间增大,各方面的友情更亲密,便逐渐疏远亲情,此时此刻父母的心情,子女又怎能体会呢?
  也有人把父母从乡下接到都市,希望父母能过新生活,殊不知父母亲到了子女的家中,却好像寄居的客人一样,因为儿子、媳妇、孙子一早就出门去了,陪伴父母的只有空空荡荡的房子,一点也享受不到天伦亲情的乐趣,这种情景对父母来说,是多么深长的寂寞!
  父母劳碌一生,总是希望晚年儿孙能围绕膝下,过着清闲而不寂寞的生活,但这种梦想往往十之八九都会落空,而使他们感叹莫名。
  做人子女的应该时时关心父母的饥寒,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态,抱着恳切的心来供养父母,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
  然而有些人不但不孝顺父母,所而到处为非作歹,使父母蒙羞。「若辈妄人」——是说不懂得做人道理的人,像这种惹是生非的人,只会带给父母伤害,招致羞辱耻笑,别人会笑他的父母不会教导孩子,对他的父母指指点点,使父母愧对乡里的人。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着感念父母的孝思,并且要以这分孝心去报恩,发挥自身的功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抱着「造福人群」的孝心来回报父母恩,让父母以我们为荣,为我们欢喜。

 


  第八章  供养妻儿无避羞耻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许多人经营事业、经商工作,为的是求三餐温饱,工作得非常辛苦,拼命地赚钱,每当人家问起:「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地赚钱呢?」他总是回道:「为了妻子儿女啊!为了让太太和孩子三餐吃得饱、生活过得好。」而当父母需要子女奉养时,子女却疏忽了父母的生活所需。
  「忘厥疲劳,无避羞耻」——他们做牛做马般的辛劳,为了给太太子女享受,再辛苦也都甘愿,再卑微也不觉羞耻。我常听有些人说,他为了多赚一些钱,常在办公室帮别人加班,像这样为家庭生计奔忙的先生也很多。
  多年前,我曾见过有些太太每天打扮得珠光宝气,穿金戴银的,身上的衣饰非名牌不穿,成天与一些富家太太同进同出,今天到李家去,明天到王家,每到一家聚会时,主人就炫耀那些昂贵的进口家具;她们成群结伴到处参观别人的家,总是比较着谁家较豪华。
  其中有位太太虽然也是珠光宝气,一副贵妇打扮,但每当人家提议到她家去时,她总是说再过一段时间吧!好像不太愿意让别人到她家。偶尔这些太太们聚餐时,也会提到「什么时候我们也把先生带来一起吃饭,让他们认识认识。」那些先生们不是某某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或是某某单位的……,都是一些「长」字级的,轮到这位太太时,她都说先生出国了。反正她就是不愿意别人到她家,也不愿意先生和大家见面。
  原因在哪里呢?到最后别人才知道,她的先生原来是一位矿场工作的矿工。
  先生当矿工,要让太太每天能够珠光宝气地周旋在富家太太当中,他是要如何的拖老命啊?他夜以继日地帮别人代班,每天在黑暗的矿坑中工作,为的就是让太太不输给人家。每当他休息回家到台北家,听太太说:「今天和某某太太一起吃饭。」心想太太能和那些富家太太平起平坐,只要太太欢喜,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先生好伟大啊!为了让太太过好日子,竟然辛苦自己拼命去赚钱。但我们不妨反过来探讨——他对父母亲是否也能如此付出呢?不!他长年将父母丢在南部的偏远乡下,一个月才给父母亲生活费两千元。
  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父母亲到台北来?他都说:「父母亲住乡下比较习惯,反正我每个月都寄钱回去,他们够用了。」当人家问他为什么对太太这么好?他都说:「那是应该的啊!我已经对她很内疚了,只要能让她高兴,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内心就是觉得亏欠妻子太多。
   这位先生对妻子的心思,如果能拿来用在父母的身上,那真是现代二十四孝中的一孝。可惜一般人对待父母,总是没有那份愧疚的心思。
  
就像前面所说的,有些人的丈夫或是太太早逝,但他们为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婚,所以当他们年老时,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当子女的是否能体谅父母为谁而孤单的这分心?大家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有没有做到不怍天地、不愧父母呢?可叹多数人都因无法让妻儿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感愧疚,却少有愧对父母的心绪,真是本末倒置啊!
