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电脑处于脱机状态:倭刀PK中国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4:38:57
倭刀PK中国刀 [2007-01-24 22:07:35]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倭刀在中国又称为武士刀,日本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倭刀就是日本侵略军的象征,也是日军肆意屠杀中国平民的可耻武器.

曾经有段时间,少数日本人和网上的大和崇拜者把倭刀的作用夸张到极点,似乎每把都是削金断玉的倚天剑.实际上,倭刀只是一款优秀的冷兵器,相对其他优秀的冷兵器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在十四年抗战的艰难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大刀曾经多次和倭刀交手,并没有落丝毫的下风.

下面听老萨来说说.

 

 

倭刀的起源于中国

 

倭刀的起源有各种的说法,日本学术届也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是各方面都肯定的:日本的倭刀在诞生的初期,曾经受到过中国唐直刀的巨大影响.

 

中国在汉朝之前,士兵装备的短兵器大多是类似于罗马兵团一样的长剑.这也是大集团军事作战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在古典时代,封建时代,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中,剑一类的武器远比刀有效的多.在使用同样力量的情况下,一剑就可以将敌人刺死,可以轻松刺穿厚重的铠甲,而这样的力量如果是用在刀上,往往只能将敌人一刀砍伤.长剑在实战中远比刀更为实用!

 

经历了汉朝几百年稳定的发展,中国内部的战乱趋于平静.但边境游牧民族的骚扰却日益加重!

对于机动性极佳的十万匈奴骑兵,传统的大汉步兵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匈奴骑兵避实击虚,来去如风.一旦见势不妙就飞速撤退,大汉强大的步兵是无法追上的,也就无法有效的歼灭他.

 

想歼灭匈奴骑兵,只能采取以骑破骑的方式!大汉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大力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

 

数以万计的大汉精锐骑兵很快脱颖而出,他们除了和匈奴骑兵一样勇猛善战以外,还装备着当时匈奴人难以企及的各种精良的武器.

 

大汉骑兵装备了先进的汉制弓弩和各种精良的马上长兵器.除此以外,他们还将骑兵佩戴的剑,改为的更适合马上作战的长刀.

 

在骑兵作战中,大多是使用长矛一类的长兵器!如果能使用到刀剑,一般都是激烈的近战.在马上的近战中,相对于长剑的刺杀,刀的劈砍不但更为灵活,还可以借助马的速度,弥补步兵最为缺乏的挥刀力量的不足.优秀的骑兵在高速奔跑的马上,一刀就可以把人从头到脚劈成二半!

同时刀由于刀背较厚,在和其他武器的对抗中,刀较之于剑,更不容易折断.

另外刀的制造工艺比剑简单的多,造价自然更低廉,更符合大规模装备部队的需要!

随着大汉骑兵的发展,中国制刀技术也飞速进步.



--------------大汉士兵使用的汉刀

 


经过汉后几百年的实战洗礼,特别是五胡乱华时代胡人骑兵的肆虐,中国的制刀技术稳步提高.到了唐朝,中国的以直刀为代表的制刀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大唐是特别注重骑兵和骑兵装备的一个时代,李世民自己就是以骑兵出身的出色的将领.大唐在除隋乱,荡平强大突厥铁骑的战斗中,都大大发展了唐骑兵的直刀技术.

 

在唐朝的骑兵中,直刀的装备数量高达百分之三十.

 

唐朝的直刀不同于汉朝的大刀.他的特点是添加了防止敌人刺伤持刀手臂的铁制护手,还有就是唐直刀的刀尖非常锐利---这就使得唐朝直刀除了和汉朝大刀一样可以劈砍以外,还可以用作剑一般的刺杀,增添了刀的攻击手段.

 

这些都为之后的倭刀所仿造,并且流传至今.

 

大唐直刀的制造技术非常高超,堪称是一款艺术品.它的刀刃采用优质钢制造,制造技艺极为精致.一个唐直刀的成品,一般经过三十次左右的反复锻造.它是一款非常可怕武器,任何铠甲也无法阻挡,非常适合唐朝日益强大的铁骑.

 

此时的日本,早在中国的汉代就通过朝鲜获得了一些汉刀并开始仿造.到了唐朝以后更是开始全面学习唐朝的各项文化技术,自然也包括制刀技术.

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到京都.为了祈求能永世和平,把这个新首都叫平安京.从这个时候开始到之后大约400年之间都是日本所谓的平安时代.在整个平安时代内,倭刀并不是现在大家现在普遍见到的弯刀,而是酷似于中国唐朝直刀.

 

日本考古界挖掘出的这个时期的倭刀,比如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基本都是从中国购买来得.

 

这段时间中国的刀剑制造技术远远高于日本,日本贵族以拥有一把舶来的中国刀为特殊的荣誉.连当时的日本天皇也作诗到: 骏马还是日向的好(日向是日本地名,古时以出产名马闻名),刀剑还是吴国的精!(吴国泛指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除了购买以外,日本工匠也利用引进的中国技术制造了一批中国直刀的仿制品,起名就是为 唐大刀.

