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失踪在线观看影片:历史上的今天(6月14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5:53

历史上6月14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11~2005

 

更新时间:2014-6-14  

  

世界献血者日标志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2005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以推动全世界的自愿无偿献血。这一节日是由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以及国际输血协会共同联合发起的。 

斯托夫人

1811年6月14日,斯托夫人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斯托夫人是美国19世纪中期兴起的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其代表作有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

1905年6月14日,俄国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的士兵,在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的影响下,为抗议沙皇政府的恶劣待遇,举行了起义。1925年以该起义为题材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上映。 

飞机在抵达目的地时机头撞在了地面上

(所幸两位英雄都安然无恙。他们立刻赢得民众的倾心拥戴。)

1919年6月14日,美国飞行员约翰·威廉·埃尔库克和他的领航员阿瑟·布朗,于6月14日冒险驾驶一架双引擎的“威克斯·威米”双翼机,首次成功完成人类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

马克斯·韦伯

1920年6月14日,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可能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谢世,享年56岁。 

卡萨特的《读书的年轻女子》

1926年6月14日,美国唯一获得同欧洲印象派大师共同展出作品特权的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在巴黎近郊逝世,终年81岁。卡萨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就学于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1874年定居法国。卡萨特以其非常独特的、细腻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母亲和孩子。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是《茶桌旁的女士》。她一直将法国当做自己的祖国,但她的大多数作品却陈列在美国人的家中和美国博物馆里。

格瓦拉

1928年6月14日,古巴革命领导人格瓦拉在阿根廷罗萨里奥省诞辰。

王人美

1934年6月14日,影片《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虽正值上海60年未有之盛暑,影片竟连映84天之久,破《姊妹花》连映60天的纪录。该影片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影片中塑造了贫苦的渔家女儿小猫的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别特征。影片主题歌《渔光曲》也是由王人美主唱,这首歌后来成为流行歌曲。1935年该片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章太炎

1936年6月14日,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章太炎因病在苏州逝世,享年67岁。章太炎原名章炳麟,浙江余杭人,一生著作甚丰,对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均有创见。 

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合影

(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希尔达·沙尔文·克拉克、法朗士、廖承志)

1938年6月14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创办并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由宋子文出任会长,宋庆龄担任主席。经宋庆龄邀请,国际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誉书记,诺曼·法朗士教授担任名誉司库,爱泼斯坦先生担任宣传工作。此外,廖梦醒、邹韬奋、许乃波等参加了保盟的工作。(“保卫中国同盟”1946年迁上海后改名“中国福利会”,相关内容请参见8月15日附录)。 

毛泽东致闭幕词《愚公移山》

1945年6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自4月23日起至6月14日止,大会历时50天。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鹦鹉螺”号原子动力潜艇

1952年6月14日,杜鲁门总统宣布,名为“鹦鹉螺”号的原子动力潜艇在康涅狄格州的格伦顿海军潜艇基地建成。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原子动力潜艇,并称它为“未来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商船及飞机的先驱”。

瓦伦丁娜·特里什科娃

1963年6月14日,苏联中尉瓦伦丁娜·特里什科娃乘东方6号太空船在3天内绕地球飞行48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并环行地球的妇女。 

格拉夫在网坛上获奖无数

1969年6月14日,格拉夫出生于德国布鲁厄尔。格拉夫是德国最有魅力的网球明星,获得过22次大满贯冠军,107次单打冠军。1988年包揽了四大网赛冠军,而且赢得奥运女网金牌。377周稳坐球后宝座,出色的成就使她与另一位德国男网巨星贝克尔被称为“金童玉女”。 

英军登陆马岛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与英国进行的争夺马岛主权的战争结束,英军重新占领该岛。

1985年6月14日,中央军委颁布《合并大军区》命令,将11个大军区调整合并为北京、沈阳、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广州7个大军区。

1985年6月1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签署了相互开放边境协定,因签字地点在卢森堡小镇申根,故称为《申根协定》。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定》正式生效。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2007年12月21日,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9国正式加入《申根协定》,这使申根国家扩大到24个。 