  过去的人尊敬师长,真是毕恭毕敬,有长幼尊卑的次序,这是社会人文的伦理,这些美德目前都已渐渐衰微。随着思想的开放,做子女的到了二十岁,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亲没有权利管他,更何况等到事业有成,娶妻生子之后,再也没有人管得了他,也没有任何人的话,他听得进去。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节,所以学佛必须从学习守礼节开始。百善孝为先,希望大家都能孝养双亲,做个孝顺父母的人。
  有些人成家立业之后,虽然有钱势、名望与地位,但只会一心顾念妻儿,宁愿为他们付出,即使辛苦,仍然很欢喜。他跟妻儿的约定、承诺很少忘掉,事事顺着他们、忍让他们;但是对地父母亲所交代的话却很快就忘掉;甚至犯了错误,父母亲说他两句,他都不耐烦。所以有很多老年人都会说:「我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干脆交给他太太去管好了,反正他只听太太的话。」此即经文所说:「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


  第九章  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或者有些女儿,未出嫁前都很孝顺,嫁出去以后,却愈来愈不孝。
  对一位母亲来说,不管是生男生女,在怀孕过程中所受的苦是完全一样的。即使现代的医学科技发达,思想进步,仍不能完全避免重男轻女的观念,面对公婆丈夫想要得到一个男丁传续香火的期待,那种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一旦怀孕确定怀的是女儿时,失望归失望,做母亲的仍是付出同样的谨慎、耐心与爱心。
  普天之下的父母,绝大多数是不会放弃子女的,既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旦出世,不管是美是丑,是健康或孱弱,做父母的都会用心地将他带大,好好地照顾他,这是普天之下的父母心。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大多数父母对子女,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以同等的心思来照顾,但是子女对父母呢?男孩子比较阳刚气、较独立,年纪稍大一些就会和父母有点隔阂;而女孩子天生就是妖柔的形态,也比较乖巧,做事时较细腻,由于女生内向,因此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能够体会父母的爱,做父母的也会觉得女儿较贴心。
  有些男孩子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亲便让他自己去找对象,只要他中意的就好。但女儿就不一样,做父母的都会很好很仔细地挑选对象,因为媳妇娶进门,要疼要教,自己可以做主,但女儿是嫁出去,在家凡事疼她依她,一旦不在身边,要顾前看后也就难了,因为怕她嫁到夫家会受苦,当然就要替她好好选择结婚的对象。因此父母对女儿从生活起居,到终身伴侣的选择,都会比较用心去照顾关心。
  女儿也知道父母对她的这分关心,所以未嫁之前都很依赖父母。但这种情形一等到出嫁之后,往往就不一样了。
  「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等到出嫁之后,不孝的情形就慢慢增加了。以前的人就常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以前的女人讲求三从四德,既然嫁到夫家,就必须孝敬公婆,顺从丈夫,甚至等到儿子长大了,还必须顺从儿子。
  为人女儿时,小时候很贴心,时时依赖在父母身边,等到年纪大了嫁人之后,为了遵守三从四德,所以尽管在家时父母多疼爱她,出嫁之后还是以夫家为重,孝顺公婆、辅助先生、全心教育子女。一旦夫家与娘家之间有了纠纷或冲突,她到底要帮哪边呢?