 

可以说,日本倭刀早期的雏形,基本就是单纯仿造中国唐直刀,没有自己的任何加工,只是到了后期才开始自身演化.

 

日本平安时期的结束和中国内乱的兴起,中日的联系逐步断绝.倭刀逐渐开始脱离唐直刀的范畴,开始了自己的演化.

 

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武士阶层开始蓬勃发展,之后几百年的大名之间的征战,又对武士的佩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岛国日本古代的作战方式和大陆的中国朝鲜都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中国动辄数万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日本的战争规模要小的太多.

 

日本领土面积狭小,古代还需要大量农民从事很费人力稻谷的种植!所以对于日本古代的封建地主大名来说,农民和土地都是宝贵的财富,不能随意损失掉.大名之间的作战,一般不驱使大量农民参加,而是大名使用其专门豢养的职业军人--武士参加.而且大名之间的战争,一般的日本农民也不关心,因为他们只要按时缴租给胜利者,就不会被战争波及!

这和中国大陆频繁的民族之间战争,动辄一个数十万的民族被斩尽杀绝,截然不同!

日本的情况,比较类似于欧洲封建领土,武士也很类似于欧洲封建领土所豢养的职业军人--骑士.

 

日本战国时代的大部分战斗的规模都在数百人之内.如果双方能够各出动上千武士,就算是大战了.

 

像战国最为著名的大战之一--三方原战役,号称风林火山的武田和北条的联军不过2万人,而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和德川的联军只有1万人左右.这种规模的战役,翻翻中国的历史随处可见.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就已经是惊人的大战了!

随着武士制度的建立,日本作战方式逐渐朝着专业化战争发展.

 

由于大名下属的武士数量不多,就必须以质量来取胜数量.

 

武士为世袭制度,一生的唯一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巧.所以武士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各种刀法骑术!

 

当然,除了单纯通过技艺提高武士的战斗能力以外,对武士佩戴武器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相比有着各种丰富矿产资源的中国来说,日本的各种资源极为频繁.日本自古并不缺乏有技术的工匠和悠长的时间,但是对于优质的钢铁资源却是比工匠和可以容忍的制造时间 还要珍贵的.

 

所以,日本的工匠非常珍惜每一块可以冶炼的好铁,并且使用自己的高超技艺将它做成最好的武器.

 

日本的工匠有的是时间,缺少的是能够制成好刀的资源,他们不敢浪费哪怕一小快好铁!

 

同时,随着武士作战由步战变为马上作战,更为适合马上劈砍的日本式的弯刀就形成了.

 

倭刀逐步由唐朝的直刀变为有弧度的弯刀,还很快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固定下来.

 

从此,倭刀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唐直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样式,并且沿用至今.

 





-------------------唐朝的直刀,从外形上都和现在的倭刀很相似

 

倭刀的制造

 

可以说,倭刀的制造工艺之复杂,远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同类武器.

 

倭刀与其说是一款优秀的实战武器,不如说是一件精细的工艺品.

 

一把优秀的倭刀刀身闪亮,弯曲的造型非常优美.刀锋极为锋利,而且刀身坚固,其独特的造型非常适合砍杀.其锐利的刀锋甚至可以用来剃须(老萨:但是要小心喉咙).

 

但是,倭刀品质的优越,是以巨大的人工作为代价的.

 

老萨一直认为如此复杂的工艺作为一把实战的武器来说是很不实用的,无法有效的用于大规模实战!

 

对于一款用于大规模战争的军事武器来说,实用二个字是最重要的!

 

这要求实战兵器的制造工艺不能过于复杂,因为过于复杂的工艺需要高超的工匠和很长的制造时间.这不易于战时兵器的大量消耗和补充!

 

比如赤壁一战,魏吴二国就损失了数十万人,兵器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同时,复杂的工艺导致制造兵器成本的急剧上升.这也许对于日本小规模的战争没有什么,但是比如大宋,大明动辄上万把兵器的补充量,这样高昂的成本即使是大国—也是无法承受的!

 

 

实际上,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和三到四个副手花费二个月左右的时间!

 

它的复杂制造工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初期炼铁:工匠首先在铁矿砂中放入适当的石英粉和木炭粉,然后送进熔炉冶炼.这一期间需要工匠的副手(一般是年轻力壮的学徒)不断的使用手拉风箱,持续的冶炼.这是很需要体力的活,靠手拉动风箱是极累的!这样大约经过整整三个昼夜的时间,把铁矿砂融为条状的生铁.

