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菲尔全部小说txt:湿病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3:29

湿为阴邪

     湿为阴邪,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但湿邪伤人,必源于虚,若强壮则无虚也。然湿多兼邪,必分而治之。其治湿之法,惟当渗利小便,别无他法。然湿邪之为病,又有外湿,内湿之别。外湿之中因兼邪不同,又有风湿、暑湿、寒湿、湿热、湿温之分。凡湿之兼邪,以尿赤者为湿热,尿清不渴者为寒湿,午后热甚、不渴胸闷不饥者为湿温。但内湿亦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治当首分内外,详证而施。

湿性趋下

    湿性趋下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伤人体下部。也就是说凡人体较低部位比较容易感受湿邪,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之说。如临床所见的下肢疮疡,下肢浮肿,下肢关节肌肉酸胀疼痛等症,多与感受湿邪有关。

湿性重浊黏滞

     湿性重浊黏滞  湿为“有形之邪”,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的特性。如外感湿邪,多有身体困重、如负重物,头昏沉重、如裹布帛等症状。如以湿邪为主引起的“着痹”,表现为肢体某一部位固定性酸重感为主,此为“沉重”感。又湿邪所致的皮肤病,病灶多潮湿不净或流黄水,甚至糜烂破溃。湿热下注所致的白带病,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质黏稠、腥秽气味较重,且湿病多腻苔或垢腻苔。此为“秽浊”、“黏滞”。凡因感受湿邪而引起的疾病,一般而言,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温病。又如风湿痹证,也常反复发作。

阻遏气机

    阻遏气机,易损脾阳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的正常运行而致气机不畅。脾喜燥而恶湿,故湿尤易损伤脾阳。若脾阳为湿邪阻遏,运化不健,可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甜、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症状,甚则水肿。

湿邪

     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之季,阳热下降,锢绝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此季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较多。此外,长期阴雨,地处潮湿,水上作业,淋雨,或汗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都易感受湿邪而为病。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致病具有有以下特点

水饮停聚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证和症状、体征

     饮,又称“水饮”。临床上习惯称停于肺、胃、脘、胁下的为饮,停于肌肤、腹中的为水。    水饮停聚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证和症状、体征。停聚部位病证举例主要临床表现肺支饮咳嗽、喘促不得卧、吐泡沫样清稀痰液胃肠痰饮脘腹不适、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胁下悬饮咳唾胁下引痛肌肤溢饮水肿、尿少、四肢水肿、无汗、身疼、困重    此外,在膈上,多咳喘,不能平卧;在膈间,则水行肠间,沥沥有声。

痰证部位,病证与临床表现

     临床所见痰饮之为病,按期临床表现,有共同点和不同点,而且痰与饮的临床表现亦不同。    痰证部位,病证与临床表现留阻部位病症举例主要临床表现心心悸、胸痹、癫狂心悸不宁、胸痛引及背脊、神昏狂躁、精神错乱肺咳嗽、哮喘咳嗽咯痰、气逆、喉中痰鸣经络中风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骨与肌肉流痰深部脓肿、瘘管、流溢脓液喉部梅核气喉中如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皮下痰核、瘰疬皮下小结节或肿块,质较软,推之活动可移    此外,又痰在胃,多恶心呕吐;上逆头部,多眩晕,昏冒;在胸胁,多胸满而嗽,咳引肋背作痛;在四肢,则麻木隐痛。

痰饮

     继发性致病因素,除“内六淫”外,常见的还有痰饮、痰血和气滞。    痰饮  痰饮是由人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一般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肺、肾三脏主管水液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再加上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运行,使其聚而生湿,变而为痰,为饮。饮者,水也,其原在肾;痰者,湿也,脾主之。故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加之肾阳虚衰,不能蒸发水液,正如陈暖八所说:“肺主出气,肾主纳气,然脾虚湿盛,则积饮化痰。是以痰饮之成,初由于肺,继及于脾,后则归重于肾。”痰为体内固有之物,在一般情况下,痰可随气流行,外而筋骨,内而脏腑,上下左右,无所不至,以供给人体活动时滋润之用,故云非痰不能滋润。但当痰饮过多,反过来又影响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和气血的运行。又肝气亦为生痰之主因,如肝气郁结,可聚湿生痰,或肝郁化火,灼津为痰。此外,平素嗜好饮酒或恣食肥甘厚味,亦可聚湿,化热、生痰。一般认为浊稠为痰,清稀为饮,合称痰饮。痰饮一旦形成,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生降,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病则不一,见症各异。因痰饮之为病,与气有关,来去无定,变证百端,故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