 

鲁布革水电站提前发电的一台15万千瓦机组

1991年6月14日,中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率先实行国际招标竞争的国家重点工程——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的第4台机组提前106天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整个电站工程全部完工。鲁布革水电站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是黄泥河上一个以发电为主的梯级电站,装机4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总容量为60万千瓦,年发电量27.5亿千瓦时,总投资16.6亿元。 

姆贝基

1999年6月14日,姆贝基当选南非新总统。 

鲍威尔

2005年6月14日,牙买加选手阿萨法·鲍威尔在雅典以9秒77打破男子100米新世界纪录。(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世界献血者日 

  

世界献血者日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 WBDD)。

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首次“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2005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输注有助于每年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它可帮助罹患有生命威胁疾病的病人活得更长,生活质量更高,并且对一些复杂的医学和外科操作带来支持。它对孕产妇和围产期保健也具有必不可少的、可拯救生命的作用。血液安全对于卫生服务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但也可以因为通过输入不健康的血液传播许多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和梅毒等。因此,可靠和安全的血源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全球还有不少国家的血源存在安全隐患。数字显示,全球有超过4000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至10%是因为输入了不安全的血液导致的。在发展中国家采集的血液中,乙肝、丙肝以及梅毒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开展输血战略,确保血源安全可靠。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100%自愿献血的目标,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定期献血的自愿无偿献血者至关重要的作用。定期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者,他们也是满足需要输血的所有患者需求的可持续国家血液供应的基础。拥有合格的献血者队伍应成为每个国家一项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世卫组织的目标是各国到2020年实现所有供血均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现在,仅有62个国家的国家血液供应以接近100%自愿无偿献血为基础,而有40个国家仍然依赖于家庭献血者,甚至是有偿献血者。世界献血者日是世卫组织会员国卫生部长在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上设定的年度纪念日。组织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国家数目逐年增加,目前在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活动。政府领导人、皇室成员和名人的高层承诺和支持,连同媒体宣传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活动,将世界聚拢在一起,感谢那些无私的人们捐献其血液拯救生命,增进素不相识者的健康。

每年各有关组织会选定一个主题和一个城市作为宣传中心。

历年主题:

2004年主题:“血液,生命的礼物。感谢您”

2005年主题:“庆祝您血液的礼物”

2006年主题:“让人人享有血液安全”

2007年主题:“安全血液促进母亲安全”

2008年主题:“定期献血”

2009年主题:“继续重视通过实现100%自愿无偿捐献血液和血液成分的目标,改善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

2010年主题:“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

2011年主题:“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

2012年主题:“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

2013年主题:“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

2014年主题:“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

附录2:

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 

斯托夫人

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1896年去世。

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制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便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斯托夫人在青年时代随全家迁往距南部蓄奴州只隔一河之遥的辛辛那堤,她亲眼看到南部奴隶主残酷压迫下的黑奴的悲惨生活。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理想,推动她对黑奴的命运十分关注。

在废奴运动达到高潮的50年代,斯托夫人开始在当时一家废奴主义刊物上连载《汤姆叔叔的小屋》。作品通过主人公老黑奴汤姆和其他奴隶的命运声讨了南部蓄奴制的罪恶。小说广泛地描写美国南部各处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剥削,刻画了形形色色奴隶主的嘴脸,既有伪善的谢比尔,也有凶相毕露的勒格里。小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形象,既有笃信基督屈从于命运的汤姆,也有挺身向奴隶制作斗争的乔治。小说一问世,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反响。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称她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附录3:

“波将金号”起义

1905年6月14日,俄国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的士兵,在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的影响下,为抗议沙皇政府的恶劣待遇,举行了起义。

起义的水兵严惩了他们最痛恨的军官,选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第二天,在舰上竖起革命红旗,将军舰开至正在举行总罢工的敖德萨。由于起义者轻信一些反动军官和新任军舰指挥官的叛变,也因为当时敖德萨的社会民主党委员会中孟什维克占多数,没有对起义军予以支持,因而失去了同罢工工人汇合的机会,最后导致失败。翌年,起义官兵被引渡给沙皇政府,许多士兵被处以重刑。