 

(二)重复冶炼:工匠将条状生铁打碎,再次放入石英粉和木炭粉继续冶炼.经过长时间的冶炼以后,逐步冶炼成倭刀所需要的特殊的钢材--玉刚.(老萨:玉刚是一种标准低温钢,冶炼时炉温不超过1200度.大家都知道,一般优秀钢都是高温冶炼的,低温钢是比较原始的炼钢手段,因为低温钢的钢质非常坚硬,很不易于打造.它的打造需要优秀的工匠.日本使用低温钢的原因是日本缺乏高温的燃料,无法有效制造冶炼高温钢所需要的高温度!)

 

(三)淬火:玉刚虽然非常坚硬,但是含炭量很高,很容易折断.工匠们把玉刚加热后反复敲打.这一般由工匠副手完成,工匠在傍边加以指点,这也是非常费力的活,一个副手一天至少要打2000锤!通过这种方法除去玉刚里面多余的炭.

再使用突然的冷水淬火,把其冷却.整个过程需要多次重复,把玉刚不断打造为5厘米左右均匀的薄片,同时使钢材不断的层叠,最多可以达到1200层.这样使得玉刚的质量均匀,难以折断.这个步骤也非常需要技术,工匠要对钢片的厚薄,锤打力量的使用,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从而逐步形成倭刀最关键的部分--刀芯(倭刀的最内部一层),也就是弹性非常好的软钢!

淬火时候使用冷水的水温也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是七度到十三度,如果偏离这个温度哪怕一二度,那么造出的钢质量就差的很多.这个水温一般是日本制刀工匠的不传秘籍.老萨真不知道古代的日本,如何能够严格保证严格的水温!

 

(四)包上外层:软钢虽然硬度和弹性很好,但是硬度还是稍显不够.日本工匠将软钢作为刀芯,刀芯外面的二个侧面,都重新包上一层硬度更高的先前打造好的玉刚(日本人叫做皮铁),刀背上也要包上玉刚(日本人叫做栋铁),然后反复的淬火冶炼,将这三部分和刀芯合为一体,同时使刀身产生一个弧度.第四步完成以后,倭刀的刀身就基本打造完成了!

这样的制造技术成为包钢技术,它使得刀身上其实使用了不同的钢制.这让倭刀刀身非常坚硬,很不容易折断!这也是源于唐直刀的制造工艺!

 

(五)黏土冶炼:这一阶段是最为费时的部分,主要任务是塑造锋利的刀锋.工匠将刀身上涂上稀薄程度不均的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然后再淬火冶炼--也就是加热后在刀锋和刀身上反复小心敲打.如果力量烧重,那么刀锋就会折断或者刀身出现裂口,整刀制造也就完全失败了.如果力量过轻,那么刀锋和刀身就无法到达满意的坚硬效果.之后还需要再次淬火.总之,这是特别需要技术和耐心的活,还需要一些运气.这个步骤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工匠自己完成!

 

(六)研磨、造鞘、装饰、卷柄等:这是刀的附带步骤,也非常复杂.单单是研磨就包括: 粗磨, 基础研磨, 润色研磨,擦拭, 取刃, 打磨, 研磨刀尖等七个步骤,刀鞘的制作也有四五个步骤.但是日本人认为这不属于制刀的部分,一般由工匠的副手或者专业研磨和装饰工匠完成.

 

通过以上的六步,一把倭刀才彻底完成.

我想网友们看看就觉得够可怕的了,其复杂程度抵的上造大炮了!

 



造成刀以后,还需要试验刀的硬度,方可以交付武士使用!

 

倭人又采用了一种变态的试刀方法,就是用人体试刀.倭人往往把死人的尸体叠在一起来试刀,如果一刀能够砍断一层人体就叫做一胴,二层叫做二胴,一般三胴就是极限了.不过传说也有能够达到六胴,甚至七胴的宝刀.试刀完毕以后,一般工匠会在刀把上加入注明达到的胴数!

 

 

 

倭刀的分类

倭刀一般按照长短分为五类:

 

-----------------太刀是很长的

(一)太刀:太刀的是倭刀中,长度最长的一种.它主要是让骑兵在马上使用!太刀仅仅刀身就在60厘米以上,有些甚至可以达到一到二米.它也是最早出现的倭刀,是根据唐直刀的最早改造品.

它不同于唐刀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弯刀.

太刀早在平安时代末期就出现了.

太刀用在日本骑兵的马上作战,它比起唐直刀有着更好的砍杀性能,不过刺杀的能力就弱了很多.

日本步兵一般不携带太刀,因为长度太长,重量太重,单靠步兵的腕力一般是使不动的.

 

(二)打刀:打刀在日本一般就称为刀,也是我们平时见到日本武士使用的长刀.它的样式和太刀基本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短了一点.弯曲弧度也较低,便于迅速拔刀!

由于日本在镰仓幕府以后,武士的马上作战主要使用长矛一类的长兵器,太刀大多数用处有限.更适合倭人近距离肉搏的短一些的打刀就产生了!