  举个例子说,娘家与夫家如查有生意或金钱上的往来,一旦有了纠纷,对簿公堂时,女儿处在娘家与夫家之间,到底要护卫何方呢?大致说来,替夫家讲话的情况比比皆是。
  即使在目前的社会,类似这种情形也到处可见。尽管与娘家父母有股难分难舍的感情,但既然已嫁为人妇,就不能不顾先生、夫家,因此孝顺的女儿就成了石磨心一样,难以两全;然而也有一些女儿,不念父母恩,不论父母在她未出嫁时是如何疼她,一旦出嫁了,就不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甚至有为人女婿的想要表达对岳父的孝思,竟被太太以不偏袒娘家为由而拒绝,反对夫家照顾她的娘家,这种情形也是存在的。
  有一次一位结婚没几年就离婚的年轻妇女来看我,从她的表情就可体会出她心中的痛苦,她自己也承认:「每天都以泪洗面。」虽然她人回到娘家,心却仍系挂在夫家,因为还有幼小的子女。
  我对她说:「既然离婚这么痛苦,又何必当初呢?既然已经离婚了,何必再这么痛苦?」她说:「没办法呀!我的心每天都牵挂着先生和孩子,甚至最近听说婆婆生病了,我也很想回去照顾她。」
  我说:「有这分心很难得啊!你何不快回去照顾她呢?」她回道:「他们全家人到目前为止都还在咒骂我,我如果回去他们非但不接纳,反而会更生气。」她和夫家之间的感情已演变得如此恶劣不堪,然而她的心却仍留在夫家,无法得到心灵的解脱。
  话说回来,她的父母看到她这么痛苦,婚姻不美满,一定也会为她烦恼操心,天下父母心!无论子女是否犯错,仍然永远庇护着他(她),所以,在她不见容于夫家的情形下,父母还是把她接回家中同住。
  父母亲对子女的未来,都充满了期待,甚至为他们规画好方向,女儿未出嫁时,就用心地为她选择对象,希望女儿幸福;对儿子也一样,一切的努力、辛劳,就是想多置一些家产留给儿子。甚至有些人在子女刚出生时,就已经计画好将来儿女的教育,为他们存了一笔教育基金。
  曾有位年轻的太太,哀痛地流着泪向我说:「师父,我有一个儿子才七岁,他突然去世了,刚做完百日不久。」她说,孩子的身体向来不太好,也检查不出什么病,有一天突然昏倒,送到某大医院急救,却已回天乏术,经过病理检验,发现孩子的病例十分罕见,是台湾第一个罗患这种病的人。「由于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学医,所以很久以前就为他存了一笔教育基金。如今孩子再也当不了医生了,现在我要把这笔钱捐给师父盖医学院。」
  我问她:「为什么孩子还这么小,你就存着让他学医的念头?」她答:「他从小多病,我很早就体会到为人父母者要照顾多病的孩子是多么辛苦,因此我期待他长大之后当医生,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发挥医疗的功能,去照顾那些被病苦缠身的人。」
  总而言之,这个孩子从小多病,整整七年的时间,做母亲的朝夕呵护,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结果孩子还是走了!可以想像,这位妈妈的心是多么哀伤痛苦。
  那天,她交给我一张支票作为建设医学院的基金,金额极大,可见她是下了一番决心要以这个方式来纪念她的孩子。我问她怎么会知道慈济?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
  她说:「是女儿接引我的。」原来她有三个女儿,去世的儿子是老么,也是唯一的儿子;她的大女儿已经念高中,最小的女儿也已经上国中。女儿们看到妈妈第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因此拿了《静思语》和《净因三要》两本书给她,她们向妈妈说:「妈妈不要再哭了,请看看这两本书吧!」
  当她读完了这两本书,书中的一些观念唤醒了她——自己应该化小爱为大家,化悲愤为力量,用妈妈的心去爱普天下的众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要栽培儿子的钱,拿去栽培普天下的人子,自己的儿子虽然形体消逝了,却可扩展大家让他遗泽人间,精神长存!