“波将金号”铁甲舰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表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在列宁的革命策略指导下,逐步地走向了高潮。正是在革命高潮的冲击下,沙皇专制制度的最后支柱——军队开始动摇,公开转向革命了。列宁给它以很高的估价,说“这是一次组织革命军队核心的试举”。

附录4

首次横越大西洋连续飞行成功

1919年6月14日,首次横越大西洋连续飞行成功。

在伦敦《每日邮报》1万英镑的赞助下,美国飞行员约翰·威廉·埃尔库克和他的领航员阿瑟·布朗,于6月14日冒险驾驶一架双引擎的“威克斯·威米”双翼机,首次成功完成人类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

他们从纽芬兰的圣约翰起飞,飞机的双翼装有两个350马力发动机,油箱装了3200公升汽油。起飞后不久,电讯设备即告失灵。他们仍在浓雾中飞越了大西洋上空。大部分时间飞机都在400公尺的高度飞行,但有时也仅离海面几公尺。16小时后,飞机降落在爱尔兰克里夫顿附近的一块农田里。英国举国上下都为首次飞越大西洋而欢呼雀跃不已,国王也特地为两位飞行员授予了骑士勋章

附录5

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 

1877年的韦伯与弟弟们合影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不久举家迁至柏林。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是当地知名的政治家,其父亲的职业为家庭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青年时代的韦伯便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读大学时的曾经加入的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此外他还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一直都待在柏林研究深造。韦伯与双亲住在一起,除了继续学业外,韦伯也担任实习律师,最后则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韦伯在1886年通过了律师“实习阶段”的测验,成为实习法官。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韦伯继续他对历史的研究。在1889年完成了一篇标题为“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他的法律博士学位。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趣。在1888年他加入了一个名为“社会政治联盟”(Verein für Socialpolitik)的团体,这个专业团体成员大多是当时隶属经济历史学派的德国经济学家,他们将经济视为是解决当时广泛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并且对当时的德国经济展开大规模的统计研究。在1890年,联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计划,以检验当时日趋严重的东部移民问题(由于当时德国劳工逐渐迁往快速工业化的德国城市,大量外国劳工迁徙至德国东部的农村地区)。韦伯负责这次研究,并且写下了许多调查结果。最后的报告得到良好评价,被广泛认为是一篇杰出的观察研究,也因此巩固了韦伯身为农业经济专家的地位。

在1893年韦伯与一名远亲的表妹玛丽安娜·施尼特格尔结婚,她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和作家。新婚的两人在1894年搬家至弗莱堡,韦伯在那里获聘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896年韦伯也被获聘为其母校海德堡大学的教授。一年后韦伯的父亲去世了,在他死前两个月父子间刚巧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这场没有和解的争吵成为韦伯毕生的遗憾。在那之后韦伯患上了失眠症,个性也变得越来越神经质,使他越来越难以胜任教授的工作。他的精神状况使他不得不减少教学量,并且在1899年的学期中途休假离开。韦伯在1900年的夏季和秋季于精神疗养院休息了数个月的时间,接着在年底和妻子前往前往意大利旅游,一直到1902年的4月才返回海德堡。

在1890年代初期著作频繁的几年后,韦伯在1898年直至1902年底都没有再发表任何著作,最后终于在1903年秋季辞去了教授的职位。在摆脱了学校的束缚后,韦伯在那一年与他的同事维尔纳·松巴特创办了一本名为“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的社会学期刊,由韦伯担任副编辑。在1904年,韦伯开始于这本期刊发表一些他最重要的文章,尤其是一系列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这后来成为他毕生最知名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也是在那年,韦伯前往美国旅游,并且参与了当时在圣路易斯所举行的社会和科学大会——那也是世界博览会相关的大会之一。尽管韦伯表现的越来越成功,他仍觉得自己无法再胜任固定的教学工作,因此继续维持着私人学者的身份。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也使他得以继续专心研究无须担忧经济问题。在1912年,韦伯试着组织一个左翼的政党以结合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最后并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仍担忧社会民主主义的革命理念。

