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士奎泥金书法:麦氏起姓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7:59
“麥”字,从“来”不从“夹”,从“夂”不从“夕”。来象其实,夂象其根。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稀有姓氏,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於麦丘---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著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从复姓成为单姓。 (二)、源於韩姓---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因渡河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何。有因躲入麦田幸免於难者,而异韩为麦。故民间传说,韩何麦同宗。 (三)、源於麦侯---西元前一一六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四)、去匊为麦---西晋有麴丞相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为麦,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 (五)、源於何姓---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六)出自回族中有麦姓。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历史上麦姓的迁移 秦始皇派出50万大军分两路进入岭南戍边。一路从梅关,穿过羊肠小道,入南雄,然后分布粤北,粤东和珠江流域;一路沿湖南湘江,过灵渠,再沿漓江,西江入开封,肇庆,有的则跨郁江抵粤西各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公明,碧眼属南海郡番禹县地。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南海郡,置东官郡(今东莞),领6县。宝安排首位。宝安从此立县。广州刺史垣玄担当东晋相后,乘王室内乱舛位。其时“五胡乱华”,出现十六国。 南北朝 饶丰(铁仗)公的先祖,大约于南北朝时期,随征讨岭南时,由浙江省翁州府(一作处州府)松阳县徙入广东始兴郡南雄县百顺乡落镇。饶丰父亲叫何唯曾。铁仗公于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公元538年)正月初七在保昌(南雄)百顺里诞生。大宝元年(550年)正月,始兴大守陈霸先率3万精兵渡大庾岭讨伐侯景叛乱,平定后升任尚书,几年后夺梁国为陈,自立为陈武帝。陈武帝取得政权后,铁仗公长成出仕陈朝。 陈祯明三年(589年),陈后主降隋,铁杖公跟着转为隋臣。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铁杖公以先锋名义随杨素远征突厥。炀帝大业元年,铁杖先后任莱州刺史,二年任汝南太守。后在平定高昌王鞠伯雄,依吾谷军叛变中,战功突出,被升任右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壬申八年(612年),铁杖公跟随隋炀帝率领24路大军,号称200万将士,远征辽东高丽。三个儿子同行参战。在一次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中,铁杖公及其长子壮烈牺牲。 梁武帝时期,在韶关建立南华寺,梁武帝亲笔手书“南华寺”高悬寺庙门顶。 公明,碧眼先后属广州管府,南海郡。 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治徙至到涌(今东莞市莞城人民公园附近),并改名为东莞县,隶属广州都督府。开元四年(716年),韶州(今韶关市)刺史张九龄,领导开凿南雄梅关新通道,使南雄成为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广东的各姓先祖由北方南迁广州,多从此道经过。 开宝五年(972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属广州中都府。公明,碧眼随之属此。开宝六年(973年),复置东莞县,属广州中都府。 碧眼所在县,仍称东莞,属广州路总管府。二世祖麦有成,必荣公次子和后代,自香山黄阁迁居东莞增田,合水口等处。至元十六年(1279年)五月,南宋度宗朝驸马都尉,广南宣抚使蔡升,闻元军围剿南宋皇廷新会,丞相陆秀夫背者幼小的皇帝赵(曰+丙)跳海死难,遂与主公自缢。其子蔡鉴负棺避居保昌县官田都插禾堂。今官田蔡氏多为其后。 万历元年(1573),析东莞县,置新安县,碧眼属新安县管辖,属广州府。那时候,新安县有7608户,33971人。万历年初(1580年)前后,第13代祖麦清霞由薯田埔迁来荣昌围(新围)垦荒,开基。