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10红字给多少智利:佛教三字经---4 结集三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42:57
    4 结集三臧

双树间,吉祥逝。阇毗后,分舍利。
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
役鬼神,遍阎浮。
优填王,始造像,
令后人,修供养。大迦叶,命阿难,
结集经,石窟间。修多罗,是经藏;
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昙,是论藏。
正法隆,外道丧。藏分三,部十二。
遇有缘,作佛事。


双树间,吉祥逝。阇毗后,分舍利。

佛陀接受冶工(铁匠)纯陀供养的以旃檀树耳做成的晚餐。之后,小憩于拘孙河堤上,并澡浴其身。旋即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静静地躺在由阿难等众弟子们给他敷设的绳床上,头北面西而卧。这时城内有一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特来求度,佛陀为他开示八正道法而证初果,是为佛陀最后的弟子。佛陀又为众弟子说《遗教经》,教诫弟子们要少欲知足,清净自守,严持戒律,收摄诸根,精进行道。佛陀说毕便寂然无声,右胁而卧,吉祥示寂。这时正是二月十五日中夜,世尊住世八十春秋。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最后“入涅槃相”。 
“荼毗”:意译焚烧或火葬。
“舍利”:玄奘译为设利罗,意思是灵骨或身骨。此有三色:色白骨舍利,色黑发舍利,色赤肉舍利。《金光明经》云:“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有二:1、骨舍利:专指如来灭后留下的身骨。2.法舍利:一切大小乘经卷皆是。《大智度论》云:“经卷是法身舍利。”
  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又尊称他为“护法名王”。
 佛陀刚一灭度,双林变白,日月无光,大地震动,江河干涸,人天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云:“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佛陀灭后阿难等诸弟子,根据释尊生前所言,将其遗体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叠,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铁椁中,栴檀香椁,重衣其外,运至拘尸那城天冠寺中,供养七日,待摩诃迦叶等前来瞻礼后,方才荼毗。 所留舍利,依香姓婆罗门言,分配给拘尸那伽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毕钵村人持地焦炭,皆分别起塔供养。所谓“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见《长阿含经》卷四) “碎宝末” :据佛典记载:当时阿育王把金、银、琉璃、玻璃等种种宝物捣碎,镶嵌在舍利塔上;也有用金粉涂于塔表的。
“浮图” : 此是塔的音译,又译为佛图、浮图、浮屠、窣睹婆、窣堵婆等。意译为高显处、方坟、圆冢、冢、大冢等。
  
“役鬼神,遍阎浮” :据传说,阿育王遣使其他鬼神遍阎浮提(南赡部洲)安置舍利,造塔供养,而在中国就有十七处,或二十一处,如今能保存下来的只有浙江省鄞县一处而已。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在世时,有一次上升到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在忉利天三月不还人间。当时有一国王名优填王,许久不见佛陀,内心特别渴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以作供养,王乃痊愈。不久,释迦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圆满归来,刚近僧团,见一雕像自动来到门前迎接,佛即为他摩顶授记:“汝于来世,作大福田,普度众生。”可见造像供养,始于优填王时代。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大迦叶,人称迦叶尊者,曾受佛命,持衣钵入定于鸡足山,待弥勒佛下生。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行“头陀”,故人称“头陀第一”。
  

阿难陀,为释迦牟尼佛之堂弟。佛陀成道后回宫时随从出家,后侍从佛陀于左右,故人称“多闻第一”。据《大智度论》说,阿难容颜殊好,身洁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著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1、首次结集:据《大唐西域记》载:佛涅槃后,迦叶虑法藏断灭,遂选已证无学果位的圣弟子千余人共诣王舍城外耆阇崛山七叶窟中命阿难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迦叶自集阿毗达摩论藏,此次结集是以迦叶为上座,故称上座部结集。由于第一次结集多在王舍城附近,故又称为王舍城结集。
  

    2、第二次结集:据《异部宗轮论》裁:佛涅槃后一百年,毗舍离城诸跋耆比丘远离佛法,不依佛制,曾向人乞受金银等十事。时有长老耶舍,感慨跋耆比丘所行非法,遂集僧众七百余人在毗舍离城进行结集,确定了“十非法事”:

⑴盐姜合共宿(盐姜允许储下供日后使用);

⑵两指抄食(比丘在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二个指头时进食还算正午食);

⑶复坐食(吃了还可再坐就食);

⑷趣聚落食(食后还可到附近村落再吃);

⑸酥油蜜石蜜(不到食时也可吃酥、蜜、糖、奶酪);

⑹饮阇楼伽酒(比丘有病时可吃一些发酵的酒);

⑺作座具随意大小(比丘可随意坐大小诸座);

⑻习先所习(出家前所学的东西,出家后仍可学习);

⑼求听(比丘若遇特殊事,可先做后商量);

⑽受蓄金银(比丘可以受蓄金银财物)。由于此次结集的地点在毗耶离城,故称毗耶离结集;参加的比丘有七百人,故又称七百结集;这次七百人中大多为佛教长老,故仍称为上座部结集。
  另外,跋耆比丘召集万人于别处结集,并认为上述十事为合法,故又称此次为大众部结集。
  

    3、第三次结集:据南传佛教记载:在阿育王时,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结集。 

  4、第四次结集:据北传佛教记载: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进行了一次结集,对经、律、论三藏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己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了,称为《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玄奘译)。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修多罗”:意译契经,即契理、契机的经典。于经律论三藏中,属于经藏所摄。“经”具“贯穿义、摄持义”。《佛地经论》卷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所谓“众生由教摄,不散流恶趣;义理由教贯,不散失隐没。是故圣教名为契经。”(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修多罗”,《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说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藏”:前面说过,有含摄、总持之义。即佛所说的教法,含摄事(染净因果)理(平等真如),总持妙道(戒、定、慧三学),故称为藏。经藏包括了大小二乘诸经。
  

“毗奈耶”:旧译为“灭”,灭恶增善。又译为“律”,行为的轨则。

“阿毗昙”:又名阿毗达摩。达摩是“法”,阿毗为“胜”;阿毗达摩意译“胜法”、或“无比法”等。此有四义:1、对法:谓论中所说殊胜法义,能对向出世解脱的涅槃彼岸;2、数法:依于训释言辞对一切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法门数数宣说;3、伏法:所说义理究竟殊胜,能够催伏他论邪说,故名“伏法”。4、通法:所说义理,能通贯诸经(能释通素怛缆义)故名“通法”。“阿毗昙”于三藏中属于论藏,论藏包括了大小二乘诸论。

  正法隆  外道丧

  “正法”者,凡佛及佛弟子所说的契理、契机的教法,统称为正法  

     “外道”者,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统称外道。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藏分三” :“佛藏中包括经、律、论三藏。  

  “部十二”者,三藏又可广开为十二部,也就是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是指佛经在体例和内容上的十二种类别。

1、契经,凡佛所说一切诸经,皆称契经。

2、应颂,又称重颂:即在前长行之文后用颂语重宣其义者,如《金刚经》等。

3、孤起,又称讽诵:即不依长行文而直说偈颂者,如《法句经》等。

4、因缘:一是指经中所说佛弟子见佛闻法的因缘及佛为弟子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因缘经》及诸经所说“法会因缘”部分皆是;二是释尊为诸弟子制定戒律戒条的因缘。

5、本事:即佛说弟子过去世发心修行的本事经文,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6、本生:即佛说自己过去世中发心修行的本生经文,如《本生经》。

7、未曾有:记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如《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等。

8、譬喻:指经中用譬喻、假设的方法宣说义理的经文,如《百喻经》等。

9、论议:即佛与弟子问答辩论之事。《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云何论议?所谓一切摩呾履迦阿毗达摩,研究甚深素呾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

10、无问自说:即佛悲悯众生,不待弟子启请,自己主动为诸弟子宣说的教法,如《佛说阿弥陀经》。

11、方广:专指一类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大乘经典,如《解深密经》等。

12、授记:指经中佛为声闻、菩萨等众弟子授记的种种情形,如《法华经·授记品》等。

此十二部中长行、重颂、孤起为经文上的一种体裁,其余九部是根据经文的内容、及所载的事迹而命名的。由于有此三藏十二部经的问世及流传,凡与佛法有缘的人,都会受到莫大的利益,从而起到悲悯众生,度化有情,成就佛所应作之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