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作文带翻译:《新华网评》八评:坚持“发展实体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1:32
《新华网评》八评“发展实体经济” 编者按: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其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经济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美欧上演的一波波金融危机故事告诉人们,发达国家超脱于实体经济发展之外的繁荣终归是一场幻梦;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来保证。这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提供了镜鉴。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在G20法国戛纳峰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考察时也强调,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为了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这一点,《新华网评》栏目近期推出系列评论专题——八评“发展实体经济”,以飨网民。 新华网评一: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暴露深层次问题 余丰慧
 从炒房、炒股到买理财产品、放高利贷,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可谓花样百出。从刚刚公布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发现,在高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上市公司等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的现象渐趋严重,可能加剧产业空心化的风险(9月5日《人民日报》)。

不可否认,产业空心化正在加剧,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弃主业、弃实体转而投向其他领域特别是理财产品、放高利贷情况愈演愈烈。其实何止上市公司呢?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中小企业早就开始投资股市、期市、楼市、煤炭、古玩等投机炒作市场,并如火如荼参与高利贷市场。全民炒股曾经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今天全民参与高利贷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词。企业中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越来越少,投机投资的越来越多;想靠脚踏实地富裕起来的人少了,追求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多。

无论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看,还是从财富创造和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思考,经济是整个社会政治的基础,而实体经济又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之源泉。没有实体经济这个根和源泉,虚拟经济、社会财富最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社会最令人担忧的事情,也是中国经济最须警惕的危机。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暴露出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资本资金最大的属性是趋利性,哪里回报高就往哪里流动,就扑向哪里。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炒家们,股市楼市利润高、投机机会多,必然会将资本投向那里。现在股市楼市不景气,高利贷、财产产品回报高,资本必然转向高利贷和理财产品市场。同时,造成实体经济和主业空心化也就成为必然。

做实业越来越不赚钱,赚钱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投机性强的股市、楼市回报非常高,玩钱赚钱的高利贷回报非常高,购买畸形的理财产品回报高且风险小。正好迎合了早就想逃离实体经济的资本资金需要,使得大量实体经济资本扑向这些投机性强、玩弄资本利得赚钱的行业。银行为了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与上市公司“勾结”给其发放低息贷款,让上市公司用这些贷款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上市公司稳赚不赔,银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而却牺牲了信贷资金的高回报。

这种恶性状况必须引起重视。首先,对实体经济必须采取减税降费政策,给实体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支持、准入环境等等。其次,对投机性行业的过高回报应该采取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特别是对于高息民间借贷所得要征收高额资本利得税;再次,要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彻底整顿理财产品市场的混乱不堪状况,看里面有多少猫腻。调节实体经济与投机性行业、资本倒腾行业的回报率,这是消除上市公司、中小企业不务正业的根本措施,是引导所有投资者偏好投资于实业的根本措施。
 新华网评二:宏调政策“预调微调”并不意味着转向 余丰慧 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10月25日新华网)。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余威尚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元区国家以及欧盟解决欧债危机的措施迟迟达不成协议。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复苏乏力。世界两大经济体状况如此糟糕,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体国家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不振影响,加上自身转型和自我调控要求,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调。运行中一些问题也较为突出:宏观经济环境面临“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问题。微观上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资金供应比较紧张,出口增幅有所回落,中小企业经济困难加大,金融市场民间借贷潜伏风险,实体实业面临不景气之忧。

这些都给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控通胀”要求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而“稳增长”又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宏观调控,在这其中,货币政策的取向尤其关键。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面有超出主动调控、经济转型把控之外而出现下滑的苗头。与此同时,物价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10月份可能会继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对“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笔者认为是及时且正确的。

当然,一些人士对“预调微调”和“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心存顾虑:是不是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转向了,货币信贷是否又开始大投放了?面对这些疑问,必须注意温总理接下来强调的话:“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搞好物价调控,稳定通胀预期。”笔者理解,既然控制物价是首要任务,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宏调政策转向和货币信贷大投放的状况。预调微调和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宏观经济政策要克服一刀切的痼疾,必须坚决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这才能从容应对“控通胀”和“稳增长”的两难问题。