是年,宝安全县设3乡7都57图509个村。合水口是其中一个村。当时的碧眼,人户不多,未能独立成村。 顺治五年(1648),大饥荒,宝安全县死人过半,有一乡无一人生存。当时合水口和薯田埔也有人饿死。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后,10代祖麦连裕由合水口迁来碧眼村落户。 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新安县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遂更名,复称宝安县。民国十三年(1921年),实行区乡编制,全县划分为7个区,99个乡,3个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合水口村的麦氏族人饶先公,与楼村的武举人陈海坤(坤一作臣),倡导建立公平圩(公明镇—公明街道),取意买卖公平。又名“义和圩”在。1931年改名“公明圩”,寓意“公道光明”。同年10月,县道宝(宝安县城)大(公明)公路通车,全长51.61公里。 麦姓迁粤史 1.麦姓始祖铁杖公生平 麦铁杖,名寿生,字良韬,号铁杖,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元月初七生于南雄县百顺乡。少时家贫,父母早逝。身体魁梧,极好喜武练剑,臂力国人,因好使铁杖,人称“铁杖”。性情疏诞嗜饮酒,喜交朋友,信义为人,以渔猎为生,南朝陈武帝时期仗义杀人,遇特赦,获免刑,时欧阳顾任广州的刺史,被招募入军中。从军后骁勇善战,屡立大功。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诏授铁杖为安远户军。阳春太安冯宝妻冼夫人爱惜铁杖,将大女儿许配给铁杖为妻。后铁杖被召入禁中执御伞,因仗义得罪权贵,被劾罢官。     隋灭陈后,杨素闻其英勇,罗致麾下,多次征战,屡立战功,被彰为铁骑尉。将这诸州大定后,被授为仪同三司。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任车骑将军征拓跋虏。开皇十九年隋杨素北征突厥,大捷,加官为开府右将军。又屡立战功,升柱国、莱州刺史、汝南太守、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光禄大夫等职位、爵。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亲征辽东,铁杖与其三个儿子参与辽东之役,在此战役战死,隋炀帝得知,泪如雨下,此归葬故乡。隋炀帝以铁杖屡立战功,节高义烈,追赠光禄大夫,宿国公,一号:“武烈”。 2、麦姓南迁 麦氏乃岭南之望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自宋朝元兵入侵,遂占南北对峙之势,麦氏子孙乘势南下,回到祖籍——南雄。 麦氏第十五世祖三壁公之长子必荣公,时官至朝议大夫,南渡村,携四个弟弟自南雄迁居香山黄角(现番禺黄阁)。因见地逼,遂迁居于东莞乌沙桥东。必荣公生两个儿子,长子有登、次子有成。有成公生一子——嘉孙公,嘉孙公生三子,长子贵华公、三子贵宾公。长子贵华公生二子,长子名译,居咸西;次子名润,居周家村。贵岐公生二子,长子善教,为增田、西边及合水口之祖也。 麦氏子孙从北向南迁,从南雄至宝安公明,历五代,终于在公明此地落地生根,结束迁徙生涯。至今已传至四十多世,千年之久。 深圳麦氏明代古墓群 现位于光明街道碧眼村“灯盏窝”山上的麦氏明代古墓群共六座墓穴,始建于洪武七年(1324年)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依照明代古墓风格建造,保留着当地居民的风土民俗特色,距今已有近700的历史。
   据麦氏族谱记载,此古墓群是公明镇合水口村麦氏大宗祠所祭祀的麦氏祖先九世祖麦富公及其子孙的墓葬。麦富公是由东莞长安增田村南迁到宝安公明合水口村的初居之祖,其子孙后代分居于宝安区公明镇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马山头村、根竹园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龙岗区坪山镇果园贝村等地,至今麦氏子孙后人已达十多万人,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和海外多个国家。每年,许多海外及港澳台的麦氏后人回乡寻根溯源,投资办厂,为祖国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良多的贡献。
   麦氏明代古墓群规模宏大,建筑形式独特,是深圳现存古代建筑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经典杰作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后记:据《广东史志》记载,麦姓为宋朝以前广东十大姓之一。现在经当地政府相关资料证明------麦氏是深圳公明最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