  目前的社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一方面要确立为人子女的孝道,一方面也要培养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智慧,努力发挥大爱给普天下的众生,才不枉费来人间为人子女或父母的一番因缘。
  佛陀教导天下为人子女者应报父母恩,也要报天下众生恩及师长恩,并且对一切存有感恩心;然而最根本的,是从父母开始。
  父母亲生养孩子非常辛苦且不计代价地付出,上面的经文是针对女儿来说,有些女儿长大了,一旦嫁出去就忘了父母的恩情。所以经文说「婚嫁已讫,不孝遂增」,孝心如果减少,不孝的心就增加。当然相夫教子是本分事,但也不能忘掉父母对她的亲情。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有些女儿出嫁之前,父母骂她,甚或打她,她都能体会父母是爱她才会如此,因此心存感恩;但是等到婚后,犯错时父母说她几句,她刚开始还能接受,但一次两次之后就开始产生反感,认为「我已经嫁人了,你管我那么多。」不但父母的教诲她不接受,还当面反目,甚至还会怀恨在心,不回娘家。
  「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对于父母的微言呵责不能接受,然而,不管先生怎么打她骂她,她却都甘心忍受。
  古代的女性,在夫家被丈夫打骂,被公婆虐待,甚至把她赶出家门、包袱丢出门外,她还是忍气吞声地把包袱捡起来,从后门再进去;这是以前女人嫁夫随夫的贞节观念,也是一种美德,无论如何她都不敢回娘家去,为的是怕父母操心,也顾及娘家的颜面——以前的妇女如果说得不到公婆、丈夫的欢心,别人都会讥笑女方家,为了顾及娘家的面子,她死也不敢回去见父母。
  此即感叹一些女孩子嫁出去冠了夫姓,对夫家显得情深意重,一切以夫家为重,反过来,与自己娘家的人却愈来愈疏离。这是不对的,女儿虽然已经嫁出去,但父母的恩德仍要常常记住,父母的关心,更应该时时警惕,错了要赶快改,如果没有错,也要和颜悦色接受父母的教诲,千万不要因父母亲说了两三句,就生气怀恨。
  有位年轻的太太曾告诉我,她刚结婚时,先生对她很好,把工厂和财务都交给她管。由于先生爱她、对她好,所以无形中就疏远了娘家,有好长一段时间,从不与娘家来往。
  她一直以家中的仅威者自居,先生在外面应酬晚点回来,她就兴师问罪,要先生把在外的时间和相处的对象一五一十交代清楚,有时她也会照先生所说的时间地点去查证,结果证明先生所言不虚,因此非常信任先生。
  没想到这些状况都是她先生一手安排的,原来他早就在外面金屋藏娇。后来她知道这件事后,信心完全崩溃,不管先生说什么,她一概不相信,积压久了,变成了一种心理病态,一天到晚与先生吵闹,闹到连子女都看不过去。
  后来她来找我,我分析给她听。事情既已如此,而她又看不开这段情,因此我告诉她要扩大爱的空间,培养对众生的清净大爱,甚至爱他所爱的人,如能这样,就可以皆大欢喜。
  刚开始好还能接受我的建议,两、天个月后她又来了。她告诉我说:「师父,你叫我要去爱他所爱的人,我实在无法接受他所爱的那个人啊!」我告诉她:「那你就把爱一个人的心,换成爱四个人吧!」因为她有四个孩子。
  我说:「你刚结婚时只爱先生一个人,而他也爱你;现在既然生了四个孩子,你爱孩子,四个孩子也会爱你,把对一个人的爱,换成四个人来爱你,用一换四,你也不吃亏啊!」
  她听了觉得满有道理的,因此高高兴兴地回家。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来找我说:「师父,虽然孩子也是我的最爱,但我只要想到先生过去那么爱我,现在竟然这么无情,就很伤心。」她说:「以前公司都是我在指挥,钱财由我支出,支票也由我开。可是现在这些管理财物的权,他都收回去了,连房子也过户到他名下,现在的我真是一无所有。」
  像这位妇女,如果想回娘家也不可能了,因为她在得意时把娘家给忘了,现在失意落魄又怎敢回去呢?