 



-------------忍者刀是直刀

(三)忍者刀:忍者刀的长度比打刀短,但是比勒差要长的多.忍者刀身也大多不是弯的,而是类似于唐刀的直刀.忍者刀的长度较短主要是便于隐藏,利于暗杀使用.

 

---------------------那把短刀就是勒差,自杀用的

(四)胁差: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武士身上一长一短二把刀中的那把短刀.刀身长度大约30厘米左右,早期勒差是用作倭人近距离肉搏使用,可以刺穿武士的铠甲.后来就是倭人专业切腹自杀的武器!日本人常说:长刀杀敌,短刀自尽!

 

-----------------神风敢死队自杀用的短刀,和匕首差不多

(五)短刀:是比勒差还短的小刀,类似于中国的匕首,刀身长度都在30厘米以下.主要是非武士阶层,比如农民,商人防身使用(日本只有武士才有资格配备长刀,其他阶层佩戴长刀就是重罪).其实这么短的刀主要用作自杀的,尤其是给武士和贵族家庭的妇女使用,因为日本武士历来都有侮辱强占战败者女性家属的传统.后期大量用作神风敢死队自杀使用,日本老兵东史郎就有一把短刀,是他母亲送给他,用作被俘时自杀使用的.但是,东史郎最终也没有自杀,而是灰溜溜的投降回国!

 

 

除了以上的五种以外,倭刀还有节刀, 仪刀,守刀, 葬礼刀,木刀等数十种,不过那些大多是非战斗用刀!这里就不作多说了!

 

 

倭刀的保养维护

中国从宋朝以来,曾经通过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进口过大约二十万把倭刀作为装饰品使用.

 

当时宋朝人,对于漂亮锋利的东瀛倭刀还是很喜爱的,大诗人欧阳修还作诗道: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但是到了今天,几十万把倭刀流传下来的却非常少.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倭刀自身的缺点—它要求很高的保养技术.

 

倭刀在家中摆放的时候,一般都使用专业用于保藏的刀鞘—白鞘.它是优质的朴木制造而成,刀鞘外面没有任何的打腊和上漆,而是完全的白木外壳.这种做法是为了保证朴木的防潮和透气.

 

此外,倭刀的刀刃不能沾染上等任何含水的物质,不能用手摸或者染上唾液,不然非常容易生锈.平时也需要经常擦拭和打粉上油.而这个铁粉和重质植物油是保养倭刀专用的产品,一般的石粉和普通的油,是决不能混用的.

 

同时,由于玉刚是低温钢,它的含炭量很高,也就非常容易氧化生锈.倭刀表面需要频繁的擦拭,每天就需要擦拭数次!

 

所以大家经常在日本古代电影中看见武士擦拭倭刀,这并不是炫耀自己刀帅,而是不这样实在不行!

 

真想不出,如果在长期激烈的战斗中,这样的刀如何才能保养!

 

对于中国长期在粉沙满天的环境下戍边的边境卫士来说,这种刀是根本无力保养的.

 

------------------这就是白鞘,纯木质的刀鞘.专门用作保养的!

 

倭刀和中国兵器的二次交手

 

倭寇

倭刀第一次和中国兵器大规模的交手,大概是在明朝的倭寇骚扰中国沿海和丰臣大军入侵朝鲜.

 

虽然入侵明朝的倭寇只有少数武士和海贼,但是他们仍然对当时的明朝地方卫戍部队有了相当的冲击.

 

中国自唐朝以后,逐步淘汰了唐直刀.关键在于二点

一是直刀多用在骑兵使用,而宋朝尤其是南宋已经丢掉了北方的战马产地.中国从汉唐以来,优秀的战马主要还是通过在边境大量放牧和购买少数民族马匹来增加的.到了宋朝,这些中国传统出产战马的地域都被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大宋的敌人占据,所以宋的马匹数量不足,宋兵作战以步战为主.而直刀作为步兵武器,在南方的水乡和山地使用并不适合.

 

二是很多直刀采用倭刀的包钢技术,造价和工时都是很高.像日本一个大名不过几十到几百个武士装备一下还差不多.当时宋军最多达到近百万人,如果宋朝国防军一下装备数万到数十万把直刀或者倭刀,怕是国家立马就要破产,也不用外族来打了.

 

实际从宋朝开始,汉人军事体制上开始重视少数步兵的灵活阵形和长枪长矛等长武器的使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对于大规模战争来说,数量众多的步兵如果能够熟练的使用廉价的长枪长矛,在实战中远比装备一把好刀要有用的多.

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中的宋兵,大多拿着一把长枪.水浒中的林冲,花荣等大宋军官出身的梁山好汉,大多擅长使用长枪.林冲在山神庙杀死陆虞候等人,用的就是长枪!

 

所以宋朝以后,军队多装备长枪一类兵器,短兵器也以价格低廉易于制造的单手朴刀和其他弯刀为主.