笔者认为,在目前“两难“凸显期,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切实发挥好财税政策的作用。对总理提出的“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关键在于抓落实。针对实体经济、针对拉动居民消费的一揽子结构性减税措施应尽早出台。通过适度的减税降费措施,一方面能够刺激实体实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减少了商品中的税费刚性成本,降低了物价,减轻了通胀压力。这是应对“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主要是应对经济可能出现的下滑苗头,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支持的对象非常明确,旨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存在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和货币信贷政策转向宽松的情况,因此,不会影响和动摇目前的楼市调控政策,不会改变楼市调控向纵身挺进的方向。
 新华网评三:如何看待国际投行唱多中国股市 余丰慧 宏观政策预调微调消息出来后,引起巨大反响。A股市场迅速做出反应,走出一小波上升行情。一向对中国市场敏感敏锐的国际投行,一改过去看空中国A股之态度,迅即转为看多唱多。

11月8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高盛发布报告建议买入中国股票,花旗则表示中国股票很便宜。综合得知,其看好唱多中国股市的主要理由:受信贷放松以及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措施提振,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以接近趋势速度的水平增长,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从表面上看,宏观政策松动可能对股市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对于宏观政策预调微调、信贷政策松动,笔者认为不能只看字面词汇,不能只看概念表面。而应该深入分析如何预调微调,往哪里微调,目的是什么?信贷向哪里松动,投向哪里?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主要是应对经济可能出现的深度下滑苗头,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支持的对象非常明确,旨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货币信贷政策“预调微调”是指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在建项目信贷需求以及一些民生工程贷款需求,着重在于引导社会总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进入实业企业。而不是进入股市楼市以及高利贷投机炒作行业里。可以说,宏观政策指向和目的非常明确具体。

最近,胡锦涛主席在G20法国戛纳峰会上讲话指出,“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温总理在天津考察讲话指出,“我们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这预示着目前的宏观政策微调以及信贷松动指向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对投机炒作较为严重的股市楼市并不构成直接的的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政策微调消息出来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专家学者将房地产调控拼命往微调上靠拢,目的在于松动楼市调控政策,质疑限购限贷政策声音甚嚣尘上。但来自高层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决不动摇”的表态,彻底击碎了一些人试图动摇楼市调控政策的幻想。

对于股市来说,笔者承认当前A股估值已经很低,市场处于底部,再往下走的空间十分有限。但是,过分唱多中国股市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出意料,中国宏观政策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解决实体经济空心化、实体经济对资本资金吸引力不足问题是主要目标之一。再依靠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松动导致大量过剩流动性进入股市炒作已经不大可能。这就是说,股市再现暴涨行情或者短期内大幅攀升行情可能性极小。

因此,对于国际投行唱多中国A股,建议买入中国股票,投资者应该多一个心眼,增强自己的鉴别力、判断力,睁大眼睛看清国际投行的真实目的何在?防止成为被宰杀的羊羔。 新华网评四: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余丰慧 央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2008年12月25日下调后,时隔将近3年以来的首次下调。根据测算,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11月30日 央行网站)

首先,央行打破周五或者周日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惯例,急匆匆在周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周三A股出现了大跌行情,央行救股市意图非常明显;其次,这可能预示着11月份物价继10月份后继续下行,CPI继续走低,不排除同比上升降至5%以内,也预示着我国经济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回调速度在加快。

笔者认为,央行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解决中小微型企业实体经济资金匮乏问题,在于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在建项目、续建项目的信贷需求,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同时,救股市意图明显。那么,是否会在客观上对楼市调控造成冲击呢?

笔者认为,释放流动性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值得警惕。而关键在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的近4000亿元流动性能否如愿进入实体经济。如果能够进入中小微型企业里,那么,对楼市调控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微型企业受内外需不振影响,受国内产业利润分配不合理影响,短时间里扭转经营困境有难度,其经营回报还不足以吸引资金资本青睐。

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进入哪里?被挪作他用又挪向何方?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是三个目标。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有严格的监管防火墙,同时,股市风险非常大,信贷资金直接流入可能性不大。高利贷风险正在全国全面爆发,银监局正在整顿、摸底和清理信贷资金涉猎高利贷行为。通过排除法后,就剩下房地产领域。而一旦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就会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以及资产泡沫等状况。

另外,部分开发商也可能借此大做文章,把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解读为放松楼市调控政策,忽悠公众、忽悠持币待购的观望者。同时,使地方政府GDP增速、房地产税收、土地出让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的楼市调控,必将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而被地方政府抓住救命稻草,从而放松限购限价限贷政策。因此,决不可轻视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和影响。

资金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匆忙放松银根释放的流动性最终还是进入了投机炒作行业和高利贷领域,实体经济资金紧缺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对此,央行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和措施准备。