  这是因为自种不念亲恩的「因」,所以她的亲缘断了,这就是「果」,此外还与先生结下了仇恨的心态。
  女儿从结婚后,就认定夫家才是她的亲人,忘却了娘家的恩情,这就是「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当然嫁夫就要随夫,公婆也是孝顺的对象。女儿出嫁,是她多了一对父母,公婆多了一个女儿;儿子结婚了,也是他多了一对父母,岳父母多了一个儿子。如果在结婚时夫妻双方就有这种想法,不论对父母、公婆,或是岳父母都一样孝顺,做到人圆、事圆、理圆,如此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
  从这段文中可以深深体会为人父母的心。女儿幼时受到父母万般呵护,等到长大后不得不出嫁离家。有些人结婚后,专心在夫家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对娘家的父母渐渐疏远;可是大部分做父母的人,并不会因女儿已经出嫁就淡忘、忽略,反而是牵肠挂肚,担心她生活是否顺遂?父母关爱子女的心就像是长流水一样,绵绵不绝。
  女儿结婚后就夫唱妇随,即使是离乡背井也得跟随夫婿同行。人走远了心也离开了,不但无法时常回来探望父母,甚至也没有一点恋慕之情,连音信都断绝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教导学生身为人子应有的观念,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到远方去,如果一定要去,也必须让父母知道去处及什么时候回来,以免父母牵肠挂肚。
  做子女的人出门在外,应该常常和家里联络,尤其现在电信科技发达,无论是天涯海角,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听到父母的声音,做父母的在电话另一边,也可以知道子女平安,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所以现在的人如要尽孝,实在是比过去的人容易多了。
  随着女儿的出嫁远去,甚至音讯全无,让父母时常为她牵挂,顷刻难安,一颗心好比悬挂在半空中一样,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有位母亲,生了七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想要孝顺她,其中小儿子的孝心特别强烈,他和母亲同住,六位兄长尽管很想把母亲接去奉养,但他去不愿母亲离去。他给母亲最好的物质享受,华屋美食、仆役如云,一切需要应有尽有;但做母亲的,却每天愁容满面,儿了想尽一切方法要让母亲欢喜,但母亲仍是心事重重。
  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当兄长的非常埋怨弟弟霸占了母亲,当弟弟的却无法体会兄长的心意和慈母的心境。母亲年老了,身体愈来愈衰弱,有一天,她流着眼泪问小儿子:「你是不是真的孝顺?我所要的东西,你是不是都可以满足我?」他回答:「二十多年来,我只差没有把心挖出来给你看,如果你要,我现在可以把它挖出来。」
  母亲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很有心,也很孝顺,但你的孝顺让我有一股好重的压力,我非常希望七个儿子都均等的机会孝顺我。但你只想到要孝顺我,却因此造成对兄长的不友爱,也不知道这二十多年来,我的心像关在牢狱中。我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你如果真的孝顺我,就让我自由地到你哥哥们的家,让他们也尽点孝道。」
  这个自以为孝顺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终于恍然大悟,赶快带着母亲到大哥家,也激请其他几位兄长一起相聚,真就职地发露忏悔。他以忏悔惭愧的心,当着母亲的面,向兄长致歉,从此兄弟又恢复了友爱,母亲也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一定要让父母欢喜、轻安。故事中这个自认为孝子的人,因为忽视了母亲的心境,而带给母亲莫大的痛苦。
  为人子女者所作所为能让父母安心、欢喜,才是真正的孝顺,如果在外所做的一切都让父母操心,即使天天供应出珍海味,让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也谈不上孝顺。
  
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慈念后人」中所说的「后人」,也就是子女晚辈。做父母的常常思念孩子,很希望能与他们见面,那种迫切,就如一个口干至极的人,渴望能得到饮水一样。父母思念子女的那种心情,永远也没有停息的时候。
  小时候我住在清水,当地的民风非常纯朴,做父母的爱子女,不论子女有多大、自己有多老,一旦孩子有了病痛或不舒服,一定会说:「我的心肝宝贝啊!」这种景象正是亲情最纯朴的表露。
  有哪个父母不把子女当成心肝宝贝呢?不只是小时候,即使孩子长大了、老了,这分爱心仍是一样啊!做父母的永远都把子女当成心肝宝贝。
  心肝宝贝一旦离乡背井,做父母的一颗心也随着子女漂泊游荡。所以为人子女者出门在外,应无量写封信或打个电话,让父母知道他在哪里、做些什么事,如此才能让父母亲心安,而不致让他们的心随着子女漂泊在外而无法安定。
  父母心是大慈悲心,如果人人都能把疼爱子女的心,扩大去疼爱普天下的人子,相信这个世界人人都是菩萨。可惜的是,天下的父母所疼所爱的,也不过是自己那几个孩子,除了自己孩子外,其他的人就好像和他没什么关系,这种疼爱和范围,确实是太狭小了!