 

到了蒙古统治的元朝,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叛乱,根本不允许汉人制刀和佩刀,连菜刀也要十家用一把,还要用铁链拴在桌子上.中国制刀业和制刀技术在元代受到严重的打击.

 

到了明朝中早期,中国制刀业有所恢复,民间各种好刀又开始出现.但是明军的冷兵器的装备始终没有超过宋朝的总体水平.

到了中后期,由于蒙古威胁逐渐减弱和中央政府的腐败,明朝重视火器的装备,而冷兵器的提高速度缓慢.明朝边境部队尚且算得上精良,但是地方卫戍部队的战斗力低下,装备也非常差劲.

由于几十年的和平,大明地方部队兵器大多存放在库房,也不作什么保养,大多腐朽不堪,无法用作战时使用.部队还存在大量吃空饷的行为,报上去驻守五百人的部队,实际往往只有二百来人,而且平时根本不作操练!

 

而敢跃过重洋,骚扰大明的倭寇,基本都是久经日本国内多年内战的武士或者海寇,一正一反就不用多说了.

 

在倭寇和明军的交手的初期,明军卫戍部队主要使用木杆长矛和单手朴刀.

 

其中木杆长矛主要是明军大部队集群战斗使用,也就是水浒中常说的长矛如林.传承宋朝的成熟技艺,作战时数百把长矛齐戳,一般短兵器是根本无法对付的.所以晁盖在救宋江劫法场的时候,看到李逵拿双斧乱杀持刀数十名官兵都很放心.但是一旦宋兵的长矛队上来,他就赶紧让李逵先走.

 

但倭寇偷袭的基本都是明朝比较小的村镇,当地驻扎明军数量有限.所以和倭寇对抗的明军数量并不多,长矛也就形成不了集群的优势,对倭寇造不成大的威胁!

 

在一对一的较量中,倭寇的精良倭刀可以轻松的削断木质长矛的脆弱木杆.

 

倭刀的长度高达一米五左右,明军的朴刀一般一米左右.双手使用的倭刀的劈砍力量也远在都在明军的单手朴刀之上.明军使用朴刀自然不是倭寇倭刀的对手,这就是长短武器之间差距.

 

但是也不是说朴刀就不敌倭刀,由于朴刀是单手刀,比较灵活.如果明军操练有素,使用朴刀时,采用相应的刀法或者配合盾牌使用,也是能对付倭刀.

 



--------------中国的单刀也是一款华丽使用的武器,缺点在于比倭刀短了不少

但倭寇打发一般野蛮凶狠,往往都是挥刀一路冲锋,不管自己性命.而地方明军又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平时混进军队就是为了吃不用干活的粮饷,哪里愿意拼命!往往被砍死几个人其他几百个就都落荒跑了,不是倭寇的对手!

一时间,倭寇到处肆虐!

 

倭寇好景并不长,明军将领如戚继光等人在和倭寇的几次交手中,很快掌握了倭刀的优缺点.

 

戚继光将军仔细分析几次和倭寇的作战,认为倭寇其实并不难对付!倭寇和日本武士一样,长于近距离肉搏而不善于远距离弓弩作战.当时倭寇远程火力极差,火器上只装备极少数量的火绳枪,同时日本的弓箭十分落后,普遍使用的还是长弓,射程在一百米以内,而且精度不高.而明军的弓箭射程一般可以达到150米,弩弓的射程更是在200米左右.日本弓箭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明军还装备大量杀伤力强大的散射和直射火器,比如三眼铳, 神枪, 迅雷铳,鸟铳等,射程从50米到500米,这是倭寇无法达到的!

 

戚继光将军采用了一个简单鸳鸯阵,就把倭寇杀的血流成河.

 

明军主要在远距离使用轻型火炮,火铳和弓弩,在倭寇武器的射程外打击,造成倭寇绝大部分的杀伤后,再使用鸳鸯阵!

 

鸳鸯阵在中距离使用狼筅(狼筅为大毛竹,长3米竹身很粗,毛竹顶端装有锐利的枪头)抵抗倭刀和日本长矛.

 

由于狼筅很粗,倭刀是怎么也削不断的,倭寇无法可使.如果倭寇突破狼筅,又会遭遇鸳鸯阵的长枪手.这些长枪经过仔细挑选,枪身加固过,倭刀是怎么也切不断的.

 

以上三道防线,倭寇一般已经无法对付了.如果倭寇能够侥幸突破进来,对付他的还有明军的拿着盾牌的朴刀手.盾牌和朴刀配合,只要盾牌能够抵挡住倭刀第一次劈砍,朴刀随即砍上,倭寇也是凶多吉少的.

 

所以戚继光打倭寇一帆风顺,大战七战七捷,小战数十场战无不胜,很快荡平了沿海的倭寇.

 

在实战中,戚继光将军也发现倭刀比较实用,是一款实战的利器,对中国军队使用的传统朴刀很有借鉴之处!