新华网评五:“发展实体经济”对股市是长远利好 余丰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12月14日 新华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牢牢把握”,作为第二个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格外受关注,大部分网友都给予肯定和极高评价。

近十年来,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价格非理性飞涨,股市也因炒作投机而大起大落。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炒作投机之风从房地产、股市向其他领域蔓延:大蒜生姜等农副产品、艺术品、煤炭资源等都竟然被炒作得热火朝天,泡沫泛起。在炒作投机兴盛的同时,另一边是实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越严重。这就使得社会大量资源包括资金、资本等都弃实业而进入投机炒作行业,这种状况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

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炒作现象已经在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都在想方设法、朝思暮想怎样投机取巧赚大钱。与此同时,踏踏实实想做实业、搞实体经济的人少了,一心扑在创造社会财富、实业实体致富的人少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堪称对症下药。发展实体经济,把生产力、资源都转移到实体经济上,把国人从投机炒作氛围中解救出来,培育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思想和社会氛围,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之根本。

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实业经济的政策,包括税收、信贷政策等;其次,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调控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此外,要出台有力措施,制约和限制各种投机炒作的行为。

股市、楼市暴涨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投机炒作的股市和泡沫风险容易泛起的楼市短时期内不会有好行情,提醒投资者注意。但发展实体经济对股市构成长期利好,实体经济发展好了最终又能促进股市的发展,而且股市的这种发展是以实体经济良性发展为基础的,是没有泡沫和风险的发展。
 
新华网评六: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是遏制投机 谭浩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一项英明决策。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凡是实体经济厚实、坚固的国家,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相对比较轻,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无论是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还是就业的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都需要以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为基础,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为条件。离开实体经济,或低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都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领先,经济规模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但从经济增长的结构来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实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是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低端、粗放、高消耗、低收入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已到了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阶段;另一方面,房地产、股市等虚拟经济的过快过度发展,形成了不该有的经济泡沫,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畸形暴利,使大量实体资本转向了房地产和股市等虚拟经济,进行投机交易。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企业资金的严重紧缺,一大批上市公司也玩起了“炒钱”的买卖。如此,还有多少投资者和资本愿意安心发展实体经济呢?

这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只要房地产、股市以及金融市场等暴利还存在,只要市场还有大量的投机空间,资本就很难回归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很难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因此,打击暴利、遏制投机,是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

首先,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一是坚决把过高的房价压下来,让房价回归理性。只有消除了暴利,资本才不会聚集在房地产市场,才会做出回归实体经济的选择;二是加快制度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为、土地出让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保障房建设、房价的定位、土地的出让、房屋的销售等,都有要更加规范的制度和规定。

第二,要加快证券市场改革步伐。这些年,股市不仅让众多的投机者暴富,也让实体经济严重受损。一方面,大量实体资本转向股市从事投机交易,牟取暴利,破坏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也直接扮演了股市的投机者,不把股市融到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而是在股市和楼市进行投机。所以,通过加快证券市场改革,遏制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是让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一直是投机者很关注、很看重的场所,尤其是去年以来,投机者更是到了完全疯狂的地步。大量实体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不仅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新的冲击。所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是让实体资本回归实业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四,要营造发展实体产业的良好氛围。资本大量流出实体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不好、环境不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实体企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是十分突出的问题。按照我国目前实体产业的实际情况,多数实体企业盈利水平较低,如果再税负费负过重,自然会让投资者“敬”而远之。所以,要让资本回归实体产业,让实体企业有利可图,有空间可以发展,必须加大减税力度,加快费改税步伐。
 新华网评七:发展实体经济须强化楼市调控 蒋悦飞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体经济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突出强化楼市调控,避免楼市成为实体经济的“吸血鬼”。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的人不生产产品、不付出劳动,只凭着手中的资金,就能通过高利贷轻松获利40%以上,或者买栋房子坐等30%的升值空间,这些所谓“财富增值”的神话,一度在国内不少地方上演。资本“暴利”的光环曾经使勤勤恳恳做实业者黯然失色,疯狂的民间借贷和暴利的房地产“盛宴”带来的恶果,是实体经济的极度“失血”。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中央的这一决策可谓对症下药。当前,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敲响了警钟。一些制造了“经济繁荣”泡沫的发达国家开始转而重振实业,而德国在陷入泥潭的欧洲债务危机中独善其身,秘诀就是其一如既往地重视实业。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金融工具可以让实业如虎添翼,然而一旦过度,也可能带来洪水滔天的危害。