  佛陀不断教导我们要扩大爱心,父母爱子女的心和菩萨爱众生的心并无不同。佛陀教导弟子们孝养父母,他希望所有为人子女者,敬重父母即如同敬重菩萨。


  第十章  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前面曾说过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恩德,其实不只这十种,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无量无边,无法用言语形容。

    既然父母的恩德如此宏大,我们如果不能知恩报恩,不孝之罪实在很大,而所受的果报,也是无可言喻。
  世间一切恶也是源自不孝——父母给他那么大的恩德,他都不知恭敬、孝顺,更遑论对朋友及其他不认识的人了?
  古时候有位母亲生了十个儿子,儿子长大后一一成家立业,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她的儿子都很有成就。可怜的是他们的母亲竟流落街头,没有一个儿子愿意奉养她,她只好每天在别人的屋檐下栖身,又饿又病,瘦得像柴枝一样。每当她到人家家里乞讨时,别人打开门看到是她,都会再把门关上,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有十个儿子,不但有钱又有势,如今儿子不养她,大家把一切的过错都归咎于她教育失当。
  有一天她的全力终于无法支持,昏倒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她的儿子正好坐轿经过,随着一路上喊话要路人回避让路,她儿子坐在轿内看到昏倒在地的是自己的母亲,竟然把轿帘放下,要抬轿的人加速走过。
  当场有一引起人看到这个情形都觉得很愤慨,因此众人把轿子围住,将她儿子拖下轿,甚至也有很多人冲到他家,把家中的东西砸坏。
  这个在社会上有钱有势的儿子,一刹那间被众人围殴,另外九个儿子听到消息后都赶来帮他解围,结果整座村庄的百姓全都围聚过来,把这十个儿子送到官衙去。
  清官开始审判他们的家务事,不过十个儿子都各有理由,他们说:「母亲又不是只生我一个人,其他的九个也都有责任!既然他们不负责任,我为什么要负起十个儿子所应负的责任呢?」
  后来县官认为这十个人见母亲已经奄奄一息竟仍未有丝毫忏悔之心,就判决把十个人的财产完全充公……。
  我看过一则新闻,有位年轻人很喜欢喝酒、赌博、把电动玩具,每次回家就是向父亲要钱,如不给他钱,就打父亲。有天他喝醉酒打电话回家,要他父亲准备五千元,由于他父亲是个泥水匠,临时要去哪里筹五千元呢?
  父亲在电话中骂了他几句,他竟然丢下一句话说:「你如果有种,就在家里等我。」父亲听了这句话非常生气,心想这个儿子从小到大没做过一件好事,现在竟然又骂我,就真的在家中等他。儿子一进门,父亲就一巴掌打过去,做儿子的遭了这一巴掌,便拿起棍子,把父亲打得头破血流,手臂也断了。
  当父子在争吵时,左邻右舍的人都只站在外面看,没有人肯出面协调。后来做父亲的自己去报警,警察问口供时,儿子说:「我喝醉了,有没有打父亲已经忘记了。」加上做母亲的一再向警察求情,因此警察也只能口头警告他就草草了事。
  想想看,儿子打父母的时候,邻居都袖手帝观,警察也可奈何,这种社会形态和过去相比较,实在是差太多了!
  不孝的人能为社会做多少事?「百善孝为先,万恶皆由不孝起」,因此佛陀说「不孝之愆,卒难陈报」,不孝的罪实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我们学佛应该要持续善念,回归本性,千万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泯没了一念善心和良知,应该好好保护自己清净的本性,预防造业,以免增添父母的担心和烦恼。
  父母恩确实重于泰山,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所以经文常说:「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但是世上又有几个人能正正体念父母恩呢?所以佛陀说末法恶世,不孝之人如大地微尘之多,而孝顺的人却如同指甲中的沙那么少。不孝的人,他们的罪过和将来所要受的果报,是无法一一述说的。
  一切的恶,皆从不知父母和不孝的心态而起。有爱才会有善念,欠缺善念就没有爱,没有爱,即是从不孝的心态开始,这是相互的循环的,所以说万善之门由孝开始。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搥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躃地,良久乃苏。
  佛陀说从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第一周,像一粒露珠般开始,直到怀孕三十八周足月生产时,这段过程是多么辛苦啊!佛陀的智慧不亚于现代的医学专家,他逐一解释,在座听法的人,教听得很感动。尤其讲述胎儿脱离母体时,母亲的椎心之痛,和父亲紧张不安、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更令人泫然欲泣。等到孩子生下来,从幼年、青少年到学业完成,做父母的接着又要关心他们的事业、婚姻。由此可知,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由始至终是多么深长,他们的付出是何等的无边无量!