1914年大战爆发后,马克斯·韦伯参加军队服役,负责驻在海德堡的几家医院的工作直到1915年底,期间《世界性宗教的经济化理》的一部分(《序》和《儒教与道德》)出版。1916年多次去布鲁塞尔、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执行各种非正式的秘密使命,尽力劝说德国的领导人物避免扩大战争,同时他也断言德国对全世界政治负有责任,并认为俄国是主要威胁。

1919年应聘去慕尼黑大学任教,接替布伦塔诺教授的工作。在1919至1920年间讲授的是普通经济学史,后成书,于1924年出版。韦伯支持共和国,但并不热情。他参与慕尼黑的库尔特·埃斯纳的革命专政,是魏玛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韦伯是以其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贡献而闻名的。1905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挑明了加尔文派苦行主义与新兴现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宗教》、《印度宗教》和《古犹太教》诸书中,他阐明这种极重要的联系正在消失。

在方法论领域,韦伯创导了“理想型”概念,归纳概括出一些可用来相互比较的历史的模式。

韦伯在政治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有关社会阶层和官僚政治的新理论。他的结论是,西方现代文明最有意义的发展是生活的合理化。

1920年6月14日,韦伯在慕尼黑逝世。享年56岁。 

韦伯、马克思与迪尔凯姆(涂尔干) 

1917年时代韦伯

附录6:

古巴革命领导人格瓦拉 

 格瓦拉

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省。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医,医学博士。1955年在墨西哥流亡期间结识卡斯特罗兄弟,并参加“七·二六运动”。1956年同卡斯特罗一起在古巴进行武装斗争,曾任纵队司令和负责军需工作。革命胜利后,获古巴荣誉公民称号,曾任土改委员会工业部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古巴统一革命组织全国领导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65年辞去古巴军籍及党内外一切职务,去其他国家继续进行反帝斗争。在扎伊尔活动一段后,1966年进入玻利维亚搞“游击中心”活动。1967年10月被俘受害。1997年7月遗骨被运回古巴安葬。所著《游击战》一书在拉美各国广为流传。(人民网)

附录7:

电影《渔光曲》首映 

主演王人美

1934年6月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正值上海60年未有之盛暑,影片竟连映84天之久,破《姊妹花》连映60天的纪录。

《渔光曲》由蔡楚生导演,周克摄影。东海的早晨,太阳渐升,朝霞映着动荡的波浪,渔民们在海上捕鱼,这时一首凄婉优美的《渔光曲》轻轻挑动心弦:

轻撒网,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租税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天已明,力已尽,

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已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渔民小猫、小帮家庭破产,流浪和死亡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渔光曲》魁力无穷,很快成为一支全国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影片主题歌《渔光曲》是王人美的代表作。在这部影片中,她塑造了贫苦的渔家女儿小猫的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别特征。影片主题歌《渔光曲》也是由王人美主唱,这首歌后来成为流行歌曲。

该片曾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摄制组在外景地合影 

导演:蔡楚生

《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的奖状

附录8:

近代学者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新方言》、《文始》、《小数答问》、《国故论衡》等,都编入了《章氏丛书》。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精湛研究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园丁。鲁迅就曾经听过他的课,赞扬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作为一个民主斗士,章太炎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富强,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一生中虽然也曾有过消沉和迷惘,但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是泾渭分明。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时,章太炎毅然从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出走,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运动,但是反对康有为神化孔子,反对把康有为捧为"南海圣人"的封建做法,初步显示了他的民主精神。当维新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康有为以保皇党首领的身份反对革命的时候,章太炎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正气凛然地宣告与改良派彻底决裂,并且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论点,痛斥保皇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了革命是最好的出路。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是章太炎革命论述中最光辉的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壮举。