眼下,发展实体经济更需要的是行动。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也表示,将进一步精确“实体经济”的概念,通过金融市场的实际活动,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笔者看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特别警惕贷款向民间借贷和房地产行业的曲线流向。因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房地产一度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带动全国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面对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位开发商就曾直言:“定向发往一个制造企业的信贷资金,在经过多次往返后,谁也无法掌握它的去处,房地产业显然会成为最有可能吸纳大笔资金的领域。”

房地产强大的“抽血”功能,并非开发商一厢情愿的妄语。然而,饱受各种复杂形势挑战的中国经济,已经经不起房地产的再次膨胀。报道显示,即便在今年最严厉的宏观调控之下,房地产的毛利润仍然有增无减。来自观点地产的统计显示,今年入选30强的地产企业年的平均毛利为42.73%,较2010年的38.26%提升4.47%;平均净利率为28.91%,较2010年更是大幅提升8.42%。

客观来讲,房地产开发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带来的“抽血”效应,已经严重挤压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使得房地产市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资本的“黑洞”。比如,以制造业起家的温州经济,如今一脚陷进了民间借贷的泥沼,一脚踏进了房地产的泡沫,实体经济已经奄奄一息。而民间借贷的最终指向,往往也还是房地产。由此可见,如果不铲除房地产的暴利性和投机性,中国制造业将难以起死回生,中国经济振兴将难以回归正道。

当然,房地产的畸形膨胀离不开整体经济环境和赌徒式的投机温床,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房地产当做经济结构调整的敌人,那种认为仅靠打击房地产便能拯救中国经济的想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只有当经济结构逐渐转型,房地产成为一个利润回报合理的正常产业时,两者之间才能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在2012年必须继续坚持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继续挤压房地产的暴利空间。同时,有待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相关配套,让各类制造业能够从银行借到钱,从市场赚到钱,缩小制造业和房地产之间的行业差距。如此才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升温,有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新华网评八: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 白景明 “稳增长、扩内需、控物价”是当前我国的宏观政策目标。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来实现这一目标自然是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观中外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必须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当前的宏观政策目标。

首先,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创造了三十三年年均增速8%以上的奇迹。本轮全球经济波动,中国一枝独秀。高速经济增长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带来了财政收入高增长,使我们有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化均等化战略。因此,今后必须稳增长。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资金运行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实体经济增长则是稳增长的突破点。我国经济今后能否稳步增长,关键点就在于业、高技术产业、能源产业等能否正常增长。发展实体经济来稳增长并不是说要强行拉动实体经济增长,而是因为我国的实体经济还有“软肋”,修理这些“软肋”,恰恰可以稳增长。突出的例证是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由国外掌控,高端设备大量进口;能源供给体系大而脆弱,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煤炭已成为净进口国,电力供应缺口逐步拉大,如此等等。显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巨额投资,而投资扩张势必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其次,发展实体经济是扩内需的保障条件。发展实体经济和扩内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要与内需扩张达成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当前中国的特点是内需市场广阔,突出表现是13.7亿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巨大,每年消耗的农产品、日用工业品、生活服务性劳务均数倍于美国,同时,住房需求也数倍于各个经济发达体。此外,“改革、开放”又极大地刺激了公众消费欲望,高速经济增长也反推消费扩张均等化,在现阶段部分阶层消费增长率相对放缓的情况下,政府又在运用政策手段刺激消费,比如大力度减税、大幅度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等。

然而也要认识到,扩内需形成的有效需求必须要有供给对应,因为在扩内需的同时必须相应发展实体经济。具体说,就是要发展与消费增长点相对应的产业,比如保障房建设、物流设施建设、电力供应设施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养老服务产业、保健产业、文化产业等,实现这种对接,就可以形成结构优化型经济增长

再次,发展实体经济是控物价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物价总体呈上行趋势。当前CPI仍处于3%以上水平。物价上涨有货币供应量过快增加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实物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控制物价上涨关键是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优化实体经济增长,进而加大物价上涨过快产业产品的供给、调整总体产品质量结构。换言之,控物价不能单纯控货币量、提利率,而是要通过增加实物供给来最终形成货币供给与实物供给新的平衡,从而把物价降下来。为此,一方面要运用关税、汇率等手段扩大进口;另一方面则要运用税收、财政支出、金融等手段扶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活服务业、保障房建设等的发展。(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