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基本笔画:宋宁宗玩姐弟恋玩垮了祖宗基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23:21

宋宁宗玩姐弟恋玩垮了祖宗基业

作者:赵炎   出自:赵炎的文史博客 浏览/评论:1,803/0   日期:2011年12月2日 11:04

宋宁宗玩姐弟恋玩垮了祖宗基业

文/赵炎

    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在曾祖母举行的家宴上,看见了一个三十三岁的大龄剩女,于是,眉目传情,缘定三生,玩了一场姐弟恋。这是史料中记载的宋宁宗与杨皇后的爱情故事,有点俗,但绝对真实。其产生的历史影响不亚于二战时美国在日本扔下的原子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南宋亡于宁宗”。

    杨皇后生于1162年,原本并不姓杨,具体姓什么,待考。周密在《齐东野语》里对杨皇后的姓氏由来做了相关记述:“(杨皇后)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密遣内珰求同宗,遂得右庠生严陵杨次山以为侄(按:当为兄)。既而宣召入见,次山言与泪俱,且指他事为验,或谓皆后所授也。后初姓某,至是始归姓杨氏焉。次山随即补官,循至节钺郡王云。”

    因其养母张夫人是个杰出的民间艺人,所以,赵炎推断,她很可能就是民间爱好艺术的小姑娘而已。张夫人常进宫廷演出,跟高宗吴皇后私人交情不错,去世之后,吴皇后念及张氏的好处,听说其养女颇聪慧,就召她进宫伺奉,时年十一二岁,宫中谓之“则剧孩儿”,可见演艺水平不低。

    到1195年,宁宗继位,小姑娘已美人迟暮,是三十三岁的剩女了,若无特别机缘,恐只能老死宫中。

    和一般宫女相比,杨皇后有着许多优势。首先是容貌端庄,惊人的耐看;其次是非常有才华,知识渊博、“善通经史”,会写诗,还精研书法;最关键的一条,是她“举动无不当后意”,深得吴太后喜爱,可以有机会见到皇帝。果然,宋宁宗对她一见钟情,得吴太皇太后赐婚,封平乐郡夫人,此后一帆风顺,五年间从婕妤、到婉仪、旋即封为贵妃,宁宗原配韩皇后一去世,她就做了皇后。

    这一场姐弟恋玩出了许多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一一爆发,既改写了南宋的历史进程,也最终葬送了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梦幻。

    首先是立后的矛盾。韩皇后去世,时为贵妃的杨与曹美人竞立正宫。权臣韩侂胄认为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不宜立杨为后,而曹美人性格温柔,便劝谏皇上立曹。宋宁宗不听,姐弟恋情感正浓,随即立了杨。虽然杨遂了心愿,但对韩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1207年,韩侂胄北伐中原失利,个人威望严重受挫,杨皇后认为机会来了,恰好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正积极拉拢被杨皇后冒认为兄的杨次山,双方一拍即合,内外联手,共同设计把韩侂胄杀死在玉津园。韩侂胄死后,史弥远实际掌权,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九月签订宋金和议,史称“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万增为30万;另加“犒军银”300万两,这是以往和议中从来没有过的。

    其次是立嗣矛盾。本来皇位继承人是赵竑,他对史弥远的擅权跋扈十分不满,想在即位后远贬史弥远。但被史弥远安置在赵竑身边耳目所侦知,史弥远就不时地在宋宁宗面前诽谤赵竑,以图废赵竑,另立他人为继承人,未能得逞。宁宗死后,史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法,让杨次山儿子“凡七往返”,逼迫杨皇后同意废掉赵竑(后将其害死),另立赵昀为帝,就是宋理宗。

    第三是内廷与外廷的矛盾。宋理宗继位前十年,基本上就是个傀儡,他为了感激杨皇后的恩德,不但尊她为太后,还作了垂帘听政的规定。但朝政大权已经旁落史弥远之手,杨皇后无以与争,只好在宫中颐养天年,70大寿时,她主动提出退出政坛,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第二年即寿终。

    史弥远两朝擅权二十六年,独揽朝纲,大权在握,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人民则疯狂掠夺。他还大量印造新会子,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南宋国势急衰。其后又历丁大全、贾似道两位奸相大肆折腾,国家基本上已经完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宋宁宗玩姐弟恋,杨皇后不会上位,史弥远就篡不了权,昏庸无能的宋理宗就做不了皇帝,南宋的国本不至于那么快就发生动摇。虽然南宋小朝廷的命运最终必亡,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不是史弥远领导的主和派倒行逆施,主战派的力量当会有所伸张,蒙元焉能轻易横扫江南?从这个角度来看,赵炎以为,“南宋亡于宁宗”的论断还是靠谱的。

    现在再说女人是祸水,那就多余了。女人长得美不是罪,是天生丽质;美女有心计、有才华、有野心,同样不是罪,而是聪明,有上进心。杨皇后大概就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女人,而不是故意祸国殃民的祸水。那么,要怪只能怪宋宁宗好色误国了,恐怕也站不住脚,他也不想这样的。男人哪有不爱美女的?天性使然。

    一场不怎么轰轰烈烈的姐弟恋,个中谁是谁非,我不下曲直结论,只还原历史的真实,分析历史内在的某些走向与规律,足矣。(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