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太炎曾一度消沉,他单纯治学聊以自慰,“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但他那反帝爱国的心灵,仍几度撞出耀眼的火花。1914年2月,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的野心日益暴露,章太炎起来反对,他把袁世凯以前授给他的大勋章当扇坠,跑到总统府,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九·一八”事变以后,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直到1936年临终前,他还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章太炎是一位杰出的有着反帝爱国思想的革命家,坚持真理是他反帝爱国的力量源泉。(人民网)

附录9:

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 

 中国福利会樟树奖章

保卫中国同盟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由宋子文出任会长,宋庆龄担任主席。经宋庆龄邀请,国际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誉书记,诺曼·法朗士教授担任名誉司库,爱泼斯坦先生担任宣传工作。此外,廖梦醒、邹韬奋、许乃波等参加了保盟的工作。

在以宋庆龄为首的保盟中央委员会下面,设有由法朗士负责的财政委员会;由贝克登负责的运送委员会;由邹韬奋负责的宣传出版委员会;由玛丽恩·苔德莉女士负责的促进委员会等。

保盟成立宣言强调:“保盟目标有二:一、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

保盟的主要任务是“成为需要者和资金、物资捐赠者之间的桥梁”。成立后,将积极从事“国际范围内筹募款项,进行医药工作、儿童保育工作与成立工业合作社等活动”。

1941年12月保盟迁往重庆。1946年1月保卫中国同盟迁到上海后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1950年8月15日改名为中国福利会。

附录10: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1945年6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自4月23日起至6月14日止,大会历时50天。

代表着120万党员的547位正式代表和208位候补代表,聚集在自己所手创的新民主主义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共开大会22次、八个代表团会议及许多小组会议多次,详尽地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朱德的军事报告,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及党章条文,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和新的党章,郑重地、民主地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44位中央委员和33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了新的全国领导机关。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在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附录11:

美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原子动力潜艇

1952年6月14日,杜鲁门总统宣布,世界上第一艘原子动力潜艇建成,并把它称为“未来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商船及飞机的先驱”。

这一艘“鹦鹉螺”号原子动力潜艇是在康涅狄格州的格伦顿海军潜艇基地宣告建成的。它的推进系统正在芝加哥附近阿根纳国家实验室制造。

该潜艇建成后,几乎可以无限期地潜入水中,并已在不用增添燃料的情况下,以每小时25—30海里的速度长期巡航。

杜鲁门说,从密集反应堆到核动力潜艇的这一成功发展“如同第一艘海洋蒸汽轮船一样,对世界海军事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样一种反应堆的发展正在海军轮船局的海曼·里克沃的指导下进行。“鹦鹉螺”号的整体建造可望在1954年完成,但海军已要求建造另一艘核潜艇。建造一个地面电站反应堆已被列入计划。

附录12:

苏联首次有妇女进入太空

 特里什科娃

1963年6月14日,在外层空间苏联人又记下了一项第一,中尉瓦伦丁娜·特里什科娃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并环行地球的妇女。

她乘东方6号太空船在3天内飞行48周。一位男性宇航员、空军中校瓦列里·拜科夫斯基称她为“我的太空小姐”。他乘另一艘太空船与她同时绕地球飞行。这两项飞行显然是苏联人计划在外层空间将两艘太空船联接起来的组成部分。

特里什科娃飞行的大部分内容已用电视向苏联和东欧进行播放。柯西金总理通过无线电与她进行了谈话。很多莫斯科人为这次飞行而感到骄傲。“瓦利亚,亲爱的”,一位小伙子吹着口琴唱道,“你甚至比克里姆林宫还要高”。

附录13:

世界网坛明星格拉夫 

格拉夫场上英姿 

格拉夫小档案——

生日:1969年6月14日

出生地:德国布鲁厄尔

现住址:德国海德堡;美国佛罗里达

身高:1米75

体重:59公斤

大满贯赛冠军:22次

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1988、1989、1990、1994

法网冠军:1987、1988、1993、1995、1996、1999

温网冠军:1988、1989、1991、1992、1993、1995、1996

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1988、1989、1993、1996

生涯单打冠军:107次

1999年8月31日,驰骋女子网坛17年、赢得22项大满贯锦标的德国女将格拉夫在她的家乡海德堡正式宣布,从此退出网球比赛。

格拉夫4岁拿起网球拍,自始她风光不已,1982年她才13岁4个月时就加入了职业网球赛,是WTA排行榜历来最年轻的一员。1986年4月,年龄不足17岁的她赢得了第一个冠军,1987年初,她的奖金已累积到百万美元,是女网历来最年轻的拥有百万资产的选手。1987年法国公开赛,格拉夫击败“女金刚”纳芙拉蒂诺娃,首次获大满贯冠军。1988年8月,格拉夫首次在WTA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这一年也是她全盛时期,当年她包揽了四大网赛冠军,而且赢得奥运女网金牌。

此后,格拉夫的霸业无人能取代,377周稳坐球后宝座,出色的成就使她与另一位德国男网巨星贝克尔被称为“金童玉女”。然而意想不到的一些颠簸却给她来了重重一击。杀伤力最大的两件事便是父亲逃税丑闻和一位自称是格拉夫忠实球迷的人在6年前汉堡女网赛刺伤了当时的球后塞莱斯。自此格拉夫总被记者追问,自己却常常无言以对,心情逐渐低沉。

然而追求完美的格拉夫,始终和纪录搏斗和自己赛跑,她不愿意就此迈向职业生涯的终点,在动过一连串手术,拖着还是肩伤、背伤、膝伤的身子休整8个月后,毅然决然地于1998年2月在本国举行的汉诺威公开赛复出。而且从1999年开始,全面出击,不断训练,逐渐恢复实力,增强必胜的信心。

凭着顽强斗志,格拉夫终于实现了自己诺言,先是在1999年法国公开赛扳倒辛吉斯而夺冠,后在温布尔顿击败靠“强力网球”打法的大威廉姆斯,以扎实的球技和沉稳的作风,给这些闪亮的新星们上了一堂课。

历经几番风雨,在职业赛打拼将近17年的格拉夫也深知,以她目前30岁的“高龄”想在女网天长地久,无异于神话。该是在完美中结束自己运动生涯的时候了,虽然舍不得走,但最终还是说了再见。

场上的金发马尾和强劲的正手挥拍英姿已成过去,格拉夫就更有时间做些自己平常喜欢做的事,多才多艺的格拉夫以前闲暇时就十分喜爱印象派画作,对服饰设计、摄影都极有心得,10年前她所穿的“格拉夫阿迪达斯系列”,就是出自她的灵感。淡出网坛,如果格拉夫转行干这,相信也不会令人吃惊。

12岁时的格拉夫

夺冠无数却因父亲逃脱受打击 

身体状况一度干扰格拉夫

 

1993年格拉夫牵涉凶杀案,使她苦恼不已 

  

格拉夫场上英姿

附录14:

英阿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示意图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麦哲伦海峡东南450公里处的南大西洋,由20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1700平方公里,岛上居民不足2000人,岛内地势平缓,河渠纵横,有许多优良港湾。这个群岛面积虽小,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要冲,控制着两洋航线,而且和南极大陆遥遥相对,是南极科学考察的前哨阵地和后方补给站。

1690年英国一位船长驶抵此地,标之为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该岛建立居民点,称为马洛于内群岛。1767年法国人将该群岛转手给西班牙,马洛于内群岛也根据西班牙语读音标为马尔维纳斯群岛。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后,继承了对该岛的主权。1820年阿根廷派兵进驻马岛。1829年马岛文人——军人联合政府建立。1833年英国乘阿根廷内乱之机,以武力占领该岛,此后,阿根廷一直为恢复它的主权而斗争。1960年以来,联合国大会曾多次作出决议,要求双方谈判解决争端。其后,两国进行了多次谈判,但争执始终未获得解决。70年代后,在马岛海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促使争执更加激烈。1982年2月英阿谈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恢复其主权为名,派遣海、陆、空三军四千多人在马岛登陆,迅速控制了全岛。英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与阿根廷断绝外交关系,并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制裁和禁运一切军火,并派遣一支占其海军力量2/3的特混舰队,于4月5日驶向南大西洋。4月25日英军在南乔治岛登陆,并攻击阿根廷舰艇,两军间的激战随之展开。战争期间,阿根廷投入了各种舰只80艘以上,飞机约200架,陆军作战部队1万多人。英国投入了100艘舰只,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舰,约140架飞机,总兵力2.7万人。作战双方均使用了最先进的武器,特别是现代化电子制导导弹,因而这场战争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场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经过两个半月的海陆空较量,6月14日阿军战败投降,双方达成停火协定,马岛战争宣告结束,英军重占该岛,阿军撤离。