  众人听完佛陀描述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后,非常感动,不但全身扑倒在地,而且搥胸顿足——这是表示他们感念父母恩,进而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因此毛细孔中都充满了血——这是形容很激动的生理现象。有些人激动到极点竟然「闷绝躃地,良久乃苏」——昏倒在地,等到一段时间后才慢慢苏醒。
  高声唱言
:「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他们回苏后激动到极点,把内心的苦闷化作声音表达出来:「佛陀啊!我的心好苦、好痛!」有道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万般后悔、懊恼的心声。
  
学佛最重要的是必须「及时去行」。过去未闻法时,不知恩、不报恩;如今已听闻佛法,应该要及时知恩报恩,学佛就是要知过必改,及时行动。
  「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当佛陀分析到父母恩深,而子女不孝之愆无量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有人代表大众说:「我们都是不孝父母、造业很深、智识阍钝、思想麻木、不知不觉的罪人,从来都没有察觉父母对我们的爱,生在人间好像是一个夜游人一样。」
  「今悟知非,心胆俱碎」——现在听到佛陀仔细地分析,才知道觉悟,了解过去对待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让人心胆俱碎。「心胆俱碎」这句话是表示内心痛苦、懊恼至极。人如果悲哀至极,就会觉得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既然过去的错误都已过去了,现在该如何弥补才能报答父母恩呢?
  这段经文一方面是描述闻法者聆听佛陀开示之后,内心的后悔和痛苦,以及请佛陀发微妙法音,解说如何才能尽孝,这是为当时的人请求教法;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众生预留法义。未来的众生到了末法时代,道德沦丧,对伦理报恩的观念愈来愈淡薄,所以请求佛陀讲说如何报父母恩的教法,使之能流传到后代,让未来的众生能知恩、报恩。
  《父母恩重难报经》是对人子一分很深的警惕,也是一种最透彻的教育。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提倡孝道,以孝作为入菩萨道的开端。
  人在世间,要知道父母生养的恩德深如大海、重如泰山,更何况「万善孝门入」,我们如果知道父母恩,才会报恩;有了报恩心才会尽孝,有孝心自然就会有爱心,有爱心则有善念,心存善念即是善人,善人所做的一切当然就是好事,好事累积起来,即能成就人生的福业。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得福,就必须先发挥爱的功能,而要发挥爱的功能,就从知恩、报恩开始。
  世间最大的恩德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人生最美的道德形态就是孝道。前面说过佛陀讲完父母的伟大和恩德时,弟子们都很感动,也深深后悔未闻佛法之前,不懂得如何孝顺父母,等到听完佛陀的话,才觉得非常后悔。
  中国人有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很多人父母健在时不懂得孝顺,等到知道要孝顺时,父母已不在世了,所以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因此经文说:「苦哉!痛哉!」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39)| 评论(1)| 引用 (0) |举报   父母恩重难报经(四、正文-亲恩) 父母恩重难报经(六、正文-报恩)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 属相相克表 父母子女abo血型 父母子女沟
  • 父母与子女生肖 父母与子女属相相克 父
  • 生肖星座查询 父母与子女属相配对 属相
  • 男女身高配对表 星座和血型 继父母子女关系
  • 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必看的图画

最近读者

慕容飞燕 清云 秋意正浓 ay69sb xxl 五年级一 芊芊

评论

慕容飞燕  取消换一张  网易微博 2009-11-07 20:16芊芊回复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