 

于是戚继光就下令根据倭刀的样式和制造工艺进行仿制.很快仿造了一些倭刀装备了部队,取名为戚家刀.

 

有些人自此就大吹倭刀比中国刀好,其实戚家刀并不是传统的双手倭刀,只是使用了倭刀的一些制造技术的中国单手刀,和倭刀又很大程度的不同!

 

戚家刀只是制造技术较高,比原有中国朴刀锋利易战罢了,可以说是倭刀的中国改良版本!

 

 

其实就算就双手刀来说,戚继光并不认为倭刀相对传统的中国大刀(日本人称作青龙刀)有什么优势,所以也没有大量仿造双手使用的倭刀!

 

之后在丰臣入侵朝鲜的战斗中,明军始终使用数量不多的几万远征军,但是也没有落到数量高达十万的日军的丝毫下风!双方基本旗鼓相当.

 

日本在火枪和近战上有一定的优势,明军在火炮和骑兵上占据上风!最终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和中朝军队的海陆联合打击,狼狈从朝鲜撤走全部的军队.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十万日军中,使用倭刀的人并不是太多.除了倭刀难于制造以外,由于倭刀的重量较重,需要相当大的腕力来能自如使用.

 

所以倭刀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严格训练.这对于一生从不干活,就是吃饭打仗的武士阶层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付仅仅受过基本训练的农民出身的足轻(日本农民士兵,装备训练都很差)来说,就是无法办到的了!

日本的足轻大多还是使用竹枪或者长矛!

 

----------------戚家刀,它是不同于倭刀的单手刀

 

 

抗战

 

日本传统的倭刀在明治维新时代出人意料的遭受了严重打击.

 

随着幕府政治的瓦解,明治天皇为了开始资产阶级改革,削弱传统武士藩镇势力的影响,很快颁布法律下令除军警以外一律不许佩刀的禁刀令.

 

这个禁刀令让所谓的武士阶层彻底瓦解,倭刀制造业也受惨重打击.

 

日本军队也迅速西化!早期的日军军队主要是学习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从火枪到制服佩刀都完全法国化.

 

不过稍后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新兴强国普鲁士彻底击败,日本又开始转而学习普鲁士军队.

日本按照欧洲军官普遍配剑或者佩刀的传统,给军官装备了大量的西洋式样的指挥刀.

 

这些西洋刀对于欧洲军官仅仅是作为仪仗刀使用,并不用于实战.这又和日军强调近距离肉搏白刃战的作战方式相违背!

 

在早期的日俄战争中,中看不中用的西洋刀就被日本军官所厌恶.一些日军指挥官都仍然装备家传或者自己购买的传统倭刀,但是这些都不是主流了.

 

到了十四年抗战的长城抗战时期(1934年),西北军29军宋哲元部使用传统的中国大刀杀的日军一塌糊涂.

 

当时由于西北军装备的刺刀数量不足,而紧急赶制出来的劣质大刀,配着几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实用中国刀法,让善于拼刺的日军措手不及!五百中国大刀队杀死了一千多日本兵.

 

当时日军由于强调武士道精神,特别注重拼刺训练,士兵大多善于拼刺,日本三八式刺刀的长度是世界第一,连日本的机枪上都配有刺刀!

 

但是西北军士兵使用的大刀刀法正是日式刺刀的克星!西北军士兵一招刀背反撩磕飞刺刀的直刺,随即顺刀下砍的简单刀法,就让日本士兵人头纷纷落地.如果一个训练有素的西北军士兵使用的这种打发,日军是根本没有什么胜机!如果练习的好,一把大刀就可以连续对付五六个敌人!

 

至于日本使用的西洋指挥刀和日式传统倭刀也不是中国大刀的对手.日本军官一般使刀都是搂头从上往下直劈,西北军士兵就是用大刀从下往上刀背直磕倭刀刀锋.

 

由于大刀重量几乎是倭刀的一倍,加之西北军训练有素,普遍臂力大.(老萨:西北军平时没事就窜房爬山,一刀可以砍断碗口粗的毛竹)

 

这样的一碰,日军西洋指挥刀一般当场就能折断,倭刀也会被磕飞磕远.西北军士兵随即一刀顺势上去砍落,日军又是人头落地!

 

装备精良现代化装备的日军被粗糙的大刀片杀死那么多人,着实让日军丢尽了面子!

 

当时的日本报纸也评价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长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让日寇闻风丧胆的中国大刀

 

长城抗战中的失败,让日军开始重视冷兵器的作用.日本军方提出了复兴古刀的计划,并且在1935年前后让日本陆军军官全部装备日式倭刀,主要是九四式校官军刀,九四式尉官军刀和九五式士官军刀三种,逐步更换了日军原先装备的西洋指挥刀.

 

 

 

但是倭刀真正的大量装备部队,还是在全面抗战开始的卢沟桥事变以后.