这场战争对英阿两国乃至世界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英军重占马岛,加强了撒切尔首相在国内的地位,却损害了英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形象。在战争期间,美国由于偏向英国而引起美国同拉美关系恶化。

美英现代海军发展的分水岭

英国198212月份的国防白皮书的结尾赞美了英军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极好的品质和行为”。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19832月的美海军关于“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中,就英国白皮书的结尾进行了阐述,抛出了一个观点,“在有历史记录的几乎每场战争中,参战人员的表现、训练水平以及士气都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参战的英军完全都是由志愿兵组成的,他们都曾多次参加北约演习,精通进攻战和防御战的战术。而与此相反的是,虽然阿根廷的空军和海军表现较好,但其陆军士兵接受的主要是内部安全和边界巡逻方面的训练,明显达不到战争的要求。

白皮书没有讲述英国海军或者说英军的情报工作在此次战争中的作用。相反,美国海军的《总结报告》强调了及时准确的情报在此战中的重要性,并论证了了解盟军以及潜在对手的武器及传感器系统的性能的必要性。事实上,在此次马岛战争中,及时准确地了解阿方兵力部署对英军获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美国在起初准备保持中立,但最后还是为英国提供了卫星图像等非常关键的情报信息。

在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海鹞”式战斗机在空战中表现突出,以零伤亡击毁了20多架阿军飞机。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英国此种飞机不仅数量少,而且该机作战半径也很有限,难以在战区建立和维持长期的空中优势。直到马岛战争的最后几天,阿根廷飞机还能来往于斯坦利港运送伤员以及后勤物资。

对阿根廷来说,具备足够的反潜战能力是其当务之急,因为在战争期间,“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后,其主力舰队就始终龟缩于本土,再未出战。然而经过评估,英国同样需要加强反潜战能力,战后得知,在战争期间,阿根廷“圣路易斯” 号潜艇在英国两栖舰群附近活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没被发现。

白皮书用“至关重要”这个词精确阐述了英国民船以及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强调了海运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总结报告》同样也认为英国能在远离本土7000英里的地方作战的确很了不起。《总结报告》同时也指出,阿根廷虽然也向岛上运送了足够的物资,但缺乏有效的分发体系,这是一个致命性的失误。

英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经验还验证了美国海军自二战以来一直信奉的“纵深防御”原则。白皮书和美海军的总结报告同时指出,此次战争表明英国缺少一个完整的航母舰载机联队(缺乏预警机和远程战斗机),另外还缺近距离防空武器,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损失更多的战舰。20年后的今天英国正在建造一支大型常规航母,该航母能够上载一支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其中将包括现代化的预警机。另外英国正计划建造适合全球远征作战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通过此战,美国海军特别注意到了阿根廷对反舰导弹的成功利用,其中有3枚“飞鱼”导弹命中目标。于是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加速采购“密集阵”近防炮等近战武器系统,另外还都研制了改进的干扰物和ECM(电子对抗措施)。

在马岛战争中,阿军用“飞鱼”导弹和炸弹攻击英舰的经验,多年来影响了美英等国海军的训练、战术、着装以及未来舰艇的设计和自卫。针对此种作战的经验,美国迅速调整了其“舰队恢复训练”体制,另外还更改了“损害控制”课程。正是得益于这种调整,在5年后,也就是在1987年两伊战争期间,被伊拉克“飞鱼”导弹误中的美国护卫舰“斯塔克”才得以幸存。

虽然美国海军不再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湾进行恢复训练体制,但英国的FOST(海军将官海上训练)计划仍旧将受训者放入非常真实的作战场景中,并在场景中融入了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在“谢菲尔德”号沉没后,英国迅速调整和改进了其对付反舰导弹的战术。所以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国“格洛斯特”号导弹驱逐舰发射两枚海标枪舰空导弹将伊拉克攻击美舰的“蚕”式反舰导弹拦截也就不以为奇了。

此次马岛战争还给各国海军带来了其他变革:规定不再允许舰艇兵穿高化纤制服,取而代之的是长袖棉衬衣;为了防备被火灼伤,舰上人员在进入战备状态之前都需戴上布帽;损害控制小组都配发了改良的灭火服和装备。许多国家的海军舰艇在设计时都配备了更加强大的损害控制系统。

此次马岛战争同时还引起了各国对用铝作为舰艇上层建筑材料的争议,广泛认为正是铝这种材料导致了此次战争期间舰艇的高损失率。然而“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驱逐舰大部分都是用钢作为材料建造的,虽然其它一些舰艇用铝作为船体的建筑材料,但这并没被认为是造成舰艇损失的主要原因。尽管这样,薄薄的铝皮上层建筑还是使舰载先进的电子系统和人员易受到小口径炮火的袭击。其实在马岛战争之前美国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美国海军指定其“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必须用钢来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战前缩减皇家海军的计划被悄悄废弃掉了。 

英军登陆马岛前双方冲突示意图 

附录15:

欧洲5国签署《申根协定》

1985年6月14日, 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签署了相互开放边境协定,因签字地点在卢森堡小镇申根,故称为《申根协定》。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定》正式生效。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2007年12月21日,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9国正式加入《申根协定》,这使申根国家扩大到24个。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类往往不会总是定居一处。从史前时代的部落迁徙,到当今世界的移民浪潮,人类迁徙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然而,战争和敌视曾经使人类迁徙融合的步伐一度中断。历史上,德、法、英、西等国之间血腥惨烈的战争,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欧的分割更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长时间里被迫中断交流。

半个多世纪前,欧洲从充斥混乱、无序、血腥的战乱纷争中走了出来,现在发展成了一个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共同治理的和平绿洲。实现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流通是欧盟缔造者当初的梦想,如今《申根协定》已将这变成了惠及各国的现实。

《申根协定》使这些国家的公民可以不必通关而到协定覆盖的其他国家自由旅行。这种免护照、免通关的自由旅行不仅为数亿欧洲人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更让他们增强了对“欧洲人”身份的认同。

附录16:

姆贝基当选南非新总统

1999年6月14日,姆贝基当选南非新总统。

姆贝基在议会发言时强调,南非是所有南非人民的国家,不分种族和性别。人民希望国家和平与发展,他将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迎接南非面临的挑战,加快国家发展步伐,为全体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各反对党领导人在发言中对姆贝基当选总统表示祝贺,并称赞现任总统曼德拉为南非人民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塔博·姆贝基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南非现东开普省特兰斯凯地区乌姆塔塔一个科萨族家庭。其父是非国大老一辈领导人和思想家,其母也是一位非国大老党员。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为黑人解放而斗争。1960年,非国大被禁止后,姆贝基流亡国外开展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他曾作为非国大代表先后在英国、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等国建立非国大办事处,筹划和组织了这一时期非国大在海外许多重大活动。1970年,姆贝基赴苏联接受军事训练,1975年被选为非国大执委会成员,1984年任非国大新闻和宣传书记,1989年任非国大外事部主任。

曼德拉1990年出狱后,姆贝基结束了28年流亡生活回到了南非。当年,他作为非国大代表团团长同德克勒克白人政府进行秘密会谈。这些会谈最终促成了南非1994年4月举行的首次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他在南非和平民主进程中所表现的才能和发挥的作用受到普遍好评。1993年8月,姆贝基当选为非国大全国主席,1994年5月出任南非民主政府第一副总统,同年12月当选为非国大副主席,1997年12月接替曼德拉当选为非国大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