 

由于传统日式倭刀的造价和工时军方无法承受,所以日本军官在二战中实际使用的传统倭刀数量极少,而大量使用的主要是日本兵工厂的所谓机械制造倭刀和半机械制造倭刀.

 

所谓机械制造倭刀就是完全以钢材通过机械流水线轧制锻造以后,简单打磨成倭刀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倭刀制造工艺,连刀刃也没有淬火.这种刀,哪怕砍树刀口也立刻会卷掉,基本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外形较酷,给日本军官指挥时候装装样子的.

 

比如装备数量最多的九五式士官军刀,就是完全的机械制造,占日军二战生产军刀数量的八成左右.它的价格低廉,制造方便,但是基本没有什么实战的能力!其实按照日本传统观念,人这样的武器一般不能称作刀,而是称作铁棍!

 

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半机械制造倭刀.它是机械制造倭刀经过简单的刀刃淬火处理后制成.这种制造方法,勉强算使用了一点传统制刀工艺,刀也能够战斗时使用一下!但是这种倭刀和传统的日式倭刀相比,也有天大的差距.

 

二战中,日军装备最为精良的倭刀,大多数都是日军家传或者自己高价购买的传统手工倭刀!

 

所以说,二战中日军普通使用的不能称作为倭刀,最多只能称作为仿倭刀!



-------------------九五式士官刀,机械制造的产品

 

 

驳斥百人斩虚构

 

但是就算是传统的倭刀,在实战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中国军队装备的大刀,苗刀,它占不到任何便宜.也只是在屠杀平民时候起到一些不光彩的作用.比如所谓百人斩的二个少尉!

 

据东京1937年的《日日新闻》的报道,在无锡至常州间,向井敏明少尉劈死了56人,而野田毅少尉则杀了25人。向井敏明使用的刀名叫“关孙六”,野田毅的刀虽然没名字,但却是祖传的一把宝刀。当年12月2日,向井敏明与野田毅随队攻打丹阳。他们一路上逢人便杀,一共又杀死了70名中国人。其中,野田毅杀死了40人;而向井敏明杀了30人。到达句容时,向井敏明的杀人纪录达到了89名,野田毅达到了78名。到了12月10日,南京紫金山一战后,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杀人纪录全部超过了百人,分别是106人和105人。因为二战犯当时分不清究竟是谁先达到了100人的纪录,分不出胜负,两人又约定,看谁先杀到150人。

 

现在有些日本右翼份子想为百人斩的二个少尉平反!他们主要是用日本军刀不适合作战,杀不死一百个人为由作为辩护.

 

其实如果真的是和中国军人肉搏战,确实不太可能连杀一百人.这是因为作战中怎么也会有武器的碰撞!

倭刀如果和中国的大刀或者其他坚硬武器连续触碰十几次,确实是要摧毁的.

 

可惜,这二位杀人狂 所杀的人并不是在战斗中的军人,而是残杀的不能还手的中国战俘和平民!

 

其中之一的野田毅少尉在向鹿儿岛县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作报告说:“其实白刃斩中,我只杀死了四五人.在占领战壕后,我对里面的人喊,你们!出来!中国战俘都出来了。我叫他们排好队(老萨:自然此时战俘都被捆绑住了),然后从队伍的一头逐个砍过去……虽因为斩杀百人出了名,其实多是这样砍死的”.

 

人的颈骨再硬,终究是一根脆弱骨头,没法和钢铁相比,是无法对二位杀人狂携带的家传一二百年的名刀(其中一把是大名鼎鼎的名刀关孙六)造成什么影响的.

 

------------------这二位"勇士"战后先是在日本国内躲藏起来,之后的审判时一口咬定自己没有杀人,都是记者虚构的以求保命.二个无耻的家伙!

 

 

大刀和倭刀的比较

 

实际上,传统的日式倭刀由于自身造型和长度的优势,确实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冷兵器.

 

如果作为一场绅士间的决斗来说,选择传统倭刀是没有错的!

 

但是,传统倭刀并不适合大规模的战争.

 

一二个月才能由杰出工匠完成的一把倭刀,和在实战中和一二天内由中国农村铁匠打造的简单大刀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在近距离肉搏中,大刀和倭刀砍中人同样致命.大刀虽然由于钢材较差,也有硬度上的弱点,但是较厚的大刀身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缺点.

 

简单说就是倭刀再锋利,也绝对砍不折大刀.而大刀重量的优势,又让大刀在砍劈力度上占到倭刀的上风.

 

至于谁能砍中谁,就要看双方谁的刀法更为厉害了.

 

而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是日本剑道绝对无法企及的!

 

 

倭刀的制造技术要求较高,一旦一次和其他兵器的对抗中卷了刃,或者刀身龟裂,整刀就无法修补!虽然该刀之后仍然可以勉强使用,但这把宝贵的刀就废了.

 

对于中国大刀来说,反正造价低廉的很,就算刀用废了,找个农村铁匠随便再打一把就行了.

 

另外,倭刀对保养要求之高,在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中是无法保障的.一旦生锈,倭刀的锋利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所以说,即使倭刀是日本武士制度特有的产物,可以为少数精锐雇佣军使用,但是绝对不适合采用征兵制度的国家.

 

老萨个人估计,就算倭刀在明治维新时期没有被火器淘汰,也很快会被更为实用的武器(比如日军中后期大量使用的机械和半机械式倭刀)所取代.毕竟这种高昂的武器不是大规模战争能够承受的.

 

至于有些人似乎认为中国没有相应的优质刀剑能够和日本相比,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历来就不缺乏好刀.只是中国清末大部分地区民风不尚武,对待刀剑并不感兴趣.加上民国以来手枪的大量进入,好刀也就退居二线了.

 

相反,日本武士道向来以倭刀作为武士的灵魂和象征,为了宣传武士道,倭刀也是必然宣传的东西.随着日本人有计划的在全世界宣扬武士道精神,倭刀自然也就大大出名了.

 

一正一反,差别自然就大了!

 

-------------------------中国练武人最长使用的柳叶刀,不比倭刀要差

 

妖刀村正

村正因为与德川家族的关系而闻名,德川家族几人死伤于村正刀下,家康以前的松平家两代当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父亲广忠两人皆被近臣暗杀,而且都是用村正刀。而家康本人幼年也曾被村正刀伤了手指。1579年,德川家康嫡子信康,被织田信长赐死,又是死于一把名为势州村正的刀下。这些虽然都是巧合,但是在1600年关原之战中织田河内守长孝的长枪又误伤了家康的手指,而且正是当年受伤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长枪也是势州村正制。致使德川家康断定:“村正刀是专门作祟德川家的妖物”并下令毁弃所有村正刀。到了江户时期,虽然势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打制日本刀,但迫于幕府的压力,再无人敢公然携带村正刀,以前铭村正的刀也多改铭。故现存真品村正极为稀少。

村正被称为妖刀也和其所处历史时期有关,村正产生于动荡的室町中期,对于日本刀的需求很大,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劣质刀剑,但是村正仍坚持打制品质优秀的实战刀。事实上,德川家装备村正刀的人极多,而造成德川家死伤的都是家族内部的人,所以巧合其实也就不巧了。

到了江户时期社会和平,刀剑更由实用转为注重华丽的外表装饰,当时的剑相学以刀的锐利品格判断吉凶,太过锋利的实战刀,被称为“妖刀”、“邪剑”。所以到了江户后期,村正即妖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由于倭刀漂亮的外形,一向是影视名刀.这是电影<杀死比尔>剧照

 

倭刀的终结

 

二战结束以后,美军为摧毁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民间大量收缴倭刀,同时打击倭刀制造业.倭刀从此一蹶不振,绝大一部分悠久的制造技术失传!

到了1953年,日军民间少数人士开始复兴倭刀的技术,但是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由于大部分制造技艺失传,日本只能通过高科技来分析传统倭刀的成分,从而逆行仿制.但是,这样的做法自然难以获得大的成功!

现在在日本国内,仍然有大量的所谓倭刀作为工艺品出售,售价从一万元人民币到几十万元不等,但是大多都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产物.

 

而少数保有老技术的倭刀匠人,也无法他们前辈的技艺相比.他们再也不可能在制造出曾经辉煌一时倭刀了!


萨沙作于07年1月

标签: 军事   . 所属版块: 军事 .shareBox{ overflow:visible;right:0px;background:transparent;padding-bottom:10px; line-height:20px;}.ssina_btn,.sqq_btn,.skx_btn,.srr_btn,.sdb_btn,.shxwb_btn,.ssohu_btn,.sqqz_btn{display:inline-block; margin:0px; width:0px; height:20px; padding-left:16px;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hexun.com/home/icons-share.gif) no-repeat 0 2px !important; vertical-align:middle; position:relative;}.ssina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198px !important;}.sqq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162px !important;}.skx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37px !important;}.srr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77px !important;}.sdb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117px !important;}.ssohu_btn{background-position:0px -234px !important;}.sqqz_btn{ background-position:0px -269px !important;}.shareBox a div{ position:absolute; overflow:hidden; width:0px;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hexun.com/home/sharetip.gif) no-repeat 0 0px !important;height:20px; padding-top:2px; color:#666; text-align:center;text-decoration:none; line-height:18px; }.shareBox a:hover{ text-decoration:none}.shareBox a:hover div,.shareBox a .on{ top:-20px; width:91px; left:-38px}#db div{ background-position:0px -22px !important;}#db a:hover div,#db .on{ top:-20px; width:91px; left:-64px}将本文分享至: 分享到和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网阅读(15344) | 评论(62) | 转帖 | 推荐 | 举报 本文章被推荐到了9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